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案大全 >

说课课件 说课稿课件精编5篇

网友发表时间 3183605

【导言】此例“说课课件 说课稿课件精编5篇”的教案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说课材料【第一篇】

《老人与海鸥》是九义教材实验版六年级上学期第七单元的1篇文章。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十多年前,老人在湖畔偶遇一群北方飞到昆明越冬的红嘴鸥。从此,老人与海鸥结下了不解之缘。每逢冬季来临,海鸥便成群结队地来到翠湖之畔,老人也像赶赴约会似的,每天到翠湖去喂海鸥,风雨无阻。他视海鸥为儿女,给它们起名字,喂饼干,照顾伤病的海鸥。久而久之,海鸥与老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然而有一天,老人去世了。海鸥们在老人的遗像前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后又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儿女”,不忍离开自己的亲人。

课文结构清楚,可分为两大部分,前半部分通过老人喂海鸥、呼唤海鸥的名字,与海鸥亲切地说话等事例表现了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后一部分这通过老人死后,海鸥在老人遗像前翻飞、盘旋、肃立、鸣叫等悲壮画面,展示了海鸥对老人的那份令人震撼的情。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练习快速阅读课文,抓住描写海鸥的动作行为的语句,体会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情感写具体的。

在本堂课中我把教与学、师与生融合,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感悟,体会感情,自己也生成了许多体验。

教学预设的目标在课堂上比较好的得以实现。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体会作者的感情。跟随着作者的笔迹从事情发展的顺序一步步理顺,写感受。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海鸥与老人之间如同父子般的感情。

1、出示海鸥图片,拉近学生与海鸥之间的距离:

进而谈话揭示课题,给学生简单的介绍一下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故事,这是为了更好让学生体会海鸥为什么会那样对待老人。

2、读课文,感受海鸥与老人的感情:

指导体会“海鸥们急速扇动翅膀,轮流飞到老人遗像前的空中,像是前来瞻仰遗容的亲属。”这句话时,联系实际,想想此情此景,你在什么时候看到过类似的情景?学生会说,在亲人去世时看到过,进而理解了海鸥与老人亲人般的情谊。后来就抓住海鸥的动作去体会意想不到。

3、升华总结,感悟表达方法:

文章是怎样把海鸥与老人之间的感情写具体的?并补写“……”中省略的内容,练写进行小练笔,并练说。

说课材料【第二篇】

一、说教材

我所执教的《我是什么》是“注、提”教材第二册第四单元的1篇阅读课文。本课是1篇科普短文。课文采用拟人手法,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生动形象地介绍了自然界中水的不同形态,不同变化,水的性情及水与人类的关系。本文共五段,分两课时完成,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对低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特设定本课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①学会本课10个生字和新词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③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汽、云、雹子和雪;了解水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利弊,从而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重点、难点;

①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懂得“我”指的是水,了解水是怎样变化的。

②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水与人类的关系。

二、说教法

低年级儿童活泼,好跳,善于表现自我,极富有想象力,根据这些特点,我拟定以下教法:

1、自主学习法:发挥学生在自学、探索、发展中的主体作用,把学习的主动权给学生。

2、快乐教学法:一是表演课文内容,让学生带上喜爱的头饰,扮演水、汽、雹子、雪,理解“飘、落、打“三个动词,体会水的变化。二是通过“找朋友”的游戏,让学生理解“落、打、飘”三个动词为什么回这样搭配,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三是师生互动读表第三段,使学生理解水在池子、小溪、江河、海洋里的不同状态。

3、以读代讲法:一是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而是教师指导朗读、三是精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四是表演朗读课文,掌握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五是朗读全文,巩固课文内容,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悟义,读中悟理,读中悟情。

4、合作学习法:分四人小组讨论水给人类带来的利弊及联系生活实际,想想有什么办法让水光做好事,不做坏事,此法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发散思维,勇于创新的精神。

三、说学法:

为了充分体现学生是课堂主人,是学习的主体,做到真正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他们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尽量为学生提供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创造性学习的平台。在学生初读课文时,找出不理解的词、句,不明白的问题,读后质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指导学生学会质疑解难,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在精读课文时,让学生在读中悟义,读中悟理,读中悟情,鼓励学生敢于说出自己不同的理解和感悟,在熟读课文时,让学生演一演,既巩固所学知识,又培养了他们的胆识和表演能力,在解决难点时,让学生们交流研讨,合作学习,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课后进行拓展,延伸的训练,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怎样让水光做好事,不做坏事。

四、说教学过程

<一>揭题激趣,用词说话。

老师在黑板上板书“我”,并用“我”说话,之后学生同样用“我”说句完整话,我这样的设计既培养了学生的说话能力 ,又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调动了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

<二>初读课文,思考问题,感知课文内容,老师提出自读要求:

①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掉字,句子读通顺。

②在朗读的过程中,用笔划出不懂的词、句,不明白的问题。

③思考“我”是什么?我这样的设计,主要是教给学生读书方法。

<三>精读课文,加强朗读指导,理解课文内容。

①让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句子读一读,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②让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水的不同变化、不同形态的有关句段读一读,并说出自己的感悟

③引导学生结合对课文重点句的体会、感情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指导

④ 充分发挥儿童的想象能力、利用儿童善于表现自我的特点,边读文边表演。我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方法,极力营造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悟义、读中捂理、读中悟情。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句段,最感兴趣的问题读读、说说、议议,不但唤起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而且还改变了课堂教学的基本结构,变传统的教师讲“懂”为学生自己读“懂”。

<四>在学习的过程中,为了突破本文的重点,我是这样设计的:①让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体会水的变化

②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运用“直观性原则”让学生在观察动画中理解“气体、液体、固体”的变化

③ 为了让学生理解水在不同地方的不同形态,设计了选词填空,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去体会“睡觉、散步、奔跑、唱歌、跳舞”的意思。水与人类的关系是难点,我是这样设计的:①师生读课文第四段②动画显示画面揭示水的利与弊和人类的关系③带着问题分组讨论“你有什么妙计”让水光做好事,不做坏事,此环节师生互动,生生交流,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及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五>感情朗读全文,巩固所学知识,进行拓展练习

①感情朗读课文②交流学习本课的收获③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填空”进一步了解水的变化。

五、课后拓展训练

以“让水光做好事,不做坏事”上一节主题班会。

六、本节课的创意与特色。

1、营造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把课堂还给学生,根据本课内容和小学生好动、好跳、好表现的特点,采用“快乐教学法”“表演法”“讨论法”,努力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进行小组协作学习,在朗读、交流、讨论中自我体验,享受成功的喜悦,并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想象能力,表演能力均得到提高。

2、合理取舍教材,把生活实际说话这一环节,先分组讨论,想想你用什么办法让水只做好事,不做坏事,然后分别汇报讨论情况,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精神。

3、利用课件,制作生动形象的画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把复杂深奥的自然常识变得浅显易懂,使学生一边学课文,又能一边观察到平时生活中不能看见或不能理解的事物。

说课材料【第三篇】

一、说教材:

《装满昆虫的衣袋》是叙事写人的文章,主要叙述了昆虫学家法布尔小时候的两件事。儿时的法布尔对昆虫充满了好奇,在一天傍晚,他独自寻找“纺织娘”,忘记了回家;八九岁时去放鸭子,他却花了大量时间观察昆虫并把捉到的虫子装在了衣袋里,父亲的责骂也没有改变他对昆虫的迷恋。课文并没有写法布尔是怎 读着《装满昆虫的口袋》,一个迷恋昆虫的孩子跃然纸上。所以,在教学中我首先要让学生弄清楚文章究竟写了法布尔小时候对小虫子着迷的哪几件事,然后再从人物的动作、语言、内心来体会人物的精神。教学中我努力引导学生去阅读、发现文章的美和营造氛围,使学生和“我”一起感受到大自然的无穷魄力。

《装满昆虫的口袋》这篇课文需要两个课时完成,今天我讲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设想。根据上面的情况我制定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为:

1、要让学生从法布尔的故事中受到启示,从小养成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的好习惯,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志趣。

2、从课文的具体描写中体会出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从而走进人物的精神世界。

3、学会搜集资料,通过课外资料的补充,使学生的情感得到进一步延伸,使课文内容得到进一步拓展。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其中的从课文的具体描写中体会出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从而走进人物的精神世界是我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二、说教学方法: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有限的生活积淀、自身的阅读体验,在本课教学中,我运用了情境教学法激发阅读兴趣法。让学生按照“找重点句个人体会——全班交流 ——感情朗读(走进人物内心世界)”和“在文中认识人物——从课外知识中认识人物”两个方法学习全文。让学生自主感悟、自主想象,在愉快的气氛下全面地认识法布尔,从而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志趣。

三、说教学过程:

在教学本课时我紧紧抓住一个词语 “迷恋”,围绕着课文中的两件事进一步使学生感受到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紧扣中心,先让学生学习与课文中心紧密联系的第2、3自然段,感受“着迷”;接着学习第4至6自然段段,感受“迷恋”;最后在交流资料后学习课文的最后一自然段,感受“痴迷”,使学生认识到法布尔对昆虫越来越喜欢,最后已无法摆脱。采用这样的教学设计,既能立体解读文本,又是以“突出重点,紧扣中心为,发展思维,培养能力”为目的的。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一)复习导入,感受着迷

上课伊始,先让学生回忆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觉得法布尔是个什么样的人?(喜爱昆虫、昆虫迷)然后让学生找出带有“迷”的的三个句子,初步感受出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对昆虫是越来越喜欢。接着明确本课的学习任务:通过法布尔童年的两件事走近法布尔,到底他是怎样对昆虫由“着迷”到“迷恋”甚至“痴迷”的呢?从而进一步认识法布尔。

(二)潜心会文,体会“着迷”

1、教学2、3自然段我主要采用了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的一般运用有形、有声、有情的情境,吸引学生进入课文,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发展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在语言训练中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和情感。教学中,我抓住了重点的句段。如: “三天前,法布尔就告诉她,花丛里经常传出一种动听的声音,不知是谁在唱歌。现在,他终于找到了这位‘歌唱家’。”其中“三天前”“经常”“终于”这三个词是关键词,可以知道他执着寻找,找到纺织娘很不容易;“谁”“歌唱家”是次要的,但也能体会出法布尔对昆虫的情感。接着出示法布尔回答妈妈的话是让学生作一个比较:他不顾父母的担心,不顾自己辛苦的付出,从侧面反映出法布尔对昆虫真的是着迷了。接着我又让学生想象为了找到这只纺织娘,法布尔可能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怎么克服的?从此走进法布尔的生活。并创设对话情境,入情入境地与学生对话,激发起学生对话的欲望与热情,在对话中学生自然地走进文本,与法布尔共同感受捉纺织娘的辛苦,捉住纺织娘的那份喜悦,所呈现的是师、生、文本之间平等对话的美丽场景。

三、品读体会,感悟“迷恋”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情感的体验和积累,而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因此,恰当地、充分地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可以融入文本进行感情朗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思维,发展语言和陶冶情感。因此,课文第三大段我就从这一方面去努力。在教学时,我先学生采用2、3自然段的学习方法自学,大体的路子是:先让学生自读课文,然后让学生紧扣“迷恋”找出句子,画出其中的关键词,对关键词展开理解、感悟,最后有感情地朗读重点的段落。

在教学“他把这个小宝贝放进蜗牛壳里,装进自己的衣袋,打算回家后再好好欣赏。 ”这句时我先出让学生说说自己平时把什么当宝贝,然后请同学们注意法布尔一系列的动作,细细地品味,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仔细听,也许你还能听到法布尔在悄悄地对小宝贝说些什么?通过想象画面,细细品味,是学生感受出法布尔对小甲虫照顾得很周到,精心呵护,很珍惜小甲虫。

四、拓展阅读,深化 “痴迷”

简介法布尔一生最大的成就《昆虫记》以及昆虫史诗对他的赞颂,又使学生也钦佩他优美的文笔、流畅的语言。学生学完后,脑海中留下的,除了对课文的感知,还有对法布尔的深深钦佩。此时,法布尔这位伟大的昆虫学家多层面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这一环节的设计,把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对法布尔这位伟大的昆虫学家有多层面地了解,学习情感体验得到自然延伸。这时,让学生齐读最后一段,情感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五、升华情感,总结全文。

在这个环节我引导学生又回到课题,解决了这篇课文为什么要用“装满昆虫的衣袋“作题目这一问题,并进行相应的延伸,这个口袋里还装满了什么?

让学生从书本中走出来,去生发,去拓展,去创造,“跳出文本看世界”,使学生受到法布尔细致观察、严谨治学的精神的熏陶和感染。

优秀说课课件【第四篇】

一、说教材

从知识结构来说:氧气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非常熟悉的气体,教材把它放在第二章第二节, 本节教材从学生熟悉的内容----氧气的用途入手,引出氧气的物理性质,进一步通过实验介绍氧气的化学性质,最后总结出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的概念,层层深入,符合初中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和建构主义教育论的元认知规律。

从能力培养来说:通过看图认识氧气的用途开始,到观察氧气的颜色、状态,到闻氧气的气味,再到观察木炭、硫、铁在氧气中的燃烧现象,可以说教材深入浅出,为后面几节氢气、碳及其化合物等内容的学习提供了一个合理的思维模式。

从情感培养来说: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和探索自然的精神。知道化学反应的重要用途。

从本节教材的重点、难点来说:

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以及化学反应的概念。

难点: 氧气的化学性质的理解及应用。

二、说教法

传统的学习观认为,学习发生与否取决于教师的教授,学习的过程就是教师呈现、组织和传递知识的过程,学生的任务就是像“海绵”一样地尽可能多地吸收教师传授的知识。当前的教育理念,则认为要将学习看成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学习是一个主动的、有目标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断转化和修正教师所提供的信息,然后以一种具有个人特点的,有意义的方式来建构新知识,由于学生担负这一责任的意愿和能力会有所不同,需要教师给予一定的帮助。

根据这一教育理念,结合教材内容特点及学生认知情况,本节课采用自主学习和实验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1、氧气的用途和物理性质采用自主学习教学方法。

2、氧气的化学性质采用实验探究的教学方法。

三、说学法

氧气是在自然科学学习中系统地认识具体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开始,形成一个良好的思维习惯是本节课学法指导的关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人的正常感观习惯,指导学生先按色、嗅、味、状态的顺序去认识氧气的物理性质,再通过自主阅读去了解氧气的溶解性和密度等物理性质,培养学生形成一个观察以及描述物质物理性质的正确习惯顺序。

对氧气的化学性质,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思维观察实验现象,学会如何观察、描述实验现象,并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通过碳、硫、铁与氧气的反应事实,归纳得出氧化反应与化合反应使学生的理性思维再一次得到升华。

总之本节课的学法形成,对以后学习氢气、二氧化碳、碳单质以及酸、碱、盐等具体物质的性质与用途提供了基础和保障,因此在学法上重在指导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正确的思维习惯。

四、说教学过程

1、讨论激趣,明确目标,引入新课,了解用途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并查阅有关氧气用途的资料。

新课引入:

问题:我们生存所必须的气体是什么? 同学们请想一想氧气除了可供给我们呼吸以外,在日常生活中,它还有哪些应用?同学们可将事先通过各种途径了解的知识向大家介绍一下。

通过两个问题的讨论,结合课本上的插图,学生们已经集中了注意力,大大调动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明确了学习目标,同时也对课外自主学习情况进行了检查。

2、自主学习,了解物理性质

(1)请学生自主学习课本34页内容---------氧气的物理性质。

提出问题:书上所描述的物理性质,有哪几点你可以通过观察、实验或事实来证明?

(2)出示一瓶氧气,让学生观察,并指导学生如何闻氧气的气味。

(3)指导学生描述某一物质的物理性质,一般都是从色、嗅、味、状态、密度、溶解性等几方面进行研究的。

这样经过自主学习、讨论证明、观察实验等方法既对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进行了指导,也有利于学生对氧气物理性质的记忆。

3、实验探究,掌握化学性质

(1)问题1:了解了氧气的物理性质以后,大家肯定在想了,氧气会有哪些化 学性质呢?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来证明呢?

(2)问题2:实验的目的是什么?我们可以怎样进行这些实验?实验过程中我们应注意观察什么?

(3)以木炭为例通过观察实验完成下表第一栏:

表一、 物质和氧气反应(课本35页)

同时连续完成硫燃烧实验和铁丝燃烧实验,然后由学生自主完成表格一的剩余部分,教师进行指导。

(4)最后要向学生说明铁丝与氧气反应的集气瓶内事先装少量水或细沙的原因。

经过实验探究,学生不仅掌握了氧气的化学性质,更主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科学的实验方法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为以后更好地利用实验探究自然科学知识打下基础。

(5)总结出氧气的化学性质:氧化性和助燃性。

4、归纳小结,知识的升华

(1)教师讲述:为了更好地系统地学习一类知识,我们常用比较归纳的方法。对化学反应我们常根据不同化学反应的共同特征,归纳为多种反应类型。现在我们来比较一下今天学习的几个化学反应,看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

(2)教师陈述:化合反应、氧化反应概念。

(3)为了使学生能正确区分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不至于把两者混淆,用多媒体设计成答题小游戏来完成以下练习:

指出下列文字所表示的化学反应,哪些是氧化反应?哪些是化合反应?

(4)问题:今天学习的氧气的性质和它的用途之间有什么联系?

通过这一问题的讨论,使学生从理论高度认识性质和用途之间的关系,同时作为本节课的小结,使学生从感性材料上升到理论知识,使学生得到意义上的构建。

5、布置作业,持续学习

(1)必做题:课后练习4、5题。

(2)探究题:今天我们研究了有关氧气的知识,还有很多方面没有涉及到,请大家通过各种途径,观察身边的现象,以“氧气和我们的生活”为主题准备一份发言稿。

其中探究题为学有余力的学生而准备,可以在课外兴趣小组中交流,或在黑板报中登载,旨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会观察。

五、说板书设计

除了用多媒体逐条展示,完成表格一(见上)以外,再在黑板上列出重点知识,以利于学生明确本课学习内容,加深记忆。

一、氧气的用途

二、氧气的物理性质:

(1)一般情况下,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2)密度略大于空气。

(3)不易溶于水

(4)有三态变化

三、化学性质:

(1)助燃性

(2)氧化性

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硫 + 氧气 →二氧化硫

碳 + 氧气 →二氧化硫 既是化合反应,又是氧化反应

铁 + 氧气 →二氧化硫

优秀说课课件【第五篇】

一、说教材分析

“写喜欢的小动物”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习作。这一单元以“作家笔下的动物”为专题编排了《白鹅》《白公鹅》《猫》《母鸡》4篇文章。不同作家写同一种动物;同一作家写不同的动物。在他们的笔下,高傲的白鹅,古怪的猫,慈爱的母鸡,性格鲜明,栩栩如生。每篇文章的内容和表达方法各不相同,但都表达了作者对动物真正的喜爱和真诚的赞美。在4篇课文之后,“口语交际”和“习作”,安排学生抓住特点说、写自己喜欢的动物,表达真情实感。

从课文到口语交际再到习作指导,整个单元清晰地展现了“读动物,说动物,写动物”的设计思路。“跟大作家学写小动物”,“从读学写,读写结合”是本次习作指导的总体思路。

二、说学情分析

我工作的学校是一所比较特殊的农村小学,孩子们生在农村,长在农村,2012年一部分孩子搬进了高楼林立的城乡“示范镇”,一部分孩子仍生活在布满平房、小巷的自然村落。农村人喜欢小动物,也喜欢养小动物,孩子们自小就有许多和小动物亲密接触的机会。课前,我要求学生观察小动物,给小动物拍照,和小动物玩耍。让学生在习作中有话可说,有话可写。此外,作为四年级的学生不仅乐于观察,乐于书面表达,而且在二年级下学期有过一次“写小动物片段”的经历。学生有一定的观察和习作的基础。

三、说教学目标

在深入解读教材,认真分析学情之后,我从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维度,为本次习作教学设置如下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自主选材,自主拟题。

2.学习本组课文写小动物的基本方法,适度运用于习作实践。

3.指导学生通过具体事例写出小动物的特点,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学习本组课文写小动物的基本方法,写出小动物的特点是习作指导的重点。选择恰当事例,具体记述,表达真情实感是习作的难点。

四、说教学方法

《课程标准》指出:“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

观察处在第一位,它不仅是写作教学中要着重培养的能力,也是写好作文的前提和基础,更是习作教学中经常运用的教学方法。课前,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小动物,不但要认认真真地瞧,还可以动手摸摸,用鼻子闻闻,听听动静,和小动物玩玩……

读写结合,说写结合,也是本课采用的教学方法。大作家笔下的动物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其中蕴含着写作的奥秘。小作家们要去读,去思,去悟,再去用,将阅读和写作有机结合。说写结合一般是先说后写,这样可以降低难度,促进交流,而且便于教师学生动笔前前进行指导。

五、说教学过程

为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读——说——写——评——改的思路,设计了:施展魔术,激发兴趣;抓住灵感,拟定题目;边读边悟,学习绝招;范文引路,起草成文;展示交流,修改提升。五个教学环节。

1施展魔术,激发兴趣

幽默是男老师上课的法宝,兴趣是学生爱上习作的关键。上课伊始请同学们说说他们都喜欢什么动物。

接着,老师说,于老师会变魔术,能把你们喜欢的小动物变出来,信不信?

孩子们在质疑和期待中,将目光投向教师。欢快的音乐响起,孩子们和他们喜欢的小动物一个个闪过屏幕。孩子们带着惊喜和期待走进习作课堂。

2抓住灵感,拟定题目

题好一半文,题目是文章的眼睛。看着眼前闪过的小动物,孩子们的脑海中一定会浮现出自己喜欢的小动物。迅速捕捉住这份灵感,拟定作文题目。可以是动物的名称,也可以是家人给动物起的名字……

孩子们在作文纸第一行写下鲜活生动的题目:

大白鹅、小黑狗、我家的小兔子、乌龟赛跑、淘气的皮皮……这些题目唤起了孩子们的习作欲望。

3边读边悟,学习绝招

1.学习绝招一——确定角色

老师继续引领他们“跟大作家学写小动物”,去发现大作家们写好小动物的绝招。

出示图片,唤起学生回忆。(白鹅图、白公鹅图、猫图、小猫图、母鸡图):

在课文中,丰子恺先生称呼白鹅——鹅老爷;

在叶·诺索夫的眼中白公鹅就是海军上将;

老舍先生把大猫当成了朋友,把刚满月的小猫当孩子一样看待;

他笔下的母鸡俨然就是一位母亲。

学生发现大作家把小动物当成了他们的伙伴,朋友,甚至亲人。写好小动物,就不能单单把它们当作动物来写,而要确定好它在自己心中的角色。(此时板书第一招:确定角色)

接着请孩子们谈谈,在他们心中,他们喜欢的小动物应该是什么角色?——可以是小伙伴、小弟弟、小宝宝甚至是小淘气。

2.学习绝招二——捕捉特点

“要具体地写出小动物的特点,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是习作的核心要求,是这次习作的一个提升点,也是本次习作的重点所在。

接着跟大作家学,看看大作家们抓住了动物的哪些特点。

(课件出示:

好一个高傲的动物。——《白鹅》

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猫》

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因为它有了一群鸡雏。它伟大,因为它是鸡母亲。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母鸡》)

在读中,孩子们不难发现,大作家都能用生动的句子,突出小动物的特点,表达自己的情感。(此时板书第二招:捕捉特点)

学是为了运用,运用能够巩固学到的方法。接下来老师激励学生:“大作家都有非常敏锐的观察力,能准确地抓住这些小动物的特点。小作家们,你们行吗?如果让你,用一句话介绍小动物,你会说什么?”在学生动笔前,教师进行指导,这样的句子一般放在开头,也可以放在结尾。孩子们写的有模有样……

师生围绕抓住了小动物的什么特点进行交流。

3.学习绝招三——描述趣事

仅仅是一句话还不是好文章,大作家们还写了一些具体的事。

(课件出示老舍先生描写小猫的段落)

这些事使小猫可爱,淘气的形象跃然纸上。明确:描述趣事也是写好小动物的一个绝招。(此时板书第三招:描述趣事)

明确后,请孩子说说自己的小动物的趣事。

整个第三环节,在已有学习经验的基础上读大作家的文章,发现大作家写作的方法,学习大作家写作的方法,运用大作家写作的方法,阅读和写作有机结合,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交替运用。在读、思、议,说、写、评中学习写作。

4.范文引路,起草成文

“确定角色”“捕捉特点”“描述趣事”这三招帮助学生打开了习作思路,明确了基本的习作方法。但是第二学段的学生仍处在习作的起步阶段,范文引路,适度模仿对于大多数学生是非常必要的。教材中的名家作品语言风格各具特色,但不适合作为小学生的习作范文。老师需要给学生提供可借鉴的伙伴式语言的例文。

(课件出示《小乌龟》片段)

这个片段来自小学生的真实生活,是学生优秀习作的片段,很容易引发情感和语言的共鸣。

由这个片段引导学生进一步发现具体的写作策略——描写细致些,感受真实些。

从精选材料到确定题目,从选取事例到指导方法。经历这样的指导过程,学生自然能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孩子们继续完成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5.展示交流,修改提升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

这一环节分两步完成:第一步投影展示,师生共同评改;第二步自读习作,自评自改。

最后,伴着优美的音乐朗读习作。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突出方法的引领,体现学生从课内及例文中习得的写作方法。

总之,本次习作指导把握“从读学写,读写结合”的基本策略,以观察为基础,以兴趣为先导,以方法为突破,以范文为阶梯,读写结合,仿创结合,以此课例力图探索习作教学的新路。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0 3183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