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案大全 >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精编5篇

网友发表时间 2563284

【导言】此例“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精编5篇”的教案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1、2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草原的“景色美”、“人情美”,体会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感悟草原的“景色美”、“人情美”,体会“蒙汉情深”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第1、2自然段。

3.感悟草原的“景色美”,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的思想感情。

一、 情境导入

1.出示地图,简介内蒙。师:这里是土壤肥沃,牧草茂盛,野花芳香,空气新鲜,湖泊晶莹的内蒙古大草原,蒙古族同胞就生活在这风景如画的草原上。草原风景美,蒙族牧民更美……

2.欣赏音画,走近草原。播放多媒体音画《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说说草原给你留下的初步印象。

3.导入新课,齐读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跟随着我国现代作家老舍先生,走进内蒙古,走进——(生齐读)草原,作一次草原之旅。

点评

从“地图”到“音画”再到“课文”,逐步缩短“草原”和学生之间的时空距离,并为整篇课文的阅读营造出“美”的氛围。《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中优美的草原风光画面,为后面学生阅读课文第1、2自然段,在脑海中想象草原美景提供了“相似经历”的支撑。

二、 初读课文

1.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读、齐读。

迂回、玻璃、襟飘带舞、彩虹、马蹄、羞涩

2.自由交流预习中理解的新词。

重点交流:渲染、勾勒、迂回、鄂温克。

3.指名逐段朗读课文,说说每段大意。

读中正音,读后交流每节的大意,点出五幅画面:草原景色——远道欢迎——相见握手——盛情款待——斜阳话别。

4.用最简练的语言说说课文的大意。

我们访问内蒙古大草原,看到草原的美丽景色,受到蒙古族人民的热情欢迎。

板书:景、人。

点评

初读课文环节,首先重基础,一是,关注生字新词的预习情况,读准字音,了解词义;二是,关注课文的朗读情况,做到书不读通,不开讲。其次重整体,一是,把每一个自然段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读懂大意,形成画面;二是,把全文看作一个更大的整体,将五幅画面叠加,读懂全文大意,最后浓缩为两个字——“景”、“人”,为接下来引导学生精读课文留下伏笔。

三、 感悟“景色美”

1.指名朗读第1自然段,想象草原的景色。

师:谁愿意为我们做导游,带着我们走进草原,来欣赏草原的景色?

2.自读自悟,圈点批注:草原的景色有什么特点,你最喜欢哪里?

3.师生互动对话。

(1)天:更可爱——空气清鲜,天空明朗。

品味“那么……那么……”。

(2)地:一碧千里,并不茫茫——平地绿,小丘绿,羊群白。

品味“羊群——白色的大花”、“草原——无边的绿毯”、“小丘——中国画”、“翠色欲流——流入云际”。

板书:景色美。

4.自读自悟,圈点批注:用“——”画出此时作者的感受,并与自己的感受联系起来体会。

5.师生互动对话。

(1)为什么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满心的愉快?

(2)从“惊叹”、“舒服”、“久立四望”、“低吟小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骏马、大牛在回味着什么?除了骏马、大牛在回味,还有谁在回味呢?(作者、读者,包括课堂中的你我他)

板书:愉快惊叹。

6.配乐朗读,闭目想象。

师:让我们在优美的草原牧歌中来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7.反复朗读,熟读成诵。

背诵提示,点明写法:(天)空气——天空——(地)天底下——羊群——小丘——(感受)这种境界——在这境界里——。

8.小结过渡:跟随着作者的笔触,我们仿佛置身在美似画卷的草原之中,陶醉在天空的清鲜明朗、大地的一碧千里之中,怎能不愉快惊叹呢?接下来,还有更加迷人的画卷在等着我们欣赏呢。谁来往下读。

9.指名朗读第2自然段的前半部分,想象草原的景色。

10.自读自悟,圈点批注:从这一部分中,你读出了草原的景色还有哪些特点?

11.师生互动对话。

(1)辽阔: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

(2)静寂: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师:草原的辽阔与静寂,愈显出草原景色的美不胜收。

1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熟读成诵。

点评

“景色美”这一部分内容的阅读,是本文教学的重点之一。上述教学设计,凸显阅读对话教学理念。首先,围绕文本解读核心,精心预设对话话题——“草原的景色有什么特点?”这个话题解读的容量大,涵盖了课文第1、2自然段中的主要内容。话题解读的个性化,可以兼顾到不同学生的解读空间。其次,让学生充分经历阅读对话教学的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潜心会文、自主对话,引导学生围绕话题,圈点批注。第二层次是师生交流、互动对话,引导学生围绕话题,品词析句。第三层次是熟读成诵、内化积淀,引导学生沉淀话题,积累语言。再次,在阅读对话教学过程中,时时关照学生自我的体验。引导学生把自己放到文本之中,反复地揣摩,仔细地推敲,认真地品味,不断地咀嚼,走进文本言语的深处,走进作者心灵的深处,去倾听文本的声音,去感受文本的色彩,去体验文本的意境,去触摸作者以及自己的情愫。

四、 作业

1.听写生字词。

2.摘抄第1、2自然段中的比喻句、拟人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3.背诵课文的第1自然段。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2自然段。

2.感悟草原的“人情美”,说说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理解,体会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

一、 复习导入

齐背第1自然段,“回味”草原的美丽景色。

二、 感悟“人情美”

1.师:上节课我们欣赏了草原的美景,这节课我们来感受草原的人情。

自读自悟课文2~5自然段:用“~~”画出主人迎客、相见、款待、话别的有关语句,想一想蒙古族人民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引导学生在书上圈点批注)

2.师生互动对话。

先读自己所画的语句,再说自己读出的印象。

(1)远道欢迎:男女老少、各色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飞过来、几十里外、欢呼着、飞驰着、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飞过小丘。(欢迎的人多,场面盛大,热情好客)

(2)相见握手: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你说你的、我说我的。(心情激动,场面热烈,热情好客)

(3)盛情款待:奶茶奶豆腐羊肉,举杯敬酒唱歌,礼貌亲热微笑,干部老翁姑娘。(非常尊敬,气氛热烈,热情好客)

(4)斜阳话别:饭后,套马、摔跤、舞蹈、骑马;夕阳西下,不忍分别。(气氛融洽,情意深厚,热情好客)

3.师:蒙古族人民给我们留下了这么多深刻的印象,这其中印象最深的一点是——“热情好客”!

指名四人朗读2~5自然段,体会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的特点。

4.面对热情好客的蒙古族人民,作者的感受是什么?课文中没有直接写出来,但我们可以透过2~5自然段中的文字,感受到作者此时的心情?

板书:人()情美、兴奋动情。

点评

“人情美”这一部分内容的阅读,是本文教学的又一重点。上述教学设计,在阅读对话教学中,注重凸显两个方面的价值引领。一是,凸显核心话题的价值引领。在 “人情美”这部分内容的阅读中,引导学生紧紧扣住一个话题——“自读自悟课文2~5自然段:用‘~~’画出主人迎客、相见、款待、话别的有关语句,想一想蒙古族人民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这是一个很好的核心话题,它使课文2~5自然段中纷繁芜杂的阅读对话点得以删繁就简,可以给予学生充足的自读自悟、自主交流的时空。在这个核心话题的价值引领下,阅读对话教学过程就会变得简约,但却又是内涵丰富的。二是,凸显文本核心的价值引领。在学生对2~5自然段中的 “人”作了多元解读后,一方面需要尊重学生的多元解读,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凸显文本核心的价值引领。教学中,要把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这一核心价值凸显出来,并通过朗读让“热情好客”在学生的脑海中定格。

三、 感悟“蒙汉情深”

1.引读:同学们,草原上景色美,让作者愉快惊叹;草原上人更美,让作者兴奋动情。太阳已经偏西了,谁也不肯走。是呀!——(生齐读)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2.请联系全文理解这两句诗。

3.师生互动对话。

板书:蒙汉情深、依依惜别。

(1)“蒙汉情深”是什么意思?“蒙汉情深”体现在哪里?

(2)“天涯碧草”是什么意思?“天涯碧草”体现在哪里?

(3)展开想象,说说这两句诗所描绘的情境。

(4)从这两句诗中,你读出了什么?(蒙汉情深,民族团结)

(5)课文以诗结尾,你觉得怎么样?(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4.指导诵读。

点评

抓住课文结尾这两句诗总结全文、升华主题的特点,把“诗句”附着在“文本”中作感性解读。在读懂诗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的感情,让“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文本主题得以归结升华。最后,引导学生从语言表达形式上,来领悟作者以诗结尾的“妙笔”。)

四、 品味“文字美”

1.选读文中自己最喜欢的句段,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

比喻句、拟人句,静态描写、动态描写,写景、叙事、抒情;优美诗句……

2.出示文中几处矛盾的语句,引导学生品味。

(1)“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2)“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3)“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声音,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4)“这时候鄂温克姑娘们,戴着尖尖的帽子,既大方,又稍有点羞涩,来给客人们唱民歌。”

点评

《草原》这篇课文语言简洁生动,情感真切自然,是1篇文美、景美、情美的典范作品。老舍先生不愧被誉为“语言大师”,文中比喻、拟人信手拈来,其中最鲜明的语言特色是老舍先生故意将互相对立和排斥的描写,巧妙地熔于一炉,在看似矛盾的语言背后,可以让读者读出丰富的内蕴。因此,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对这么多清新自然、贴切传神、内蕴丰富的语言文字,需要引导学生作“反刍”式的品味。在文本解读过程之中,注重文字品味,把语言的内容和形式融合在一起。在文本解读结束之后,作“反刍”式的文字品味,丰富积淀学生的语感。

五、 总结全文

读着老舍先生的《草原》,我们仿佛也作了一次身临其境的草原之旅。草原的景色美,使人愉快惊叹;草原的人情美,使人兴奋动情;蒙汉情意深厚,使人依依惜别。

六、 作业

1.背诵课文的第2自然段。

2.联系课文,说说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

3.联系课文,搜集资料,了解内蒙古民族风情。

板书设计:

景色美 (愉快惊叹)

草原 人情美 (兴奋动情)

蒙汉情深 (依依惜别)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2

设计说明

日常生活中蕴涵许多有关小数的问题,已经对小数的相关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本节课在此基础上学习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借助课件创设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通过教学让学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借助“小数点搬家”的情境解决相关的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注重生活情境的创设,在探索中获取新知。

通过“蚂蚁快餐厅”中价格变化的情境,先让学生讨论为什么要让小数点搬家,再接着讨论三次标价的变化及实际价格,最后让学生观察小数点向右移动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讨论小数点向左移动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2.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突破重难点。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三次不同的标价,它们都有数字“1”,但小数点的位置不同,小数的大小就不同。然后借助元、角、分的关系,让学生了解小数点向右移动时小数的大小如何变化。在此基础上再推出小数点向左移动时小数的大小如何变化,并加以验证。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我们已经学习了有关小数的知识。小数中最重要的一个符号是什么?(板书:小数点)今天,我把这位客人请进了课堂,看看它会给我们带来什么?

(动画)在轻快的音乐中,草原上跳出三个数字并排列成:256。这时小数点跳出来了,自我介绍:“大家好!我是小数点。”接着小数点跳到5和6之间(),再跳到2和5之间(),小数点说:“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小数点搬家。”(板书课题:小数点搬家)

师:哦,原来小数点要搬家了。看了课题你有什么想法吗?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小数点搬家”的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从具体情境中初步体会小数点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欲。

⊙探究新知,合作交流

(一)探索小数点向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1.出示课件,提出疑问。

课件出示主题图:小数点怎样搬的家?小数点的不断搬家使蚂蚁快餐厅的价格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师生共同明确:小数点第一次向右移动了一位,第二次又向右移动了一位,快餐的价格在逐渐增加。

3.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明确:快餐的价格由元到元,再到元。

4.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的小数点的位置有什么变化?它们的大小又有什么变化?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

5.学生汇报,交流结果。

(1)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

方法一:元=1分,元=1角=10分,10分是1分的10倍,元是元的10倍,所以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就扩大到原数的10倍。

方法二:是,是,是100份中的1份,是10份中的1份。所以是的10倍。所以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就扩大到原数的10倍。

方法三:米看成1分米,米看成1厘米,1分米是1厘米的10倍,是的10倍。所以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就扩大到原数的10倍。

(2)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

0.01元=1分 元=1元

0.01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就是1,1元是1分的100倍,所以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小数就相当于乘100,得到的数是它的100倍。

6.提问:如果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四位,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同桌之间说一说。

7.小结:小数点太神奇了,它只要向右一跳就扩大,向右跳一位,得到的数就扩大到原来的10倍;向右跳两位,得到的数就扩大到原来的100倍……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教案3

⊙讲故事,激趣导入

1.通过小猫钓鱼认识平均数。

师:大家都听过小猫钓鱼的故事吧?今天老师也给大家讲一个小猫钓鱼的故事。

师:在一个晴朗的午后,老大、老二和老三这三位猫兄弟到河边钓鱼。两个小时以后,它们各自数了数自己钓到的鱼,老大钓到7条鱼,老二钓到6条鱼,老三钓到2条鱼。老三看自己钓得这么少就哭起来了,原来猫妈妈说,今天谁钓鱼钓得最少就不能去观看森林卡拉OK大赛,于是老三哭得特别伤心,怎么哄也哄不好。这时老二说:“我有主意了。”你知道老二想出什么主意能让三位猫兄弟一起去观看森林卡拉OK大赛吗?你能用小棒代替鱼,摆出老大、老二和老三分别钓鱼的条数吗?

(1)提出问题。

怎样才能使老大、老二和老三钓到的鱼同样多呢?用小棒摆一摆,在小组内说说你的方法。

(2)汇报。

方法一:老大拿出2条鱼给老三,老二拿出1条鱼给老三,这样老大、老二和老三各有5条鱼,这种方法叫作移多补少法。

方法二:把老大、老二和老三的鱼合到一起再平均分,每位猫兄弟都可以得到5条鱼,这种方法叫作先合并再平均分。

师:这种方法你能列出算式吗?

7+6+2=15(条) 15÷3=5(条)

2.引出“平均数”。

师:5条是老大钓鱼的条数吗?是老二和老三钓鱼的条数吗?(都不是)我们给“5条”起个名字,“5条”是三只小猫钓鱼的平均数,可以说平均每只小猫钓了5条鱼。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什么是平均数,怎样求平均数。

(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从故事情境中引入要学习的内容,不仅激起了学生学平均数的欲望,还为这一课的学习创设了良好的开头。通过摆一摆,提前渗透移多补少的方法,降低了学习新知的难度,使学生容易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自主探究,理解新知

1.教学教材90页例题。探究用“移多补少法”求平均数。

(1)(课件出示主题图)请学生观察统计表。

提问:你从统计表中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再提问:由统计表你能看出淘气能记住几个数字吗?淘气平均每次记住数字的个数用几表示比较合适?

出示智慧老人的说法:淘气平均每次记住6个数字。

师:“平均每次记住6个数字”就是这5次平均每次记住的数字的个数同样多,都是6个。你们想知道这个数字“6”是怎么得来的吗?

学生小组内操作:摆一摆或画一画,使5次同样多。

(2)学生操作后汇报自己的想法。

因为第5次和第3次记住数字的个数比较多,所以第5次给第1次1个,给第2次2个,第3次给第4次1个,这样淘气每次记住数字的个数都变成了6。

(3)教师边演示,边总结。

通过把多的补给少的,使每次记住数字的个数同样多,这种方法就是“移多补少法”。用这种方法,可以求出淘气5次平均每次记住数字的个数。

2.探究用“算术法”求平均数。

师:除了上面这种方法,你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学生讨论后可得出:先把这5个数合起来,再平均分。

师小结:“合”就是把这5个数加起来,然后平均分成5份,每一份就是平均数。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4

一、学习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回忆和巩固含有小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

2、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懂得引入中括号的必要性,理解并掌握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3、能熟练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4、在计算中增强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及发散思维的能力。

二、学习重点

熟练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三、学习难点

理解并掌握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四、教学方法

教法:情境教学法练习法

学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五、教学过程

(一)上单元我们学习了神奇的计算工具和一些有趣的计算,其实在数学计算中,还有许多运算规律,你们想研究和学习吗?这节课开始,我就来探究和学习一些有关数学计算的规律。

(二)自主学习

1、出示课件,创设情境,交流算法。

(1)从图中你能知道哪些数学信息?

生:回答

师:如果买3个计算机和1支钢笔要多少钱?你们能帮我算算吗?

师:谁愿意把自己的方法说给大家听听?

a.用分步式解决问题,理清算理。

b.尝试用综合算式解决。(可在算式下面画横线表示计算的顺序)

注意:计算要准确

c.对比两种方法的异同,体会哪种方法简便。

(2)让学生独立尝试解答,教师巡视检查。

教师根据巡视,有选择地选取用分步方法和综合方法计算的两名学生进行汇报,师根据生答进行板书。

分步算式:综合算式:

22×3=66(元)22×3+24÷4

24÷4=6(元)=66+24÷4

66+6=72(元)=66+6

=72(元)

(3)质疑:这个综合算式既含有乘法,也含有加法和除法,这位同学算得正确吗?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计算顺序。

指名汇报交流结果,师根据生答进行点拨(板书):在既有加减又有乘除的算式里,要先算乘除,后算加减。

(4)刚才这位同学的计算正确吗?还可以怎样计算?指名汇报,师根据生答进行小结:

刚才这位同学的计算是正确的,但他把乘和除这样的同级运算分成了二步进行,在书写上比较繁琐,我们也可以同时进行计算,使过程更为简练。(师板书算式):

22×3+24÷4

=66+6

=72(元)

(三)自学检测

先说出运算顺序,再计算。

35+65×40÷5

12×(153-83)÷8

(96-6)×(15+9)

1、指名说一说每一个算式的运算顺序。

2、师根据生答,概括小结(课件出示):

a.在加减乘除混合计算的式题里,要先算乘除后算加减,在只有乘除或只有加减时,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b在有小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小括号外面的。

(四)尝试探索,突破难点。

(1)课件出示教材第48页“试一试”:你能添上括号使9÷3×5-2=1成立吗?

1、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方法,教师巡视指导。

2、指名汇报自己的解决办法。

3、师根据生答质疑:刚才同学们提出要在算式中加上中括号,这是一个新的符号。有了小括号,为什么还要在算式里添上中括号呢?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个符号吗?

师根据生答小结(课件呈现):中括号是一种改变运算顺序的符号,也叫方括号,用“”来表示。因为题中已经有了小括号,如果需要再改变运算顺序,为了和已经使用了的小括号区别开来,就要用中括号。

(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含有中括号的算式,在计算时应该按什么样的顺序进行计算?

(3)指名汇报,师生共同小结(板书):在含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计算中括号里的,最后算括号外面的。

(4)巩固练习

1、全班齐练,指名说出自己的计算过程。全班交流,集体订正。

2、引导交流:看一看计算的过程和结果,想一想,发现了什么?

3、小结:上下两道题数据相同,看上去很相似,但运算顺序改变了,计算的过程和计算的结果都不同。

4、点拨:由于括号能改变运算顺序,所以在计算含有括号的计算题时要看清题目,以免出错。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能总结一下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吗?(师根据生答,课件呈现)

1、只有加减运算或者只有乘除运算时,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2、既有加减又有乘除运算时,要先算乘除后算加减。

3、如果有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计算中括号里的,最后算括号外面的。

《买文具》教学反思

《买文具》这节课是在小括号的运算顺序的运用基础上再进行中括号的运用,重点是中括号的运算顺序,小括号本是以前学习过的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分步算式和综合算式的对比,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的合理性。在学习这些知识的过程中应该复习下含有小括号和不含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就可以了,但我在这方面知识上花费的时间较多,导致这节课后半部分对中括号这个重点突破的不是很好,没有讲出中括号和小括号的意义,练习量较少;其次,评价鼓励学生方面做的欠缺,俗话说“不会表扬学生的老师不是好老师”,的确,老师不能吝啬自己的语言,要多鼓励和表扬学生,在学生说出中括号时没有给学生及时的表扬和鼓励。最后,在课前准备方面做得不够细致,导致课堂时间分配不均,没有完成课堂作业。

针对以上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多加注意,积极探索,努力做到做好。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北师大版5

教学内容:

、14

教学目标:

通过对一些常见容器的实验,进一步认识容量单位升,并注意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

教学难点:

形成一升的具体概念。

学具准备:

每生自带2件左右常见的容器。

教学过程:

一、检查

完成口算本上的校对工作,检查学生的口算完成情况。

二、交流检查学生昨天回家的实践作业

比如:1升水可以倒4杯水,可以倒20个小酒杯,可以倒2大碗(比较小的容器)

1个电饭煲是2升多,1个大油桶是5升,一个水池30升,一个脸盆5升(较大的容器)

在学生交流的时候,要求其他学生做到:(1)想象,也可用手比划该容器的大小;(2)继续补充

三、完成书上的想想做做

1、用自己制作的量器盛1升水,分别倒入下面的容器里,看看水面各在哪里。

比如:煲的1/2,锅的差不多,脸盆的1/5

可继续让学生估一估,整个容器的容量大约是几升。

2、下面的容器里大约各能盛多少升水?在合适的答案下面画

这里的4张图,可以让学生先挑一个最有把握的说,并说清楚理由。

再以此为参照,进行推算其他的容器。

也可用排除法进行,但都要学生充分说理,不能是简单的凭感觉。

四、指导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练习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0 2563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