支架式教学 支架式教学(最新5篇)
【导言】此例“支架式教学 支架式教学(最新5篇)”的教学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支架式教学策略案例【第一篇】
关键词:支架;支架式教学;程序性知识;最近发展区;程式
文章编号:1005–6629(2014)2–0017–03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B
1 支架的涵义与功效
支架的提出
支架,原本指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教学中的支架是指教师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暂时性支持,以协助学生完成自己原本无法独立完成的任务。
化学程序性知识是指将化学概念和化学原理作为应用对象,是解决化学问题的操作步骤和过程,是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1]。如酯与碱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利用盖斯定律书写热化学方程式、平衡常数的计算以及有机合成推断题等,都涉及程序性知识。由于程序性知识涉及到解决问题的规则和技能,对能力要求较高,是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而突破化学程序性知识的学习难点,则是分解知识难度,通过搭建一个个支架,利用支架协助学生逐步获得解决问题的程式和策略。
支架式教学的原理
支架式教学法是以伍德提出的“支架理论”为基础的,而“支架理论”则源自于维果茨基的社会建构理论和最近发展区理论[2]。化学教学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的基础上进行逻辑建构的,学生的“当前发展区”和“潜在发展区”之间,需要教师协助才能够完成任务的区域称之为最近发展区[3]。当学生凭借“已有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无法独立达到“教学目标”时,也就是存在学习困难时,需要教师提供支架,借助于支架的梯子功能以突破学习难点。支架式教学的基本原理如图1所示[4]。
当然,“最近发展区”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当前发展区”和“潜在发展区”的相对推移而呈螺旋式上升[5]。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的活动始终维持在各自不同的“最近发展区”内,通过搭建一个个支架,协助学生建构知识,并促使学生的认知发展。
支架的应用效果
利用支架协助学生建构化学程序性知识,首先,可以分解知识难度,突破学习难点,从而便捷、高效地建构解决问题的策略;其次,利用支架,可以打通静态知识和动态问题之间的通道,促进了学生对化学概念和化学原理的理解和应用,丰富了化学知识的内涵与外延;最后,利用支架能够把解决问题的相关知识整合在一起,有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优化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
2 支架式教学的一般思路
一般认为,支架式教学是由搭建“脚手架”、创设情境、协作学习、独立探索和效果评价五个基本要素组成的[6]。笔者在化学程序性知识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根据程序性知识的建构特点,探索出四环节支架式教学思路。
找准最近发展区
通过班级课前测试、问卷调查、作业信息反馈、访谈、学生提出的问题等,了解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从而测知学生的“当前发展区”。再根据教学目标和知识技能的特点与内在联系,并结合学生的“当前发展区”,预测学生在学习环境优良、教学服务优质和努力程度最大化的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最佳发展水平,即为学生在某方面的“潜在发展区”。学生的“当前发展区”和“潜在发展区”之间最小差距所围成的区域,就是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通常表现为在解决某个问题时所暴露的思维障碍和诸多问题等。而教学支架则要搭建在绝大多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
案例1 酯与碱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学生在此前已经学习了酯化反应和羧酸的化学性质,能够识别出酯基和书写羧酸与碱的中和反应。但要直接写出酯与碱的化学反应,跨度太大,会出现很多问题。以CH3COOCH3与NaOH反应为例,由于学生判断酯基断键的位置不同,会有CH3COONa、CH3OH和HCOONa、CH3CH2OH两种产物情况出现。同时,学生往往会根据水解反应,在反应物中又加“H2O”和“NaOH”,致使方程式书写混乱。特别是当遇到有机分子中含有两个酯基或水解后有酚羟基时(如
精选支点搭建支架
通过分析教学目标,将目标进行分解,然后倒推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将支架的“支点”放在绝大多数学生都已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之上。然后精心挑选一个或多个支架,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把新、旧知识“联动”起来。
[“案例1”的支架搭建]要让学生掌握酯与碱反应的特点,首先要利用学生已有的“酸脱羟基醇脱氢”形成酯的概念,引导学生准确地判断酯基的断键位置;然(-C-O-)中的C-O键是断键的部位。
学生活动:
①写出生成CH3COOCH3的酯化反应;
②判断酯水解时的断键位置;
支架2:水解断键后的产物
支点:酯的水解和酯化反应是可逆反应,所以酯的水解是“酸上羟基醇上氢”。
学生活动:
①写出CH3COOCH3与H2O反应的方程式;
②CH3COOCH3的水解反应有何特点?
(酸上羟基醇上氢)
支架3:水解产物继续与碱反应
支点:酯水解后生成的羧酸继续与碱发生中和反应,而醇则不与碱反应,但酚能与碱反应。
学生活动:
①写出CH3COOCH3的水解产物与NaOH反应的方程式;
②把CH3COOCH3的水解反应及水解后产物与NaOH的反应合并为总反应式;
变式巩固
搭建好支架后,要通过变式练习,以审辩和巩固解问题的程式。变式练习是建构程序性知识的关键环。结合具体实例的变式练习,要具有“由例及类”的型性,同时,变式呈现的易难顺序要与学生的认知顺相适应。
[“案例1”的变式练习]按照“确定断键位置、写
通过练习,把不同类型的酯按照从易到难的顺序进行变式,能帮助学生掌握酯类与碱反应的实质和规律。
在某一教学时段,只有经过一定量的变式练习并达到巩固、内化后,才能搭建更高水平支架以建构更新的知识。否则,一味地进行拔高,建构的知识就会不稳固。
拆除支架
支架式教学减少了学生学习中的不确定性因素,使新旧知识建立了联系,形成了解决问题的程式。但从教学的初衷来说,设置教学支架是为了最终撤去支架。当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并能顺利解决问题时,教师就应及时撤出支架,否则就显得碍手碍脚、画蛇添足了[7]。比如,当学生掌握了酯与碱反应的实质后,就不必要再借助于三个支架,直接写出酯与碱的总反应式即可。但此时学生心中仍要有支架,仍然按照“先水解后中和”的思维模式,只不过此时的支架以简略、内隐的形式存在。
当然,随着学生知识和技能的不断丰富和拓展,必然会产生新问题、新疑惑,这时就需要搭建更新、更高水平的教学支架加以适应。因此,使用教学支架要与时俱进,运用支架的过程也是拆旧建新、不断提高的过程[8]。
3 支架式教学的实施要点
多途径找准最近发展区
学生的“当前发展区”比较容易测知,而“潜在发展区”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而难以预测,同时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又是动态的、隐性的,因此,找准最近发展区存在着一定难度。但通过下列途径,可以为寻找最近发展区提供一些帮助。
首先,化学教师要将自己“降格”为学生层次,从学生的视角去思考和解决问题,这样比较容易找出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其次,由于不同届的教学要求和学生基础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往届学生存在的问题可以作为分析当前学生学情的参考和依据。因此,可以利用科组教师的经验和智慧,做到资源共享。最后,由于每位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教学风格存在差异,表现在所教班级学生暴露的问题往往具有一定的共性。因此,教师个人要将本班学生在课堂互动、课后作业以及检测时暴露的问题进行收集与分类,以建立个性化的问题库,以便找准本班学生存在的问题。
化学教学 2014年第2期
灵活地搭建适宜的支架
支架式教()学的核心是选准支架,适宜的支架能够让学生建构知识事半功倍。将目标任务分解为一个个学生能够胜任的小问题,在解决问题的关键环节,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技能搭建支架,通过支架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这是建构化学程序性知识的常用方法。
当然,也可以将化学问题与日常生活常识进行类比,从已知的约定成俗的生活实践经验中获得类比支架,藉以突破学生建构程序性知识的难点。
案例2 用沉淀法测定NaCl中Na2SO4的含量的实验步骤
实验步骤与洗衣服的流程进行类比:
引导学生回归自行搭建支架
教学支架的选择既有其教学艺术性,更有其知识结构的基础性和关联性。化学支架本身既是化学学科知识的组成部分,也是知识相互联系的纽带,更是解决问题的桥梁。拆除教学支架一段时间后,学生在解决问题时通常又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此时,要适时引导学生回顾、回归解决问题的建构过程,从素材支点出发自行搭建支架,以巩固和深化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比如,原电池和电解池电极反应的判断依据:粒子的放电顺序,粒子得失电子的能力强弱,粒子的结构。经常回归“粒子的结构和得失电子的能力强弱”能深入理解电化学的基础和实质。
参考文献:
[1]杨玉平。程序性知识的教学策略[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8,(4):93~94.
[2][6]吴和贵。支架式教学:有效教学的生长点[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3:10~19.
[3][5]孙卫国,韩晓红。由“支架”理论审视教师角色的转变[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5,(2):18~19.
支架式教学范文【第二篇】
关键词:3DMAX教学;支架式教学模式;应用研究
3DMAX教学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及实践应用能力要求很高,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对3DMAX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3DMAX教学模式亟须改进,以适应当前的教学环境,提升教学效率。支架式教学模式是教师为学生提供的一种有利于有效理解知识的“框架”,让学生借助框架更有效有序地深层次理解教学内容,是一种新的教学思想。它让教师在教学时建立一种合作、沟通、讨论、竞争的教学课堂形式,更有利于学生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本文针对3DMAX教学中支架式教学模式的应用进行研究,以利于3DMAX教学工作更好地开展。
一、支架式教学模式在3DMAX教学中的应用介绍
支架式教学模式一般由创建主题、设立情境、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等相关步骤组成。针对3DMAX教学的搭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支架式教学模式在3DMAX教学支架搭设中的应用
在学生初步了解了3DMAX的功能与作用之后,掌握并能够独立运用3DMAX中的三维几何体创建、参数选择与移动等常用操作时,便能够独立创建室内空间模型。此时,教师可以利用支架式教学模式,结合当前学习情况,搭建一个学习支架,如:首先应该对学生进行分组,并确定一名组长,由组长组织解决完成任务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其次为每组学生搭建支架,利用二维图形创建和编辑的方法,让小组学生设计与制作空间模型,不仅让学生熟悉所掌握的知识,还能够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
2.支架式教学模式在3DMAX教学情境导入中的应用
支架式教学模式应用于3DMAX教学中,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进入情境。教师利用支架式教学模式能够把学生引入一个模拟空间内,而该模拟空间中有真实的情境。学生需要根据教师的要求进行空间模型的设计。在真实情境中,学生有明确的目标,而空间模型的每一个任务与步骤都是根据教学目的科学设计的。学生有了目标,二维图形创建与编辑制作室内空间模型才能灵活设计与实现,而这种灵活的室内空间模型O计与制作方法能够使学生举一反三,进而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类型的室内空间模型设计与制作方法。教师利用支架式教学模式将学生引入真实的情境模式之中,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学生的思维会得到很好的启发,学生对3DMAX软件及技术的应用也会更加熟练且灵活。
3.支架式教学模式在3DMAX教学考核方式完善中的应用
3DMAX教学考核方式的完善与改进十分重要。3DMAX教学不仅仅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还需要对学生3DMAX软件的应用操作能力进行综合性评价,进而帮助学生及时发现自己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并及时有效地解决,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如果学生在实训期间,那么学生的考核内容应该包括学生的实训态度、3DMAX软件操作能力等,进而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综合评价,以利于学生基础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同步提升。
二、支架式教学模式应用于3DMAX教学中的优点
1.支架式教学模式应用于3DMAX教学中提升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支架式教学模式在3DMAX教学中的应用,弥补了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不足。支架式教学模式可以借助案例列举、研讨式教学等创新的教学方法,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效率都会大大提高。
2.支架式教学模式应用在3DMAX教学中有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提升
支架式教学模式能够充分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3DMAX教学中应用支架式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紧紧跟随教师,在支架式教学模式中,学生还能够通过支架与教学情境的搭设结合,充分应用课堂所学知识。因此支架式教学模式不仅仅能够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还能够提升学生应用知识、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实践操作能力。
3.支架式教学模式使得3DMAX教学方式更加灵活
支架式教学模式的应用,使得师生之间建立了一种高效灵活的互动方式,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更加方便快捷,在这个交互平台上,学生教学主体的地位充分得到体现。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与帮助之下,自主独立地建设与规划自己的学习内容与方式,学习的自由空间更大,这种灵活自由的教学模式不仅仅能够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对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也会更加有利,其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得到提高。
三、结语
3DMAX教学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很高,且随着现代社会对教学质量要求的不断提升,积极探究3DMAX创新教学模式十分重要。本文对3DMAX教学中支架式教学模式的应用进行研究,以促进支架式教学模式在3DMAX教学中的应用,提高3DMAX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支架式教学策略案例【第三篇】
基于教学过程提出的方法秦世波(2008)提出基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建构主义教学改革方法,(1)教学目标的设计;(2)学习情境的创设;(3)自主学习设计;(4)协作学习环境设计;(5)学习效果评价设计。张驰(2011)提出基于建构主义迁移观指导下的市场营销课程教学具体设计:(1)加强对学生的研究与监控;(2)创建仿真情境,实施体验式教学;(3)科学整合多种教学方法,突破传统课堂教学局限;(4)设计合理的教学效果评估方式。李雪岩(2012)提出基于教学过程的建构主义教学改革方法:(1)搭脚手架;(2)进入情境;(3)独立探索;(4)协作学习;(5)效果评价。郑宽明、李天芳(2010)提出了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高校市场营销课程教学设计步骤:(1)准备分析阶段。准备阶段主要包括教学目标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和教学内容分析。(2)学教互动阶段。包括学习情境设计、学习策略设计、学习资源设计、管理与帮助设计、总结与强化练习等几个环节。(3)评价与修改阶段。学习评价包括对阶段学习效果和期末学习效果的总结评价。
基于几大教学模块的方法李春富(2011)提出了基于市场营销教学的几大模块的方法:(1)理论教学模块。要求突破了传统灌输式教学方式,嵌入互动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等多种新型体验式教学手段。(2)案例教学模块。案例练习通常包括:个人课前准备、小组课前准备、课堂时沦、老师归纳总结、个人书面报告。(3)模拟实验模块。提出建立市场营销实验室。如SimMar-keting模拟实验,SimMarketing结合虚拟现实技术和互联网络通讯技术构造出的一个真实完整有效的营销环境,让参与练习的学生通过模拟竞争的方式演练市场分析、营销战略发展和营销决策制定的持续的营销管理过程,体验完整的营销方法体系。(4)实践项目模块。实践项目可以由教师联系某企业具体的实践项目,也可以由学生联系熟悉的企业,也可以是学生自己的创业项目,或者是网上虚拟运营的项目。
基于具体教学方法姬虹、余秀华、揭新华(2009)基础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市场营销教学具体方法:(1)体验式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一定的理论为指导,有目的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情感,并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亲自去感知领悟知识,并使这些知识在实践中得到证实的教学模式。(2)项目教学法。指出由师生根据教学内容,联系生活实际提出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个人或小组搜集材料、提取信息、处理信息、合作研究、探索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3)虚拟公司运作法。提出正式上课时先让学生自由组合建若干个虚拟公司,并按普通公司的运作模式与方法进行运作,以便让学生较熟练掌握市场营销理论方法与策略教学方法,要求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参加教学全过程,老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咨询者和伙伴。杨洁,安翔(2011)提出5种具体方法:(1)调研性案例教学法。要求突破传统的文本案例,还强调组织学生自己实地调查案例。(2)辩论教学法。辩论式教学方法是教师、学生就某一单元教学内容以问题为纽带而展开分析、讨论、辩驳及总结,从而获得真知的教学方法。(3)角色扮演法。提出用演出的方法来组织开展教学,运用小品、短剧或现实模拟等形式寓教育于表演之中,把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巧妙地结合起来,使教学过程生活化、艺术化,使学生在角色扮演和角色交往中,学习专业知识、激发学习兴趣。(4)企业模拟经营学习法。是指透过模拟企业经营过程中的经营实况所创造的情境、所产生与衍生的问题来训练学生,藉此启发学生对于分析环境信息、处理群体关系以及制订决策的能力。(5)项目驱动式教学法。要求教师在教学的同时,给每个学生或每个小组安排一个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际项目作为实训内容,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该任务活动,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贺庆文(2007)基于建构主义理论提出要合作学习,并指出了合作学习的实施条件:(1)适合中等规模班级的教学。(2)要做好课堂组织工作。(3)做好课程结束以后的总结工作。王继红(2010)提出了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市场营销实践教学方法:(1)打造良好的实践教学软环境。(2)推动模拟实训的开展。(3)推动深入课堂的实践教学。(4)鼓励学生参加各种营销竞赛,实现以赛促学。(5)重视专业认知实践教学环节平建恒(2004)在比较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市场营销教学具体方法:(1)支架式教学。提出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按最邻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独立探索,进行小组协商,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构建,并进行效果评价。(2)实例式教学。要求选择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并确定整个教学单元的内容和进程,让学生在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和体验知识,从而来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3)案例讨论式教学。(4)实战式教学。
2建构主义理论在其他相关学科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滕霞(2009)基于建构主义视角下研究旅游教学模式,提出运用方法:(1)抛锚式教学模式。(2)随机访问式教学模式。(3)支架式教学模式。(4)认知学徒制教学模式。周英男、陈芳(2008)提出了建构主义理论在MBA案例教学中的运用方法:(1)支架式教学。指出应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这要求事先要把复杂的任务进行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处。(2)抛锚式教学。(3)随机进入教学。并重点突出了支架式教学。张党利、李安周、杨帆(2011)提出了基于建构主文理论的管理学教学模式设计:(1)管理情境建构前的活动。即一些准备性的活动,提出要基于对学生了解的基础上确定教学内容。体现了建构主义的以学生为中心。(2)管理情境建构中的活动。(3)管理情境建构后的活动。李梅、彭定新(2012)从建构主义教学观研究物流管理类课程的教学,认为可以采取5种具体方法:(1)以理论教学为基础。(2)案例教学法。(3)项目教学法。(4)角色扮演法。(5)企业调研实践法。王曼莹(2009)提出了基于建构主体参与为主导的市场营销案例体验教学模式:(1)通过案例体验教学模式设计,建构市场营销学习环境。(2)鼓励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激活学生求知欲望。(3)以合作学习为主要策略,在主体参与中建构知识。
3对相关学者研究的评价
支架式教学策略案例【第四篇】
阅读与写作是英语语言技能训练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其中阅读为语言的输入阶段而写作为语言的输出阶段。当前的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单一的阅读课或写作课,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几乎是分离的,而把阅读与写作结合的教学却非常少,所导致的结果是学生缺乏阅读动机。教师也过分地注重阅读文章中语言知识教学,而忽略了阅读文章中的脉络结构和框架。而在单纯的写作教学中,学生又因为缺乏足够的语言知识储备而无从下手,教师在写作教学中也忽视了学生的写作策略。目前,学生在写作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 词汇量极为缺乏。由于缺乏一定量的阅读,学生用词单一,没有足够的词汇来进行表达;(2) 学生的语法知识薄弱,句子逻辑关系概念模糊;(3) 语言表达不得体,普遍存在“中国式英语”。因此,读写结合的课堂教学是我们应该重视的课堂教学模式。
1. 读写结合教学的理论依据
阅读和写作都是复杂的双向交际活动,阅读者在解码过程中与作者进行积极的相互作用, 达到理解与沟通的目的; 写作者在编码过程中同样与读者进行相互作用, 达到传递信息的目的。(孙云波 2003)阅读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获得阅读的技巧,而且应该是为学生平时的写作提供更多的语言输入素材。 作者写而表意, 读者根据理解规则(其实就是写作规则)来解码 (decode), 从而达到解读文章的目的。 没有写, 就不会有读; 没有读, 写作将变成没有目的的活动(覃建巧2003)。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深入挖掘教材,把阅读教学和写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提炼文章框架,引导学生运用词汇和句型进行仿写,经过一段时间有针对性的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过程教学法(process approach)把写作教学看成是一种及其复杂的交际过程,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有一定的交际活动。过程教学法重视学生写作的过程,在整个写作过程中分为三大步骤:写前准备、写作阶段和重写阶段(罗明礼 2008)。读写结合教学充分地体现了过程教学法,在阅读中掌握文章的结构,提供必要的写作框架,为写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而整个写作阶段则依据写作框架有序地进行。
2. 读写结合的教学尝试
现使用的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是学生直接接触到的阅读资源,学生从中可以获取大量的语言材料, 这些语言材料的话题丰富,体裁多样。从话题方面,有运动、科学、人物描写、国家地区介绍、生活、人文及其他话题。从体裁方面,分为记叙文、论述文、说明文和描述文。英语教材本身是培养学生写作技能的一个相当重要的途径(戴云2005)。教师可以对现行的教材进行开发,开展读写结合教学,提高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笔者将结合教材,进行了以下的教学尝试:
依据阅读文章中的某个话题来进行读写教学
教材中的许多话题能够给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情境,如人物描写、国家介绍等。这些话题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学生能结合自身原有的知识来进行写作,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提高主动参与性。
如在案例1主题公园(必修4 Unit 5 Theme Parks)中,在文章阅读部分,笔者做出以下处理:通过略读的方法让学生了解主题公园的定义、主题公园与一般公园的异同,以及主题公园的发展;2)通过细读让学生了解阅读文章中提及到的三个主题公园的主要信息;3)学生通过讨论得出介绍主题公园时所需要涉及的内容,分析文章结构,提炼文章框架,这一步骤也是在为写前搭建“支架”。 “支架”(scaffolding)是指在以学为中心的情景下,教师所能提供给学习者,帮助学习者从现有语言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高的支持方式。(鲁子问、康淑敏,2013)。笔者引导学生提炼出以下的框架:
The name of the park:_________
T he theme of the park: For education; for fun; others...
Attractions of the park: ________
学生在完成了文章的阅读获取必要的写作框架后,教师从阅读部分自然过渡到写作部分,布置了一个写作任务―介绍当地的一个主题公园―珠山公园(①写前准备:依据阅读文章中出现的短语和句型进行写作前的语言输入,向学生介绍该主题公园中的一些景点;②写作阶段:教师引导学生依据写作支架进行写作,有序开展写作任务。③重写阶段:教师对学生的习作进行评价,学生进行修改,最后到篇章的最终形成。
依据阅读文章中的体裁来进行读写教学
对于叙事性较强的记叙文或说明文,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文章,对文章的重要信息进行复述,通过复述从从而达到写作的目的,学生复述的形式可以是问题类,也可以是填空等形式。
如在案例2(必修3 Unit 1 Festivals and celebration)中,笔者设置一系列的问题,学生通过写出问题的答案复述整篇文章,了解文章脉络。
Question 1: What did people celebrate in ancient times three times of the year?
Question 2: What kind of things are done to celebrate the Obon Festival?
Question 3: ...
又如在案例3(必修1 Unit 2 The road to modern English)中,笔者设计出篇章,呈现文章的主体内容让学生进行复述。
The road to modern English
AD 450-1150:The English was spoken in England. It was b________ more on G________ than the English we speak ________.
AD 800-1150:Because the people who r________ England spoke first Danish and later French, English became l________ like German. ...
对于结构分明的议论文或说明文,笔者运用自上而下的阅读方式,提炼文章框架,指导学生写作。如在案例4(选修6 Unit 3 A letter from Granddad)中,学生通过阅读文章,了解文章基本结构,把握说服性文章的写作框架,这对于学生在进行类似的说服性文章时是很有帮助的。以下为阅读后提炼的框架:
The phenomenon: ________
The causes/ effects: _______
The advice: ________
3. 总结
读与写是相互作用的,两者均是我们思维的工具,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课堂中我们可以进行阅读写作相结合的教学。笔者的教学实践说明,教师可以通过开发和整合教材资源,设计多种形式的读写结合教学,为学生搭建不同的写作框架,感受语言的多样性,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整个写作过程中,强化阅读动机,提高写作思维能力。
[1] 孙云波。 读写结合一项英语写作教学的试验[J].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3(04).
[2] 覃建巧。 综合阅读与写作 实现教学上的读写连接[J].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03(04).
[3] 罗明礼。 国外外语写作教学法之回顾[J]. 国外理论动态, 2008(11).
[4] 戴云。 课程资源开发策略[J]. 江西教育, 2005(06).
支架式教学的案例范文【第五篇】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化学教学;概念框架
一、问题的提出
在传统的中学化学教学中,一直沿用讲解式教学模式,学生被动地接受老师、书本的现成理论。这种模式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很好的发展,缺乏对问题的分析,学生的求知欲也被消磨在机械、枯燥的学习活动中,这些显然跟新课程改革的初衷相违背。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在化学教学中引入“支架式教学”,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协作交流,不仅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而且也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终生学习化学的能力。
二、支架式教学在中学化学中的实施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索活动的兴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对新知识的需求是创设问题情境的基本条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一些有层次的问题,创设一种情境,将学生置于是非的“十字路口”,使学生原有知识与新知识发生强烈的冲突,从而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动力。
2.搭建支架,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创设的问题情境,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确立目标,为学生探索问题情境提供方向;其次,围绕当前的学习内容,为学生提供探索该学习内容所需要的概念框架,搭起问题支架;再次,也可以提供解决问题的线索,教师可以通过演示,引导学生探索问题情境,教师的引导要随着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增强而逐渐减少。
3.启发学生自主学习探索
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独立自学能力,是我们教学的目的。这一能力的形成须以教师正确的引导为线索。探索开始可以先由教师启发引导,如演示或介绍理解类似问题的过程,提供问题解决的原理,放手让学生自己决定探索问题的方向,选择自己的方法,独立进行探索,不同的学生可能会探索不同的问题。这时,教师也可以适时地加以提示,帮助学生沿框架逐步攀升。
4.鼓励协作学习,完成意义建构
学习者与周围的环境交互作用,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在探索过程中,教师要建立一个学生团体进行协作学习,通过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协商讨论,相互协作交流,相互启发,可以与同伴分享自己的探索成果,解释自己探究的方法,共同解决独立探索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如学生提出石蕊为什么又褪色了?他们讨论后提出猜想:猜想1:一定有物质使石蕊褪色了,这一物质具有漂白性?猜想2:溶液中有H+和C1-,是不是盐酸使石蕊试液褪色?猜想3:Cl2氧化性很强,是否是氯气使其褪色?学生通过设计实验并验证HClO具有强氧化性,能使有机色素分子破坏变成无色物质,故可做漂白剂;消毒剂等。
三、支架式教学中几种不同类型的支架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从支架的表现形式来看,常见的学习支架可以分为范例、问题、建议、图表等。
在实践中该怎样具体运用支架式教学法呢?对不同类型的支架结合高中化学教学实践分别用案例加以阐述。
1.范例支架:范例即举例子,举出已知的类似知识点。好的范例能帮助学生较为便捷地达到学习目标。运用案例:Fe(OH)2的制备。因为Fe(OH)2很容易被氧化,所以在制备Fe(OH)2要考虑隔绝O2,如何才能做到呢?这时老师提出已学过的钠和白磷的保存知识,让同学们据此找到Fe(OH)2的制备方法,最后让同学们总结出隔绝O2的方法。这一教学设计中,利用已学到的知识作范例。
2.问题支架:所谓问题是指在一定情景中人们为了满足某种需要或完成某一目标所面临的未知状态。它是学习过程中最为常见的支架,当教师可以预期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时,对支架问题进行适当设计是必要的。运用案例:离子共存的判断,老师通过一系列设计好的题目(有生成沉淀的,有生成气体的,有生成弱电解质的,有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有生成络合物的等)对学生提出一系列相应的问题。
四、支架式教学给我们的启示
支架式教学法是学习方式的转变,这样的课堂教学打破了传统的“师讲生听”代之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一)学生在支架式教学中,参与学习、互动、探知、解惑,能力得到提高。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和主体。(二)在支架式教学法中,教师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协助者和指导者。(三)支架式教学法将学生个体间的学习竞争关系改变为小组合作学习,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更能产生思维的火花,同时教师也能得到启发,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王磊,张毅强,乔敏。观念建构为本的化学教学设计研究[J].化学教育。2008(06)
[2]胡久华,乔敏。例谈化学课堂上教学情景的创设[J].化学教育。2008(05)
[3]林肃浩。新课程背景下化学课堂教学设计的实践与思考[J].化学教育。20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