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长》教案【精彩5篇】
通过分析《船长》中的角色关系与情节发展,探讨人性、责任与选择的主题,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与批判性思维能力。下面是勤劳的小编为大家分享的《船长》教案【精彩5篇】范例,欢迎借鉴参考。
《船长》教学案【第一篇】
《船长》教学反思
今天上了《船长》一课,课文写了1870年3月17日夜晚,哈尔威船长所在的“诺曼底”号与“玛丽”号巨轮相撞,致使“诺曼底”号被撞了一个大口子,即将沉没,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船长镇定自若,指挥乘客和船员逃生,最后大家得救了,而船长自己却和轮船一起沉入大海。表现了船长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读了令人感动不已。
课始,我从课题入手,读了课题就知道,本文是1篇写人的文章,让学生说说,写人的文章一般怎么写。即通过事件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那么本文通过写怎样的一件事表现了船长的什么精神品质呢?我这样设计的目的是把阅读和习作教学紧密联系在一起。对于课文的生字,我重点指导写“薄”、“舰”,指导学生理解“巍然屹立”等词语的意思。学完生字词后,检查学生的读书情况,并及时指正。然后让学生说说课文大意。本文基本可按“遇险”“救援”“殉职”的顺序来理解。
在理解“遇险”部分,重点抓住“夜晚”“薄雾笼罩着大海”这两句环境描写是造成事故的重要原因。品析“冒着”“阴森森”“往前翘起”这些词语使用的妙处,“冒出”说明出现的突然,“阴森森”给人一种不祥的预感,“往前翘起”说明船很大,这些词语看似可有可无,其实是有很深含义的。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领悟语言的妙处。
在理解“救援”部分,重点感悟船长的语言,让学生感情朗读,说说从这些语言中读出说明意思。尤其要读好船长与机械师、大副的对话,使学生明白话中含着的意思。大家敬畏船长安静下来,并不在于船长讲话的声音大和有没有手枪,而是船长的语言中把大家的生命放在了第一位,把弱者放在了第一位,并给予大家足够的信心。这正是船长伟大之处。
在理解“殉职”部分,学生提出为什么船长不和最后一艘救生艇的人起义逃生,我想学生有这样的想法很正常,但船长却选择了和轮船共存亡。我没有正面回答学生的问题,我想也许是船长觉得自己和船共存亡才是有意义的,也许是来不及走了,也许是救生艇坐不下去了呢。其实最并不是最主要的,关键是船长那种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觉得自己做的比较好的地方是,重视学生对重点词语的品析,感受语言的魅力。重视读写结合。重视朗读指导。重视学生概括能力的训练。但学生的发言还是比较差的,说的内容很空洞,常常只能说几个简单的词,没有什么系统可言。学生对词句的理解能力很差。
《船长》教学反思——兼谈朗读的有效指导
最近以来,班上的朗读情况让我很不满意,要么虚张声势地“喊读”,要么有气无力地“拖读”,这让我有些郁闷。
这个班是我从五年级带上来的。当初接班的时候,因为整个年级打乱了重新分班,所以学生的学习习惯、朗读习惯都大不一样,最大的问题是拖腔拉调的朗读习惯让我无法忍受。于是,我一句一句地带读,一段一段地过关,1篇1篇地要求,从读出标点、读出段落,到读出画面、读出人物,再到通过朗读把文字“立”起来,让语言“活”起来。两个学期下来,学生的朗读越来越好,常常给我带来无法预料的惊喜,让我情不自禁地鼓掌喝彩。
可是到了六年级,开学到现在,我觉得学生的朗读水平非但没有进步,反倒有了退步的趋势。我知道,这其中的缘故与遗忘的规律有关,也与学生的年龄特点相关。孩子们到了六年级,一方面感觉自己长大了,不再好意思像从前那样全心投入地朗读,怕会被人笑自己“假”;另一方面由于生理发育的原因,部分学生开始进入变声期,男生的声音明显比五年级要低沉些,此时若没有融入感情地朗读,就会变得特别平淡沉闷。有时,他们为了改变这沉闷的读书声,就会故意拔高声调,却又成了装腔作势的“喊读”。我想这种现象是六年级朗读的“瓶颈”问题。
如何改变目前这种朗读现状,成了我最近在思考的一个问题。那么结合《船长》一课的教学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尝试:
一、回归自然
根据高年级学生的年龄特� 即转变观念,摒弃低中年级那种夸张表演的朗读方式,重在引导学生“发乎其内”。低中年级学生因为年龄小,阅历浅,有时需要以夸张的表情和语调来加强对文本的理解感受,对朗读的效果的形成有一定的辅导作用。可是,到了高年级,这种朗读方式已经不被学生接受了,他们 所以,此时我们应该及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朗读观念。
我常对学生说:“朗读,就是代作者言,代人物言。你想作者会怎么说,你就怎么读;你想人物会怎么说,你就怎么读出来。就这么简单。”这个理念来源于2005年在西安听于永正老师朗读《第一次抱母亲》,真正感受到声情并茂的朗读魅力。真正的朗读,不在于多么纯正的普通话,也不在于优美动听的音色,更不需要歇斯底里的慷慨激昂,而是“像说话那么自然”,却令听者悄然动容。这就正如美学家王朝闻说的那样:“朗读者的高明之处,不只在于清晰、流利、悦耳的音和调,主要在于他进入了文学作品所规定了的情景,即他自己有所体验而形成的入神的音调、表情。”
例如《船长》第一自然段:“1830年3月17日夜晚,哈尔威船长像平常一样,把“诺曼底”号从南安普敦开往格恩西岛。”我启发学生:“这是故事的开始,作家雨果会以一种怎样的语气向我们娓娓讲述这个动人的故事?”学生立即领悟了,很自然地以一种缓慢的语速、自然的语调朗读这个段落,就像平常讲故事一样自然,这同时也奠定了全文朗读的基调。
二、情境创设
良好的课堂情境也是指导学生朗读的有效捷径。教学《船长》第二自然段时,我提出了两个问题:“险情是如何发生的?情况严重吗?”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圈划关键语句,发现“海面上笼罩着薄雾”是造成险情的客观因素,而“‘玛丽号’全速前进”则是险情发生的主观原因。对于险情的描述,紧紧抓住“巨响”“剖开”“顷刻间”“半裸着身子”“奔跑着,呼喊着,哭泣着”“猛烈”等词句来体会,特别是抓住“奔跑着,呼喊着,哭泣着”九个字展开想象,想象险情发生时人们惊慌失措、惊恐万状、绝望无助的庞大场面,不仅有利于引导学生体会作家遣词造句的精妙,而且也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此时的朗读,根本不需指导,学生始终处于紧张、兴奋的学习状态,从第一自然段以讲故事的语气缓缓道来,到险情发生时人们惊恐万状的急促激昂,学生已经不知不觉用他们的声音、情感来传达那份紧张和危急。
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是指导学生朗读到位的最有效、便捷的方法,所谓“动乎情而发乎声”,让孩子们的声音从内心里发出来,无论高低都是好听的。
三、示范引路
范读在朗读指导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有时它是朗读技巧的直观表现,有时它起着创设情境、渲染气氛的作用,有时它起着为学生的朗读奠调的作用……因此,哪怕到了六年级,教师的示范朗读还是很有必要的。例如《船长》中有一段船长与船员之间的对话:
“洛克机械师在哪儿?”
“船长叫我吗?”
“炉子怎么样了?”
“被海水淹了。”
“火呢?”
“灭了。”
“机器怎样?”
“停了。”
船长喊了一声:“奥克勒大副!”
大副回答:“到!”
船长问道:“还能坚持多少分钟?”
“20分钟。”
“够了。”船长说,“让每个人都到小艇上去。奥克勒大副,你的手枪在吗?”
“在,船长。”
“哪个男人敢走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
大家沉默了,没有一个人违抗他的意志,人们感到有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的上空。
这一段对话该怎么读,除了前面的:“就在这时,船长威严的声音压倒了一切呼号和嘈杂,黑暗中人们听到一段简短有力的对话。”提示了“威严的声音”和“简短有力的对话”外,没有其他任何提示。初读时,学生要么读得平淡如水,感受不到“有力”;要么提高声调喊话,体会不到“威严”;要么“威严”与“有力”有了,又表现不出危急的情势。该如何表现船长的威严?如何通过简短有力的对话来烘托紧张危急的气氛?我在引导学生挖掘对话背后所蕴含的信息,感受船长沉着镇定的领导风范的基础上,直接进入船长角色与学生对话:“洛克机械师在哪儿?”“船长叫我吗?”……随着我越来越高昂、急切又不失威严的声音,学生也在不知不觉进入角色,一问一答的间隙越来越短,回答的声音也越来越干脆。恍惚间,仿佛我真是一个一呼百应的领袖,面对一群斗志昂扬、忠心耿耿的追随者。好的朗读,真是一种高尚的精神享受啊!
四、方法指导
有效的朗读指导还应当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方法指导和情感的酝酿。例如在朗读《船长》最后两段时,学生大多因为感动而提高声调:“船长哈尔威屹立在舰桥上,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随着轮船一起沉入了深渊。人们透过阴森可怖的薄雾,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入大海。/哈尔威船长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面对死亡,他又一次运用 ”特别是最后一句,几乎是声嘶力竭地喊出来的,大有不遗余力为英雄唱赞歌的情势。我告诉学生:“朗读不是声音越高越好,得根据文章的感情色彩读。比如这里表达的情感,是很深沉的情感,读的时候语调就不能读得太高,音色也不能读得太亮了,应该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尊敬、惋惜和赞叹。”“有时,低沉和缓慢的处理也能起到突出、强化的作用,比如这里的最后一句。”在学生自由练读、有所感受的基础上,再辅以教师的范读,学生的模仿训练,就使朗读技巧内化吸收为学生的新知,从而提高朗读能力。
古人读书讲究“出入法”。始求所以入,终求所以出。入,则见得亲切;出,才读得透彻。既能“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这才是朗读的最高境界。
《船长》教学设计【第二篇】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⑴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⑵背诵课文的片断“哈尔威船长巍然屹立在他的船长岗位上……他又一次运用 ” ⑶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生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能力目标 ⑴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课后作业4中的两个句子。能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⑵借助多媒体带学生入情入境,通过语言文字感悟文中人物伟大的人格。3、情感目标通过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片段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精神。二、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1、教学内容:这篇课文选自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短篇小说。课文讲了哈尔威船长在“诺曼底”号客轮遭到“玛丽”号大轮船猛烈撞击即将沉没的时候,镇定自若,指挥60名乘客和船员有秩序地乘救生艇脱险,自己却屹立在船长岗位上,随着轮船一起沉入深渊的故事,歌颂了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崇高精神。2、教学重点和难点:朗读、背诵课文,理解哈尔威船长在生死关头,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亡留给自己的舍己为人的精神和尊重妇女、爱护儿童的人性美。3、突破方法:课文主要写的是哈尔威船长,而作者却花了较多笔墨描写险情,因为这样的描写仅能突出当时的情况危急,还有助于展现人物的个性,衬托出人物的形象。所以,在这里播放相关的录象资料(电影《泰坦尼克号》的片断),将语言文字转化成生动形象的画面,除了进一步渲染惊恐的气氛,让学生入情入境外,也为下面感受人物形象做了铺垫。在教学过程中,每一次命令通过初读、体会、提问、解答、再有感情朗读的方式,让学生在自主合作、质疑问难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感悟语言,感知形象。在教学进行到后部的时候,通过运用多媒体对补充的材料(新疆克拉玛依大火)的学习,学生再一次被哈尔威船长伟大的人格魅力所震撼,同时让学生深深地感受到: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需要像船长这样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英雄。三、教学对象分析:小学六年级的学生经过六年的语文学习,在语言积累和语言文字的理解上都有了很大提高,但社会阅历还很浅。教学本课时,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展示,更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四、教学策略及教学设计:本次教学中,教师首先让学生们沉浸在那一个个难忘的镜头中,然后一问,二问,三问船长,在心与心的交流中,船长的形象在学生的心目中变得更加清晰、深刻。在学生细细品读了船长的命令,对船长的形象有了初步的印象后,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①明明船上有61人,为什么船长只说“必须把60人全都救出去!”他为什么会把自己给忘了,他真的把自己给忘了吗?②船长的职责是拯救船上的所有的人,但他为什么又下达开枪的命令?③ � 至此,船长的高大形象深深地印刻在学生的心中。而最后的拓展则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事件中那些道貌岸然的领导人与船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们的擅离职守,视群众利益而不顾,自私自利更能衬托出船长的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质。通过补充材料的学习,船长的形象在学生心目中更加鲜明。五、教学媒体设计: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心理特点及教材的特点,设计了本课件。本课件图文并茂、声像结合、交互灵活。课件中运用影片播放,向学生展示了轮船遇险后情况的紧急。糟糕的天气,猛烈的碰撞,汹涌的海水,惊恐的人们,学生在光与影的交互中,很快进入情境,有助于对课文的学习和对人物的理解。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学生对哈尔威船长已充满了深深的敬意,再加上课件中那随着低沉的大提琴音乐缓缓移到屏幕中心越来越放大的人物画面,更使得他的形象在学生心目中越来越崇高。课堂上最后补充的三段文字,以熊熊烈火作为背景,再配上解说员充满感情的解说,把学生带进了那场灾难,让学生真切的体会到我们多么需要像船长这样的英雄,从而使船长的形象更加伟大,升华主题。六、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
《船长》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师活动一、导入: 1、同学们,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在生与死的严峻考验面前最能显示出一个人的灵魂。19世纪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1篇短篇小说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伟大的灵魂。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继续学习的课文,引读课题。 2、 船长是谁?(出示最后一段)齐读。 3、 这一次是在1870年3月17日的夜晚,在薄雾笼罩的茫茫大海上,发生了这样惊险的一幕……(放录象) 二、精读感悟: 1、 看了这段影片,大家有什么感受? 2、 说得很棒,看看我们文中是怎样描绘的。 ①、请同学们用心读读这段话,看看你又能感受到什么。 ②、你感受到什么?是从哪些语句看出来得? ③、你能通过朗读将你的感受体现出来吗? 3、 灾难就这样猝不及防的发生了,在人们惊慌失措,四散奔逃的时候,船长呢?他是怎样下达命令指挥救援的呢?请大家快速浏览文章的第二大段,3——28自然段,找一找他下达了哪些命令? 4、 请大家挑出其中给你感受最深的命令再去读一读?看看你又能从中体会到什么呢?待会来交流。 预设(一):站在指挥台上发布命令⑴、指名读文章的第3小节。 ⑵、你读懂了什么? ⑶、你们能读出这么多内容很不简单,但最有水平的是还能读出问题来,请大家联系上下文读读这两段话,看看你读出什么问题来了?(出示4小节) ⑷、无论他忘记自己没有,现在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把60人全部救出去! ⑹、让我们再来读读船长的命令吧。 (在指导时,突出注意:吼) 评价:你吼出了他的他急于让大家安静下来的心情;你吼出了他的舍己为人;你吼出了他的沉着镇定; 预设(二)对话的镜头1、 还有哪个命令让你体会很深呢? 2、 同学们,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3、 呀,这是多么有价值的问题呀,� 4、 这道命令是在什么情况下下达的?当时是个怎样的场景呢?能找出来读一读吗? 5、 从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是从哪些词语体会出来的呢? 6、 能再读读吗?读出你的理解。 7、 如果这时船长不下达这样的命令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师小结:所以在这危急的时刻,船长下达了自己的命令。 8、 命令下达后又是个怎样的局面呢? 9、 一切都是谁的功劳? a) 请同学们联系前面的第一次命令和第二次命令思考,局面发生了翻天腹地的变化,船长靠的是什么?仅仅是枪吗? b) 师小结:是呀,人们被哈尔威船长尊重女性、爱护儿童、先人后己、舍己救人的品质所感动,大家都沉默了……(引读) 预设(三)快救克莱芒“快救克莱芒”,“动作再快点”……(从这些命令中你又体会到什么?) 是呀,看“哈尔威巍然屹立在……”(引读25) 1、 20分钟到了,轮船沉没了,师读:而哈威尔…… 2、 这时他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3、人们透过阴森可怖的薄雾,凝视这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入大海,又会想些什么呢?那些被救的孩子、妇女、船员们会想些什么呢? 4、是呀,哈尔威船长…… 哈尔威船长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职守,履行做人知道。面对死亡,他又一次运用 四、拓展,升华 这是1篇100多年前的小说,100多年过去了,今天读来依然让我们深受感动。为什么呢?因为我们需要船长这样的英雄。尤其是灾难来临到我们身边的时候,下面请同学们跟着我走进另一场灾难,看看10年前那场发生在我国新疆克拉玛依的那场大火吧。 1、听到这里,你希望事情如何发展? 2、是的,同学们的愿望是美好的,但事实又是怎样的呢?请看—— 3、又一个20分钟,和诺曼底号上能够救援的时间几乎完全一致,诺曼底号遇难的结果是什么呢? 而这场燃烧了20分钟的大火的结果呢? 4、同学们,我想知道,如果在这场大火中有“船长”在,我们听到的可能会是怎样的喊声? 5、如果真的向同学们想象的一样,那烈火中又会出现怎样的局面? 6、如果真是这样,这件事又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呢? 师:为什么?为什么事情没有按我们预料的发展呢?因为在那场大火中缺少了一个船长这样的英雄!无论何时何地,在危难降临在我们身边的时候,我们需要英雄,我们呼唤像船长这样沉着果断,视死如归的英雄出现在我们身边!让我们再读课文的最后两段话,把船长英勇献身的形象永远铭记在心里。 五、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的25—30自然段。学生活动 生跟读课题——船长 生回答:哈尔威 齐读文章最后一段 生看录象 生谈体会 生找出相关段落(第2自然段) 1、 生自由默读这段话,体会。 2、 生交流感受。 3、 生练习有感情的朗读。 指名读 2、 生浏览课文的3——28自然段,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找出船长下达的命令。 3、 交流共下达的3次命令:在指挥台下达命令、哪个男人走在女人前面就开枪打死他、快救克莱芒 生带着问题再次默读课文,自由体会,可以做批注。 生交流: 指名读第3自然段 生谈体会: 1、安静,注意听命令!”看出“沉着镇定”(板书:沉着镇定) 2、“妇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员断后。”体会出“在死亡面前,一心想到的是乘客,把救援妇女和儿童摆在首位。”从“断后”这个词体会出“船长的责任是保护乘客的安全 所以应该把危险留给自己,把生的希望留给乘客”。 3、“必须把60人全都救出去!”体会出“船长的决心。因为这是他的职责。” 生再次读文章的3、4自然段,将两段联系起来思考。 思考后生提问:他真的忘记自己了么? 生就提出的问题讨论交流。 生有感情地朗读 生指出对话的镜头。 提问:� 生读文章第5小节 交流体会: a、“一窝蜂、拥”“险些儿”体会到人们的强烈的求生欲望,情况危急。 b、“拼命维持”、“疯了似的、乱的不可开交”体会出十分的乱,已经无法控制。 指名读 生想象后果,交流。 生齐读这个命令:哪个男人敢走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 生读文章的第24自然段。 生回答:船长 生回答 生跟着老师齐读 生谈谈体会:他把每个人、每件事都想到了。 生跟师读25自然段 生思考、回答 生想象当时的场景,想象人们会说的话。 生齐读 生交流。 生回答 生想象后回答 生回答 生齐读最后两段话教学思路及多媒体应用分析 由于音乐长于表达感情,也最容易触发听者的感情,音乐很容易引起欣赏者感情上的共鸣,因此课开始,低沉的大提琴音乐便为学生创设了适当的意境。学生的心一下子沉静了下来,很快溶入到课文的学习中。 最后一段的初� 通过音像把语言文字中描写的文字再现,使课文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将学生带入课文所描绘的场景中。 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体会,和有感情的朗读,帮助学生感受当时环境之危急。 课件展示部分也设计了多个选择,可以灵活的反映学生所说的“他的命令”,根据学生的不同回答可以选择不同的流程,体现学生为主的思想,但是又一切尽在教师的掌握之中。 抓住关键的词句,感知文章内容,体会人物形象。 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让学生去亲自探索思考,在自主阅读中激发他们的智慧与潜能,从而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运用上下文联系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船长在这样的情况下下达这样的命令是多么的冷静、沉着,也是多么的必要。 再次联系上下文,突破难点,使整个教学环节环环相扣,紧密地连成一个整体。 课件中船长哈尔威的形象徐徐移到屏幕的中心,学生对他充满了崇敬。学生有感而发,真挚的话语令人感动。 运用补充事例中反面的人物形象衬托出船长的伟大。 课件展示第一段内容,并配有录音。利用熊熊火光的映照和播音员感人的配音,让学生身临其境。 课件展示第二段内容。 课件展示第三段内容。 第三次朗读这两段话,升华中心。
七、板书设计: 舍己救人 船长 沉着果断 英雄 忠于职守 八、教学过程流程图:
《船长》教学设计【第三篇】
教材简析
《船长》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中的1篇讲读课文。课文选自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短篇小说,全文笔墨集中,以哈尔威�
目标预设:
1、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通过朗读重点词句,体会人物思想情感,表现危机到来时的紧迫和危险。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探究,训练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在具体的阅读实践中,通过对比突出了船长忘我镇定、临危不慌的品质;通过语言动作描写刻画船长果断坚决的性格;通过典型的特写镜头,展现船长的高大形象。
3、情感态度于价值观:通过学习本文,让学生理解船长在生死关头,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亡留给自己的舍己为人的精神和尊重妇女、关爱儿童的伟大人性美。
教学重点、难点:
简单分析哈尔威船长的形象。通过朗读和感悟课文片段的练习,让学生感受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伟大精神。
设计理念: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在于让学生实行自我教育”根据“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新课标要求和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我在实践中努力做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和谐统一。通过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和多种角度,为学上提供一个“发展”的语言环境,培养语言智能。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目的。
设计思路:
《语文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逐渐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教学中,我注意捕捉探究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与发现。在训练语感方面以四句话为突破口,运用自由读、指名读、分角色读等形式,引导学生读中感知,读中理解,读中悟情。另外在处理教材上。我不拘泥课文的原有顺序;问题开放,学生怎么想就怎么说怎么写;操作开放,鼓励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研读、交流,可以读一读,可以说一说,也可以演一演,较好地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充分借助电教媒体,透过音频效果,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进入角色,加深感受人物的形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设置悬念。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法国伟大作家雨果写的1篇小说《船长》。故事发生在英国南安普敦附近,那是1870年3月17日的夜晚,船长哈尔威像平常一样把“诺曼底”号轮船从南安普敦开往斯恩西岛,谁也没想到一场可怕的灾难正悄悄逼近“诺曼底”号轮船,究竟发生了什么事?请同学们翻开课本。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学生放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词。
2、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件什么事?
三、自主研读,理解体味。
1、速读课文,说说在这件事中,谁给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
2、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相机引导并提炼出研读专题:
你觉得哈尔威船长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3、教师推荐研读方法: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划一划描写船长的句子。
(2)自由选择说一说、议一议等方式体会船长的伟大形象。
(3)四人为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同桌合作学习,也可以自己独立研究。
4、学生自主研读,教师巡回指导。
5、学生交流,集体讨论。(以下按学情展开)
(1)哈尔威船长站在指挥台上,大声吼道:“大家安静,注意听命令!把救生艇放下去。妇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员断后。必须把60人全都就出去!”
①指名读,注意“吼”的读法指导。
②说说你为什么要这样读?(当时船上很乱)你又是从哪里读懂的?(读相关句子)
③出示课件:倾听一段音频资料,想象画面中的情景,谈谈自己的感受?随机指导学生朗读相关句子。
教学时就是要运用多媒体手段来适应学生特点,发挥它的穿透力,串起英雄的精神,让学生从文字走进人物的心灵深处!
④此时此刻,如果你就在这船上,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灾难,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学生畅所欲言)而船长最先想到的又是什么?(再次朗读船长说的话,体会船长的镇定、沉着)
(2)船员赶紧解开救生艇的绳索。大家一窝蜂拥了上去,险些把小艇弄翻了。奥克勒大副和三名二副拼命维持秩序,但整个人群简直像疯了似的,乱得不可开交。
①事实上,人们并没有照船长所说的`那样做,船上发生了更可怕的事,看看发生了什么?
②引导学生读第五自然段。
③照这样乱下去将意味着什么?(死亡)
(3)救援工作进行得井然有序,几乎没有发生什么争执或斗殴。
①引言:然而,局面发生了急剧的变化。
②学生读课文第24自然段。
③此时,你的心中会有怎样的疑惑呢?(学生质疑,预设:什么是“井然有序”?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④指名学生回答。
(4)就在这时,船长威严的声音压倒了一切呼号和嘈杂的声音,黑暗中人们听到一段简短有力的对话:………大家沉默了,没有一个人违抗他的意志,人们感到有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的上空。
①这仅仅只是船长与船员的一段对话吗?还是话中有话?
②师生参与讨论并交流:你从这段对话中了解到了什么?你再一次感觉到这是一位怎样的船长?
③面对猝然而来的灾难,可以说是死亡,在惊慌失措的人群中,为什么船长却能够做到如此镇定、沉着呢?(体会人物忠于职守的精神品质)
④船长尽到自己的职责了吗?(结合课堂的需要,适时展开小型辩论)
⑤指导学生分角色读课文对话或表演。
四、创设情境,激情品味。
1、师小结后,诵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2、创设情境:看着船长渐渐消失的身影,这一刻你的心里又会有怎么的疑问呢?(学生质疑)
3、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谁能就这个问题谈谈看法?(发散学生思维,思考各种可能性)
4、师小结:危难中出英雄。危急时刻,是放弃责任,违背天良,只求独自活命?还是舍己救人,舍生取义?哈尔威船长已经用自己的行动给我们做出了响亮的回答。让我们再看看船长吧!
5、自由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进行角色转换,想象说话。
假如你就是生还者之一,你想对船长说:……
假如你就是船长,当你随着船儿慢慢下沉,你想说:……
假如你就是这艘在英伦海峡上堪称最漂亮的轮船“诺曼底”号,当你身受创伤,目睹遇难的这一幕,你想说:……(拿笔写下你想说的吧)
6、让我们将无穷的敬意化为美妙的旋律,献给他吧!(学生配乐齐读课文最后三段)
五、全班学生齐声呼唤船长的名字——哈尔威船长!
《船长》教学设计【第四篇】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外国诗歌特点,继续提高对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
2.了解《啊,船长,我的船长》的思想内容、掌握其写作特点
教学重、难点:
1.《啊,船长,我的船长》的思路与结构是怎样的?
2.《啊,船长,我的船长!》表现了对林肯总统的崇敬和哀悼。歌颂林肯的功绩,实质是赞美、肯定什么精神?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作者简介
惠特曼(1819~1892),19世纪美国杰出的民主主义诗人、出生在纽约附近长岛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迫于生活很早就出外谋生,当过杂役、木匠、排字工人、新闻工作者和编辑等,他只受过几年初等教育,后来靠自学阅读了大量世界文学名著,但哺育他成长为时代歌手的,主要还是美国沸腾的社会生活。他的主要作品有《为了你,民主》、《大路之歌》、《今天的军营静悄悄》、《起义之歌》、《啊,法国之星》和散文《民主展望》等。这些诗歌都编在《草叶集》中,这部优秀诗集成为美国近代文学史上一座光辉的里程碑,是美国民族文学的典范。
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在艺术上进行大胆革新;打破长期以来诗歌因袭的格律,首创后来称为“自由体”的新诗形式,即以短句作为韵律的基础,大量采用重叠句、平行句和夸张的形象语言,并吸收了一部分劳动人民的语汇和少量外来语,大大提高了诗歌的表现力
2.写作背景
1783年,美国脱离英国的统治独立后,国内存在着雇拥劳动制和黑人奴隶制。
1860年11月,以反对奴隶制而著名的林肯当选为美国总统。南方几个州宣布脱离联邦政府而独立,1861年4月,又首先出兵叛乱,引发了内战。林肯总统上任不到半年,就领导联邦政府军,在广大人民的支持下,经过了四年的奋战,击败了南方叛军,维护了美国的统一,废除了黑人奴隶制。
南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这次革命的成功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林肯总统为美国历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功勋卓著。在全国欢庆大胜利的时刻,对民主怀有刻骨仇恨的南方奴隶主派间谍暗杀了林肯总统。在林肯总统死后,惠特曼写下了《啊,船长,我的船长》这首诗,以表达对林肯的痛悼与怀念之情。
(二).文本分析
1.思想内容
全诗三节,逐层深入地表达了诗人对林肯总统的热爱和深切的悼念之情。
(1)航程结束,大船凯旋,船长却倒下了。噩耗伴随着胜利的巨大欢乐而来,人们为船长的死而悲恸、痛惜。
诗人把美国比作“大船”,林肯比作“船长”,把林肯率领联邦政府军战败南方叛军的过程比作是“度过了一切风险”的“艰苦航程”。这里诗人用象征的手法把美国比做大船,把林肯比做驾驶美国这个大船的船长,把南北战争比做艰苦的航程,通过大船的胜利返航表现林肯的功绩,形象地赞颂林肯,表达对他的爱。
这一节描绘了大船的形象:稳定、威严而英武;突出了航程之艰苦,胜利的来之不易。借此来肯定船长林肯的伟大功绩。
在这一节里,在抒情方式上,诗人直称林肯为“我的船长”“我们的船长”,表达了一个士兵,一个水手,抒发对自己的统帅亲切爱戴之情。
(2).人民群众为大船凯旋而热情欢呼,钟声军号齐鸣,旗帜飘扬,鲜花飞舞,但船长倒下了,人们是多么悲痛!
这一节描写的欢庆胜利的场面极为壮观,通过侧面描述人民群众对林肯的爱戴、敬仰之情,来赞颂林肯。
在抒情方式上,这一节里,诗人称林肯为“亲爱的父亲”,把他当作最亲近的人,这比上节只称林肯为船长感情更近一层。对林肯直接称为“你”,这第二人称与“父亲”的称呼相配合,直接与林肯对话,感情热切而真挚。
(3).航船下锚,大功告成,而船长永远倒下了。
这一节诗人从历史的角度肯定了林肯的成绩,并表达了自己万分悲痛之情。诗人终于从想象(梦境)中回到现实中来,明确地知道“船长”真的是死了。在这一节里,诗人把林肯改称为“他”,表明诗人清醒的绝望、极度的悲痛。
这首诗作者主要运用象征的手法来描述林肯这个人物的形象,赞美林肯的业绩,表达对林肯的敬仰与爱慕之情。
2.《啊,船长,我的船长》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分析:1.反复咏叹。诗中以“他已浑身冰凉,停止了呼吸”为主句反复咏叹,其中又有人称上的差别,这样的手法使本诗在表现上既保持悲怆感情抒发的一致性和沉重性,又体现了这种情感的发展过程。
2.象征。诗人在这首诗中采用整体象征手法,把美国比作一只大船,把林肯总统比作这只船上的船长,当这只大船凯旋时,船长却牺牲了。诗人形象而又鲜明地表现了对林肯的敬仰爱戴和对林肯之死的无限悲痛。
3.《啊,船长,我的船长》的思路与结构是怎样的?
分析:本诗中,诗人抒发的感情是由浅入深、层层渐进的,表现在以下几点:
(1).对林肯卓越的功勋的赞颂。
诗人把林肯比喻成船长,把美国比喻成一只大船。在第1段中,这只大船在船长的指引下,“艰苦航程已经终结”,“渡过了一切风险”,“显得威严而英武”,突出大船的凯旋,借以表现林肯的功业;在第2段中,“旗帜正为你飘扬,军号正为你发出颤音”,“为你,送来了这些花束和花环”,“他们为你欢呼,他们的热情的脸转朝着你”,表现了广大人民对林肯的爱戴、拥护和敬仰;在第3段中,“这只船安安稳稳下了锚”,“大功已经告成”,从历史意义的角度,对林肯的功勋作出极高的评价。诗人在诗中一步步地深入表现林肯的功勋,使人倍感诗人对林肯的推崇之情。
(2).诗人对林肯的个人感情。
在第1段中,诗人将林肯称为“我的船长”、“我们的船长”,这时他流露的是战士对统帅、水手对船长的敬仰之情。在第2、3段中,诗人的感情进一步深入,他深情真挚地称林肯为“亲爱的父亲”、“我的父亲”,表现诗人深厚的父子般的感情。这样的深入变化使诗人的感情更加浓郁深重,在第1段中只是为失去领航人而悲伤,在第2、3段中则是为失去慈父般的亲人而惨痛,称谓的变化体现了诗人感情上的深入。
(3).诗人对林肯的悼念之情。
在第1段中,诗人对于林肯之死,只是客观地叙述道:“甲板上躺着我们的船长,倒下来了,冷了,死了”,林肯之死的突然,使诗人在震惊中感情麻木而没有感到过度的悲伤,只是当作一件客观事件来接受,来陈述;在第2段中诗人从震惊中惊醒,悲伤涌上他的心头,但是他在感情上不能接受这样的现实,他不肯相信船长已经死去,他呼唤“亲爱的父亲”,他用“手臂把”船长的“头支起”,他宁肯相信这是“在一场梦里”,他对船长仍用“你”来称谓,表示船长和他一样,仍是在人世间活生生的人,只是暂时“倒下来”而已;在第3段中,诗人不得不接受这惨痛的现实,他不得不承认船长已经感觉不到自己的手臂,船长“他已经没有知觉,也没有脉息”,自己支起船长的头呼唤也无济于事,于是他只好放下船长,“踏着悲哀的步子”在“甲板上走来走去”,诗人忍受“他倒下了,冷了,死了”给自己带来的悲痛。诗人用第三人称“他”称谓船长,表示诗人已经承认船长和自己已是冥世人间永隔了。
在第2段中诗人还觉得像“梦”,还有一丝希冀,而现在却只有绝望了。整首诗诗人对船长由无人称到第二人称再到第三人称称谓的变化,呈现了诗人悲痛心情的发展过程。
(4)总结:本诗中,诗人的感情抒发旋律是起伏波动的,每一段的感情主旋律都是由欢乐的激昂转到悼念的悲痛。第1、2段的前部分都是欢快的语调,船已经回来了,“争取的胜利已经获得”,港口里“熙熙攘攘的人群”在“欢呼”,但是在这两段的下半部,却都一下子跌入沉痛悲伤的气氛之中;第3段除去前几行叙述船长的语句,也基本上和第1、2段一样,从“大功已经告成”的欢乐中又跌入到“悲哀”之中。整首诗这种情感上的强烈反差,更使人体会到诗人心中那种悲怆欲绝的感受。
4.《啊,船长,我的船长!》表现了对林肯总统的崇敬和哀悼。歌颂林肯的功绩,实质是赞美、肯定什么精神?
这首诗表达了对建立自由美国而献出生命的领袖林肯的无比崇敬和悲悼之情,诗中的林肯是自由、平等、民主的象征,实际上就是赞美了为追求人民的自由平等而不惜一切的奉献精神。
5.《啊,船长,我的船长!》共三节,在思想感情方面不断上升、加深,请留意体会。“倒下来了,冷了、死了”这句诗多次间隔反复,起了什么作用?
反复咏叹,诗人抒发的感情是由浅入深、层层渐进。诗中以“倒下了,冷了,死了”为主句反复咏叹,其中又有人称上的差别,这样的手法使本诗在表现上既保持悲怆感情抒发的一致性和沉重性,又体现了这种情感的发展过程。
6.为什么说《啊,船长,我的船长!》这首诗的象征手法用得很巧妙?
诗人用航船战胜惊涛骇浪到达港口庇佑林肯领导的南北战争的胜利结束,一领航的船长象征林肯总统的伟大作用,这样构思有利于形象地表现任务的伟大崇高,在“航船”到达“港口”,船长却倒下了,具体可感地增添并表现了诗的悲壮情感。
《船长》教学设计【第五篇】
教学设想:
这是1篇与学生生活实际非常贴近的文章,内容较容易理解,不必花功夫来逐句讲解。教学时让学生通过探究在大海中航行的船长需具备的素质入手,进而理解题目的深刻涵义及作者给予的忠告,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作为人生之舟的船长所需的品质,最后通过联系学生自身实际,让学生畅谈自己是否有能力做船长以及父母是否可以作自己的船长,从而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教育学生注意培养自己独立、创新和合作精神,珍惜宝贵的时光,把握机遇,创造人生的辉煌,同时培养孩子们公平、公正、正义感和同情心。
教学目的:
(一)知识与能力
1、理解文意,挖掘课文的思想内涵;
2、把握作者独具一格的演讲思路。
(二)过程与方法
教师激趣引入后解题,让学生对本文的中心内容有所了解,探讨本文的演讲思路,然后引导学生体会文意,最后让学生联系自身实际,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教育学生珍惜宝贵的时光,把握机遇,创造人生的辉煌。同时培养孩子们公平、公正、正义感和同情心。
2、教育学生尊重父母,感谢他们赋予每个孩子宝贵的生命。
(四)延伸与拓展
1、营造宽松的氛围,让学生乐于联系自身实际,勇于对自己进行心理剖析。
2、培养学生独立、创新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分析欣赏本文的演讲思路。
2、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难点: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激趣引入:
同学们,你们见过大海吗?大海有风平浪静的温柔的一面,也有波涛汹涌的粗犷的。一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大海的温柔与粗犷吧!(欣赏从影片《泰坦尼克号》中剪辑的片段)
二、学生合作探究:
问题设置:看了刚才的惊心动魄的场面,�
三、整体感知
1、导入:人生正如一次远航,同样也需要一位船长,那么这位船长又需要些什么品质呢?今天我们就来听听一位行船多年的“老船长”给我们的忠告。
2、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这位“老船长”的准确身份是一名记者。20xx年3月3日,她参加了她女儿所在的北京101中学的初三(4)班举行的“你是你的船长”主题班会,在会上她发表了1篇热情洋溢的演讲,我们今天所学的就是她当年的讲话稿。
3、学生质疑:请同学们把你最想让大家帮你解决的问题提出来。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大概可以分为四类:
(1)题目有什么深刻含义?
(2)文章的内容与题目有什么内在联系?是否有些文不对题?
(3)怎样才能成为作者所说的“一个公平公正、有正义感和同情心的人”?
(4)为什么我的船长一定要是我而不可以是别人?比如父母?
教师对学生的提问分类后引导学生分步探究。
4、学生个体探究:
(1)题目有什么深刻含义?
(2)作者的观点是什么?她是怎样一步步启发学生思考从而得出此观点的?
(3)� 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生命之舟的船长,这艘船将驶向何方,命运如何,完全看我们怎样驾驶它。标题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人生比做一次航程。副标题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寄语十五岁,意为捎给十五岁的话,实际上是对十五岁的人谈的话。
(2)作者通过提出三个问题并让孩子们谈自己的感受,逐步引导孩子们思考,时机成熟后就用抒情的语言做了个小结,目的是希望孩子们做一个富有同情心的人。接着又用设问的方式引导孩子们从根本上认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希望孩子 于是顺理成章地得出演讲的中心观点:要养成公平、公正的观念,将来还要发展自己的正义感,成为一个有同情心、有正义感的人。结构上环环相扣,逐层深入。
(3)现在的中学生公平、公正意识不强,缺乏正义感,自我意识太强,缺乏同情心和合作精神。而人类是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正因为我们人类不是孤独和孤立的,所以在人生的航程中我们就必须养成公平、公正的观念,发展正义的观念,做一个有同情心的人。这样中国的未来才有希望!你们这一代人才有希望!
5、品读课文倒数一二段(教师注意演讲指导)。
6、学生自我心理剖析:� 不论是生活中还是学习中,能力是最为重要、关键的;④既要学会独立,又要有合作精神;⑤要有见义勇为的精神,还要善于见义巧为;⑥遇到困难不轻言放弃,要勇于克服困难,还要善于克服困难;⑦要乐观向上,笑对生活;⑧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2、我们还没有能力做自己的船长,不过我们要朝这个目标奋斗,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不断完善自己,争取早日做自己的船长,在人生的航程中乘风破浪!
3、甲方:父母比我们有经验,他们毕竟是老船长了,而我们的人生阅历太短,如果太早做船长,船就有沉没的危险;乙方:我们人生的道路只能我们自己去走,这是别人无法替代的,再说父母总有离开我们的时候,他们只能做为我们人生航程的顾问或参谋。注意引导学生要举一些实际例子特别是名人的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如少年毛泽东就是自己做自己的船长的成功的典范,而钢琴天才朗郎却是父亲做自己船长的典范。但要让学生明白,不管怎样,我们的人生之路得我们自己去走,我们人生之舟的船长最终还是我们自己,所以我们应从小练就做“船长”的本领。
4、思路指向:驶向成功;驶向胜利的彼岸;驶向一个没有战争与硝烟的地方;驶向一个没有污染的地方……
教师点拔小结:刚才同学们都谈得很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答案是次要的,重要的是通过这次学习,大家学会了质疑,学会了思考,学会了怎样探究,而不是不假思索的盲从,这在你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当中很重要,这也是一个优秀的船长应具备的品质。
五、链接生活,延伸拓展
请结合你学习本文的感受,续写下文,即兴演讲
人生的航程有激流、险滩和暗礁……
六、结语:
教师演讲:刚才同学们谈了很多感受,老师也跃跃一试了。同学们,船长是一船之主,他应该能经得起各种风浪的考验,具有临危不惧、从容不迫的心理素质,还应具有临危决断、指挥若定的能力。他要有公平公正的观念,还要有正义感和同情心;他既要保持自我,也要忘却自我;既要尊重他人,也要关爱他人。既要有独立精神,也要学会合作与包容。
人生是一个过程也是一次远航,同样也需要这样一位船长。拿破仑曾说过: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兵。那么我想说,不想当船长的水手不是好水手。希望你们将来要做自己的船长,在你的人生航程中乘风破浪,祝你早日将你的人生之舟驶向胜利的彼岸!(出示幻灯片,播放歌曲《样样红》)船长们再见!
七:课外作业:(任选一题)
1、以“我有一个梦想”为题写1篇演讲稿,各小组预赛后推荐2至3名在全班演讲;
2、请你指导家长以“家庭教育”为主题写1篇演讲稿,在下次家长会上演讲。
附板书设计:
你是你的船长
——寄语十五岁
教后反思:
一、成功之处
整节课出现了以下几个亮点,而这正是这一个个亮点掀起了课堂的几个高潮:
1、《泰坦尼克号》中剪辑的几个小片段合成巧妙,紧扣文章需要,风平浪静处音乐优美,惊心动魄处扣人心弦,剪辑得恰到好处,迅速地把学生带入了教师创设的情境中;
2、导语简洁,由《泰坦尼克号》中的船长过渡到人生之舟的船长,自然巧妙;
3、敢于给学生课堂当场提出疑问,关注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4、教师善于抓住课堂当中的偶发事件,如当有两个学生说“家长和老师也可以做自己人生之舟的船长时”,教师顺水推舟,鼓励这个学生与班上其他学生开展辩论,并且教师有意站在其身旁给该生感到多了一把力量,更增加了信心,尽管是二对几十,但仍然坚持到最后。在精彩的辩论融入思想教育,给学生的印象更深刻,更容易接受。
5、把让学生谈学习感受巧妙地融入到练习当中,既让学生谈了学习本节课的感受,又得到了练笔的机会,同时即兴演讲还锻炼了演讲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6、教师充分发挥了自身的长处,以演讲开头,以演讲结尾,既与本文的文体吻合,又非常具有感染力,容易产生共鸣。
7、板书设计美观大方,有特色。当今课堂,由于现代化技术的介入,许多教师连板书都省了,而本人认为,得体的板书可以起到穿针引线、画龙点睛的作用,并且教师漂亮的粉笔字也给学生作了榜样。本节课的板书简洁,紧扣作者的三个观点,并将学生谈到的“做一个优秀船长还需的许多素质”用省略号表示,而具备了这些素质,我们的人生之舟才能驶向胜利的彼岸。教师字迹漂亮,设计形象直观。
8、结尾的画面与课文内容和教师的结语配合巧妙,并且打出的字幕“船长们再见!”给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学生增添了无限的自豪感和责任感。
9、突出探究课的特点,整节课以探究为主线,有独立探究,也有小组合作探究,并注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能力和质疑精神。
二、需要改进之处
1、教师上课很有激情,但语速略快些,学生有些不太适应。
2、应该利用阳朔的旅游资源优势,课前不妨让学生去采访一下漓江的船长们,对船长应具备的素质会有近距离的了解,此外联想到人生之舟的船长时也会有更深的体会,有更多的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