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育其它 >

电教论文 网络教育教学论文汇总5篇

网友发表时间 3100446

【导言】此例“电教论文 网络教育教学论文汇总5篇”的教学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电教论文【第一篇】

关键词:中职;电学;课堂教学“电学”

是中职教育系列中相关专业的一门基础性学科,本课程通过对电学基本现象的观察与分析,识别电学现象背后的原理,并能够进行基本的操作与分析计算,进而形成相应的电学知识与实验素养,以为相关专业知识的系统建构奠定基础,并在其中形成科学合理的逻辑思维能力。从当前实际来看,尽管在教学中强调改革意识,强调面向学生职业素养提升需要的教学理念,但由于种种条件限制,“电学”教学仍然一定程度上停留在缺乏与职业目标的联系、忽视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水平上,“电学”教学与中职学校就业导向的办学目标之间还存在一定的距离。而要缩短这个距离,提高“电学”课程教学的水平,笔者认为需要认真分析当前中职“电学”课堂教学的现状,并寻找能够真正起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途径。

1中职“电学”课堂教学现状

“电学”是中职学校电子电工相关专业的基础性课程,同时也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其对学生的电学知识基础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同时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从宏观角度来看,传统的“电学”课堂教学更多地以知识系统构建为主要目标,以一定量的习题训练作为巩固知识结构、形成解题能力的主要途径。这样的教学从电学知识系统的构建来看,没有什么问题,但从教学效果角度来评价,尤其是从中职学校办学定位的角度来衡量,就存在着一些不足。“电学”课程实际教学的定位不准“电学”作为一门课程,其教学的目标是什么?这恐怕不是太多同行思考的问题,通常是有什么样的内容就教什么样的内容。但在职业教学的视野下,笔者认为需要关注一门课程自身的定位,这样才能寻找到准确的教学起点。电学作为物理学中最重要也是逻辑性最强的知识之一,笔者认为其教学定位应当确定在:(1)知识基础的巩固,这是常规要求,不赘述;(2)逻辑思维的能力培养,这种能力需要建立在学生的职业需要上,也就是“电学”课程相关专业的学生将来在工作中都是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的,这种能力在“电学”的学习中就需要高度重视,通常还需要作为教学的主线之一;(3)拓展学生的视野,这是一个容易忽视的教学目标定位,纵观“电学”发展史,可以发现“电学”总是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也总能引领科学技术发展的潮流,比如当前最流行的VR技术,就与“电学”高度相关。跟踪最新“电学”发展(不仅是技术,也包括设计理念)应当成为中职“电学”课堂上的一道风景。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衔接性不强对于不少中职学校而言,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电学理论的构建与实践之间常常脱节;而这一现象如果叠加上教师不够先进的教学理念,那学生在“电学”课堂上所能获得的可能就是一堆抽象的电学符号与公式,难以真正体验到电学原本具有的一种有形的力量,其实这就是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衔接性出现了问题。“电学”实践性项目较多,既有课程自身的实验,也有职业需要下的实训等,充分利用好这些平台,真正从“双师型”的职业化取向出发,才可以为学生的“电学”学习奠定好理论与实践基础。课堂上“电学”知识缺乏时效性由于传统教学中以本为本的思路和教师自身知识结构更新意识不强,很多时候“电学”的教学都容易囿于教材而无法得到有效突破,因此学生所能学到的“电学”知识永远是书本上的知识,而纯粹教材知识所构建的“电学”体系肯定是缺乏时效性的。这种缺失容易导致学生一直在相对较低的系统水平中徘徊,不利于建立一种追求时效的学习视角,不利于学生学习品质的形成。分析这些不足,是为了让当前中职“电学”课程的教学能够更好地适应学生就业的需要,能够更好地适应中职学校自身的办学定位。基于这样的思考,笔者进行了“电学”课堂教学提效途径的相关探究。

2“电学”课堂教学提效途径探究

提效当然是指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提效只有放到一定语境下才有意义,对于“电学”教学而言,课堂教学的提效途径放在学生的职业素养提升需要视角下,才有了进一步探究的意义。在实际教学中,笔者总是时刻考虑学生的职业素养对“电学”课程的教学到底有着什么样的需要,这种需要又对课堂教学提出什么样的要求,这种要求又需要通过什么样的策略才能在课堂上得到满足,这种满足是不是真正符合学生的需要。如此一系列问题的提出,使得所探究到的“电学”课堂教学提效途径能够得到理论与实践上的双重保障,也是在这样的探究过程中,笔者总结出如下3条提效途径。建立应用导向的教学理念中职学校自然要建立一种基于就业需要的教学导向,这种就业需要体现在学科教学中,应当是一种鲜明的应用意识。在中职学校的教学定位之下,“学以致用”应当成为长期坚持的学科教学导向。在“电学”课程教学中,“教”的内容是从基本电学概念出发,进一步构建电学规律;而“用”不仅仅是用这些知识去做课本上罗列的实验,也要基于当前产业对“电学”提出的要求,进行一些超越课本的实践。建立方式多样的实践平台实践是形成应用能力的关键,如上一点所强调的学以致用,用是需要平台的,这个平台可以是“电学”课程的实验平台,更应当是职业素养提升需要下的实训、实习平台。作为“电学”教师,需要关注学生在实训、实习过程中的表现,并思考“电学”课堂教学可以在提升学生实训、实习水平中发挥什么作用。这样的思考,常常可以让“电学”教学走出书本,走向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的需要。培养学生较强的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是支撑学生职业素养的关键因素,“电学”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最好学科之一,利用“电学”自身的逻辑性去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并在应用中巩固这种能力,可以让学生获得支撑职业素养最重要的能力因素。另外,要高度重视电学概念的形成教学,尤其是当今一些新颖电学概念的教学,因为这种教学往往对学生创新概念有着极大的帮助,而这又是学生在就业当别需要的一种能力,也是由普通蓝领走向高级蓝领的重要影响因素。从应用角度来看,当前社会缺乏高级蓝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诞生这些蓝领的摇篮———中职学校,没有真正借助于课堂这个最重要的平台进行创新教学的缘故。

3就业导向下的“电学”课堂教学

针对学生的“电学”学科学习需要与职业素养的培养需要,笔者总结自己的探究过程,认为最重要的一个结论还是“电学”课堂教学要建立就业导向的理念。就业导向是应用导向的更宏观的描述,“电学”教师在教学设计与实施、课堂教学结果的评价等环节中,如果能够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从学生就业之后所需要的职业素养角度审视自身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过程,那就可以寻找到“电学”学科学习的最有效的推动力,同时也就完成了中职学校视域下“电学”学科教学的最准确的定位。事实证明,建立了就业导向的“电学”学科教学视角,并真正从以上所论述的3个角度去努力,就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从而让“电学”在中职学校的教学中彰显出独有的生命力。

作者:龚晓萍 单位:江苏省常熟中等专业学校

参考文献

电教论文【第二篇】

关键词:“1+X”模块化课程结构;系统化教学设计

《电工电子技术》是高职院校非电专业的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课程。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获得有关电工电子技术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及未来从事的相关工程技术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包含“电工技术”和“电子技术”两部分内容,涵盖了电路分析、电机及电气控制、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等多方面内容。《电工电子技术》课程作为工科专业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在我学校主要服务于制造大类专业,如数控设备使用与维修及机电一体化、汽车检测与维修等专业,由于各非电类的专业培养目标不同,人才培养方案中对《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内容广度和深度的要求都有所不同,要求《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既要体现出专业技术基础课程的“基础平台性”特征,还要体现出非电各专业的“专业性”特征,《电工电子技术》课程不能再以一个同样的课程标准应对非电各专业的专业培养目标,必须体现为专业服务。《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要以学生为本。坚持工学结合,强化教学、学习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推行项目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教学模式。要求课程的《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不断进行改革与优化,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如何更好的开发与实施《电工电子技术》这类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工作,如何系统地把基础课的知识讲解给学生,让学生对电工电子专业有个全面的认识和统一的学习,完成《电工电子技术》“基础平台性”要求,为学生将来的可持续学习能力打下坚实基础,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电工基础理论与非电各专业紧密结合,让枯燥的理论在实际应用中获得生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这些都是电工基础课教师密切关注和积极思考的问题。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课程本身的发展来看,随着科技的进步,电工和电子技术的信息量日渐增加,如脉冲功率技术、新型电源技术等,另一方面,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不断调整与修订,《电工电子技术》的学时数进一步减少,传统《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不能适应非电各专业的教学目标。从学生方面来看,《电工电子技术》不是非电类学生的专业课,部分学生认为所学的专业与电工电子无关,以后工作生活也不会涉及电工电子方面的知识,因此这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都不高,再加上传统《电工电子技术》的理论知识多且比较难,大部分高职学生的物理、数学等文化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对学好这门课程即缺少兴趣又缺乏信心,这些思想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从教师方面来看,高职的很多教师缺乏企业经验,从本科院校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学,将本科院校里学习本课程的教学模式照搬到高职院校的课堂里。在理论教学中,采用单一的讲授法,以“一言堂”教师为主体的方式进行枯燥的理论推导,这样就使得电学基础差的学生听不懂,逐渐形成厌学、怕学的心理。在不多的实验教学中,学生只是机械地按照实验步骤与要求进行验证性实验操作,缺乏自己动心动手动脑设计实验的环节,这样的学习过程,使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脱离,达不到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教学效果。

二、“面向学生、服务专业”,建构《电工电子技术》模块化课程教学内容

《电工电子技术》是我院工程实训中心电工电子基础教研室,面向全院的工科非电各专业授课的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服务的专业面较广,如数控设备使用与维修、机电一体化、汽车检测与维修、计算机应用等,由于各个专业对该课程的要求不完全相同,如果采用一个标准进行授课,会导致《电工电子技术》课程不能有效支撑后续课程的学习,极大地影响人才培养质量。为此,工程实训中心电工电子基础教研室老师和各系部专业教师、行业企业专家经过三年多的对接调研,深入了解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对本课程内容的要求,形成了电工电子课程模块化的体系结构,并开发了系列教学载体,以期表征相关专业的特征。《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模块化是源自于学科体系的《电工电子技术》知识与技能内容,即对电路基础、电机及电气控制、电子技术三部分内容进行教学加工,同时结合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中级维修电工”技能鉴定要求,以工作过程中的能力要求对接学习过程中的能力培养,序化知识结构。电路基础、电机及电气控制、电子技术三个模块下分子模块,共有14个子模块,即安全用电,直流电路的安装、测试与分析,正弦交流电路的安装、测试与分析,三相交流电路的安装、测试与分析等模块,各个模块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其中4个为必选子模块、10个为选修模块。通过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这些模块进行选择,从而实现专业《电工电子技术》的教学内容广度的选择,体现“必需、够用”原则;通过对模块中的教学载体的选择完成对教学内容深度的选择,体现“实用”原则,凸显其“专业性”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基础模块和差异化模块见图1。《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模块化教学可以实现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区别教育,见图1。如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学生对“电”知识的要求以实用为主,趋向于科普化,没有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中级维修电工”的职业资格考证的要求,因而选择了电路基础部分的四大基础模块,以及“常用电子器件的测试与辨别”、“基本放大电路”、“直流稳压电源的分析与设计”、“基于触发器构成的计数器分析与设计”4个选修模块。体现了“1+X”,即“基础平台性+差异性”。授课教师在课程的讲授过程中,以趣味的、日常接触到的计算机用电实例为教学载体,更多地偏重于知识性和应用性,刻意淡化电工理论的数学推导和计算过程。如此一般,能够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通过趣味性、实用性引导学生掌握电的相关技术及其应用。《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内容结构的“1+X”化,有助于实现《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开发的开放性,从而不断开发带有各非电专业特色的教学载体,使《电工电子技术》具有基础与应用的双重性。如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变压器使用与维护”时,除了学习常用的变压器外,还会以汽车上使用的变压器“点火线圈”为教学载体进行教学,力图将电工电子技术基本知识与技能直接应用到汽车维修实践中。“面向学生、服务专业”,建构《电工电子技术》模块化课程教学内容的核心是为了改变传统的学科式的《电工电子技术》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开发出符合高职院校学生思维特点“先动手、再思辨”的特点,以能够实际操作的教学载体为课堂导入,通过完成任务来引导学生在实做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电工电子技术》模块化设计的出发点是以职业需求为基础,以提高技能为目标,以能力的培养为划分模块的依据,将理论知识进行巧妙加工在教学载体中,从而实现理论与实际操作技能的有机结合,整个教学过程贯穿工程素质的养成,体现职业技术教育的特色。

三、“任务驱动、项目引领”,系统化教学设计

《电工电子技术》模块化课程教学内容是整合相关的理论知识、实践经验、操作技能以及活动方式、方法、方案的理实一体化的教与学,以实现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与应用、操作技能的领悟与习得,工程素养的学习与内化。因此课程是”任务驱动、理实一体”的系统化教学设计,按照职业能力培养、工程素养养成和学生个性要求构建“学习与工作任务相结合”的教学范式,有针对性地采取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课论与实践一体化等行动导向的教学形式。传统的《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实验教学主要包含验证性实验,验证性实验指的是为了配合本课程的理论教学而设置的实验,目的是使学生熟悉常用仪器仪表的使用方式,掌握正确的实验方法,如验证经典的叠加原理、戴维南定理等。这样的验证性实验一般需要到实验室完成,由于硬件资源的限制,验证性实验的课时量不可能开设太多。这就与实现理实一体化的教与学形成冲突,这也是《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改革的瓶颈之一。为有效突破这一瓶颈,以任务驱动,项目引领为主体结构,完成任务,整合相应的知识、技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电路基础部分大模块的课程教学设计如图2所示。图2电路基础部分大模块的课程教学设计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构建新知识的过程,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情境性,主张以学生原有的经验为主构建知识。《电工电子技术》课程以关注学生已有的经验为起点,通过教学载体,通过完成任务,把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新知识进行有效衔接,学生不仅提高学习兴趣,缩短电工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距离,极大地调动学生积极性、自觉性与主动性。以“电的认知与安全用电”模块的教学为例,这是本课程的第一个学习模块,学生在高中物理中学习过欧姆定律,能够绘制简单的电路,这是学生已有知识,作为本次学习的逻辑起点;本模块的目标是掌握安全用电常识,具有安全用电意识。根据起点与目标,我们引入教学载体“试电笔”,设计学生行动任务:(1)用试电笔测出教室内的插座上是否有电?判断零线、火线?(2)绘制出用试电笔测量教室内的插座上是否有电的电路图。(3)用欧姆定律计算此回路中的电流。学生通过完成上述任务,掌握人体电阻,试电笔氖管电路结构,电流对人体的危害、安全电流等安全用电常识。把握学生学习的逻辑起点,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把握好新知识的生长点,才能帮助学生实现知识迁移。再以学习模块七:“基本控制线路的装接”为例,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是已经掌握了低压电器各元器件的元件识别、电气图形符号认知、简单电气控制原理图识读与绘制知识与技能,是本次学习的逻辑起点;本模块的目标是完成具有电动机正反转控制功能的线路设计与装接。根据完成任务的要求和环境等条件,选取适合的各种行动导向教学法,例如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任务设计法、小组工作法等,教学资源为任务单、工作单、评价单、技术资料手册、技术网站的网址等。图3验电笔的使用及其电路图根据起点与目标,我们引入教学载体“正反转控制线路原理图、正反转控制线路实物等”,设计学生行动任务:(1)识读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线路原理图逻辑起点,温故知新(2)资讯并设计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线路资讯(3)确定正反转控制线路设计方案与实施方案计划与决策(4)实施作业,完成检查并评价实施、检查与评价(5)总结学习单元,明确课后任务知识归纳与内化在上述任务的设计中,体现了完成任务的6个行动基本步骤,即“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同时根据学生的逻辑起点,找到联系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即通过分析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线路原理图,经过资讯,设计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线路的实物装接图,包括元器件的选择,元器件的布局布线等;教师帮助学生选择设计方案,确定实施方案;教师在学生的实施环节中,观察学生的实施情况,并及时做出示范及引导;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多种形式的评价,包括学生自评,小组互评,老师评价等;最后,教师总结本学习单元,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反思行动的知识并进行知识的归纳、总结与内化,构建形成新的知识。图4“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线路”的教学任务设计“载体导入、激发兴趣;操作体验、温故知新;建构新知,拓展延伸”是检验学生灵活应用本课程的理论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是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关键。学生根据课堂已学过的理论知识,按照要求通过自主或小组讨论确定任务完成方案并实施,得出操作结果,再从实践结果来分析所应用的理论知识。经过学生在实践与理论融合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但从中锻炼了动手能力,而且培养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了对本课程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了工程素养。

四、以“电动机正反转电路装接与调试”单元为例,看教学实施效果

通过实践我们发现,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比较适合电工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运用任务驱动法教学,教师要精心设计学习任务,创设激发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与经验,探究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的教学情境。在设计学习任务时,教师要紧扣本模块的重点、难点,从模块的知识特点以及学生的具体实际出发,遵循由简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分解模块的学习任务,将学习任务具体化,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任务中,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完成学习。“电动机正反转电路装接与调试”单元是子模块七基本控制线路的装接中的学习单元2,学生已经熟知了低压电器以及电动机的工作原理等,能识别、检测各低压电器,能够对电动机的点动-连续控制线路进行连接、排故等。结合学情及教学目标、重难点进行本单元的教学设计与实施,如下图所示。图5“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线路”的教学组织与实施(1)下发工作单,明确初步任务———即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线路原理图的识读。教师以班级授课的形式,引导学生应用已有知识,分析电气原理图,识别各低压元器件及控制线路的工作原理。(2)设计方案并明确工作过程,明确具体任务———即工作流程。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对电动机控制线路的连接过程进行任务分配,确定所需的元器件、工具及其检测方案、线路连接方案和故障检测与排除方案。(3)实施工作,按照所确定的方案进行作业,明确各流程中的具体小任务———即①工具准备和元器件检测;②完成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线路的装接;③完成线路检测,故障排除,并进行通电试验。在各阶段,同组成员需团结并分工合作,积极主动动心、动脑、动手,按照电工职业标准进行操作;鉴于学生的竞争心理,学生都会踏实、努力完成任务。在此过程中,教师需从旁协助,密切关注各组的完成情况,并对安全用电知识进行普及,确保各组成员有效、安全的完成任务。(4)总结学习单元,明确课后任务———即完成实验报告。在此阶段,学生需将自己的作品进行呈现,并做简要说明与总结,最后将自己的认识,理解通过实验报告的形式呈现。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对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线路的认识,以及线路检测、排故方面都会有所认知,同时培养了学生勤动手、爱动脑、爱设计的习惯。

五、结束语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的改革并非盲目的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我们结合学生的学情以及非电各专业对本课程的要求,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载体的确定以及教学形式的选取上进行了系统化建构与设计,实现《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内容与载体上的“1+X”化,体现出该专业技术基础课程的“基础平台性”特征与“非电类各专业接口”特征;以任务驱动、项目引领为主进行系统化教学设计,突出“教、学、做、练‘一体化特色,遵循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通过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授课教师明显感觉到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极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作者:龙海燕 龚 雪 单位: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曲克敏.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性与职业性的对立统一[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30).

电教论文【第三篇】

拉开新课帷幕的方法有许多。如引人入胜的描述,扣人心弦的故事,引人深思的提问……但根据教材特点,恰当地运用录音,幻灯等创设情境,则能在较短时间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如教学《再见了,亲人》一文,上课伊始,我出示自制灯片:列车将开动,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亲人挥手告别的情景。然后,用富有吸引力的语气深情地讲述:这是1958年,中国人民志愿军胜利完成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光荣任务,凯旋回国。这时,他们已踏上了归途的列车,战士们一个个从车窗里探出身子,挥动着手,望着成千上万前来送行的朝鲜亲人,满含热泪,深情地喊:“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学生被老师讲述的故事深深吸引着,产生了强烈的学习欲望。教师顺势设问:“志愿军战士为什么称朝鲜人民是亲人呢?称朝鲜的土地为亲爱的土地呢?”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兴趣,教学便从这里开始。

二、运用电教手段,突破难点

小语阅读教材,都是经专家精选的,文质兼美的文章。由于学生见识有限,有些课文的内容学生不易理解,沿海的孩子不知《草原》的辽阔,内地的孩子较难理解《海底世界》,农村的孩子较难领会鲁迅笔下的“高墙院子上四角的天空”。北方的孩子很难体会《瀑布》那“如烟、如雾、如尘”的意境,课堂上往往出现“启而不发”的场面。如果运用电教手段,给孩子们创设一个认识、观察事物的良好条件,教学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教学《瀑布》一课,对瀑布声音的认识、理解,可通过播放“浪涌岸滩,风吹松林”的录音,让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达到叶圣陶先生指出的“入境始与亲”的境地再通过瀑布录像,化远为近,化虚为实,让学生认真观察,细细品味。那“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好像一座珍珠的屏”等理解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

又如教学《詹天佑》一课,讲到詹天佑顺着山势设计了一种“人”字形铁路时,我运用抽拉灯片演示火车行进过程,形象地突破了教学难点。学生不仅明白了课文内容,更钦佩詹天佑超人的智慧和非凡的才能。

三、运用电教手段,理解词语

理解词语的训练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基本的训练。理解词语的方法有许多:

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等。但教学中往往出现教师用语言表达而学生的认识仍不够清晰的情况,此时,若恰当地用上电教手段,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小蝌蚪找妈妈》一课,学生对“追上去”“迎上去”不大理解,可设计活动灯片,通过观察动片让学生明白:小蝌蚪面对面向鲤鱼“游”过去叫“迎上去”;小蝌蚪从乌龟后面朝同一方向“赶”上去,叫“追上去”。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直观地理解,品析了词义,语言训练也就到位了。

此外,阅读教学中还可利用抽拉灯片指导背诵,如教学《狐假虎威》一课可用动片演示:狐狸和老虎怎样向森林深处走去?百兽看到了都吓得怎样?学生边看边说边记。也可制作或填空或比较句子的文字灯片,让学生在课堂上练习。这样既加大了训练密度,又加快了信息反馈的速度,进而提高了教学效率。

电教论文【第四篇】

目标教学”是美国芝加哥大学著名教育家布鲁姆提出的“目标分类”理论。这一理论现已愈来愈引起我国广大中小学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和浓厚的兴趣.大家都在学习它,研究它,都在纷纷进行理论的研讨和实验的探索.近年来,我校对“目标教学”的实验研究已达到高潮,每个学科搞实验,每个教师搞研究.尤其在语文教学中,还开展了“运用电教手段优化目标教学”的实验研究并取得很好的效果。一、导趣——展标兴趣是一个情感性质的因素,它是能力发生的最早征兆,布鲁姆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学生的学习如果不是一种情感性质的力量的激发,是绝对不会成功的。导趣,就是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使他们产生一种渴望学习的冲动,因此,我们在目标教学实验研究中,采用了形象直观、生动、有趣的电教手段来展示教学目标,何谓“展标”?就是要把教学目标明白无误地展现出来交给学生,这是课堂目标教学重要的一环.在展标的过程中我们主要突出“三趣”:(一)谈话导趣,揭示目标启发谈话能够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因此,在谈话过程中很自然地将教学目标展示给学生.如我们教学《尊敬教师》一课时,就采用了这种方法,下面照录一段教者和学生有趣的对话:师:小朋友,你们都在什么地方上学呀?生:我们在恩施市实验小学上学。师:对,我们的学校呀,有宽敞明亮的教室,有千姿百假山,有造型优美的花坛.更有辛勤耕耘的园丁,天真活泼的同学。小朋友,你们说我们的学校美不美,可不可爱?生:我们的学校非常美丽可爱。师:今天这节课要学的内容就是《看图学词学习7一尊敬教师》,学习这一课要求我们掌握五个生字,四个新词,两个句子,会用“关心”说一句话.小朋友们明白了吗?生:明白了。从以上的对话片断可以看出,这种展标,不但有趣,而且非常自然,不落俗套,更符合低年级儿童学习语文和认识规律的特点,(二)灯片引趣,出示目标上课伊始,如果给学生展现出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画面让学生观察、欣赏,会引起学生莫大的兴趣。如我们教学《美丽的公鸡》一课时,首先采用投影出示彩图让学生观察,并启发提问:“谁能按一定的顺序说说图上画了些什么?公鸡的外形是怎样的?它在哪里,干什么?公鸡又分别找谁比美?它们的态度怎样?”然后,教师进行过渡性提问:“公鸡又是怎样由骄傲自大、一心要表现自巳的美丽而转变为愿替人们做事?”耍弄懂这些问题,必须要认真读书,并学会生字,理解新词,以上这些就是这课的要达到的教学目标.”这样既展示了教学目标,又创设了美的意境,也激发了学生学的情趣。(三)游戏激趣,展示目标游戏是少年儿童尤为爱好的一种趣味活动.这种活动用于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产生乐学效应,如我们教学《种鱼》一课时,首先就请一位小朋友到讲台上,扮演小猫做种鱼的游戏,教师边让大家观察,边启发提问:“这只小猫在干什么?它为什么要把鱼种到地里呢?它又怎么会想到种鱼的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弄明白的问题,同时还要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许多”、“办法”两词造句,就这样在有趣的游戏中层示了教学目标.二、导学——施标。实施目标,是目标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它的主要任务,是利用目标意义化的材料采取有效的方法,实现各个具体目标.为了使学生顺利达标,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主要采用电教手段导学。所谓“导学”就是指导学法.电教导学就是运用电教手段进行学法指导.我们主要采取“三导”。(一)提纲导法,实施目标,提纲导法,就是利用提纲指导学生学法,并落实其教学目标.如我们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时,就是运用投影展示了下列自学启发提纲:1.初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挽幛、肃穆、不约而同、矫健、苍茫2.精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①课文中描写了哪些人物?老奶奶的心情怎样?又是怎样描写一对青年夫妇和一群红领巾的?为什么只具体写这三种人?。②课文怎样描写灵车的?给你的感受如何?哪些地方写了人们极其悲痛的心情?找出关键词句并进行体会。⑧灵车慢慢地开走了,人们的表现怎样?3.在概括段意的基础上,试着编列小标题;方法提示:①从段意中提炼,②小标题可以是一个“短语”,也可以是一个词,⑧小标题必须醒目,而明白确切,各小标题的宇数的格式最好大体相同或一致.以上提纲学法指导非常明显。第一题提示了理解词语的方法,是联系上下文理解,第二题是按照问题理解课文内容:第三题是指导学生如何编列小标题。(二)画面导点,落实目标所谓“导点”就是利用投影画面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重点,突破课文的难点,排除课文中的疑点,让其教学目标落到实处。如我们教学《詹天佑》一课中在八达岭使用“中部凿井法”开凿隧道这部分,此段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同学们没有这方面的实践知识,难以理解.于是我们利用投影画面帮助学生理解其内容.教师先放映绘有八达岭地形的幻灯片,但没有直接讲解,而是引导学生读课文中“从山顶往下打直井”到“把工期缩短一半”这段话完,教师启发性提问:根据灯片上的地形图,开凿八达岭隧道要从山顶打几口直井?究竟有几个工作面?要求学生看幻灯片,对照课文动手画出“中部凿井法”的示意图.问题一提出学们有的托腮想,有的动手画,有的互相讨论,气氛活跃,态度认真,犹如自己在设计施工图一般.同学们通过仔细看,反复读,认真画,很快就抓住了课文的重点,突破了难点,解除了疑点。(三)范语导读,达到目标标准的录音教材能给学生提供标准的语音信息,给学生以示范,让学生进行模仿,达到目标.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比较多,在教学时,要想学生透彻地理解诗意,除了弄懂宇词以外,还要通过朗读来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深邃的意境.因此,我们在古诗教学中,运用录音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根据录音效仿其中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教给学生一些顿开记号如表示顿开拖韵时间短的用“~”,表示顿开拖韵时间长的用“/”,表示顿开拖韵时间更长的用“//”.经过规范训练,同学们的朗读能力提高很快,并且他们读起古诗来,居然也饶有韵味了,三、导练——检标“检标”是在目标教学中检测目标,所谓“导练”就是通过各种形式进行指导训练,采用这种途径来检测教学目标落实情况.我们主要坚持“三练”:(一)重点精练,检查目标在语文教材中每课内容都有其侧重点,在教学中要突出重点训练项目,并且做到重点精练,如我们教学《琥珀》一课中“奇异的松脂球形成这个重点段时,设计了这样一组练习:1.先看教师演示“松脂球形成过程”的投影片,然后按教师提出的思考线索和阅读要求进行默读课文:①思考线索,a.作者是怎样一步步地写自然环境的变化的?b.作者是怎样一步步地写一对小虫活动的?②阅读要求,认真细读,抓住重点字词,注意词句之间的前后联系,还可以动笔画一画。2.按课文内容填空,这段是写在很久很久以前(),松脂从树上(),刚好把一对敌对的小虫一齐(),形成了()。为此,作者对自然环境的()和一对小虫的()做了非常周到的(),非常合情合理地把一对敌对的小虫送进了()。这个推测是很有说服力的。这组训练题虽然数量不多,但内容较精,设计科学,既突出本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尸抓住要点考虑周到又强化了本课的重点训练,也检测丁本课的教学目标,真可谓一举三得,(二)分项勤练,检验目标每教学1篇课文教师都要制订若干较细的子目标,要完成这些目标必须通过多种形式的训练,才能达标.这里谈到的分项勤练,就是目标教学中的分项施标和测标,这种训练尤其适合低年级语文目标教学,如《日月潭》一课的教学目标为:1,看投影彩图后,朗读课文说说日月潭在什么地方,日月潭的名字是怎么来的,为什么说日月潭很美丽?2.在熟读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给下列句子填空。①日月潭里有个小(),把潭分成()()。⑦小岛像()()中的()()。⑧日月潭()()是密密的()()。④湖光山色,非常()()。3,会背诵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这既矗本课的教学目标,也是本课的目标检测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采取的履标——施标——测标,做到了分项勤练,及时反馈,及时矫正,顺利达标。(三)综合蕾练,检测目标。检测目标的形式多,有单项性的知识检测、阅读检测,写作检测,有综合性的知识、能力、智力三位一体的检测,这里所说的综合普练,就是指的阅读教学中的嫁合刃练,每教学宪1篇课文时,教师就要出一蛆综合性的检测题,让学生独立作业,如我们救宪《长征》一课后,利用投影展示丁这样一组综合性检测题:1,读拼音写词语。dengxidn()weiyi()pdngb6()kaiydn()2.你认为解释正确在括号内打“√”不正确在括号内打“X”:(1)走泥丸:①走在泥丸上();②滚动的泥丸()。(2)云崖:①悬崖很美,如同云朵();②悬崖高耸,如在云中()。3.按照要求填空:①“万水千山只等闲”诗句中的“万”和“千”是泛指的()意思,“等闲”是()的意思.这句诗表达了红军战士的精神。②“三军过后尽开颜”诗句中的“三军”指的是()“开颜”指的是()。这句诗表达了红军战士完成长征后的()心情。4.回答问题:’主席写这首诗的目的是什么?他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5,根据《长征}这首诗的诗意,请讲出红军战胜哪些天然和人为的障碍。这是一组综合性很强的检测题。第一、二题是基础知识方面的检测;第三、四题是能力方面的检测;第五题则是智能方面的检测。经常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必将提高学生的技能和发展其智力。四、导结—强标所谓“导结”就是指导学生小结。小结是对学生进行概括综合能力的培养,并使所学的知识进一步系统化、概括化,使所学的技能进一步综合化、熟练化,所谓“强标”就是强化目标,总的来说是通过引导学生系统小结来强化、深化、内化教学目标。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主要加强“三结”:(一)初读引结,强化目标.初读引结,就是在学生初读课文后引导学生加以小结,强化其教学目标。如我们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首先要求学生观察投影彩图并初读课文。然后归纳小结出“桂林山水”这一课给学生的初步印象。其结果如下:“桂林的山水优美动人,漓江的水平静得连一丝波纹也没有,像一面大镜子,水碧绿而清澈.山的影子映在水中,清晰可见,桂林的山奇峰罗列,姿态万千,有象鼻山、老人山,骆驼山等。山围绕着水,水倒映着山,远处云雾迷蒙,山水融为一体,江岸田埂纵横,树上繁花似锦,真是一片如画的江山”。以上这只能是个初步印象,桂林的山水究竟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还要进一步认真学习,深入理解课文。(---)精读诱结,深化目标精读诱结,就是在精读课文的基础上,诱导学生进行小结。一般精读是指对重点段落而盲的.课文的重点部分,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地读课文,然后归纳小结出学习所得,这样能够深化教学目标.这里仍然以《桂林山水》一课的教学为例,本文的重点段落是第二、三两段,因此,教师重点引导学生结合观察彩图,理解课文中作者是怎样抓住特点描写桂林的山和水的,然后小结,其结果如下:“在描写漓江的水时,作者运用了一组排比句,抓住漓江水的‘静、清、绿’三个特点来写的,在描写桂林的山这段时作者同样采用了排比手法,写出了桂林山的‘奇、秀,险’三个特点,每个分句都是通过丰富的想象,使用恰当的比喻来描绘山的姿态,读来具体生动,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从以上小结看,同学们对课文的重点部分理解得比较透彻,归纳小结比较准确,从而深化了教学目标。(三)熟读导结,内化目标熟读导结,就是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同时引导其做系统性的小结,一般系境小结是在学完1篇课文之后进行,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主要引导学生从三个方面来累境小结,一是小结学习方法,二是小结所学知识和技巧,三是小结所曼教育,通过系统小结促进丁数学目标的内化以上所述。是我们学校近年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项改革实验,这还仅仅矗一个开端,各方面都还很不成熟,尚有待进一步深入仔蛔的研究,使其向深发展,大幅度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电教论文范文【第五篇】

电教论文的写作思路无非是如下几个方面:一、从制作多媒体课件的技巧角度来撰写电教论文。

这个方面主要指PPT制作技巧,flash制作技巧,以及其他一些制作课件的软件制作课件的各种小技巧和方法。这类论文可以说成是技术类文章,完全站在制作者的角度来阐述各种观点的。给小学教师以启发,有一定的教程功能。但对制作者的技术要求也会相应比较高了。

二、从课件与课堂的配合技巧角度来撰写电教论文。

这主要是说如何让课件更有效的配合课堂教学,并起到根本提高学生学习效能的功效。这就不光要求制作课件者有着良好的制作技术,同时还要有一些设计头脑,从课件中体现出以课件为工具的理念,是课件促进课堂教学,并非为了展示课件中的绚丽画面或是丰富的课外知识。一切工具还是为了更好的配合课堂,为了提高教学效率而服务的。所以设计出简单但却很有利于突破教学难点,突出课堂教学中的重点的课件才是真正优秀的课件。这类论文所要阐述的就是如何让课件的设计和制作效果与课堂教学设计无缝对接。

三、从广义的“多媒体”角度来撰写如何应用各种媒体提高教学效率。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3 3100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