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案大全 >

《端午日》教案【通用5篇】

网友发表时间 2796133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端午日》教案【通用5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端午日【第一篇】

基础题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12分)

(1)茶峒(    )      (2)干燥(    )    (3)擂鼓(    )

(4)洞穴(    )      (5)泅水(    )    (6)节拍(    )

2.根据拼音填写汉字。(8分)

(1)zhàn(    )酒                (2)划jiǎng(    )

(3)缠guǒ(    )                 (4)nà(    )喊

3.根据内容,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写在横线上。(10分)

(1)划船的事各人在数天以前就早有了准备,分组分帮,各自选出了若干身体________,手脚________的小伙子,在潭中练习进退。

a.强壮 粗大                       b.结实伶俐

c.健康 伶俐                       d.结实粗大

(2)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________嘭嘭铛铛地把锣鼓很________的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

a.立即 纯粹                       b.即刻单纯

c.即刻 单调                       d.顿时纯粹

4.填空。(10分)

(1)《端午日》作者________,________代小说家、散文家,代表作有《________》《________》等。

(2)虽然《端午日》不是专门的写民俗的文章,但我们从中也可了解到当地端午节的民俗。当地的端午节的民俗大体主要有以下三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对下列一段话中加粗动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8分)

(    )

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带头的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拿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退。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即刻嘭嘭铛铛把锣鼓很单纯的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

a.参加龙舟竞赛的每一个人,分工明确。

b.龙舟竞赛都在锣鼓声下协调展开,场面甚为壮观。使人如同身历其境。

c.十几个桨手在锣鼓声的指挥下,一起运作,整齐划一,从中可以看出大家的“合作努力”。

d.龙舟竞赛使人感受到当时竞赛场面的热烈,当地群众活动的纷乱无序。

6.联系课文,思考回答问题。(12分)

(1)文章写龙舟赛前全茶峒的人的活动,有什么作用?

(2)文章的结尾写“人和鸭子的竞赛”,似乎与龙舟竞赛没有多大关联,能否删去?为什么?

综合题

1.课文以端午日一天的活动为线索,详写了哪些内容,略写了哪些内容?这样详略安排的目的是什么?

2.课文中作者描写湘西民风纯朴,人们不讲等级,不谈功利,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请从文中找出有关内容加以概括。(不少于三点)

参考答案

基础题

1.(1)dòng(2)zào (3)lèi (4)xué(5)qiú(6)pāi

2.(1)蘸(2)桨(3)裹(4)呐

3.(1)b(2)b

4.(1)沈从文;现;边城、长河(2)划龙舟、饮雄黄酒、追赶放鸭

(“群众活动纷乱无序”不当,应为“体现了很好的组织和很好的纪律”。)

6.(1)从中可以看出,对于“龙舟竞赛”,是全民参与;同时也为下文的划船竞赛作了很好的气氛渲染。(2)不能删去。因为“人与鸭子的竞赛”是“船与船的竞赛”的补充,不仅体现了当地纯朴的民风,而且侧面烘托了划龙船的热闹,从而把端午日的庆祝活动推向高潮。

综合题

1.详写了活动前人们的参与、活动中竞赛者是如何全面组织以达到“合作努力”、活动后的奖励以及赛后余波;对具体的竞赛场面,作者写得很少,只有寥寥几句。作者这样详略安排的目的就在于着重表现那湘西纯朴的民风,人们不讲等级、不谈功利,人与人之间是真诚相待的。从而为我们展现了生动丰富的社会风俗画和浓郁的乡土气息。

2.(1)从前来参观活动的人来看,可谓是“全民参与”“官民同乐”;(2)从对竞赛获胜者的奖励上来看,人们并非为了“红布”“银牌”“鸭子”,是为乐而竞赛;(3)从参赛的人来看,大家精诚合作,真诚相待。

等第评定参考意见:

优:解答第一题,对“详写”“略写”以及“目的”的内容概括全面准确的评为“优”;解答第二题,对三个要点概括全面的评为“优”。

良:要点略有遗漏。

中:语句不连贯,只写出一个要点的评为“中”。

下:概括不准确,未分点解说。

《端午日》教案【第二篇】

教学目标:

1、通过课文,了解湘西地区端午日的风俗习惯,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2、让学生感受赛龙舟场面描写的的精彩以及作者生动精炼的语言。

3、让学生感受桨手的风采,明白“力量从团结中来”这一道理。

教学重点:

1、精彩的场面描写。

2、传统节日体现的价值。

教学难点:

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及虚实结合的方法写好一个场面。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传统节日。

2、端午节的传说。

端午节的传说 战国时代楚秦争夺霸权,诗人屈原遭到守旧派的不断陷害,楚怀王听信谗言将屈原逐出郢(yǐng)都。屈原在流放途中,接连听到楚怀王客死和郢都攻破的噩耗后,仰天长叹一声,投入了滚滚激流的汩(mì)罗江。江上的渔夫和岸上的百姓都纷纷争逐着驾船相救,奋力打捞屈原的尸体,赛龙舟的习俗也就由此而来。

同时还拿来了粽子、鸡蛋投入江中。有些郎中还把雄黄酒倒入江中,以便药昏蛟龙水兽使屈原大夫尸体免遭伤害。从此,每年五月初的屈原投江殉难日,楚国人民都到江上划龙舟,投粽子,以此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端午节的风俗也就由此而来。

二、走近作者

1、了解沈从文。

作家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生于荒僻而风光如画、富有传奇性的湘西凤凰县。

沈从文创作丰富,作品结集约有80多部,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个。 主要作品有小说《边城》、《长河》、散文集《湘行散记》。《端午日》就选自《边城》。

2、北大校长季羡林回忆沈从文先生时说:湘西那一片有点神秘而又美丽的土地,正是通过沈先生的笔而大白天下。我们今天就一起来欣赏沈从文笔下的湘西美景

三、初读文本

在这篇课文中沈从文先生就用它的生动而精练的语言为我们介绍了湘西的风土人情,让我们欣赏到了赛龙舟的精彩场面,感受到了桨手们的风采和拼搏的精神。

自由朗读课文。(多媒体展示探究目标)

(1)自由学习过程:圈出自己不懂的字词。并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解决自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2)同学们在文中感受到哪些湘西的风俗习惯?

(3) 向同学介绍你最喜欢的一个风俗习惯。

检查一: (多媒体)给加点字注音并区别字音字形字义。

蘸(zhàn)酒 峒(dng) 泅(qiú)水 数(shù〕天前

擂(léi)鼓 鹳(guàn) 呐(nà)喊 shù(戍)军

jiǎng(桨)手 泥jiāng〔 浆 〕一律(lǜ)

检查二:1、同学们在这篇课文中了解到湘西的人们在端午这天有哪些风俗习惯?

明确:〔用雄黄蘸酒在额头上画个王字、穿新衣、吃鱼吃肉;划龙船竞赛;追赶放下水的鸭子〕

2、作者是以什么为顺序来介绍这些风俗习惯的。

明确:(上午11点钟左右;把饭吃过后;赛船过后;天晚。)

3、其中哪些风俗习惯是详写?哪些风俗习惯是略写?大家知道端午节我们这里还有哪些风俗习惯吗?

明确:吃粽子、挂钟馗像、悬艾草、喝雄黄酒……)

四、深入文本

1、“莫不穿了新衣”、“莫不倒锁了门”、“莫不在税关前看热闹”,文章开篇1连用了三个“莫不”,有什么作用?

作用:“表现了全茶峒人都去观看的热闹场面也表明赛龙舟是全茶峒人的庆祝活动

2、赛龙舟前人们做了哪些准备工作?(在文中划出)

3、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龙舟比赛的精彩场面的。

桨手、带头的、锣手、鼓手的外貌和动作描写

4、分别找出这些人最具表现力的动作

桨手——持、划

带头的——缠裹拿 挥动 指挥

锣鼓手——敲打调理

外貌与动作的描写,活画出了桨手、带头的、锣鼓手各自的特征,表现出比赛场面的紧张、激烈,突出了奋力争先的拼搏精神。

5、发挥想象,描述一下赛龙舟的激烈场面。

要求以“我仿佛看到…… ”“我感觉到……”为题来从动作、外貌、神态、心理等来描绘浆手的风采。

6、探究一:一条龙舟要想取得最后的胜利。你认为应该具备哪些条件?

(拼搏是取得胜利的前提,更重要的是要和全队合拍,要讲究配合,要团结协作)结合生活实际,你有什么启示?

启示:小而言之一个班级一个家庭;大而言之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想取得成绩、团结是必不可少的。

7、探究二:文中除了对龙舟及浆手的描写外,哪些句子也是介绍“赛龙舟”的。

①、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因为这一天军官、税官以及当地有身份的人,莫不在税关前看热闹。两岸人呐喊助威;(侧面描写)

②、更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联想,虚写)

五、写法指导

为什么能写得如此生动呢?

场面描写(紧张激烈)

正面描写:(船手)(鼓声、呐喊声) 实 写

侧面描写:(观众、呐喊声)(想起小说故事) 虚 写

1、什么是场面描写

指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环境之中,对以人物为中心的生活画面所作的具体描写。场面描写一般是截取一个事件发展过程中的横断面,将比较广阔的生活画面逼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2、场面描写的手法

① 动词的运用

准确而生动的动词运用,写出了桨手、带头的,鼓手、锣手有特征的动作,表现了赛舟场面的。热烈。

②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也叫直接描写,指对描写对象进行直接的、具体的描绘和形象的刻画。

侧面描写:也叫间接描写,指对描写的对象不进行直接的描写,而是通过与之相联系的周围事物的描写来映衬烘托被描写的对象。

③ 实写和虚写

实写:对客观事物如实加以描摹,作正面的,直接的描述。

虚写:对实际情况进行侧面烘托、合理夸张,或对景象进行想象和描绘。

六、写作训练

课文第二小节写捉鸭子,场面写得很简略。请你试着运用正侧面描写相结合、虚实相结合的方法,以“兵士们将30只绿头长颈的大雄鸭放进河里”为开头,将捉鸭子的场面写得具体一点。

七、拓展延伸

眼下,越来越多的洋节日(例如圣诞节)在中华大地悄然兴起,你对这一现象有何看法?

八、总结

一个没有自己文明的民族是可悲的;一个丧失自己文明的民族是可怕的;只有使自己的文明不断进步的民族才是有希望的!

九、布置作业

进一步了解盐城的民俗

板书设计:

端午日

场面描写(紧张激烈)

正面描写:(船手)(鼓声、呐喊声) 实 写

侧面描写:(观众、呐喊声)(想起小说故事) 虚 写

教后心得:

《端午日》教案【第三篇】

教学目的:

1、了解民俗,感受乡土文化。

2、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联想、想象能力。

3、从中获得对人生的有益启示

教学重点难点:

精彩的场面描写。

详写和略写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知道我国三大传统节日是什么吧(春节、端午、仲秋)你知道端午节的来历吗?(生答)是的,有诗云:“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那端午节有什么习俗呢?(出示儿歌:艾叶香,香满堂;粽子香,香厨房,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看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师生齐读。可见,端午节习俗之多,场面之热烈。

今天我们就学习1篇课文《端午日》,它的作者是沈从文。(出示课件:文字:沈从文及《边城》)

二、范读课文,注意读音、字词、停顿,初步感知课文感受一下“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的节日气氛和湘西一带的端午习俗。

(1—2名学生复述课文大意。)

三、本文比较多短小,不难理解,我们就采用分组讨论自主学习的方法。先自由朗读课文,再次感知,细细品味,标示疑点,困惑和不解的地方。边读边讨论,能在小组内解决的就解决,不能解决的过会儿在班内交流。

1、字词方面的不解。如“缓促”“调理”、“不拘”等。

2、“本文写的是端午节的竞赛,为什么还要写以前练习的事?”

(1)讨论侧面烘托的作用。

(2)再从文中找出有这样作用的句子。(3处)

3、以“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颧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中“种种情形”不描述出来为切入点找出略写的。句子。

(1)讨论详写和略写的处理。

(2)从文中再找类似的句子。

(3)在此完成“竞追鸭子”场面的简析,让学生想象并描述具体的场面,明确略写给人留有想象空间这一重要特点。

五、谈感受最深的场面

(一)人山人海的场地写得好。

(1)三个“莫不”的句子

(2)从文中找其它写人多的句子。

(二)重点赏析“赛龙舟”场面。

显示课件中本段文字。

1、动词的运用。学生谈动词对表现场面的作用,(课件显示动词)

(1)表现了不同人的不同动作。(课件显示不同竞赛人)

(2)、指导阅读带动词的句子,读出力度、读出气氛,纠正声音高低、短促,把动作突出出来。(生齐读)

2、拓展,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1)、假如你是一岸上的一名观众,你会怎么办做?有何感受?

(2)、假如你是船上的一名赛手,你希望是做什么的?

(师生明确道理:团结就是力量。)

3、精彩段落背诵

(1)介绍背诵方法:关键词语背诵法。(课件显示关键词)

(2)根椐课件显示的关键词背诵这一精彩场面。

六、教师小结:本文通过壮阔的场面描写,使我们感受到了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也受到了有益的人年启示。中国还有很多民俗,比如:——-、——、——、——、等(让学生举例),在每一个民俗的背后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

七、课文延伸。出示“清明节的来历”片段来感受所体现的精神,引导学生热爱民俗文化。同学们可以课下收集一些民风民俗,从中了解一下异地风情,感受一下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你一定会受益非浅的。

《端午日》教案【第四篇】

教学目的:

一、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让学生明白“力量从团结中来”这一道理。

二、培养学生及联想、想像的能力,学习虚实相生的场面描写方法。

教学重点:

一、传统节日体现的价值。

二、精彩的龙舟竞渡场面描写。

教学难点:

正面描写、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及虚实相生的写法。

教时安排:一教时

教具准备:投影仪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有谁能说出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吗?(春节、端午、中秋)(学生回答后)刚才有同学说到了端午节,有同学能说出端午的由来吗?(为了纪念屈原)(学生回答)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湘西的端午民俗。板书课题:

二、简介作者:

关于作者:沈从文(1902-1988),现代著名作家。一生共著有短篇小说二百余篇,中长篇小说十余部,近三百万字,代表作有中篇小说《边城》,短篇小说《萧萧》、《丈夫》。另有小说、散文三十余部及长篇小说《长河》等。

三、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出示:投影1)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蘸zhàn、峒dòng、鹳ɡuàn、泅水qiú

2.解释下列词语

伶俐:聪明,灵活

呐喊:大声喊叫助威。

吊脚楼:(见课文注释)

四、研习课文

1.学生迅速浏览课文后,说说我们这一带的端午日有一些什么习俗?本文介绍了湘西地区端午日的哪些民俗风情?课文介绍的湘西端午习俗有哪几种在我们家乡没有?

(我们这一带的端午习俗有:吃粽子、吃咸鸭蛋、吃鱼吃肉、系五彩线、戴小铃铛、插艾蒲等等;课文写到的湘西端午习俗有:穿新衣、画王字、吃鱼吃肉、赛龙舟、追赶鸭子。)

2.分析追赶鸭子的场面。学生读第二节思考下列问题:(出示:投影2)

(1)追赶鸭子活动设置的目的是什么?(城中的戍军长官为了与民同乐,增加这个节日的愉快)

(2)参与追赶鸭子活动的人员有哪些?(尽善于泅水的军民人等)

(3)追赶鸭子的场面如何?(自由下水追赶鸭子……同时各处有追赶鸭子的人)

3.分析赛龙舟的场面。学生带着下列问题看书、讨论。(出示:投影3)

(1)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来渲染节日赛龙舟的气氛的?

共三个场面:河边看划船(习俗、人数、划船的起止地点),龙舟竞赛(赛前准备、赛手配置分工、竞赛过程),竞赛结束(领赏、庆贺)

(2)课文“划船的事……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从哪些方面来写赛龙舟的场面?(赛前准备、赛手配置分工、竞赛过程)

语文教案-端午日由教案吧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3)赛龙舟的场面描写中,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如果你身临其境,亲眼目堵了这一精彩场面,你会产生哪些联想,可能会怎么去做?

“便使人想起……种种情形”一句是虚写,其余是实写。

呐喊助威?跳上船去取而代之?做桨手、鼓手、锣手、带头的?怎样奋力向前冲?等等

(4)赛龙舟后,得胜队有哪些奖励?(一匹红布、一块小银牌,放500响鞭炮表示庆贺)

(5)找出描写龙舟竞赛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说说这些语言描写的作用。

主要是外貌和动作方面。

作用:准确而生动地表现了桨手、带头的、鼓手、锣手的特征和赛船时的热烈气氛。

五、拓展训练

假如让你来组织一次“赛龙舟”活动,你将如何组织?(出示:投影4)

(如赛前准备、人员安排、预期效果、奖励形式、注意事项等等)

六、小结(出示:投影5)

1.本文的写作思路和顺序是什么?

思路:争看划船——追赶鸭子——结束赛事

顺序:时间顺序

2.读了本文后,你有何感受,从中能明白什么道理?学生思考后回答。

作者凭着对湘西端午民俗的细致观察和深切感受,描写了龙舟竞赛和追赶鸭子的欢快场面,展现了茶峒人同庆端午的淳朴民风,表现了奋发向上、合作争先的民族精神。(加点部分板书)

七、课后实践

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以“中秋日”为题,写1篇400字左右的短文。

端午日【第五篇】

教学目标

1. 了解作家作品

2. 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3. 学习本文运用侧面描写、侧面烘托相结合及虚实结合的场面描写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准备

1.了解作者(展示课件《湘西风情》和《沈从文简介》)

2.端午节介绍

学生课前搜集,课上交流。

也称“端五节”,民间传统节日,节日期间,吃粽子,赛龙舟等。

二、课文诵读

教师范读或播放录音,要求学生思考:课文介绍了湘西地区的哪些风俗民情?

(穿新衣、画王字、吃鱼、吃肉、赛龙舟,追鸭子等。)

三、分析课文

1.整体感知

学生思考讨论:

(1)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安排的?

明确:一天的时间顺序。

(2)写了哪几件事情?什么经过?

明确:争看划船--竞追鸭子--结束赛事

2.分析第一部分

学生学习过程:独立思考——四人小组讨论——小组交流

(1)给文章分层,并概括层意

第一层:(......看热闹)     写人们在河边观看赛龙舟。

第二层:(划船的事。种种情形) 写赛前准备、赛手配置以及赛事盛况。

第三层:(凡是到最后)             领赏庆贺。

(2)第一层中三个“莫不”的作用。

莫不,即没有一个不的意思,是双重否定。强调人人参与,无一缺漏,渲染当天热闹的气氛,为下文赛龙舟的热闹场面设置悬念。

(3)文章是如何渲染当天热闹的气氛的?

写全茶峒人到河边观看划船,三个“莫不”,侧面烘托出当时热闹的气氛。

(4)文章使用了哪些手法描写赛龙舟的盛况?

正面描写:外貌描写—— “带头的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

动作描写——“手上拿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退”

虚实结合:实写鼓手船手的协作,虚写即采用联想想象(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

四、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题四

第二课时

一、课前准备

1.检查背诵

2.检查上节课内容的接受情况

二、分析第二、三部分

1.找学生朗读这两部分课文

2.学生学习过程:独立思考——四人小组讨论——小组交流

思考讨论:(1)追鸭子活动设置的目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为了与民同乐,增加这个节日的愉快起见。

(2)参与追鸭的人员有哪些?

军民。

(3)追鸭的场面及人们的心情如何?

喜庆气氛,热烈、欢腾。

(4)充分发挥想象,描绘追鸭的场面。

(5)体会第三部分的作用。

结构作用:总提两个竞赛,使文章很完整。

内容作用:表明全民同乐的时间之久。

三、总结课文

1.主题思想

作者凭着对湘西端午民俗的细致观察,描写赛龙舟和追赶鸭子的欢快场面,展现了茶峒人同庆端午的淳朴民俗。

2.写作特色

(1)详略得当。

课文关于民俗写的很多,如吃粽子等就没有提及。

两项竞赛作者详写龙舟竞渡,略写赶鸭竞赛。

(2)材料安排条理清晰。

全体总体上按时间顺序。

先写上午11点钟左右吃过午饭出城,再写赛船过后看追赶鸭子,最后交代这两种竞赛“直到天晚方能完事”。

(3)注重渲染气氛,突出民乐。

四、布置作业

写1篇关于自己故乡风俗的文章。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0 2796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