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教案【优秀4篇】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我与地坛》教案【优秀4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教学重点、难点【第一篇】
1、体会作者笔下地坛宁静肃穆、生机盎然的美。
2、咀嚼母爱对我的影响,体悟母亲与地坛之间的同构性。
《我与地坛》教案【第二篇】
学习目标:
1、筛选信息,理解把握课文涉及的对生死和亲情的感悟的内容
2、学习本文表达思想内容的方法。
3、评价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对生死和生活的态度
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课前听音乐。说出音乐名和作曲者?
学生回答,(《命运》贝多芬)
简介贝多芬:
贝多芬,28岁开始耳朵有病,听力逐渐衰退,到32岁基本上已丧失听力。《命运》交响曲是在他完全丧失听力的情况下创作的,面对不幸,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喉咙”,谱下了音乐史上光辉的乐章,也奏响了人生的最强音。
历史上象贝多芬这样勇敢抗争不公平的人很多,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我与地坛》的作者史铁生就是其中一个。
二、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中初中。1969年去陕西延安插队。21岁时,因腿疾回北京住进医院,那一天是他的生日,从此他再没站起来。他在做了7年临时工之后,转向写作。1983年他发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一举成名。加入中国作协。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务虚笔记》、散文《合欢树》、《我与地坛》等。其中《务虚笔记》、《我与地坛》曾入选“九十年代十大经典作品”。他的作品一类是对知青生活的回忆和反思,另一类是对残疾人命运的描摹。
三、阅读品析第一部分
“这古园仿佛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总问:作者认为自己和地坛之间有“缘分”,有“宿命的味道”,如何理解他和地坛之间的关系?
1、我是在什么情况下来到古园的?
明确:在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忽地残废了双腿,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地时候。
2、“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这时候”指什么时候?为什么说这时候才是我该来的时候?
明确:“这时候”指“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太阳——”地坛“剥蚀——淡褪——坍圮——老柏树——野草荒藤——”的时候,也就是说地坛以已褪去昔日的荣华显耀,略显沧桑,但这种沧桑恰恰是某种生命力的显示,“老柏树、野草荒藤”正是暗示这种生命力的具体意象。失魂落魄的作者这时来到地坛必然会得到某种慰藉。这正是作者“看到时间、看到自己的身影”思考自己命运的起点。如果不是一个“沉静的”而是一个“炫耀、浮夸”的地坛在等待作者,那对于处在“最狂妄年龄”的作者意味着什么?
3、“我一下子理解了它的意图”,这“意图”指什么?
明确:生命的暗示
4、“理解了地坛的意图”的作者眼中的地坛有什么样的特点?
明确:荒芜并不衰败。“蜂儿、蝉蜕、蚂蚁、瓢虫、露水”全都是弱小的意象,课都在按照自己的方式和自然的法则生存着,这显然也给了作者以启示,为了逃避来到这园子的作者是真真实实感受到了生命的涌动的。
5、文中象这样蕴涵着对生命理解的景物描写还有什么地方?如何理解?
明确:六个譬如。
肆意雕琢不能改变
身体残疾精神不变
6、在园子中有了这么多深刻感受的作者最终理解了生命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了,作者在园中思考了哪些问题,得出了什么结论?
明确:1、为什么生;2、怎样活。地坛帮他解决了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则不是由他一个人完成得,他精神跋涉得每一步,都有人伴他而行,文章第二部分写的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他的母亲。在品析第二部分之前请同学概括。
7、如何理解地坛和作者之间的关系?
三、阅读品析第二部分
1、分组概括母亲的形象
明确:2、3、8段。善解人意、疼爱、理解、体谅、宽容、痛苦、担忧、惊恐、默默承受、坚忍、——
2、文章是如何来写母亲的形象的?为什么这样写?文中几次出现“现在我才想到”、“许多年以后我才渐渐听出”之类的话,表现的'是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并不是直接表现,而是通过自己心灵的对话,自问自思从我理解母亲对我的爱展开。反复写表明对母亲的深深的歉意,自己痛彻心肺的悔恨与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文章更加动人。也更自然。
3、作者与作家朋友谈到学写作的最初动机时,认为朋友的想法过于简单天真了,联系作者发表第1篇小说后的想法,体会作者的情感。
明确:通过对比突出母爱的伟大,突出了母亲苦难的命运,也加深了作者痛楚、自咎、思念的情感。
4、诵读第五段。这些苍凉的文字来自心灵深处,没有经历过痛苦的人是写不出这样凝重苍凉的文字的,也永远感受不到在那苍茫的底色下汩汩滚动的热流。
5、作者读懂了母爱,理解了母亲的痛苦,也理解了母亲的命运,体会到了强烈的爱与痛交织的情感,母亲的命运给了作者什么启发?
明确:母亲的爱、母亲的意志、母亲的命运、母亲的苦难,让我明白了生存的意义,生存的价值,也让我在逆境中更坚强。
6、母亲伴随了作者对生命思考,在最后一段有一句形象的表述,请集体朗读。
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四、布置作业:
将课文第三部分与《百草园》对比阅读。
《我与地坛》的教学设计【第三篇】
一、教学目标
1、筛选信息,理解作者对生命感悟的内容;
2、学习本文寓情、理于景的写作方法;
3、评价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对生死和生活的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在景物描写中所传达的对地坛的情感和对生命的逐步理解。
三、教学设计
1、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
2、媒体设计:powerpoint课件演示
3、教学课时: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1、导语设计
课前听音乐。说出音乐名和作曲者?
学生回答:《命运》,贝多芬。
引入:贝多芬,28岁开始耳朵有病,听力逐渐衰退,到32岁基本已经丧失听力。《命运》交响曲是在他完全丧失听力的情况下创作的。面对不幸,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喉咙”,谱写了音乐史上光辉的乐章。生活中像贝多芬这样勇敢抗争命运的人很多,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我与地坛》的作者史铁生就是其中一个。
2、作者简介(幻灯片)
史铁生(1951~),生于北京,18岁去延安插队。21岁时,因腿疾住进医院,这一天是他的生日,从此他再没站起来。他在做了7年临时工之后,转向写作。1983年他发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一举成名。现为专业作家,中国作协会员,其作品多次在全国获奖,并有英法日文译本在国外出版。
3、解题
介绍地坛(幻灯片)
(1)有关地坛的图片:方泽坛
(2)文字介绍:地坛,又称方泽坛,建于明代嘉靖九年,整个建筑群呈方型,象征大地,是明清两朝皇帝祭地的场所。课文第一部分写了史铁生在地坛的所见所闻与所思。
过渡:他有什么见闻?
生找出集中写古园风景的段落(3、5、7)
4、研习课文
(1)出示“曾经”的地坛和“现在”的地坛,请学生概括各自的特点。
曾经:浮夸的琉璃 炫耀的朱红 高墙 玉砌雕栏
现在:剥蚀 淡褪 坍圮 散落
明确:辉煌→荒芜(幻灯片)
(2)“我”第一次来到地坛是怎样的心情?
明确:失魂落魄。地坛的变化就像作者从“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而地坛外形的“荒芜”刚好与作者“失魂落魄”的心情相吻合,所以“我”与地坛一见如故。
(3)进入地坛以后,作者发现它除了“荒芜”还有什么特点?(原文回答)
明确:荒芜但并不衰败。
(4)哪些景物体现了“不衰败”?是怎样体现出来的?
明确:蜂儿、蚂蚁、瓢虫、蝉蜕、露水草叶;作者写了它们的动态。
(5)当时的“我”处于怎样的状态?
明确:“几乎什么都找不到”——被社会遗弃,生存面临危机,这样的时候最容易想到死,他为了“逃避”而来到地坛,但地坛让他感受到了勃勃的生机。
过渡:以后15中他常常来,发现地坛对他的意义远不止这些。请学生朗读第七段。
(6)“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的。”“有些东西”指的是什么?
明确:与“形体”相对的古园的“神”——永不改变的、生生不息的精神。
(7)是哪些东西体现了古园的“神”?(朗读有关内容)
明确: 落日的灿烂
雨燕的高歌
孩子的脚印
苍黑的古柏(幻灯片)
暴雨中草木泥土的气味
秋风里落叶的味道
配音朗读相关内容。
教师概括:人们可以改变古园的外形,但它的精神不能改变;命运可以夺去“我”的双腿,但不能夺去“我”的意志。古园历久而弥坚的活力正是激励作者勇敢地面对不幸,采取积极人生态度的取之不尽的源泉。作者的灵魂已皈依地坛,地坛成为一个精神的家园。他说,“所以我常常要到园子里去。”(幻灯片)
(8)由上述内容整理出作者“对地坛的感情”和“对生命的态度”两条线索:
亲近→喜爱→皈依
颓废→豁达→顽强
(9)在这样的一个古园中,作者思考了哪些问题?(幻灯片)
明确:为什么生?怎么活?
(10)双腿的残废,使得史铁生一切的理想、一切的前途都化为泡影,所以他一心想死,但这个时候,地坛勃勃的生机冲散了他想死的念头。史铁生说,他还要感谢卓别林大师,“卓别林”在电影《城市之光》中救起一个要自杀的少女时说了一句很棒的话:“你着什么急呀?”这句话史铁生一生都忘不了。用幻灯片出示该材料,请一生模仿卓别林的语气——喜剧大师对死亡的幽默感。史铁生也具有这种幽默感,请学生找出类似的表述并齐声朗读:
“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个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11)请学生分析这段话的含义
讨论明确:不必急着死;不必害怕死。
(12)第二个思考不是由他一个人完成得了的,他精神跋涉的每一步,都有人伴随,原文的二、四、五三部分作者超越自身,写来到地坛的其他人。他发现这世上有许多人在受命运的捉弄,在承受不同的苦难,而不仅仅是他一个,特别是苦难而伟大的母亲,教会了他怎样去面对苦难,怎样去生活。
(13)请学生自读读本中的相关内容,讨论地坛人物及他们对作者的影响。
5、总结:放音乐《命运》
和史铁生相比,在座的每一位都是幸福的,因为我们都是完整而健康的人,所以,请珍爱生命,珍爱健康。假如有一天你遇上了苦难,也请记得史铁生曾经说过:“无论多么痛苦,也要勇敢地活着,而且要活得有意义”。(幻灯片)
6、板书设计
我与地坛
史铁生
对地坛亲近→喜爱→皈依
对生命颓废→豁达→顽强
我与地坛优秀教案【第四篇】
教学目标:
1、明确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感受深切的母爱。
2、揣摩恳切、深沉的语言。
教学重点:
地坛、母亲给我的生命启示。
教学方法:
师生讨论,领悟、鉴赏。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地坛与我。行不行?不行。这篇文章写的是我与地坛及人和事,“我”是主动的,生命遭到厄运,是“我”主动到地坛这个“宁静”的地方去,到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整整十五年,是地坛给了“我”关于生命的启迪,这篇文章后面部分写到其他人和事都与地坛有关。写这样题目的文章一定要分清两者之间的关系。
二、简介作者:(多媒体显示)
三、检查预习:
指名学生解释词语:宿命心魂
(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解释)
四、课文研读:
1、史铁生对生死的感悟是和一个特殊的环境联系在一起的,这就是地坛。请快速阅读第一部分,思考,地坛有什么特点,用文中的话来回答:“荒芜但并不衰败”。
哪些文字揭示了故园的特点,指名学生朗读第3节,第5节,第7节有关文字,体会语言的特点。
2、我与地坛有着怎样的联系?(第2节写我与地坛的缘分——“这古园仿佛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在作者的心目中,古园和他是息息相通的,古园能够感受他的痛苦,理解他的情感,并给他以生命的启示,可以说,自他残疾以后再来到这里,古园就成了他生命的一部分。
荒园的破败烘托了落魄颓唐的精神状态和悲苦的命运,野草荒藤的茂盛,自在坦荡却让“我”感到万物盛衰皆自然。
地坛就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接纳了我。荒芜不衰败,生命永恒。
3、作者从荒芜的地坛得到了生命的启示,这个启示是什么?能说说你的看法吗?
(一个人出生了就不再是可以辩论的问题……)生不该由自己决定,死也不该由自己决定,人活着应顺从自然。我虽残疾了,但不能一味消极地想到死,应豁达地面对死亡,以平静的心态看待死亡,从而获得顽强活下去的信心,即热爱生命。
请学生回忆有关生死的名人名言。例:司马迁“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地坛这座历经400年沧桑的古园,馈赠作者的是如此丰厚,使他从不幸中走了出来,所以作者“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去窥看自己的心魂”去寻找生命的感悟,吸取顽强生活与奋斗的力量,作者从心底发出这样的感激:“哦,地坛,我的古园,你是我的精神家园。”地坛——精神家园。
4、怎样面对残酷的不公平的命运,这个问题的解答,也不是史铁生一个人完成的,他精神跋涉的每一步,都有母亲的伴行,是母亲的爱和理解帮他解决了怎样活的问题。
指名学生朗读第二部分有关文字
讨论:
(1)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是什么样的难题呢?(指名朗读第3节开头一段文字)明确:儿子残疾,又沉默寡言,独自上地坛,情绪变化无常,使本已痛苦的母亲更增了悲伤和恐惧,却又不知道为儿子做些什么。
(2)母亲对“我”的关爱有什么特点?(默默的爱,痛苦忍耐)
(3)史铁生表达了对母亲怎样的一种情感?
范读第8节(多媒体显示答案“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痛悔自己的倔强、羞涩)
母亲的“活法”,母亲对待苦难的态度,母亲对待儿子的爱,让作者明白了面对苦难应该怎样活下去,所以母亲是史铁生生命的航标。
5、为什么写母亲写得这么感人?设想母亲的心理,“空落的,不眠的”等语句形象的突出了母亲的焦虑、空虚和痛苦,她日日夜夜生活在愁苦之中,生活在忧虑之中,因此,“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他回去”,“上帝的考虑也许是对的”,这样沉痛的文字,叙议结合,自然渗透深沉的感情,写得既饱含感情,又富有哲理,是对母亲的最深切的理解。
五、母爱感言
1、《懂你》(多媒体播放)
2、联系课文、歌词,谈谈自己对母亲的理解,对母爱的认识。
3、(多媒体显示)歌颂母爱的名人名言。示例:
慈母的胳膊是慈爱构成的,孩子睡在里面怎能不甜?(雨果)
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唤,就是“妈妈”。(纪伯伦)
没有无私的,自我牺牲的母爱的帮助,孩子的心灵将是一片荒漠。(英国)
母爱是多么强烈、自私、狂热地占据我们整个心灵的感情(邓肯)
每一个母亲都有一颗极为纯真的赤子之心(惠特曼)
作家刘墉告诫中学生说,中学时期是孝顺父母的最好时期,等你功成名就再来孝顺父母时,已经来不及了。
六、总结课文(多媒体显示)
《我与地坛》第一部分写我与地坛的故事,地坛——精神家园,第二部分写在地坛这个大背景下我与母亲的故事,母亲——生命的航标。母亲与地坛合二为一。因此,题目只能是“我与地坛”。
让我们在史铁生对生命感悟的昭示下,充分利用我们的优越条件,用我们的辛勤努力,碰撞开一条通向幸福的人生之路,让我们的母亲都为我们感到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