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山工》教案设计【热选10篇】
通过分析《挑山工》中的人物形象与情感,探讨劳动的意义与价值,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及坚韧精神的体现,如何理解作品传递的深刻主题呢?以下由阿拉网友整理分享的《挑山工》教案设计相关文章,便您学习参考,喜欢就分享给朋友吧!
《挑山工》教学反思 篇1:
《挑山工》是1篇写人的记叙文。课文详细描写了在泰山上随处可见的挑山工,他们肩上搭一根光溜溜的扁担,两头垂下几根绳子,挂着沉甸甸的物品,登山的时候,走着折尺形的路线,可速度却不比游人慢。作者通过与一个挑山工攀谈,从其朴实的话语中弄清了其速度不比游人慢的'原因,并从中悟出了深刻的道理:只要脚踏实地、抛却杂念、勇往直前,就一定能成功。
课前,我布置学生上网或通过其他渠道搜集有关泰山和挑山工的资料,并在课堂上进行交流,从而让学生对挑山工有初步了解,明白他们是一群怎样的人,他们是干什么的。这就为进一步学习课文做好了铺垫。
接着,我让学生带着问题深入地学习课文的第二部分:为什么挑山工肩挑重物,走着折尺形的路线,可速度却不比游人慢?我让学生边阅读边画出有关挑山工说的话,通过反复朗读,精读细品,从而悟出其中包含的意味深长的哲理。
最后,我组织学生讨论:课文最后一句话里的 “它”指的是什么?通过联系上文,比较挑山工和游人的异同,从而明白作者其实需要的是挑山工身上那种不怕吃苦、脚踏实地、勇往直前的 精神。
语文《挑山工》教学反思 篇2:
上中学的时候曾读过这么一句话:“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当时心想,能让孔子小天下的山一定是非常高大险峻的吧,这样的山一定是很难爬的吧。后来在妹妹的教科书上读到《挑山工》这一课,了解到挑山工们每天要挑上二百多斤重的东西登上山顶,心里对他们充满了佩服。
如今又教到这篇课文,仔细读文,不禁感叹作者选材的匠心独运。浏览名山大川,可以写的东西很多,而作者却偏偏选择了这么一个容易被人忽略的角度,为我们展示了一道独特亮丽的风景线——肩挑重物,在崎岖的山道上独自前行,一步步努力向上攀登的挑山工们,还有他们那脚踏实地、永不放弃的。坚持精神。作者的构思的确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上课时,先简单地介绍了一下作者,板书课题后,让孩子们说说读了题目有什么问题,伟鑫首先提问:“挑山工是干什么的,为什么要叫挑山工,是不是他们也能把山挑起来?”我问他能不能自己解答,他点点头:“挑山工是专门挑东西上山的,所以叫这个名字。”
接下来,自由读文,在文中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并在书上勾勾画画。交流阶段,先让孩子提出有哪些词语不理解。“包蕴”“不解之谜”“意味深长”等词语被提了出来,让孩子们自己试着联系上下文理解,试着用找同意词,通过字面意思等方法解释,基本都能说出意思。但是感觉有些孩子在自读时,本来并没有不理解的词语,可当看到有同学在提问时,也就随便找了一个词,提了出来。因为并没有好好想想,提出来以后才发现,原来这个词还是挺容易的。本想着说说这种现象,但一转念这样一来可能会打消有些孩子的积极性,也就忍住,没有说什么了。
交流关于课文的疑问时,有孩子问到了“我”为什么总是会遇到挑山工?在请孩子帮忙解答之后,便在黑板上画了一个表:遇到的次数遇到的地点分别在做什么
有个别孩子一看到这张表马上在下面说,遇到了两次。问孩子们到底几次,这下好几个人都说是两次了,也有人小声说不止。并没有再说什么,而是要求仔细看书,把表填好。
当最终把表填好后,孩子们发现其实他们遇到的远远不止两次。这时,便对他们说:“你们看,刚才老师问文中的“我”和挑山工遇到了几次,好几个人都说是两次,我想那一定是他刚才在自学时,没有认真读文,而当有人说答案时,便不加思考,也跟着乱说一气。想一想这样的人云亦云对吗?学习一定要经过自己的认真思索这样才能真正学到知识,如果每次都是浮在表面上,不深入文章去把文章读懂,那就是上再多的课文,花再多的时间,你也是读不懂的。”(还是没有忍住。)
孩子们这下都没有做声,不过接下来的课感觉他们更认真了。课文重点的内容基本都是他们自己解决的,包括课文最后一句话中那个“我需要它”的那个“它”指的是什么,也是孩子们自己答出来的。整篇课文,除了那张表,所有的问题都是孩子们自己提出来的,也是他们自己解决的。
《挑山工》教学反思 篇3:
这堂课在教学中主要体现出以下一些教学思想。
一、学生为主体的意识体现得十分清楚,教师比较充分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整堂课中,教师几乎没有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提出什么问题,主要通过学生自读来读懂、理解课文,教师的指导主要体现在组织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并且在训练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民主意识也比较强,经常转换角色,作为学生中的一员共同参与学习,使课堂气氛更加和谐,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学习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学习的效率也随之得到提高。
二、尊重学生,注重对学生的评价激励。评价语言丰富,能促进学生更积极地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也就是要求我们的教学要关注学生,以学生为本。
三、把对学生知识与技能的训练同对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交融在一起,使语文课堂充满了生命成长之美。
四、新课程下,学生个性化发展成了讨论的热点。在本节课中,学生说个性化的感受、读个性化的理解、写个性化的体会。课堂上有学生练笔的时间,学生静下心来,拿起笔把自己的所得用高度概括得语言写下来,这是一个提炼的过程,是学生生命成长的过程。
五、深入挖掘课文的文化内涵,把握文本,发掘文本中的民族精神、情感、心灵意识,用课文中的人生智慧启迪学生思想、丰富学生生存智慧。这岂止是文本的内涵,它已深深植入学生的精神世界,震撼着在场的'每个人的心灵。
六、在理解课文的同时,注重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注意创设情境,给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学过的关联词语让学生用一用,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内化课文的语言,对小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言极有意义。
由于不是课文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运用关联词语,既使学生创造形地运用语言,又对课文内容有了深入的理解,还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学生参与练习的积极性特别高。
《挑山工》教学反思 篇4: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不同的人适合的地方是不一样的,有的人适合台前风光,有的人适合后台默默无闻。我属于后者。但这次五华教研,我校刚好轮到我出台。虽然十几年来,从没表现过,也没这方面的才能,但轮到我,我也只能硬着头皮上。这真是赶鸭子上架。
这次,我选了《挑山工》这篇老课文。本来以为,我以前上过,表现还不错,这次应该会上好它。没想到一上起来才发现,是我太天真了,自己根本上不好它。教案改了三四次,也试教了三四次,但还不让人满意,真是越上越没信心。最后,玉霞老师还亲自上一次给我听。从玉霞老师的课上,我深深地体会到一个久经沙场的。老将的风范。这是我“刚出茅庐”者所无法学到的。她的应变能力是如此强,她的过渡是如此自然??玉霞老师上后,才发现这篇课文安排两课时太挤,后来就改成现在的三课时。
今天,我虽然已经完整地把它上下来了,但由于本人各方面的能力有限,并没有把玉霞老师所指导的都很好地展现出来,比如,我在课上太拘束,放不开,不能应付自如;太死板,紧抓标准答案不放;太谨慎,牢记前面试上的模式,不懂根据课上情况灵活处理??以至,前面忘了引导学生做笔记,该重点语气的没读出来;精彩地方学生该好好表现的没让表现;对学生的关注也不够,不能对学生的回答做出很好地引导,错失一次次良机??这些都让我感到很惭愧,也让各位老师见笑了。在此,还请各位老师多多指教,虽然我也教了十几年,但这却是我第一次对外开的公开课,所以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学习,请大家不用客气。在此,我非常感谢玉霞老师和我校的瑞琼老师,珍翠老师等这段时间以来,对我地认真、细心地指导和鼓励。这段时间以来,我白天要上课,批改作业;晚上,要修改教案,背教案,一到第二天要试教,我就紧张得睡不着,躺在床上一遍又一遍地背教案。虽然很辛苦,夜不能寐,食不甘味,但它让我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也终有一得。
《挑山工》教学反思 篇5:
今天上了《挑山工》这篇课文,没上以前,很是担心,这是1篇经常被别人那去做课的文章,这样的文章很难讲,要深挖的东西太多了,我也不想太多,大致看了一下课文,不管它了,边上边看吧!
结果效果还行,我是这样做的:
告诉学生我们今天要读三次课文,并且按老师的要求,读第一次:大声读出来,一边读一边划出好词和生词及不会读的词语,因为要左脑右脑交替使用(我告诉他们左脑管语言,右脑管思维,如果你两件事情都能做好算你左脑右脑都好使,),这可要本领,啊呀依,开始了,然后我请了几个同学又将这些词语写下来,读一读;
然后我告诉他们,读第二遍要带着问题读,我要他们读了一次课后的题目,思考:“我们”使指谁,“你们”又是指谁,他们之间有什么不同?要他们采取默读的方式再读课文,好的,他们读得很认真,也可以看出他们很认真地思考,我看时间差不多了,马上说,开始讨论了再说,(我觉得自己在这里处理得很好,先说出任务,明确目的,然后给足时间思考,再进行讨论,不会造成他们乱说的现象。)他们很高兴,因为都有的说,接着我让他们自己将答案写在了黑板上,(近来我找到一个很好的方法,就是让他们自己写板书,这样他们既很高兴,我有“懒”了一下,何乐而不为?)这部分解决得很好。
最后,我告诉他们读第三次了,我提出:�
唉,这篇文章的`教学总算完成了,我觉得自己在教学中老是这样,上课前是一片空白的,我一边上课一边设计,这样真的感觉很好,这或许是一种教育机智,为什么在公开课中,我的这些就没了呢?
一点不奇怪,那时我尊重的是听课的人。
如何不去在乎别人的评价,这是很多老师要做的!
是不是在强调生本的同时,也要强调如何关注师本!
《挑山工》教学反思 篇6:
今天上了《挑山工》这篇课文,没上以前,很是担心,这样的文章很难讲,要深挖的东西太多了,我也不想太多,大致看了一下课文,不管它了,边上边看吧。结果效果还行,我是这样做的:
告诉学生我们今天要读三次课文,并且按老师的要求,读第一次:大声读出来,一边读一边划出好词和生词及不会读的词语,因为要左脑右脑交替使用(我告诉他们左脑管语言,右脑管思维,如果你两件事情都能做好算你左脑右脑都好使),这可要本领,啊呀依,开始了,然后我请了几个同学又将这些词语写下来,读一读。
然后我告诉他们,读第二遍要带着问题读,我要他们读了一次课后的题目,思考:“我们”使指谁,“你们”又是指谁,他们之间有什么不同?要他们采取默读的方式再读课文,好的`,他们读得很认真,也可以看出他们很认真地思考,我看时间差不多了,马上说,开始讨论了再说(我觉得自己在这里处理得很好,先说出任务,明确目的,然后给足时间思考,再进行讨论,不会造成他们乱说的现象),他们很高兴,因为都有的说,接着我让他们自己将答案写在了黑板上(近来我找到一个很好的方法,就是让他们自己写板书,这样他们既很高兴,我有“懒”了一下,何乐而不为),这部分解决得很好。
最后,我告诉他们读第三次了,我提出:�
这篇文章的教学总算完成了,我觉得自己在教学中老是这样,上课前是一片空白的,我一边上课一边设计,这样真的。感觉很好,这或许是一种教育机智,为什么在公开课中,我的这些就没了呢?
一点不奇怪,那时我尊重的是听课的人。如何不去在乎别人的评价,这是很多老师要做的!是不是在强调生本的同时,也要强调如何关注师本!
《挑山工》教学反思 篇7:
《挑山工》是1篇篇幅相对比较长的课文,又是1篇说理性的文章,我课堂重点解决三个问题:
(1)挑山工是怎样登山的?他为什么这样登山?
(2)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为什么他们花的时间并不比游人多?
(3)“我”为什么需要这幅画?这些问题既是教学的难点又是教学的重点。
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方式有:
1、结合上下文边读边想,理解句子的意思;
2、采用分小组讨论,互相启发,然后在全班交流;
3、范读并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这样避免了逐段讲读、条分缕析的。支解式教学方式,节省了很多时间。事实表明,学生的学习效果是不错的,学习情绪也很好。
理解课文的整个过程中学生紧紧抓住“作者需要它什么?”进行理解,理解深刻叙述理由也很有条理。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当别人的理解对自己有所启示时,同样会毫不迟疑的举手参与补充。因为学生的积极参与和认真思考,使得大家对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也就十分明确的摆在大家的面前了。在最后总结概括时学生用词准确无误,使整个学习的过程非常完整。
把课堂上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这种精神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需要的也是必不可少的。学生想到自己的学习需要这种心中有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的精神,还想到很多成功人士就因为具有了这种心中有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的精神才会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例如:中国的邓亚萍、杨震宁、外国的爱迪生、居里夫人等,学生用他们的语言表达出了对这些人的尊敬,也真切的了解到了这种精神的重要性。教师的小结给整篇文章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本节课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1、课堂上给学生创造的学习氛围不够轻松,让学生学得不够放松,课堂有些拘谨。
2、课堂上让学生展示读的机会有些窄,只注重齐读,没有读的充分。
3、课堂教学有些流于形式,教案思想太过严重。
《挑山工》教学反思 篇8: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抓重点语句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
2、通过抓住重点语句(挑山工的语言)体会挑山工朝着目标坚持不懈地攀登的精神,懂得做任何事情,要达到目标坚持不懈的努力。
3、通过给插图题词训练学生将理解和表达结合提高书面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相同: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挑山工讲的意味深长的话的意思。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
学法指导: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词句,进一步读懂课文。
课前准备:计算机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我们还知道了泰山的路(生答师板画),挑山工走的路(生答师板写),肩上挑着(生答师板写),理应比游人(生答师板写),但是每次都比游人(生答师板写)
3作者看到这个奇怪的现象有了疑问,想寻找到答案,你们想知道吗
二、细读课文感悟精神
1、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挑山工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的句
子。
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全班交流汇报,教师出示课件
2、学生默读所画的句子,边读边思考,你对挑山工有哪些了解,把收获批注在相应的句旁。
学生默读所画的句子边思考边做批注。
3、组内交流批注补充批注。
4、全班交流收获,教师追问引导学生理解挑山工的辛苦,体会挑山工坚持不懈。根据学生回答指导朗读。
5重点学习挑山工的话。抓住游人和挑山工的不同,引导学生体会挑山工的脚踏实地一心向前的精神。
6、指导学生朗读并评价。
(三)齐读最后一段。(出示课文插图)“我”需要的究竟是什么?(板书:我需要它 明理)
四、拓展练习深入感悟精神
同学们,只是作者需要它吗?(我们也需要)是啊,不仅作者需要挑山工这种认定目标,步步踩实,一个劲儿往前走的精神,同学们也需要,老师也需要,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
师:如果让你根据这幅画和我们所学的课文来写一句座右铭,你会写什么呢?
众生思考,静无声。
师:请大家想想,写在课文25页图的下面。
生动笔写,并汇报。
五、总结
师:今天,我们了解了挑山工,从他身上我们汲取了精神力量。课后,请大家给挑山工写一封信,我们在班级墙报中展出。下课!
《挑山工》教学反思
北票市第十小学 修春芳
这堂课在教学中主要体现出以下一些教学思想。
一、学生为主体的意识体现得十分清楚,教师比较充分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整堂课中,教师几乎没有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提出什么问题,主要通过学生自读来读懂、理解课文,教师的'指导主要体现在组织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并且在训练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民主意识也比较强,经常转换角色,作为学生中的一员共同参与学习,使课堂气氛更加和谐,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学习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学习的效率也随之得到提高。
二、尊重学生,注重对学生的评价激励。评价语言丰富,能促进学生更积极地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也就是要求我们的教学要关注学生,以学生为本。
三、把对学生知识与技能的训练同对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交融在一起,使语文课堂充满了生命成长之美。
四、新课程下,学生个性化发展成了讨论的热点。在本节课中,学生 说个性化的感受、读个性化的理解、写个性化的体会。课堂上有学生练笔的时间,学生静下心来,拿起笔把自己的所得用高度概括得语言写下来,这是一个提炼的过程,是学生生命成长的过程。
五、深入挖掘课文的文化内涵,把握文本,发掘文本中的民族精神、情感、心灵意识,用课文中的人生智慧启迪学生思想、丰富学生生存智慧。这岂止是文本的内涵,它已深深植入学生的精神世界,震撼着在场的每个
人的心灵。
六、在理解课文的同时,注重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注意创设情境,给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学过的关联词语让学生用一用,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内化课文的语言,对小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言极有意义。
由于不是课文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运用关联词语,既使学生创造形地运用语言,又对课文内容有了深入的理解,还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学生参与练习的积极性特别高。
《挑山工》教学反思 篇9:
件上中学的时候曾读过这么一句话:“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当时心想,能让孔子小天下的山一定是非常高大险峻的吧,这样的山一定是很难爬的吧。后来在妹妹的教科书上读到《挑山工》这一课,了解到挑山工们每天要挑上二百多斤重的东西登上山顶,心里对他们充满了佩服。
如今又教到这篇课文,仔细读文,不禁感叹作者选材的匠心独运。浏览名山大川,可以写的东西很多,而作者却偏偏选择了这么一个容易被人忽略的角度,为我们展示了一道独特亮丽的风景线——肩挑重物,在崎岖的山道上独自前行,一步步努力向上攀登的挑山工们,还有他们那脚踏实地、永不放弃的坚持精神。作者的。构思的确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上课时,先简单地介绍了一下作者,板书课题后,让孩子们说说读了题目有什么问题,伟鑫首先提问:“挑山工是干什么的,为什么要叫挑山工,是不是他们也能把山挑起来?”我问他能不能自己解答,他点点头:“挑山工是专门挑东西上山的,所以叫这个名字。”
接下来,自由读文,在文中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并在书上勾勾画画。交流阶段,先让孩子提出有哪些词语不理解。“包蕴”“不解之谜”“意味深长”等词语被提了出来,让孩子们自己试着联系上下文理解,试着用找同意词,通过字面意思等方法解释,基本都能说出意思。但是感觉有些孩子在自读时,本来并没有不理解的词语,可当看到有同学在提问时,也就随便找了一个词,提了出来。因为并没有好好想想,提出来以后才发现,原来这个词还是挺容易的。本想着说说这种现象,但一转念这样一来可能会打消有些孩子的积极性,也就忍住,没有说什么了。
交流关于课文的疑问时,有孩子问到了“我”为什么总是会遇到挑山工?在请孩子帮忙解答之后,便在黑板上画了一个表:
遇到的次数遇到的地点分别在做什么
有个别孩子一看到这张表马上在下面说,遇到了两次。问孩子们到底几次,这下好几个人都说是两次了,也有人小声说不止。并没有再说什么,而是要求仔细看书,把表填好。
当最终把表填好后,孩子们发现其实他们遇到的远远不止两次。这时,便对他们说:“你们看,刚才老师问文中的“我”和挑山工遇到了几次,好几个人都说是两次,我想那一定是他刚才在自学时,没有认真读文,而当有人说答案时,便不加思考,也跟着乱说一气。想一想这样的人云亦云对吗?学习一定要经过自己的认真思索这样才能真正学到知识,如果每次都是浮在表面上,不深入文章去把文章读懂,那就是上再多的课文,花再多的时间,你也是读不懂的。”(还是没有忍住。)
孩子们这下都没有做声,不过接下来的课感觉他们更认真了。课文重点的内容基本都是他们自己解决的,包括课文最后一句话中那个“我需要它”的那个“它”指的是什么,也是孩子们自己答出来的。整篇课文,除了那张表,所有的问题都是孩子们自己提出来的,也是他们自己解决的。
《挑山工》教学反思 篇10:
今天在讲《挑山工》时,我虽然使尽浑身解数想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但都没有成功。课文《挑山工》中,挑山工肩挑重担向泰山登攀的激情丝毫提不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学习小组中对挑山工和游人的登山讨论显得有些冷场。
这时的教学再进行下去也达不到预期的目标了,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促进教学的双边活动,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交流。我灵机一动,在黑板上画了一幅游人和挑山工登泰山的`简笔画,然后根据两者的行动路线在台阶两边同一高度画了一条直线和一条折线。
这时黑板上的路线图引起了部分学生的注意,我便又拿来尺子,让一个学生来量一量,其他同学算数据。在大家的积极参与下,我们一起得出:“挑山工走的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为激发学生更深入探论:“挑山工路程远、速度慢,却比游人先到达山顶”这一问题,我请一个同学讲《龟免赛跑》的故事,学生们兴致很高,并通过这个故事为课文中“我”的“不解之谜”揭开了谜底,很快讨论总结出:游人玩玩闹闹、东看西看的时候,挑山工却一个劲儿向上登攀,所以挑山工比游人先到。
本次教学就在学生们热烈讨论从挑山工身上所得的人生哲理的氛围中结束了。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为了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教师应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