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s版六年级教案汇聚精选8篇
【阅览】优质的范文能让您的写作方便快捷,远离加班,以下这篇“语文s版六年级教案汇聚精选8篇”是由阿拉题库网友整理分享的,供您参考之用,希望对您有些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六年级语文教案【第一篇】
2、读准生字,着重教“随”“润”的写法。
3、通过想象、比较、结合图文等方法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作者的因“好”雨而来的喜悦之情。
一、谈话导入,读准古诗,读出诗之“韵味”。
1、小朋友,这些天一直在下雨。可你注意过没有,这雨和夏天的雷阵雨有什么不一样呢?
2、在作家朱自清的笔下,春雨是什么样的呢?(出示句子范读后交流)(细柔美)。
3、提到春雨,人们还常说:春雨贵如油。(出示句子)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春雨为何这样“贵”呢?(春雨的作用大)。
4、小结:所以人们喜欢春雨,都盼望着下春雨。
5、在一千多年以前的一个春天,大诗人杜甫当时住在成都。他也在盼望着下春雨呢!一个夜晚,他在屋内突然听到外面下起了春雨,于是,就写下了这样一首诗:(出示古诗,生字注上拼音)(指名读、正音)。
6、读诗,不仅要读准确,还要读出古诗的味道。(指名读)。
7、合作读:我和大家一起读。每行诗的前两个字你们读,后三个字我来读。
8、现在,我们调换一下,我读前两个字,你们读后三个字。(合作读)。
9、我读题目和作者,你们直接读诗歌。要像小诗人一样读书古诗的味道哦!(齐读)。
二、理解古诗大意。
1、大诗人杜甫终于盼来了这场春雨。那他究竟写了什么呢?再读读,你能读懂吗?(自读古诗)。
2、你读懂了哪句话的意思呢?(学生自由说)。
3、我们可以凭着感觉来理解,其实,理解诗的意思有一个好办法呢!先要弄清每个字的意思,然后把每个字义连起来差不多就是这句诗的意思了!比如说,第一句理解:时节,季节;当,正当;乃,就;发生。把每个字义连起来,谁再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说出句子的.大概意思即可)。
4、你能用这种办法来说说第二句的意思吗?自己说说看。(随,伴随;潜,悄悄地;润物,滋润万物。)指名说。
5、两句连起来,你还能说得这么好吗?指名说。
三、品味古诗,体会雨之“好”,诗人之“喜”。
1、在大诗人眼里,这春雨是一场怎样的雨啊?(好雨)。
2、那这春雨究竟“好”在哪里呢?读诗后交流。知时节;。
四、拓展下半首古诗,学唱古诗。
1、其实,这首诗还有一半呢!想知道吗?当时啊,诗人在屋里听着听着,忍不住想:这么好的雨会不会很快就停了呢?想到这儿,他赶紧推开窗往外看:只见外面黑黑的,只有江上的渔火在闪烁着。他吟道: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天这么黑,看来这雨要下一夜啦。他躺倒床上,高兴地想着:等到天亮后,那些被雨水滋润的红花,一定会更漂亮,一定会开满整个成都的城市。真是: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2、学到这儿,想唱一唱吗?播放录音,学唱。
活动目标:
1、欣赏理解散文,了解春雨和自然物的关系,感受散文的意境。
2、在尝试仿编散文的过程中,表述对春天的感受,激发喜爱春天的情感。
活动准备:
散文画面、绿色的纸、记号笔。
活动过程:
一、说说喜欢春天的理由。
1、师:你们喜欢春天吗?喜欢春天的什么?
2、幼儿自由表述,教师随机对幼儿进行语言上的提升。
3、过渡:春天真美啊,你们喜欢春天的草、春天的花、春天的风,还喜欢春天的雨。春天的雨本领很大的,你们听——幼儿欣赏散文。
二、欣赏散文,感受理解。
(一)倾听散文,感受散文优美的语句。
1、春雨是怎样来到大地上的?为什么说春雨是蹦蹦跳跳的?
2、春雨蹦蹦跳跳地来到了哪些地方?
3、春雨找树枝、大山、花园做朋友,它是怎么和它们打招呼的(敲敲)?
4、引导幼儿运用不同的动作来表现“敲”的含义。
(二)观看画面,分段欣赏,理解内容。
1、春雨敲敲树枝,树枝有什么变化?嫩叶像什么?还会像什么?
2、春雨又敲敲大山,长出了什么?小草睁着亮眼睛在看谁呀?
3、花园里的鲜花是什么时候开的?美丽的鲜花还会说些什么?
三、完整欣赏,迁移经验。
1、春雨还会去哪里?
2、春雨除了会用敲敲的动作,还会怎样去找朋友?朋友们又会有什么变化?
3、幼儿互相讨论,自由讲述,教师随机帮助幼儿整理语句,并把幼儿讲述内容用绘画的方式表现出来。
例如:春雨敲敲屋顶,屋顶干净了,它开心地笑了。
春雨敲敲小花,小花张开了花瓣,引来美丽的蝴蝶。
春雨敲敲小动物,小动物苏醒了,快乐地在森林里玩耍。
春雨敲敲小朋友的头顶,小朋友穿上雨衣,在雨中跳跃游戏,等等。
四、尝试仿编。
1、原本这篇散文只有三段,小朋友编了这么多,我们把小朋友编的也加进去。
2、一起来念一念这首新变成的散文。(引导幼儿将自己仿编的内容加入原来的散文,一起参与讲述和表演。)。
附诗歌春雨。
小雨滴是蹦蹦跳跳地来到大地上的。
它敲敲树枝,树枝就冒出了绿苞;绿苞变成了绿叶像小巴掌,在为小鸟唱歌鼓掌。
它敲敲大山,山上钻出了小草,草上挂满了雨珠儿,好像睁着亮眼睛。
它敲敲我家花园里的迎春花,迎春花就开了;它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欢迎春天来到了我家。
六年级语文教案【第二篇】
《画蛇添足》讲的是楚国的一个人画完蛇身上加上足的故事,告诫人们事情做好就可以了,不要再去做多余的不恰当的事。
本班共15人,其中男生9人,女生6人。学习态度:全班大部分学生学习态度端正,学习目的明确,上课专心听讲,遇到不懂的问题能主动问老师,只有个别同学思想上不够积极。双基情况:全班大多数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比较牢固,回答问题比较准确,能背诵、默写规定的内容。反应快,上课回答问题积极。自学能力强,遇到不懂的字词能查字典理解,有几个学生基础比较差些。
讲授法、演示法、谈话法、练习法。
1、理解《画蛇添足》故事;
2、懂得寓言的道理;
3、举出一些画蛇添足的事例。
懂得寓言的道理。
多媒体动画课件、放大课文、表演用的笔、酒壶。
祖宗 赏给 仆人 没意思 提议 咕咚咕咚 一转眼
(一)寓言表演导入新课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读第一自然段,思考:仆人们见酒太少,提议怎么办?
2、出示第一自然段,交流:“都说:要是每人尝一小口,那才没意思呢,还不如让一个人喝个痛快。可是,到底给谁喝呢?”
(三)学习二、三自然段,分组交流
1、出示第二自然段,思考:有个人画得怎么样?(很快)
从哪个词语能看出这个人画得很快?(一转眼)
2、最先画好蛇的人见别人没有画好,他心里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
出示句子:他抬头一看,别人都没有画好,就想:“我给蛇
添上四只脚吧。”他左手拿起酒壶,右手拿着树枝,给蛇画起脚来。
3、在他给蛇添足时,另一个人怎么样?(也把蛇画好了)完成板书:画蛇。
4、思考:最先画好蛇的那个人有没有喝到酒?谁最后喝到了酒?从哪些句子看出?出示第三自然段。完成板书:失酒、喝酒。
5、思考:为什么最先画好蛇的人没喝到酒?
出示句子,重点讲解:“蛇是没有脚的,你干吗要画上脚呢?
第一个画好蛇的是我,不是你啦!”明确:给蛇添上脚就不是蛇了。他给蛇添上脚是不恰当的。完成板书:不恰当。
6、再比较:最先画好蛇的人给蛇添上脚,没能喝到酒,而另一个人画完蛇,没给蛇添足,并结合板书,完成板书。(多此一举)
引出寓意:蛇本来就没有脚,“添”上脚就不是蛇了,所以那个人并没有画成蛇。假设他不给蛇添足会怎样,(喝到酒),而这一“添”反而画得慢了,也不像了,因此这一“添”完全是多此一举,(完成板书:多此一举)
这个寓言告诉大家事情做好就行了,不要再去做多余的不恰当的事。由此而来的成语“画蛇添足”,就是比喻做了多余的事反而不恰当。
1、结合课后练习中的句子讲“画蛇添足”。
2、在我们平时生活学习中,我们常会碰到一些画蛇添足的事,分组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哪些事属于“画蛇添足”的事。
3、分组汇报结果,并评点。
4、出示相关句子,让学生选择哪些属于“画蛇添足”,并说明理由。
(1)在超市买了块咸肉,回家后,又在咸肉上酒了许多盐,结果太咸了没法吃。( )
(2)天真冷,小明又加了件衣服。( )
(3)长裤外面再套上裙子。( )
(4)青菜炒得太淡了,我又加了些盐。( )
(5)衣服没洗干净就晾了起来,发现后再洗一遍。( )
(6)作文题目是《春天》,有个同学写好后,觉得内容不够充实,又加了些描写冬天雪景的句子。( )
(7)值日生把教室地面已经拖得很干净了,但班长还是觉得不够干净,就把教室泼满了水。( )
角色分配
那家人:老师;画蛇添足的人:学生张志佳;夺酒喝的人:学生刘科鑫;
其它画画的人:曾令玉、钟凌云;
仆人们:黄孝敏、何丽芳。
师小结:张志佳同学表演得十分到位,能够把那个自作聪明的人的骄傲又愚蠢的样子表演得惟妙惟肖,其它同学也表演得很不错,看来你们真正理解了课文内容!
(多此一举)
有个人
画蛇添足
失酒
画蛇喝酒
(不恰当)
另一个人
画蛇
喝酒
六年级语文教案【第三篇】
教学目标:
1、能正确地看拼音写词语,能根据意思写出词语,进一步理解和积累本单元的词语。
2、训练正确地进行多种病因修改;体会排比、比喻、拟人句子的作用,积累佳句,有余力的模仿样句写句子。
3、读懂短文,积累好词佳句,划准中心句,能将课文语言内化为自己语言并进行说明。
教学重点:
完成第1、2、4、5(1)(2)题,继续理解积累好词佳句。
教学难点:
准确修改病句,归纳说理。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指导并完成1——3题,掌握积累好词语的知识要求。
教学过程。
一、揭题,讲清目标。
进一步落实本单元“积累好词语”的训练要求,理解积累本单元更多的词语。
二、看拼音写汉字。
1、学生独立做,指名板演。
2、反馈订正。
三、根据意思写词语。
1、完成书中练习中的4个词。
2、补充下列解释:
1)青绿色的水波一起一伏地动。()。
2)招引朋友、同伴。()。
四、照样子写词语。
家家户户aabb:
活动活动abab:
闪闪亮aab:
金亮亮abb:
五、修改病句。
1、小黑板出示:
缺主语病句修改。
1)从这件小事中得到了深刻的教育。
2)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
3)读了《一件小事》使我提高了认识。
搭配不当的病句修改。
1)联欢会上的音乐歌舞真好听。
2)天黑了,风雨越刮越猛。
3)小河两岸荡着醉人的桂花香。
4)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发现的。
5)造纸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6)《养花》的作者是老舍写的。
关联词语使用错位的病句修改。
7)由于建设社会主义,我们要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
8)即使你是天才,却同样离不开老师的培养。
9)尽管刮风下雨,民警总是站在马路上,指挥来往的车辆。
2、出示题目——各自阅读思考试改——四人小组议论,找出一类病因及修改办法——个人修改订正。
2、独立完成作业本上第3题,修改病句。
3、交流讲评:说病因,讲修改办法及修改病句的结果。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指导完成4——4题。
2、积累佳句,划出中心句,进行说理训练。
教学过程。
一、单元听写。
二、读下面的句子,体会句子的写法。
1、比较下列句子的异同:
1)春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2)春风吹拂着你。
3)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4)桃树、杏树、梨树都开满了花。
两组句子的一、二句,句子意思都一样,但都是第一句生动,读起来感到亲切。把春风比作慈爱的母亲的手,那多亲切。把书上开满了花,写成花儿像人一样,赶趟儿的争相开放,又生动又有意思。
自由读思考——同桌议论——全班交流——齐读课文中样句。
2、比较下面的句子与课文第四大段的异同。
春天是美丽的,充满着活力。你看春天万物苏醒,小草泛青,花儿开放。春天给人们带来希望和积极向前的力量。
相同:思想内容一致。
不同:课本中春天像娃娃,像小姑娘,像健壮的青年,很生动很形象,也很容易懂,句子写得很美。课文中第四段读起来有劲,越读越想读。
自读——互议——交流——齐读——小结。
(教师简略讲述比喻、拟人、排比的修辞句式)。
三、阅读短文。
1、阅读短文,在文中划出“惊叹不已”、“前俯后仰”、“津津有味”、“悠闲自得”的句子,联系上下文说说词语的意思。
2、第二次阅读,划出中心句,校对说理。
3、指名读短文,思考第3小题。
出示说话训练的借用句式和词汇:
之所以……是因为……既……又……只有……才……。
自由说——指名说——评议学说。
四、课堂练习。
完成课堂作业本。
五、补充练习。
2、模仿第4题写句子:
1)夏天的太阳像。
2)西北风像。
3)满天的星星。
4)当烈日炎炎的时候,树木为我们;当我们;当工厂喧嚣的噪音向城市袭来时,树木为我们,绿叶你真是。
六年级语文教案【第四篇】
1.展示课题《把耳朵叫醒》。
2.看了课题,你有什么想法或疑问吗?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词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把课文读通顺。
2.讨论,说说课文的大意。
3.同学之间交流对词语的理解。
三、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1.同学们知道这篇课文讲的是沃尔特·迪斯尼创作“米老鼠”因而成名的故事,也知道“米老鼠”的创作经历了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请你再用心读读课文,用课文中的几个词语来概括这个艰难的过程。
提醒学生读书要注意一些关键的词句,要注意自己的内心体验。
2.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勾画。
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
3.集体讨论,说说自己找到的词语,概括“米老鼠”的创作过程。
这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自学时间并引导学生集体讨论,互相补充,从学生的发言中选择最恰当的词语。对学生的自学能力、概括能力给予肯定。
这一过程可概括为:贫困潦倒—相依为命—举步维艰—灵光乍现—蜚声世界。
4.请生读读自己感受最深的语句,并谈谈自己的体会。
(1)“虽然报酬很低,但他仍像抓住一根救命稻草似的,全力以赴,不敢懈怠。”
面对能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全力以赴,可见他非常努力,但仅有努力就能成功吗?
(2)“他熄了灯,陷入空虚与无望的黑暗中,周围静得可怕,又似乎吵闹不休。”
“静得可怕”与“吵闹不休”看似矛盾,实际正是作者狂躁与绝望情绪的生动写照。
(3)“他想拉开灯赶走那只讨厌的家伙,但疲倦的身心让他干什么都没劲,只好听之任之。反正是失眠,他就去听老鼠的叫声,他甚至听到它在自己床边的跳跃声。”
“听之任之”“反正”这些词语说明画家最初是在无奈之下听老鼠发出的声音的。
(4)“渐渐地,他听到了一种美妙的音乐,如一个精灵在这个寂寞的午夜与自己相伴。”
从“美妙的音乐”“精灵”“相伴”这些词语可以看出作者在倾听中对老鼠的态度和情感有了很大转变,他在倾听中发现了美,获得了艺术的享受。
(5)“小老鼠使他的工作室有了生机,它成了他的朋友,他则成了它的观众,彼此相依为命。”
瞧!倾听使年轻画家在普通的老鼠身上找到了爱。
(6)“那一刻,灵光乍现,他拉开灯,支起画架,画出了一只老鼠的轮廓。”
(7)读课文的后两段,理解“原来,灵感只青睐那些愿意倾听的耳朵”,“把耳朵叫醒,然后倾听世界。相信总有一个声音属于成功”这两句话的意思。
(8)结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试着给课文另取个题目,并说说自己的理由。
只要我们用一颗热爱生活的心去感受,用眼睛细细观察,用耳朵静静倾听,就能发现在平凡甚至是窘迫生活中的爱与美,获取成功的灵感。
六年级语文教案【第五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阅读文章,把握文章的主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培养自主、合作学习的品质和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老师对自己的关。
教学重难点:
理解启蒙老师的优秀品质,唤起学生对美好的小学生活的回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我的老师》。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1、板书:知识做人。
看到这两个词,让你想到了什么?
2、板书:难忘的启蒙。
启蒙是什么意思?老师的启蒙为什么令作者难忘呢?
3、作者在文中写与了哪些令他难忘的事情?
板书:抗日演讲两次批评宽容逃课。
(一)抗日演讲。
1、哪些段落写了抗日演讲?
2、指名交流板书:爱国。
齐声朗读第五自然段。
(二)两次批评。
2、指名交流。
为什么老师说“对我来说,丙就是不及格”?这句话告诫我什么?
板书:勤勉。
3、对我的过错老师丝毫不放过,表现了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指名朗读老师对我的批评。
回忆、交流。
(三)宽容逃课。
2、联系课文讨论,体会老师爱国情感。
(四)首尾段落。
2、理解重点句:既然我的老师……开花结果呢?
3、这一段与哪一段相互呼应?
指名朗读第一段,你体会到了什么?
4、齐读第一段,体会作者的满怀深情。
的确,儿童纯洁的心灵就像一块未开垦的土地,启蒙老师播下怎样的种子,就会获得怎样的收获。钱老师今天之所以站在讲台上跟你们上课,也深受我的启蒙老师――杨老师的影响。我也经常想起一首歌――《长大后我就成了你》。今天我把它带来与大家一起欣赏,让我们把这首歌献给天下所有的启蒙老师。
六年级语文教案【第六篇】
教学目标:
1、能够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维也纳这座音乐都市的人们,酷爱音乐的词句,感受维也纳浓厚的音乐氛围,初步培养学生热爱音乐的情怀。
2、体会维也纳的特点,理解为什么称维也纳为音乐之都、
教学重难点:
能够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维也纳这座音乐古城的人们酷爱音乐的词句,初步培养学生热爱古典音乐的情怀,感受维也纳浓厚的音乐氛围。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言:
二、新课。
(一)、分析第一自然段。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我们一起分析第9课:音乐之都维也纳。
2、指名朗读。
3、学生提出问题(一边提一边问)。
a:维也纳在什么地方?
b景色怎样?
c:哪个词语用的好?
d:“风韵”是什么意思?
e:与“风采”“景色”相比为什么“风韵”更好?
f:本自然段写了什么?
(二):维也纳景色美那这座古城有什么特点呢?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提出问题。
(1)、为什么说维也纳是古典音乐的摇篮?
(2)、哪一句是总起句?起什么作用?
(3)、课文中交代了有哪些音乐家在这里生活过?
(4)、有哪些词语用得好?
(5)本段主要内容是什么?
(三)、自学。
1、用一二段的学习方法自学3、4、5、6自然段。
2、分段提出问题并解答。
(1)学习课文第三段自然段。
a、找出总起句。
b、为什么说维也纳是用音乐装饰的城市?
c、哪个词用的好?
d、用“装饰”造句。
e、归纳本段段义。
(2)、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a、找出课文的总起句。
b、为什么“天天离不开音乐”?
c、“飘溢回荡”为什么不用“飘扬回响”?
d、哪个词语用得好?用“几乎”造句?
e、引导学生归纳本段段义?
(3)第五段问题。
a、中心句是哪句话?
b、为什么被称为歌剧中心?
c、哪个词语用的好?
d、用“金光闪闪”造句。
e、归纳本段段义。
(4)学习课文第六段。
a、本段写了什么?
b、我国民族乐团哪年在这里演出?
c、说明了什么?
(四)、让学生齐读最后一段。
师概括总结文章最后自然段。
(五)、用导游的方式,再现课文主要内容。(出示有关维也纳风景图片)。
(六)、师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音乐之都维也纳,这只是地球上璀璨明珠的一颗,有更多更美好的风光等待着我们去赏析,好好读书,将来一定能身临其境去体会世界各地的美,丰富我们的生活,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七)作业。
搜集有关世界名都资料。
板书设计:
音乐之都维也纳。
古典音乐的摇篮。
维音乐装饰的城市音。
也天天离不开音乐乐。
纳世界歌剧的中心之。
举办一流音乐会都。
六年级语文教案【第七篇】
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流露出的欣悦之情。
把握本文的说明方法,体味语言特色。
放飞想象,展望未来。
把握课文内容和说明方法,
体味本文的语言。
多媒体辅助教学。投影各种桥梁的图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帮助学生阅读文本。
朗读体味法。以读代讲,以读助讲。
讨论点拨法。以学生为中心,展开学习和讨论,提高学生思辩能力,教师适当点拨。
延伸拓展法。围绕课后“思考和练习”二、四展开说话训练,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对资料的搜集、整理、提升、概括的能力。
一、导语:
从民间故事“牛郎织女”说起。(抽学生用简洁的语言讲这个故事)。教师板书“鹊桥”,并引申,板书文题和作者。(播放黄梅戏《天仙配》片段,激趣)。
二、读一读,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积累字词,圈点勾画,适当时作批注。(投影字词积累)。
2、齐读课文一遍。
3、把握文章内容,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学生阅读文本,思考、交流,并与教师对话。
教师根据学生发言,板书:
第1段:“鹊桥”——引入。
第2段:桥梁定义——打比方(形象化)。
第3~13段:未来桥梁——作比较。
三、议一议,突破重难点。
1、默读课文,思考:
a、作者在说明桥梁的三个要素时,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试加以具体分析。
b、未来造桥会有哪些变化?未来的桥梁有哪些变化?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教师适当点拨。
点拨:桥梁的三个要素在文章第二段中已经说了,它包括:基础、桥墩和桥面(桥梁)。
2、小结:
作者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我们通过多媒体播放的现代桥梁,对茅以升先生笔下的未来桥梁应该有了一个比较感性的认识。譬如作者在第7段中,写将来的桥梁造得很美,“桥的构件不再是现在的'直直通通的棍子,而是柔和的,有如花枝一般;它也不是头尾同样粗细,而是全身肥瘦相间的”。未来造桥变化很大,速度快、质量好;造价便宜;讲究实用和美观。未来桥梁变化:一是桥身低,但可以自动调节高度,方便车船的过往;二是没有桥墩,即使有也是漂浮桥墩;三是桥身弯曲,讲究美感,“九曲十八廊回”;四是袖珍桥,便于携带,方便使用;五是“无梁飞渡”。总之,作者笔下的未来桥梁,是集实用性、方便性、美观性于一身。
3、默读课文,体味文章的语言特色。
学生默读课文,自主品味,并与同桌交流。
4、小结:
口语化语言通俗易懂,形象化的打比方、作比较,恰当的引用,都为文章增色。
四、拓展迁移,延伸教学。
1、课外查阅、搜集相关资料,看看作者的哪些“幻想”今天变成了现实,并谈谈你的感想。
2、请以“的远景图”为话题,说一段话,展望某一技术今后发展的趋势。
学生思考后进行说话训练,教师适当引导和评价。
五、课堂小结。
嫦娥奔月,是我们祖先共同的梦想。而今,嫦娥一号腾空而起,奔向月球,带去了华夏五千年的梦幻。“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愿明天的你们收获理想,愿我们伟大的祖国明天更美好!
六、作业:
1、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三。
2、请以““的远景图”为题,写1篇文情并茂的作文。
六年级语文教案【第八篇】
:课文记叙了作者童年时候与母亲一起摇桂花的事情,抒发了作者怀念故乡,怀念故乡的桂花树的事情。学习本文,主要应引导学生在抓住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从内容中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结合课文想像补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的“摇花乐”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引导学生在诵读中积累语言。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趣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中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
:边读边想像课文描述的情景,理解母亲的话。
:多媒体
:
1出示桂花图片: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花吗?说说你对桂花的了解吧。
2揭题:桂花对于本文的作者琦君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到底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呢?请同学们读读课文。
1 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交流主要内容。
3文中的哪一段具体描写了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呢?
1学生自学第5自然段,找出体现作者“乐”的词句。
2交流:哪些词句体现了作者的“乐”?
3看画面,想像情境,带着“乐”的心情朗读这一段。
4桂花带给琦君的“乐”,又何止表现在“摇”呢?想想看,桂花还给作者带来了哪些乐趣?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体会桂花带来的其它乐趣。
5汇报交流:闻花乐、送花乐和品花乐,结合指导朗读。
1琦君读中学后,搬到了杭州。杭州的桂花怎样呢?生找句子。
2可母亲却说―――(引读)
3母亲为什么这么说?你能想像出母亲当时的神情吗?指导朗读。
4在母亲的眼中,杭州还有什么比不上家乡?
5引读最后一自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