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案大全 >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全册教案例文范文(优质10篇)

网友发表时间 3410419

【请您参阅】下面供您参考的“人教版四年级数学全册教案例文范文(优质10篇)”是由阿拉网友精心整理分享的,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例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支持一下小编了!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全册教案例文【第一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并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2、过程与方法。

探索并归纳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并能正确应用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归纳和判断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并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教学准备:。

数字卡片0、1、2、3和小数点,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引出主题。

妻子:“谢谢老公,多了点!”

丈夫想既然嫌多,就给妻子发红包元。

妻子:“我是说多了点!(意思是取掉小数点)。”

丈夫心想还嫌多就又给妻子发红包元。

妻子:“我是说多了一点!”

师:不知道大家听懂这个故事吗?谁来说说?

师:看来大家听懂了这个故事。妻子在这里说的“多了点”,意思让丈夫把小数点去掉(发成3800元),而丈夫理解的却是发的多了。这里的“多了点”,在语文修辞中叫“一语双关”,中国的汉字博大精深,表意丰富,值得我们去学习。没想到小数点就在我们生活中作用这么大,而且引出这么有趣的故事。

故事讲到这里,老师的问题也就出来,老师也把问题装在红包里,让我们一起拆开红包。

生:钱数少了,小数点左移动了。

师:(教师板书课题的同时问)同学们,我们先做个猜想:大家猜一猜小数点会向哪个方移动(左右),向哪方移动会变大,哪方移动会变小?好,让我们一起寻找规律,验证猜想。

二:复习旧知讲授新课。

1、故事引出新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师:大家看过电视剧《西游记》吗?喜欢吗?(喜欢),老师给大家讲一个《大话西游》的故事:话说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途径庆阳,听说庆阳的香包文化被纳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他们也分别看中标价为元、元、元和元的四款香包,但他们遇到些问题,请大家帮忙解决以下问题:

1.化简下列小数。

元=元=元=。

2.说出下列各数中每个8所表示的意义。

3.将下列小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序。

()。

小组讨论:。

观察下列一组小数,小数点向哪个方向移动?小数点每移动一位,数字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师生总结: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相当于把原数乘以(10),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倍;移动两位,相当于把原数乘以(100),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0)倍;移动三位,相当于把原数乘以1000,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00(右大)。

2、独立思考,总结规律。

(过渡句,大家总结的特别好,刚才大家将从左到右观察,如果让大家从右到左观察,你又能发现什么样的规律呢?)。

独立思考:。

观察下列一组小数,小数点向哪个方向移动?小数点每移动一位,数字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生: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相当于把原数除以(10),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十分之一,移动两位,相当于把原数除以(100),小数就缩小到原来的(百分之一)。移动三位,相当于把原数除以(1000),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千)分之一(左小)。

树立模型思想:右大左小。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小数点移动的规律,同学们能不能用几个字概括一下呢?(右大左小。)。

同学们,问一问你们喜欢左还是喜欢右,生,大家想不想知道老师喜欢左还是右?老师喜欢右,因为小时候左手写字,妈妈就批评,所以我喜欢右,而且如果将这元的小数点向右移动,是不是更喜欢了。

(同学们表现真棒,看看老师又给分享的“人教版四年级数学全册教案例文范文(优质10篇)”,同学们,和平常一样,我们把学生分成三组,谁答对问题加一分,获胜组将的到老师送的意外惊喜哦)。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全册教案例文【第二篇】

教材分析:《大地的话》是一首现代诗,诗人运用拟人的手法把大地拟人化为母亲,抒写了大地母亲博大的胸襟以及无私奉献的精神。诗歌语言通俗,学习难度低,学生在欣赏诗词的同时更好地体味了大自然的魅力,感受语言情趣,也能够继续以“大地”或者其他人称向所有她想与之对话的对象说出自己想说的话。也就是能够做到仿照文本,继续文本内容。

学情分析:通过三年多的学习,学生已养成了课前预习的好习惯,大多学生能够在自学中掌握生字,运用多种方法理解新词。我还鼓励学生在自学中能够针对课文中的某段话、某个词发表自己有个性的感受,并随手写在书上以备与他人讨论交流。我班学生特别喜欢诗歌,因此在教学中不必给学生做过多琐碎的讲解,学生就能读中感悟,读中理解。学完后指导学生进行仿写,然后组织展示,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教学目标:

1、准确认读课文中的三个生字,掌握写字表中的八个生字,重点指导“蕊”的写法。

2、注重朗读,感悟诗歌的内容,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背诵,体会诗中蕴含的大地母亲的无私奉献的精神。

3、能够仿照诗歌续写,独立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入情入境。

教师直接板书“大地”,激活学生思维,思考:同学们,一看到这个词你想到了什么?

(这是个十分个性化的宽泛的问题,学生的思维方式不同答案也就不同,学生回答时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接着板书完课题,再预设大地会与谁对话的问题导入新课。

(学生已经预习课文了,这个问题可以帮助教师检查学生对课文的预习情况。)。

二、读通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尽量将课文读通。

2、生字出示生字、词。

吐蕊一嘟噜枝丫筑巢驱赶嫌宝藏。

学生“开火车”领读生字。学生质疑有没有不理解的词语。

3、指名读课文,说说大地在和谁说话?

三、细读诗歌、品读赏析。

本篇诗歌共分5小节,前4节内容浅显易懂,故在教学设计中应以读为主,使学生通过阅读能够较为深刻的感受文本所表达的中心思想,使学生能够自己有效和真情的与文本对话。故在设计品读诗歌这一环节中以各种不同的阅读方式和有效的指导,让学生能够自主感悟,自发抒情,自然续情。设计以下两个环节:

(一)进入角色,以读悟情。

1、教师出示课文内容,配乐范读。

[设计意图:将学生带入情境,产生强烈的朗读欲望。]。

2、用心的默读以下课文的前四段,看看大地都想和种子、飞鸟、游鱼和小草说什么?并选出其中的一节练读。在读流利的同时,尽量将大地的话读懂。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全册教案例文【第三篇】

1.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认识射线和直线,知道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区别;进一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含义,能用角的符号表示角。

2.通过“画一画”、“数一数”等活动,初步感悟:从一点出发可以画无数条射线,经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经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3.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和变化的观点。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比较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掌握直线、射线和角的含义;掌握直线、线段、射线的区别与联系。

掌握直线、线段、射线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三角板、小组讨论表单。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孩子们,现在的你们已经了解了许多的数学知识。大家都知道数学和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许多知识都是从生活中发现的,现在我们来看看今天的知识是从什么地方开始的。请孩子们看大屏幕:出示一幅生活中图片(有明显的太阳光,建筑物的线条很明显),学生认真观察。

师:这图是从生活中拍摄的,很美吧。我们今天探究的数学知识就藏在这些图里面,画面上藏着许多的线,大家找找看,用手比划一下你找的线。(生比划)。

师:你比划的是哪些线?(请2-3名学生说)。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复习线段。

出示有线段图,从图中抽象出线段。

教师:刚才有孩子找到了这些线,这种线的名字叫什么?线段。

教师:孩子们认真看看,线段是什么样子的呢?

学生;有两个端点,是直直的,有的线段长,有的短等等。

2.学习射线。

板书射线,认识射线的特征。

3.学习直线。

出示直线,动画延伸。

在自己本子上画一条直线。

4.线段、直线、射线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教师:现在我们认识了线段、射线和直线,他们之间有着什么联系呢?

接下来就需要大家一起认真观察,讨论找一找他们三线的区别和联系,活动之前请大家听清楚活动要求。

活动要求:

请每个小组分工合作把报告单上的填完。

填好后小组团结探索找出三种线的区别和联系。

报告单:

关于角,你已知道了什么?(找角、试画角等)书本是我们最好的老师,我们再来深入探究角的秘密吧!

3、看书36页自学。

(1)自学,可以说一说、画一画、比一比。

(2)小组探讨,确定交流内容。

4、集体交流。(视学生交流情况,老师及时引导)。

(1)学生概括得出角的概念。角是由什么组成的吗?(出示没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你也来画几个角。

画角(先自由画,再一生实物投影演示)说说你是这么画的?(定点,引出两条射线)。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p36做一做。

2练习四1、2。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都知道了哪些知识?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全册教案例文【第四篇】

四年级个别学生思维活跃,聪明好学,学习兴趣较浓,但个别学生由于基础知识的问题,接受能力较差,理解新知识和计算较慢,还有一小部分同学比较懒散,对待学习热情不高。从纪律及其它方面看,学生都不错,但也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浮躁,自信心不足,不敢表现自己,对知识的掌握只求表面知识,不求理解等等。教师必须加以正确、有力的指导,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因材施教,把每堂课都上得有声有色,丰富多彩,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接受知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材总共分为七单元。一是小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二是认识图形。三是小数乘法。四是观察物体。五是小数除法。六是游戏公平。七是认识方程。其中第一单元,第三单元,第五单元属于数与代数;第二单元和第四单元属于空间与图形。第六单元属于统计与概率。

(一)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小数的认识和加减法"。本单元是学生在三年级下册学习"元、角、分与小数"的基础上,扩展对小数的认识,把小数和分数初步联系起来,进一步了解小数的意义。结合具体情境,学习小数加减法和加减混合运算,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感受小数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2、第三单元"小数乘法"。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经历探索小数乘法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运用小数乘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第五单元"小数除法"。本单元包括小数除法、积商的近似值,循环小数,小数四则运算等内容。结合具体情境,学生将经历探索小数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初步体验转化的数学思想;了解在生活中有时只需要求积商的近似值,掌握求近似值的方法,培养估算意识;初步了解循环小数;会运用小数四则运算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二)空间与图形。

1、认识图形。通过分类活动,学生进一步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了解梯形的特征;通过对三角形分类,了解各类三角形的特点;通过操作,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三个角的度数和等于180度,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会运用学过的图形设计一些简单的图案。

2、观察物体。通过实际观察,学生体会到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景物,看到的画面不同;能辨认从不同位置拍摄的相应照片和先后顺序;能辨认从观察点高低、远近拍摄到的相应照片和先后顺序。

(三)统计与概率。

游戏公平。通过游戏,学生初步体验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能设计公平的简单游戏规则。

1、提供密切联系学生现实生活的学习素材,使学生能借助直观形象的材料更好地理解所学的数学知识。

2、创设探索数学规律的情境,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探索数学规律的意识。

3、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是每个学生都能在设计方案中获得成功。

4、重视在多种活动中培养空间观念,发展空间观念。

5、设计富有特色的综合应用活动。使学生自觉地将各方面的经验、知识、策略进行综合应用。

6、用数学的眼光分析周围的事物,培养对数学美的理解,展示数学发展的历史,渗透数学的文化价值。

1、了解学生原来的学习情况,从实际出发,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多鼓励学生,提高学生学习。

2、多利用课余时间,给其进行查漏补缺,释疑解难,充分发挥班干的带头作用,以优扶差。

3、密切与其家长联系,共同配合督促好他们的学习。

4、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在掌握所学的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拓展。在教学中,结合课后练习的一些带思考性的题目,引导学生启动思维思考问题,独立解决问题,掌握科学、灵活的方法。

5、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计划教案,优化课堂结构,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加强实际操作,只管教学,发挥学生的空间观念,多加强实际操作,直观教学,发挥学生的空间的培养,培养学生的抽象概念能力,判断、推理、迁移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引导学生揭示知识间的联系,探索规律,总结规律,使他们自发性创造性地学习。

周次时间教学内容课时。

第一周~小数的认识和加减法4。

第二周~小数的认识和加减法4。

第三周~小数的认识和加减法4。

第四周~认识图形4。

第五周~认识图形4。

第六周~认识图形、小数乘法4。

第七周~小数乘法4。

第八周~小数乘法4。

第九周~小数乘法4。

第十周~观察物体4。

第十一周~小数除法4。

第十二周~小数除法4。

第十三周~小数除法4。

第十四周~小数除法、游戏公平4。

第十五周~认识方程4。

第十六周~认识方程4。

第十七周~认识方程4。

第十八周~认识方程4。

第十九周~总复习4。

第二十周考试。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全册教案例文【第五篇】

>三、反馈矫正

第91页试一试。

教师进行个别辅导。

第92、93页的解方程。

教师巡视,对个别学生进行辅导。

学生独立完成,

学生练习第92、93页的解方程。

学生独立完成。

全班交流。

通过练习适量的题目,提高学生解题的熟练程度和灵活性。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全册教案例文【第六篇】

二、探究新知。

1.学习只有加、减法的运算顺序。

师:“温故而知新”,回顾了以前学过的相关知识,让我们来看一看这幅图中描绘的是哪里?人们都在做什么?(出示课本2—3页主题图。)(是一幅冰天雪地的景象,人们在滑冰、打雪仗等。)。

师:谁来给大家读一读图中的数学信息?(滑冰区有72人,滑雪区有36人,冰雕区有180人。)。

师:根据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你提的数学问题用什么方法解答?

师:同学们把你提的数学问题和解决的方法和同桌说一说。

学生活动。

师:现在我们把观察的视角集中到滑冰场来,全班齐读例1。

师:再次默读,并找出题中的有关信息。(滑冰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又有85人到来。)。

师:从这些信息中你读懂了什么?或者说你看出些什么解题的方法?(上午原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这里应该用减法计算。)(又有85人到来,从这里知道应该用加法计算。)。

学生回答同时进行课件演示。

师:怎样求“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同学们在作业单1题下尝试列式计算。

学生完成例题,教师巡视指导,指名板演。

方法1:分步列式。

28+85=113(人)。

方法2:列综合算式。

=28+85。

=113(人)。

师:谁能说说,在这个综合算式中,应该先算什么?求出的是什么?再算什么?求出的又是什么?在解答这道题目时,也有部分同学分步列式,根据先算72-44再用差与85合并,分布也能改写为综合算式。(用课件进行演示)。

师:同桌合作,一个同学说出运算顺序,一个同学倾听并判断对错。

学生活动。

师:观察这些题目,它们的算式有什么共同点?运算顺序又有什么共同点?

师:把我们的发现一起读一读。(课件出示)(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法、减法运算,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2.学习只有乘、除法的运算顺序。

师:例1的学习小朋友们通过努力找到了解题方法,掌握了运算顺序,现在来看看例2。全班齐读题目。

生:“冰天雪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师:同样再次默读一遍题目,找一找题中的信息。(3天接待987人。)(还有“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的6天。)。

师:我们先把这些信息用图画直观的表示出来。(课件演示)。

师:题中“照这样计算”表示什么?你会先算什么呢?

师:(课件边演示边提问)6里面有几个3,也就是有几个987?

师:现在在同学中有了不同的思考方法,请你在作业单的2题下自己列综合算式解答出这道题。

学生完成例题,教师巡视指导,指名板演。

方法1:987÷3×6。

方法2:6÷3×987。

师:分别说说在这两个综合算式中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学生结合题意叙述。

师:同桌合作,一个同学说出运算顺序,一个同学倾听并判断对错。

出示:右边说,左边听12×50÷4;左边说,右边听35×6÷7。

学生活动。

师:观察这些题目,它们的算式有什么共同点?运算顺序又有什么共同点?

师:把我们的发现一起读一读。(课件出示)。

生齐读: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乘法、除法运算,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师:我们把今天学习的只有加、减法的算式和只有乘、除法的算式放在一起对比,它们的运算顺序有相同处吗?(有。)。

师:那么这两个结论你能把它们变得更简洁一些吗?同桌先交流一下。

师:全班同学再来把我们归纳出的结论读一读。

生齐读: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运算,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三、巩固练习。

1.计算下列各题:

780÷3+160÷4580-3×36+4880-(3+160÷4)。

学生独立算,并指名说过程和结果。

2.列综合算式计算。

四、全课小结。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全册教案例文【第七篇】

掌握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分步计算。

在算法多样化中感悟算法合理化。

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探究能力。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体验三位数加法的横式计算过程,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在算法多样化中感悟算法合理化。

教学工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授引入。

1、出示27+64=。

师:27+64的结果是多少?

你是怎么算的?

生:十加十20+60=80,个加个7+4=11最后把两次结果相加80+11=91。

师:还可以怎么想呢?

师:两种算法有什么不同?结果呢?

小结:不管哪种方法,都是把相同的数位上的数相加,最后把两次的结果再相加就可以了。

二、新授与探究。

探究一(三位数加法的横式计算)。

(1)列式。

师:这题怎么列式?

生:356+247。

(2)尝试计算:

(3)方法交流。

出示学生的计算的过程与方法。

师:这样计算你是怎么想的?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得出:

生1:个加个6+7=13。

十加十50+40=90。

百加百300+200=500。

13+90+500=603。

所以356+247=603。

生2:百加百300+200=500。

十加十50+40=90。

个加个6+7=13。

13+90+500=603。

所以356+247=603。

也有可能学生直接口算,也有可能学生列竖式计算。

(4)明确计算方法的表达---分步计算。

板书:两种计算的过程,

小结:以上两种方法都可以,把相同的计数单位相加,最后再把每次的得数全部加起来。

跟进练习:

267+314=572+268=。

探究二(用递等式计算三位数的加法)。

a)这种方法是怎么算的?

b)这种算法与前两种方法有何不同?

(只拆一个数)。

师:如果要用算线来计算怎么算呢?

出示算线,组织学生观察算线后讨论得出:

生1:356+247。

=356+200+40+7。

=556+40+7。

=596+7。

=603。

小结:用算线来计算先加百,再加十,最后加个。

生2:356+247。

=356+7+40+200。

=363+40+200。

=403+200。

=603。

小结;也可以先加个,再加十,最后加百。

三、练习与巩固。

练习一。

连线。

382+229=382+200+20+9百加百,十加十,个加个。

776+198=776+8+90+100个加个,十加十,百加百。

173+429=500+90+12先加百,再加十,最后加个。

656+318=14+60+900先加个,再加十,最后加百。

练习二。

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并写出过程。

478+317=。

①478+317。

=478+300+10+7。

=778+10+7。

=788+7。

=795。

②478+317。

=478+7+10+300。

=485+10+300。

=495+300。

=795。

③478+317。

=15+80+700。

=95+700。

=795。

④478+317。

=700+80+15。

=780+15。

=795。

⑤478+317。

=480+315。

=480+300+15。

=780+15。

=795。

练习三。

268元898元348元268元。

小明妈妈要为家里添上2件小家电,你猜,小明妈妈挑选了哪两样,共付了多少钱?

生:268+348。

200+300=500。

60+40=100。

8+8=16。

500+100+16=616。

四、本课小结。

三位数加法的横式计算,可以用个加个,十加十,百加百的方法计算,也可以用先加百,再加十,最后加个的方法来计算。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全册教案例文【第八篇】

教学目标:

1、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2、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3、应用发现的结论,来判断指定长度的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

教学重难点:

1、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应用发现的结论,来判断指定长度的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

教具准备:

直尺、小棒。

教学过程:

课前可以请学生准备四组小棒,课上组织学生摆一摆,让学生边操作边把有关的数据记录在表内。当学生完成操作活动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先讨论能围成三角形的两组小棒的数据,并在填出“”“”或“=”。

一、数学活动。

1、出示一组长短不一的几根小棒,请你挑选几根围成三角形。

不重复,你还可以怎么围?

2、三角形形路线,从邮局到杏云村,走哪条路最近?为什么?

3、是不是任意两条边的程度的和一定比第三条边大呢?画一画,算一算。把计算结果填写在第33页的表上。

二、运用知识模型。

1、第1题:下面各组线段能围成三角形吗?

2、第2题:组织学生用小棒摆一摆,并填入表中。

3、第3题:摆一摆,填一填。

4、第4题:如果三角形的两条边的长分别是5厘米和8厘米,那么第三条边可能是多长?有多个答案,第三边只要大于3厘米小于13厘米即可。鼓励学生尽可能多的得到答案。

三、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想法?

板书设计:

三角形边的关系。

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全册教案例文【第九篇】

一说教材:

(一)地位、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探究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使学生了解加与减两种运算的对立统一的关系,了解数学中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培养探究分析数学知识方法的兴趣。

(三)重点、难点:

重点: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

难点:理解有理数减法的意义,正确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

二、说教学方法:

根据本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我将采用探究发现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方法等。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一个又一个带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创设问题情景,诱导学生思考,教师并适时运用电教多媒体动画演示,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来达到对知识的发现,并自我探索找出规律,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从而培养思维能力。

附教学工具:温度计、投影仪、多媒体。

三、说学法:

根据学法指导自主性的原则,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下,通过教师的启发点拨,学生的积极思考努力下,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发现的过程,使学生掌握了知识,体现了素质教育中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问题,达到教学的目的。

四、说教学程序:

(一)引入课题环节:

1、复习有理数的加法法则,为新课的讲授作好铺垫。

2、(提问)用算式表示:与-3的和等于-10的数。

(根据学过的知识,引导学生列出减法算式后提出问题:怎样进行这里的减法运算呢?有理数的减法运算法则是什么呢?由问题的给出,激发学生探求解决问题方法的兴趣,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二)新课讲解环节:

1、通过投影仪给出以下算式:

减法加法。

(+10)-(+3)=+7(+10)+(-3)=+7。

让学生比较上面这两个算式并讨论后得出:

(+10)-(+3)=(+10)+(-3)。

再给出以下算式:

减法加法。

(+5)-(+2)=+3(+5)+(-2)=+3。

继续让学生比较上面这两个算式并讨论后得出:

(+5)-(+2)=(+5)+(-2)。

从而,它启发我们有理数的减法可以转化成加法进行。

2、讲解课本p80的内容,回答复习题2提出的问题即如何求(-10)-(-3)的结果。通过分析讲解,请学生自己归纳出有理数的减法法则,最后老师再完整地总结出法则。

文字叙述: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字母表示:a-b=a+(-b)(说明:简明的表示方法,体现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

实际运算时会更加方便)。

强调运用法则时:被减数不变,减号变加号,减数变成其相反数。

减数变号。

(减法============加法)。

3、出示温度计,用多媒体出现(如p81的图2-20),并进行动画演示,通过求15℃比5℃高多少?15℃比-5℃高多少?的实例来说明减法法则的合理性以及有理数减法的实际意义。同时进行练习反馈:课本p82的练习1,4、通过例题教学使学生巩固方法,初步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1.计算:(1)(-3)-(-5);(2)0-7。

例2.计算(1)(-);(2)(-3-)-5。

说明:讲解时注意让学生复述有理数法减法法则,加深学生对法则的认识,并注意归纳有理数减法的规律,而不机械地将减法转化成加法,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减法运算逐步省略化成加法的中间步骤作准备。

(三)巩固练习环节:。

让学生完成课本p82的练习2、3,巩固有理数减法法则的运用,强化学生对这节课的掌握。第2题口答,第3题请6个学生上台板演。对回答好的同学给予表扬肯定,如果有错误,请其他同学纠正。

(四)课堂小结环节:(师生共同完成)。

本节课学习了有理数的减法运算,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时转化成加法进行计算,即a-b=a+(-b)。

(五)布置课后作业:课本p83习题的2、3、4、5的偶数题。

通过作业反馈对学生所学知识掌握的效果,以利课后解决学生尚有疑难的地方。(六)板书设计:(略)。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全册教案例文【第十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熟悉的对称物体和直观图形的探讨和研究,使学生初步认识认识轴对称图形,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能够概括出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和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使学生在讨论、交流的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探索意识、创新意识得到发展。

2.在观察比较、动手操作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自主学习的精神,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难点。

1.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概括出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和特征。

3.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

4.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设计。

1.设计思想:

找准学生学习新知的“最近发展区”,在大背景下认识轴对称图形。同时加强直观教学,降低认知难度。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的感知。

2.教材分析。

(1)轴对称图形是图形运动教学的进一步深入。轴对称主要是体会轴对称图形不仅仅是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两半。通过数一数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概括出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对应点连线垂直于对称轴,从而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从经验上升到理论。教学设计主要是联系学生亲身体验,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探究新知。此节内容的学习将为以后学习画轴对称图形,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做好铺垫。

(2)分析本课内容的组成部分:学生会判断轴对称图形;能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认识到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动手实践操作,体验知识的建构过程。

(3)分析本课内容与小学教材相关内容的区别和联系: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体验过“图形运动”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学习轴对称和平移。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从经验上升到理论。

3.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初步感知生活中的对称和平移现象,初步认识了轴对称图形;又在前面研究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以上内容的学习为本单元的学习奠定了知识基础和经验基础。本单元将学习轴对称图形的平移,教学时要重视实践操作和探究学习,积累更加丰富的活动经验。通过动手操作,与同桌探讨交流找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

4.教学策略。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展示课件让学生观察轴对称图形,给学生一个直观的认识,引导学生认识轴对称图形,体会轴对称图形不仅仅是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两半;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感知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引导学生概括出轴对称图形的性质。降低了对轴对称图形性质理解上的难度。特别是一个图形有多个对称轴时,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找出所有的对称轴,促进了学生的交流与合作,助于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准备。

1.学生的准备:长方形、正方形纸片各一张;轴对称图形纸片。

2.教师的教学准备课前了解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熟悉程度有多少。

3.教学准备的设计和准备:长方形、正方形、纸片各一张,轴对称图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我给大家准备了许多有趣的图片,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见过这些图片,我们一起来看看好吧。(出示课件)。

同学们,刚才我们看了那么多有趣的图片,你们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了么?

生:学生七嘴八舌各抒己见(烘托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老师抽学生进行表达。

师:同学们发现了他们的可以平均分成两份这一共同的特征,但它们还有一些别的特征,同学们发现没有?我希望通过我们今天的学习,同学们都能发现这一特征。那么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轴对称图形。

板书:轴对称图形。

二、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探究新知。

1.系统认识轴对称图形,找出对称轴。

师:那么什么是轴对称图形呢?老师这准备了一个小实验,请同学们观察这个实验。课件展示小实验。(观察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指导学生用双手体会轴对称图形。

引导学生归纳出轴对称图形,指出对称轴。

板书: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师:同学们,现在给你们一个图形,你们会不会对折?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长方形纸片,对折一下,看能不能完全重合。同桌之间相互说说你是怎么对折的。

生:学生分组实践、讨论和交流。

师:走近学生,观察和指导学生进行探究。

生:(小组交流,全班汇报)将本小组实践的结果向全班汇报。通过对折我们发现长方形对折后能完全重合,所以长方形是轴对称图形。

师:我发现同学们非常聪明,很快就得出了长方形是轴对称图形,那么正方形呢?怎么对折,你有几种方法?请同学们拿出正方形纸片对折,同桌相互说说,你是怎样对折的。

生:学生分组实践、讨论和交流。

师:走近学生,观察和指导学生进行探究。

生:(小组交流,全班汇报)将本小组实践的结果向全班汇报。通过对折我们发现正方形对折后能完全重合,所以正方形也是轴对称图形。

2.练习巩固。

师:我们找到了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对称轴。那么别的图形你会找么?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的纸片观察、对折,看看它是不是轴对称图形。生:学生分组实践、讨论和交流。

师:走近学生,观察和指导学生进行探究。

生:(小组交流,全班汇报)将本小组实践的结果向全班汇报。师:用手展示怎样快速的找出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生:学生先观察,然后自己动手实际操作,完成书上练习,之后集体订正。

三、探究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四、展示课件,给出方格纸上的轴对称图形。

师:同学们,请用刚才的方法判断,这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课件展示情景图)。

师:观察方格中的松树图,它是不是轴对称图形?是的话找出对称轴。

师:那么请同学们看看点b和点b'。

生:点b和点b'到对称轴的距离都是2.。

生:学生观察,并回答。

板书:轴对称图形中的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生:点a和点a'的连线于对称轴垂直。

师:连接图中点b和点b',点e和点e'也是这样么?

生:(小结)对应点的连线都和对称轴垂直。

巩固新知。

师:练习下面各题。

观察数字,哪些是轴对称图形,是的画出对称轴。

找出图形中的对应点(三组),分别说说,他们到对称轴的距离。(学生练习巩固新知)。

五、知识小结。

1.什么是轴对称图形,什么是对称轴?

2.轴对称图形中的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对应点的连线都和对称轴垂直。

板书设计。

轴对称图形。

1.轴对称图形各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2.对应点的连线都和对称轴垂直。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0 341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