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文化对教育的影响论文精彩10篇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2024年文化对教育的影响论文精彩10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2023年文化对教育的影响论文【第一篇】
:家庭教育问题一直是备受关注的焦点,家庭是儿童生命中的第一所学校,而父母则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庭教育在儿童日后的成长和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本文通过分析研究家庭教育对孩子教育的重要影响,提倡家长重视对儿童的学前启蒙教育,让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相辅相成,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学习。
学前教育家庭教育健康成长
要推进时代的发展,满足人才的需求,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就必须重视一切教育的基础——学前教育。
而学前教育的主要内容就是家庭教育。
因此,要求每个家庭都要与社会、教育部门共同承担起教育下一代的艰巨任务。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父母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等都对儿童成长产生重要的影响。
这就要求家长高度重视对儿童的正确的启蒙教育,让儿童能够健康的成长和发展。
家庭教育是育人的起点和基础
父母对孩子进行学前教育是儿童接受幼儿园、学校教育的基础,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让孩子在进入社会接受集体教育之前,保证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保证。
在孩子入园或入校之后,再配合幼儿园、学校的教育方式,培养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教育的重点是以品德教育作为主要内容,即培养孩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良好行为习惯。
行为习惯主要包括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劳动习惯等,这些良好习惯的养成都离不开家庭的影响。
如果父母对孩子从小就培养其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劳动习惯,不溺爱孩子,让孩子通过父母的教导养成热爱劳动、干净卫生的良好生活习惯,可以让孩子在以后的集体生活中能够更加独立,成为倍受欢迎的人。
另外,在学习上,要适当地对孩子的学习状况进行监督和辅导,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这些良好习惯的养成都会成为孩子接受学校教育的基础和重要起点。
家庭教育具有强大的权威性
家庭是儿童生命的摇篮,是一个人出生后感知世界的第一个场所。
幼儿时期是人生熏陶和染化的开端,许多基本能力都是在这个阶段形成的,如语言表达、基本动作和生活习惯等。
3岁到6岁之间是学龄前期,在这个时期是人的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因此家长在此时期要做好家庭教育,从而实现孩子早期智力的开发。
家庭教育具有强大的权威性,因为子女在物质生活需求方面和伦理道德等方面都对父母长辈存在很大的依赖性。
父母的'教育比较容易被孩子接受,家长应该合理有效地利用这一特点,让孩子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父母教育的效果如何,要看家长树立权威的强弱程度,父母权威的树立不能是对孩子一味地限制,而是要建立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采取刚柔并济的方法,使父母在孩子心目中树立起慈爱而威严的高大形象。
家庭教育具有强烈的感染性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缘天性是无法分割的,父母的喜怒哀乐都会对孩子产生强烈的感染作用。
当父母开心的时候,孩子也会感染到快乐的气氛;而当父母情绪低落时,孩子的情绪也会受到影响和波及。
另外,父母对待事物的处理方式也是孩子效仿的重要模板。
如果家长在处理事情的时候容易感情用事,脾气暴躁等,长此以往就会使孩子就会盲目地吸收这些缺点。
如果家长在面对一些突发事件时,能够沉稳淡定、处变不惊,则会逐渐感染子女的处理方式,让孩子字处理事情时能够保持沉着冷静的心态,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
因此,家长要做好榜样,为孩子的将来打好基础。
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优化孩子的心灵
孩子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由家庭步入社会大环境,孩子会接触到家庭以外的人、事、物,社会中的真善美、假丑恶都可能进入孩子的视野中,这个时候就要求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抓住日常的琐事,帮助孩子辨别社会中的是非。
让孩子真切的感受到真善美的积极阳光,假丑恶的阴暗卑鄙,引导孩子发扬真善美,抵制假丑恶,优化孩子的心灵建设。
家庭教育可以促进学前儿童自我意思发展的关键
自我意识是进行自我教育的前提条件,也是实现教育的关键。
自我意识主要表现在自我选择和自我调控能力的形成方面。
如果儿童能够对自己生活中的事情做出正确合理的选择,同时具备自我调节能力来实现自己目标的能力,不怕挫折,勇敢面对,那么就可以比较顺利、健康的成长,幼儿时期的自我意识的发展对以后儿童入学甚至今后的学习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自我意识可以培养孩子对自己正确的评价,正确、积极的看待自身的不足之处,并积极改正,积极乐观的面对生活中的荣誉和挫折。
幼儿教育是一件较复杂的事情,单靠家庭或幼儿园单方面教育是无法胜任的,它的完成要通过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相结合才能够充分发挥其教育成果。
成功的幼儿教育的关键在于家庭与幼儿园教育的沟通配合。
对学前期的儿童来说,良好的家庭教育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家长的教育理念不能跟随幼儿园教育思想的步伐,将不利于儿童今后的学习发展。
作为学龄前儿童的家长,要在全面了解幼儿园教育的基本情况和教育方式的基础前提下,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对孩子做出正确的引导和教育。
在现今激烈竞争的社会形势下,家长应该培养孩子在语言、才艺、体能上共同发展,加强孩子各方面的应用能力,成为一名多才多艺的人。
这就要求家长首先把握好孩子现阶段的接受能力,做一个详尽的符合孩子实际情况的教育计划,同时,针对孩子的状态来决定学习的进度,最后确定出来孩子具体的学习项目。
此外,在培养孩子多才多艺的综合技能的同时,也要考虑自身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是否允许,按家庭经济能力来衡量应学的科目。
家庭教育会对孩子的一生产生重要的影响,它是其他教育方式(幼儿园教育、学校教育)无法替代的教育形式。
家庭教育对孩子、对社会所产生的实际效用也是其他教育方式无可比拟的。
因此,家长必须高度重视孩子的家庭教育,并与幼儿园教育相结合,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让孩子在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下健康成长。
[1]曾仕强,2006,家庭教育[m],北京: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
[2]赵忠心,1991,中国家教之道[m],南宁:广西科技出版社.
[3]杨冰,2004,细节成就孩子一生[m],北京: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23年文化对教育的影响论文【第二篇】
而设计师并没有死板地去照搬古代陶的图象纹样,而是采用了极具现代感的几何图案还有现代的编排形式,无形中将传统的“陶艺”溶入到了现代室内设计当中来。
著名的人民大会堂澳门厅由王炜钰设计,他将我国古代园林设计中经常用到的莲池美玉,亭台园榭,翠竹杨柳,奇山怪石,传统形式的藻井式天花,统统巧妙的安放在现代化的室内,它既有中国古代园林中南方的秀丽、俊美,又有北方园林的庄重、华贵。
设计中大量运用了传统元素,并且将其巧妙地应用在现代的室内设计当中,堪称古今结合的典范。
又比如现在涌现出的众多仿明清室内设计风格的茶楼和餐厅,以及遍及北京城的各种古玩店等等。
这些说明传统文化中的外形在现代室内设计中被广泛应用,现代室内设计赋予传统文化新的生命,传统文化赋予现代室内设计更深的内涵,使其具有更加强烈的艺术气息。
现代室内设计讲究以人为本,敬重自然的力量,并且在整体的布局和空间分割上强调“气”的流通,通畅,经验丰富的设计者还会把中国传统的风水理论应用其中,并且风水理论已经开始在西方建筑和设计中得到重视,这些都是传统文化给与现代室内设计包括其他设计理念上的巨大影响。
中国现代室内设计在空间分割上任然沿用着古人留下的方式方法,比如屏风、博古架、衣帽架、飞罩、鱼缸、帷幕等极有传统特色的分割器具还是被大量应用。
人与环境的和谐与统一在室内设计中从未被忽略,也在无形中印证了传统文化中倡导的“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的关系。
环保理念已经成为室内设计所应遵循的又一准则,现代室内设计在材料的选用上恪守可以重复利用,能够降解,以及污染小等有益于环境的原则,提倡利用自然无污染清洁材料,比如阳光、风、地热等。
现代室内设计发展迅速,装饰材料,设备设施,家具家电的更新换代很快,设计者应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眼光,合理设计空间,坚持环保材料至上,始终把握好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观点,动态和可持续的发展观,即要求室内设计者既考虑发展有更新可变的一面,又考虑到发展在能源、环境、土地、生态等方面的可持续性。
这些现代设计的理念无不是从传统文化而来。
早在三千年前,老子在《道德经》中写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他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均由道所生,所以世上的一切万物必須遵循道的規律,否則就会遭到惩罚。
而佛家创立的因果报应和六道轮回学说,也就是教育人们要遵循客观世界中存在的自然规律。
所以人必須保护自然,保护环境,保护地球上的生物,也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这与当今的室内设计理念不谋而合,从中看出现代室内设计受其影响多么深远!
二、传统文化对现代室内设计“由繁入简”的启示。
设计学是一个十分宽泛的学科范畴,包括装潢设计,装饰设计,景观设计,工业造型设计,服装设计等等。
设计学中有一句话叫做“添一笔容易,减一笔难”,其中的含义是指无论是何种类型的设计也包括绘画书法,都秉承“从简不从繁”的创作准则。
崇尚运用最少的设计语言或者设计元素,来表达最丰富最精彩的意境,就像是服装设计并不是以服饰上的装饰物的多少来判断优劣;平面海报的成功与否也不会由线条、图形或者色彩的数量来决定;同样室内设计讲究空间分割合理,空气流通顺畅,反对过多堆砌,过分装修。
“从简不从繁”的创作准则绝不是对细节表现的完全抛弃,相反它是对细节的高度概括和统一,甚至达到了“增一分则肥,减一分则瘦”的地步,对细节的要求惊人地苛刻。
其中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此处无声胜有声”以及“惜字如金”,早在几千年前《道德经》中就有说明:“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可见”由繁入简”受到了中国传统老话“冗繁削尽留空瘦”的影响。
社会在不断进步,文化科技更是发展迅速,室内设计也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始终存在于其中,无论室内设计的未来将如何发展,传统文化将永远相伴,也必将发挥其强大支撑和源泉作用,为室内设计的发展提供原动力。
我相信,传统文化对室内设计的影响会始终存在,并且发挥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1]杨冬江.中国近现代室内设计史.水利水电出版社,,9.
[3]刘旭.图解室内设计分析.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1.
[4]田浩.传统文化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运用研究——以成都地区餐厅空间室内设计为例.四川大学硕士论文,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5]刘霏霏.中国传统装饰元素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运用研究.湖南大学硕士论文,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023年文化对教育的影响论文【第三篇】
因为艺术表现的东西(作品)是演示一种感受或情感过程的形象化的反射,是内心直接体现出的东西的一种发挥,它不受人类理性的束缚。孩子们在利用某种艺术形式表现时,是通过感知、体验、想象再由实践操作而表现,他们往往是反映或传达披露自己看某一事物时对它的独特感受。由于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所以在对同一事物进行感知体验时,体现的准度、程度也是不相同的,在表现时是呈现出的是富有个性特点的结果。在艺术实践中,教师们重视幼儿情感体验的过程,当进行正式的教学活动时,教师通过设置各种情景,给孩子以真实、真切、准确、强烈的情感体验,并让幼儿回忆已有的经验,引起幼儿情感的共鸣,使幼儿由感而发有情可发。当进行非正式活动时,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材料、足够的空间,营造一个自由、宽松的氛围,让幼儿大胆独立自如的表现。在过程中,教师们通过使幼儿多听、多看、多感受,让幼儿逐步积累多种社会经验、生活经验、情感经验,这些经验也是由感受体验而获得诸多的亲身体验、经验,久而久之成为了幼儿创造表现的主要源泉。
在幼儿艺术教育中互动是和整个活动过程紧密相连的,可以说互动无所不在。师生互动。也就是教师的主导和幼儿主体间的互相影响。教师对幼儿提问、启发、引导有助于幼儿的理解和学习,而幼儿的每个回答或每点稚拙的创造,又会激发、触动教师的灵感,推动教师的教学。生生互动。指幼儿同伴间的相互学习,以达到交流互学的效果。一个幼儿的点滴创新就会使其他幼儿点燃创造的火花,使得创造的火花不断的闪烁。儿童与集体、儿童与环境的互动。良好、宽松、自由的心理环境和教学内容相匹配的物质环境能推动、影响幼儿的创造。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幼儿、环境这三者是活动过程中的要素。要在活动中做到互动,教师就必须学会站到幼儿的视点去看待问题,多观察、多了解、多反思,注重随机教育,及时调动,鼓励幼儿,随时调控,把握关键,促成多种互动作用的发挥。
作为一个教师,一个成年人,他的思想感情已与儿童的思想感情有着质的不同。如果教师强行把自己成年人的“世界观”(或世界形象,对世界的理解)强加到儿童身上,这无疑对儿童是一种压制和打击,甚至给他们造成痛苦的经验。正如西方美学家罗恩菲尔德所说:“艺术对儿童来说与成年人太不一样,它对儿童来说纯粹是表现自己的手段。由于儿童的思维不同于成人的思维,他的表现就与成人不同。由于成年人同儿童在趣味方面和表达方式方面的不一致,就造成艺术教育中的困难和干扰……”意识到成人和儿童间的差异,我认为只有让教师向儿童靠拢,教师主动和儿童去融合。不能如以往的艺术教育那样总是由教师带着学科(艺术教学内容)走向儿童,而应该带着儿童走向艺术教育进行探索。包括情感的融合。教师注重在情感上亲近幼儿,增进师生亲密感,缩短彼此间的距离。这样,就容易使师生间产生共鸣,并对幼儿形成强烈的感染力。视点的融合。教师要学会站到幼儿的视点看世界,不要以成人的标准去考察事物和衡量评价幼儿的表现。这样,可以使教师更能发现幼儿作品中的闪光点,共同发现。言语的融合。教师向幼儿学习,学习他们诠释事物的语言,并用这些儿童化的语言来设计活动,指导幼儿,演示作品。这样可以是幼儿更感亲切,易于理解产生“共同语言”。
由于幼儿思维方式与理解事物的视角跟成人不同,他们常常用自己的思维和理解方式去看待周围的一切,解释周围的一切,所以他们表现出来的东西往往很稚气。对于成人来说,幼儿的画画动作可能不怎么灵敏、协调,画出来的线条歪歪斜斜、粗粗细细,不流畅,涂色深深淡淡,不均匀,稚拙是幼儿艺术表现的一个特点,它往往使孩子们的表现完全不同于成人的表现。成人(教师)要了解这一切,当幼儿大胆进行种种表现时要报以欣赏的'态度,鼓励、肯定幼儿一切稚拙的表现,这样会大大增强幼儿的自信心,也能呵护幼儿的自尊心,进一步激励幼儿创造表现的欲望。不能用“象不象”、“对不对”去衡量和评价,那会大大干扰幼儿稚拙的自然表现,更会扼杀他们创造的火花。在教学中,教师不要用合不合乎客观存在来衡量、评价,而要考虑合不合乎幼儿的特殊经验,把幼儿的体验、经验放在首位。尤其要鼓励、肯定幼儿创作中与众不同的地方。首先要强调的是不一样,而非规范性。对幼儿一切的稚拙的表现都能认可,都会欣赏就能小心地对待幼儿创作的每一个新发现,不轻易动手改动幼儿的作品,努力去启发他们,尽量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和修正;让幼儿自己去发现和理解,会导致一个人较深刻的洞察力,这也是培养幼儿独立学习的一个途径,培养其创造性自信力的催化剂。
无论是正式和非正式的教学活动,教师尽可能满足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材料提供非常充足、丰富,尤其是非正式活动,幼儿具有很大的自由性、自主性,可以自主确定表现的主题内容,自主选择表现的材料,自主决定表现的方法,这一切都为幼儿进行创造性的表现开拓了无限的空间,使之人文教育在学前教育中得到更大发展。
2023年文化对教育的影响论文【第四篇】
家庭教育是学生接受一切教育的基础,对学生的启蒙思想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前社会充斥着不良的因素,学生通过家庭教育获得良好的思想道德的建设对于学生未来的道德发展非常重要,下面我们具体来看一下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的和谐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关系着学生在校的精神面貌和学习质量,处在中学阶段的学生采取合理正确的家庭教育对其行为进行相关的引导和教育是非常有意义的。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家庭教育环境和观念分别对学生德育产生的重要影响。
首先从家庭教育环境来看,家庭教育环境又分为两种大方向,一种是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一种是不良的家庭教育环境。对于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可以很好的培养中学生的健康思想和美好到的品德,家庭教育环境反映着现实的社会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变社会的风貌,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础,尤其是对中学生未发展完善的心灵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中,家长能够清晰的认识到孩子在学习和道德上的缺失,对学生采取正确合理的引导方式帮助孩子走出困境,对于孩子道德的培养具有很大的帮助,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他们的德育素质,在这种良好家庭环境的熏陶下,孩子能够感受到家庭成员对其的爱,在学校中,学生能够以一个更好的精神面貌和态度来面对学习面对未知的困难。但是在不良的家庭环境的影响下,对于学生道德素养和健康发展起到了非常大的阻碍作用,尤其是中学生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阶段,学生很容易因此培养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跟不良社会青年结交,最终走上不可逆转的道路,他们对于父母的爱是未知的,因为从小他们就远离父母,根本体会不到父母的爱,这样的家庭教育环境怎么会培养出一个综合素质高的人才,这样的家庭教育环境怎么能教导学生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去关爱别人帮助别人,最终的结果只会导致学生道德素养的低下,身心上的不健康。
合理的家庭教育观念对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念下,家长往往只是单纯的认为中学生只需要学习成绩好就行了,不需要关注其他方面的提升,甚至孩子在学校中的其他不正确的行为也不管不问,甚至有的家长告诉孩子只要在中学的课程中学习成绩好就可以,诸如孩子早恋等行为也不进行监督,这样错误的家庭教育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孩子走上错误的道路,对于中学生世界观价值观的培养产生了阻碍的效果。虽然这样的教育观念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保证孩子有一个好的成绩,但是孩子在心理上和德育上存在的问题是无法察觉到的,导致目前出现的一系列宿舍残害事件的发生大多都是这种错误的家庭教育观念所培养出来的孩子,在这个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中学阶段,一定要采取合理的家庭教育环境来培养学生。
二、如何采取正确的家庭教育提升中学生德育素质。
上面我们已经对目前家庭教育环境和观念下对学生德育素质方面的影响进行了简单的概述,可以看出对于中学生而言,正确合理的家庭教育观念和环境对学生德育素质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下面我们主要来看一下如何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来提升中学生的德育素质。
中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下,正确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对学生德育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家长应当树立正确有效的家庭教育观念,家长应当尽可能营造一个和谐、欢快的家庭环境,让孩子在家庭环境下能有一个快乐安逸的成长环境,家长适当的通过孩子的寒暑假可以与孩子多进行学业、生活上的沟通,及时发现孩子目前所存在的一些困惑或生活中的一些难题,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为孩子提供一些帮助,帮助孩子在人生的道路上少走弯路。其次还可以适当的带着孩子多参加一些关于德育教育的讲座等,帮助孩子理解德育素质的重要性,使用合理有效的方法引导孩子德育素质的提升。
2.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随着当前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念已经不能满足于目前中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对于只看成绩的传统家庭教育观念,家长应当首先做出转变,在关注学生考试成绩的同时,多关注学生在校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中学阶段,孩子已经能够对一些事情做出自己的判断,家长若与孩子产生不同的见解不能下意识的否定孩子的思考方法,应当首先尊重孩子的想法,其次帮助孩子思考他们的想法中所存在的不足之处,从而以正确的观念引导孩子选择合理有效的想法。最后,家长的教学观念不能存在传统的棍棒教育,随着目前社会的发展,棍棒教育已经不适合当前教育体制,家长应当适时的与孩子进行合理的沟通,通过正确有效的沟通来确保孩子走正确方向和道路。
三、总结。
综合上文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合理有效的家庭教育观念和环境对中学生德育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家长应当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孩子在中学阶段的德育素质提升上能跟上社会的步伐,从而保证孩子在中学阶段能从德智体美劳多方面发展。
参考文献:
2023年文化对教育的影响论文【第五篇】
社会的发展变化深刻地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微博作为网络信息传播的新型平台,逐渐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着巨大的冲击,对大学生的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道德观和行为方式都造成了深刻的影响。
1.部分大学生迷恋微博,造成人际交往的缺失。大学生通过微博交际平台,可以再短时间达到社交的膨胀状态,实现自由且无限制的交际,摆脱了传统交际的束缚,缺乏责任和义务感,因此容易引发大学生在现实中的交际冷漠,人际关系淡化,产生孤独感,造成大学生人格上的缺失,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阻力。
2.微博影响了大学生树立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转型时期,微博在一定程度上的不真实性和娱乐化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对外部环境的看法。微博的传播速度迅猛,信息涉及的范围广泛,信息量大且鱼龙混杂,大学生会从中获取到大量影响身心健康以及无法辨析真伪的信息,造成大学生对国家和社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判断,不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微博冲击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及功能的实现。过度沉溺微博的大学生会导致学习上的懈怠,同时也会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对思想政治的效果造成阻碍,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的集中性体现。微博的空间和时间上的自由化影响着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集中性功能,影响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预见性功能。
微博打破了外部世界各个方面因素的制约,微博成为一种虚拟世界的潮流。面对微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各种影响,如何利用微博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每一位思想政治教育者思考的问题。
1.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在全面做好各项工作的基础上深入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教育:一是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二是要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三是要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面发展。
2.提高大学生与教育工作者媒介素养。大学生的媒介素养的高低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会直接影响。因此,要注重提升大学生的新媒体下的素养。高等学校通过新媒体素养教育,普及大学生媒介知识,加强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从而提升大学生辨别信息和抵制不良信息的能力。要使大学生能正确运用新媒体增长知识、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作为当代的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注重利用微博的释放功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主体,也是利用新媒体传播思想政治信息的发动者。为更好地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思政工作者除提升自身的政治素质之外,还必须具备新媒体的传播技术和知识,了解现代传播学相关的理论知识及传播技巧。引导大学生成为先进文化的学习者和传播者。
3.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合力与加强高校网络管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都有各自的优点,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有机结合,努力实现二者的优势,充分发挥“载体合力”的特点。全面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微博泛滥的环境下,学校、社会、家庭要形成协同合作教育体系,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合力。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互联网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这必将对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宣传思想工作的阵地的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辐射力和感染力的提升以及我国的软实力的增强有利。第一,在思想上对学校的网络管理高度重视,加强网络监管制度和管理。高校必须充分重视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复杂性。第二,注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建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是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领导者、组织者和监管者,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目标实现。第三,构建适应本校实际的校园网络信息管理团队。校园网络信息管理不仅需要高校按照有关新媒体的法规和条例执行,同时还需要各高校针对本校实际制定相关的校园网络信息管理制度。
2023年文化对教育的影响论文【第六篇】
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和最具人文意味的概念,简单来说文化就是地区人类的生活要素形态的统称,这里网友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文化对教育交流的影响,方便大家学习了解。
从发展的趋势来看,教育越来越被人们重视。中国的“虎妈”、“狼爸”一度引起人们对中国传统教育的质疑。出国求学热也一度勾起大家对中西方教育的热议。中西方教育存在差异是不争的事实,不同国情呈现出不同的教育特点也毫无非议。本文将从历史文化根源、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探索优劣。以供借鉴。
一个国家的民族文化传统对教育有着深刻的影响。中国文化名目繁多,但最终儒学成为中国文化的宗源。儒家文化强调仁、义、礼、智、信、忠、孝、廉。它的核心是仁爱。它的特点是重精神,轻物质;重道德,轻技能;重理论,轻实践。西方文化主要有两部分构成:古希腊文化和希伯来文化。希腊文化最终成为西方文化的源头。它的核心是:理性、自由、公平、荣誉、人的体现。
文化传承和演进方式不同是形成中西方教育的根本原因。
中国教育重道义,西方教育重功利。
中国文化在主体上是反对功利的,反映在教育上就必然重视道义。孔子说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他将“义”
与“利”作为区别君子和小人的唯一标准;孟子、董仲舒等思想家也无不表现出崇义贬利、尚义反利的特点。这种价值观念直接导致中国教育培养目标的单一性和教学内容的伦理性,整个教育都被纳入了道德的范畴。其结果只能培养出安于现状俯首听命的“顺民”,而抑制了人的个体需求,也抑制了人们正当的物质追求和享受。西方文化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强调个人主义,注重个人利益和权力,个人利益是唯一现实的利益。因此西方文化很注重以人为本,张扬个性。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参与的精神和批判性思维方式及创新能力。但这种强烈的个人主义欲望推动人们对物质世界的探索和对物质利益的追逐和享受。也出现了急功近利、拜金主义弥漫、亲情淡漠、人际冷落等现象。
中国文化崇尚和谐,西方文化崇尚竞争。
中国文化崇尚中庸的文化品质。中庸的原则就是凡事讲究和谐。孔子在评价学生的行为时曾运用这样的标准,反对“过”又反对“不及”.这种和谐标准使中国人崇尚兼容并蓄,百川入海的境界;崇尚温文尔雅,不露锋芒的风格;崇尚不偏不倚,和而不同的思维方式;崇尚尊师爱生的师生关系;标新立异、特立独行都是被排斥的。西方个人主义强调的是个人的价值和尊严;追求言论、行为、思想上与他人的差异。因此,竞争与差异一直是西方教育家着重培养的品质。从霍布斯、马尔萨斯直到达尔文、高尔顿等无不重视生存竞争的原则,“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中国教育注重群体,西方教育注重个体。
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在于强调统一性,忽视个体差异。维护群体的和谐和社会安定是中国古代最高的伦理政治原则。群体利益是个人利益的出发点和归宿。个体对于群体来说,义务重于权力,奉献大于索取,个体价值观只有在群体中才可以得以实现。因此,在教育活动中人们自然的就注重“大体”的认识与觉悟,而忽视深入的解剖与分析。重群体的价值取向,对于培养学生整体系统的思维能力有积极的作用,但同时也压抑、束缚了人的个性与能动性的发展。西方文化传统奉行个人本位主义,以自我为中心,注重人格和尊严。古希腊的普罗泰戈拉就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些个人之上的原则也写进了西方的教科书。如人有权自行其事;人有抉择权;人身不可侵犯;政府无权干涉个人的自由和隐私;人人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等等。随后,西方教育学家都把具有个性和独创性的人视为培养人的基本标准。提倡人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这种重个体的价值取向有利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培养,但也造成了整个社会人伦亲情和宗教群体意识的淡漠。
2、文化传承、教育目的不同使中西方学校教育各显其特点。
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进行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系统影响的社会活动。由于中西方文化传统及传承的方法不同。西方学校在教育目的的追求上和实施教育方法上与中国有很大的区别,它们是两种文化和价值观在教育上的反映。
教育模式。
有史以来,中国的教学模式以训导式为主。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下来的指导思想是“父为子纲,师道尊严”.教育模式从上到下、居高临下。中国的学生接受教育的过程基本带有被动性,他们摆脱不了“遵命”的思想.学生不能质疑权威;听话就是好孩子。这种观念禁锢了学生思想的发展,学生普遍缺乏个性和创造力。而西方的教育是平等教育。学生和老师在学校是指导与被指导关系。他们尊重老师,但同时也认为老师并非圣贤,所以,老师出错也可以理解,老师有不懂的也可以和学生探讨,师生关系很平等。所以,西方学生自信、张扬、创造能力强。
上课方式。
中国实行的是灌输、鞭策式的课堂教育,也就是应试型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强调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教师是主体,教学以传授知识为目标,学生只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其次还有老师严格稳定的课堂组织形式,学习氛围紧张,教学方法单一,压抑学生的个性,很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
西方课堂实行的则是素质型的启发式教育。教师很注重引导、鼓励学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课堂像个讨论会,老师巧妙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注重学生心理体验过程及过程中愉悦性。这种方式极大的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使学生在愉快的课堂氛围中获得学习乐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育内容。
中国课堂注重基础知识、理论知识的传授;注重对知识的积累和灌输;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和权威的尊重;注重对知识的掌握和继承;以及知识体系的构建。知识点是传递教学信息的基本单元。一门功课的学习基本就是对一系列知识点的学习过程,学习内容上很难开拓,创新。不难看出,中国课堂教育在教学内容上非常重视精而深。西方的课堂教育崇尚自然,重视教育内容与实践结合。更注重学生创造力的培养,重视对知识的灵活运用,教学内容重视广而博。老师讲解知识也是点到为止。这样为学生也留下了很大学习、思考空间,课堂学习内容也得到有效的扩大和延伸。
3、社会背景、培养定位不同导致中西方家庭教育培养目标差异。
德国教育家弗罗贝尔曾说过:“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掌握在当权者的手中,倒不如说是掌握在母亲手中。”这句话足见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教育属于终身教育,是人生的基础和起点。
中国家长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孩子不仅是自己生命的延续者,更是自己理想和愿望的实现者,倾向于鼓励孩子成为现实主义者。而西方家长会让孩子自己选择人生道路,健康快乐的成一个自食其力的人,更倾向于鼓励孩子成为梦想家。
培养定位。
中国家长受传统封建意识影响,认为孩子生下来是为他们传承香火,光宗耀祖。孩子是“自己”的,是家庭的私有财产。因此,孩子的培养定位是,家族的接班人,是家族的香火,不仅是自己生命的延续,而且是自己理想和愿望实现的希望;孩子学什么,做什么工作首先要从家庭利益出发。而西方孩子从出生那天起,父母就认为他是一个社会人,自然人,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家长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职业。西方家长希望孩子成名成家的观念比较淡漠,家庭教育是以培养孩子富有开拓精神、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为出发点。家长不能替孩子做选择。由此看来,中国家长希望孩子成才,西方家长希望孩子成人。
家庭氛围。
中国家庭氛和谐而严谨,但并不宽松民主,父母是一家之主,绝对的权威。孩子不能冒犯父母,听话才是好孩子,这种家庭氛围造就了很多“乖”孩子,他们学习努力,成绩优异,但缺乏独立、开拓的精神。西方家庭氛围平等、友好,成员之间都是一种平等、朋友式的关系。父母和孩子之间相互尊重,家长认为孩子具有自我反省能力和教育能力,所以,他们很少指责、命令孩子要这样,不要那样。家长很重视与孩子的情感交流,非常在意孩子的心理需求。孩子在一个平等、快乐的家庭氛围中健康成长。
教育方式。
家庭教育方式常见的有三种:独裁型、溺爱型和民主型。中国家庭教育方式基本以家长专制和过度溺爱为主,民主型教育方式在中国家庭中很少见。家长常常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我要你做什么,你就得做什么,完全不顾及孩子的心里需要和喜好;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大包大揽,过度溺爱,有碍于孩子独立人格和自主意识的形成;不鼓励孩子动手、探索、冒险,他们甚至会认为这是“胡闹”而加以制止,中国父母更喜欢孩子墨守成规。西方家长基本采用民主型的教育方式:他们会尊重孩子的选择;生活学习上,鼓励孩子自己动手;鼓励他们大胆尝试创新;赞赏孩子独立的自我意识。
总之,学校、家庭和历史文化对教育的影响是相互相诚的,对孩子一生的影响都至关重要。中西方教育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弱势,长处和短处,无论是中国教育还是西方教育我们都应该多一份思考,多一份质疑,扬长避短取其精华。中国教育历经几千年历史,有一套完整的教育思想和理念,这是无需置疑的。但随着教育的全球化,我们更应该汲取西方教育文化的优点,不断完善和发展我们的教育体制,为中国的发展培养更合格的人才。
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属于全人类的;任何一种文化都是民族文化交融的产物。如古代西方文化是在近东文化、希腊文化基础上形成的,它吸收了古埃及的自然科学、近东的宗教观念和希腊的爱智思想,在罗马帝国众多地理资源、众多民族精神基础上发现了适用于各民族的科学、道德、法律、哲学及宗教观念,抽象出“七艺”的课程体系,成为当时最先进的文化。中世纪后期,西方人巧妙地运用从阿拉伯和中国传来的技术,对自己原先由犹太文化和希腊—罗马文化形成的意识形态进行思考,革新宗教,创造了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教伦理;17世纪开始,西方的传教士更是发现了中国的“精英政治制度”——科举制,并将其改造成为英国的文官制度,使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因官僚体制的运转而得到巩固。相比之下,中国虽较早的形成了多民族的中原文化,但由于地域原因,使二千多年以来在农业文明基础上形成的儒家学说革新不大,照西方人的说法,“中国人追随其先辈的足迹,一直平静地生活着”。
文化与教育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和积淀的传统文化,如传统习俗、语言文字、价值体系,对个体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规范着社会成员的思想和行为,这就是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而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传递、传播某种文化,就是狭义的教育——学校教育的任务。文化既是民族精神的表现,又是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精华的活动;文化因一代代人的理解和诠释得到发展和更新,因而呈现出丰富和不断进步的态势。这一切,都离不开教育的作用。
文化教育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在现代化进程中得以更新和前进。
(一)教师的多元文化素养是实施多元文化教育的前提和基础。
教师,作为文化的传播者,其多元文化的素养直接影响学生对多元文化的认知。英国在实施多元文化教育政策过程中,政府出台了相应文件,明确提出了教师职业标准,以促进教师职业化发展。如英国颁布的《2002年教育法》,对教师评价、工资和资格做出了新规定。其中明确规定了教师应当具备的相互交叠的专业知识,这一规定促进教师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开展多元文化课程。在我国,教师普遍缺乏对多元文化的认知,即缺少多元文化技能,包括多元文化课程设计能力、教学策略、评价能力、多元文化班级管理能力和与学校、家庭、社会的合作能力等。因此,加强教师多元文化素养,是今后一段时期民族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二)多元共生的课程内容开发是进行多元文化教育的核心和关键。
在课程内容设置方面,英国多元文化课程必须坚持如下原则:一是与国际接轨,其内容涉及全球视野。二是教学内容应明确显示多元文化社会及其价值标准。三是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少数民族,并逐渐消除歧视与偏见,形成团结与和谐的氛围。四是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传统,否认用主流文化的价值标准去判断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另外,学生本身作为开发多元文化课程的资源之一,同时强调学生、社区、家长在多元文化课程拓展中的地位。少数民族地区的教师和学生在多元共生的课程开发中被赋予了主动参与的角色,而不是被动地学习本民族文化知识。
(三)多元文化教育教学策略的运用是实现多元文化教育的保证。
多元文化教育强调满足不同族群的特殊教育需求,将学生的文化差异视为一种资产,而非负担或妨害,并试图弥补由于文化背景不同所造成的学习障碍或学习成绩差距,以实现教育权利和机会平等。教育平等的机会,不仅仅是入学的平等机会,也包括了获得学业成功的平等机会,基于多元文化教育理念,为了给予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平等的机会,英国的教学采用个别化教学方式。在课程设置上,学生拥有一定自由选择学习任务的权利,并按照自己速度和方式进行学习,并没有统一、同步的要求;课堂上,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受到尊重,学生的家庭、社会、民族背景得到充分的肯定和尊重,学生的个体需要也同时受到关注。
综上,英国成功的多元文化教育政策是值得借鉴的,结合我国多民族构成以及丰富的多民族文化的特点,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多元文化教育策略,是当前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应当重视的教育基本方略,它对于进一步传承和发扬民族民间文化、促进各民族团结、和谐和共同繁荣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价值。
2023年文化对教育的影响论文【第七篇】
在素质教育下,美术教育是不可忽略的重要内容。开展有效的美术教育,可以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情调,还要培育优秀的美术专业人才,满足于社会相关行业的发展需求,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教育活动。茶文化是我国历经几千年发展时间的优秀文化,沉淀、融合了诸多文化精华,对当代美术教育势必能产生积极的影响。介于此,对美术教育中的茶文化影响进行分析是有必要的,利于找到二者之间的关联点并加强融合,进一步提高美术教育水平,改善当前美术教育现状。
目前,从当前美术教育课堂活动情况来看,基本能够有效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尊重不同学生之前的个性化差异。其实每一位学生个体不同,对美术的理性认识、感性认识也会有所差异,自身的美术功底、技能自然会千差万别。倘若课堂上做到了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可以开展高效的教育活动,让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收获。另外,很多美术教师采用的教学模式基本一致,差别不大,很难达到理想的美术教育效果,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审美能力及绘画技巧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课堂上呈现出两种极端表现。一种是学生绘画基础好,热爱美术,积极参与美术课堂上的每一个教学活动,并在这过程中学习相应的美术知识,建立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而且课堂之下也能自觉开展学习活动,夯实课上学到的绘画技巧;另一种是学生美术基础较差,认为课堂学习是自己的负担,课下也很少自主学习。这使得这一类学生很难以积极心态参与到美术教育活动,形成片面的学习观点。因此,教师必须认清以上两种学生群体的情况,包括学习心态、美术功底等,以此为基础组织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这样才能达到有效的教学效果。除了教学模式创新不足外,教学活动缺乏文化性元素也是一个突出问题。美术教育是一门艺术化课程,关系着学生审美素质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展具体的美术教学活动过程中融入艺术化元素,注重分析学生的学习诉求,有意识的培育学生审美能力。然而就目前教学现状而言,美术教育目的与学生诉求、人文艺术内涵之间的结合不够紧密,不能推动美术教学理念深层转换,影响了美术教育效果优化。特别是美术教育融合的人文元素不足,一味开展技能教学,忽略文化教学,学生的绘画技能尽管有所提升,但却不了解美术文化,人文素质缺乏,不能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美术教育想要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课堂教学既要融入丰富的艺术素材,也要融合文化内涵,富有整个教育活动文化内涵,注重学生的人文素质培育,这样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茶文化内涵。
茶文化在我国有着一千年多年发展历史,其起源于西晋,至唐宋达到鼎盛。唐朝陆羽的《茶经》系统了阐述了种茶、采茶、制茶、煮茶、泡茶及茶艺、茶礼等陈内容,此后茶文化才逐渐形成了一个体系。从文化内涵角度看,茶文化不仅是一种关于茶的传统文化,更是人文心态与哲学理念相结合的文化,有着丰富的精神内涵和深刻的哲学思想。茶文化的元素诸多,茶礼、茶艺、茶画、茶舞、茶歌等都是茶文化元素的具体体现。在整个茶文化体系中,有茶文化对情感、价值观的合理诠释,也有一些令人深省的哲学思想,内涵的多样性、丰富性有着重大作用。直至今日,这种作用依然存在,不仅影响着人们的思想、精神,对人们的行为也有一定导向作用。在茶文化发展过程中,其与其他领域的文化艺术高度的融合,形成了诸多与茶相关的艺术,如茶画、茶艺等,这些茶文化元素不仅体现了茶文化内涵,传播了茶文化精髓,还为茶文化增添了更多的艺术价值和魅力,使茶文化本身更具生命力。茶文化融合发展过程中,其内涵日益丰富、深邃。茶文化具有的艺术性及精神内涵是现代社会文明发展不能缺失的重要内涵,对各个领域的艺术发展的影响重大。
经过一千多年的融合发展,当下的茶文化已经形成体系化、内涵化的文化机制,是一个系统化的文化体系。对茶文化体系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茶文化主要包括两个层次的内容:第一,与茶相关的物质文化,如茶具、茶室、茶叶、茶艺等,这部分元素可以直接作为学生绘画创作的素材;第二,与茶相关的精神文化,如茶礼、茶画、茶舞、茶道及茶相关的文学作品等,这些可以成为学生美术创作的灵感源泉。由此可见,茶文化内容相当丰富,其所包含的文化元素都是学生美术创作中不可多得的素材,可以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而且,茶文化的精神文化部分包含着丰富的价值理念,对学生的`思想、行为有积极的导向作用,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茶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它的发展与传承可以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保障。茶文化在美术教育活动中的融入,是美术教育理念的创新,当然这也是一种完善。大量事实证明,美术教学过程中倘若一直讲解美术作品,教授绘画技巧,而不融入相应的文化元素,很难实现美术教育目标,亦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而茶文化作为我国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其在美术教育过程中的融入可以丰富教学素材,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能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实现整美术教育活动的价值。当然,具体应用过程中应当注意两点:第一,美术教育与茶文化的融合要使绘画艺术情感更丰满,利用茶文化为绘画提供丰富的情感、思维认识,开拓学生的绘画创作思维;第二,美术教育与茶文化的融合是茶文化发展的一种外延形式,对茶文化的传承、发展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确定美术教育目标,结合学生特点。
美术教育与茶文化融合的前提条件是确定美术教育目标,充分考虑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结合学生特点组织安排茶文化教学活动,这是实现二者有效融合、实现美术教育目标的关键。教师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分析学生的心理、认知规律、发展规律、学习水平等,以此为依据确定美术教学目标。教育目标的确定不是教师主观意识所决定的,而是由学生的实际情况所定。因此,确定美术教育目标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体化差异,把学生学习诉求融入到整个教学过程。确定美术教育目标基础上,以目标为导向,有针对性的融合茶文化,如茶画、茶道、茶礼等,丰富学生绘画创作素材。同时,通过茶文化内涵的宣传、讲解,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带动学生开展高效的学习活动。
明晰结合思路,制定美术教育规划。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为使茶文化有效的融入美术教育活动中,应清晰美术教育与茶文化的融合思路,编制科学合理的教育规划。分析学生特点和茶文化内容,结合教学目标融合适合的茶文化内容,发挥茶文化素材对学生审美意识、绘画技巧提升的积极作用。与此同时,根据美术教育目标、内容等编制美术教育规划,形成科学完善的美术教育观念,实施有效的教学活动。
把控美术教育活动,培育学生的美术创作技能。
美术教育活动以培养学生的美术创作技能、审美意识等为主要目标,茶文化的融入也要服务于这一目标实现。为此,美术教育与茶文化融合过程中要立足于教育目标,全程把控美术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对美术教与学的活动形成正确认识。如,以茶文化为背景,教师结合个人的实践经验讲解美术教育学科,增进学生对学科目标、内容的认知,形成创新求变的学习观念。同时,以茶画为素材引导学生学习中国绘画的创作技巧、理念等,夯实已有的美术创作技能,以便学生更好的开展美术创作活动。
综上所述,茶文化在美术教育中的融入利于完善美术教育理念,弥补传统美术教育文化性不足缺陷,促进学生的人文素质、美术创作技能全面发展,成为综合性的美术专业人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2023年文化对教育的影响论文【第八篇】
摘要:中华五千年的文化,经过不断的发展及沉淀,逐渐形成了极具影响力的传统文化。在当前经济快速发展的带动下,环境艺术设计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并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逐步应用到了现代环境艺术的设计之中。创造出了极具中华民族特色的艺术造型形态。
本文对中国传统文化因素进行了概述,并对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内涵和其对传统文化因素的应用现状进行了分析,进而为加强其合理高效的运用给出了一定建议策略,以期与大家一起交流分享。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文化元素;环境艺术;设计;运用。
社会科技及经济的飞速发展,提高了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也加大了人们对于精神层面得以满足的需求。
当前,我国不断的涌现出大量具有传统文化元素及特色的当代环境艺术设计品,并深受广大国内外消费者的欢迎,印证了“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在市场经济作用下,当代环境艺术设计如何进一步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引入及应用,满足市场,服务社会,甚至造福全人类,就成了当下环境艺术设计人员不得不认真思考的重要课题[1]。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主要就是指以风土人情、文化符号、风俗习惯等为代表的,富有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形象及特征的元素[3]。
例如,书法、瓷器、中国结、刺绣、甲骨文、儒家思想及道家思想等等,极其丰富多样。
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内涵。
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是在原本“室内设计”的基础上改进的,一门综合性极强的新兴学科。
主要是依据环境而产生并存在,强调形态自然天成、色彩搭配合理、材质肌理追求美观大方,并且能够高度体现出艺术与环境的融合[4]。
因此,它涉及非常广泛,包括室内设计、室内装饰、室内外设计、景观小品(绿化、道路、场景雕塑等)、景观园林、城市规划及建筑装饰、装潢等等。
经过几千年的不断变更,中国当前能够得以保存下来的传统民居建筑,大多是在交通条件较差且经济欠发达的乡村地区。
例如,侗族鼓楼、福建的土楼、客家围龙屋、徽派的西递、宏村等等[5]。
但是,由于这些地方的人们认识水平有限,没能对这些珍贵的文化作品进行有利的保护,使得这些富有传统文化元素的作品遭到了自然及人为等方面的严重破坏。
受西方文化因素及设计理念冲击严重。
受经济全球化不断增强的影响,国内外在文化交流方面也日益增强。
我国环境艺术设计领域,以及人们的审美等思想方面,都受到了西方文化因素及设计理念的严重影响,这给国内传统文化元素在环境艺术设计方面的应用,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
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多,使得西方设计因素及审美理念在我国的环境艺术中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及体现。
例如,城市建设中的摩天大楼,城市规划中的中心公园、街道等等,都是西方设计理念在中国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体现。
应用流于形式,没有探索并表现出真正的文化底蕴。
中国传统文化因素之所以流传千年,就是因为其是极具民族特色的精神产物。
但是当代一些环境艺术设计,只是在生搬硬套,并没能真正的领悟到其中蕴含的重要文化底蕴,也就未能很好的将其体现出来。
例如,城市的景观及建筑是可以反映出一个地方的民俗民风及文化的,但是一些环境艺术设计师并没有真正意识并理解出中国传统文化美的内涵,设计出的作品严重缺乏地域风情及名族特色,设计质量不佳,很难完成对中国传统文化因素的继承与发展。
富有中国传统文化因素的古代建筑及园林艺术作品,至今仍然深受世界人民的喜爱,成为了世界建筑宝库中一颗稀有的璀璨明珠。
屹立在中国各地的古建筑宫殿、寺庙、佛塔、民居及园林艺术,都散发着独特的艺术气息,为全世界人们带来了完美的视觉审美享受。
当代环境艺术设计,应以此为灵感源泉,运用恰到好处的方法,在环境艺术设计上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加以应用,形成足以大方光彩、立足于全世界的现代环境艺术作品。
首先,基于当前尚存传统文化因素载体受到破坏的情况,相关部门应该加大保护力度,使得经历千年风雨的传统文化作品,能够得以继续流传。
其次,运用新的载体,将传统文化因素中的某些具体视觉形态,渗透到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当中,进而创造出新的富有当代文化气息、情感、志趣及思想的某种视觉形态。
例如,沙发现在是大部分家庭都会布置的家具之一,但是也有很多人开始逐渐听取室内装饰设计师的建议,将沙发换成了极具民族特色设计的实木沙发椅。
并配套对其他家具进行中国红这一颜色的选择。
经济条件更好一些的人,直接选择中国人很喜爱并看重的红木家具,这些都属于将传统文化因素以新的载体形式出现的作品。
传统文化的发展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经过了不断的发展完善。
当代环境艺术设计者,也可以对传统文化元素进行转化、提取精华及抽象的再构方式,运用当代的审美方式及设计理念,对其进行完善性的发掘及重释。
例如,上海建立的经贸大厦,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
设计师在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进行了提取、转化、处理后,把传统的“塔型”结构,从当时力学及美学的角度,运用到了经贸大楼的设计建筑中,使得整个建筑物的比例与中国传统塔型的美学比例完全吻合。
传统建筑的意象之美,被完美的构造和设计到了新兴的摩天大楼里。
环境艺术设计,在很大程度上要担负起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使命。
因此,设计者要应用传统文化元素,对环境艺术设计的文化性及传承性进行体现,并进行一定的创新。
例如,苏州博物馆的新馆建设,就很好的对传统文化元素进行了创新性继承。
苏州博物馆新馆的设计及建筑,是分别由贝氏建筑事务所及建筑大师贝聿铭完成的。
它是在对中国传统人文精神及遗产内涵的深刻理解上,运用现代园林艺术设计理念,并非常巧妙的结合了现代建筑材料特点,最终形成的现代化博物馆[6]。
完美的外部特征设计,与整个苏州古城建筑相得益彰,现代化的内部构景形态,让人赏心悦目。
是极具典型的创新性文化传承设计作品。
4结语。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从眼前来看,是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设计理念的创新性融合。
从长远来看,这也是一种全新造福人类的文化传承方式。
因此,设计者在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借鉴及运用的过程中,要深刻思考其精神内涵,并以最合理的,最能体现其文化底蕴的方式设计表达出来。
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作品,既要符合当代人的审美观,又要以简约的形式与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完美结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设计出来的环境艺术作品的价值。
参考文献。
[3]谢勇.试论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j].才智,(23):288.
[4]唐梦婷,曾英.试论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策略[j].西江月,(1):237.
[5]赵莹琳.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探讨[j].美术教育研究,2016(2):80,82.
作者:邱洁单位:赣州市赣县区城乡规划建设局。
2023年文化对教育的影响论文【第九篇】
摘要:校园文化是师生在特定环境中所创造的一种与社会、时代密切相关,具有校园特色的人文氛围、校园精神和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隐性渠道。社会文化是社会的主文化、大文化、起主导作用的文化,校园文化是置身于社会文化大背景下的一种独具特色的亚文化,属于社区文化的范畴。
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西方生活方式的冲击,西方哲学思想在我国迅速蔓延,在社会上形成了萨特热、弗洛伊德热、尼采热。高校大学生们也接触到了这个多元化的世界,西方思潮涌入校园,萨特存在主义、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尼采超人哲学等,在校园中引起了波澜和震动。20世纪80年代末,西方政治文化在我国社会逐步的渗透,从而在社会上出现了以《河殇》为代表的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宣扬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思潮。校园文化在“河殇热”的影响下,也掀起了不小的震荡。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确立,社会上的实用主义、急功近利的价值倾向增强,大学校园又悄然出现了“经商热”,校园文化出现新的特征。从这一个接一个的热点的形成和变化之中,我们可以看到,校园文化主题思想、主要内容的变化都离不开社会这个大环境,校园文化的发展是在社会文化发展的影响下实现的,社会文化与校园文化之间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
一、社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主导与从属关系。
社会文化是社会的主文化、大文化、起主导作用的文化,校园文化是置身于社会文化大背景下的一种独具特色的亚文化,属于社区文化的范畴。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一是从形式上看,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范围不同。校园文化表现于学校内部,本质上是社会文化领域中的一个局部的特殊文化形态;社会文化是存在于社会各个领域的一般文化。二是从内容上看,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的活动方式、活动产品不一样。校园文化活动方式,主要是教与学的各个环节及其环境;社会文化活动方式是社会生活本身,是以物质生产实践为基础的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校园文化的活动产品,同其教学方式、思维方式等相适应,主要表现为精神产品,使学生的思想观念和知识水平要达到新的境界。社会文化的活动产品,是实践活动的产物,包括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而且物质产品是其主要的和基本的产品。但这些差别并不影响社会文化与校园文化间的联系,正如校园存在于社会之中一样,校园文化也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文化包含校园文化。因此,一般讲,两者的关系,既有部分与整体、局部与全局的性质,又有个别与一般、特殊与普通、个性与共性的性质。综观社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联系,社会文化占主导地位,校园文化具有从属性。
二、社会文化与校园文化是渗透和制约的关系。
社会文化与校园文化是相互联结、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系统与子系统的关系。校园文化虽然是构成社会文化系统的要素之一,但也是一个相对独立、相对稳定的子系统。这个系统并不是封闭的,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是开放的,是动态的系统。社会文化如是校园文化系统的十分重要的输入来源,而且这种输入也不总是强制性的,校园文化总是要主动地选择和吸收社会文化中对其有益,能为其所用的东西。校园文化的地位决定了它必须与社会环境相适应,它的发生、发展都受到社会文化的制约和规定。社会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校的办学方向、发展目标、人才培养的规格。同时,社会文化提供校园文化教育的内容。这就是社会文化对校园文化强有力的渗透作用。社会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源泉,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相脱离,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校园文化能给社会文化以丰富的营养,促进社会文化的发展。但是,不管它们如何相互渗透,都是在二者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中实现的。从这两种文化形态各自的主体来看,每一种文化形态都含自己的对立面于自身,都不能把外在的对立转化为自身的内在对立。
三、校园文化对社会文化的辐射和促进作用。
校园文化的发展对社会文化的进步具有强烈的促进作用。这种作用主要是通过校园文化的向外辐射,输出在校园文化环境中培养出的人才对社会文化的参与和影响来实现的。校园是知识和智力的密集区,是文化的集中体现地,也是新文化的聚集和发散地,校园文化的传播和扩散直接面向社会,对社会文化发生影响。高校师生有着思想活跃、思维敏捷、知识面广、创新能力强等优点,他们比一般的社会成员能够更快地接触和吸收人类创造的优秀成果,他们的思维个性、价值选择、行为取向、生活方式等在整个社会中都属较高层次。因此,以高校师生为主体构建的校园文化往往要超前于社会文化的发展,并能成为社会文化的先导,推动社会文化向前发展,校园里的一些思想有时会成为社会思潮的预演。从这个意义上讲,校园文化可以说是社会文化的晴雨表。校园文化之所以能够对社会文化产生如此影响,原因之一是校园文化着眼于未来,教育的超前特征和教育面向未来的要求,规定了校园文化的超前性发展。校园文化的最终成果也会随着大学生的毕业而输出给社会,他们中的大多数都能成为发展社会文化的主体和中坚力量。当然,校园文化在对社会文化的辐射和促进中,一方面使社会文化不断发展,从而为自身的进一步发展创设了优越的环境;另一方面,也使校园文化的作用充分展现,这种先进性和优越感,也增强了校园文化开拓进取的力量和信心。
四、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的矛盾冲突。
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在其运动过程中的对立,主要表现为二者的相互阻碍。造成二者相互阻碍的根本原因有两条:一是校园文化的现状不能满足社会文化的需要,社会文化迫切要求校园文化作出相应的重大改革,否则校园文化就对社会文化形成阻碍。二是社会文化对相对先进的校园文化的排斥,校园文化强烈要求改变社会文化的现实状况,而社会文化如不作相应的变革,社会文化就对校园文化构成了阻碍。除这种知识内容方面的不同步之外,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在思维方式上的巨大差别,以及在生活方式、价值尺度、审美情趣、情感意向、心理积淀等文化因素上也存在一定的相互否定、阻碍和冲突的趋势,从而使它们之间的排斥和阻碍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社会是一个大舞台,既有大量的正剧上演,也有不少的反剧出台。学校也不是生活在真空中,社会上的不正之风会吹进校园,校园里的文化垃圾也会危害社会文化的发展。这也是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不相容的重要方面。
社会政治在上层建筑领域里处于核心地位,对其他上层建筑内容起主导作用。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群体文化,同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因此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政治的影响。再加上政治与教育的紧密联系,在教育过程中形成、发展的校园文化受社会政治的影响和制约会更直接、更强烈、更深刻。
首先,社会政治制约着校园文化的领导权。社会政治制约校园文化领导权的方式主要有:通过组织手段,对校园文化管理机构乃至教育机构直接领导的任免来控制;颁布一系列方针、政策并以行政手段督促实施来控制;利用国家法律、法规的强制执行来控制。加强党和政府对校园文化的领导,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繁荣校园文化的关键。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则能有效约束校园人的行为和思想。只有牢牢控制校园文化的领导权,才能保证校园文化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其次,社会政治反映着校园文化目的的社会价值。校园文化与教育是不可分割的,校园文化目的的社会价值从根本上说,就是教育目的的社会价值,即教育目的中关于人的社会价值的规定,它直接受社会政治制约,在总体上与社会政治方向保持一致。教育所要培养的人应具有什么样的社会价值,是教育目的首先要回答的问题。任何教育都不可能在人才培养的社会价值上保持绝对的中立或绝对的超然。换句话说,任何教育都内含有某种社会理想,都要追求某种社会价值。这一点,必然反映到人才培养的社会方向上,从而在教育目的中赋予受教育者一定的社会价值。但是,从根本上讲,教育目的中关于人的社会价值的规定并不是教育天然所具有的,而是对一定社会政治的性质和状态的反映。同样,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存在的目的也在于育人,培育能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有用人才,这个根本目的,显然带有强烈的政治倾向,体现着社会政治的影响作用。
第三,社会政治规定着校园文化内容的基本方面。校园文化属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范畴,本身就已经具有了政治的属性。我国的社会主义必然要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抵制西方国家的人生观、价值观,校园文化也必须在社会政治的领导下,不断加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宣传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学习贯彻。事实上,对思想理论、国家法律、大政方针等社会政治的学习和弘扬,已成为当代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成为校园文化内容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然,这方面的许多工作是需要我们进一步认真做好的。
2023年文化对教育的影响论文【第十篇】
大学是培养智慧的地方,大学教育是衔接校园与社会的重要环节。校园文化体现了大学的综合实力,代表了学校的形象,校园文化最终有益于学生的素质培养。校园文化的主要内容是师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及活动,是以新晋、先进的社会文化为先导,以校园精神的气质为底色,而形成的校园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综合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对人的影响力是非常大的,尤其是对涉世不深,价值观仍在形成中的大学生们来说。大学是四面八方的学子相聚在一起的地方,大学中各式各样的社团让学生们可以找到有共同爱好的朋友,在专业学习之外,对兴趣爱好有一个展示和共同研究探讨的地方。校园文化是一种亚文化,它与主流文化的基本倾向保持一致,它与社会文化,家庭文化间都有着深层的内在联系。校园文化根植于校园,内容的辐射面涵盖了社会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在思想道德素质方面,多姿多彩的校园文化是学生们最能接受德育教育的方式。高校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实力,光靠课堂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动手能力,表达交流能力,组织能力等等,都有待课堂之外能够给予相应的培养。积极参与校园文化活动,是培养这些能力的有效方法。校园文化帮助学生在玩乐、实践、与人共处、打开眼界中树立其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锻炼学生们自处及与他人相处的能力,探索社会,了解为人处世的标准。最后,高校发展(包括校园文化发展)离不开师资力量、硬件设施的建设,应得到国家的政府与有关部门及校领导们的重视。
大学体育文化是大学生日常生活里表现最多的文化行为之一。由于正值青春期,精力旺盛,热爱运动的年轻人们,总有一两个体育项目是自己青睐的。而相对于国外的大学生,我国大学教育中的体育教育处于相对落后的位置,根据已有的“我国大学生体育锻炼情况与体育文化之间的联系”的调查研究来看,对学校体育设施建设程度表示满意且一周锻炼三次以上的学生占22%,比较满意的13%,不太满意的9%,不满意8%;对体育教学方式满意的且一周锻炼三次以上的占35%,比较满意的19%,不太满意的12%,不满意0%。由此看出,校园体育设施的建设完善程度与体育教学方式获得的满意程度,同学生自愿锻炼身体的次数呈正比。可见建设更好的校园体育设施,采取优良的体育教学方法,能够改善学生们对体育运动的热情,增加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频率。大学生体育文化与大学生体育教育是联系在一起的,不可分立而谈。体育文化与体育爱好、体育观念、体育精神的概念有密切联系,高校体育文化有着其独有的内涵,高校体育文化常常以玩乐、竞赛、休闲活动的形式体现,加强了大学生们的团队精神、拼搏精神、合作精神、忍耐力等等,它在寓教于乐中起到了精神引导的积极作用,又起到了强身健体的作用,还能增强人的愉悦感,有助于大学生培养优良的心理素质,对促进专业学习有着劳逸结合的作用。对于我国现阶段的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笔者认为首先在基础设施方面,因为它开展体育教育与体育文化的第一基础,校方应在可以承受的范围内,结合学校自身的综合教育情况与学生的情况,尽量最大化提高学生的体育设施条件。在基础设施以外,还应注重体育教育的制度、教学模式的研究,可借鉴其他优秀学校的经验和管理方法,提升自己的师资素质。在每所学校的体育文化里都有一些自己的强项,作为自己的校园文化特色,校方应当保持特色,强化短板项目,平衡差距,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基础。
在信息时代,互联网已经不可避免地成为校园文化的主导。它的加入即为校园文化的氛围带来了不少活力也带来了不少冲击。怎样合理的运用网络,让网络文化在校园文化中起到积极的作用,是高校工作者们要研究的重要命题。校园师生的教学方式、沟通方式、娱乐方式都发生了改变,学生的价值观与没有互联网的时代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只有充分和准确地认识到互联网的`性质与作用才能有效地把互联网文化转化作为高校优秀文化。网络,是现代文明的载体,通过网络,认得想法与知识能够即时分享,人格与性别可以虚拟或藏匿,网络将虚拟文化现实化,将现实世界虚拟化。网络的即时性带来高度的互动性,网络中的交流是多样化的,不再是单向、双向的交流互动,而是一种多向交流。校园网络文化是在校园文化的基础之下产生的一种新兴文化形态,网络校园文化是传统校园文化的延伸,促进了校园文化的传播,大学生的生活虽比之前要宽松和自由了很多,但还是主要拘泥于校内,网络给了学生更多接触社会和世界的渠道,加强了学生与外界的沟通,使校园与社会不脱节,缩小了校园与社会之间的真空地带。对网络的利用也可以多样化,加强网络硬件建设,如校内网吧能保证每位师生都有电脑使用,网络wifi覆盖率等。在实际生活中,我国高校还远没有这个经济能力,但我国高校不应放弃健全和完善网络设施。学校应争取网络校园文化传播的主动权,尽量保证积极有益的讯息传递进校园,剔除和防范学生不良信息的流入。最后,利用网络扩展教学功能至关重要。
高校文化多元化使得各种新颖时尚的社团成为学生关注的焦点,社团文化的发展涉及到校园文化建设、大学生价值观形成,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与高校课程体系建设多个方面的内容。有研究者称社团是学生的第二课堂,随着这些年来社团在校园发展的不断进步,有了不少成绩与亮点,也有存在的问题。研究表明,高校教育的不仅仅局限在教学水平、师资力量、技术设施储备或科研成果的展示上,高校教育应该包含更深层次的教育内涵,即文化积淀。大学是一个集知识、精神气质、文化传统、历史背景于一身的综合体,其文化传承拥有独特性,很难被模仿。一直以来我国应试教育下很难进行有效的文化积淀,社团文化的出现,像一款润滑剂,小力量体现出大意义。社团能把分散的学生凝聚成不同整体。在社团活动越来越欣欣向荣的现代大学教育中,社团文化的发展仍有一些不足,比如氛围淡薄,有学者曾经说,办大学就是办氛围。在我国有些民办大学中缺少社团文化和所谓氛围的营造,教师除课上时间基本不在学校逗留,课余活动也少得可怜。而正规的国家大学当中,学校给予社团的重视依然不够的,学生靠自己的力量去组织和维持社团的发展。学校虽不阻止,但在实际行动上也不会给予太多支持。事实上,社团也是需要师资力量来引导的,而且这并不仅仅是大学生自己的事,学校在资金,硬件软件设施上都应给予更多的重视,并为各类社团搭建展示才艺或与社会实践接轨的平台。
结束语。
校园不单单是扩充知识的地方,其知识结构的创新,文化氛围的营造,教育模式的多样化都是教育者应持之以恒研究的课题。校园文化的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和内心的体验,对于他们人格的塑造,情操的培养,德育的教育都存在积极的影响。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身心健康的人,校园文化与校园氛围是何种模样的,学生的精神气质就会流露出相应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