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其他范文 >

支架式教学【最新8篇】

网友发表时间 3008801

【引言】阿拉题库漂亮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支架式教学【最新8篇】”范文资料,以供参考学习,希望这篇文档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朋友吧!

支架式教学范文【第一篇】

摘 要:本文就支架式教学模式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实例应用展开讨论,认为为了实现支架教学在初中英语教学实践当中的作用,应该遵循搭建支架、创设情境、协作学习和效果评价四个路径。本文旨在通过有益的探索和讨论,为推动支架教学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当中的普及应用作出有益的贡献。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初中英语;实例应用

“支架”式教学模式体现了新课标要求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者,教师是指导学生建构知识的主导者的理念。以建构主力理念为依托,以支架式教学为方法,探索英语教学中教学难点的突破,一直是笔者的兴趣所在,下面笔者就这一教学模式展开探讨。

一、支架式教学与初中英语教学

1.支架式教学。随着人教版教材新课程标准的颁布,以及教学改革的持续推行,老师在课堂上的意义和价值被重新定义,作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力量,在今后的课程开展过程当中将主要扮演辅助者的角色,帮助和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这正是支架式教学的真正定义,从素质教育开展的角度上说,进行支架式教学能够全方位地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2.初中英语教学。随着时代的发展,初中英语教学的开展对于学生打下良好的英语基础,显然十分重要。在初中阶段的英语教学当中,教会学生基本的语法和日常生活当中英语的用语习惯是教学的重点。不过应该注意到,由于上述知识的庞杂性和初中阶段学生文化课学习的,内容的多样性使得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初中阶段英语学习往往时间被挤压,而缺乏英语学习时间的积累必然会导致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当中出现这样和那样的问题,根据统计,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英语学习不好,根源在于初中阶段英语底子没有打好。针对已有的问题就当前初中英语教学的过程当中出现的学生自主学习时间被挤压的问题,比如支架式教学,帮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现自己英语学习当中的问题,是解决当前英语教学当中出现困境的重要途径。

二、支架教学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使用应该遵循的路径

1.搭建支架。在支架式教学开展的过程当中,搭建支架是该教学方法产生作用的基础和前提。在搭建支架的过程当中老师一定要重视知识的完备性,并综合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由于知识架构是学生学习英语的重要遵循,因此老师一定要综合考量学生的多种情况,根据学生个体的不同特点,来对支架进行细微的调整,以适应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自身的现实情况。

例如:在进行人教版初中英语七年级上册“pencil”相关内容教学的时候,应该结合以往的教学经验和学生实际学习的特点,来制定整个课程的大纲。

2.创设情境。情境的设置可以帮助学生主动思考课堂上老师提出的问题,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在强调理论课讲授的初中英语课堂上增强紧张感,更加集中注意力的去思考和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事实证明,这种支架式教学法方法,在初中英语课堂上是非常有效的。

例如:初中英语老师可以在课堂上设定一个同学之间互相对话的情境,让两个同学在课堂上利用英语,对将来的人生规划进行交流,在这个过程当中,让学生体会到如何通过现在时态对将来进行时有所表示。

上面提到,支架式教学法方法的重点和核心是启发和帮助学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进行自主的思考和学习。英语教学本身是一个比较枯燥乏味的教学过程,由于英语本身理论性强,所以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学习和接受初中英语课的教学过程会显得比较枯燥,针对此种现实情r,初中英语老师应该想方设法设定情境,帮助学生增强代入感,以帮助学生进行更好的学习。

3.协作学习。由于当前初中生在学校的时间比较长,绝大多数初中生在接受讯息的时候,更偏向于以集体为单位接收,并且在对信息的反馈上,也会呈现出从众的特点。这就意味着,对初中学生的教学,应该以班级或小组为单位,进行有组织有目的的考量和教学,帮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克服紧张感,用更加放松的心态和状态,去理解和接受初中英语课的训练。

例如:在进行被动语态相关知识的教学的时候,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去集体完成一部分与被动语态相关的练习题,具体操作上,可以将整个班级的学生分为几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相关习题的答题和讨论。同时规定在下一次的英语课堂上,每个小组选派一名学生进行习题相关问题的回答。

老师在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式的探究学习的时候,老师应该通过具体的行动来暗示和引导学生圆满完成任务,具体而言,应该注意以下两点,首先就是课堂资源的平均分配,一定要在分组和进行分组讨论任务布置的时候,向学生明确规定,回答问题的周期,明确要求每个小组的学生轮流代表小组进行相关问题讨论结果的汇报,防止某些成绩不好或者性格内向的学生失去在课堂上表达的机会,防止因为这些表达机会的缺失,让学生从思想深处产生倦怠和懒惰的倾向;其次要注意布置问题的可讨论性,由于很多英语的知识是客观的,是不具备可讨论的空间的,所以,初中英语老师在讲支架式教学法在英语中应用的时候,一定要重视生活情境的因素的考量,让学生讨论的对象不再是空洞的英语,而是具体可感的生活场景。

4.效果评价。效果的评价对于支架式教学法开展的最终效果的最终考量而言,十分重要。方法的实践是围绕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的目的来展开的。因而学生主观能动性并不会自动自觉的产生,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有效的引导。具体而言,老师可以在课堂上向学生经常提问题,通过涉及问题的情境和角度,引导学生去思考初中相关理论所传达的现实意义。

在问题设置方面,初中英语的一个老师应该重视控制两个方面,一是问题的趣味性,二是设置问题的贴近性。事实上,初中的教学更加倾向于理论知识的传达,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接受初中相关知识的主要障碍,主要来自于学生对于相关在实践当中对于应用的不理解。在这里需要注意到的是,老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一定要注重问题的生活化,重视问题的趣味性,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配合老师进行支架式教学的开展。

参考文献:

支架式教学的案例范文【第二篇】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化学教学;概念框架

一、问题的提出

在传统的中学化学教学中,一直沿用讲解式教学模式,学生被动地接受老师、书本的现成理论。这种模式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很好的发展,缺乏对问题的分析,学生的求知欲也被消磨在机械、枯燥的学习活动中,这些显然跟新课程改革的初衷相违背。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在化学教学中引入“支架式教学”,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协作交流,不仅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而且也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终生学习化学的能力。

二、支架式教学在中学化学中的实施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索活动的兴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对新知识的需求是创设问题情境的基本条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一些有层次的问题,创设一种情境,将学生置于是非的“十字路口”,使学生原有知识与新知识发生强烈的冲突,从而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动力。

2.搭建支架,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创设的问题情境,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确立目标,为学生探索问题情境提供方向;其次,围绕当前的学习内容,为学生提供探索该学习内容所需要的概念框架,搭起问题支架;再次,也可以提供解决问题的线索,教师可以通过演示,引导学生探索问题情境,教师的引导要随着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增强而逐渐减少。

3.启发学生自主学习探索

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独立自学能力,是我们教学的目的。这一能力的形成须以教师正确的引导为线索。探索开始可以先由教师启发引导,如演示或介绍理解类似问题的过程,提供问题解决的原理,放手让学生自己决定探索问题的方向,选择自己的方法,独立进行探索,不同的学生可能会探索不同的问题。这时,教师也可以适时地加以提示,帮助学生沿框架逐步攀升。

4.鼓励协作学习,完成意义建构

学习者与周围的环境交互作用,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在探索过程中,教师要建立一个学生团体进行协作学习,通过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协商讨论,相互协作交流,相互启发,可以与同伴分享自己的探索成果,解释自己探究的方法,共同解决独立探索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如学生提出石蕊为什么又褪色了?他们讨论后提出猜想:猜想1:一定有物质使石蕊褪色了,这一物质具有漂白性?猜想2:溶液中有H+和C1-,是不是盐酸使石蕊试液褪色?猜想3:Cl2氧化性很强,是否是氯气使其褪色?学生通过设计实验并验证HClO具有强氧化性,能使有机色素分子破坏变成无色物质,故可做漂白剂;消毒剂等。

三、支架式教学中几种不同类型的支架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从支架的表现形式来看,常见的学习支架可以分为范例、问题、建议、图表等。

在实践中该怎样具体运用支架式教学法呢?对不同类型的支架结合高中化学教学实践分别用案例加以阐述。

1.范例支架:范例即举例子,举出已知的类似知识点。好的范例能帮助学生较为便捷地达到学习目标。运用案例:Fe(OH)2的制备。因为Fe(OH)2很容易被氧化,所以在制备Fe(OH)2要考虑隔绝O2,如何才能做到呢?这时老师提出已学过的钠和白磷的保存知识,让同学们据此找到Fe(OH)2的制备方法,最后让同学们总结出隔绝O2的方法。这一教学设计中,利用已学到的知识作范例。

2.问题支架:所谓问题是指在一定情景中人们为了满足某种需要或完成某一目标所面临的未知状态。它是学习过程中最为常见的支架,当教师可以预期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时,对支架问题进行适当设计是必要的。运用案例:离子共存的判断,老师通过一系列设计好的题目(有生成沉淀的,有生成气体的,有生成弱电解质的,有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有生成络合物的等)对学生提出一系列相应的问题。

四、支架式教学给我们的启示

支架式教学法是学习方式的转变,这样的课堂教学打破了传统的“师讲生听”代之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一)学生在支架式教学中,参与学习、互动、探知、解惑,能力得到提高。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和主体。(二)在支架式教学法中,教师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协助者和指导者。(三)支架式教学法将学生个体间的学习竞争关系改变为小组合作学习,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更能产生思维的火花,同时教师也能得到启发,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王磊,张毅强,乔敏。观念建构为本的化学教学设计研究[J].化学教育。2008(06)

[2]胡久华,乔敏。例谈化学课堂上教学情景的创设[J].化学教育。2008(05)

[3]林肃浩。新课程背景下化学课堂教学设计的实践与思考[J].化学教育。2008(03)

支架式教学范文【第三篇】

语文教学中的支架类型多种多样,根据搭建支架的目的,按照知、情、意、行的维度,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一、问题式支架―化未知为已知

1. 问题式支架的含义。问题是思维的“启辉器”。问题式支架教学是指以问题为载体,以支架理念指导学生的学习,即在开展学生探究式学习过程中为学生建好问题链,以其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最终顺利完成教学。教师教学过程中设计的问题链构成了课堂教学支架,即问题式支架。这种支架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化未知为已知。

2. 问题式支架的操作案例。《唯一的听众》(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片段:

师:孩子,你们真棒,能通过想象、语言来揣摩老人的心理。但是老人是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曾是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他为什么说自己耳聋?

生1:希望小男孩没有心理负担。

生2:可以放松地练,没有压力地练。

……

师:老人为什么要鼓励这个初次见面、琴技又糟的小男孩?

生1:他是个热爱音乐的小男孩。

生2:她希望小男孩不要停下来,能继续练琴……

师:老人是一位声乐教授,也是名优秀的小提琴手,她更能理解初学者在刚拉琴时琴声难听、不堪入耳,更需要他人的―

生:(接)鼓励。(板书:鼓励)

分析:老人的用心良苦隐藏在字里行间,引导学生体会是教学的难点。教师将矛盾点抛给学生,启发学生思考、讨论,让学生化未知为已知,一步一步得出老人的语言是在默默鼓励小男孩。问题支架使教学难点轻松突破。

阿莫纳什维利认为,问题是教育的细胞。教师用一系列层次鲜明的问题链搭建了问题支架,一环扣一环,层层深入,随着问题的不断解决,学生的学习逐渐深入。这样的课堂教学有利于教学中心向学生转变,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

3. 问题式支架的操作要求。(1)做好预设。教师在设计教学前做好预设,准确把握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及其与新学习内容之间的关系,创设问题情境。问题式支架必须以普通学生为标准来预设,需要搭多个支架,再根据课堂上学生的实际需要和能力,不断调整自己的预设,选择搭建恰当的问题式支架。(2)相机介入。问题式支架教学强调以“最近发展区”作为教师的介入依据。当学生可能在思考、解决问题遇到困难,如百思不得要领或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时,教师应该及时为学生搭建支架。教师可以以问题的形式,向学生提供援助,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变换思考的角度,或者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等,使学生能够顺利解决问题。(3)随机调整。课堂教学是预设与生成的结合。教师根据预设准备多种多样的支架是必要的,但学生是具有能动性的人,他们在课堂上的表现受多种因素影响,因而不可能完全如教师预设的那样按部就班。这就决定了教师要根据课堂上学生的实际需要和能力,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选择恰当的问题式支架。(4)适时撤出。在问题式支架教学中,教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使学生掌握和内化新学到的知识。学生一旦解决了主问题,达到了教师预设的目标,教师就要适时地撤出支架,帮助学生从当前学习水平向更高的水平攀爬。当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升后,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完成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解决语文学习中的问题时,问题式支架就应该逐步撤出。

二、情感式支架―化文字为

体验

1. 情感式支架的含义。情感式支架是指教师运用富含情感的教学语言和一定的教学手段创设情感氛围,对学生进行情感引导,提高学生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唤起学生的阅读情感,将文本的价值标准变成学生信奉的内在价值,感受和体会文本表达的各种情感。

语文学习是学习者与创作者以文本为媒介进行的心灵对话。情感共鸣是学习者把握作者创作目的和文本意境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搭建情感式支架,引导学生深潜到作者的内心深处去触抚弥漫在字里行间的种种“情意综”,去品嚼文心,达到所谓的“目与魂交,心与神游”的境地。

2. 情感式支架的操作案例。《微笑》(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礼物”单元)片段:

师:请一个同学来读读4、5节,其他学生认真听,边听边联想:你脑海中出现了哪些生活中与微笑有关的画面?这微笑包含了什么?

生1:我从“它为失意者重燃希望的火苗”想到有一次我考试成绩不理想,同学给我一个微笑。这微笑包含了鼓励。

生2:我从“生意兴隆荣耀”仿佛看到我家附近的一个小店,因为店老板微笑待客,来买东西的人特别多,生意自然兴隆了。这微笑包含了热情。

生3:我从“家庭充满温馨”“它使劳累者疲劳顿消”想到爸爸工作很辛苦,回到家后,妈妈和我微笑着迎接他,他也笑了。这微笑包含着体贴、关心。

生4:我从“对悲伤者它犹如太阳”想到了有一次,一个老爷爷要过马路,我微笑着去帮助他,他笑着对我说谢谢。这微笑传递的是温暖。

分析:蕴含着开放性、丰富性的文本向读者的心灵世界敞开着,让读者的心灵世界也充满着梦的萌动与想象力的冲动。心灵与文本的碰撞,就在缔造着既虚拟又真实的生命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讲,阅读参与着每个人的生活与生命,或者说每个人的生活与生命都创造着阅读。教师以联想和学生的生活体验为支架,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情境的理解,不但读出了文字表面的意思,更体会到了文字背后的深意。学生通过联想唤醒了自己已往感知的形象,再通过语言叙述人物场景中各种微笑的作用,使学生更加身临其境。借助音乐、图片引导学生真正进入课文情境中去,学生的情感得到激发,并由此升华,从而领悟到微笑的神奇作用。

3. 情感式支架的操作要求。(1)利用教材丰富的情感因素,搭建情感式支架。(2)利用直观教具搭建情感式支架。通过音乐、图片、视频、表演等手段,展示直观、具体、生动的教学情境,搭建情感式支架。(3)利用语言搭建情感式支架。借助教师生动的导语、丰富的表情、抑扬顿挫的语调、恰当的肢体语言等来搭建情感式支架。(4)引发学生进行联想搭建情感式支架。真教育自有情,有情自有真教育。情感式支架往往不需要撤掉,而要把支架牢牢地搭建在学生心灵深处,使其自动生成情感支架,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与作者产生共鸣。

三、实践式支架―化理论为实践

1. 实践式支架的特征。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实践对于人的成长意义如同上帝造人时向人体内吹进的气息。理论知识来自实践经验,又高于实践经验。实践式支架是在教学过程中,将抽象难懂的理论知识,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经验,通过实践的方式,主动建构起知识技能,并将其内化,在日后的学习当中加以运用。

2. 实践式支架的操作案例。《春天的手》(北师大版一年级语文上册)片段:

师:春天的手抚摸着大地,大地一片新绿。你能做做“抚摸”的动作吗?谁曾经抚摸过你?有什么感受?能说出你的感受吗?

生:(做动作,轻轻摸)

师:读了这句话,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绿草茵茵的迷人景象。

师:春天的手掠过小河,小河唱起了欢快的歌。 谁能做做“掠过”的

动作?

生:(做动作)

师:读了这句话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美丽的田园风光。

师:春天的手拂过树梢,枝头传来小鸟的欢叫。“拂过”和“掠过”一样吗?做做动作。

生:(做动作)

分析:在教学“抚摸”时,教师先让学生想象“抚摸”的感觉。生活中,这种感觉学生经常能体验到。接着,再让学生做动作。最后,在生活经验的帮助下,学生再来感受诗歌:春天到了,春风轻轻吹拂,春雨淅淅沥沥,春天就像一位美丽的姑娘,用她温暖、轻柔的玉手,像母亲般抚摸着大地,原本枯黄的大地顿时一片新绿,生机盎然。通过调动学生实际生活经验,并进行活动操作,以此进行实践式支架的搭建。

3. 实践式支架的操作要求。(1)当理论知识有一定难度,而该年龄阶段的学生有了这方面的生活经验,就可以搭建这样一个实践式支架,让学生在支架的帮助下获得知识和技能,学生便会兴趣盎然。(2)实践式支架的搭建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也可以通过活动操作来

完成。(3)学生将学到的知识技能投入到新知识点的学习中时,支架便完成了它的使命,可以拆除。

支架式教学策略案例【第四篇】

关键词:支架;支架式教学;程序性知识;最近发展区;程式

文章编号:1005–6629(2014)2–0017–03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B

1 支架的涵义与功效

支架的提出

支架,原本指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教学中的支架是指教师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暂时性支持,以协助学生完成自己原本无法独立完成的任务。

化学程序性知识是指将化学概念和化学原理作为应用对象,是解决化学问题的操作步骤和过程,是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1]。如酯与碱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利用盖斯定律书写热化学方程式、平衡常数的计算以及有机合成推断题等,都涉及程序性知识。由于程序性知识涉及到解决问题的规则和技能,对能力要求较高,是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而突破化学程序性知识的学习难点,则是分解知识难度,通过搭建一个个支架,利用支架协助学生逐步获得解决问题的程式和策略。

支架式教学的原理

支架式教学法是以伍德提出的“支架理论”为基础的,而“支架理论”则源自于维果茨基的社会建构理论和最近发展区理论[2]。化学教学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的基础上进行逻辑建构的,学生的“当前发展区”和“潜在发展区”之间,需要教师协助才能够完成任务的区域称之为最近发展区[3]。当学生凭借“已有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无法独立达到“教学目标”时,也就是存在学习困难时,需要教师提供支架,借助于支架的梯子功能以突破学习难点。支架式教学的基本原理如图1所示[4]。

当然,“最近发展区”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当前发展区”和“潜在发展区”的相对推移而呈螺旋式上升[5]。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的活动始终维持在各自不同的“最近发展区”内,通过搭建一个个支架,协助学生建构知识,并促使学生的认知发展。

支架的应用效果

利用支架协助学生建构化学程序性知识,首先,可以分解知识难度,突破学习难点,从而便捷、高效地建构解决问题的策略;其次,利用支架,可以打通静态知识和动态问题之间的通道,促进了学生对化学概念和化学原理的理解和应用,丰富了化学知识的内涵与外延;最后,利用支架能够把解决问题的相关知识整合在一起,有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优化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

2 支架式教学的一般思路

一般认为,支架式教学是由搭建“脚手架”、创设情境、协作学习、独立探索和效果评价五个基本要素组成的[6]。笔者在化学程序性知识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根据程序性知识的建构特点,探索出四环节支架式教学思路。

找准最近发展区

通过班级课前测试、问卷调查、作业信息反馈、访谈、学生提出的问题等,了解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从而测知学生的“当前发展区”。再根据教学目标和知识技能的特点与内在联系,并结合学生的“当前发展区”,预测学生在学习环境优良、教学服务优质和努力程度最大化的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最佳发展水平,即为学生在某方面的“潜在发展区”。学生的“当前发展区”和“潜在发展区”之间最小差距所围成的区域,就是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通常表现为在解决某个问题时所暴露的思维障碍和诸多问题等。而教学支架则要搭建在绝大多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

案例1 酯与碱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学生在此前已经学习了酯化反应和羧酸的化学性质,能够识别出酯基和书写羧酸与碱的中和反应。但要直接写出酯与碱的化学反应,跨度太大,会出现很多问题。以CH3COOCH3与NaOH反应为例,由于学生判断酯基断键的位置不同,会有CH3COONa、CH3OH和HCOONa、CH3CH2OH两种产物情况出现。同时,学生往往会根据水解反应,在反应物中又加“H2O”和“NaOH”,致使方程式书写混乱。特别是当遇到有机分子中含有两个酯基或水解后有酚羟基时(如

精选支点搭建支架

通过分析教学目标,将目标进行分解,然后倒推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将支架的“支点”放在绝大多数学生都已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之上。然后精心挑选一个或多个支架,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把新、旧知识“联动”起来。

[“案例1”的支架搭建]要让学生掌握酯与碱反应的特点,首先要利用学生已有的“酸脱羟基醇脱氢”形成酯的概念,引导学生准确地判断酯基的断键位置;然(-C-O-)中的C-O键是断键的部位。

学生活动:

①写出生成CH3COOCH3的酯化反应;

②判断酯水解时的断键位置;

支架2:水解断键后的产物

支点:酯的水解和酯化反应是可逆反应,所以酯的水解是“酸上羟基醇上氢”。

学生活动:

①写出CH3COOCH3与H2O反应的方程式;

②CH3COOCH3的水解反应有何特点?

(酸上羟基醇上氢)

支架3:水解产物继续与碱反应

支点:酯水解后生成的羧酸继续与碱发生中和反应,而醇则不与碱反应,但酚能与碱反应。

学生活动:

①写出CH3COOCH3的水解产物与NaOH反应的方程式;

②把CH3COOCH3的水解反应及水解后产物与NaOH的反应合并为总反应式;

变式巩固

搭建好支架后,要通过变式练习,以审辩和巩固解问题的程式。变式练习是建构程序性知识的关键环。结合具体实例的变式练习,要具有“由例及类”的型性,同时,变式呈现的易难顺序要与学生的认知顺相适应。

[“案例1”的变式练习]按照“确定断键位置、写

通过练习,把不同类型的酯按照从易到难的顺序进行变式,能帮助学生掌握酯类与碱反应的实质和规律。

在某一教学时段,只有经过一定量的变式练习并达到巩固、内化后,才能搭建更高水平支架以建构更新的知识。否则,一味地进行拔高,建构的知识就会不稳固。

拆除支架

支架式教学减少了学生学习中的不确定性因素,使新旧知识建立了联系,形成了解决问题的程式。但从教学的初衷来说,设置教学支架是为了最终撤去支架。当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并能顺利解决问题时,教师就应及时撤出支架,否则就显得碍手碍脚、画蛇添足了[7]。比如,当学生掌握了酯与碱反应的实质后,就不必要再借助于三个支架,直接写出酯与碱的总反应式即可。但此时学生心中仍要有支架,仍然按照“先水解后中和”的思维模式,只不过此时的支架以简略、内隐的形式存在。

当然,随着学生知识和技能的不断丰富和拓展,必然会产生新问题、新疑惑,这时就需要搭建更新、更高水平的教学支架加以适应。因此,使用教学支架要与时俱进,运用支架的过程也是拆旧建新、不断提高的过程[8]。

3 支架式教学的实施要点

多途径找准最近发展区

学生的“当前发展区”比较容易测知,而“潜在发展区”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而难以预测,同时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又是动态的、隐性的,因此,找准最近发展区存在着一定难度。但通过下列途径,可以为寻找最近发展区提供一些帮助。

首先,化学教师要将自己“降格”为学生层次,从学生的视角去思考和解决问题,这样比较容易找出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其次,由于不同届的教学要求和学生基础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往届学生存在的问题可以作为分析当前学生学情的参考和依据。因此,可以利用科组教师的经验和智慧,做到资源共享。最后,由于每位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教学风格存在差异,表现在所教班级学生暴露的问题往往具有一定的共性。因此,教师个人要将本班学生在课堂互动、课后作业以及检测时暴露的问题进行收集与分类,以建立个性化的问题库,以便找准本班学生存在的问题。

化学教学 2014年第2期

灵活地搭建适宜的支架

支架式教学的核心是选准支架,适宜的支架能够让学生建构知识事半功倍。将目标任务分解为一个个学生能够胜任的小问题,在解决问题的关键环节,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技能搭建支架,通过支架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这是建构化学程序性知识的常用方法。

当然,也可以将化学问题与日常生活常识进行类比,从已知的约定成俗的生活实践经验中获得类比支架,藉以突破学生建构程序性知识的难点。

案例2 用沉淀法测定NaCl中Na2SO4的含量的实验步骤

实验步骤与洗衣服的流程进行类比:

引导学生回归自行搭建支架

教学支架的选择既有其教学艺术性,更有其知识结构的基础性和关联性。化学支架本身既是化学学科知识的组成部分,也是知识相互联系的纽带,更是解决问题的桥梁。拆除教学支架一段时间后,学生在解决问题时通常又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此时,要适时引导学生回顾、回归解决问题的建构过程,从素材支点出发自行搭建支架,以巩固和深化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比如,原电池和电解池电极反应的判断依据:粒子的放电顺序,粒子得失电子的能力强弱,粒子的结构。经常回归“粒子的结构和得失电子的能力强弱”能深入理解电化学的基础和实质。

参考文献:

[1]杨玉平。程序性知识的教学策略[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8,(4):93~94.

[2][6]吴和贵。支架式教学:有效教学的生长点[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3:10~19.

[3][5]孙卫国,韩晓红。由“支架”理论审视教师角色的转变[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5,(2):18~19.

支架式教学策略案例【第五篇】

一、化学学案的不同起因

为什么要搞学案?学案发展到现今,其出发点和起源有不同的情况。弄清其起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学案,解决好关于学案的一系列问题,增强编好、用好学案的自觉性。

学案的第一种起因:在我国,考试竞争压力越来越大,由于教学课时受到限制,教材与考试的差距较大,迫使教师要加大练习难度和练习量、补充大量例题和习题,使教学时间十分紧张,乃至于巧立名目以练代学,把正常课堂教学时间都用于安排解题训练,并且安排学生课前预先练习。为了便于学生练习,减少抄题时间,教师常常事先把题目印好,并美其名曰“学案”,避开“题海训练”的臭名。

学案的第二种起因:在面向新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初,“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一理念得到了广泛认同。从这个理念出发,人们提出了许多新的主张和思考。其中之一是:过去我们过分地重视了“教”而忽视了“学”,说起来总是“教材”、“教案”……以“教”为先、突出的是“教”。现在要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主动地学习,应该“以学定教”而不再是“以教定学”,教材是不是应该改为“学材”?“教案”是不是应该改为“学案”?……在这样的认识驱使下,一些教师尝试制订“学案”,然后再在学案的基础上制订教的方案。这类学案注重的是引导学生开展学习活动,代替被动性的听和记。由于最初对学案的认识还很模糊、粗浅,因而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同和推广。

学案的第三种起因:随着对学生的主动性学习和建构活动的研究不断开展,对学习策略以及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地学习的重要性的认识逐步清晰、逐步加深,对学生的需要有了更多了解,促进人们在反思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试验情况的基础上,对学案的意义和基本任务进行深入地反思,形成了搞好学案设计和实施、进一步把关注点从如何教转变到如何学上来的信念,促进了一批有利于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学案产生。

学案的第四种起因:为了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等文件中关于“各级政府要把减负作为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规范办学行为”“把减负落实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给学生留下了解社会、深入思考、动手实践、健身娱乐的时间”“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改进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减少作业量和考试次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爱好。严格执行课程方案,不得增加课时和提高难度。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强自立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克服应试教育倾向”等等规定,各省、市纷纷发文严格地限制增加课时,限制作业量和考试……使一些传统的办法不能再用了,学生在课外可以自主支配的时间有所增加。怎样应对这种新情况?有的学校和教师注重培养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有的则考虑不能放松学习、严防发生事故……在这种背景下,学案受到青睐,不少学校、教师纷纷编制和使用学案,有的甚至已经编制好了各个年级的成套“学案”发给学生,引导学生自学或者要求学生预学。

总之,学案的产生和流行有着复杂的文化背景。

二、化学学案的不同类型和层次

学案复杂的文化背景导致它形形,十分繁杂。为了便于认识和研究,可以从不同角度把它们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和层次(例如从基本任务、内容、功能、使用时机、放手程度等角度划分)。如果从学生的主体性角度进行分类,能让我们看到一些深层次的东西,下面就着重按照这种分类展开讨论。

1.主动性学案和被动性学案;自主性学案和被主性学案

首先,可以把学案分为主动性学案和被动性学案两大类:把能够使学生开展主动性学习活动(例如探究、讨论、调查、考察等等)的学案归属于主动性学案,把学生只能被动地听、记和机械练习的学案归属于被动性学案。

这两类学案还可以进一步细分:学生的活动可能是真自主的,也可能是“被自主”(他主)的。建立在学生自主基础上的学案,包括引导学生自主的学案,能让学生参与并理解学习活动的设计和决策的学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增长学生潜能。而学习活动的设计和决策仅由老师或者教材(学材)等决定,学生只是执行指令,听命于教师或教材等,不能自主行事的学案,不利于学生理解和参与,难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增长学生潜能。前一类学案可以称为自主性学案,后一类学案则可以称为被主性学案或者他主性学案。

在主动性学案和被动性学案之间,以及自主性学案和被主性学案之间还有着不同的中间层次。

2.学案的层次

学生要能自主地学习需要满足几个条件:首先,学生应该理解学习的意义,有学习的兴趣、动机、需要等内驱力。其次,学生要能恰当地确定努力的方向以及学习的目标,能选择有效的途径和方法。第三,学生要有 计划、分步骤和有效地开展学习活动,能及时排除障碍。第四,学生要掌握有关的学习活动技能。第五,学生能获得必要的反馈信息,及时地调整自己的学习活动。为了让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从课堂教学内容考虑,需要让学生了解学习内容的有关背景,例如学习内容跟生活的联系、跟解决有关社会问题的联系、跟完善学科认知结构的关系,以及有关问题产生的原因、解决的大致过程等等,因为这些内容有助于使学生了解学习的意义。为了让学生能合理地确定努力的方向、选择恰当的途径和方法,最好让学生了解前人解决有关问题的基本途径、做出的努力和过程、成功与困难、进展与不足、值得借鉴的经验与教训,或者进行一些尝试等等。为了让学生获得足够的学习反馈信息,需要进行必要的学习测量,并提供调整与参考建议。学生了解了上述各方面的内容,形成自己理解的学习活动方案,自主地学习才会有可能。

由此可以确定学习者自主和主动的学习过程有一系列重要环节:①理解学习意义,产生学习欲望,明确学习课题(问题),找到活动方向;②构思学习策略,形成学习思路;③形成具体计划,明确步骤、方法;④学习/运用技能,执行学习计划;⑤收集反馈信息,调整学习活动。⑥进行整合、总结,强化自主体验等等。在各个环节,学生往往需要教师给予适当的帮助或引导。下页图2中列出了不同层次学案涉及的自主或主动学习环节,教师可以给予帮助的部分内容,以及不同层次学案所覆盖的主要环节。

说明:

学习情境——是知识获得、理解及应用的文化背景的片断(或者缩影)和具体化,也包括相应的活动背景,通常是人为设置的。适当的学习情境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地探究、发散地思考,能成为学生进行认知、应用、实践活动和情感体验的空间,成为学生从事学习活动、产生学习行为的有利环境,不但能让学生产生有关的情感,而且能使认知活动、应用活动乃至于评价活动等在其中展开,使学生“学在其中”并具有接近实际的“真实”效果,其作用能在教学活动中维持较长时间,甚至于整个活动过程,这是学习情境与所谓情景的重要区别。

背景知识——是学习内容形成或存在的自然或社会环境背景、历史背景、价值背景、领域层次属性、总体和逻辑背景(学科背景),以及教学背景等方面的知识,它们反映着知识在空间和时间维度上广泛的内外联系。使学生了解有关的背景,不但有助于他们领悟课题的学习意义,以及学习的内容和方法,受到文化熏陶、领悟文化内涵,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评估风险和利益的竞争能力以及获取信息、对知识材料做出合理的判断能力”[1],“能够在一个复杂的世界中掌握部分和整体之间的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2]。了解背景知识并进行选择、提炼、适当简化和重构,往往可以设计出适宜的教学情境,这样的学习情境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学习的背景,而不仅仅是诱发短暂的学习情感。背景知识要经过选择、提炼、概括。教师要对背景资料作适当的加工,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不能简单地把一堆资料推给学生。

学习策略——所谓学习策略,是为了解决学习问题、完成学习任务、实现学习目标而确定学习活动成分及其相互联系与组织方式的谋划和方略;是根据学习目标和学习条件选择、组织各种基本活动方法,调节、控制主体的内部注意、感知、思维和操作活动,对学习活动进行内部定向指导、监控和调节的准绳。学习策略是学习活动的指导思想、行动规则和组织实施的依据,是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的精髓、灵魂和本质特征。学生形成学习策略的基本规律是:从无意识、不自觉的外部控制到有意识、自觉的外部控制(包括提出要求、诱发、指导等),再经过学习主体有意识的自我控制(元认知控制),转化为自动地、习惯地自我调节、控制学习策略的选用,逐步地由低级(外部的、不自觉的)向高级(内部的、自觉的)发展。教导主体在制定和帮助学生形成学习策略时,应该遵循上述规律。学习策略的被动性会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教导策略应该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为基调,以学生主动和有效的学习策略为基础,注意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注意引导、促进学习主体形成和掌握合理的学习策略。具体的学习策略,又可以称为学习思路。

学习支架——“支架”或称为“脚手架”,用来比喻对学生解决问题和建构意义起辅助作用的概念框架。借助该框架,学生能够独立探索并解决问题,独立建构意义。可见,学习“支架”是对学生解决问题和建构意义起辅助作用的知识和技能框架。要设计好学习“支架”,需要重视学生的现有认知,注意研究学生的前概念和学习基础,重视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水平,重视社会交互知识和文化在知识理解与意义建构中的作用,研究学生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基础对教学内容及过程作适当调整,使之尽可能完善。

根据自主—主动性学习的环节结构,可以把学案分为不同的层次:低层次学案包含的环节较少,而且自主—主动性级别较低。目前常见的练习卷式的学案是最低级的学案,只提示活动步骤、让学生“照方抓药”的学案也是低层次的。低层次学案跟接受性学习方案几无区别,多数是为接受学习服务的。第1个环节和第2个环节对于学生自主地学习至关重要。自主性学案可能缺少某些低级环节,但一定包含“构思学习思路”环节,而且是为主动学习服务的。图2中标示的6个层次学案都是相应层次中最典型和完整的。在各个层次中,还可能有不同的类型(例如,第6层次可以包含6A型、6B型,等等)。

自主性学案能够使学生主动地学习,是值得提倡和推广、应该提倡和推广的,下面的讨论就以自主性学案为主。当然,有些内容可能难于让学生自主学习。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不采用自主学习方式,不必编制自主性学案。实际上,教学内容多种多样,不是所有内容都适宜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所以不一定每节课都编写和使用自主性学案。

有人对提倡学案提出质疑,因为学和教是相依相存,统一于教学过程的。这种质疑有一定道理,不能因为提倡自主性学案而否定教案。其实,前面已经说过提倡自主性学案是有其社会文化背景的,在学生自主学习不受重视之时,提倡自主性学案是必要的。一旦学生自主学习广受重视并且蔚然成风,单独搞学案也就没有必要了,学案就可以重归教学案了。今天提倡自主性学案,正是为了将来不要学案。

三、自主性学案辨正

不注意弄清自主性学案与非自主性学案的区别,学案就难免偏差。为此,需要弄清“自主性”与“非自主性”的区别、弄清“自主性学案”与其他学案的区别等等。

1.“自主性”辨正

“自主”包括学生自己决定学习活动的方向、策略、方法、计划、调整以及执行等(也包括真正理解这些决定)。常常有人把“让学生自学”当成“让学生自主”,这里犯了逻辑上的“偷换概念”错误:“自学”是不等于“自主”的。

对于大多数在校学习的学生来说,要求他们在所有环节都100%自主,是太高、太急、不具可行性的要求。换句话说,对于大多数在校学习的学生来说,“自主性”应该是一个相对性的概念,“自主”只能是一种向理想渐进的状态。然而,学校和教师应该积极地促进学生由不能自主、不会自主逐步向能自主、会自主转变,统筹兼顾,循序渐进。如果学案能促进、服务于这个转变,哪怕只是部分的、些微的转变,就应该认为它是自主性的,否则就是非自主性的。

2.自主性学案辨正

要对自主性学案进行辨正,需要了解自主性学案的基本任务、内容和功能等特质,还需要了解它的一系列其他质性。这些内容笔者已经着文讨论过,这里只是强调一下:帮助学生当好主体,促进学习方式优化乃是自主性学案的基本任务、内容和最根本的功能,具体内容就不重复了。

常常有人把只有习题的“题案”以及“预学案”、“导学案”跟自主性学案混淆起来。不把它们区分开来,自主性学案就难以推广。

习题汇编式的“题案”追求的是近期的功利,有很强的“题海战术”色彩,常用于追求达标率、上线率的教学中。“题案”难于达到增长学生潜能、使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效果,也难于培养创新能力。

“预学案”的最大问题是占用学生课外时间过多,有悖于“给学生留下了解社会、深入思考、动手实践、健身娱乐的时间”的规定。根据我们的调查,学生完成预学案起码需要半个小时以上时间,这是不符合减负规定的,就像一些教师所说的那样:“‘预学’如同径赛中的违规抢跑、偷跑”;“以增加学生负担来换取教的效率提高”;“减轻了教师负担,增加了学生负担”。而且,所谓预学常常是“预做习题”,其效果往往难以保证。有的教师主张在上课前收阅学生的诊断性预习作业然后针对性地确定课的内容,这样做教师的工作量也大大增加,长期和普遍地实行不具有可行性。

“导学案”注重“导”,从这一点看是没有错的,问题在于是不是真导以及导什么?目前,大多数“导学案”都明确规定了学习操作活动的步骤和内容,跟20世纪中叶的“程序教学”颇为类似。其实质是代替学生设计学习策略,提供现成的“拐杖”或“脚手架”,让学生像做广播操一样“照方办事”,虽然它注意了“导读、导思、导做……”,却只是低层次的“导”。是不是“引而不发”,能不能让学生自主决定、自主行事,是真正让学生自主还是让学生“被自主”“被主动”,这是它跟自主性学案的实质性差别。

需要说清楚的是:“导学案”不能一概否定,因为它也能使学生受到一些学习过程、方法的熏陶。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低级阶段,由于学生尚不具备自主确定学习策略的能力,采用“导学案”可能是需要的,也可能更适宜一些,但教师应该清醒地知道,这种方式对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效率不高,长期使用这样的“导学案”是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的。

四、学案版本要及时升级

1.注意学案版本的及时升级

前面已经说到,在自主性学案和被主性学案之间有着不同的中间层次。图2中列出的6个层次对应于不同的自主性级别,每个级别中还可能有不同的“版本”。恰当地判定学案的层次,在条件成熟时,及时地循序“升级版本”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只有及时升级学案版本,才能逐步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减轻他们的课业负担,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有更多的了解社会、深入思考、动手实践、健身娱乐的时间,同时也能为他们提升自强自立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不是有了学案就可以“万事大吉”。一成不变的学案难说是好学案。

学案版本升级还有另一层意义:它可以使先前各种源流的学案逐步统一起来,汇合成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会学习的洪流,减少一线操作的困惑。

2.自主性学案编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一般说来,学案编制工作可以按下列过程展开:

(1)编写背景资料:了解人类解决相应问题的历史过程、经验教训、过程方法以及其他背景知识,了解学生学习课题的知识基础、思维及解决问题等方面的学习习惯,收集必要和丰富的材料,在此基础上编写扼要和具有趣味性的背景资料。

(2)根据学习内容的逻辑或者活动的结构特点,将学习过程划分为若干阶段,对各阶段的学习任务、学生对学习内容和方法可能的选择作出准确、合理的推测或判断,形成多种学习方案。

(3)精心选择向学生推荐的各种学习方案,对使用条件作扼要的指导性说明,考虑学生建构活动的内容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可能产生的问题,构思必要的“支架”设置等应对措施。

(4)研究不同方案的实施条件,思考如何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学习指导,包括如何进行学习定向、背景知识介绍以及学习成果的交流、反馈和整合,提供必要的学习支架,必要的过程与结果记录、检测题以及反馈、指导、小结、反思等,形成相对完整的学习方案。

(5)对学案作终结性检核:检查学案自主性如何?是不是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是不是有利于学习方式优化?能不能适应不同类型学生,使尽量多的学生主动学习?是不是注意了学生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进一步作适当调整和修改。

为了保证学案的自主性,要特别注意下列几点:

生动、扼要地介绍前人(或人们)怎样发现有关问题的、为什么要研究有关问题,研究了哪些具体问题,或者介绍有关问题跟其他问题的联系;

生动、扼要地介绍前人(或人们)是怎样进行研究的,有哪些成绩和不足、经验和教训;

使学生明确准备研究的问题;

设计好学生活动,根据化学学科特点,特别注意活动的实践性、思考性和趣味性;

注意培养、激发学生对有关问题的研究(学习)兴趣,根据具体情况有效地进行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学习目的教育,培养积极的学习情感和态度,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困难;

设计不同的整体或局部学习过程路径,然后整合到学案中,作为参考资料供学生选择,使学生明确准备怎样开展研究;

在具备一定基础后,也可在结束前的反思阶段让学生反思总结是怎样进行研究的、可以怎样改进研究等等。

3.自主性学案的使用

使用学案之后,教师要少讲、精讲,敢于放手少教一些、少说一些,给学生足够的思考、领悟时间和余地,否则会造成不必要的重复和时间不够。有些学校限制教师讲的时间,以保证学生自主活动时间,这样的规定是有积极意义的。

要避免学生“照方办事”、避免学生“被自主”“被主动”又注意不同层次学案的配合,兼顾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要注意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同步、配合。

采用高选择性、高变通性的学案后,学生的学习过程可能不同,由此可能会加剧学习分化,需要努力预防。为减缓乃至于避免这个情况的出现,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呈现学案,都一定要十分注重学生个别学习活动前、后的集体交流和讨论,以此实现学生间的相互启发、相互学习、成果共享、共同发展。

实行学案教学,如果不改变思路,囿于传统模式,肯定会产生许多问题和困惑。要编好、用好学案,一定要注意冲破传统模式束缚,积极创新教学模式。

例如,可以先让学生运用学案自学,然后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包括讨论、实验、实践等等),教师在学生组间交流之后作必要的学习辅导,最后再让学生经过整合、巩固环节完成学习,形成“学案自学—小组合学—教师辅学”三结合的合理、有效、生动、灵活、新颖的学生主动学习模式。

实行“学案自学—小组合学—教师辅学”三学结合,有利于发挥学生、教师以及学习小组的积极作用,有利于实现学案的自主性、变通性、机动性、生成性和个性化。

编好、用好学案的关键在于建立新型的教、学关系。

五、困惑求解

关于学案,尚有一些困惑不得其解,希望能得到指教:

怎样处理好学案与教科书以及学生笔记的关系,更好地避免“学材化”、笔记化?

怎样更好地促进师生互动,避免程式化、僵化以及应试化?

“学习支架”可能解决了部分学生的学习困难,但会对其他学生的自主性产生消极影响,怎样解决这个矛盾?

目前不少学案的篇幅都比较大,怎样做到使学案既周全又不致过长?

有了学案还要不要写教案?如果要写,它与以往教案的要求有何不同?

在学案编制和使用中如何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学案的个别化、针对性和使用效果,更好地发挥学案的不可替代的功能?

……

谈支架式教学模式的教学观念【第六篇】

支架式教学的确切概念是教师在教学时应该为学生提供一种有利于有效理解知识的“支架”,并借助于“支架”进一步使学生深层次理解教学内容的教学模式。支架式教学英文名称为ScaffoldingInstruction,它既是一种教学思想同时也是一种教学模式。支架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自身的知识水平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创新能力为目标,使学生的潜能得到进一步释放和发挥的一种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要特别注意建设一种合作、沟通、讨论、竞争的教学课堂文化,让学生在这种文化的潜移默化下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最终使自身的综合素质得到极大的提高。

支架式教学模式的教学理念

传统的教学观念是以学生应试教育作为核心指导思想的,故表现出许多不利于学生成长和发展的缺点和弊端,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绝对的灵魂,教师拥有绝对的教学主导权,“绝对的权利导致绝对的弊端”。而支架式教学观念是素质教育理念的衍生和发展,它能很好地体现素质教育核心价值。

(一)支架式数学中教学目标的设计要以发展

学生的主体性为宗旨数学的教学过程是教师为学生传承知识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正确转换和处理数学知识能力的过程,并且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能力。数学课本既是数学知识的载体,也是教学素材、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体,所以教师和学生一定要善于利用课本。教师也要仔细钻研课本,通过对课本教材的研究可以有艺术性地引导学生利用数学知识支架积极主动地建构自我学习的框架,如果学生能够较好地完成这个过程,学生就可以将这个“知识的载体”较为深刻地理解,再通过对理解内容的归纳总结、消化积淀,就可以将其彻底内化吸收,最终使自身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建构能力、实践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

(二)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应该以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和能力层次为重要参考点

实践证明,传统的那种“填鸭式”、“满堂灌”的教育方式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还违背人类认知新事物的发展规律。所以教师教学要特别注意学生的知识基础,因为原有的知识基础是新知识的出发点也是生长点。故教师要善于让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利用知识之间的逻辑因果关系通过知识构建的方式产生学习新知识的思维、经验、和方法。学生在这个环节中充当主体性角色,教师的任务就是仔细地观察学生的每一个过程,在观察中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设置支架启发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的思维、完善学生的学习方法、弥补学生的空白。

(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非常注意师生、生生间的交流沟通

支架式教学模式的一个重要过程就是利用数学知识支架在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知识建构,所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就成了影响建构有效程度的重要因素[3]。经验的收获最主要的来源方式是实践的付出,实践的过程必然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种集体活动,而在集体活动中的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学生个体要积极地与教师和其他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在良好的沟通中阐述各自己对知识板块的理解、在良好的沟通中启发自己的思维、在良好的沟通中交换各自的意见。教师有意识培养学生交流沟通的能力,让学生敢于同他人沟通、善于同他人沟通。

(四)教师在创设教学情景时一定要把握其真实度

教学情景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非常重要的人文环境,故一个优秀真实的教学情境的创设对学生的学习效果的提高是非常显著的。教师在创设教学情景不仅要使其优秀还要使其逼真,因为数学是一门十分贴近生活的科学,我们生活中许多现象都与数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三角形的稳定性、数字显示、楼层建筑等都是必须精确计量的等。因为学生所面对的问题都是真实存在的,故教师在教学中创设教学情景时应该认真考虑教学情景的逼真程度。

支架式教学模式的一般步骤

支架式教学模式一般是由创建教学情景、搭建教学支架、独立探索研究、合作互助学习、评估学习效果等相关步骤组成。具体程序如下表所示:

(一)创建教学情景

创建教学情景就是教师先要设置一个教学主题,这个教学主题中要包含有学生所要学习的主要知识和要求学生解决的全部主要问题。

(二)搭建教学支架

教师要以学生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为主要发展区,以提出相关问题和理解一些数学课本中重要的知识概念为基本点搭建数学教学支架,为学生的独立探索研究和互助学习讨论奠定基础。

(三)独立探索研究

独立探索研究知识的内涵和外延是锻炼学生综合能力的最佳手段。学生探究的项目主要有:确定数学概念的涵义、分析数学概念的属性、剖析数学知识的重点、迷宫、明了数学知识的结构。学生在研究探索问题前,应该先了解知识和问题产生的背景,因为这样有利于学生熟悉知识的结构和逻辑关系、学习知识的意义和应用价值。在研究探索过程中,学生应该积极主动地分析问题、特别是利用数学知识支架拓展相关概念的深层次涵义,使自己沿着数学知识支架的脉络循序渐进地探索。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主要担当一个学习顾问的角色,学生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可以向老师咨询和求助。

(四)合作互助学习

教师可以按照学生不同风格类型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让各学习小组通过合作互助学习的方式钻研相关的课本内容。学生可以在学习小组中积极发言,一方面表达自己对该学习问题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很好地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的不同意见和不同理解在小组合作互助学习中得到统一,使学生对调研问题纷繁复杂的态度在小组合作互助学习中渐渐清晰明朗。最终学生通过合作互助学习可以有效地集中集体的智慧对学习内容进行合理的建构,从而使知识的深层次涵义逐步浮出水面。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分组时可以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数学的基础、学习能力水平、性格特征等角度入手考虑。

(五)评估学习效果

评估学习效果是支架式教学模式极为重要的一个步骤。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评估应该分为两部分:一是对小组整体的学习评估,二是对学生在小组中的综合表现加以评估。在评估的具体实施中,应从以下几个不同的侧重点加以准确评估。在评估时,教师应该遵循“多表扬,少批评”的原则。第一,教师要对学生设计的数学知识的框架的合理及优秀程度加以评估。第二,教师要对学生数学知识框架设计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动合作的紧密程度加以评估。第三,教师要对各小组独立探究的进程和效用程度加以评估。第四,在完善和矫正数学知识框架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小组的最终效果和综合表现加以评估。第五,对各合作互助学习小组中各位同学的整体表现加以评估。

支架式教学模式在数学应用中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在具体实施支架式教学模式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师生要准确地理解支架的含义

教师在实施支架式教学时,要准确理解支架的含义,不能肤浅更不能片面甚至错误地理解支架的含义。不同的学生因为知识基础不同,所以支架的选取自然也不一样。学生选取的支架必须与学生的实际能力相匹配,并且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为他们提供较好的学习思路和解题思维。所以教师在选取数学支架时一定要合理、慎重,支架好似攀岩运动员在攀岩的过程中感到无路选择、迷茫徘徊时给予运动员一定的帮助使其顺利前进中的那个“帮助”。但是选取支架也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困难,它可以是一份设计方案也可以是一种说明或一个简单的提示,只要能够帮助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从浅层次的水准过渡到深层次的境界,我们就可以将之选取为一个较好的支架。

(二)教师要根据学生真实能力合理设置教学支架

支架的作用就是较好地帮助学生渡过困难、加深知识理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智力水平、创新意识和批判精神使之成为创新品质和独立人格的社会主义人才是教师设置支架的最终目的。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性格特点的充分了解是教师设置好的教学支架的前提条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学习的及时反馈等信息作为出发点为学生合理设置良好的学习支架。

(三)教师设置的支架必须是渐撤的也必须是动态的

教师设置教学支架的范围不能超出学生的能力水平,由于学生的学习水平每天都在波浪式的前进螺旋式的上升,再加上外界环境在不断地变化,所以教师所设置的数学能力发展的支架也不能是一成不变的,而必须是依据学生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渐学渐撤、渐学渐支,使设置的支架处于一个动态撤支的过程。支架式教学模式在数学教学应用时要适时地调研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数学内部结构的理解程度和数学能力的实际水平,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地给学生设置教学支架,从而使学生对数学学习每天都有新感悟、每天掌握新方法,思维发散程度和能力创新水平都“更上一层楼”。

作者:郭晓旋付东青严涛单位:石家庄科技工程职业学院

支架式教学范文【第七篇】

关键字:支架式教学;护理教育;特色;优势;教学模式;情景教学;综述。

1支架式教学的概念

支架式教学中“支架”一词原本用来描述建筑工人用来活动、堆放材料最终会撤去的架子[3]。1976年,伍德等率先将其引入教育领域,描述为在儿童内在心理能力成长中,能力更强者帮助其从当前认知水平发展到潜在认知水平时提供的支持[4]。后结合苏联心理学家Vygotsky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形成支架式教学模式。该理论提出后就引起了极大的关注,许多学者对其含义进行阐述:有学者提出支架式教学是教师或更有能力的同伴帮助学习者跨越当前水平和目标之间的距离而提供帮助的过程[5]。欧洲共同体在《远距离教育与训练项目》(DGXIII)文件中将支架式教学定义“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概念框架,将复杂的学习任务分解,以便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6]。总之,支架式教学基本思想是教师结合学生目前的知识水平,按学习目标搭建和撤去不同的学习支架,利用各种环境要素引导学生完成知识的建构,提升学生智力和自主学习能力[3,7]。

2支架式教学的特色

支架必须搭建于“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是由Vygotsky提出的一个潜在的虚拟空间,是独立解决问题的实际发展水平与可以在能力更强者帮助下解决问题的潜在发展水平间的距离。超出这个距离的发展水平在任何条件下都无法达到,提供支架是无意的[89]。教师必须对学生已有认知水平进行判断,并预测能够达到的空间,在此基础上搭建适宜的支架[10]。学生通过引导,认知达到更高水平时,新的最近发展区出现,这样循环往复,每个新的最近发展区都以前一个为基础向外无限延伸,就要求教师的评估应走在学生发展的前头,才能及时地提供支架,引导学生[1011]。

师生的合作与互动

支架式教学是一种通过协作、社会互动促进知识整合的教学方法[12]。Vygotsky认为只有通过互动与协作,学习者才能启动构建知识的程序,个人与社会环境的交流是高水平学习的关键[8,13]。与传统教学中教师主导课堂,对学生灌输知识不同,支架式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通过与学生交流反馈,了解支架搭建是否恰当并及时调整支架的跨度或搭建新支架,从而把握教学进程[3]。如在护理实践中Donna等提出支架式教学中师生互动关系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包括模仿、协作、支持3个阶段[12]。最初,学生受所学知识的局限,只能模仿教师的动作与思路;随着知识的扩展和师生关系的融洽,学生能够自发地进行互动分享观点,双方达到对问题的一致理解;最后学生跳出教师的框架产生新的理解,促进师生间共同学习进步。

支架是动态的、渐撤的

支架式教学强调支架建立在最近发展区内,它是“动态敏感的,与学生暂时的能力相适应,随着能力的增长逐渐撤离的”[13]。Vygotsky还提出教学分3个阶段,前2个阶段教师处于反复构建、调整支架状态,最后内在化阶段,教师需要移除支架使学生独立实践[9]。随着教学的推进、学生水平的提升,教学初搭建的支架已经不适合现有发展水平,教师要及时撤去旧支架提供新支架。到教学后程,支架的层次逐渐提升、数量逐步减少直至全部撤除。且教师要注重支架搭建与撤除的适时性[10]。支架建得过早,层次过低,撤退过晚,都不宜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反之,学生则无法巩固已学知识,易疲劳,削弱了支架的意义。支架式教学对教师选择搭建支架的时机有很高要求。

3支架式教学模式的基本环节

支架式教学模式由5个环节构成,即搭建支架、进入情境、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整个教学以一个或多个“支架”为线索,通过5个基本环节依次开展,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达到意义建构的目标。

搭建支架

搭建支架是教师根据最近发展区的要求按照学生现有的水平,围绕教学内容建立概念框架,引导学生进入教学。该环节是整个教学的关键。Maria在护士培训中,提出以14条黄金法则为支架进行培训是引导护士探索和学习护理知识、技能的关键[14]。田茜[15]尝试围绕教学主题设计主干任务,再将其分解为不同的子任务,引导学生完成子任务进而解决主任务。胥晓丽等[16]提出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要提供不同层次的支架,即教师开始引入讲解的内容及深度应有所区别,同时还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

进入情境

进入情境在支架式教学模式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是过渡环节。主要是教师提供一定的情景,再现书本知识所表现的实际事物或背景,如相应视频或真实案例等,引导学生进入教学学习。

独立探索

独立探索是支架逐渐减少和撤离的环节,教师逐步放手让学生自己决定探索方向,完成探索任务。这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的引导作用由大到小、从有到无。最初,教师拟定具体学习问题,提供直接支持,使学生明确自主学习的方向;学生通过查阅文献、分析资料等方法在拟定的方向中探索学习。随着探究的不断深入,教师逐步减少提示,由学生自己寻找思考方向,逐步解除概念框架的支撑作用[1618]。除文献采集外,此阶段中,任秀红等[19]通过在护生临床沟通能力培训中,设计护生独立完成病例采集,评估并口头汇报病情及存在的护理问题环节,来提高护生有效沟通能力。

协作学习

根据学习基础、性格等自由组建学习小组,通过成员间互动合作,由全体成员讨论后对教学内容形成小组意见,以汇报、演讲等形式与全班交流,不断地组间提问、双向质疑和双向辩论,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解决独立探索时的疑问[20]。教师需要跟进小组完成度,在偏题、观点抗衡时提供合适的支架引导。Hydo等[21]设计由2人或3人的小讨论逐步增加讨论人数,直至覆盖所有参与者的讨论模式。于革华等[22]在护理操作教学中提出采用组内比赛,组间竞争的方式进行协作学习。Salyers等[23]设立了一个线上协作学习模式ICARE模式,通过社交平台组织模拟会议,学习者在家中根据老师给的支架讨论,并可随时翻看过往讨论记录。该阶段,教师还要注意通过个别询问法等将游离或沉默的成员融入讨论中,特别要为表达困难的学生制造各种表达机会,增加他的学习信心[3]。

效果评价

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共同进行效果评价,围绕自主学习能力、协作学习中的贡献、是否达到意义建构的要求展开[22]。与传统评价只关注学习结果不同,支架式教学还要关注学生在过程中的变化,更要关注他们展现的情感态度[3]。其中自主学习能力评价基于学生的资料与笔记,评价学生整理分析信息的能力和态度,也可采用学业自我效能感量表或与学习主题相关的量表进行测评[16,24]。协作学习中的贡献由成员根据个人参与的积极性、意见的有用性互相评价。是否达到意义建构的要求可采取练习、测试等方法考察。效果评价并不是教学的结束,教学的5个环节是个循环过程,教师对初步成果评价,引导学生更深入思考[25],即重新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建立支架,开始新循环。

4支架式教育的优势

提高学生相关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

支架式教学模式有助于加深护生对护理相关知识及操作技能的理解[22]。它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学生机械地重复所学技能的现状,学生对每步操作推理、解释、预测,形成自己的见解并进行知识的迁移学习,锻炼临床应变能力[26]。Lu等[27]研究发现支架式教学能提高护生应用护理程序的能力。张静等[28]认为护生在协作学习中要从护理、心理、社会等各方面探究,提出较为全面的护理诊断,这可以提升护生整体护理观念,锻炼护生全面思考问题能力。支架式教学讨论是针对需求的教学,有利于学生对学习或遇到的问题进行反思,提升知识的掌握度[29]。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习自我效能

支架式教学模式能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理念,教师创设一系列问题,启发学生主动思考,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参与者,从而提高学习兴趣[2,26]。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都能展现自己的优点得到认可,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通过合作交流,学生可以完成原本个人无法完成的任务,且及时接受效果反馈,明晰自我进步的程度,获得极大的成就感[20,24]。同时在合作中,会产生竞争意识,从而发现自己知识、技能、思维方式中的不足,提升自我效能[25]。

培养学生的独立探索精神和协作精神

教师在临床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获取相关知识的初步概念后,将重点及难点以问题形式呈现,让学生运用信息资源独立探索并解决这些问题,培养其探索精神[22]。Griggs和McGergor研究发现支架式教学能增加学生对知识的探索欲望,学生会主动利用网络、文献查询总结相关知识及最新进展[16]。其次,通过分组讨论和组间组内竞赛的协作模式,引导学生在合作中竞争,相互学习,使学生之间互相取长补短,有利于学生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影响,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22]。

提高沟通交流能力

支架式教学的讨论是以口语表达为主的训练,可以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18]。张鑫等[29]认为小组讨论可以训练学生换位思考和快速接受不同观点的能力,使其在临床实践中更好地与他人沟通。也可以培养学生倾听和反应能力,学生听取同伴发言时,要适应他人讲话风格,尽可能地接收全面、准确的信息,还应从表情、动作中收集隐藏信息。学生要快速挑选有用内容,组织语言进行互动交流[29]。教师的辅助作用可以鼓励缺乏自信或不善言辞的学生发言,使每位成员都有表达意见的机会[28],这与Sharon等发现教师的话语可以激发学生表达自我思想一致[21]。

支架式教学策略案例【第八篇】

基于教学过程提出的方法秦世波(2008)提出基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建构主义教学改革方法,(1)教学目标的设计;(2)学习情境的创设;(3)自主学习设计;(4)协作学习环境设计;(5)学习效果评价设计。张驰(2011)提出基于建构主义迁移观指导下的市场营销课程教学具体设计:(1)加强对学生的研究与监控;(2)创建仿真情境,实施体验式教学;(3)科学整合多种教学方法,突破传统课堂教学局限;(4)设计合理的教学效果评估方式。李雪岩(2012)提出基于教学过程的建构主义教学改革方法:(1)搭脚手架;(2)进入情境;(3)独立探索;(4)协作学习;(5)效果评价。郑宽明、李天芳(2010)提出了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高校市场营销课程教学设计步骤:(1)准备分析阶段。准备阶段主要包括教学目标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和教学内容分析。(2)学教互动阶段。包括学习情境设计、学习策略设计、学习资源设计、管理与帮助设计、总结与强化练习等几个环节。(3)评价与修改阶段。学习评价包括对阶段学习效果和期末学习效果的总结评价。

基于几大教学模块的方法李春富(2011)提出了基于市场营销教学的几大模块的方法:(1)理论教学模块。要求突破了传统灌输式教学方式,嵌入互动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等多种新型体验式教学手段。(2)案例教学模块。案例练习通常包括:个人课前准备、小组课前准备、课堂时沦、老师归纳总结、个人书面报告。(3)模拟实验模块。提出建立市场营销实验室。如SimMar-keting模拟实验,SimMarketing结合虚拟现实技术和互联网络通讯技术构造出的一个真实完整有效的营销环境,让参与练习的学生通过模拟竞争的方式演练市场分析、营销战略发展和营销决策制定的持续的营销管理过程,体验完整的营销方法体系。(4)实践项目模块。实践项目可以由教师联系某企业具体的实践项目,也可以由学生联系熟悉的企业,也可以是学生自己的创业项目,或者是网上虚拟运营的项目。

基于具体教学方法姬虹、余秀华、揭新华(2009)基础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市场营销教学具体方法:(1)体验式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一定的理论为指导,有目的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情感,并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亲自去感知领悟知识,并使这些知识在实践中得到证实的教学模式。(2)项目教学法。指出由师生根据教学内容,联系生活实际提出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个人或小组搜集材料、提取信息、处理信息、合作研究、探索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3)虚拟公司运作法。提出正式上课时先让学生自由组合建若干个虚拟公司,并按普通公司的运作模式与方法进行运作,以便让学生较熟练掌握市场营销理论方法与策略教学方法,要求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参加教学全过程,老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咨询者和伙伴。杨洁,安翔(2011)提出5种具体方法:(1)调研性案例教学法。要求突破传统的文本案例,还强调组织学生自己实地调查案例。(2)辩论教学法。辩论式教学方法是教师、学生就某一单元教学内容以问题为纽带而展开分析、讨论、辩驳及总结,从而获得真知的教学方法。(3)角色扮演法。提出用演出的方法来组织开展教学,运用小品、短剧或现实模拟等形式寓教育于表演之中,把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巧妙地结合起来,使教学过程生活化、艺术化,使学生在角色扮演和角色交往中,学习专业知识、激发学习兴趣。(4)企业模拟经营学习法。是指透过模拟企业经营过程中的经营实况所创造的情境、所产生与衍生的问题来训练学生,藉此启发学生对于分析环境信息、处理群体关系以及制订决策的能力。(5)项目驱动式教学法。要求教师在教学的同时,给每个学生或每个小组安排一个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际项目作为实训内容,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该任务活动,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贺庆文(2007)基于建构主义理论提出要合作学习,并指出了合作学习的实施条件:(1)适合中等规模班级的教学。(2)要做好课堂组织工作。(3)做好课程结束以后的总结工作。王继红(2010)提出了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市场营销实践教学方法:(1)打造良好的实践教学软环境。(2)推动模拟实训的开展。(3)推动深入课堂的实践教学。(4)鼓励学生参加各种营销竞赛,实现以赛促学。(5)重视专业认知实践教学环节平建恒(2004)在比较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市场营销教学具体方法:(1)支架式教学。提出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按最邻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独立探索,进行小组协商,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构建,并进行效果评价。(2)实例式教学。要求选择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并确定整个教学单元的内容和进程,让学生在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和体验知识,从而来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3)案例讨论式教学。(4)实战式教学。

2建构主义理论在其他相关学科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滕霞(2009)基于建构主义视角下研究旅游教学模式,提出运用方法:(1)抛锚式教学模式。(2)随机访问式教学模式。(3)支架式教学模式。(4)认知学徒制教学模式。周英男、陈芳(2008)提出了建构主义理论在MBA案例教学中的运用方法:(1)支架式教学。指出应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这要求事先要把复杂的任务进行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处。(2)抛锚式教学。(3)随机进入教学。并重点突出了支架式教学。张党利、李安周、杨帆(2011)提出了基于建构主文理论的管理学教学模式设计:(1)管理情境建构前的活动。即一些准备性的活动,提出要基于对学生了解的基础上确定教学内容。体现了建构主义的以学生为中心。(2)管理情境建构中的活动。(3)管理情境建构后的活动。李梅、彭定新(2012)从建构主义教学观研究物流管理类课程的教学,认为可以采取5种具体方法:(1)以理论教学为基础。(2)案例教学法。(3)项目教学法。(4)角色扮演法。(5)企业调研实践法。王曼莹(2009)提出了基于建构主体参与为主导的市场营销案例体验教学模式:(1)通过案例体验教学模式设计,建构市场营销学习环境。(2)鼓励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激活学生求知欲望。(3)以合作学习为主要策略,在主体参与中建构知识。

3对相关学者研究的评价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65 3008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