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案大全 >

机械原理教案设计(优推5篇)

网友发表时间 2894337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机械原理教案设计(优推5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第一篇】

在各大高职院校的机械类专业,机械制图作为机械类专业极其重要的一门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绘制、阅读机械图样的专业能力,是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机械制图使用的工具主要是以下三种:圆规、直尺和铅笔。利用这些工具,就能书写工程师的语言――工程图。工程图的描绘是所有工程设计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利用二维图像的描绘,将已经设计好的三维立体工程模块进行准确的描述。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开始大放异彩,在几乎是所有的制造领域,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工程设计愈发复杂的今天,绘制工程图已成为一项复杂、繁琐且需要足够耐心的工作,人工方式已经很难满足商业需求。所以,在绘制工程图时,利用软件中丰富的工具,可以完成人工无法完成的部分,提高工程师制图的质量和效率。因此,实际教学中,将机械CAD教学与机械制图有机的结合顺理成章,是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和社会发展趋势的明智之举。

2 机械CAD和机械制图的关系

机械制图是基础支撑 虽然机械CAD在机械设计中具有人工无法媲美的强大功能,但是,究其本质,只是一款辅助设计软件。如果没有机械制图的基础知识提供支撑,缺乏机械制图所必须的基本素质,仅想利用计算机软件就完成一份优秀的设计图样,是不可能的,计算机还没有达到能替代人工思维的水平。所以,机械制图的学习是基础,只有在机械制图的课程中,借手工制图培养好学生扎实的制图知识,完全理解机械制图中所包含的原理和方法,才有可能利用计算机辅助工具,完成一份优秀的设计。

机械CAD是提高设计质量和效率的有力保障 作为一款通用图形软件,将原来的手工方式,转变为计算机方式,制图效率提高了10-20倍。在机械制图传统教学中,大量的宝贵时间被浪费在手工制图的过程中,必然会造成理论分析的缺失,就有可能导致学生难以理解机械制图当中所包含的原理和方法,绘制图像仅仅是照猫画虎。引入机械CAD制图,将原本需要制图的大量时间缩短,为老师进行理论分析和学生理解制图所包含的原理方法提供了时间保证。

3 实现机械CAD教学和机械制图一体化教学的重要性

机械制图作为机械专业非常重要的基础课程,在以往的机械制图课程中,制图原理、制图技巧往往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要想熟练掌握机械制图,必须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练习。但是,随着课改的推进,机械制图课程的课时被明显压缩,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要熟练的技能等要求,并没有下降,反而有所提升。在这样的环境下,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完全掌握需要熟练应用的知识,非常重要。将机械CAD教学和机械制图结合后,很好的解决了学生学习时间短和需要大量时间练习的矛盾,避免了因需要大量时间练习制图而失去学习兴趣,明显提高制图效率。

4 实现机械CAD教学和机械制图的一体化教学的对策

教学内容的结合 在过去的课程教学安排中,机械CAD教学和机械制图是作为两门课程,分别进行教授。机械制图作为培养学生识图、制图能力的课程,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有着较高要求,仅仅依靠老师在课堂中讲述,缺乏形象生动的演示,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机械CAD的教学中,又缺乏针对性,虽然学生能完成软件功能的操作,但是却无法利用软件完成机械制图工作。所以,在教学内容上,将机械CAD教学引入机械制图当中来,把CAD当做机械制图内容中的工具来讲解。这样不仅节省了机械制图的教学时间,也给机械CAD的教学树立了目标。

课程安排的结合 在课程安排上,要将传统的机械制图课程,安排在机房,以保证机械CAD的教学环境得到满足。用电脑的显示屏、鼠标和键盘,来代替学生手中的圆规、直尺和笔。对两门课程,结合起来共同教授,彼此为依托,以机械制图为主线,以CAD教学为辅助,让学生在理解机械制图的基础上,充分使用计算机软件,不仅可以完成机械制图的任务,在这个过程中,也熟练的掌握了CAD软件的使用。把传统的机械制图课时和机械CAD教学课时融合,共同延长机械制图和机械CAD的学习时间,两门课程学习相互穿插、辅助,两门课程课时相加,可达到1+1>2的效果。

在实践中学习 学习掌握的知识,只有在实践过程中,才能得到真正的理解和升华。学校可以安排学生进入企业,或者把企业的诉求带入课程实践中,让学生用掌握的制图知识和CAD工具,完成企业任务。这样带入的实际案例,不仅使学生深刻感知企业的人才需求,更能帮助学生理解和升华机械制图和机械CAD制图的知识。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第二篇】

关键词 机械原理 科技创新活动 创新设计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

The Exploration of Mechanical Principle Course Teaching Based on

Extracurricular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bility

WEI Junying, WANG Jidai

(College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 Shand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Qingdao 266590)

Abstract Aimed at the mechanical principle course teaching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 extracurricular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bility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such as taking part in teacher's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s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ompetition to combining mechanical principle knowledge with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this way teaching activities are implemented which has obtained good effect and improved students' ability in innovation design.

Key words mechanical principl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bility; innovative design ability

指出“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科技发展的方向就是创新、创新、再创新”。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以及我国的改革环境和发展任务,“创新”已经成为21世纪产品的重要“代言人”。作为培养人才的高等教育领域,高度重视学生的创新设计与实践能力培养,努力培养出高等创造型人才是高校教师责无旁贷的责任。①

机械原理主要研究机构组成原理、常用机构的特点及应用与设计、机构运动学及机构动力学、机械系统的方案设计等问题,②是学生掌握设计能力、提高创新思维的重要知识基础,因此,有着其他课程不可代替的作用。③

1 机械原理教学现状

机械原理是高等院校机械类专业的一门十分重要的主干技术基础课程,这门课程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和了解机械、为机械类有关专业课程学习打好理论基础,更重要的是为机械产品的创新设计、现有机械的合理使用和革新改造打下良好基础。

目前,在机械原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较为注重于去“教”机构原理、运动学及动力学分析这些基本知识。通常老师讲解得仔细透彻,但学生往往自主学习能力不强、不够积极,且机械原理有些知识比较抽象,很多学生头脑中对一些机构没有感性认识,因此往往不能很快掌握、进而问题遗留拖延,导致积累更多问题,课堂效率低下。④

课堂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脱节

目前,我校机械原理的教学模式仍然偏重于理论知识的教学,且学生对课程中涉及到的常用机构普遍缺少直观认识,因此对一些内容不能做到很好理解。机械原理是机械类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由于不能将课堂上学到的原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因此很多学生对老师讲解的知识难以理解,很难打好机械入门的基础。尽管机械原理课程也有相应的实验环节安排,例如认识机构、机构运动简图绘制等,但多数学生基本上走马观花,对机构认识很肤浅,仍然不能与课堂上学过的机构、原理联系起来,故实验效果很差。

机械原理目前多采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教学,在课件中也有大量机构及其原理的应用实例,但由于课堂教学学时有限,有些学生没有生活、生产中机构的实际应用概念,故不能很好地将这些实例与理论知识联系起来,这些都造成了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的脱节。

机械原理知识不能融入到创新设计中

机械原理课程中,有些内容是比较枯燥的,在授课过程中如果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能动性,那么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就更加不理想。机械原理课程是设计道路上的第一道关口,学生创新设计能力是机械原理教学中很重要的环节。很多学生有许多新颖的构思和创新的思想,但教师不能很好地引导他们将机械原理理论知识融入到创新设计中,不能开拓他们的创新思维,因此学生不能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不能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灵活应用于实践中。

2 改变教学模式,利用各种课外科技创新设计活动提高创新设计能力

目前,国内外高校都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我校机械原理课程建设结合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之间的密切联系,突出了对学生综合设计能力、创造性思维及创新设计能力的培养。在创新设计能力培养方面,特别提出通过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科技创新模块等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⑤

教学模块突出创新设计能力培养

机械原理课程教学模块分为两大主要模块:课堂理论教学模块与实践教学模块。

在课堂教学模块中,动力设计模块、机构设计模块为机械原理的基础模块,通过其学习使学生掌握机械原理机构分析、机构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另外,综合设计模块是前两个模块的延伸和提高,主要进行机械系统方案的设计,要求学生在所学机械原理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结合各种实践经验,充分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及想象力,灵活运用现代设计理论和方法、技巧,设计出新颖独特、节能高效、紧凑灵巧的机械系统,这些对于培养工科机械类专业学生的综合设计水平、创新设计能力有尤为重要的意义。

在实践教学方面,包含实验教学模块、课程设计模块和科技创新模块。前两个模块注重对学生机械原理基本知识的实践掌握和巩固,科技创新模块则注重于鼓励、支持学生参加政府、教育厅等各部门举办的各类科技创新竞赛活动,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以提高他们创新设计的能力。

科研项目多参与

在机械原理课堂教学中,把教师的科研项目、科技创新的理念融入其中,加强对学生创新设计能力的培养。根据自己的科研项目开展相关机构创新的教学内容,例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机构时,结合科研项目码垛机器人手臂、钢制容器壁面爬行机器人手臂的研究,使学生加深对平行四边形机构运动特征、应用、设计及其存在问题的深入理解,鼓励学生将所学机械原理理论知识与科研项目中实际设计结合起来,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学习机械原理的兴趣,掌握、巩固并应用了所学的理论知识,又极大提高了创新设计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课外科技创新竞赛活动多参与

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学校建立了三个层次的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组织机构和保障、各种奖励措施对学生的课外科技活动提供制度及物质保障。⑥其中,第一层次为学生科技创新领导小组,由学校领导和有关职能部门牵头,另外由各领域知名专家教授组成,负责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发展规划和开展、筹集活动资金、工作协调及评比表彰等;第二层次为教学管理与服务组织,主要由学校教务处、科研处等具体实施、监控部门以及各二级学院的教学管理部门组成,负责课程教学过程的具体设计和组织实施、质量监控等;第三层次为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组织实施,由共青团、学生会、各类学生社团等组成,负责课外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的规划与具体实施。学校相关部门制定各类科技活动及竞赛奖励办法,依据参加赛事级别及获得奖项名次等级及时给予相应的表彰与奖励。

通过这些课外科技活动组织、保障措施和激励机制,能持续鼓励、支持保障学生参加各类课外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如山东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山东省大学生机电产品创新设计竞赛、山东省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学生根据竞赛主题与相关要求,结合所学理论知识,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进行构思设计,构建产品的虚拟样机或实物模型,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极大提高了创新设计和工程实践的能力。

3 各类课外科技创新设计实践活动成果

目前,各种科技创新竞赛活动已成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项目。在课题组相关老师参与及指导下,学生能够在学习机械原理课程过程中或者结束该课程后,积极参加各种创新设计竞赛。在近几年参与大赛中,取得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中二等奖2项,全国大学生过程装备创新与实践大赛中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在第十四届山东省挑战杯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得特等奖并推荐进入国赛;山东省大学生机电产品创新大赛中获一等奖9项、山东省大学生首届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1项、山东省电子产品设计大赛中获得一等奖1项等等。这些荣誉和奖项极大鼓舞了大学生们参加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的积极性,提高了他们学习机械原理等课程的兴趣,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创新设计的能力。

4 结语

创新设计能力是工科机械类专业学生培养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本文分析了机械原理课程教学现状及其存在问题,提出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创新设计,将科技创新实践与教学活动相结合,鼓励支持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参加各类科技创新竞赛。通过在教学活动中实践,极大提高了学生创新设计与工程实践的能力,取得了预期效果。

注释

① 袁爱霞,高中庸,李宝灵。机械原理与机构创新设计[J].高教论坛,2007(6):78-79.

② 孙桓,陈作模,葛文杰。机械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③ 侯莉侠,侯俊才,郭红利等。在机械原理课程教学中引入创新设计的探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24):139-140.

④ 巫海平。机械原理教学与创新设计相结合的实践与探索[J].职业技术,2013(6):149-150.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第三篇】

机械原理 课程设计说明书

设计题目:牛头刨床的设计

机构位置编号:11 3

方案号:II

班 级: 姓 名: 学 号:

年 月 日

目录

一、前言………………………………………………1

二、概述

§课程设计任务书…………………………2 §原始数据及设计要求……………………2

三、设计说明书

§画机构的运动简图……………………3 §导杆机构的运动分析…………………4 §导杆机构的动态静力分析3号点……11 §刨头的运动简图………………………15

§飞轮设计………………………………17

§凸轮机构设计…………………………19 §齿轮机构设计…………………………24

四、课程设计心得体会……………………………26

五、参考文献………………………………………27

一〃前言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是高等工业学校机械类专业学生第一次较全面的机械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与设计的训练,是本课程的一个重要实践环节。是培养学生机械运动方案设计、创新设计以及应用计算机对工程实际中各种机构进行分析和设计能力的一门课程。其基本目的在于: 

⑴.进一步加深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独立解决有关本课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⑵.使学生对于机械运动学和动力学的分析设计有一较完整的概念。

⑶.使学生得到拟定运动方案的训练并具有初步设计选型与组合以及确定传动方案的能力。

⑷.通过课程设计,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算、绘图、表达、运用计算机和查阅技术资料的能力。

⑸.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理论联系实际,独立思考与分析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的任务是对机械的主体机构连杆机构、飞轮机构凸轮机构,进行设计和运动分析、动态静力分析,并根据给定机器的工作要求,在此基础上设计凸轮,或对各机构进行

运动分析。

二、概述

§课程设计任务书

工作原理及工艺动作过程 牛头刨床是一种用于平面切削加工的机床,如图(a)所示,由导杆机构1-2-3-4-5带动刨头5和削刀6作往复切削运动。工作行程时,刨刀速度要平稳,空回行程时,刨刀要快速退回,即要有极回作用。切削阶段刨刀应近似匀速运动,以提高刨刀的使用寿命和工件的表面 加工质量。切削如图所示。

§原始数据及设计要求

三、设计说明书(详情见A1图纸)

§、画机构的运动简图

以O 4为原点定出坐标系,根据尺寸分别定出O 2点B点,C点。确定机构运动时的左右极限位置。曲柄位置图的作法为,取1和8’为工作行程起点和终点所对应的曲柄位置,1’和7’为切削起点和终点所对应的曲柄位置,其余2、3„12等,是由位置1起,顺ω2方向将曲柄圆作12等分的位置,如下图:

§ 导杆机构的运动分析

11位置的速度与加速度分析 1)速度分析

取曲柄位置“11”进行速度分析。因构件2和3在A处的转动副相连,故VA2=VA3,其大小等于W2lO2A,方向垂直于O2 A线,指向与ω2一致。

曲柄的角速度 ω2=2πn2/60 rad/s=/s υA3=υA2=ω2〃lO2A=×/s=/s(⊥O2A)

取构件3和4的重合点A进行速度分析。列速度矢量方程,得

υA4= υA3+ υA4A3 大小 ?

√ ? 方向 ⊥O4B ⊥O2A ∥O4B 取速度极点P,速度比例尺µv=(m/s)/mm,作速度多边形如下图

由图得

υA4=/s

υA4A3 =/s

用速度影响法求得

VB5=VB4=VA4*04B/O4A=/s 又

ω4=VA4/O4A=/s 取5构件为研究对象,列速度矢量方程,得

vC = vB+ vCB 大小

? √ ? 方向 ∥XX ⊥O4B ⊥BC 取速度极点P,速度比例尺μv=(m/s)/mm, 作速度多边行如

上图。则图知,vC5= /s

Vc5b5=/s

ω5=/s

2)加速度分析

取曲柄位置“11”进行加速度分析。因构件2和3在A点处的转动副相连,故aA2n=aA3n,其大小等于ω22lO2A,方向由A指向O2。ω2=/s, aA3n=aA2n=ω22lO2A=× m/s2=/s2 取3、4构件重合点A为研究对象,列加速度矢量方程得:

aA4 = aA4n + aA4τ

= aA2n

+ aA4A2k

+

aA4A

2大小:

?

ω42lO4A

?

2ω4υA4 A2

?

方向: ? A→O4 ⊥O4B A→O2

⊥O4B

∥O4B 取加速度极点为P',加速度比例尺µa=(m/s2)/mm, 作加速度多边形如下图所示。由图可知

aA4=/s2 用加速度影响法求得

aB4= aB5 = aA4* L04B / L04A = m /s2 又

ac5B5n =/s2 取5构件为研究对象,列加速度矢量方程,得

ac5= aB5+ ac5B5n+ a c5B5τ 大小

?

w52 Lbc

? 方向

∥XX √

c→b

⊥BC 作加速度多边形如上图,则

aC5B5τ= C5´C5·μa =/s2

aC5 =/s2

3号位置的速度与加速度分析 1)速度分析

取曲柄位置“3”进行速度分析,因构件2和3在A处的转动副相连,故VA3=VA2,其大小等于w2〃lO2A,方向垂直于O2 A线,指向与w2一致。

曲柄的角速度 ω2=2πn2/60 rad/s=/s υA3=υA2=ω2〃lO2A=×/s=/s(⊥O2A)取构件3和4的重合点A进行速度分析,列速度矢量方程,得,VA4

=VA3

+ VA4A3

大小

?

?

方向

⊥O4B

⊥O2A

∥O4B 取速度极点P,速度比例尺µv=(m/s)/mm,作速度多边形如下图

VA4=pa4〃µv= /s VA4A3=a3a4〃µv= m/s w4=VA4⁄lO4A=/s VB=w4×lO4B= /s

取5构件作为研究对象,列速度矢量方程,得

υC =

υB

+

υCB

大小

?

? 方向 ∥XX(向右)

⊥O4B

⊥BC

取速度极点P,速度比例尺μv=(m/s)/mm, 作速度多边形如上,则

Vc5=/s

Vcb=/s

W5=/s 2).加速度分析

取曲柄位置“3”进行加速度分析。因构件2和3在A点处的转动副相连,故aA2n=aA3n,其大小等于ω22lO2A,方向由A指向O2。ω2=/s, 9 aA2n=aA3n=ω22lO2A=× m/s2=/s2 取3、4构件重合点A为研究对象,列加速度矢量方程得:

aA4 =aA4n+ aA4τ = aA3n + aA4A3K + aA4A3v 大小: ? ω42lO4A ? √ 2ω4υA4 A3 ? 方向 ? B→A ⊥O4B A→O2 ⊥O4B ∥O4B(沿导路)取加速度极点为P',加速度比例尺µa=(m/s2)/mm, 作加速度多边形下图所示:

则由图知:

aA4 =P´a4´〃μa =/s2 aB4= aB5 = aA4* L04B / L04A = m/ s2 取5构件为研究对象,列加速度矢量方程,得

ac = aB + acBn+ a cBτ

大小 ? √ ω5l2CB ? 方向 ∥X轴 √ C→B ⊥BC 其加速度多边形如上图,则 ac =p ´c〃μa =/s2 § 导杆机构的动态静力分析 3号点 取3号位置为研究对象:

①.5-6杆组共受五个力,分别为P、G6、Fi6、R16、R45, 其中R45和R16 方向已知,大小未知,切削力P沿X轴方向,指向刀架,重力G6和支座反力R16 均垂直于质心,R45沿杆方向由C指向B,惯性力Fi6大小可由运动分析求得,方向水平向左。选取比例尺μ=(40N)/mm,受力分析和力的多边形如图所示:

已知:

已知P=9000N,G6=800N,又ac=ac5=/s2 那么我们可以计算 FI6=-G6/g×ac =-800/10× =- 又ΣF=P + G6 + FI6 + F45 + FRI6=0,方向 //x轴 → ← B→C ↑ 大小 9000 800 √ ? ? 又

ΣF=P + G6 + Fi6 + R45 + R16=0,方向

//x轴

B→C

↑ 大小

8000

620

? 由力多边形可得:F45=

N= N 在上图中,对c点取距,有

ΣMC=-P〃yP-G6XS6+ FR16〃x-FI6〃yS6=0 代入数据得x= ②.以3-4杆组为研究对象(μ=50N/mm)

已知: F54=-F45=,G4=220N aB4=aA4〃 lO4S4/lO4A=/s2 , αS4=α4=/s2

可得:

FI4=-G4/g×aS4 =-220/10×=- MS4=-JS4〃aS4=- 对O4点取矩:

MO4= Ms4 + Fi4×X4 + F23×X23-R54×X54-G4×X4 = 0 代入数据,得:

MO4=-×+F23×+×+220×=0 故:

F23= Fx + Fy + G4 + FI4 + F23 + F54 = 0 方向: ? ? √ M4o4 √ √ 大小: √ √ → √ ┴O4B √

解得:

Fx= Fy= 方向竖直向下

③.对曲柄分析,共受2个力,分别为F32,F12和一个力偶M,由于滑块3为二力杆,所以F32=F34,方向相反,因为曲柄2只受两个力和一个力偶,所以F12与F32等大反力。受力如图:

h2=,则,对曲柄列平行方程有,ΣMO2=M-F32〃h2=0 即

M=*=0,即M=〃M

§刨头的运动简图

§飞轮设计

1.环取取曲柄AB为等效构件,根据机构位置和切削阻力Fr确定一个运动循的等效阻力矩根据个位置时

值,采用数值积分中的梯形法,计算曲柄处于各的功

。因为驱动力矩可视为

,确定等效驱动力常数,所以按照

矩Md。

2.估算飞轮转动惯量 由

确定等效力矩。

§凸轮机构设计

1.已知:摆杆为等加速等减速运动规律,其推程运动角o=10o,回程运动角0'=70o,摆杆长度=70远休止角001lo9D=135mm,最大摆角max=15o,许用压力角[]=要求:(1)计算从动件位移、速度、加速度并绘制线图。(2)确定凸轮机构的基本尺寸,选取滚子半径,划出凸轮实际轮廓线,并按比例绘出机构运动简图。

3.设计步骤:

1、取任意一点O2为圆心,以作r0=45mm基圆;

2、再以O2为圆心,以lO2O9/μl=150mm为半径作转轴圆;

3、在转轴圆上O2右下方任取一点O9;

4、以O9为圆心,以lOqD/μl=135mm为半径画弧与基圆交于D点。O9D即为摆动从动件推程起始位置,再以逆时针方向旋转并在转轴圆上分别画出推程、远休、回程、近休,这四个阶段。再以°对推程段等分、°对回程段等分(对应的角位移如下表所示),并用A进行标记,于是得到了转轴圆山的一系列的点,这些点即为摆杆再反转过程中依次占据的点,然后以各个位置为起始位置,把摆杆的相应位置

画出来,这样就得到了凸轮理论廓线上的一系列点的位置,再用光滑曲

线把各个点连接起来即可得到凸轮的外轮廓。

5、凸轮曲线上最小曲率半径的确定及滚子半径的选择

(1)用图解法确定凸轮理论廓线上的最小曲率半径min:先用目测法估计凸轮理论廓线上的min的大致位置(可记为A点);以A点位圆心,任选较小的半径r 作圆交于廓线上的B、C点;分别以B、C为圆心,以同样的半径r画圆,三个小圆分别交于D、E、F、G四个点处,如下图9所示;过D、E两点作直线,再过F、G两点作直线,两直线交于O点,则O点近似为凸轮廓线上A点的曲率中心,曲率半径minOA;此次设计中,凸轮理论廓线的最小曲率半径min 。

凸轮最小曲率半径确定图(2)凸轮滚子半径的选择(rT)

凸轮滚子半径的确定可从两个方向考虑: 几何因素——应保证凸轮在各个点车的实际轮廓曲率半径不小于1~5mm。对于凸轮的凸曲线处CrT,对于凸轮的凹轮廓线CrT(这种情况可以不用考虑,因为它不会发生

失真现象);这次设计的轮廓曲线上,最

小的理论曲率半径所在之处恰为凸轮

上的凸曲线,则应用公式:minrT5rTmin5;滚

子的尺寸还受到其强度、结构的限制,不能做的太小,通常取rT()r0

及rT。综合这两方面的考虑,选择滚子半径可取rT=15mm。

然后,再选取滚子半径rT,画出凸轮的实际廓线。设计过程 1.凸轮运动规律 推程0≤2φ≤δo /2时:

2max12204max120,0024max2 120

推程δo /2≤φ≤δo时:

2max1max(220)04max1(20)002,04max2120

回程δo+δs01≤φ≤δo+δs+δ'o/2时:

2max1max2'204max1'200,0'24max21'20

回程δo+δs+δ’o/2≤φ≤δo+δs+δ’o时:2max1(0')2'204max1('20')00'2,0'4max21'20

2.依据上述运动方程绘制角位移ψ、角速度ω、及角加速度β的曲线,由公式得出如下数据关系(1)角位移曲线:

(2)角速度ω曲线:

(3)角加速度曲线:

4)、求基圆半径ro及lO9O2

3.由所得数据画出从动杆运动线图

§齿轮机构设计 1、设计要求:

计算该对齿轮传动的各部分尺寸,以2号图纸绘制齿轮传动的啮合图,整理说明书。

2.齿轮副Z1-Z2的变位系数的确定

齿轮2的齿数Z2确定:

io''2=40*Z2/16*13=n0''/no2=

得Z2=39

取x1=-x2=

x1min=17-13/17= x2min=17-39/17=-

计算两齿轮的几何尺寸:

小齿轮

d1=m*Z1=6*13=78mm

ha1=(ha*+x1)*m=(1+)*6=9mm

hf1=(ha*+c*-x1)*m=(1+)*6=

da1=d1+2*ha1=78+2*9=96

df1=d1-2*h f1=78-9=69

db1=d1*cosɑ=78*cos20˚=

四 心得体会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作为一名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大三的学生,我觉得有这样的实训是十分有意义的。在已经度过的生活里我们大多数接触的不是专业课或几门专业基础课。在课堂上掌握的仅仅是专业基础理论面,如何去面对现实中的各种机械设计?如何把我们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呢?我想这样的实训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平台。

一周的机械原理课程设计就这样结束了,在这次实践的过程中学到了很多东西,既巩固了上课时所学的知识,又学到了一些课堂内学不到的东西,还领略到了别人在处理专业技能问题时显示出的优秀品质,更深切的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那种相互协调合作的机制,最重要的还是自己对一些问题的看法产生了良性的变化。

其中在创新设计时感觉到自己的思维有一条线发散出了很多线,想到很多能够达到要求的执行机构,虽然有些设计由于制造工艺要求高等因素难以用于实际,但自己很欣慰能够想到独特之处。这个过程也锻炼了自己运用所学知识对设计的简单评价的技能。

五、参考文献

1、《机械原理教程》第7版

主编:孙桓

高等教育出版社

2.《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指导书》主编:戴娟

高等教育出版社

3.《理论力学》主编:尹冠生

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第四篇】

关键词对口高职 机械原理 课堂教学 教学改革

一、引言

《机械原理》是机械专业(对口高职)本科专业的主干课和学位课之一[1]。在机械类本科专业课程中起着从基础课过渡到专业课、从理论性课程过渡到结合工程实际的承先启后的桥梁作用[2-5]。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机构学和机械动力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机构结构的基本知识,常用机构的工作原理和运动特点,机构的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机构组合基本知识,还能够了解分析与机构设计的新理论、新方法及发展趋势。

二、教学现状分析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对口高职)本科专业招生对象主要为中职院校考生。与普招本科学生相比,他们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其主动学习能力也相对较差。如何在有限的教学资源的前提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机械原理》课程教学的质量,降低教学难度,增加学生对机构的组合及运动分析的理解能力,最终提高教学效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的课题。

三、教学内容的改革

目前,现有的机械原理课程教材理论性偏重,缺乏实际应用知识。理论深度与机制对口高职本科专业学生的基础和能力不匹配,导致学生学习比较困难,影响学习兴趣,从而导致学习效果较差。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以专业教学计划培养目标为依据,以岗位任务为基本出发点,以学生发展为本位,设计课程内容。充分利用课程特征,加大学生工程体验和情感体验的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学习兴趣。笔者结合机械原理课程的实际教学内容,对教学内容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将课程教学内容分为平面连杆机构分析与设计、凸轮机构分析与设计、齿轮机构分析与设计和轮系分析与设计四个模块。对每个模块设计学习情境。具体案例和效果如下。

在平面连杆机构急回特性的教学过程中,以牛头刨床为案例,引出急回特性的含义。让学生弄清楚急回特性的定义。由定义引出急回特性与极位夹角的关系。最后,通过定义找出行程速比系数与极位夹角之间的关系。这样大大降低了学生对急回特性的理解难度。以实际例子,使学生认识所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从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方式的改革

机械原理课程理论较重,对前期课程理论力学的学习效果要求较高。针对对口高职的学生,由于其基础相对较差,机械原理课程处于“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状态。为了让学生真正掌握这一门课程的相关知识,不仅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还要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属于“赶鸭子上架”式的教学模式。教师不断地在课堂上进行知识点的灌输,这样往往效果较差。笔者一方面在传统教学上注重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加大动画演示教学手段;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尽量采用任务驱动式、模块化等现代教学方法。另一方面,增加学生说课环节。对教学班级学生进行小组划分,每个小组自己设计一个教学选段,进行课堂教学。每个小组课堂教学效果进行评比,结果作为期末成绩的一部分。通过这种方法,让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增加学生对知识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五、结束语

《机械原理》课程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对口高职)本科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它在培养机械类高级工技术人才的过程中,具有增强学生对机械技术工作的适应性,培养其开发创新的能力,为以后学习机械设计和有关专业课程以及掌握新的科学技术打好工程技术理论基础。通过对机械原理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改革,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从“要我学”向“我要学”的学习态度转变,从而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w京,魏珊珊。机械原理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07(01):14-16.

[2]匡兵,孙永厚等。面向应用的《机械原理》教学改革实践[J].科技信息,2012(33):707-708.

[3]宋少云。面向工程的机械原理的教学改革[J].大学教育,2014(03):103-104.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范文【第五篇】

关键词:机械基础系列课程;课程体系;课程改革;课程模块化;课程综合化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2-0100-04

机械基础系列课程在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其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建构直接关乎人才培养的质量。所谓机械基础系列课程,主要是指工程图学、机械原理、机械零件、机械设计,金属工艺实践、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力学基础等。因此,机械基础系列课程的改革“既是工科各相关专业基础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机械学科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围绕机械学科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构建新的系列课程体系,将对我国机械类人才培养乃至机械制造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1]

我国大规模的机械基础系列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经过了二十年的改革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但在一些方面仍有改革的空间。本文通过查阅二十年来国内高校发表的机械基础系列课程教学改革的文献,试图通过陈述、分析和评论,梳理改革的成就和不足,以期今后的教学改革更加具有针对性。改革的具体目标集中于删减课程内容、建立新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模块化以及课程高度综合化等几个方面。

一、机械基础系列课程体系改革的必然性

高校的课程体系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载体,是高校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付诸于实践的桥梁。它体现教育价值理念。如果说大学人才培养目标只是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提出的应然要求,则课程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学生所能呈现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教育实然。因此,课程体系的构建和改革问题是大学教育的关键问题,[2]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是保障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大因素。传统的机械基础系列课程体系形成和成熟于高等工科教育理念以知识传授为目标,和机械加工以机床加工为主要手段的时代。有两个原因说明改革是必然的。

1.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知识爆炸,任何人都无法获取如此丰富的知识。因此,必须摈弃传统的以知识获取为终结目标的培养体系,重构以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创新设计能力为主线的新体系。

2.现代机械制造已由原来的机床加工转向数控加工。数控加工集机械、控制和计算机信息三位一体,是机、电、液和计算机技术的高度集成。因此,必须以数控加工为龙头,重构新的课程体系,拓宽机械基础,更新机械类专业的教学内容,促进系列课程体系的建设。[1]

因此改革成败的关键是能否建立科学合理的机械基础系列课程体系。

二、机械基础系列课程体系二十年改革举措与内涵

二十年来,机械基础系列课程体系的改革可谓是改革重中之重。目前构建新的体系有如下几种举措。

(一)依据培养目标与现代工程科学技术实际,优化课程体系,整合、重组重点课程。

整合、重组重点课程,即对原来的课程体系进行削枝强干和有机重组的改革措施,重构一门或两门综合性较强的核心课程。精简传统课程的门类,对一些陈旧过时、实用性较差的内容进行删减,对内容重复出现较多的课程进行合并,形成新的课程体系。典型案例如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其新的课程体系以工程应用为主线,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与机械零件四门课程教学内容有机整合、融揉一体,形成机械力学与机械设计这样一门综合性的技术基础新课程。该新课程体系特点体现为:①将力学中相关摩擦、机构的运动分析等原理渗透到机械设计的全过程,涉及设计环节中的力学问题合并至同一课题中,避免重复。②将动力学部分内容重点置于惯性力、达朗伯原理、刚性转子平衡、机械运动速度波动调节等上。将理论力学中基础理论部分分散至机构运动分析与力分析中,相关机构则突出运动分析与设计,零件设计则注重其失效分析、计算准则及工作能力设计。并简化理论推导与论证,突出“学以致用”,立足基础理论以够用为度。③围绕工程应用实例,跨越原有学科体系,按通用机械的设计过程组织教学内容,梯次引出各种必需概念,重点突出各种概念和公式的物理意义和应用场合,使之相互揉合,有机地融为一体,增强工程氛围。④在保证原课程基本要求条件下,教学课时得以大幅度缩减。将省出的学时用于实践教学和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的学习,增强实践能力。⑤强调在机械零件课程设计中采用AutoCAD、KMCAD等软件进行绘图,将计算机技术贯穿于图学教学全过程,增强培养计算机技术应用能力。[3]

重庆大学从工程应用原则出发,取消公差与技术测量课程,将尺寸公差的定义与标注、标准融入机械制图的零件图、装配图中;将表面粗糙度、形位公差的定义及作用融入机械制造基础,结合相应的加工过程与实现方法及成本等内容进行授受。而将公差与配合的正确选用融入机械设计中,结合零件与传动系统的功能结构设计进行授受,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公差配合的实质和正确选用的原则。[4]

此外,还有如北京科技大学将机械原理、机械零件和机械制图并为机械设计制图[5];佳木斯大学将机械原理和机械零件并为机械设计,机械制图与计算机辅助制图并为现代机械制图[6];天津科技大学将机床概论、金属切削原理和机械制造工艺学合并精简为机械制造技术基础[7];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和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将原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和机械制造技术基础三门课整合为机械分析制造技术基础。[8]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并机械制图与互换性与技术测量为机械制图[9]等,都是通过整合内容达到减少课程名类的。

(二)以设计为主线,理顺、协调、优化组合教学内容,对课程体系进行模块化设计

机械基础系列课程设置模块化是许多高校进行课程体系改革的又一尝试热点。其典型案例如北京理工大学、中南大学、中北大学、山西农业大学、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

北京理工大学从整体优化的角度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将原来的工程图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互换性及测量技术四门机械基础系列课的重组为机械概论、制图设计、精度设计、机构设计、机械设计和综合设计六个模块,体现以综合设计能力培养为主线,创新设计能力培养为核心,现代设计能力培养为关键,把各门课群的各教学环节融入系列课的整体规划中,并进行优化重组,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新体系。[10]

中南大学则是根据能力培养层次,将课程体系划为机械构形与表达能力、机械设计基础能力、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能力和创新能力四大模块。分别以工程制图课程和计算机辅助绘图课程教学为主,培养学生空间构思能力和将设计意图用工程图的表达能力;以机械原理和机械零件课程教学为主,培养学生进行总体方案设计、分析、择优和零件结构设计的能力;以常用制造方法及设备的确定、公差、零件加工工艺规程的编制、质检方法与技术为主,由金工实习完成,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以机械产品创新的基本原则、创新思维方式与方法、创新设计实例分析为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造设计能力。[11]

河北农业大学将机械基础系列课程划分成绘图、力学、机械制造、气液传动四大模块。其中,绘图模块作为机械设计制造的表达方式,为后续课程学习和设计提供有利的工具;力学模块中,并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为工程力学,以建立动、静两者之间的有机联系,便于联合解决工程力学问题;并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为机械工程设计原理,简化强度校核,增加利用软件进行强度校核试验内容,用综合实验完成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部分实验;机械制造模块由材料成型技术基础、工程材料和机械制造技术基础三部分构成。材料成型技术基础重点介绍后续课程中不涉及的内容。工程材料中,纳米技术及精密加工、超精密加工技术、材料的微观结构、不锈钢材料及热处理作为重点内容。机械制造技术基础部分进行了较大幅度整合。机床、刀具、切削原理部分加入数控机床及刀具;互换性与技术测量部分的尺寸链内容调整到机械制造工艺学部分,配合及项目标注调到绘图模块,只介绍测量及特征,适当增加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内容;机械制造工艺学部分加大成组技术内容量;为后续CAD/CAM课程中CAPP内容打下基础。气液传动模块中,把流体力学从力学模块调至气液传动模块,使理论与应用紧密结合。加大电液伺服内容,以便掌握模糊控制和智能控制技术。[12]

此外,山西农业大学则是按照零件的种类划分模块,以“齿轮传动设计”、“轴系结构设计”、“标准件选型设计”等进行模块化教学的设计和实践,形成跨课程甚至跨多学科的课程体系。[13]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则是将课程体系分为总论、机械设计计算、机械常用金属材料及热处理、机械加工及精度、机械设计基础和计算机辅助设计六个模块。其目的是有利于在各专业在制订教学计划时,保证必要的学时数,从而保证正常教学顺序和教学质量,满足不同专业的需求,达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的目的。[14]

(三)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推进课程体系高度综合化

20世纪60年代以来,科学知识激增。为解决科学知识的急剧增长与学校教育时间的相对有限这一矛盾,课程综合化是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重要发展趋势。目前,美国的著名大学中,课程的综合化程度非常高,例如,MIT的机械系列课程“设计和制造Ⅰ、Ⅱ”就包括设计过程、机械设计、制造过程和系统、质量和过程控制等内容,包含了我国现阶段的若干门课程,甚至是跨学科的交叉的课程[15];密歇根大学的机械工程课程体系是ME250、ME350、ME450课程。其中ME250即固体力学与材料系列,是我国目前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和工程材料三门课的综合;ME350即热与流体系列课程,包含工程热力学、传热学和流体力学等课程;而ME450即设计与制造系列课程,包括机械制图、机械原理、机械设计以及有关机械制造的一些知识等[16]。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工程制图与设计引论课程融合了制图、设计、制造、2D和3D CAD、加工知识等内容[17]。

目前,国内率先实施机械基础系列课程高度综合化的高校是上海交通大学。该校的改革始于2000年,依据打破原有课程设置的界限,建立新型的机械基础系列课程体系,实现两个转变,即传统设计向现代设计转变、传授设计知识向培养设计能力转变,为培养具有开拓精神的高级设计人才打下扎实基础的指导思想与目标,借鉴美国密歇根大学的设计与制造系列课程体系,对其原来的机械工程专业课程做出整合和调整,实现课程综合化[16]。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遇到一些具体的困难。

(四)紧贴时展需求,依据少而精的原则,精选和适时更新教学内容

知识的爆炸与发展,学科的不断分化与细化,使课程门类不断增多。而学生的学习时间和精力总是有限度,这就要求构成课程体系的课程内容必须去粗取精,却旧迎新。课程体系改革还应考虑如何使课程链中内容的整体优化,追求教学的最佳效果。

清华大学于20世纪90年代初就以优化知识结构,向学生传授有用知识为出发点,对工程制图、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基础等课程内容和体系进行了大调整。将机械制图教学重点放在零部件的表达、视图选择及徒手绘制草图的能力上,同时增加创造性构形设计思维的内容;机械原理由过去以机构分析为主的教学体系改为以机构设计为主的教学体系,增加机械方案创造性设计等环节。机械设计基础则按设计过程建立包括机械运动方案设计、机械零部件工作能力设计和机械零部件结构设计三部分内容的新教学体系。教学内容进行精选优化,各门课内容体现传授最有用知识,改革成效明显[18]。

西北工业大学以机械设计为主线,侧重学生工程素质、综合应用和创新设计能力培养建立系列课程新体系,根据新体系进行课程之间教学内容的整合、协调和优化。精选课程内容。工程制图课程加强学生徒手绘草图、仪器绘图及计算机绘图能力的训练;工程材料及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精选典型材料毛坯成型工艺和传统机械制造工艺等基本内容,充实现代工程新材料、新工艺和现代先进制造技术有关的内容,以加强学生对选材、零件与毛坯形成工艺和机械加工工艺设计能力的培养;机械原理课程加强学生机构综合应用和机械运动方案创新设计能力的培养;机械设计加强机械系统总体设计和结构创新设计能力的培养。[19]

天津科技大学在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材料成型工艺基础和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等课程中增加计算机应用方面的内容。[20]

三、机械基础系列课程体系改革20年综合评析

我国机械基础系列课程体系的改革起步晚,时间不长,但是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同时还有国外的一些成功经验可资借鉴,可以期望能有一个美好的未来。笔者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梳理我国高校机械基础系列课程体系20年改革的得失,有如下几个特点。

1.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各高校展开。本研究虽然只是参阅了公开发表的近100所高校的有关机械基础系列课程体系改革的情况,但它们涉及到我国工科高等教育各个层次的方方面面,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一些院校虽没有公开发表有关的举措的文章,但改革已经有了实际的行动。

2.改革在稳妥中进行。教学改革是一项关乎人才培养成功与否、需要极其严肃和认真对待的大事。因此,改革,只能“改良”、“改好”,不能“改劣”、“改坏”。课程的实施最少是5年为一个周期,如果改好,固然收益,如果改坏,则至少影响5届学生,可谓贻害无穷。文献资料显示了大部分院校采取了稳妥的步骤,先提出一些方案,再经过认真讨论和论证,最后稳妥逐步实施。

3.改革总体尚处于初始阶段。我国绝大多数工科高校建校时间不长,而且机械专业均脱胎于苏联模式或深受其影响。改革开放后,几乎都经过了一个较长时期的痛苦抉择和改革设想的酝酿阶段。目前,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名校起步较早,在改革的道路上行进较远,步子也较大。一些高校进行了初步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还有相当多的高校仅仅只是提出了初步的设想。

4.重视学生创新设计能力的培养。各校都把培养学生的机械创新设计能力、创新思维、动手能力、综合设计能力和激发学生创新设计积极性摆在重要的位置。

5.课程门类和课时数略有减少。改革试图减少改革试图减少课程门类,减少课时数,提高教学效率,课程体系的综合化和交叉性有所提高。

6.课程内涵体现了先进性和时代性。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向前发展,机械工程的内涵和外延都在不断扩充。主题在变,问题在变,活动在变,要求机械基础系列课程体系内涵紧跟时展的步伐,实时引入了新内容。

然而,正如特点3所说,改革还只停留在初步阶段,其成效非常有限,这种局限性与不足通过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结果可以得到证实。笔者从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网上得知,始于2000年前后的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固然对提高机械基础系列课程教学质量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教育部共批准机械工程部级精品课程603门,其中大多数为机械基础系列课程。较多的如“机械设计”课程被评为部级精品课的有46所高校,“机械原理”有51所,“机械设计基础”有28所,“工程制图”或“工程图学”共有60多所,“机械制图”有14所,“画法几何及机械制图”有10所,“画法几何及工程制图”有8所,“机械制造基础”或“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共有36所,“工程训练”有9所,“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有9所。[21]这些数据一方面说明,我国工科大学的机械基础系列课程的教学条件和质量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升。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问题,也可表明,虽然课程的高度综合化和交叉性成为全球大学的共识,但在我国现阶段,真正具有综合性和交叉性的课程和高校还极其少,像清华大学的“设计系列课”综合性精品课程成为凤毛麟角。各校的机械基础系列课程仍是以沿袭传统的课程体系为主的形式,各课程之间的分化和自守,使已形成的自身独立的学科系统难以打破藩篱。二十年来大部分改革仅在本课程系统内进行,始终围绕自成系统、自我完善与发展,追求各自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做着不懈努力。课程的综合性和交叉性还远远不够,一些改革仍然还停留在研究和纸上谈兵阶段,离现代大机械背景下的时代需求还有相当的距离。机械基础系列课程体系改革空间仍然很大,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周济,戴同。构建面向21世纪的机械基础系列课程体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9,(2):7-10.

[2]崔颖。高校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J].高教探索,2009,(3):88-90.

[3]穆玺清,郑增铭。机械设计基础系列课程的教学研究与实践[J].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7(4):29-31.

[4]黄茂林,何玉林,秦伟,祖业发,李俊。加强能力培养 进行机械基础系列课程的改革与实践[J].重庆大学。

[5]尹常治,杨皓。机械基础系列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改革探索[J].工程图学学报,2000,(4):19-24.

[6]朱聪玲,刘向东。高校工科机械类专业技术基础课程的问题与改革[J].中国高教研究,2004,(6):76-77.

[7]王忠祥,张付英,刘卉。机械设计基础系列课程教学内容的整合[C].全国机械设计教学研究,2005:142-144.

[8]周华,覃岭,朱敏。关于机械类专业技术基础课教学体系改革的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08,(4):96-97.

[9]易声耀,尚建忠,张湘,徐海军。基于“做中学”教育理念的机械制图教学改革与实践[J].图学学报增刊,2013,(总34):109-116.

[10]张彤。机械基础系列课教改的实践[J].工程图学学报,1999,(3):69-73.

[11]夏建芳。论机械基础教学新体系的构建[J].现代大学教育,2003,(1):66-68.

[12]弋景刚,张秀花,赵树朋,王泽河,夏玲,张世芳,李静,王凤礼。面向创新能力培养机械基础系列课程优化整合的研究[C].全国机械设计教学研讨会议,2003:233-235.

[13]贺俊林,郭玉明,张淑娟,赵美香,胡娟,冯晚平。机械基础系列课程新体系与模块化教学[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2):172-173,180.

[14]张守英,张小亮,牛小铁,黄宇婷。“机械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及建设[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4):66-68,80.

[15]郑大钟,陈希。MIT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的本科新课程体系[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7,(2):52-55.

[16]应乐安。理工专业综合课程改革初探[D].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22,32-35.

[17]姚健,申永胜,黄纯颖,刘朝儒。机械设计系列课程体系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4,(1):37-43.

[18]周琴,王成彪,吕建国,李伟青。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机械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特点与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中国地质教育,2009,(1):61-64.

[19]葛文杰。机械基础系列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3(3):83-85.

[20]王平,沈晓阳。机械类专业机械基础系列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J].理工高教研究,2005,24(2):57-58.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0 2894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