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设计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设计优秀5篇
【导言】此例“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设计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设计优秀5篇”的教案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五年级下册《青山处处埋忠骨》教案【第一篇】
教学目标
1.认识“彭、拟”等8个生字,会写“泽、彭”等11个字,会写“拟定、锻炼”等10个词语。
2.找出文章对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他的内心世界,感受他博大的胸怀。
3.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含义。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出示毛泽东图片)大家知道这个人是谁吗?(毛泽东)他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他是一位伟大的领袖,同时,他也是一位伟大的父亲,他也有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起走进领袖的内心,去感受毛主席作为一位父亲那深沉、博大的父爱。(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快速浏览全文,找出不认识的字词。
2.(出示生字词)着重指导。
(1)学生分组练习识字,采用分组比赛、开火车的形式加深印象;
(2)学生汇报找出的生字词,师指导识字词。
(3)注意区分形近字“拟”和“似”、“眷”和“誊”。
3.正确流利朗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毛主席接到毛岸英牺牲的电报悲痛万分,但是最终,他还是在电报记录稿上签字,同意将毛岸英葬在朝鲜。)
三、了解背景,交流资料。
故事发生在抗美援朝时期,让我们一起重温那段历史。(生交流抗美援朝的资料。师出示地图,简介历史。)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快速浏览课文,说一说,课文第“一”和“二”两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第一部分写了毛主席接到了毛岸英牺牲的电报,悲痛欲绝;第二部分写了毛泽东关于毛岸英遗骨安葬问题的抉择过程。)
2.“青山处处埋忠骨”这句诗在课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初读课文,不仅要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还要将诗句放到具体的语境中,理解毛主席用此诗表达的情感。)
五、小结。
老来丧子最是心痛,此刻,毛泽东只是一位孤独无助的父亲,他失去了最心爱的儿子,他心中是多么痛啊!
- 第二课时 -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在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课文内容,初步体会了毛主席痛失爱子,悲痛欲绝。但是,他作为一位领导者,他要面对的不仅仅是丧子之痛,还有后续的事情需要他去处理。是什么事呢?我们一起接着看。
二、掌握内容,感受细节。
1.感受丧子之痛。
(1)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新婚不久的毛岸英主动请求入朝参战。可谁想,踏上朝鲜战场才一个多月,年仅28岁的毛岸英就牺牲了。
①读电报,感受战争的残酷。(配上战场的枪炮声)
读了电报内容,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情景?
②再读电报,感受毛主席的悲痛心情。
请大家再读电报,想想毛岸英牺牲的这个消息对毛主席来说简直就是什么?指名回答。(噩耗、晴天霹雳)
(2)请你默读课文有关段落,在重点词句下加上小圈,然后多读几遍,从这些语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交流并指导朗读。
①“从见到这封电报起,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
(教师设置语境,启发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几句话,用提问引导学生体会感情:“这一天,对毛主席来说是长还是短?”“这一天对毛主席来说,就像一个月那么长”“这一天对毛主席来说,真是度日如年啊!”)
②“‘岸英!岸英!’毛泽东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教师通过“轻一点!是喃喃!”“声音有点大了,应该是轻声呼喊!”来引导学生正确朗读。)
(4)小结引读。
①噩耗传来,这位久经沙场的老战士悲痛不已,他整整一天——
②老来丧子,白发人送黑发人,年近60的毛泽东失去了最心爱的儿子,他整整一天——
③更何况毛岸英已是毛主席一家为中国革命牺牲的第六位亲人了,他怎能不肝肠寸断呢?他——
④此时此刻,老人多么希望岸英能像去苏联留学时那样平平安安地回来,像去农村锻炼时那样平平安安地回来,他喃喃着儿子的名字——
⑤此时此刻,老人想到岸英从小就颠沛流离,他的眼睛模糊了,他喃喃着儿子的名字——
⑥此时此刻,老人多么希望岸英会出现在自己的眼前,亲切地唤着“爸爸!”他哽咽了,喃喃着儿子的名字——
可是,岸英再也不可能回来了,他再也唤不回心爱的儿子了。
2.体会抉择之痛。
(1)屋漏偏逢连夜雨,事情还不止如此,秘书带来的志愿军司令部的电文,让这颗滴血的心更痛了。
出示电文的主要内容,轻声地读。这封电文的到来,说明毛主席面临着什么?
(2)面对这封电文,毛主席是怎样的心情呢?你觉得用什么词可以概括出来?指名回答。(犹豫、痛苦)
(3)他犹豫什么?为什么为难呢?
(4)交流并指导朗读。
①“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骨吧!”
他内心想让儿子回来吗?用朗读来表现他的愿望。
②“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你体会到主席矛盾、痛苦的心情了吗?用你的朗读再现主席当时的心境吧。
(5)小结引读。
①岸英在世时,他们聚少离多,就这样把岸英留在朝鲜,他该有多么内疚啊,他自言自语着“儿子活着——”,可是当他想到那么多牺牲的战士都长眠在朝鲜,他决定——
②岸英从小受尽苦难,作为父亲,他多想对儿子做点补偿啊,他现在能做的仅仅是让他魂归故里,可是当他想到那么多牺牲的战士的父母也无法见到自己的儿子,他决定——
③岸英是杨开慧烈士留下的骨血,自己非但没照顾好岸英,现在还要让岸英永远留在朝鲜,他该多么愧疚啊,可是当他想到那些把志愿军战士当成亲骨肉的朝鲜人民,他决定——
(通过个别指导朗读,再加上教师精心设计的小结引读,一步步把气氛烘托出来,让学生走进毛主席的内心,细细体会伟人的悲痛。)
(6)但是,当秘书把电报记录稿交给他签字的一瞬间,他还是 了,因为这一落笔,就意味着 。
(教师在说过渡语时,出示上句,与学生互动。)
这支握在手中无数次的笔,这支做过无数惊天地、泣鬼神的决策的笔,此时竟是那么沉重,毛主席提不起,更放不下。
(7)出示“第二天早上,秘书来到毛主席的卧室。毛主席已经出去了……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这该是一个多么难熬的漫漫长夜啊!请你闭上眼,走近他,贴近他这颗滴血的心,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请你用手中的笔为我们重现这个夜晚。
学生进行练笔,播放音乐《神秘的花园》来烘托气氛。出示练笔的开头:“窗外的风更大了……”
学生完成练笔后,点名反馈。
(此处安排这个练笔,让学生更加贴近主席的内心世界,内化语言,升华情感,领会伟人痛苦抉择的心路历程。)
3.总结课文,升华主题。
出示填空:
作为主席,他多么想( ),多么想( );但是,作为主席,他不能( ),不能( )。毛泽东是平凡的,更是( )的!
三、朗读诗句,总结全文。
1.尽管不舍,尽管悲痛,但主席克制了自己的情感,做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决定——(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这铮铮的言语下,是毛泽东那宽广的胸怀和深深的父爱。
毛泽东是平凡的父亲,但他更是伟大的领袖!我们再一起来朗读一下这句诗!
(再次引读,让学生在再三读诗句的同时,明白诗句中蕴含着伟人艰难的心路历程。)
2.结合课文,说说你对“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革命者既然把整个身心都献给了祖国,至于死后是否要把遗骸运回家乡安葬,那倒无须考虑,即使长眠于异国的土地上又有何妨。这里既是对毛岸英烈士的高度评价,又表明了毛主席对儿子遗骨安葬问题的态度,即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将儿子葬于朝鲜,充分显示了他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博大胸襟。)
板书设计
青山处处埋忠骨
接到电报:痛失爱子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重在一个“情”字。这份“情”是深厚的、深沉的、凝重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重在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中去体会人物的内心,再通过读的方式,感受人物情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案【第二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认识8个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踌躇”等词语的意思。了解文章大意。
2、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进一步强化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快速读、精读等能力,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思维习惯。
3、进一步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读、说、写”这些简单的方法,让学生深刻理解毛泽东是平凡的,更是伟大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一代伟人毛泽东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他无产阶级革命家旷达的心胸和无私的襟怀。
教学重点
体会毛泽东丧子后极度悲伤的心情和常人难有的宽广胸怀。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诗歌导入,激情引出课题
1、课前背诵毛泽东诗词。
2、引出课题并板书(板书青山处处埋忠骨)
二、整体感知,把握文章基点
1、自由读全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并想想:读了课文,完成作业纸1。
2、学生自由读
3、填空:主席的爱子()在()战争中(),主席收到了仿佛是()的电报后,()。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请求(),朝鲜金日成首相要求()。这个抉择让毛主席()。
(1)交流并简单了解“抗美援朝”和“毛岸英”。(板书:闻噩耗
作抉择写批示)
(2)刚才你细细地读了,默默地看了,那么你想用一个什么词来概括主席这时的心情?
预设:心如刀割,撕心裂肺、悲痛欲绝
(3)如果让你用一个字形容,那是什么?(板书:痛)
三、披文入情,品读词句意味
1、字里行间蕴涵的是痛、还是痛,这样的文章要细细的去体会,去揣摩,现在请同学们默读课文3-9小节,找一找,哪些文字让你体会到深深的一份痛,让你的心为之一颤。
2、生默读,找找、画画、品品。
3、交流
预设:
A、从收到这封电报起,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的吸着烟。
预设:
(1)让生抓住“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一支又一支”体会到主席虽然表面未曾泪流满面、未曾撕声裂肺的呼喊,其实他的内心已心如刀割,体会到他深埋心中的痛。
(2)聚焦主席,找寻他的动作,的动作。(吸烟)
(3)关注细节描写: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
(4)(师引言):原封不动的饭菜。一个独坐的老人,不断点燃的香烟,没有泪留满面,可是痛苦已将他的心狠狠吞噬,所以他——生接读“从收到……吸着烟。
(5)(师引言):没有撕声裂肺的呼喊,只用无声的姿体语言传递着心似刀割的那份痛,所以他——生接读“从收到……吸着烟。
(6)此时此刻这位痛失爱子的老父亲他在想什么?
①生交流
②引导生质疑:主席和岸英分多聚少,为什么还要送他到枪林弹雨的战场中去?
③得出结论:主席的伟大之所在。
(7)一次次分离,一次次相聚,可是这一次怎么会?
预设:生1:从此人鬼殊途。生2:阴阳相隔。
B、“岸英!岸英!”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1)抓“情不自禁“体会主席的后一道防线已被冲破
(2)师引导生读“岸英、岸英”
(3)听之让人心头一颤,那声音里有掩饰不住的痛。(板书:悲痛欲绝)
C、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
(1)聚焦主席的眼睛,这眼睛中充满了什么?预设:悲痛、眷恋、矛盾。
(2)为什么矛盾?
D、学习两封电报
(1)男女生分读电报
(2)电报中读懂了什么?
(3)结合课文,探究“破格”
①什么是破格?
②从破格中知道了什么?
(4)这两份电报带给主席的是什么?
预设:矛盾、痛楚。(板书:矛盾痛楚)
E、学习作抉择的艰难痛楚
(1)两处矛盾的心理:
“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体吧!”
“我的儿子死了,我当然很悲痛,可是,战争嘛,总是要死人的。朝鲜战场上我们有多少优秀儿女献出了生命,他们的父母难道就不悲痛吗?他们就不在想见一见儿子的遗容吗?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①生理解
②老师适当引导学生明白主席想到了小家、大家、甚至跨越了国界。
(2)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那神情分明在说岸英难道真的不在了?父子真的不能相间了?
①“踌躇”什么意思?(犹豫)他在犹豫什么?
②岸英是主席心爱的长子,这一签字就意味着什么?
③齐读:“主席黯然的目光……电文稿放在上面”。
④补充毛主席的几个儿子的资料,让生谈谈看完的感受
⑤(师引言)愈是珍贵,就愈难舍,愈难舍就愈疼痛,这痛,回旋飘转,也就深深撞击我们的心扉,让我们一起读出矛盾痛楚的主席。(生读“主席黯然的目光落在窗外,示意秘书将电文稿放在上面”。)
F、学习“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1)生齐读
(2)读懂了什么?
四、空白补写,充实文本内涵
1、这一夜对主席注定是一个难眠之夜,我们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拿起手中的笔写下这难眠的一夜,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和细节描写写出主席的那一份撕心裂肺、肝肠寸断的痛。
2、交流
3、拓展延伸,出示资料:12年后,岸英的妻子思齐第一次赴朝鲜为岸英扫墓时,此时主席已近七十,七十的老人这样说:“思齐,到了那,要告诉岸英:你也是代表我去给他扫墓的。告诉他,我们去晚了。告诉他,我无法去看他,请他原谅。告诉他,爸爸想他,爱他……”(课件出示话语,音乐起)
4、总结:读着这话,我们的心忽地一沉,千言万语,万语千言都变得苍白无力。他是一个平凡的父亲,因为他深深爱着他的儿子,他是一个伟大的父亲,因为他的心里装着是千千万万的子民。让我们记住这样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父亲。记住“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青山处处埋忠骨的教学设计教学教案【第三篇】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一代伟人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他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心胸和无私的襟怀。
4、进一步了解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了解一代伟人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他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心胸和无私的襟怀。
教学时间:1课时
课前准备:
1、了解中国近代史。
2、相应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二、导入课文。
出示毛泽东少年时所作的诗:▲幻灯二
孩儿立志出乡关,
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zhǐ)地,
人生无处不青山。
自由读。
2、你读明白,毛泽东当时有怎么样的志向?
提名说——学成名,
从后两句你读懂了什么?
——任何地方都可以埋自己的尸骨,这是何等的豪情呀。
(这首诗是少年毛泽东走出乡关、奔向外面世界的宣言书,表明了他胸怀天下、志在四方的远大抱负)
理解了这首诗,再读,我相信你一定会更加豪情万丈!
3、毛泽东很善于用诗词表情自己的宽阔的胸襟和内心丰富的情感。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也是如此,学习了前面两篇课文,我们领略了毛泽东作为诗人和领袖的风采。不过,领袖也是人,他也有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伟人的内心,去感受作为普通人的毛泽东的情感世界。
青山处处埋忠骨的教学设计教学教案【第四篇】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新词,读通读顺全文,了解文章大意。
2、体会深受感动的句子,感悟父亲x的慈父情怀的主席的无私胸襟。
3、感受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感悟毛泽东同志常人的慈父情感和超人的无私胸怀。
2、学习运用描写人物的方法。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PPT课件
2、学生了解:战争的背景以及x一家为了中国革命胜利而牺牲的六位烈士的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上周我们感悟到了x作为一个诗人的豪放与乐观,也感受到了他作为一个国家的气概。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27课,来感受x那博大而深沉的父爱和他非比寻常的伟人胸怀。
1、揭题:青山处处埋忠骨
师:一齐读课题,读——《青山处处埋忠骨》
师:谁能接下一句?
(1)生接下句:何须马革裹尸还。
(2)初解诗意:
师: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两句诗,然后说说你的理解。
预设:
生:这句诗的意思应该是说:“青山上到处都可以埋骨灰,何必要用马革裹着尸体运回家乡呢?”
师引导:忠骨仅仅指骨灰吗?它还指——那些为了正义事业而牺牲的忠义之士的骨灰。在文中具体指的是——生答:毛岸英烈士的骨灰。
原意:青山连绵,哪里不是掩埋忠勇之士的好地方,何必一定要运回家乡安葬呢?
(3)教师介绍:
其实在古代打仗的时候,牺牲了的将士会被其他同伴用马皮包裹尸体运回故乡,表明他们是用生命来报答祖国的,活着的人以此来纪念他们对祖国的贡献,彰显他们的忠心。后来清代龚自珍将前人的意思推进了一层,因而有了“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名句。
那么毛爷爷借用这两句诗想表达什么意思呢?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课文,读通读顺全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请同学们看黑板,谁能根据黑板上的提示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文中还有些生字,我们来认一认。请一位同学带读。这些词语的意思你都明白吗?让舒老师来考考大家。请同学们说出相对应的词语。
三、感受丧子之痛
1、同学们,当主席得知岸英在朝鲜战场上牺牲的消息后,他的心情是怎样的?从文中找出描写他心情的语句,用波浪线画下来。还可以在感受最深的句子旁做些批注。
教师巡视。找到的同学可以自己轻声地读一读。
2、交流体会:同学们,此时痛失爱子的x心情怎样呢?
(1)一生:心情悲痛。我从“从收到这封电报起,x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
这段话中,哪个词语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
预设:
a、“整整一天”给我印象最深,我从这个词语可以感受到毛爷爷已经一天没有说过一句话了,从中感受到主席心情的悲痛。
b、“一支又一支”给我印象最深,我仿佛感受到主席靠着不停地吸烟来排解心中的痛苦。你能带着这种感情读读这段话吗?(生读)
c、“原封不动”这个词语给我的印象最深,从中可以从侧面看出主席心情的极度悲痛,到茶饭不思的地步。你能读出那种茶饭不思的沉痛吗?(生读)
师:同学们,知道以前人们所说的人生四大悲事是那四件吗?那就是——雪上加霜,年幼丧母、中年丧妻和老来丧子。对于当时已经将近60的毛爷爷来说,失去像岸英这样一个优秀的儿子,对他来说是怎样剜心刺骨的痛啊,读——师:更何况岸英已经是毛爷爷一家为了中国革命事业而牺牲的第六位亲人了,这是一种怎样肝肠寸断的痛啊,读——师:同学们,此时此刻的主席虽然很悲痛,但他有流泪吗?(没有)那他的眼泪在哪里呢?(心里)是啊,他心里难受的只能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师:此时,透过这满屋子的烟雾,往事一件件地浮现在他的眼前,此刻主席仿佛看到了小时候的岸英——生答(预设:小时候的岸英趴在x的腿上,央求着爸爸给他讲革命战斗的故事。)此刻主席仿佛看到了少年岸英在他的书房——生答(预设:岸英在他的书房偷偷地看书的时候。)此刻主席仿佛看到了青年岸英从部队回来时——生答(预设:开心幸福的模样)是啊,有岸英在身边的日子,总是那么的快乐,那么的高兴,那么的令人难以忘怀,作为主席他希望岸英能成为一个为国家人民奉献的英勇战士,但是作为一个普通的父亲,他只是和天下所有的父亲一样,简单的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平安、幸福。读——
(2)你还从哪些地方感受到?
“岸英!岸英!”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是啊,主席此刻是多么希望这一切都是假的,希望岸英还在他身边啊。
(3)你还找到了哪句话?
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
你从这句话中读出了什么?在主席仰起头的瞬间,他的眼泪不仅在心里,还在哪里?(在眼眶里)为什么你觉得是在眼眶里?(因为主席仰起头不想让他的眼泪落下来给别人看见。)
师:此时此刻,透过天花板,你分明看到了主席怎样的眼睛?
生:盈满泪水的眼睛。
生:布满血丝的眼睛。
生:疲惫不堪的眼睛。
师:同学们的感受都很深刻,那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情读读这句话吧。
四、感受抉择艰难
1、同学们,你知道痛失儿子,此时主席最想的是——(生:见见儿子)
是啊,此时他似乎已经不再是那个豪气万丈的主席了,似乎已经不再是那个站在城楼上气定神闲的主席了。此时此刻,他只是一个父亲,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父亲,一个想再见见自己儿子遗体的父亲而已。
2、然而第二天早上,当秘书来到主席的卧室时,竟然看到电文稿下那一行醒目的大字,读——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3、为什么呢?这是为什么呢?同学们,明明主席这么想见见岸英的遗体,为什么他会决定将他葬在朝鲜呢?你能告诉我吗?(你能用文中语句告诉我吗?)
“我的儿子死了,我当然很悲痛,可是战争嘛,总是要死人的。朝鲜战场上我们有多少优秀儿女献出了生命,他们的父母难道就不悲痛吗?他们就不想再见一见儿子的遗容吗?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4、同学们也找到这段话了吗?(找到了)。那么毛爷爷是真的不爱岸英了吗?(不是)难道失去了爱子,主席真的不悲痛吗?(不是)那么难道是主席真的不想再见岸英的遗体了吗?(不是)那究竟是为什么呢?
5、同学们请把手放下,不急。请同学们大声自由地读读这段话,从中你读懂了一个怎样的父亲?你又读懂了一个怎样的主席呢?
生:一个爱子情深的父亲。
生:一个舍己为公的'主席。
6、是啊,就是在作为父亲与主席这两种身份之间,x作出了这样一个普通却又伟大的决定,读——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7、可是同学们,要做出这个决定对于刚闻得噩耗的x来讲,又是怎样一种艰难而痛心的抉择啊!文中哪句话最能触痛你的心?
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五、情感升华
1、是啊,一个曾经经历过各种大风大浪的主席,一个曾经带领红军顺利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主席,一个曾经面对强敌临危不惧的主席。这样无畏的他竟然流泪了。也许这验证了一句古话“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
透过这被泪水打湿的枕巾,我们仿佛看到了夜深人静时,一位慈爱的父亲喃喃地对他的爱子说……请同学们拿起笔把想到的写下来(想想他会说什么?)
预设:岸英啊,岸英,我是多么想要再见见你,可是你不仅是中国人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所以,你就安心地在朝鲜长眠吧。我的儿啊。
师:多么慈爱的父亲啊!多么伟大的主席!
2、拓展升华
二十年后,主席走完了人生最后的历程。身边的工作人员,在整理主席遗物时却意外发现,平时对个人生活物品基本不上心的主席的衣橱里,有一叠整整齐齐的衣物。那是两件棉衣、一双袜子、一顶军帽和一条毛巾。原来这是岸英的遗物……
看了这段话,你有什么感受?
(预设:主席爱子情深。)
3、没错,就是这样一位慈爱的父亲,作为主席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读——要作战,我要有人,派谁去呢?我作为党中央的主席,作为一个领导人,自己有儿子,不派他去做志愿兵,保家卫国,又派谁的儿子去呢?人固有一死,为人民利益而死,就重于泰山。
想到这里主席挥笔写下了一行醒目的大字:读——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此时这句话留给我们的是深深地震撼:是平凡的,更是伟大的!
五年级下册《青山处处埋忠骨》教案【第五篇】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一代伟人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他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心胸和无私的襟怀。
4、进一步了解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了解一代伟人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他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心胸和无私的襟怀。
教学时间:1课时。
课前准备:
1、了解中国近代史。
2、相应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二、导入课文。
1.出示少年时所作的诗:▲幻灯二
孩儿立志出乡关,
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zhǐ)地,
人生无处不青山。
自由读。
2、你读明白,当时有怎么样的志向?
提名说——学成名,
从后两句你读懂了什么?
——任何地方都可以埋自己的尸骨,这是何等的豪情呀。
(这首诗是少年走出乡关、奔向外面世界的宣言书,表明了他胸怀天下、志在四方的远大抱负。)
理解了这首诗,再读,我相信你一定会更加豪情万丈!
3、很善于用诗词表情自己的宽阔的胸襟和内心丰富的情感。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也是如此,学习了前面两篇课文,我们领略了作为诗人和的风采。不过,也是人,他也有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伟人的内心,去感受作为普通人的的情感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