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案大全 >

实用初中课文背诵原文 初中课文人生教案大全【通用8篇】

网友发表时间 3315047

【写作参考】一篇好的范文往往能让您的写作事半功倍,下面是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的“实用初中课文背诵原文 初中课文人生教案大全【通用8篇】”优质范例,供您写作参考之用,轻松写作,远离加班熬夜,希望以下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支持吧!

初中课文背诵原文【第一篇】

《芦花荡》是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孙犁写的1篇富有传奇色彩的小说。讲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在充满诗情画意的芦花荡里,一个年近六十的干瘦的老头子的“英雄的行为”,显示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跟孙犁的大多数小说一样,散文化的结构,诗化的语言是课文的主要艺术特色。

作为第一个叙事性作品单元的第二课,我认为它是第一课《新闻两则》教学目标的延续和提升:《新闻两则》侧重从结果的角度来表现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芦花荡》则是从过程的角度来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新闻两则》叙述简明,侧重教会学生六要素的知识,本文开始训练学生从比较复杂的叙述中来把握记叙的要素。同时,叙述相对新闻详尽、生动,也就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供了更多的路径。

《芦花荡》主要写了一个老英雄的故事。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一个老头子撑着一只小船,在白洋淀无数次地穿过敌人的封锁线,为游击队运输粮食、护送干部、他不带一支强,只靠那只灵巧的篙和鱼鹰似的游水本领,在万亩水塘里穿梭,从未发生意外,靠了他,游击队才维系了淀里淀外的交通联络。但又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在夜间穿越封锁线时,撞上了敌人的小火轮,一个女孩负了伤。这个打击差一点使他失去了继续前进的力量,但他发誓要为女孩报仇。这篇小说很有传奇色彩,人物形象鲜明,环境描写也别具一格。

在这篇文章的教学中,我遵循了语文的学习规律,突出了对学生人文精神和语文素养的培养。在人文精神方面,注重把人物的思想感情转化成学生的自身体验,以人物心理的揣摩为主要方式,让学生的感情得以升华。在这一方面我设计了“想象体验”环节,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老鱼鹰”因没有圆满完成任务而产生的复杂心理时,学生讨论得很积极,学生的人文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以提高。在语文素养方面,我抓住了本文是叙事性作品的特点,重在叙述故事情节和分析人物形象,将“老鱼鹰”的英雄事迹和鲜明的个性表露无遗。

在阅读方面,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提高默读的速度和默读的质量,更重视培养默读的技能。阅读的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从整体到局部,在从局部到整体,从感性到理性,从阅读教材到自我体验,启发学生积极参与。阅读实现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感知过程,在进行局部的精读,先从一般性的简单内容开始,再到深层次的思想内涵类的深度阅读,最终能够抛开教材进行课外阅读,自我体验,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能力。

在教学方法上,我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体验性、创造性的阅读,深入贯彻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学法指导上,注重引导学生使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力求使学生能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在教本课的景物描写时,让学生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进行品味评析,尊重学生的独特的体验,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拓展延伸环节设置的问题“课外阅读《芦花荡》的姊妹篇《荷花淀》比较两篇文章有何异同?”这样设置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体现语文广泛的外延,体现大语文的观念。

初中课文背诵原文【第二篇】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5~8题。

采蒲台的苇。

孙犁。

我到了白洋淀,第一个印象,是水养活了苇草,人们依靠苇生活。这里到处是苇,人和苇结合得是那么紧。人好像寄生在苇里的鸟儿,整天不停地在苇里穿来穿去。

我渐渐知道,苇也因为性。

们的清白。

最好的苇出在采蒲台。一次,在采蒲台,十几个干部和全村男女被敌人包围。那是冬天,人们被围在冰上,面对着等待收割的大苇塘。

妇女们忍不住,她们一齐沙着嗓子喊:“没有!没有!”

敌人杀死他,他倒在冰上。血冻结了,血是坚定的,死是刚强!

“没有!没有!”

这声音将永远响在苇塘附近,永远响在白洋淀人民的耳朵旁边,甚至应该一代代传给我们的子孙。

永远记住这两句简短有力的话吧!

1947年3月。

5.请从第1段中找出一个比喻句来,品味其妙处。

6.选文的对话有什么特点?表现了采蒲台人什。

么样的性格?

8.抗日战争虽已远去,当你。

看到这如歌如泣的故事时,有些什么感受?

三、综合运用。

9.为宣传人类辉煌文明成果,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学校正在开展“庆世博,迎端午”主题实践活动,请你参加,并按要求完成下列任务。

(1)对联是我国传统文艺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请你围绕活动主题,将下面所给的词和短语组成一副对联。

世博端午盛会佳节临寰宇降神州。

上联:

下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学校正在策划“迎端午”活动方案,请你提出两条切实可行的建议。

初中课文背诵原文【第三篇】

尊敬团支部: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我认识到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团组织,是中国共产党的得力助手和可靠的后备军,是一个有纪律的组织,因此我争取加入共青团。

我向学校团委申请,加入共青团,请学校团委考验及批准。

我在校成绩还不错,表现良好,在加入共青团后,在学校团委的教导下一定会努力学习,严格要求自己,刻苦钻研,不断提高学习成绩和政治思想觉悟,提高自己的自制力,在课堂上遵守纪律,认真听老师讲课,不开小差,不说小话,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和任务。在课余时间阅读一些有益身心的'书刊,培养自己高尚的情操,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一代的接班人。我一定要拥护中国共产党,履行团员的义务,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得力助手和可靠的后备军。如果我未能入团,我会继续刻苦钻研,努力争取下一次入团。

我热切盼望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请学校团委批准。

此致

敬礼!

申请人:

日期:

初中课文背诵原文【第四篇】

3.质量测评的试题编制应以教学课程标准为依据,并参考所选用的教材。注重对化学“三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的考查,考查内容应尽可能全面并突出重点。注重通性通法,淡化特殊技巧,适度加强对化学应用意识和用化学观点分析解决问题的考查,适当体现对动手实践能力的考查,试题应有层次性,但容易题(难度系数以上)应占70%,试题表述力求科学、规范、简洁、无歧义。

初中课文背诵原文【第五篇】

刘禹锡因在任监察御史期间,曾经参加了王叔文的“永贞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革新失败后,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可和州知县看人下菜碟,见刘禹锡是从上面贬下来的软柿子,就故意刁难。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无怨言,反而很高兴,还随意写下两句话,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吩咐衙里差役把刘禹锡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到县城北门,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新居位于德胜河边,附近垂柳依依,环境也还可心,刘禹锡仍不计较,并见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那位知县见其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位势利眼的狗官,实在欺人太甚,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原文。

译文。

鉴赏。

铭是古代一种刻于金石上的押韵文体,多用于歌功颂德与警戒自己。明白了铭的意思,也就明白了题意,作者托物言志,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的不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一中心,实际上也就是借陋室之名行歌颂道德品质之实,表达出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陋室铭》即开篇以山水起兴,水可以不在深,只要有了仙龙就可以出名,那么居处虽然简陋,却因主人的有“德”而“馨”,也就是说陋室因为有道德品质高尚的人存在当然也能出名,声名远播,刻金石以记之。山水的平凡因仙龙而生灵秀,那么陋室当然也可借道德品质高尚之士播洒芬芳。此种借力打力之技,实为绝妙,也可谓作者匠心独具。特别是以仙龙点睛山水,构思奇妙。“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由山水仙龙入题,作者笔锋一转,直接切入了主题,看引论铺下了基础。也点出了陋室不陋的原因,其原因是德馨二字。

在此点看出,作者写此随笔是经过反复思考的,绝对不是一时的灵感冲动。绝句可以是灵光乍现,而连接无暇却是平时的功底积累与反复推敲了。4—7句刁难下祭出此文,并将其刻于石上,具有很强烈的针锋相对的性质。从全文的写作手法来看,通篇以“比”的手法一气呵成,而不是烘托。那么“苔痕”和“谈笑”二句究竟在说什么呢?青苔在石阶上(照样)绿意盎然,野草在荒地里(依然)郁郁青青。言下之意是什么呢?我刘禹锡在哪里都不改本色,我所交往的都是有修养的饱学之士,没有(你们这些)无学之辈。作者以青苔和野草来比喻自己独立的人格,这是气节的写照,是不屈的宣言。

如果说本文的1~3句是一种铺垫,那么4~7句则进入了真正的对抗。作者以诗一般优美的语言展示了自己的铮铮傲骨,同时,也对势利小人进行了无情的鞭挞。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作者借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作类比,引出自己的陋室,及人为自己的楷模,希望自己也能如同他们一样拥有高尚的德操,反映自己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思想,同时暗示了陋室不陋。实际上刘禹锡这样写还有另一层深意,即诸葛亮是闲居卧龙草庐以待明主出山。而扬雄呢?却是淡薄于功名富贵,潜心修学之士,虽官至上品,然他对于官职的起起落落与金钱的淡泊,却是后世的典范。作者引用此二人之意,他想表达的意思是:处变不惊、处危不屈、坚守节操、荣辱从容的意思。既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又想逢明主一展抱负,若无明主,也甘于平淡的那种志向吧。这结合作者官场的起起落落,是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

结句引用“孔子云:何陋之有?”,引古人之言,收束全篇,说明陋室“不陋”。表达了他对当时封建礼教的最高道德品质的追求。用圣人肯定的操守来规范要求自己,也许就是刘禹锡对自己的道德品质的最高要求。这样的结句,不说其中的内容是何种意思,但结合题意,却是妙手天成。因为封建礼教是以儒家的道德标准为最高道德标准的,孔圣人的肯定,也就为他道德品质的论注下了最好的定论,论文当有论据,而引孔圣人言作为论据,无疑在当时是最好的论据,充分而不可辩驳。

初中课文背诵原文【第六篇】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冯通:凭)。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共适一作:共食)。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译文。

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和友人乘船在赤壁下面游玩。清风缓缓吹来,江面水波平静。于是举杯邀客人同饮,朗诵明月之诗,歌唱《窈窕》这首诗的第一章。不一会儿,月亮从东山上升起,在斗宿和牛宿之间徘徊。白茫茫的雾气横贯江面,江面反射的月光与天际相连。我们任凭苇叶般的小船在茫茫万顷的江面上自由飘动,越过浩荡渺远的江面。多么广阔浩瀚呀,像是在天空中驾风遨游,不知船将停留在何处;多么飘然恍惚呀,我们好像独立长空,遗弃尘世,飞天成仙了。

这时候喝着酒,快乐极了,敲着船舷唱起来。歌词说:“桂木做的棹啊,兰木做的桨,桨板划开澄明的江水,船在月光浮动的水面上逆流而上。多么深沉啊,我的情怀,然后仰望着我思慕的`人儿啊,他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一个与苏轼同游的吹洞箫的客人,按着歌声吹箫应和。箫声呜呜呜,像是怨恨,又像是思慕,像是哭泣,又像是倾诉,尾声凄切,婉转,悠长,如同不断的细丝。能使深谷中的蛟龙听了起舞,使独坐孤舟的寡妇听了落泪。

苏轼忧愁凄怆,整理了(*),端正地坐着,问友人说:“(曲调)为什么会这样(悲伤)?”客人说:“‘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孟德的诗吗?向西望是夏口,然后向东望是武昌,山水环绕,一片苍翠,这不是曹孟德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当他夺取荆州,攻下江陵,顺着长江东下的时候,战船连接千里,旌旗遮蔽天空,面对江面斟酒,横端着长矛朗诵诗篇,本来是一代的英雄啊,可如今又在哪里呢?何况我同你在江中和沙洲上捕鱼打柴,以鱼虾为伴,与麋鹿为友,然后驾着一叶孤舟,在这里举杯互相劝酒。只是像蜉蝣一样寄生在天地之间,渺小得像大海中的一颗谷粒,哀叹我生命的短暂,而羡慕长江的流水无穷无尽。希望同仙人一起遨游,与明月一起长存。我知道这是不可能轻易得到的,然后因而只能把箫声的余音寄托给这悲凉的秋风。”

我说:“你们也知道那水和月亮吗?(江水)总是不停地流逝,但它们并没有流走;月亮总是那样有圆有缺,但它终究也没有增减。要是从它们变的一面来看,那么,天地间的一切事物,甚至不到一眨眼的工夫就发生了变化;要是从它们不变的一面来看,万物同我们一样都是永存的,又羡慕它们什么呢?再说,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人,假如不是为我所有,即使是一丝一毫也不能得到。只有这江上的清风和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到了就成为声音,眼睛看到了就成为景色,占有它们,无人禁止,使用它们,无穷无尽。这是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而我能够同你共同享用。”

友人听了之后,高兴地笑了。洗净杯子,重新斟酒。菜肴果品已吃完了,杯盘杂乱地放着。大家互相枕着靠着睡在船中,不知不觉东方已经亮了。

初中课文背诵原文【第七篇】

如今随笔风行。南方有个《随笔》,北方有个《文学自由谈》,都是刊登随笔的。许多文学刊物,报纸副刊,也经常刊登随笔。有人说,随笔有随笔的样子,带有论文痕迹的随笔他是看不入眼的。那么,随笔的样子是怎样的呢?又该当怎样写呢?不妨作些随谈。

随笔,英文essay,但在英文中,散文、小品文、随笔、短论,都叫essay。英国人把它们是混同一谈的。据《现代汉语词典》“随笔”条,随笔是一种散文体裁;篇幅短小,表现形式灵活自由,可以抒情、叙事或评论。如此给随笔下定义,大致不差,但也不可一概而论。譬如,鲁迅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本是1篇演讲,整理后发表是1篇有名的学术随笔,长达一万多字,“篇幅”并不“短小”。怎能说随笔一定“篇幅短小”呢。

研究随笔,不必从定义出发,而应该从实际出发。

太远的不说,至少在先秦的《晏子春秋》中就有多则随笔。其中一则流传后世:“景公筑长胇之台。晏子随坐,觞三行,晏子起舞,曰:‘岁已暮矣,而禾不获,忽忽矣若之何?岁已寒兮,而役不罢,胣胣矣如之何?’舞三而涕下沾襟。景公惭焉,为之罢长胇之台。”这则随笔写得很凄惋。岁暮天寒,庄稼在地里不能收获,还要替齐景公服役筑台。晏子为民请命,忧国忧民之心可见。魏晋南北朝时期,《世说新语》里的随笔更多。《过江诸人》、《孔融妙对》、《刘伶嗜酒》、《雪夜访戴》,都是脍炙人口的。及至唐末,诗风衰落,而小品文、随笔却大放光采。“罗隐的《馋书》,几乎全部是抗争和愤激之谈;皮日休和陆龟蒙自以为隐士,别人也称之为隐士,而看他们在《皮子文薮》和《笠泽丛书》中的小品文,并没有忘记天下,正是一塌糊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鲁迅:《小品文的危机》)但以“随笔”命名著作的,当自洪迈的《容斋随笔》始。这本随笔集,是毛泽东爱读的一部古典名著,宋以前的一部小百科全书。天文地理,医卜星相,典章制度,文物考据,奇闻轶事,豆棚闲话,民情风俗,政治经济,应有尽有。因为是文言文,篇幅多不长,但也有长达1500多字的,如《晁景迂经议》。依题材分,则有学术随笔,书证随笔,奇闻随笔,经济随笔,生活随笔,人物随笔,考证随笔,奇闻随笔,风俗随笔,知识随笔,制度随笔等等。方之于随笔大师蒙田、随笔名家周作人的随笔,也同样是如此,无所不谈,无所不议,种类繁多,并无定式。

可见,随笔并无“样子”。如果随笔有了“样子”,那就不成其为随笔了。如同散文并无“样子”一样,随笔不可能有随笔的样子。

在写法上,随笔也是依题材而异,依作家而异,千姿百态,难以尽述的。洪迈把论文《一定之计》收入他的《容斋随笔》中,足见论文也可以是随笔。留有论文痕迹的随笔,在《容斋随笔》中随处可见。如《野史不可信》、《蓍龟卜筮》、《彭越无罪》、《兵家贵于备预》等。可以说,写随笔无定法。

在我看来,随笔写得好不好,关键在于是否有新思想。新思想是随笔的灵魂。无此,即使旁征博引,嬉皮笑脸,也只是“小摆设”,而非好随笔。有新思想,即使只有数十字,也能传留后世。如明吴从先的《小窗自纪》,几乎每则都有别人不曾道过的`新思想。有云:“万事皆易满足,惟读书终身未尽。人何不以‘不知足’一念加之书。”区区25个字,却耐人深思。鲁迅说过:“明末的小品虽然比较颓放,却并非全是吟风弄月,其中有不平,有讽刺,有攻击,有破坏。这种作风,也触着了满洲君臣的心病,费去许多助虐的武将的刀锋,帮闲的文臣的笔锋,直到乾隆年间,这才压制下去了。”(《小品文的危机》)在“不平”、“讽刺”、“攻击”、“破坏”中都有新思想在。

若问:新思想从哪里来?一是对生活的新发现;二是对历史的新见解;三是对“痼疾”的新针砭;四是对人物的新议论;五是对知识的新阐释。所以,要写出好的随笔,仍然少不了生活的体验,学养的积累,思想的提炼。至于“带一点幽默和雍容”,“有漂亮和缜密”,那毕竟是写好随笔的第二位。缺少了新思想,不进行“更分明的挣扎和战斗”(鲁迅语),即使写得幽默、雍容、漂亮、缜密,那也只是“小摆设”,而不是好随笔!

愿我们改革开放年代的随笔,多一点新思想,多一点战斗性,在写法上多种多样,“百花齐放”!

初中课文背诵原文【第八篇】

中午一点半左右,刚来到停车场停好自行车。火辣辣的太阳刺得让人睁睁不开眼,我半眯着眸子,后背的汗浸透了深蓝色的短袖校服,心情觉得异常的烦躁,不由得加快脚步,往教学楼走去。

这个时间段,楼梯的人不多,只有零零散散的几个。在一层层的台阶上,滚落着几个零食的包装盒和饮料瓶。也对,这个时间点,包打区的同学还没开始打扫。路过的同学很多,他们都选择了忽视这样贸然打破楼道整洁的垃圾,目不斜视的走了过去。这也是人之常情,毕竟谁都不愿意弯下腰,做一件这样微不足道的小事。

走在我前面的是一位女老师,微卷的长发扎成一个低马尾,搭拉在白色的衬衣上,膝盖之上是一条黑色的短裙,侧脸看起来三十多岁,左手拿着一个黑色的手提布袋。我与他始终保持几步距离,不急不慢。我和他走上了楼梯,只见他本就比我高挺的身影,如今更是高了几分。突然,她停了下来,我也顿住了脚。只见她慢慢弯下了腰,随手拾起了一个矿泉水瓶,然后继续往前走。

一段楼梯,几十层台阶。我跟那位女老师停了几次,她又弯了几次腰。到最后分开时,我看着她走远,手里拿着好几个包装袋,随手扔进了走道旁的垃圾箱。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0 3315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