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育其它 >

教师发展的关键词研究与应用热选【范例8篇】

网友发表时间 3089766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教师发展的关键词研究与应用热选【范例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词研究与应用【第一篇】

摘要:信息时代教育改革要求教师更加注重专业发展,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根据当前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分析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必要性和专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提出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应通过开展“线上+线下”两种学习方式,参加信息化教学大赛,积极申报课题并主动参与科研等途径,实现高职教师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的全方位提升。

互联网是伟大的改变人类工作、生活、教育和沟通的工具。在互联网的推动下,很多领域都被改变、被颠覆,教育就是其中受影响较大的一个领域。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为高职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也对高职教师专业发展提出新要求。信息化时代高职教师专业发展应该具有哪些特色?当前高职教师专业发展面临哪些困难?应采取哪些措施实现信息化背景下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目标?这些都值得高职教育工作者探讨。

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在价值观引领下的教育理念与专业精神的塑造与不断重构;基于广泛学习的专业与非专业知识的构成与不断拓展;内在专业素质结构及职业专门化规范和意识的养成与不断完善。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主要由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方面构成:其中知识层面包括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和专业实践知识;能力层面包括教师的教学、科研和实践能力;素质层面包括教师对教育的信仰、专业素养以及职业素养。

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具有时代新特色,要求教师学习信息化知识,培养信息能力和提升信息素养。信息化知识主要指教师根据学习和工作的需要而掌握的信息理论与方法、教育信息技术及产品的知识。信息能力是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的信息检索、收集、加工能力以及对信息设备和信息资源的使用能力。信息素养是信息观念、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伦理等各方面的集合体,它贯穿于教师整个职业生涯的各个环节。

教育信息化要求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充分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革传统的学习方式和教育手段,提高教学效率,优化教学效果。教师是教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其专业发展必须重视教育信息化技术的提高,以适应现代教育改革的需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加强教育与信息化的关系”,并要求到,各级各类学校教师基本达到教育技术能力规定标准。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也明确强调提升教师信息化水平,要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教师评聘考核的重要依据。

教师专业素养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的水平的高低,而要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就必须不断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在教育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培养高职学生的信息能力已成为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之一,除了大学信息技术课程之外,各专业教师都应在其他专业课程中加强对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因此,高职教师专业发展上除了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更要向信息化层面深入。

二、高职教师信息化能力发展面临的困难。

为了顺应现代化教育改革的新趋势,高职教师专业发展必须加强信息化知识、技能和素质的培养。但是教师在信息化能力发展中面临着一系列的困难。首先,高职教师队伍中,如国贸专业、财会专业等很多专业的教师中大多数没有计算机相关专业背景,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高职院校的信息化教学的展开,即使学校引进了先进的教学软、硬件设备,实现了资源数字化,教师运用于实践教学中的效果并不理想。另一种显性的困难是由于教师平时教学负担比较重,教学、科研、班主任工作等使教师没有时间和精力系统学习信息技术。而传统的教师进修培训要求教师集中某一段时间在培训地学习,放弃手边的工作,来到其他城市进修。出于时间、经济上的考虑,很多教师会选择放弃进修机会。除此以外,有的教师专业发展意识不强,不积极更新教学理念,不尝试新的教学模式,不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始终坚持传统的填鸭式课堂教学,以保证教师自己教学主导的地位。

1.开展“线上+线下”两种学习方式保障高职教师专业发展。

进修培训是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传统方式。教师可以通过进修提升学历,如在职读硕、博士,只要合理安排时间,教师一方面在专业上系统地学习提高,另一方面也不耽误学校的教学工作。各类短期培训能够让教师与同行之间互相切磋,提高自身的知识、能力和修养,如江苏省教育厅每年都有许多针对高职教师的国培和省培项目。另外高职教师通过企业锻炼提高实践能力。

除上述传统进修培训外,借助网络技术,高职教师可以进行线上培训。线上培训是指教师通过络上的专业拓展项目,在线课程,网络研讨等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如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每年都有各类网络培训;其网站上的公开课、教学活动和教学论坛等内容为教师的自我学习和发展提供了大量优质资源。另外,因培训而结识的各高职院校同专业教师组成qq群,微信群等,群成员之间可以进行专业方面的讨论学习,资源分型,共同取得进步。网络的普及性使线上培训突破时空的局限性,教师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学习,这种无论在何时何地就能展开的泛在学习使教师避免了传统培训的耗时费力和舟车劳顿。

课堂教学是高职教师最主要的教育活动形式,也是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之一。高职教师应主动参与教研室共同备课,完善课堂教学设计;积极参加同行听课,借鉴其他教师的教学安排和方法;定期听取学生的课堂反馈,做好教学反思,提高教学能力。在信息时代,信息化课堂教学成为一大趋势,高职教师要学会适应多媒体教学场所,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教学方法,学会使用数字化的教学资源。另外,高职教师应积极参加信息化教学比赛,促进专业发展。教育部于举办了首届全国职业院校信息教学大赛,并在20发布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20)》中明确要求“办好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信息化教学大赛是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推进信息化教学的重要抓手。高职院校教师通过参加信息化教学大赛,更新教学理念,提高教学平台和数字化资源的运用能力,提高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水平。以沙洲职业工学院为例,该校在2014年和江苏省级和国家级信息化教学大赛中均取得不俗成绩,各位参赛教师在赛后能坚持开展信息化教学,并在组建信息化教学团队中发挥带动作用,已成长为该校的教学改革领军人物和推进信息化教学的骨干力量。同时,各个学校提交的参赛作品都是信息化教学的成果,教育主管部门把这些优秀成果放到公共服务平台,供各高职院校观察、学习,为其他高职院校的老师提供了一批优秀的信息化教学资源。

3.申报科研、教改课题,提升教学和科研能力。

教育科研是推动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基础性保障性工作,没有高水平的科研,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开展课题的研究同样也是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另一个重要途径。为了完成对课题的研究,课题的所有参与人必须学习、补充、扩展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论和相关领域的知识,展开对比研究,针对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探析,最后解决这些问题。以沙洲职业工学院申报的江苏省教改立项课题―泛在学习环境下高职服务外包英语教学模式与资源建设研究为例,在20到的三年多时间内,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了泛在学习理论,教学模式以及资源库建设的研究文献;到服务外包企业调研分析岗位设置及对英语应用的要求;结合mcla教学方法和cdio方法,探索了新型服务外包英语教学模式;构建出适合当代高职院校师生学习和运用的服务外包英语资源库。课题组成员组成团队分工合作,定期汇报各自的进展,交流学习心得,开阔了眼界,有了明确的研究方向,科研自觉性和积极性大大提高,所有参与人员在课题研究期间发表的论文明显增多,课堂教学能力也大幅提高。如果高职中青年教师都能够积极申报课题,在课题研究中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都将得到很大提高。

同时,在信息化时代,高职教师尤其要做好信息化教学领域的科学研究,以年江苏省评选出的高等教育教改研究立项的535项的课题中,50%以上的课题与信息化方面的研究有关。高校教师通过广泛开展信息领域的研究,结合热点问题,积极探索,形成理论研究成果,指导教学实践。

综上所述,教育信息化要求高职教师的专业发展中加强信息知识、信息技能和信息素养的培养;从另一方面讲,只有具备了一定信息素养的高职教师才能在这个信息时代充分享受到互联网发展给教育带来的便利。高职教师要克服种种困难,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学习培训、积极参加信息化教学大赛和开展课题研究等途径,使自己的专业发展有质的飞跃,为高职教育的发展奉献自己的智慧和才能。

参考文献。

[2]金泽东.高职教师专业发展内涵与误区的分析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6)。

[3]沈丽花.高职“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下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发展探索[j].经营管理者,2013(10)。

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词研究与应用【第二篇】

高校扩招后,学生的差异变得更突出,比如基础知识水平不平均,学习能力也不一样,学习动机各异。虽然在精英型的高校这个情况还不算太严重,但是对于大量的普通本科院校、高职高专类院校以及私立院校,学生的差异性就会更明显。老师们需要不断的了解学生的需求,因材施教,也需要不断变换以往的教学方法,从而使教学内容达到让大部分学生能接受的要求。以往的精英式教学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现在的高等教育,这就要求老师在教材,教学方式,教学理念,教学态度,教学要求,教学期待等多个方面去变换。教师这门职业不像医生、律师,教师的服务对象是具有一定的固定性。尽管每年的学生都不一样,但是每一届学生都有其共性。作为老师,需要充分的了解自己的学生,包括学生的文化背景,专长技能,个性特点,家庭环境等等。教师除了传授知识,解除学生疑惑,与学生探讨学术理论外,还需要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把学生培养成为适应社会的人才。

高校教师比例变化。

自以来,国家教育部调查发现新入职的教师占有很大的比重。30岁以下到35岁的教师占了总人数的%。这部分青年教师里面,职称都偏低。刚入职的教师面临着多重压力,其一,他们对新环境还不熟悉,对如何教学也不太有经验,而且新教师里也不乏刚毕业缺乏教学经验的年轻老师,这部分老师在教学上面有一定的压力。其二,刚入职新教师希望尽快在职称方面晋升,因此这方面压力会比较大。其三,新老师们在教学与科研的时间分配上来讲,会是比较大的挑战,两方面都重要,如何两者兼顾好,是新老师们面临的一个严肃的问题。另外,除了教学与科研,许多年轻教师还面临着养家糊口,照顾老人和孩子等生活上的压力。这些压力不易于新教师们尽快适应高校教学与科研工作,也不利用他们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去。还有一部分新教师面临着各种各样的角色转换的问题。这就造成了影响高校教学质量的一个问题。

知识爆炸的时代对传统教学的挑战。

进入21世纪后,知识更新速度日益加快,国内与国外文化交流日渐频繁,教育教学理论不断的得到更新,新的教育教学理论不断涌现。另外,随着21世纪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大量的电子媒介不断涌现,增加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手段,也影响着教师们教学的方式。这一方面为广大教师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和进步空间以及广阔的信息资源,一方面却加大了对传统教育理念以及教学方法的挑战。高校教师需要不断的学习和不断地接收新事物,才能尽快的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从而跟上时代的发展趋势。

4结束语。

进入21世纪,高校的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也要求高校教师迅速的转换角色,适应新的教学理念和模式,并不断的根据自身需求,寻求自身的长期发展。当然,教师的发展也离不开学校的支持与鼓励。学校有义务为教师们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和机会,促进教师们自我发展的意识,弘扬师德,为教师营造有利于其发展的工作环境。

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词研究与应用【第三篇】

论文摘要:网络与多媒体技术进入民族地区初中英语教学课堂,带来了英语教学观念与教学模式等诸方面的变革,同时也对民族地区初中英语教师造成了极大冲击。在新的形势下,教师如何调整自己去适应新的环境已成为关注的焦点。网络信息时代中,英语教师必须从教学理念、知识结构、信息素养、外部环境四个方面来寻求自己的专业发展。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应用,教师的地位和角色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教师工作已经不仅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专业,教师专业发展已逐步成为教育界的共识。近些年,许多专家、学者对网络多媒体教学模式中的英语教师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这些成果主要集中在多媒体教学模式中教师的角色转换、定位及教师的素质研究、对学生学习的要求上。但对于如何实现信息化时代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探索和研究。下面以初中英语教师为例,探讨网络环境下民族地区教师专业化发展问题。

1网络环境下民族地区初中英语教学的理论基础和特点。

认知心理学派的建构主义学习观是网络环境下民族地区初中英语教学的理论基础。网络环境下民族地区初中英语教学模式具有学习的自主性、个性化、合作性和交互性等特点。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认知结构的建构和重构,是寻求知识和信息加工的过程。知识来源于主客体的相互作用,教学就是引导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引导学习者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主来建构知识,关注和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强调学习者应具有高度的“自主建构”意识,重视学习环境和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强调将信息和网络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教学过程,为“自主建构”学习提供一种理想的教学环境,从而实现支持自主探索、情境创设、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多方面要求的新型学习方式。既有利于知识技能训练,又可以培养学习者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

2网络教学对民族地区初中英语教师的挑战。

网络教学不仅营造了师生互动、教学相长、教学内容互选优化、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师生互教互学的良好教学氛围,而且由于教学资源的使用和选取丰富多彩并可真实再现,使得师生之间变得更和谐和融洽。因此,民族地区初中英语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以迎接网络教学对教师专业发展带来的挑战。

教师教育教学理念的改变。

传统教学模式是以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的学习理论为指导的,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是学生知识的主要传授者。在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中,英语教师在语言教学过程中占主导地位,教师通过讲授、板书及视听设备,把语法、词汇、语篇分析等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而网络环境下的英语教学模式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的,学生是学习的中心,是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不是被动接受者,也不是知识的被灌输对象。师生之间不再是传统的单向信息传递,而是双向互动,开展协作学习。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主体地位受到冲击,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充分体现,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也将更多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网络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改变。

网络教学要求教师不仅是学科专家,而且精通现代信息教育技术,以便有效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高效地达到教学目的。作为网络环境下的教师,应当转变传统教学中的教学行为角色,从以单纯地传授知识为主变为以设计教学为主;从家长式训导者,变为组织者、管理者、启发者、鼓励者、合作者和协助者,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网络教学中的学习者。教师不仅是教育者,也是网络教学的设计者和研究者。同时,教师还应成为教学信息的.加工者和生成者。教会学生获取和加工信息的能力,是信息时代教师教学工作的一项主要任务。

网络教学中教师能力结构变化。

网络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改变,伴随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能力结构必将发生变化。为了顺利地适应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必须具备新的能力结构。在网络教学环境下,教师新能力结构应该是在新的现代教育教学理念指导下具备有系统化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学监控能力、信息素养能力、教学研究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等。作为教师不能仅仅停留在提高自己操作教学媒体的技术能力上,而应该注重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各种能力是相辅相成的,任何一项能力的提高都有助于其它能力的增强。

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词研究与应用【第四篇】

针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本文以南阳理工学院为背景,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特点出发,就当前南阳理工学院在教师专业化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指出当前南阳理工学院在教师专业发展方面自主意识比较淡薄、方向出现失衡、发展制度不健全和功利化心理严重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从国家、学校和教师等层面提出解决的方式,从而提高南阳理工学院本科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

随着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提高师资队伍质量成为提高高校办学能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方式。现代教师发展理念认为,高校发展的本质是教师不断超越自我发展的缩影,更是作为教育主体自我建构的过程。因此,教师专业化一直以来都是高校发展研究的重点,也是热点。本文着重就地方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特点进行分析,就其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从而为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提供有利探索。

一、研究的必要性。

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对地方高校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它们改变传统的千篇1律的研究型大学,逐步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和应用型教育及职业型教育的均衡发展,使我国高等教育更加接地气。从研究型大学往职业教育或应用教育方面的转型,必然要求教师在专业发展方面有所突破。因此,高等教育改革必然要求教师专业发展出现转型,而教师专业发展的特点也为高等教育改革奠定了基础。

第一,自主性为教育改革下的教师专业发展奠定基础。教师自主性是指教师结合自身在专业知识和理念方面所具有的一种抉择和判断的能力,是衡量教师专业化程度的一个重要要素。因此,教师自主性通常被认为是一名教师在专业方面发展的基础和前提,通常体现在大量的教学设计中。与传统的中小学教师相比,高校教师在专业发展方面的自主性要大。同时具备将外在影响转变为内在动力的条件,其专业性要强于中小学教师。因此,高校教师在改革的背景下,更有动力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

第二,选择性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随着教育质量的提升,再加上教师个体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他们在专业发展上面临着不同的选择。例如,当教师的专业发展超过其所能够承受的能力和范围时,会选择主动放弃,面临淘汰的问题。在一些地方性院校中,随着学校的不断发展,这对教师在科研能力、职称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使一些教师处在比较劣势的地位,不得不调离教育教学岗位。因此,对教师来讲,专业发展选择不恰当,会对自身带来非常不利的后果。而教师专业发展的选择性,也给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改变的外在动力。

第三,多样性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条件。与传统的中小学教师相比,高校教师面临的工作更为复杂,由此使得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更加多样性。通常认为,专业发展是一个多方位、多层次的过程。同时,由于很多地方性高校教师没有接受过专业素质方面的训练,在教育理论和基本技能方面相对缺乏。对地方性本科院校来讲,很多教师是通过实践的方式,如课堂观察、教学活动、教学反思等,逐步掌握教学经验的。教师专业发展,不仅是向学生传递知识,同时也是与其他教师进行情感交流的过程。

为了进一步地了解地方本科院校在教师专业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本文采取访谈、问卷等方式,对南阳理工学院的教师专业发展情况进行调查,发现以下问题。

第一,自主意识薄弱。当前,新一轮的教育改革更加强调和关注教师的声音,这其中不仅要求教师更加重视自我能力和素养的培养,同时也要注重对教师自主意识的培育。著名教育学者陈玉琨认为,教师在专业方面的发展,不仅仅是通过可见的物质实体来展现,更多的是对教师内在精神的反映,不能将教师作为传统的经过专业培训的技师,他们更多的是一群具备批判意识和自主意识的高级知识分子。因此,没有自主意识,就不可能保障教师未来专业发展的可持续。

第二,教师结构不合理。当前,作为南阳市的一所地方性本科院校,南阳理工学院在师资数量和质量方面都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存在教师准入门槛低的.问题。根据调查,当前南阳理工学院专职教师612人,其中教授62人,副教授201人,博士及以上学历77人,硕士学历490人,占整体师资力量的80%以上。通过访谈,却呈现出下列问题,一部分教师初期学历不高,专业知识并不丰富;一部分具备硕士以上学历的教师,大多是南阳理工学院为加快发展而引进的优秀人才,在专业发展方面刚刚起步。教师结构不合理是阻碍南阳理工学院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

第三,专业发展方向失衡。对南阳理工学院来讲,它主要承担教学和科研两个重要任务。其中,教学是根本,主要实现对人才的培养。科研是对教学的深化,是社会创新的一种手段。当前,很多社会创新是通过高校科研的方式来推动,并服务于地方经济。

第四,专业发展制度不健全。当前,南阳理工学院专业发展方面主要以职称、教学成绩、科研水平、管理等作为考核指标。但这些指标在很大程度上注重数量而缺乏质量,论资排辈、轮流坐庄的问题很多,大大削弱了青年教师的积极性。因此,构建一种更加客观、公正的评价方式,以教师的实际专业发展和成绩作为导向,才能更好地促进南阳理工学院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师质量。

1.国家层面。第一,加强制度建设。要推进我国地方本科院校教师的专业发展,首先应该改革地方高校管理体制,提高教师在教育教学、科研、学生管理等方面的参与度。因此,教育部门应以制度的方式赋予地方院校更多的学术和专业自主权,从而让更多的教师能够参与到高校的决策中来,激发教师职业动力。第二,构建地方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指标体系。教师专业发展是提高教师队伍质量的基础,是高校发展的保证。教师专业发展要以具体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为指导,激励广大教师在教学和科研中都有具体的参照。因此,进一步加快和建立我国高等教师专业发展的指标体系,显得非常迫切和重要。

2.学校层面。其一,建立符合本校的发展评价机制。评价机制主要包括:改善教学质量;对教师教学和科研工作质量的检验;提供相关评聘和晋升依据;为学生选课提供参考。当前,由于地方性高校发展程度不同,教学和科研方面的评价也有所差异,通常采用的是定量方式,因此,在评价机制的选择方面,既要注重“形成性评价”,同时也要加强“终结性评价”,从而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更多的空间和动力。此外,在评价方式方面,要更多地体现专业性和开放性,从传统的单一评价转变为多维度评价,使评价更加客观和准确。在评价方法的选择方面,采用质性评价和量化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其二,多种培养模式相结合。教师专业发展中,涉及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教师,因此,必须采取不同的培养模式。比如,对刚进入教师行业的教师,可以采用高密度培训的方式,采取“导师制”,尽快帮助他们构建不同的教师角色,获得一定的教师感,加深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解,提供专业能力。对于中青年教师,可以建立教师发展激励系统,激励他们能够向更加高层次的方向前进。

3.教师个人层面。对青年教师来说,提高自主意识是关键。因此,教师必须合理地制定个人发展专业规划,基于对高校教师专业性发展的充分理解和学校真实情况的判断,制定符合个人专业与职业的发展规划。同时,寻求更多的发展机会,充分借助各种资源,促进个人专业发展。最后,确定自我发展的长、中、短期目标,并保障其顺利实施。

四、结语。

总之,对地方本科院校来讲,只有不断地加强对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才能在地方本科院校的未来发展中取得先机,更好地提升地方本科院校的教师质量队伍。

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词研究与应用【第五篇】

摘要:教育部十三五教育规划,提出“提高高校教育水平和创新能力,使若干高校和一批学科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优化学科布局和人才培养机制,鼓励具备条件的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民办高等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处于从高等教育补充作用向发展推力的转型、从边缘地位向主流地位提升的转型、从模仿式教育体制向创新型教育模式转型过程。提升民办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提高陕西民办高等教育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互联网”概念的提出不仅仅是着眼于技术层面,更是对一个时代的诠释,在“互联网+”这个大的时代背景下,高校专业“跨界、融合、转型、应用”等一系列发展需求对民办高校教师提出更高要求,如何应对自如,提升教学能力,如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升转型期民办高校教育质量已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课题。

关键词:高校教师;民办;教学能力。

国内关于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途径既是教育领域学者研究的热点,也是其研究的难点,我国教育学家们对此都有着极高的研究热情。王毓婵在《地方本科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探析》中指出地方高校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通过营造教学为主的文化环境,建立发展性的教学评价制度,建立功能完备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立一体化的教师培训机制。余杰在《教师教学能力与培养对策与评价指标》中指出科学合理的评估机制对对教师教学能力的促进作用。徐国庆在《高职教师课程、教学能力分析与提升路径构建》中认为建立能有效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激励制度,为教师业务发展搭建更高的平台,实施更为有效的教师能力提升培训体系,从“快餐式“培训转向系统化深度培训,实施“做中学”的培训模式。孙姝蕾在《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思考与实践》提出建立学习型组织帮助教师获得知识,最优化推动教师群里教学能力的提高,从而带动教师个体教学能力提高。田夏彪在《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误区与对策》中提出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着手,营造出凸显教学地位,注重教育质量的校园文化,使教师的教学能力在良好的育人环境中长足发展。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方面面临这诸多的挑战,这些挑战对现在的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民办高校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师教学能力面临着诸多挑战,这些挑战进一步对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新要求。

一、给予对互联网资源的合理培训使用。

随着科学技术信息的飞速发展,在“互联网+”的大环境背景下,大量的信息资源很丰富,这样就可以为我们教师制作教学课件提供大量的信息资源和提供更多获取资源的各种途径,但是,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不难发现,教师和学生在利用互联网资源制作课件的时候,会带来很大的依赖性和依靠性,思维上的惰性。我们在使用互联网上的海量资源时候,不难发现,面对大量的互联网信息资源,如果没有一个自己明确的目标,那么我们需要在海量的资源中筛选和甄别自己所需要的资源,就会耗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精力,反而会造成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实现和完成、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我们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对象的特点去寻找和筛选,选择合适教学多媒体的资源,从而可以达到合理和科学的使用互联网资源。教师在使用大量的互联网资源辅助和开展我们的教学活动的'时候,应该分学科、课程、科学合理的使用多媒体。同时,我们在使用互联网资源的时候,还要掌握出国我们最基本计算机的应用以外的其他多媒体设备,在选择多媒体的时候,一切要为教学内容及学生接受的效果服务,更能充分合理的展示我们的教学内容为前提,从而能达到多媒体为教学服务的辅助的作用,在课堂能更好的发挥简单方便的作用。此为,更重要的一点是,我们教师在使用多媒体的时候,资源要互相借鉴,也要不断提升自身获取信息的能力、提高和培养教师信息处理的能力,进而达到提高多媒体课堂教学能力。

二、提高教师多媒体课件制作水平。

高质量的课件是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因此我们教师应该在制作课件上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学校举办的教师课件多媒体大赛的培训中提高自己制作多媒体课件的水平,同时,学校也可以为教师建立多媒体制作课件的素材库,方便教师在制作课件的时候,及时快键的搜索自己所需要的多媒体课件资源。同时教师要根据自己额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目标,可以有选择的开发多媒体课件的需要,课件中选题要突出重点,有条有理,设置巧妙,不能简单的照搬、复制,而且选材应该科学严谨,多媒体课件应该能体现教学策略,注重不同,多媒体的中图表结合,静动结合,其所到达的教学效果也是不一样的。

三、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注重学生实践。

在互联网大背景下,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注重实践,将传统的知识灌输转变为技能与理论相结合,教师需要不断的更新知识,跟上时代的步伐,从而才能提高获取前沿知识。

参考文献:

[2]吴南中.“互联网+教育”内涵解析与推进机制研究[j].成人教育,2016,36(01):6-11.

[4]王晨,刘男.互联网+教育: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大变革[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5.

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词研究与应用【第六篇】

除了正规教育之外,改善农民的阅读环境,增加农民的阅读实践,提高农民的阅读质量,是提高农民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农村网民数量逐年增长,在计算机应用互联网环境下通过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创设、改善阅读条件,引导广大农民进行科学有效的阅读,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共建和谐社会。

“三农”问题事关我国小康社会的建设,事关和谐社会的构建,一直是我国党和政府工作的重点,解决“三农”的关键是农民素质的提高,除了正规教育之外,改善农民的阅读环境,提高农民的阅读质量,是提高农民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农村网民数量逐年增长,在互联网环境下通过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创设、改善阅读条件,引导广大农民进行科学有效地阅读,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成为一个紧迫的课题,值得我们深入研究。为了了解农村的阅读情况,有效提高农民的阅读效果,课题组对保定地区农村的阅读情况进行了调研。

一、调研情况。

此次调查时间从8月到9月,调查方式主要为问卷调查,发放调查问卷1000份,收回调查问卷953份,回收率为95%。其中有效问卷827份,有效率为86%。调查对象主要是农村居民,年龄最小18岁,最大70岁,文化程度从小学毕业到大学毕业。

二、调查结果分析。

(二)农村书屋利用率不高。农家书屋在保定市实现全面覆盖,但农村书屋的知晓利用情况并不理想,30%的受访者表示经常借阅;50%表示知晓,但很少借阅;20%表示并不知晓。农村书屋的资源更新、阅读宣传、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农村书屋真正变成农民的阅读阵地,将改变农民的阅读方式,大大提高农民的阅读质量,改善农民的生活方式,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三)手机成为主要阅读方式。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三十六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6月,中国农村网民规模达亿,相比20增长800万人,我国农村网民数量呈逐年增长趋势。保定地区农村网络普及也很迅速,而手机的便携性和农民闲散时间的碎片化,以及电脑价格和电脑使用上的时空限制,以及手机的大屏化和手机应用体验的不断提升,使得手机上网更具优势,加之农村书店及书店图书资料的缺乏,纸质图书价格昂贵等因素,手机已经成为人们上网的主要终端设备,成为农民阅读的主要方式。与之相对应的是,传统纸质图书的阅读呈萎缩趋势。

(四)网络阅读娱乐化为主。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农村居民网络使用的主要功能还是娱乐,手机阅读群体中有近六成(%)通过手机“听音乐”,%进行“手机qq、微信等”交流活动,%通过手机发送“微博或微信”。进一步分析这一群体通过手机进行的与阅读相关的行为时发现:排在第一位的是“阅读手机报”,占到%;其次是阅读“手机小说”,占到%,再次是用“手机浏览网页”排第三位,占到%,阅读“与学习有关的信息”的占到%。对手机小说偏好类型依次为武侠类排第一位,言情类排在第二位。

三、建议对策。

“三农”问题一直是党和政府十分关心关注的问题,“三农”问题事关我国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公民素质的提高。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我国农村的物质文明得到很大改善,精神文明建设、农村文化建设显得更加紧迫,随着我国手机和网络技术的普及,利用网络终端——无线电视、手机、电脑等对农民进行信息技术的教育,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不失为一条可行之路。

(一)加强书屋建设。随着农村书屋的建设,农民的阅读条件有一定改善,但农村书屋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农村书屋还不能遍地开花,没有实现一村一屋,书籍数量较少,种类不够丰富,开放时间不足,设施不够健全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村民的阅读积极性,农村书屋建设还任重而道远。政府和公益组织应该加大农村书屋的建设和宣传力度,让农村书屋应有尽有,建立健全农村书屋管理制度,增加借阅时间,增添现代化设备,创建舒适的阅读环境,丰富图书种类,及时添购新书,举办图书阅读知识竞赛等,让农村书屋真正发挥阅读阵地作用。

(二)加强县级图书馆建设。我国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县级图书馆是最贴近农民,最了解农民需求,同时也是最便于为广大农民提供优质服务的,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和限于地方财政,我国的县级图书馆一直处于饥渴状态,没有足够的阅读资源和阅读场地来满足基层民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我国政府对文化建设投入力度逐步加大,县级图书馆要乘着改革的东风,争取更多的发展空间,引进新技术,采购新资源,丰富人们的阅读途径,为基层民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服务。

(三)加强阅读指导。在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还要注重对农民的阅读指导,培养农民的信息获取能力,对农民进行阅读技巧和阅读方法的培训指导,提高阅读能力和(下转第74页)(上接第69页)阅读质量。在缺乏基层文化人才的农村,可以充分发挥县级图书馆的地理优势,在各级各类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中,县级图书馆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和人才优势,组建志愿者队伍,定期组织阅读活动,培养农民的阅读习惯、阅读技巧,创造较为浓厚的阅读氛围,带动农民阅读热情,促进农民阅读活动健康有序发展。

(四)加大阅读宣传。农村经济条件逐步改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现代农民正在向有钱有闲有时间的状态迈进,物质条件得到满足的同时,精神生活的追求也越来越高,高素质高质量的精神文化产品应该占领农村文化建设阵地。这就需要我们加大宣传力度,各级各类图书馆及其他文化服务部门可以根据农民需求,举办各种文化活动,提升农民阅读意识,提供更过的`阅读实践,为农民这些弱势群体提供各种阅读资源。(五)加强网络资源建设。随着网络技术、通信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由于其自身所具备的便捷性、高效率和农民时间的碎片性等特点,网络阅读和手机阅读逐渐成为农民尤其是新生代农民重要的阅读方式。随着阅读方式的改变,我们的阅读资源提供者也要与时俱进,加强信息共享工程的宣传力度,同时要对广大村民进行必要的应用技能培训,提高村民的信息素养,有针对性地向广大农民提供科技、人文、种植养殖、娱乐健身等信息,不断引进新技术,向农民提供优质、丰富、价廉、免费的电子信息、电子图书。

(六)加强立法保障。农村文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系统工程,合理健全的体制机制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政府应对农村文化建设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建立健全农村文化服务体系,保障农民的文化权益。然而目前我国的公共文化服务活动,还没有出台一部专门的法律法规来加以保障,健全的法律法规可以保障农村各项文化事业的顺利发展,满足农民的文化需求,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社会主义美丽乡村建设。

四、结语。

现代新生代农民已经不同于传统的农民,他们拥有更多的知识、更开阔的眼界,也有更高的精神需求,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农民素质的提升是根本,要提升农民素质,除了正规的学校教育,增加农民阅读是一条可行且经济有效的道路,党和政府要重视农民阅读,通过健全的法律保障,建设完善的服务体系,为农民提供更多的阅读途径和丰富的阅读资源,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技术保障,农民将享受更多更丰盛的文化盛宴,新农村文化建设将迎来发展的春天。

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词研究与应用【第七篇】

论文摘要:信息技术与信息资源高度发展,引起了教育的深刻变革,给教育观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和教育质量等方面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为实施素质教育奠定了基础。文章基于教育信息化环境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正面效应及负面影响分析,提出了教育信息化趋势下素质教育的基本思路。

一、教育信息化推动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实施。

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将信息作为教育系统的一种基本要素,并在教育的各个领域广泛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现代化的进程。教育信息化关系到整个教育改革和教育现代化系统工程,教育信息化是使我国现有的教育系统适应信息时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素质教育是着眼于受教育群体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创新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为灵魂,注重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的明显特征就是:主体性(以学生为主体的自我教育)、全体性(面向全体受教育者)、全面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发展性(培养学生自我发展能力)、开放性(注重开发学生思维方式)。一切以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为依据,重视学生的“全体发展、全面发展、个性发展”[1]。

(一)教育信息化构建素质教育的主体作用。

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有效的学习有赖于学生主体的能动参与,教师和学校的作用是为学生创造一个知识“再发现”的学习环境,以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而传统教学中教师扮演的是一种家长式的讲解者,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决定教学的内容、方法、速度,忽视了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发挥,使学生成为消极的、被动的接受知识者,这与素质教育的主体性要求不相符。实现教育信息化学生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从单纯的讲授知识转变成教学的设计者、学生活动的导演、学生获取知识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由教学活动中的主要信息源变成了信息控制者,为学生创新知识的学习提供环境;学生变成课堂的又一个主人,学生凭借现代化教育媒体的帮助,在相互协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精神,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这种“双主”教学模式,在教育信息化的模式下,强调学习的目的是实现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意义建构,即实现意义学习。

(二)教育信息化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将变得更加现实。

我教育”,这种自主的学习方式将有助于学生自我潜能的发掘和自我约束力的增强,有助于培养学生人格的个性化倾向,从而有助于培养创造型人才[2]。

(三)教育信息化为学生的个性发展营造了必需的学习环境。

信息技术的教育运用改变了师生交往的方式,网络教育为师生虚拟了一个平等和宽松的交往环境,可以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从心理的开放程度来讲,这种间接的交往方式会更自由、更平等、更真实、更和谐,它使学生打消了“面对面”交往中的种种顾虑,能够轻松地、真实地与教师交流和沟通,师生能从交往中得到认知上、精神上和情感上的愉悦与满足。只有在这种无形交往和对话中,学生才能真正成为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才能在主动交往中得到发展。师生平等、对话、交流、协作、互助的信息化学习环境,能够满足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为挖掘学生创新潜能提供最重要的客观条件。通过网络,学生不必依赖于法定文化和法定课程,可以根据自己的志向、兴趣和基础等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使因材施教的教育理想得以实现,如智能导师、音频点播、视频点播、课件点播等信息化系统,为“因材施教”、“按需学习”,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充分的发展,个性得以自由、健康发展。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是造就创新人才必不可少的条件,有个性才能体现创造性。总之,网络能为学生提供理想的服务,为实施真正的素质教育提供了更大可能性。

二、教育信息化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负面影响。

信息技术的教育运用是一把双刃剑,教育信息化在带来巨大的正面效应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负面影响,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应用,对教育的负面影响极大。

(一)网络教育与信息源垄断性的矛盾对大学生价值观、道德观产生影响。

网络教育扩大了学生学习的空间和交往的范围,同时又以信息源的垄断以及程序化等形式,在暗中萎缩和削弱潜在的批判空间,对大学生价值观、道德观产生负面影响。网络在传播信息文明的.同时,也产生信息垃圾和信息欺诈。反动黑色信息,淫秽黄色信息污染,对青年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已造成很多消极负面影响,对大学生身心健康造成了不小的危害[3]。因此,网上行为主要取决于网络使用者的自觉性和道德责任感。在网络中,无论是操纵网络的组织者,还是低素质高手段的网民,都有利用网络技术手段伪造以假乱真的信息来欺诈的情况。在大学校园中,威胁最大的则是网络信息的意识形态欺诈和文化欺诈,这会直接影响着青年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二)网络的虚拟与现实的矛盾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影响。

在信息文明中,人则通过电子媒介的“玻璃罩”观察、学习世界的一切。网络世界中人与人的交往与现实社会相比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交往范围更广的特点,一进入网络,就有机会与陌生人相识,并和志趣相同的人交流,犹如身临其境。这种虚拟世界比现实世界自由,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任意创造网络中的自我角色或随意欺骗他人,这样,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人际关系的信任危机。这种网络交流的匿名性使大学生面对的是缺乏直接面对面的人际互动,并且人格与交往情境双重分裂的环境和氛围,容易使大学生放任自己,不再关心现实世界,而一旦回到现实就会产生一种孤独感,患上“网络疏离症”,从而导致人格异常和心理障碍,不利于他们承担本该承担的社会责任,严重影响自身的心理健康[4]。这种疏离到一定程度必将导致人性的异化。

(三)网络对大学生的科学素质也会产生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

网络信息传播具有直接化、形象化的特征,这容易导致学生放弃深入的思考,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他们创新能力的提高。网络文化的信息污染、信息爆炸干扰了学生选择有用的信息,也不利于他们对知识的正常吸收。目前,我国高校也有些缺乏自律的学生直接从中国期刊镜像网站下载文章,经剪贴和技术处理后作为作业应付老师,这对他们的科学素质及业务素质将会造成相当大的负面影响。

三、教育信息化趋势下素质教育的基本思路。

要克服上述负面影响,就必须明确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教育不是技术至上主义教育,对技术的崇拜和过分依赖极易导致人的异化。网络社会是一种全新的社会生存形态,网络对大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目前尚处在萌发状态。由于网络社会的拓荒者大多是具有“未完成性”的青少年一代,特别是在校大学生,因此,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发展,网络社会的有序运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我们可以从下列几方面入手开展大学生素质教育。

(一)树立信息化环境下的素质教育观。

教育信息化环境下应建立以下素质教育观:1、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相统一的教育价值观。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确立以人的发展来促进社会发展的观念,改变以往片面强调教育促进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2、多元智能理论与素质结构的人才观。成才的标准是多元化、个性化的,人人都可以走向成功。教育信息化对人才素质结构新的要求体现在与信息技术相关的知识、能力、情感和态度方面;3、促进学习者发展的教育质量评价观。注重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个体性和创造性,注重评价学生发展新知识的能力[5]。第四,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协作学习观。“情景、协作、会话与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在教育信息化环境下,学习理论特别关注学习的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景性。

(二)积极构筑网络化,创建信息化学习环境。

“学习环境”是指学习者在追求学习目标和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可以使用多样的工具和信息资源并相互合作和支持的场所。“信息化学习环境”不仅包括认知工具、信息资源教师、技术支持人员等物理资源,还包括任务情景等软资源,是各种学习资源的组合。由于信息化教育具“有教材多媒体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活动合作化”、“管理自动化”、“环境虚拟化”等特点,因此,创建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必须能满足信息化教育的要求。可以这样说,创建信息化学习环境,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工程,也是开展信息化教育的根本保证。所以学校必须从战略高度认识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在实施中做到转变观念,主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实现课堂教学多媒体化,管理手段现代化,师生交流网络化,提高教育效果和教育质量。并通过校园网进行正确舆论导向,形成浓厚的校园教育信息化氛围。为学校高水平教学、科研和管理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夯实坚实的基础[6]。

(三)加强学生信息知识能力的培养。

对学生信息知识能力培养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掌握信息检索的专业知识与各种学科的知识,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具体说培养学生以下三方面的能力:1、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促使人类的学习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变革,学习者将从传统的接受式转变为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学习者必须学会利用资源进行学习,学会在数字化情境中进行自主发现的学习,学会利用网络通讯工具进行协商交流、合作讨论式的学习,学会利用信息加工工具和创作平台,进行实践创造的学习;2、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具有主动吸取知识的愿望并能付诸日常生活实践,要将学习视为享受,而不是负担;要能够独立自主地学习,能够自我组织、制订并执行学习计划,并能控制整个学习过程,对学习进行自我评估;3、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知识的高度综合性和各学科间相互渗透,出现更多的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由此带给人们难以想象的社会生活、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领域内深刻而广泛的冲击和影响。在这种科学技术、社会结构发生剧变的大背景下,适应能力、应变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变得至关重要,将成为学生发展和完善自我的必需。应当为我们所充分关注。

参考文献:

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词研究与应用【第八篇】

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直接关系到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成败.本文通过文献资料和一定的调查研究阐述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内涵,探讨了目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一些有效的应对策略.

作者:杨卫芳顾唯琳杨蕴玉作者单位:南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刊名:内江科技英文刊名:neijiangkeji年,卷(期):28(12)分类号:h3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对策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3 3089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