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案大全 >

八年级语文教案 初二语文教案5篇

网友发表时间 2514655

【导言】此例“八年级语文教案 初二语文教案5篇”的教案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第一篇】

教学目标:

1.掌握新闻特写这一新闻体裁的基础知识,了解其写作特点。

2.把握新闻特写语言文学性与客观性有机结合的特点。

教学重点:

1. 掌握新闻特写这一新闻体裁的基础知识,了解其写法特点。

2. 指导学生熟悉新闻特写语言的特点及运用技巧,为学生写出“新闻味”的作品奠基。

教学难点:

品味学习本篇新闻特写语言之真实美与动人美的有机结合,在客观叙述和少量修饰语中体会作者的态度和观点。

教学创意:

改写对比了解特写,小组探究补白领悟,拓展演练以学助写,比较阅读落实特写。

教学流程:

一、补全消息,温故知新

(一)下面这则1982年的消息不完整,请同学们根据所学的消息的结构和特点,将标题和导语补充完整。

( 中国运动员吕伟亚运会夺冠)

新华社新德里11月24日电 11月24日,(中国跳水姑娘吕伟在10米跳台跳水比赛中,技压群芳,一举夺魁。)新德里跳水运动馆,10米跳台跳水比赛进入白热化状态。八名各国选手按照次序登台比赛。4轮比赛过后,中国姑娘吕伟以微弱优势排在第一。第五轮比赛,选手们纷纷上了难度。吕伟这最后一轮选择的动作是“5136”,这是跳水比赛中难度系数的动作。只见她登上高台,静静站立。起跳,向前翻腾一周半,空中转体三周,身体打开,笔直地入水,压住了水花。完美的表现,裁判给了分的高分。凭借着这一跳,吕伟获得第9届亚运会10米跳台跳水赛金牌。

(二)吕伟11岁开始练习跳水,14岁进入国家队,15岁获得全国少年冠军,16岁拿下亚运会金牌,许多专业媒体都将“跳水皇后”“跳水女皇”的称号送给了她。在当时有关吕伟的众多新闻报道中,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飞天”凌空》是很有特色的1篇,学习它作为新闻体裁的独特之处。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这一环节一来对前面消息的学习进行训练夯实,二来补充交代了相关背景,激发学生兴趣,三来为后面对新闻特写特点的探究做铺垫。)

二、文题切入,批注美点

(一)聚焦文题聊“飞天”

“飞天”是佛教壁画或石刻中在空中飞舞的神,“凌空”是高升到天上或耸立在空中,这一标题用比喻的修辞,把运动员吕伟高台跳水比作飞天凌空,我们能读到哪些信息呢?

明确:吕伟跳水如仙女般优美绝伦,也表达了作者对其动作的感叹和赞美。

(二)自读课文寻美点

自读课文,小组内分享交流能具体表现吕伟跳水如“飞天”般美妙的文段。

(三)小组展示品美点

小组推举代表品读、赏读描写细腻精彩的美文佳句。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此环节以文题为切入点,在优美语句中直观感受当时现场,感受新闻特写中语言的文学艺术感染力。教师引导学生在美美读美文佳句同时,从文学角度,引导他们感受语言文字慢镜头描述的技巧方法,如动作描写、修辞手法、修饰的形容词,正侧面描写的结合等等。)

三、提炼补白,对比学习

这篇仅540多字的新闻特写,30年后再来读它,依然觉得比赛像刚发生一样,现场感十足,这篇特写被评为当年好新闻“一等奖”。相比我们补全的那则消息,这则新闻特写有何独特之处?请阅读课文关于《什么是新闻特写》的补白,提炼重点信息,以《“飞天”凌空》为例来说明。

明确:新闻特写兼有新闻和文学的特点,着重描写精彩的瞬间。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补白阐释精准但抽象,同一新闻内容不同新闻体裁的表现,即消息和新闻特写的对比归纳更加直观,二者结合能让学生更快更好掌握新闻特写的特点。此环节也是对学生提炼整合、对比归纳等综合语文能力的训练。教师在此环节要引导学生领悟到本文作为新闻特写的重要特征,即对“何人”“何地”“何事”等新闻要素一笔带过,集笔力于具体描绘一个精彩的跳水动作,通篇以表现“如何”为主。)

四、反刍美点,探究语言

这则新闻特写的文学味儿我们之前已经感受到品析过,那么作为新闻作品,如何体现新闻语言客观真实的特点,达到细腻动人与客观真实的有机融合呢?

明确:客观展示跳水动作本身;使用的跳水动词准确形象;“犹如”“似乎”等词的使用区分了客观事实和主观感受;四字词语的大量使用体现新闻语言简洁的特点。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这个环节的美点反刍是在了解了新闻特写这一新闻体裁后,让学生从新闻语言角度来进行探究发现,避免学生将新闻特写等同于文学作品,也为最后练笔环节做铺垫。)

五、视频拓展,精彩再现

时光逆转,让我们一起穿越到2004年雅典奥运会的赛场上,就在那一天,刘翔,这位21岁的中国人,以12秒91的成绩获得了110米栏奥运会冠军,而我们就是在场的优秀记者,我们将用我们的笔将时间定格,将那惊心动魄的12秒91定格为永恒的瞬间。下面,就让我们进入到那天的赛场,请仔细观察感受,将下面这则新闻特写省略号部分补全。

“红色闪电”横空出世

——刘翔百米跨栏夺冠记

距离比赛开始10分钟,刘翔静静地坐在起跑线前,目光投射在眼前十道高高的栏架上。110米外,是那道醒目的终点线;身旁,是七个如狼似虎的强悍对手。其中的有法国人“一条狼”多库里,美国奥运亚军特拉梅尔,古巴的奥运冠军加西亚,以及拉脱维亚名将奥里加斯。

最后一栏后,刘翔已经遥遥。红色的刘翔,黄色的面孔,高喊着撞向胜利之线!

12秒91!全场人惊呆了。刹那间,全场爆发出震耳的欢呼声……

刘翔赛后恢复了平静和往日的谦虚:“我今天的起跑非常好,我没有想到自己能跑出这么好的成绩。我把这块金牌归功于祖国和人民。”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刘翔跨栏夺冠的新闻价值很高,夺冠的12秒91分也很值得学生去观察并模仿着来进行新闻特写,并且视频的观看能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性,补全新闻特写的方式减少了写作时间,降低了写作难度,将新闻特写语言的训练落到实处。)

六、比较阅读,归纳总结

通过两篇新闻特写的阅读,请同学们归纳总结新闻特写这一新闻体裁的独特之处。

明确:着力描写最有价值的精彩瞬间;兼具新闻和文学的特点;不是只盯着瞬间“特写”,其所存在的环境也要涉及。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同类新闻特写的比较阅读能从感性层面加深对这一体裁特点的掌握。)

八年级语文教案【第二篇】

教学目标

1、了解丽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

2、体会作者以一滴水的视角去游览丽的新颖构思

3、抓住作者重点介绍丽四方街的景物特征,感受它的魅力所在。(重点)

4、体会作者化身一滴水经过丽,介绍丽的新颖构思。(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我国的西南边陲,有一座美丽的城市,她的名字叫丽,因其独特的人文和自然景观,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喜聚的地方。作者阿来以一滴水的独特视角,带领我们去游览这座古城,更增添了一份新奇的美感。今天就让我们来赏读这篇佳作。

二、作者简介

三、关于丽

四、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初步理解文章的内容

1、文章标题有什么意义?

一滴水实际上是指作者自己。题目的含义是作者以“一滴水”的身份游历丽,向人们介绍丽这座古城。

2、文章标题中“经过丽”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具体体现是,顺着玉河,我来到了四方街前”,“我成水车转轮慢慢升高,看到了古城”,“从水车上哗然一声跌落下来,回到了玉河”,“我穿过一道又一道小桥”,“我经过—————经过—————经过—————经过—————进了纳西人三坊一照壁的院子”,“黄昏时,三人再去打水浇花时,我又回到了穿城而过的水流中”,“很快,我就和更多的水一起出了古城,来到了城外的果园和田地里”,“黎明时,作为一滴水,我来到了喧腾奔流的金沙边,跃入流,奔向大海。”这些语句实际上交代了作者的行踪,可见文章的内容是按作者的游踪来安排的。

3、再读课文,画出文中重点词句,搞清作者在文中介绍了丽哪些景观?作者介绍了丽的四方街。

五、课文精读

1、文章的这一滴水在形体上有什么变化?

开始是玉龙雪山上的一片雪,又化成冰成为冰川的一部分,然后融化成一滴水。作者开始交代一滴水的来源,实际上是介绍丽源头及地理位置——————玉龙雪山

2、这一滴水到丽经历了哪些曲折?

先是玉龙雪山顶上的形体的演变,再是奔入丽却跌入水洞中,经历漫长黑暗与等待才冒出来,后又经历水车上的眺望和玉河中的徘徊,最终来到丽,穿行于最美丽的四方街。

3、作者以一滴水的身份怎样介绍四方街的?作者在文中对它进行了三处介绍。

一是第三自然段,简单介绍了四方街的历史沿革,因徐霞客扬名天下。二是第十自然段,作者化作一滴水在水车上眺望,苍劲的老柏树,重重房屋,蜿蜒老街,自然美丽。三是第十三,十四自然段具体而详细的介绍,有银器小店,玉器店,字画店,纳西人家以及黄昏时的茶楼酒吧,喧哗的夜景,等等。

4、第8段有什么作用?

5、第13段中作者为什么介绍东巴文的水字?

6、作者在文中是如何安排时间这一线索的?

7、作者为什么让自己化作一滴水游历丽?

8、我们能否以其他身份介绍自己曾游览的地方?

六、据以上问题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1—2):写自己是玉龙雪山的雪化成一滴水。

第二部分(3———15):具体介绍自己以一滴水的身份游览丽的经过,重点是四方街。

七、拓展延伸

八、教学后记

八年级语文教案【第三篇】

教学思路

《马说》是1篇寓意深远,寄情深沉,富有启示作用的古代杂文。教读本文时,可引导学生从诵读入手,体会语言承载着的思想情感,并与作者的遭遇感同身受,在受启迪的同时拓宽思维空间,形成与时俱进的人生观、人才观和用人观。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 熟读成诵。

⑵ 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

2、过程与方法:

⑴ 指导朗读,领会虚词,品味情感,逐层分析语调变化,当堂成诵。

⑵ 诱导思辨,激发争论,培养学生勇于质疑、探究、创新的语文素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 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⑵ 客观、正确地把握本文提出的怀才不遇的问题。

⑶ 形成与时俱进的人生观、人才观和用人观。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⑴ 掌握古今异义词。

⑵ 背诵全文。

⑶ 正确理解《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难点:

讨论有关人生观、人才观、用人观的问题。

教学方法

点拨法、诵读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教学课时

一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收集、整理材料,做好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扫清字词障碍,准备相关材料。

教学过程和内容

一、导入

1、播放《万马奔腾》音乐;展示几幅马图来激活气氛。

2、请学生说说有关“马”的成语、名句;

3、请学生讲讲传说中有哪些千里马。

(以对比故事导入)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衣服覆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伯乐把马献给了楚王,经过精心喂养,马变得精壮神骏。楚王跨马扬鞭,但觉两耳生风,喘息的功夫,已跑出百里之外。后来,千里马为楚王驰骋沙场,立下了不少赫赫战功!

千里马有了伯乐的发现、启用,经过精心喂养,自然精壮神骏,能驰骋沙场,立功扬名了!但如果没有伯乐的出现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韩愈写的《马说》,一定会让你对千里马有进一步的认识!

二、解题和作者、作品、背景简介

《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本文选自《韩昌黎文集》中的杂说四,作者韩愈,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学家。本篇取材于古代伯乐相马的寓言,借千里马因无伯乐赏识的不幸遭遇,说明了“欲得士,必须善识士,善养士,善誉士的道理。”表达了对当时社会压抑人才,摧残人才现象的控诉,对昏聩愚蒙的达官贵人的谴责,以及沉沦下僚的才智之士的乞求脱颖而出的渴望。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声情并茂的诵读全文。

2、老师指导诵读的断句、节奏、重读、语气、情感表现等。

3、播放录音,要求学生注意听好难字的读音,把握好语调、语气。

4、学生朗读课文,讨论、探究难词难句和关键句,了解全文大意。(扫清文言词语障碍、积累文言词汇)

四、再读课文,深入探究下列问题

1、“千里马”有哪些不幸遭遇?(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2、谁该对千里马的不幸遭遇负责?(引发学生强烈的思辨、探究和争论)

3、“千里马”、“伯乐”和“食马者”各比喻什么?作者对他们的态度怎样?你的感觉又如何?(学生应感同身受,有感而发)

4、像这样借写它物来寄托情感、阐明道理的写法叫做什么?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托物寓意的写法;领悟本文的思想内容。)

合作探究争辩:世上是先有伯乐还是先有千里马?

五、拓展探究

1、作者认为“伯乐”决定了千里马的命运,你同意他的观点吗?如果你是千里马,你只会等别人来发现吗?如不然你可怎么做呢?

2、结合当今社会谈谈如何“多出人才,用好人才,人尽其才”!

六、学生当堂熟读成诵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以《假如我是千里马》为文题,写写自己的想法。

板书设计

引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惋惜) 策之不以其道(托物)

表达:怀才不遇 《马说》

本论: 食之不能尽其材 (愤怒)

控诉:埋没人才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寓意)

希望:重用人才

结论: 其真不知马也。 (讽刺)

千里马 托物寓意 人才

八年级语文教案【第四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明白生活中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道理。

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初步了解议论文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与讲练结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创造性思维重要性。再生活中有意识的开发自己培养创造能力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难点

议论文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方法。

课前准备

1. 预习课文,掌握页下注释,思考课后“探究练习”中的问题。

2. 三个回形针,一张卡通纸。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出示图片)你在图中看到了什么?

设问:1+1=?

学生自由发言,课件提示:

一把锯子 + 一片森林 = 一片荒漠…

一支笔 + 一张纸 = 一幅画、一首诗、一首歌、一个世界…

一个李白+ 一壶酒” = 诗百篇

… …

我们只要调整一下思维模式,就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得到异乎寻常的答案。今天,我们来学习《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罗迦费因格及其作品简介

罗迦费因格,1948年生,当代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曾任加利福尼亚创意顾问。著作有《当头棒喝》、《创造性纸牌》 等。“唯一真正快乐的人们是儿童和富有创造性的那一部分人”是他的名言。

2、明确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学习议论文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方法,

进而复习举例论证方法。

能力目标:

提高独立阅读、认真探究、积极讨论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创造性思维的重要,

在生活中有意识的开发自己的创新能力。

3、检查预习

汲取(jí)吸取。汲,从下往上打水。

根深蒂固(dì)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

锲而不舍(qiè)刻一件东西, 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孜孜不倦(zī)勤勉的样子。

不言而喻(yù)不用说就可以明白。

持之以恒(héng)有恒心地坚持下去。

三、默读课文,自主探究,思考下列问题:

(1).“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为什么?

(2).“寻求第二种答案”的途径?

(3).创造性思维有哪些必需的要素?

(4).发挥创造力的关键是什么?你有这方面的经验吗?

(5).找出课文中的举例论证,并分析其作用?

(6).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什么?

教师点拨:

⑴只有这样才会激发人们的去思索,去“寻求第二种答案”,才有发明创造

⑵有赖于创造性的思维

⑶①学识渊博,精通各种知识

②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③持之以恒的精神和毅力

⑷在于如何运用知识。

⑸列举约翰古登贝尔克发明印刷机、排版术的事例以及罗兰布歇内尔发明交互式乒乓球游戏的事例

作用:举例论证创造性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⑹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

四、文章小结:

论证中心: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创造性的人?

论 证 过 程: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确立创造性思维方式——拥有创造性思维必需的要素

——坚信人人都有创造力——创造性人才必备的条件

五、扩展练习:

1、请把你所崇拜的富有创造性思维的伟人介绍给大家。

贝多芬:

他幼年早慧,在年轻时就确立了作曲家的地位。也许是命运的捉弄,在人生最辉煌的时刻,他却失聪了。但是,在这之后的八年中,他依旧继续着音乐家的生命,大大发展和改变了古典音乐 。他是德国最伟大的乐曲家之一,创作了如:《英雄》、《命运》、《田园》等交响曲,《月光》、《热情》、《黎明》等钢琴奏鸣曲。

莎士比亚: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戏剧家、诗人。他重要的喜剧作品有《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无事生非》、《皆大欢喜》、《第十二夜》等;历史剧《理查三世》、《亨利四世》;四大悲剧《哈姆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

莎士比亚被马克思誉为“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在过去的几千年人类历史中,最独领风骚者为成吉思汗,而最具才华者是莎士比亚。”

伟大的德国诗人歌德有一句名言“说不尽的莎士比亚!”

中国戏剧家曹禺曾赞叹:“莎士比亚是一位使人类永久又惊又喜的巨人!

爱因斯坦:

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科学革命的旗手。他从小脑中就充满许多奇思妙想,例如4岁时就奇怪为什么罗盘针总是转向南方?它周围有什么东西推动它?

爱因斯坦是人类历史上最具创造性才智的人物之一。他一生中开创了物理学的四个域: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宇宙学和统一论。

他是量子理论的主要创建者之一。他在分子运动论和量子统计理论等方面也作出重大贡献。 (其余略。)

2、认识了这么多的伟人,他们因为富有创造性思维而成功,那么怎样才富有创造性思维呢?谈谈你的理解。

3、发挥你的创造力:

两个三角形(可以任意缩放和摆放)可以拼成什么形状?

六、布置作业:

1、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正如罗迦费因格所说的“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请你以不同角度从《龟兔赛跑》的故事中提炼观点。(至少两个)

2、一个寒冷的冬天,纽约一繁华大街上,有一个双目失明的乞丐。那乞丐的脖子上挂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自幼失明”。从他身边经过的人都装着没看见似的走开了。有一天,一个诗人走近他身旁,他便向诗人乞讨。诗人说:“我也很穷,不过我给你点别的吧!”说完,他便随手在乞丐的牌子上写了一句话。那一天,乞丐得到很多人的同情和施舍。后来,他又碰到那诗人,很奇怪地问:“你给我写了什么?”那诗人笑笑,念那牌子上他所写的句子 :

你们猜:诗人给乞丐写了一句什么样的话?

教学反思:

1、本课时以创造性思维为核心,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着手,激发学生的兴趣,建立“我具有创造性思维”的自信,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朝创造型、创新型人才的方向健康成长。

2、导入部分新颖有趣,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

3、学生活动设计比较合理。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学习活动,在阅读思考表达中进步。学生活动的部分他们都表现得很好。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等人的创造性成就由学生来介绍,既有利于发掘他们的知识储备,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你有过这方面的经验吗?”“如何成为一个有创造力的人?”引导学生谈自己的经历与感受,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创造性思维。

4、补充了很多创造性思维的事例,帮助学生理解并联系自身。

5、听读课文不必要。学生一边听读,一边思考问题,一边还有自己的默读进程,有一心多用之嫌,不如由学生自由读。

八年级语文教案【第五篇】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巧

(1)理解积累“读一读,写一写”中词语,掌握其音、形、义。

(2)了解散文诗的一般特点,能有感情地朗诵散文诗。

2.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感知内容,感受本文语言的清新美与含蕴美。

(2)在比较中,体味两幅雪景的不同,探究在不同雪景的描绘中寄寓作者的精神追求。

(3)理解本文几个含蕴深刻的语句,进而把握文章主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和感悟鲁迅先生的审美情趣,玩强斗志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拼搏进取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

重点:诵读全文,比较两幅雪景的不同特点来体味蕴含其中的情感。

难点:理解本文精练、优美、内蕴丰厚的语言。

教学时数:二课时

课前预习:

1.通读课文。

2.搜集回顾鲁迅先生生平。

3.结合课文,借助工具书完成下列词语。

1.给下列加线字注音:

①磬口( )②塑罗汉( )③脂粉奁( )④灼灼( )⑤朔方( )⑥凛冽( )

2.解释下列词语:

①博识 ②美艳 ③灼灼 ④蓬勃

⑤凛冽 ⑥天宇 ⑦精魂 ⑧升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提示学生背诵有关“雪”的古诗词名句(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孤舟蓑苙翁,独钓寒江雪”),教师简评入课:“雪”,洁白的自然之物,是纯洁与刚毅的象征,因而,它也成了古今中外名人竞相吟咏的对象。今天我们来欣赏著名作家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雪》。

二、正课

(一)文学常识了解

学生根据课前预习简介鲁迅及其作品。教师适当补充。

(二)文体知识简介散文诗(借助多媒体字幕)

散文诗就是具有散文抒情特征的诗,它在抒情手法上相当随和地接近散文,不分行,具有一般分行诗所缺少的散文美,如内在的韵律,宽广的抒情层面以及在一定程度上不排除逻辑思维等,但它又毕竟是诗(只是一种形式特别的诗),较为短小,具有诗的文笔等。

(三)初读感知

1.听读。听诗朗诵是一种高雅的活动,而听美好的散文诗更能让人陶醉。请同学们闭上眼用心听读课文一遍,边听边展现画面,同时感受散文诗这种文体独具特点(放朗读录音,或教师配乐朗读一遍)。

2.展示听读收获。

①听读中感受到的画面(生自由谈)。

明确:滋润美艳生机盎然的江南雪,如粉如沙,蓬勃奋飞的朔方雪……

②听读中感受到的语言特点。

明确:语言清丽流畅,扑实真切,洒脱灵活,又不失严谨……

3.感读。

感读是一种文字与心灵初撞的过程,需视之以目,感之以心,动之以情,发之于口,请同学们在刚才听读感悟的基础上,直面课文,通过直观的文字去查找学生初读感知的画面,同时注意预习时了解的字词在文中的运用。

(四)层次疏理内容概括

1.根据听读和感读到的画面,给文章分层,并简括层意。

明确:全文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1~3)段,写江南的雪,第二部分(4~6)段,写朔方的雪。

2.合作探究:同桌交流概括两幅图的特点。

明确:江南雪,滋润美艳,生机盎然。朔方雪,如粉如沙,蓬勃奋飞。

(五)美读品味

精力专注,走入散文诗的意境,体悟诗中良好的情韵,恰当运用朗读技巧,用声音加以传达。这时,我们的心灵深处便会激起情感的火花,受到美的熏陶。

提示朗读要求:

1.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2.进入情境,读出特点。

学生自由地大声动情朗诵。

(六)展读评价

找生,有感情朗读课文(全文或某一段落)师生评价。

评价参照:

①发音准确,节奏合理。

②读出诗意,感情充沛。

③“江南雪”语调要温润,赞美的,充满向往的。

“朔方雪”要用孤独不屈充满战斗性的语调。

三、小结

在这篇优美的散文诗中,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两幅各具特点的图景,江南雪的滋润美艳,朔方雪的蓬勃奋飞,让我们领略雪这一纯洁自然之物的独特风采,另外散文诗灵活的形式,优美的语言,也让我们陶醉。所以同学们课下加强朗诵,将自己喜欢的段落摘抄下来,并有感情地背诵。

第二课时

一、文本探究

(一)内容、语言

1.作者怎样描写江南雪的?

学生交流讨论反馈。

明确:

(1)文章开头首先提到暖国的雨,然后对比着引出江南的雪。

(2)接写雪的质地、颜色。

(3)虚实结合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机的雪野图,衬托江南雪独具的风格。

(4)写孩子们塑雪罗汉,将雪与孩子们的快乐联系起来。

语言:提示学生找出描写孩子们塑雪罗汉的动作,与神情的词语,谈谈怎样体现快乐的。

明确:呵、拍手、点头、喜笑等。

2.用自己的语言再一次概括江南雪的特点。

明确:江南雪,透露出盎然的生机,孕育着生命。

3.作者又是怎样描写朔方雪的?感觉朔方的雪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学生交流讨论反馈。)

明确:作者用一个“但是”巧妙转折,先交待朔方雪与江南雪的截然不同,然后用“永远如粉、如砂,决不粘连”写出塑方雪以孤独不妥协的姿态向世界宣告它的存在,它在日之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

在“凛冽的天宇下”,北方的雪俨然一个斗士,它“蓬勃地奋飞,弥漫于太空中”,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像是一个奔放的挑战者。

(二)情感和主旨

1.作者对江南的雪,朔方的雪感情态度是什么样的?

学生讨论交流反馈。

明确:

作者对滋润美艳的南方雪,对充满生机的南方雪景充满怀念和喜爱之情,对如粉如砂,旋转升腾的朔方雪,寄寓了深切的同情和热情讴歌。

2.作者为什么有这样的情感,其写作的目的是什么?

(1)提供本文的背景材料(多媒体)

《雪》写于1925年,正值不平凡的年代,南方的革命形势蓬勃发展,可谓是春暖花开之日,然而,北方还处于一片寒冻之中。面对黑暗的现实与酷冷的季节,鲁迅以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的态度去寻求“革新的破坏者”,去战取理想的春天。他不仅以小说杂文进行战斗,而且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

(2)生结合背景材料计论,回答问题归纳主旨。

明确:滋润美艳的南方雪,寄托鲁迅对美好理想的炽热追求,这旋转飞腾的朔方的雪,则蕴藏了鲁迅反抗冷酷的现实社会的斗争品格,在这两幅鲜明对立的图景中,贯穿着一个共同的哲理:要用战斗来创造一个春天一般美好的世界。

二、关键词语的品味

(研讨课后练习二)学生结组交流,畅所欲言。

明确:

1.“冰冷的”“坚硬的”强调雪的不屈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是“灿烂的”是最值得赞赏的。

2.“青春”“处子”都是最富有生命力的状态,这里是江南的雪孕育着的生命,是与轻柔和缓的境界相联系的。

3.雨是雪的初始防段,雪是雨的升华,作者用肯定的语气赞扬了朔方飞雪追求自由的精神,同时对它不幸的遭遇寄寓了深切的同情,作者赞颂朔方的雪是“雨的精魂”也就是说它仍然保持了雨的自由活泼的精神。

三、迁移拓展

1.江南的雪那平和恬静的美让作者欣喜,寄托他美好的理想和追求,而作者更由衷地赞美北方雪的孤独与刚毅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在悲壮的战斗中得到升华的精神。好,让我们闭上眼来倾听殷秀梅演唱的《我爱你塞北的雪》走进雪的世界,去领略它那独特美韵。(放录音)

2.学了这篇文章,听了这优美的歌曲,你对“雪”是否又有了更深层的认识,请拿出笔来写1篇简短的读后感,字数不限可描写,可议论,可抒情。(学生写作,完成后交流评价)

四、小结

同学们,雪是雨的精魂,雪是春天的使者,雪象征着纯洁,雪象征着刚毅,雪是奉献者的化身,雪是挑战冷酷的斗士。心灵的冬季有雪相伴,你的心田,定会纯洁滋润,你的心音定会铿锵悦耳,你的心房定会宽阔坦荡。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0 2514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