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案大全 >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参考11篇】

好学发表时间 3723512

通过趣味活动和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掌握基础数学知识,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否更好地理解数学呢?以下是阿拉网友分享的“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供您学习参考,喜欢就分享给大家吧!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人教版)《数学》第四册《千克的初步认识》。

【教材分析】

这节课是在低年级己经认识了克的纂础上进一步认识和学习的,学习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教学要从学生己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的能力。培养他们的估测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对“千克”这个重量单位并不陌生,对这方面的知识也容易掌握。只是由于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接触的重录单位一般用斤”表示。因此课上如果出现这个问题。应首先向学生说明。

在活动过程中,要让学生分组活动。小组内的成员要分工合作。

密切配合。最终达到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学会知识。掌握知识。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中为帮助学生建立“千克”的概念,可采用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等多种方式来理解掌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经历由实际问题变为数学问题的过程。在认识质录单位千克的基础上。建立起1千克的质录概念。

2.在实际运用中掌握称物体的各种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1.经历探究物体重量的过程。掌握称物体的方法。并能估计物体的重量。

2.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提高应用意识。

3.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

发展合情的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能力。

(三)情感与态度1.在数学活动过程中。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并激发起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在活动过程中能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起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3.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养成善于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4.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分享成功的喜悦。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电脑课件。

2.学生准备:

(1)课前布置同学们到商店里看一看有哪些重录单位。到菜市场亲自体验一下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2)小组准备各种秤、物品若干(苹果、梨、熟鸡蛋等等)。

(3)小组准备1克、10克、100克、1000克的大豆四袋。

(4)每人都称一下自己的体重。并把结果记录下来。

【教学过程】

一、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引入新知识

让学生回顾曾经学过的知识,知道比较轻的物品重录用“克”作单位来计量,然后检查老师布置的任务。并让几个学生说说自己的体重。

有的同学在报体重时可能会说自己多少斤。这时。教师就告诉学生,“斤”是我们国家常用的重量单位。“千克”才是国际上通用的重量单位,为了便于和国际交流。我们国家也把千克作为法定的计最单位。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研究‘。千克”这个重录单位。

【设计意图】: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己有的知识出发。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二、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中掌握知识

(一)感知1千克有多重1.“掂一掂”。初步感知1千克食盐的质量。

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同学先掂一掂1千克的食盐。彼此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2.“称一称”,通过称录具体感知1千克表示的质录。

如何知道某种物品是1千克。需要用秤称一称。秤有很多种。教师首先在电脑上出示各种秤。让学生说出名称。其次。让学生观察。认识台秤的使用方法。教师用课件演示称出1千克苹果,2千克苹果的方法。第三步是分组实验操作。让学生把自己带来的物品随便称出 1千克,然后每个同学都掂一掂。看看有多少(苹果、梨、鸡蛋、大豆……)。

3.“看一肴,比一比”,同样1千克的物品个数有什么不同。

4.“试一试,拿一拿”,让学生试着拿出接近1千克的物品。

要求:每个小组试着拿出1千克物品,最后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拿的物品最接近1千克。并评选出感觉最好的小组。

5.自由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任意称录不同质录的物品。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充分感知一亲历亲为~自主发展~探索发现~交流合作的过程。体验建立重量单位“千克”的观念。】

(二)探索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每个桌上放有4袋不同的大豆。分别重1克、10克、100克、1000克。让同学分别掂一掂。感觉有什么不同。小组讨论。

然后。让每个小组报告1千克重的人豆是由多少个1克重的大豆合起来的。或者说多少个I克大豆合在一起就是1千克大豆。

板书:1千克二1000克【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想、推断等数学活动,得出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三、巩固练习。拓宽视野

(一)基本练习教科书第44页第5题、第6题。

(二)游戏1.比一比。谁是我班的‘。铁杆秤”?

教师准备不同的水果放在一个箱子里。推选4个学生代表到前边来。让他们每人搭配一个2千克的兜。谁最接近2千克谁就获胜。

2.猜体重(看谁估计的最准)。

在班里找一个同学上来。再选几个人上来分别背一背这个同学。感觉一下他的重录。然后让学生把估计的重录记录下来。最后验证。看谁估计的最准。

(三)动脑筋1.电脑出示:想一想。一千克棉花和一千克铁比较。哪个重?

2.电脑出示:

1只鹅=2只鸭2只鸭=3只鸡1只鹅=6千克1只鸭=?千克一只鸡=?千克(四)实践活动1.学校里为了大家的身体健康。安装了饮水机。并每人发了一个折叠杯子,让学生思考如何称出一杯水的重录(方法越多越好)。

教师告诉大家。水是我们身体不可缺少的东西。科学证明,我们每人每天大约需要喝8杯水。才能保证身体的正常运行。因此。建议大家每天多喝水(一杯水大约210克)。

2.学生知道了1千克苹果大约有几个,又知道1千克鸡蛋大约有几个。让他们估计一下。1千克黄豆大约有多少粒。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层次练习题的设计。满足学生不同学习要求。让不同的学生都获得不同的体验和发展。充分表现了他们各自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教学反思】

通过本堂课的教学。使我体会到对于低年级比较抽象的内容的教学。必须依靠丰富的课堂实践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参与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快乐中掌握知识。在亲身经历的实践中感受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最终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

2、使学生在探索算法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二、计算练习

1、笔算并验算

(出示)比一比,算一算

6+8 7+9 6+3 5+7

60+80 70+90 60+30 50+70(口算交流)

A:第二行的几道题你是怎样算的?(同桌说一说)

比一比,两组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学生比较异同)

强调:在计算时,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都要向前一位进一。

(板书)265+137 472+58

要求计算并验算(学生做在课堂本上)

2、练习五第2题

校对板演,集体订正

A:计算中要注意些什么?

1)相同数位对齐;

2)从个位加起;

3)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

A:怎样验算加法?

交换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

3、用竖式计算,并验算。

428+172 94+707 546+215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校对订正

三、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

4.从凉亭到葡萄园走哪条路比较近?(出示)

学生说说图意,在心里进行快速口算

A:从凉亭到葡萄园走哪条路比较近?

(同桌说一说,全班交流)

凉亭到梅园哪条路近一些?

(同桌说一说,全班交流)

(出示)

学生说图意

5.A:小明一共跳了多少下?小方呢?

怎样列式?(学生思考交流,解决在课堂本上)

交流校对,集体订正

A: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提问,解答)

四、教后小记:

课题三数连加

教学目标

1、经历自主探索三个数连加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个数连加的计算方法。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意识,激发数学兴趣。

3、培养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勇于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探索三个数连加的计算方法,鼓励算法多样化。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地,激发兴趣(出示“各年级借书情况统计表”)

(学生经历提问和列式的过程)

引入:一、二、三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

要求列式:85+143+126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教学例题

要求:同桌说一说,你准备怎样算?(同桌交流)

独立在随堂本上尝试(独立练习,同桌学习)

(巡视)指名板演:

1)两道竖式

2)两道竖式叠加

3)只列一个竖式的

2、动手实践,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3、小组合作,灵活进行笔算

4、初步小结校对板演,集体订正

A:比较竖式的写法,说说你喜欢哪一种?

(倾向于:只列一个竖式:

8 5

1 4 3

+1 2 6

3 5 4)

学生小组交流自己喜欢的算法,再全班交流

(使学生感受到不同的竖式的好处和不足,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

A:用你喜欢的算法,你能算出四、五、六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吗?怎样列式?

讨论列式,独立尝试在随堂本上,同桌说说每一步是怎样算的。(独立计算,同桌交流)

(就178+194+236

1 7 8

1 9 4

+2 3 6

□□□进行讨论)

A:如果是这样列竖式,个位上先加哪两个数比较方便?十位上呢?

讨论交流:

方法1、把各位上的数依次相加

方法2、把各位上能凑满10的数先加

A:十位上的数相加满20,怎么办?

指出: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几十,要向前一位进几。

组织讨论方法1和方法2的优劣

(交流明确:能凑成10的先相加)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3

目标

⒈知识与技能: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引入除法运算。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让学生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⒉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动手的能力。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养成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

重点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教学

难点理解除法的意义。

教法

学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

教学

准备例题图片。

主要教学流程

一、引入新课

出示12个竹笋和4个盘子。再出示题目: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个盘子可以放几个?

提问: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是什么意思?(强调每盘要放同样多)

学生独立分竹笋,然后汇报分的结果:先把竹笋每盘放1个,每分完一轮,再把剩下的竹笋按照前面的方法继续分,直到分完为止。分的结果是每盘放3个。

小结: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就是把12个竹笋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个。

教师:像这样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可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等,都是属于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的问题,都是平均分,在数学上我们用一种新的方法“除法”来表示。

二、新授

⒈以前我们学过加法、减法、乘法的符号,那今天我们学习除法,除法的符号是“÷”。指导书写:写除号时,先画一短横,上下各一点,横线要平直,上下两点要对齐。

⒉出示教科书第18页例题4.

教师: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这道题该怎样列式?

⑴要分的竹笋是几个?(12个)把12写在除号的前面。

⑵把12平均分成几份?(4份)把4写在除号的后面。

⑶每份是几?(是3)把3写在等号的后面。

⑷教师再让学生回忆刚才的除法算式是怎样列的。让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⑸教师:12÷4=3这个除法算式表示“把12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是3”。这个算式读作:12除以4等于3.

⑹让学生自己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并读一读算式,再互相说一说。

⒊出示15÷3=5.

教师:请一个同学读一读这个除法算式。(15除以3等于5)

请一个同学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表示把15平均分成3份,每一份是5)

这一节课学了什么?

三、巩固练习

⒈完成教科书第18页的做一做。

提问:一共有多少块饼干?平均分给几个人?每人分几块?怎样列除法算式?(要分的饼干是18块,除号前面写18,平均分给3个人,除号后面写3,每人分6块,等号后面写6)请一个同学读一读这个除法算式。(18除以3等于6)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把18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6)

可用同样的方法完成下面两道小题。

⒉完成教科书第20页练习四的第1题。

可以全班同学读一读,也可以请个别同学读一读。

⒊完成教科书第20练习四的第2题。

提问:每只小熊分的同样多是什么意思?(平均分成2份)谁会列算式?为什么这样列算式?(因为是把6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3,所以要把分的苹果的个数写在除号的前面,平均分给2只小熊,把平均分的份数写在除号的前面,平均分给2只小熊,把平均分的份数写在除号的`后面,每一份是3,3写在等号的后面)

⒋完成教科书第20页练习四的第3题。

让学生讨论后写算式,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算式?(因为它是把10个西瓜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是5,因此把要分的西瓜的个数10个写在除号的前面,平均放在2个筐里,把平均分的份数2写在除号的后面,每一个筐里装5个,5写在等号的后面)

四、全课小结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又认识了一种新的计算方法“除法”,并学会了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还将进一步学习除法,希望大家也能像今天一样认真学习。

五、板书设计

除法的含义及读写法

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

12÷4=3(个)

读作:12除以4等于3.

表示:把12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是3.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4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同学加深对万以内数的认识;

2.掌握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比较方法;

3.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

(二)能力训练点

1.能熟练地进行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2.初步培养同学的判断、推理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培养同学学习数学的兴趣;

2.培养同学认真仔细的习惯。

教学重点: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

教学难点:位数相同的数的大小比较。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片、小黑板、算盘等。

教学过程

一、辅垫孕伏

(一)口答:(投影出示)

1.10个十是( )。10个百是( )。10个千是( )。

2.读出下面各数,并说说这些数分别是由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463

9528

4000

20xx

9030

8006

3507

2800

3.比较下列各组数的大小,并说说你是怎样比较的?

61○56 45○47 100○98

(二)写出下面各数。(小黑板出示)

四千零五十

四千五百

四千零五

五千四百

五千零四十

二、探究新知

(一)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习了万以内数的读法、写法和百以内数的大小比较,同学们观察:4050、4500、4005、5400、5040,这些数有什么相同点?这些数虽然都是四位数,并且都是由2个0、一个4、一个5这些数字组成的,那么它们的大小一样吗?谁大谁小?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些问题。

板书课题:比较数的大小。

1.位数不同的数的大小比较。

出示例11(1)比较1230和965的大小。(板书:1230、965),师生在算盘上拨出1230和965两个数。

(1)提问:1230是几位数?965是几位数?你知道了什么?

引导同学知道:1230是四位数,965是三位数,位数不同。(板书:位数不同)1230的最高位是千位,965的最高位是百位。1230超越了1千,965不够1千,四位数比三位数多一位数,所以1230和965比较,1230比965大,也就是,1350>965。(板书:>)

(2)师生一起小结:1230是四位数,超越了1千,965是三位数不够1千,所以1230>965。

(3)反馈练习:在○里填上>或<,并说说你是怎样比较的(卡片出示)。

635○1001 2527○934

练习后,同学们考虑:我们刚才比较了三组数的大小,那么位数不同的数你是怎样比较大小的?

引导同学说出:四位数比三位数大。

2.位数相同的数的大小比较:

(1)出示例11(2)比较5640和8790的大小。(板书:5640 8790)

①在算盘上拨出5640和8790两个数,观察两个数,发现了什么?

②两个数的位数相同,(板书、位数相同)5640的最高位是千位,有5个千,8790的最高位是千位,有8个千。

③引导同学得出:5640和8790都是四位数,最高位是千位,比较它们的最高位,5个千比8个千小,所以5640<8790。板书:5640<8790。

④反馈练习:比较大小。

8006○9528 4000○3507

通过例11(2)的教学和练习,使同学明确位数相同的数比较大小时,比较它们的最高位,最高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

第一辆汽车载了多少瓶汽水?(板书:3864)

第二辆汽车载了多少瓶汽水?(板书:3529)

哪辆汽车载的汽水多?

引导:

①同学们在自身的算盘上拨出这两个数。

②观察这两个数都是四位数,最高位有什么特点?

(同学答后,教师在板书中3864、3529这两个数中3的下面加“.”)

③3864和3529这两个数都是四位数,最高位也相同,这样的数怎样比较呢?同学们自身试试看。教师巡回指导,指名同学说说你是怎样比较这两个数的大小的?针对同学存在的'问题展开讨论。

④师生一起小结:比较两个四位数的大小时,也是从最高位比起,千位相同,看百位。3864的百位是8,3529的百位是5,8个百比5个百大,所以,3864>3529。(板书:8个百>5个百和3864与3529之间的“>”)。

⑤假如把3864改成3564,又如何比较3564和3529的大小呢?3524与3529呢?

(3)提问:通过以上学习,谁来说一说位数相同的数怎样比较大小?

使同学认识到:比较两个四位数的大小,从最高位比起,千位相同,看百位,百位上哪个数大,那个数就大;假如百位也相同,看十位……

(二)师生一起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指板书),谁来说一说位数不同的数是怎样比较大小的?位数相同的数又是怎样比较大小的?

(三)看书质疑

看书第33页内容,并把书中空白填好,有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三、巩固发展

1.在下面的○里填上“>”或“<”。

398○402 3940○5230 1020○999

同学自身独立练习,然后集体订正,指名同学说说是怎样比较大小的?

2.比较下面各组数的大小,用手势表示“>”或“<”。教师注意观察,发现问题和时解决。

744○447

1000○999

3458○7005

2600○2599

499○20xx

9437○9432

重点让同学说一说:3458○7005 9437○9432是怎样进行比较的。

3.填空:

(1)三位数中最大的数是( ),最小的数是( )。

(2)四位数中最大的数是( ),最小的数是( )。

(3)三位数中最大的数比四位数中的最小的数少( )。

4.找出下面一组数中最大的数和最小的数:

463

9528

4000

20xx

9030

8006

3507

2800

最大的数是( ),最小的数是( )

同学独立练习,同桌互相订正,指名同学说说你是怎样找到最大的数和最小的数的。

5.下面各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起来,排列的对吗?(投影出示)

(1)1001>941>914>893( )

(2)3050>3005>3049>3500( )

手势判断对错,并指名同学说出错误的原因,通过此题练习,教育同学做题要认真仔细,看清楚题目要求。

6.现在你会比较4050、4500、4005、5400、5040的大小了吗?把它们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

(此题是课始的复习题,注意有两种排列方法,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都可以)

四、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比较数的大小,同学们想一想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比较有几种情况?你是怎样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的?

五、安排作业:课本第34页练习九第5题。

六、板书设计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包括猜一猜和找规律。简单推理过程和找规律的思想方法不仅应用广泛,而且是后面学习概率统计知识的基础,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好素材。本单元主要是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最简单的事例,让学生运用操作、实验、猜测等直观手段感受简单的推理过程和探索图形的排列规律,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及列组合的数学方法。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一年级下册教材中已经学习了一些图形和数的简单排列规律,本册教材就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实验、猜测让学生学会对于推理过程的简单叙述。大部分二年级学生的学习基础比较好,对所学知识基本上能回答出结果。针对这些实际情况,在设计本单元时,教学的重点要为学生提供猜想、活动交流的机会,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猜测等活动去发现规律,使学生在描述、思考和讨论交流活动过程中充分感受事物的推理。同时,二年级学生年龄小,以形象思维为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设计教案时也要做到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环节,灵活处理教材。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通过一系列的猜测、比较、推理等活动,使学生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与组合数。

数学思考: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问题解决:经历观察、分析、推理等实践活动,探索简单事物的排列与组合规律的过程,发现数的排列规律。

情感态度: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运用数去创造美的意识。

教学重点:1.根据已知条件通过活动判断出结论,感受简单的推理过程。

2.运用排除、猜测等方法推算出所在方位的数字是几。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2.在于如何有条理地阐述自己的推理过程。

课时安排:2课时

1.猜一猜(一)……………………………1课时

2.猜一猜(二)……………………………1课时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习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初步体验数学化的过程。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养成计划和决策的能力,逐步发展创新思维。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数学学习中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能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提出问题

1、师:学校组织小朋友去郊游,游玩前我们应考虑到哪些问题呢?(出示:时间安排、车辆安排、春游收费、游乐项目)

2、出示课题:小练习

3、——郊游

二、计划决策、解决问题1、时间安排。

(媒体出示时间图)

(1)看图说一说时间。

(2)这天我们将在外面度过多长时间?你是怎样想的?

(3)多媒体演示。

2、安排车辆。

(媒体出示:1班31人,2班28人,3班30人,每辆客车能乘坐50人)

(1)收集数学信息,思考解题思路,可以考虑班级总人数、车辆载重人数。

(2)渗透估算:从最邻近的整十数进行估算。

(3)学生独立计算:可以列竖式。

(4)渗透巧算:观察数的特点,可以先凑整。

(5)请你安排,3个班级如何坐这2辆车?可以把一个班级进行分拆。

3、春游收费。

在学校收的费用1、往返车费:4元1角2、入场费:5元8角3。

师:学校发下一份通知,你们能看懂吗?

(1)计算:往返车费与入场费是多少?(4元1角+5元8角=9元9角)

(2)学校准备一份食品,价钱一共是多少?

4元+3元5角+5角+8角+1元3角=10元1角

(3)在学校,一共要收费多少呢?(9元9角+10元1角=20元)

(4)20元,你打算付给老师()张()元?

4、游乐项目。

(媒体出示游乐园图)

(1)找一找,有哪些游乐项目?(介绍项目及单价)

(2)如果每一项都能玩,那需要多少钱?(50元)

(3)根据要求设计方案:给你25元(全部用光,可以重复玩),你可能怎样玩?①最多可以玩几次?(5次)②最少可以玩几次?(2次)③如果想玩3次,你可以怎么玩?④如果想玩4次,你又可以怎么玩?

三、课堂总结:今天你学到什么新本领?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正确认识和掌握看钟表的方法,认识时间单位“小时、分”及其进率,培养初步的时间观念。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包括学生自己动手制作钟面模型)和阅读课本的能力。

3、使学生知道珍惜时间,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提高抓紧时间、勤奋学习的自觉性。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1、听录音。

师:新课前,请大家听一段录音(播放音频:时间的脚步)。谁能听出这是什么声音?

生:这是钟声。

师:对。这是时钟行走时发出的声音。我们要学习时间单位,就要认识钟面。

2、师:下面介绍三好学生小芳姐姐每天主要的学习活动内容及时间安排。(分别出示图片"起床图"、"上课图"、"活动图")

请大家仔细观察,按顺序说出每幅画中小芳姐姐在做什么?她是在几点钟开始的?(教师在学生每回答完一幅图后,作出必要的补充和更正。)

(1)小芳姐姐每天上午6时半起床,一分钟也不拖拉。

(2)小芳姐姐上午8时正准时上课,不迟到、不早退,认真学习。

(3)小芳姐姐每天下午4时参加课外锻炼,增强体质。

师:大家要向小芳姐姐学习,更好地安排和掌握时间,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做时间的小主人。

二、学习新课

1、师:人们为了掌握时间,做时间的'主人,发明了时钟。

2、观察时钟。教师在黑板上挂出一个时钟(或演示动画"认识钟面"),用投影仪出示放大了的钟面投影图,要求学生结合自制的钟面模型,观察、了解钟面上各个部分及其名称。

请学生自由发言,要求知道:钟面上有1~12共十二个数,以及它们各自的位置。每个数之间有5格,一共有60格。钟面上有两根指针,长的是分针,短的是时针。

3、观察、思考和讨论。

(1)钟面上这两根指针是怎样走动的?

教师演示,得出分针和时针在钟面上是同时、同方向、不同速度地行走。

(2)分针与时针是怎样表示时间的?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61页末段。理解“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一小时,分针走一格是一分钟”的结论。

(3)两针行走时它们的关系怎样?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8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会计算两步式题的基础上编排的。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运用加法和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并学会使用小括号;运用乘法和加法(或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本单元教材在编写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1.结合生活情境发现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

2.例题的呈现形式具有开放性。

单元教学要求:

1、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学生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知道小括号的作用。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单元教学重、难点:

1、小括号的使用。

2、综合算式的应用。

单元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课本第4页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游乐园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小朋友们你们去过游乐园吗?你最喜欢玩什么?

2、投影出示游乐园情境图,问:“我们看看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教师适当启发引导:有多少人在看木偶戏?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欢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观察主题图问:看到这个画面,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有选择的板书: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观察了解信息: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方法一、22+13=35(人)35-6=29(人)

方法二、22-6=16(人)16+13=29(人)

5、比较两种方法的异同。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略有不同。

6、把两个小算式你能写成一个算式吗?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

板书:(1)22+13-6 (2)22-6+13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7、小结。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观察事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明确条件,提出问题并自主解决。

三、练习巩固,应用实践

1、练习一的第1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2、练习一的第4题,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汇报解决问题的思路时,教师结合题目的具体内容,适当渗透思想教育。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交流、实践中掌握知识。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我们又学到了什么本领?你能把我们今天学会的知识解决我们生边的问题吗?

五、课堂作业

第二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课本第5页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小括号的作用。

4、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点:

使学生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从不同的角度发现并提出问题以及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面包房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小朋友昨天我们去游乐园,今天,我们去面包房看看,看看那里有什么好看的,想吗?

2、投影出示游乐园面包房图,问:“我们看看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教师适当启发引导:还剩多少个面包?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欢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观察主题图问:看到这个画面,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有选择的板书::还剩多少个面包?

2、观察了解信息: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还剩多少个面包?

(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方法一、54-8=46(个)46-22=24(个)

方法二、8+22=30(个)54-30=24(个)

5、比较两种方法的异同。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还剩多少个面包?,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不同。

6、把两个小算式你能写成一个算式吗?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

板书:(1)54-8-22 (2)54-(8+22)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若第二种综合算式有困难教师进行点拨指导。特别强调计算时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7、完成练习一第5题先让学生仔细看图,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8、小结。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观察事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明确条件,提出问题并自主解决。

三、练习巩固,应用实践

1、练习一的第2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2、练习一的第3题,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汇报解决问题的思路时,强调小括号的使用。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交流、实践中掌握知识。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我们又学到了什么本领?你能把我们今天学会的知识解决我们生边的问题吗?

五、课堂作业。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9

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习简单的四则混合运算,包括只含同一级的混合运算,含有两级的混合运算,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以及用综合算式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具体情境,体验运算顺序规定的合理性,帮助学生理解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解决问题主要是将两步计算的,转化成混合运算的,运用括号,能使列出的综合算式与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相一致,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教材安排逐层递进,目的让学生逐步掌握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四则运算的意义,发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树立好学习数学的信心,逐步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而本节课教学例1在学习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梳理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这对学生来说难度不大,重点在于理解综合算式的概念,初步认识并使用脱式计算。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已经学会了加、减、乘、除的基础知识,懂得简单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有一定的计算基础,在学习之前学生一般分布计算两步式题,或者以直等的方式写出得数。但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脱式计算”第一次接触,所以教学脱式计算作为一个重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教学情境学习同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运算顺序规定的合理性。能够正确按照运算顺序进行脱式计算。

2、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的问题意识,同时培养独立思考,规范书写的好习惯。

3、在自主解决问题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及难点:

1:掌握加减混合、乘除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2:让学生理解混合算式中的运算关系,能够看出算式中每一步的意思。

教学用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谈话导入

们我们以前学过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你们还记得它们的运算顺序吗?好下面老师来考考你们。

出示习题,请你说出下列各题的运算顺序。

师:们你们的运算顺序掌握的很好。老师还知道你们很爱看书,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习惯。老师建议你们有时间去一下大的图书馆,去感受一下那里的读书氛围。图书馆里有好多好多的书,这不有的小朋友正在聚精会神的在看书呢,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好不好?(多媒体出示例1)

设计意图:教师从熟悉的读书生活出发,以谈话方式简洁明了直奔主题学习,激发学习兴趣,又把数学知识和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

二、探究新知

教师大屏幕出示主题图: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认真阅读。说一说你了解到的信息。(说完整)

生1:上午总共有53人,中午走了24人,下午又来了38人。找两个同学

师:根据这些已知信息,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把信息和问题连起来说完整)

生:阅览室上午总共有53人,中午走了24人,下午又来了38人。阅览室里下午一共有多少人?

谁和他提的问题一样?

师:你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己在练习本上列式试着解答。

(教师巡视,在学生中寻找找两位书写格式不同的学生(分步计算和综合列式)上台板演,其余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如果学生不能列出两种方法的可以引导完成)

生1:53-24=29

29+38=67

生2::53—24+38=67

师:交流分步计算。我们来看这种书写方法,找说一说53-24求的是什么?再加上38呢表示的又是什么?

谁和他做法一样,谁再来说一说53-24求的是什么?在加上38呢?

师:同学们说的真是太好了,在这道题中要想计算出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我们可以先算出阅览室中午走了之后有多少人,然后再加上下午来的人数就是阅览室里下午的人数了。

设计意图:教学例1以现实情境为载体更好地让学生体验运算顺序规定的合理性,在例1解决问题的教学中没有直接呈现问题,而是让学生自主提问,培养的问题意识。通过表述锻炼的解题思路。

(二)学习脱式计算格式

师:我们来看这个算式53—24+38=67,谁是这样做的,你们做对了,像这样的算式就是综合算式。(板书)

师:你在计算53-24+38的时候是按什么运算顺序计算的?(从左往右计算)

师:但是从53—24+38=67算式中我只能看到它计算的结果,不能看出运算顺序。如果我还想看出它的'运算顺序怎么办?这就要写出每次的运算结果。

师:我们看算式53—24+38,按从左到右的顺序第一次先算谁?

生:我们先算53-24=29

师:在53-24下划横线,第一次的计算结果29写在哪呢?就写在这个算式的下面(提示等号的位置)

师:我们第二次要算什么?

生:29+38=67(教师随即板书+38)

师:我们把第二次结果67写在哪?教师自问自答,写在最下面。

师反问67是什么?

师:这样我们把每次运算的结果都写出来了,也就可以看出运算顺序了。这种方法就是脱式计算。以后我们在计算综合算式时就用这种方法,你们学会了吗?

刚才谁列的是综合算式?请你按脱式计算的方法改写一下,没列综合算式的同学自己也试着写一下。改写完用你的坐姿来告诉我。

同学们我们一起回过头来看一下,我们在计算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法、减法运算时,按( )运算顺序进行计算的?

生:从左到右

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法、减法运算时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好,们你们能不能用新学的脱式计算的方法来完成23+6-11的计算?

出示练习,先观察算式,想运算顺序,然后再计算。

23+6-11

=□○□

=□

设计意图:教师在教学中脱式计算时通过下划线和箭头标出运算顺序给学生以直观的支撑。进而去突破难点,同时规范的书写,培养养成一个良好的书写习惯。并且让在让学生独立用脱式计算时,让经历“先观察算式——再确定运算顺序——最后有序计算”的过程,既发展了他们数学思考的能力,又提升了掌握运算顺序的水平。

(三)尝试乘除法的计算

师:对于只含有加减法的综合算式我们掌握了它的运算顺序和脱式计算方法,那么对于只含有乘除法的综合算式又应该怎样计算呢?请你试一试。做完与你的小伙伴交流一下你的算法。

出示15÷3×5

学生试算后集体讲评。

15÷3×5

=5×5

=25

师:老师真为你们高兴。自主的解决了含有乘除法的计算。

通过刚才的计算我们知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含有乘、除法,我们按照( )的顺序进行计算(从左往右计算)。

小结:好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含有加、减法或只含有乘、除法,我们都要按照( )顺序进行计算。

师:们老师知道你们掌握了运算顺序,那你们能不能根据正确的运算顺序进行脱式计算呢?

好老师看一下谁能大显身手

设计意图:对于乘除混合运算教材直接呈现,所以我让利用知识迁移自主试算。在试算的过程中到成功的乐趣。

三、大显身手

1.先观察算式,想运算顺序,然后在再计算。

2×8÷4 72÷8÷3

=□○□ =□○□

=□ =□

2.我是小医生:先找出他们的错误,然后把它改正过来,1-3组做第一个,4-7组做第二个

3寻找好朋友

每人手中有一个综合算式,用今天学的脱式计算的方法算出结果,结果相同的就是好朋友。先计算,课下寻找好朋友,在找好朋友的时候要认真检查,以便有算错的来冒充。

设计意图:对于习题的处理我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加设一个小医生改错,巩固对运算顺序的掌握情况。最后加设一个找朋友环节提高的计算兴趣,同时培养检验习惯,在课下找朋友是还可以和我们学习的统计知识联系起来。用什么样的方式统计出所有好朋友的数目,培养合作意识。一个一个问肯定不行,这是一道综合性的数学实践题目。

四、课后

今天同学们学习的特别棒,我们知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含有加、减法或只含有乘、除法,我们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计算。那如果在一道算式中,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我们又该按照怎样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呢?我们下节课来学习。

附板书设计

混合运算

综合算式53-24+38 15÷3×5

=29+38 =5×5

=67 =25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含有加减法或只含有乘除法,都要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教学例1以现实情境为载体更好地让学生体验运算顺序规定的合理性,我在例1解决问题的教学中没有直接呈现问题,而是让学生自主提问,培养的问题意识。教师在教学中通过下划线和箭头标出运算顺序给学生以直观的支撑。进而去突破难点,同时规范的书写,培养养成一个良好的书写习惯。并且让在让学生独立用脱式计算时,让经历“先观察算式——再确定运算顺序——最后有序计算”的过程,既发展了他们数学思考的能力,又提升了掌握运算顺序的水平。对于乘除混合运算教材直接呈现,所以我让利用知识迁移自主试算。在试算的过程中到成功的乐趣。对于习题的处理我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加设一个小医生改错,巩固对运算顺序的掌握情况。最后加设一个找朋友环节提高的计算兴趣,同时培养检验习惯,在课下找朋友是还可以和我们学习的统计知识联系起来。用什么样的方式统计出好朋友的数目,培养合作意识。一个一个问肯定不行,我认为这是一道综合性的题目。不足有的地方教师处理过急,在讲解脱式运算时结合情境效果应更好。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巩固笔算减法的法则,能够正确地、比较熟练地计算,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简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认识数量之间的联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笔算减法。谁能说一说,笔算减法要记住哪几条?今天我们按照减法的法则来练习减法计算。

二、计算练习

1、口算第9题

2、完成第11题。做之前让学生观察每组中两个算式中相应的特点,做完后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比较大小的。

3、笔算:练习十三第10题第一行。指名板演。做完后提问:这三道题在计算时有不同的地方吗?

4、小结:笔算减法要按减法的法则计算。在计算退位减法时,有时要连续退位,有时不要连续退位,所以在每一位计算时,该退位的要按退位的方法算,不该退位的只要直接减。

5、做练习十三第12题。

三、应用题练习

1、做练习十三第13、14题。做完后让学生说说这样做的理由。

2、做练习十三第15题,让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根据不同的问题再解答。

四、全课小结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三第10题剩下的三题,第12题前面两题。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通过学生自主合作的探究活动掌握万以内数的读写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自学能力和合作的技能,同时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四、巩固练习

1、第76页的“做一做”。

(1)学生独立完成。

(2)请学生核对。

2、教师报数,学生写数。

7504800795003207

3、写出下面各数。

四千二百二十五千零四七千零六十八千零五十四

(1)学生写出这些数。

(2)请几名学生说出自己写出的数并全班核对。

(3)说一说你怎样判断,每个数中的'“0”分别代表着几个“0”。

4、同桌拨数,读写。

一同学拨数,一同学在本子上写出写出这个数的读法和写法,然后再换过来。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的是万以内数的读、写方法,大家要记住的是不管是读数还是写数都要从高位往低位读写。写数时一定要看清这个“0”代表的是几个0,即要弄清前后两个数字所在的数位。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知道除法的含义,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多少份,也是用除法计算。

2、通过教学活动,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培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难点: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教学准备:情景图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景设问,揭示目标。

1、分小圆片:教师拿出8个小圆片

要把这些小圆片分给另一些同学,每个同学分2个,可以分给几个同学?接着教师让学生注意观察,老师是怎样分的。使学生知道,教师把小圆片先拿2个分给一个同学(教师分的时候要同时拿出2个小圆片分给另一位同学),再拿出2个小圆片分给第三位同学,最后拿出2个小圆片分给第四位同学。也就是每2个小圆片分给一位同学,分完后问学生:分给了几个同学?学生观察出:8个小圆片,每个同学2个小圆片,可以分给4个同学。

想一想:刚才老师是怎样分的?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2、出示目标。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大熊猫“笨笨”请客,它到竹林里去采竹笋,看到那么多它喜欢的竹笋,就禁不住多采了些。大家看图,说说你从图上得到了什么信息?

1、要求仔细观察,看看需要解决什么问题?每4个放一盘是什么意思?(每一份是4个竹笋)

2、大熊猫“笨笨”是怎样分竹笋的?你能用算式来表示吗?

3、要求学生自己动手用卡片摆一摆,然后同一小组里交流所得。(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对操作错误的同学给予个别指导)

学生分完后,教师请一个同学到黑板前面来演示分的过程。(教师要强调四个四个的分,每4个放一盘,也就是每4个为一份)

三、展研结合,师生互动

1、让学生回顾分的`过程和结果,提问:我们刚才是怎样分的?分的结果是怎样?

2、小结:我们分竹笋的时候,把4个竹笋放一盘,求能放几盘?实际上就是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这种方法也叫以用除法来计算。

3、指导算式的写法。

①竹笋的数量是20个,这是表示要分的数量,写在除号的前面。每4个放一盘,就是每份是4,写在除号的后面。分的结果是可以放5盘,5是分的份数,写在等号的后面。板书,20÷4=5

②让学生说一说除法20÷4=5表示什么意思?(表示有20个,每4个分一份,分成了5份)

③认识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20 ÷ 4 = 5

被除数除数商

④思考:看看例4和例5,小熊和熊妈妈的这两个问题为什么都可以用除法来计算?学生思考、比较、讨论。

4、小结: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了除法,就是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用除法来计算。并认识了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四、巩固练习,分层提高

1、课本第14页的“做一做”第1题。

提问:一共有多少个小圆片?每堆几个小圆片?可以分成几堆?(先让学生动手摆一摆)

怎样列除法算式?(要摆的小圆片是12个,除号前面写12;每堆6个,除号后面写6;可以分成2堆,等号后面写2。)请一个同学读一读这个除法算式。(12除以6等于3)再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把12按照每6个一份可以分成2份)可用同样的方法完成下面两道小题。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0 3723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