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案大全 >

五年级人教版语文同步授课教案解读(优推10篇)

网友发表时间 3180897

【请您参阅】下面供您参考的“五年级人教版语文同步授课教案解读(优推10篇)”是由阿拉网友精心整理分享的,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例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一下小编了!

五年级人教版语文同步授课教案解读【第一篇】

1.认识11个生字。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有关词语。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通过人物语言和心理活动等描写来表现人物,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母亲对儿子的特殊母爱。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全面认识母爱;。

2.激励学生在生活中时时处处注意磨炼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从生活自理的角度,为人生奠基。

教学准备媒体资源。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同学们,当你生病的时候,你是怎么办的,是自己一个人去医院看病还是由父母陪同你一起去呢?(学生讨论回答)可是有这样一位母亲,她在儿子生病发烧时却忍心让他独自一个人去医院看病。这位母亲为什么会这样做呢?我们一起学习这篇课文,看看谁先找到其中的原因。

2.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通过查工具书,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教师播放课文朗读,进一步学习课文。

3.引导学生质疑,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三、再读课文,重点感悟。

1.在朗读过程中思考:哪些句子最让你感动,为什么?

2.小组内交流,无法解决的问题留待进一步阅读时解决。

教师点拨:

(1)“时间艰涩地流动,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疼痛地收缩成一团。”

因为担心孩子,心疼孩子,所以觉得时间的流动艰难缓慢。母亲等待独自看病的儿子归来,“度日如年”,足见爱子真情。

(2)“我知道应该不断地磨炼他,在这个过程中,也磨炼自己。”

让孩子独自去看病,是对孩子的考验。在这个过程中,母亲饱受担心与痛苦的折磨,所以说也是对母亲自己的考验。

(3)“孩子,不要埋怨我在你生病时的冷漠。总有一天,你要离我远去,独自面对生活。我预先能帮助你的,就是向你口授一张路线图,它也许不那么准确,但聊胜于无。”

这段话讲的是母亲这样做的目的,即培养孩子的生存能力,学会生活。“口授一张路线图”,文中指告诉儿子看病的程序。我们可以进一步体会到,“路线图”泛指面对生活、面对困难种种应对的办法,指生存的能力,生活的能力。这是做父母的责任。

五年级人教版语文同步授课教案解读【第二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本课的10个生字,学会“斩钉截铁、居高临下、崎岖、任务、坠落、雹子”等14个生词,并能正确书写。

(2)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描写五壮士英勇跳崖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狼牙山五壮士痛歼敌寇、壮烈牺牲的事迹,感受五壮士爱护群众,仇视侵略者为祖国为人民勇于献身的精神。

(4)领悟课文写人记事的方法,提高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议、说,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五壮士英勇跳崖的英雄事迹。

(2)在自主——合作——探究中,紧扣“壮”字体会五壮士的豪言壮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读、议、说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狼牙山五壮士痛歼敌人、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感受五壮士热爱群众、仇恨敌人、为祖国、为人民勇于献身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教育。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描写五壮士痛歼敌人、英勇跳崖的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他们伟大的献身精神和忠于党忠于人民的崇高品质。

难点:理解体会五壮士的"壮言"、"壮行"、"壮志",激发学生对五壮士的无限崇敬之情,从中受到教育。

三、教法与学法。

教法:启发引导、读中感悟。

学法: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五年级人教版语文同步授课教案解读【第三篇】

1.能力目标:

养成勤于观察思考和乐于动笔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理解无论音乐。美术还是其他艺术形式,都有撼动人心的力量。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高山流水》、《月光曲》抚慰我们的心灵,《蒙娜丽莎》带给我们“神秘的微笑”,这就是艺术的魅力。同样舞台艺术也有着神奇的吸引力。究竟舞台的魅力有多大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我的舞台》这篇课文。

板书:28、我的舞台。

2.解释课题理解“舞台”。

二、简介作者。

(学生介绍老师补充。)。

吴霜,吴祖光、新凤霞之女,著名歌唱家。剧作家。早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是位花腔女高音歌唱家,后留美6年学习西乐。代表作品《光明三部曲》:《别为你的相貌发愁》。《女人漂亮》。《父女惊魂》。著有《别问我的父母是谁》。《吴霜看人》等作品以及电视剧《新凤霞传奇》等。

过渡:

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感受艺术家们那不为人知的艰辛的成功之路吧!

三、扫读课文,找出中心句。

1.学生扫读课文,画出句子。

2.指名读句子,出示句子,齐读一遍。

过度:

生活就是一个大舞台,同学们心中也有一个大舞台吧!作者吴霜姐姐围绕心中神奇的舞台,写了一些什么事呢?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

四、自由读课文。

1.思考:课文讲了什么事?

2.指名回答。

过渡:

课文围绕舞台对我的神奇的吸引力,娓娓叙述了作者在艺术和生活舞台上的成长故事,请同学们再次读课文。

五、再次快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边读边思考:

作者的舞台在哪里?都有哪些经历?

出示空表格,发带空表格的小黑板给学生填写:

什么时段舞台在哪里做什么。

2.学生边读边填写。

3.交流归纳填写表格,弄清课文内容:

什么时段舞台在哪里做什么。

还没有出生时把娘胎当舞台在肚子里“登台唱戏”、“大闹天宫”刚会走路时把小床当舞台模仿母亲“演戏”

随母亲演出时每场必到舞台察言观色,学形记词。

六岁时侯把练功毯当舞台拜师学艺,署去寒来,刻苦学习学艺几年后把客厅当舞台给到家的客人开“个人晚会”小结过渡:

是啊!作者的舞台无处不在,正如人所说的: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我的观众无处不在,体现出我对艺术的指着追求和舞台对我的神奇的吸引力。从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孩子对评剧的钟爱,也不难看出她的成功离不开艺术的熏陶,家庭的影响,尤其是她的的母亲对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深深地感染着她,想听一听她的母亲新凤霞唱的《花为媒》吗?播放评剧《花为媒》音乐。

过渡:

刚才我们一起欣赏了具有北方地方特色的评剧,感受到了我国戏剧艺术的魅力。同学们你们想过没有,在这美妙的音乐和成功之后,艺术家们他们所付出的艰辛和心血吗?请默读课文,找出表现我学艺艰辛、吃苦耐劳的句子,批画感悟。

六、品析重点句,深入理解课文。

五年级人教版语文同步授课教案解读【第四篇】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用“模仿、显然”造句。

2、理清课文层次,给课文分段。

3、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体会船长在危急中果断处理问题的方法,教育学生懂得遇到危险情况要沉着冷静,果断处理。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抓住关键词,联系上下文理解感悟表现孩子处境危险的句子,并有感情地朗读。

2、学习船长的智慧,冷静的处事方法。

教具准备: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谈话导入。

1、师:课前老师已布置大家阅读了《跳水》这个故事,你对故事有了哪些了解?

(学生纷纷发言,各抒已见)。

2、课文是怎样记叙这个故事的呢?老师要请同学来读读课文,注意要读得正确流利。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理一理: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记叙的?

(1)个人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2)小组内交流,这个故事的发展过程是怎样的?

三、精读课文,体验感悟。

1、学习第4―6自然段。

(1)师:这篇课文的人物有很多,不知同学们能否找出来?

老师相信你们,请行动吧!快速浏览课文。

(板书:孩子猴子水手船长)。

(2)师:(出示课件1。边放课件边解说)有一天,在无边无际的大海上一艘帆船正往回航行,水手们正悠闲地站在甲板上欣赏着美丽的大海。瞧,一只猴子出来了,正和水手们取乐,可事隔一会儿,这里却发生了让人心惊肉跳的事。

(3)(出示课件2:一个孩子摇摇晃晃地站在桅杆的顶端)。

师:同学们,你们的神态、语言已经告诉我,你们都感到这个孩子的处境太危险了。

师:请打开书本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课文里哪几个自然段描写这个孩子处境很危险,找到了可以大声告诉同学们。

(4)师:现在请大家小声读文,边读边画出这三个自然段中哪些句子描写了小孩子处境危险,找到后可以和同桌议一议。

师:找得十分准确,请再读课文中描写男孩处境危险的句子,试一试你用什么方法理解这些句子。

(5)师:思考好了,请找自己的学习伙伴交流、讨论。

(学习小组讨论,教师参与其中的二、三个小组学习讨论)。

(6)师:现在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交流自己的感受。)。

预设1:若学生抓住文中关键词““放开绳子”,摇摇摆摆”,“走上横木”,感受到孩子处境十分危险时,教师可抓住时机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联词“只要……就”这段话,更深层的感悟到“只要孩子一失足,他就会跌到甲板上,摔个粉碎。”更体会到孩子处境的危险,并指导学生有感情的读文。

预设2:若学生只抓住了正面描写的句子,没有发现“这时候,甲板上的人都在望着……全都吓呆了”这个侧面描写的句子时,引导学生再读文,抓住“吓呆”一词,从中感悟这些经历许多困难的水手已被眼前情境(太危险的情境)吓得不知如何是好,只知道傻站着,更深入感悟了孩子的处境太危险了。

(7)师:同学们把刚才对课文的感悟用朗读的方式再现出来,就更棒了!

(生朗读师引导学生对朗读情况进行评价。)。

师:用什么样的语气读更能够表现出孩子的处境危险呢?

(引导:语速再快一点、声稍高一些,突出重点词语。生练读文。)。

师:你们读文的技巧掌握得真好,太令老师欣赏了!

(8)师:我知道此时你们非常想救这个孩子,谁有好办法?

(学生各抒己见,进一步体会当时情况的危急。)。

师:大家的办法,到底行不行呀,为什么呢?我现在不替你们作评判,因为学习原本就是个从不会到会的过程。请再读描写孩子处境危险的句子。

师:那个孩子摔到甲板上了吗?

2、理解文中第7、8自然段。

师:谁救了他?请同桌一起读7、8自然段,把能作为你的理由的句子划下来。

(同桌读书讨论,生汇报。)。

师:请自己读读描写父亲和水手的句子,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

师:能把你们的体会有感情的朗读出来吗?

四、畅谈收获,拓展延伸。

1、师:学习本课后,你有哪些收获?(生交流)。

2、拓展练习:孩子被救上来后,船长、水手、孩子又会说些什么?说一说,再写下来。

五年级人教版语文同步授课教案解读【第五篇】

教学要求:通过理解课文,学习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被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高尚品质。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练习给各段加小标题,并说出第一部分和后面几部分的联系。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初步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在学习过程中。

教学难点:注意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构想:教学中要根据预习要求布置预习,使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教学可从检查预习开始,了解学生对每段主要讲了什么是否有所理解。本课篇幅较长,要突出理解的重点和难点,对于含义比较深的重点词句,一定要指导学生准确理解。

教具准备:投影片、录音带。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板书课题。

2、从课题看,作者是谁?与鲁迅有什么关系?

3、简介:鲁迅及当时时代背景。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分段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1)思考:想一想课文讲了鲁迅先生哪几件事?

(2)回答问题。

a、在追悼会上。

b、谈《水浒传》。

c、谈“碰壁”

d、救助车夫。

e、关心女佣。

2、默读课文,把不懂的地方画下来。

三、学习课文内容。

1、初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2、指读课文第1段。思考:这一段若分为三层,应怎样分层?你能说初每层的意思吗?

(1)学习第一层,“我”当时对鲁迅先生是怎样的认识?

(2)学习第二层,“我”在万国殡仪馆的礼堂里看到什么?

(3)学习第三层,讲了什么?

(4)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

3、自学课文第2段。

(1)各自朗读第二段,想一想这段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从中体会到什么。

(2)这段主要讲一件什么事?

(3)“我”是怎么读《水浒传》的?听到“我”张冠李戴地乱说的?是什么意思?

(4)听了伯父这句话,“我”为什么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骂还难受?(伯父好像是开了一句玩笑,就使“我”从此读书就不再马马虎虎了。)。

(5)从这件事,你觉得鲁迅先生怎么样?

4、练习朗读第二段。

四、总结课文。学习了这两段课文,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第二课时。

学习过程。

一、熟读全文。熟读课文,想想课文一、二段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继续学习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重视学生阅读时不同的感受)。

2、提出自学要求,自学第3段学习第三段,

(1)事情是由什么引起的?

(2)鲁迅先生是怎样谈起“碰壁”的?把鲁迅说的话找出来读一读。

(3)“四周围黑洞洞的”指什么?“碰壁”?“把鼻子碰扁了”?

(4)从鲁迅开玩笑说的这句话中,从中体会到什么?

(5)“恍然大悟”?“我”恍然大悟,在座的人为什么哈哈大笑?

(6)练习有感情的朗读第三段。

(7)指名分角色朗读。

3、提出自学要求,自学第4段学习第四段。

(1)这段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鲁迅是怎样帮助受伤的黄包车夫的?找出读读,体会到什么?

(3)帮助受伤车夫后,鲁迅的心情怎样?小声把写鲁迅心情的这段话读读。

(4)这时候鲁迅可能在想些什么?

(5)从鲁迅当时的表情、动作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6)练习有感情的朗读第四段。

4、学习第五段,指名读这段。

(1)这段主要讲了什么?

(2)女佣阿三的话讲了哪两个方面的意思?

(3)说明了什么?

三、总结全文。鲁迅先生为什么受到那么多的人的爱戴?鲁迅先生是个怎样的人?

第三课时。

一、熟读全文。

1、学生分小组熟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几件小事?

2、同位俩互相说说几件小事的内容。

二、领会表达。

1、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

2、讨论给各部分加上小标题,再说说第一部分和后面的几部分有什么联系。

3、“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从课文中再找出一些有含义的句子读一读,说说体会。

4、读有关段落,思考: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表现在哪里?(结合二、三、四段的内容说明。)。

5、“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这句话在全文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6、练习概括中心思想(出示投影)。

这篇课文通过回忆鲁迅先生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小事,说明鲁迅先生是个的人,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课文中有四个字组成的词要比较多,如“张冠李戴”,找一找,抄写下来,并选其中的两个造句。

作业设计。

1、完成思考练习1、2题。

2、查找有关鲁迅先生的资料。

五年级人教版语文同步授课教案解读【第六篇】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擎”、“排山倒海”、“瞻仰”、“肃立”、“肃静”的意思。

2、着眼全文,用学习小纸条的方式编制大典流程图,理清全文脉络,并在此基础上掌握“文路阅读”这种比较基本的阅读长文章的方法。

3、研读重点句子,初步感受开国大典的隆重和壮观,背诵课文第七段。

教学过程预设:

一、导入释题。

板书并齐读课题,理解“开国大典”的意思。

二、检查预习:读通文章学字词。

出示:

(1)人们有的擎着红旗,有的提着红灯。

(2)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_出现在主席台上,跟大家见面了。

(3)聂荣臻政治协商会议中国共产党。

指名读,齐读。

三、初读:读通句子理思路。

1、学生自由读第一到第四段,想想,从这几段中你获得了什么信息?

预设:举行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参加的人数人员会场的布置群众队伍的场面。

教师总结:这四段介绍的是大会开始前的情况。(板书:大典前)。

2、自由读课文其余部分,完成学习小纸条上的流程图。

三、再读:整体感知说内容。

1、大屏幕出示: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在()举行典礼。下午三点整,典礼开始,首先(),接着(),然后()。升旗以后,毛主席(),在这之后,()开始,最后是()。

2、方法总结:(大屏幕出示:文路阅读)。

四、三读:字里行间品大典。

1、用心默读课文的5—10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感受会场的气氛,把最能让你感受到这种气氛的语句勾画下来。

2、重点品读:第六和第七自然段。

(1)“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指的是什么?引出重点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2)引导学生抓住“一齐欢呼”、“一起欢跃”等词语体会人民的激动之情,体会反复手法的表达效果。

(3)指导感情朗读。

(4)大家再细细读课文里的这段话,体会体会句子的意思,想一想: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了哪些地方?在你面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情景?(大屏幕出示:中华的版图)。

(5)放cai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视频。

(6)试着背一背这段话。

方法总结:文采阅读。

五、结课:意犹未尽赏文采。

师:这篇文章还有很多很多处场面描写值得我们好好去品味赏析,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作业布置:

1、将课文中你感受比较深的句子摘抄在本子上。

2、课外去收集关于开国大典的资料。

五年级人教版语文同步授课教案解读【第七篇】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通过课文具体的语段,感受“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感悟作者具体生动的描述。

3.原是缺水之苦,而作者却具体生动地描述了水给村里人带来了快乐,体会这种写的好处。

4.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水的珍贵,激发珍惜水资源的情感。

教学重点:

体会文章以乐衬苦的反衬写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图片导入。

2、板书课题。

二、感悟描写,体悟情感。

1、默读课文,看课文中水给作者留下什么印象?(可以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

2、出示:水是村里最珍贵的东西。

3、找出文章中描写水珍贵的句子。可以边读边画出相关句子,可以用概括性的词语写出自己的感受。

(1)出示:只有在下雨的日子……吃来自天空的水。

(2)指名读,并结合自己生活实际谈谈为什么说水珍贵。

(3)一场雨带给孩子们欢乐,让他们有了这样久逢甘露的心情,你认为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做?带着这份痛快、喜悦读这段。

(4)你在雨天的时候是怎么做的?为什么他会这样,他们的做法让我意外之余更多的是感受到哪里的人民对水的——。

(5)自由读这段话,说说你的感受。

(6)出示:母亲用一把大锁……象征着、幸福和痛快。

(7)从这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从哪里看出水的珍贵。

(8)出示:从头顶倾注而下……一滴也没有被浪费掉。

(9)指名读这段话,通过想象你感受到了什么?

(10)这是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久旱逢霖的感觉,如果让你用一个词语形容,你会用那个词语?带着这种感情读这段。

(11)出示母亲的话:你们真是饿坏了?为什么用“饿”而不用“渴”?

5、文章中给村里人带来了“苦”,可作者却具体生动的描述水给村里人带来的“乐”,以乐衬托苦,更加衬托出水的珍贵。这种写法叫做反衬。

三、指导生字。

(1)出示“勺”

(2)观察生字,指出生字注意的部分。

(3)老师范写,学生描红、临写、互评。

五年级人教版语文同步授课教案解读【第八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

2.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3.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4.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过程方法。

以多样化朗读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通过自主思考、合作探究的方式加深对文章内涵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教学重难点。

难点: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语感。

2.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

难点:1.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2.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愚公移山的故事家喻户晓,同学们耳熟能详,愚公移山这首歌恐怕也都吟唱自如。下面请看动漫flash——愚公移山。(学生欣赏画面,品味美妙的乐曲。)。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示范背诵课文。学生循声跟读。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提示句子停顿。

示例:

惩/山北之塞曾不能/损魁父之丘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3.学生根据注释提示,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圈点勾画难词难句。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教师巡视,答疑解惑。

4.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资料内容如下:)。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始一反焉汝之不惠亡以应一厝朔东无陇断焉。

(2)对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惩山北之塞a.处罚b.警戒c.苦于。

出入之迂也a.绕远b.迂腐c.困难。

指通豫南a.指向b.手指c.一直。

杂然相许a.允许b.赞成c.答应。

且焉置土石a.哪里b.乃、才c.语气助词。

三、整体感知,理解课文。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达七百里,高达七八千丈。它们原来位于冀州的南部、黄河北岸。

山北面有一位叫愚公的老人,年近九十岁了,向着大山居住。苦于大山的阻塞,出入要绕远路,于是他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和你们竭尽全力铲平这两座大山,(使道路)直通豫州南部,达到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您的力气,像魁父这样的小山丘也不能铲平,能把大行、王屋怎样呢?再说把石头和泥土往哪儿放呢?”大伙纷纷说:“把土石投到渤海边上、隐土的北面。”于是愚公率领子孙当中能挑担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掘土,用箕畚把土石运到渤海边上。邻居姓京城的寡妇有个孤儿,才七八岁,(也)蹦蹦跳跳前来帮忙。夏去冬来,才能往返一次。

河曲智叟嘲笑并阻止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就凭你在世上这最后的几年,剩下的这么点力气,还不能毁掉山上的一根草木,又能把这大山的土石怎么样?”北山愚公长叹一口气说:“你思想太顽固,顽固得不开窍,连个寡妇、孤儿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我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永无穷尽,可是这两座山却不会再增高加大,还愁什么挖不平呢?”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山神知道了这件事,害怕愚公挖山不止,就把这件事禀报天帝。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了,就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起两座大山.-座放置在朔方东部,一座放置在雍州南部。从此,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的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交通了。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学习愚公移山的精神,用顽强的艰苦奋斗精神去战胜困难。

教学设想。

1、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

2、利用课本剧表演,培养学生的组织、创新能力。

3、采用启发式教学,运用富有启发性问题引起学生讨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听歌《愚公移山》(屏幕演示),从而导入课文分析讲解。

二、课文分析:

1、本文如何通过对比和烘托的手法突出人物性格?

解析:本文除了用夸张的手法外,还通过烘托和对比的手法,突出人物性格。如用“方七百里,高万仞”极言山的高大;用“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极言移山的艰难;用“年且九十”、“残年余力”极言力量的单薄;用“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极言工具的简陋、路途的遥远,从而烘托了愚公信念坚定、迎难而上的积极形象。又如以智叟一“笑”、一“止”与愚公的一声“长息”相对比,以愚公之妻诚心献疑和智叟的刻意讽刺作对比,以愚公的雄辩与智叟最后“亡以应”作对比,使得大智若愚的“愚公”与鼠日寸光的“智叟”对映成趣。

2、愚公的形象:是一个有远大理想,不惧怕任何困难,有坚强意志和顽强毅力,不怕吃苦,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令人尊敬的形象。

3、学生讨论解答以下问题:

(1)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

惩山北之塞,出人之迂也。

(2)愚公移山的目的是什么?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3)智叟认为愚公不能移山的原因是什么?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4)愚公认为可以移山成功除了信心、毅力之外,还有两点原因是什么?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山不加增。

4、本文的寓意:(提问:这是1篇古代寓言,它通过愚公移山成功的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呢?)。

故事寓意深刻,愚公坚持奋斗、不畏困难的精神,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证服自然的愿望和信心,也教育了后人。(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出不同的深刻含义)。

示例: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只要坚持不懈,成功终会属于我们。

做任何事,都要有坚定的信念,要有恒心和毅力。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大小、多少是相对的,都可以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成功、失败亦如此。

三、品读课文,把握本文的艺术特征。

1.提问:如何理解课文的神话结尾?学生自由发言。

生1:这是作者迷信思想的反映。

生2:这反映了作者阶级的局限性。

生3:这是对愚公移山巨大力量和伟大精神的肯定和歌颂,也表达了古代人民借助想象、寄托于神话向自然斗争并取得胜利的愿望。这个神话结尾,增强了故事的艺术效果,使“愚公移山”的形象更为高大、感人。

教师点拨:神话不同于迷信,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通过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帮助人类征服自然。这个神话式的结尾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2.关于对比、衬托手法。

学生讨论,明确:文中有多处对比,如愚公与智叟、京城氏之子和智叟、愚公之妻和智叟的对比。愚公有实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以造福人民大众和后代子孙的宏伟抱负,对人力的无穷尽怀有坚定信念;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伟大,认为愚公移山是“不惠之举”,两相对比,一个高尚,一个平庸。京城氏之子听说愚公移山就“跳往助之”,而智叟却“笑而止之”,对比之下,更显出智叟见解鄙陋,对造福千万人的事业的冷漠态度。愚公之妻对丈夫关心,提出合情合理的疑问;智叟表现出极度的轻蔑,嘲讽之意溢于言表,一“君”一“汝”,境界全出。

文中运用衬托的例子也不少,如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一年返家一次对显现愚公的气魄,说明移山劳动的艰巨具有衬托作用。写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也从侧面反映了愚公的决心不可动摇。

四、课本剧表演:参加演出者:(略)。

五、学生讨论:愚公应该移山,还是搬家?

六、研读课文,总结升华。

教师提问:我们这个时代还需要愚公精神吗?

五年级人教版语文同步授课教案解读【第九篇】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张衡发明地动仪的经过和意义,培养热爱科学的思想情趣。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3、鼓励学生仿照第4自然段的写法,介绍自己熟悉的事物。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张衡发明地动仪的经过和意义。

教学难点:培养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播放地震电影片断,问学生这是什么现象,面对这样的现象你有什么感受?

教师:刚才播放的就是地震,这是一种令人十分恐惧的自然现象,它对自然界的破坏相当厉害。在距今2000年左右的东汉时期,人们还不能正确的认识它,(出示地动仪图片)张衡经过研究,发明了一种用于地震的仪器——地动仪,为我国的科学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人们对地震有了新的认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张衡》。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课前你收集了哪些资料?向大家汇报一下。

看到这个题目,你想提出什么问题?教师梳理问题。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由读课文,标出生字词,多读几遍,想办法记住他们。

出示生词、生字,检查交流。交流识字方法。分段读课文,读后评议。

说一下,本课主要讲了什么?

[通过这个环节设计,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细品课文,读中感悟。

本课写张衡发明了地动仪,那么哪段话主要写了地动仪。我们就先来学习地动仪。

1、学习地动仪样子和作用。

自由读第四段,想一想这部分写了什么?指名读这一部分,其它同学体会地动仪的样子和作用。

自由读这一部分后,汇报交流地动仪的样子和作用。

思考,作者是怎样写得这么好的?他先写了什么,又写了什么?体会写作顺序。再读这一段。

[设计思路]对地动仪的样子和作用进行透彻的学习和探究,通过正确理解课文,朗读体会,准确把握地动仪的样子和作用,对于培养学生爱科学,有着积极的作用。对于后面仿写这一段起到了铺垫作用。

2、体会发明的过程。

这么精制的地动仪是怎么发明出来的呢?下面我们就来读第2、3段。

当发生地震时,当地的人们有什么表现,会怎么想,怎么做?

[设计思路]通过让学生走进文本,在阅读时,把自身沉浸到文本的情景中,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去感受文中的情景,揣摩文中人物在此情此景下内心的思想、情感活动,从而引发情感上的共鸣,让学生设想当时人们对张衡的看法,体会研究时遇到的困难和他的做法,正确认识张衡,体会他对科学的`态度。

3、学习地动仪的作用。

在这样的情况下,研究出来的地动仪管用吗?人们对这个地动仪有什么看法?

是什么改变了他们的看法?读读第7自然段。这个时候大家会怎么说?

你觉得张衡是个怎样的人?请你对张衡说一两句话。

[设计思路]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感受作品思想内容,能结合体验,结合自身的思想,真正从内心领会作品对自然、社会、人生的启示,从而获得情感熏陶和精神契合。这是阅读所追求的境界。由文章中的作者到自己,将张衡的爱科学的思想转化动力,使学生真正受到爱科学的教育。

四、从读到写,提高能力。

1、回顾第四段的写作方法。

2、仿写自己熟悉的东西。写完后交流。

[设计思路]第四自然段是一个写物的好例子,文章按照先介绍样子,再介绍作用的方法来介绍,在介绍样子时按照先总体后部分,从上到下的顺序来写,非常值得我们来学习。因此把这个训练放在这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五年级人教版语文同步授课教案解读【第十篇】

1.出示课题,读题。

2.理解题意。开国:建立新的国家;典: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大典:隆重的典礼。

3.介绍时代背景。

(放一段《开国大典》电影片断然后介绍。)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领导全国人民为推翻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进行了可歌可泣的顽强斗争。八年抗战,多少英雄儿女前赴后继、浴血奋战、保家卫国;三年的解放战争,中国人民终于推翻了蒋介石的反动统治,迎来了全国的大解放,迎来了“开国大典”的盛况。从此,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了。

二、学习生字新词。

要求:

1.自己读课文,学会字词。

2.划出课文中解释课题的一句话。

3.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划出场面间的连接句。

4.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三、反馈交流。

1.说说开国大典分为几个场面?

2.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开国大典的?

(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记叙。根据会场、典礼、阅兵、游行四个动人场面写的。)。

3.交流疑难,解决部分问题。

四、学习第一部分。

1.朗读课文第一部分。

2.读完这段你有什么感受?

理解重点句。

“总数达三十万人。”

“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

“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

“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向海上的波浪。”

(理解:到会群众范围广:“四面八方、汇集”而来;来得早:早上六点钟就入场;到会人数多:成了人海;热情高:直奔,五更天摸着黑;次序好: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

3.选择一句,读出庄严、隆重、热烈的气氛。

五、布置作业。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0 31808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