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案大全 >

研究性学习教案【最新5篇】

网友发表时间 2505570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研究性学习教案【最新5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研究性学习教案【第一篇】

一、 “应然”与“实然”的背离:传统班主任培训的误区

传统班主任培训活动注重理论学习,重点在于提升一线班主任的各种理论素养,指导思想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基于这样的假设:理论素养低下,理论准备不足,是制约班主任专业水平提升的重要因素。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在班主任的实际工作中,他们常常会面临这样一种困境。尽管他们已经学习并掌握了相当丰富的班级管理理论,熟知班级管理规律和重要原则,通晓常用的班级管理方法,但一旦到真正面临实际的班级冲突情境时,常常感到这些原理与现实反差很大,有无从下手之感。

在一线班主任身上之所以出现理论与实践的巨大脱节,与人们对理论的两个认识误区有关。第一,理论是一种非实践性思想体系,所以有关教育和管理理论的学习过程就仅仅是通过辨别、假设、整理论点、检验假设和论据等程序,找出作为基础的普遍原理,考察这些原理背后的内容。对班级管理和教育理论的这种理解,使理论与当下的班级管理实践完全区分出来,在班主任培训的课堂和许多教育理论书籍中,大量充斥着这种高度漠视班级管理实践活动的深奥、玄之又玄的原则和规律。其实,班级管理和教育理论更应是一种实践性理论,关注的重点不是学科内在逻辑体系的构建和完善,而是鲜活的班级教育实践问题。理论的目的或功能,不仅是提供理性的解释,更应为相关的班级教育实践提供行动准则。这就决定一线班主任的理论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思辨、推理和演绎等层面,更应高度关注与班级管理实践密切相关的知识和信息,切实有效地发挥理论对班级管理实践的指导和迁移作用,增加理论的效度。

第二,掌握相关理论就一定能够解决班级管理的实际问题。毫无疑问,班级管理理论对班主任的教育管理实践具有较高的指导作用,提供认识的框架,进而能够指导和完善班级管理实践。但现实却存在这样的情况,有些班主任熟知相关理论,但却是一个蹩脚的班级管理者;相反,一些教师对教育理论知之甚少,但在班主任的管理实践中却能得心应手。这是因为,班级管理和教育活动并不是具有严密体系、完全遵循逻辑法则的理性活动。

可以说,传统班主任培训活动的误区,其根本原因是混淆了“应然”和“实然”的区别。“应然”,是指从理想主义的角度来看待班级组织和班级管理过程,班级应该按事先设定的计划和理性的原则去运行;“实然”,即实际存在的班级组织及其活动过程,不仅具有合理规范、有条不紊的理性,同时包含大量的非理性。班主任面临的实际班级情境,具有模糊、随机和非理性特征,包含大量的相互联系的可变因素,需要班主任针对实际情况进行灵活多变的决策或调整。因此,像传统班主任培训活动将希望寄托在单纯的理论学习上,指望借助或照搬某些手册或管理宝典所宣扬的原理来解决实际班级管理难题的做法,无疑是幼稚和不切实际的[1]。

从这一角度看,案例研究作为一种质的研究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架起了一座沟通班级教育管理理论与班级管理实践的坚实桥梁。将案例研究作为班主任研修的路径和抓手,能够有效地化解传统培训中“应然”和“实然”的冲突。教育与管理理论揭示了班级教育与管理活动的一般规律,而班级管理实践却可用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来概括。当下不少学校在校本培训中倡导的班级管理案例研究,引导班主任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对基于班级真实事件和情境而创作的学生转化和班级管理案例进行认真研究和分析,通过模拟决策和判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丰富自身的教育体验,精进班级管理的水平。

不难看出,班级管理案例研究将班级管理中真实、典型的问题和冲突展现在班主任面前,要求他们设身处地地做出反应,为他们提供一种不用真正深入实践的条件下能在短期内接触并处理大量的各种各样的班级教育与管理实际问题的机会。在班级管理案例研究中,班主任必须灵活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理论,分析、讨论复杂、不确定和典型的教育问题,把握问题关键,从而做出合理的“决策”。班级管理案例研究架设了跨越理论与实践两者之间鸿沟的桥梁,体现了对不可预期的班级教育事件的一种把握方式,对典型的班级问题的解决方式[2]。

二、 案例研究作为班主任研修路径的价值分析

当下,教师要成为研究者,以教育研究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这已成为常识。但教师如何开展研究,开展怎样的研究,却存在不小的争论。英国教育学者斯坦豪斯认为,中小学教师作为研究者,并非要让他们承担科研人员的研究工作,而是要关注教育实践,反思教育实践,进而不断提升教育实践。因此,让中小学一线班主任完全像专业科研人员一样从事研究,不仅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这种做法既没有真正尊重一线班主任的实践优势和现实可能性,同时也没有尊重教育实践研究的特点,使大多数班主任对教育研究产生不应有的畏惧感,不敢或不愿开展研究。

一线班主任工作的实践性特征,让他们具备开展案例研究的绝佳条件。对他们来说,记录、描写、分析和反思班级焦点事件,是他们熟悉的一种言说方式。班级管理案例与一线教师的日常工作、经验背景高度契合,在记叙和分析案例时,他们能够很容易地进入角色,找到感觉,自然地运用熟悉的思维和表达方式,自如地表达和交流。而且,由于教育案例源于班主任每天的工作,其生活是与一个个精彩的班级故事联系在一起的,因而案例研究更是一线班主任的一种特有的生存方式和成长方式。对他们来说,论文写作不时会有“失语”的窘迫,但进行班级管理案例研究绝对有事可写、有话可说、有感可发。诸多学校的实践表明,引导一线班主任开展班级管理案例研究,对促进其专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1.容忍模糊,乱中求序

在科学管理理论和科层制管理思想的影响下,学校教育和班级管理逐渐形成追求规范、清晰和有序的价值观,但现实的班级管理过程始终存在着模糊、无序甚至混乱的一面。由于案例是对真实班级教育情境和教育事件的描绘,真实地再现了教育与管理过程的现实性和复杂性。同时,案例研究是一种乱中求序的过程,一线班主任通过班级典型案例研究,能够较为深入地认识和理解班级教育与管理实践的复杂性,提高对模糊和不确定性的容忍度。在案例研究的过程中,班主任必须学会利用案例提供的模糊、有限的信息,进行尽可能“满意”的判断和决策,从而增强对班级管理实际情境中信息不完整性和模糊性的容忍度。

2.增加情境体验,优化知识结构

知识结构是教育观念形成和决策判断的基础。拥有一个合理、多元的知识结构,对一线班主任而言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有学者提出,完整的教师专业知识结构应由三类知识构成,即原理知识、专业的案例知识及运用原理规则于特殊案例的策略知识。和理论学习相比,案例研究的最主要功能体现在它可以为分析者提供一个个逼真的班级教育典型事件和管理冲突情境。班主任可以分享同伴经验,积累反思素材,增加真实班级冲突管理的情境体验,自觉反思班级冲突思路和行为,形成新的教育对策和实际问题管理策略。

显然,案例分析能为学习者提供大量的第二、第三类知识,从而较好地弥补一线班主任在知识结构上的缺陷。同时,案例研究还是教育与管理理论的“故乡”,可以提炼、生发新的理论观点,丰富理论内涵,优化理论品质。

3.培养反思精神,发展批判技能

通过反思提高实际的教育与管理水平,是近年来教师培训理论研究的重要发现。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的“经验+反思=成长”这一教师成长公式已成为共识,其与以下两种理论的支持有关:经验性学习理论和情境性认知理论。经验性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有杜威、勒温和皮亚杰等,主张学习应该从经验特别是个体问题开始,使学习者感到学习的必要性,从而更多地参与到学习中,这样的学习才会更有效,更可能导致行为的持久变化。情境性认知理论会同时考虑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认为学习最好通过积极、社会性和真实性的过程来实现,使学习者极大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学习应在与学习者相关的情境中发生,这才是有效的学习。

班级管理案例研究符合经验性学习理论和情境性认知理论的主张,案例研究行为本身就蕴含着反思实践的方法论因素,因而是一线班主任反思自身班级教育与管理经验的绝佳载体。在实践中常常出现的情况是,虽然某个班级管理的问题被解决了,但班主任对问题解决的真正原因可能并不是十分清晰,仍然停留在经验和自发状态。通过案例研究,可以将这一事件M行记录和梳理,为他们提供进一步发现、思考问题,澄清认识的绝好机会。一旦案例研究形成习惯,必然会极大地推动班主任专业化水平的持续提高。

三、班主任有效开展案例研究的三个关键环节

基于以上认识,近年来笔者与浙江省多所中小学合作开展了基于案例研究的班主任研修活动。在实践中,我们逐渐认识到案例开发、案例分析、案例研讨是一线班主任有效开展案例研究的三个关键环节。在这三个环节中,各校要根据本校校情和班主任的实际水平,抓住关键因素,给予班主任以必要的政策支持和专业引领。

1.树立案例开发意识,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

开展案例研究的前提,是要有足够的文质兼优的好案例。“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没有储备丰富、切实有效的班级管理案例,在校本研修中大力开展案例研究,只能是美好的愿望。优质班级管理案例资源的严重匮乏,已成为制约班主任案例研究的主要瓶颈。要想在班主任研修中大力推行案例研究,学校应在两个层面树立案例开发意识,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

一是重视学校层面的案例收集和知识管理,将班级管理典型事件收集起来,汇编成册,或上传至学校电子资源库,供班主任交流和研讨。这在一定意义上也可将案例开发视作校本培训的校本课程开发,对本校班主任具有特殊的亲和力,会使他们产生极大的认同感,也易收到较好的效果。

二是出台相应激励政策,鼓励班主任开展个人层面的案例开发或案例编写。这是指班主任将日常教育与管理实践中的典型事件作为研究对象,加以记录和提炼,以达到积累感性经验、反思班级管理实践得失的目的。

2.学习相关理论知识,掌握案例分析技术

案例分析有无深度和创造性,决定了案例研究的质量。对一线班主任来说,收集和撰写班级管理案例并无太大的困难,但在案例分析环节则普遍感到棘手。正如美国著名案例教学专家列恩所言:“由于短短几页的案例常常引发深刻而根本的问题,所以案例分析要比案例本身复杂得多。”[3]这是因为案例分析要求班主任能够综合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多门学科的相关原理,利用特定的分析技术,对案例背后蕴藏的深层次问题进行抽丝剥茧的系统探究,发掘真正的问题症结,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一线班主任很难达到这样的要求。学校可以适当聘请校外专家,对班主任进行专项的指导和引领,帮助他们系统学习相关前沿理论,掌握案例分析的具体策略和技术。

比如,近年来笔者在杭州天杭实验学校、余杭区仁和中学、义乌市后宅小学等,邀请相关专家为一线班主任系统开设了“班级管理的心理效应”“人性假设与班级管理”“焦点解决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案例分析的局外人和当事人视角”等专题研修活动。这些专题学习给班主任提供了案例分析急需的思想养分和有力工具,受到各校班主任的热烈欢迎。

3.建立案例研讨制度,打造班主任

专业学习共同体

基于案例研究的班主任研修过程中,学校要建立相应的研讨制度,围绕困扰班主任的焦点和难点事件,定期组织班主任开展班级管理案例沙龙活动,为他们彼此分享经验、加强沟通提供渠道。长期以来,在我国的传统学校文化中,教师习惯于单打独斗,彼此常常是孤立的。这种“孤独”的教师文化,严重制约了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教师的专业发展。在案例研究中,学校通过建立案例研讨制度,有规律地开展班级管理案例沙龙活动,可以为一线班主任提供相互合作的环境、情感的支持和团队学习的氛围。这一制度有利于打破传统的教师“孤独者”文化,搭建班主任彼此交流和了解的平台,形成班主任专业学习共同体,让个体知识经验有机会为大家所共享,实现传统单打独斗式班主任所无法达成的诸多教育和管理目标[4]。从这一角度看,班级案例研究不仅仅只是班主任个体专业成长的推进器,更应该且必须成为促进学校全体班主任专业发展的宽阔平台。

参考文献:

[1]吴志宏。教育行政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96-98.

[2]周俊。学校管理案例分析的技术与策略[J].中小学管理,2006(11).

[3]小劳伦斯・E.列恩。 郗少剑等译。公共管理案例教学指南[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78.

研究性学习教案范文【第二篇】

关键词:学案;研究过程;教学策略

一、基于问题与教学策略的研究

长久以来,我校教师一直在潜心研究,希望能够使学生形成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但是我们做了很多工作与研究后发现,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不强,课堂上教师牵着走的现象太严重。以冷冉老先生的“情・知理论”为契机,我们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情感态度入手,激发兴趣,教给学生方法,从而教会学生学习。怎么才能做到这一点呢?仅凭上课教师的激趣还不够,我们发现学生之所以兴致不高,是因为差异性较大,而且基础不够扎实,缺乏语文学习的方法引领。于是,我们在校领导引领下,进行了理论学习和研究设计,实践改善了“小学3~6年级语文学案设计与实施的研究”。

二、理论实践支撑

我们深入学习了情知教学的理论。冷冉先生具体阐明了“教会学生学习”的基本内容:(1)培养学习兴趣、自觉性和信心。(2)要使学生养成系统的、有条不紊的、踏踏实实的学习习惯;(3)要使学生学会观察方法、记忆方法、思考方法和操作方法,是只能较快地形成思路,灵活运用选择的对策。(4)要使学生学会善于发问,善于探索、善于试试看。(5)要使学生学会运用字典、图表、仪器、资料等学习用具,具备相应的自学能力。(6)要使学生能够对自己的学习作品作出自我评价和自我修正。这是给学案设计与课堂落实提供的一个正向引导。

三、研究过程

在经过长期的课堂实践与教师共同研究以及学习先进经验基础上,我们确立了我校的研究课题“小学3~6年级语文学案设计与实施的研究”。然后由校领导带头,申请课题,由专家给我们提出了宝贵的建议,于是我们结合校本研修进行学案研究:首先教师独立研究教材、教参、学情,对学案有一个初步的想法;然后教研组共同研讨本年级的精读课文的学案,在个人研究和去年教师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完善和修改,基本制订出这个学期的学案;之后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进行调整,再在学案上进行及时完善。有时我们会一起通过教研课来研究这份学案是否符合教材、教参的标准,是否符合学生现阶段的接受理解能力;经过一段时间,学生会有自己的想法,因此我们逐渐引领学生一起编撰属于他们自己的学案,进一步将学习方法、习惯内化,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形成语文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研究成效

我们在学案研究中得到了一些经验与想法。(1)学案研究就是更好地指导学生课前预习课上巩固,减轻上课任务,让学生提前学、自主学,这项研究值得我们继续做下去。(2)我们在进行学案设计时关注了内容的表达贴近各年级学生的特点,培养了学生的自信。(3)学案中有方法的渗透,让孩子逐渐养成预习习惯,形成自主学习能力。(4)其中的阅读、练笔,给了学生一个理解表达的平台,也更明确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使学生的学习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不偏离。(5)阅读链接课外阅读等既是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也是在丰富学生的知识,让学生更喜欢学案。还有的高年级让学生参与学案设计也有利于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

在推行学案后,学生可借助学案进行自主独立学习,即可初步学习了解基础知识点、理清课堂知识结构,并尝试通过自学的知识解答问题,进行自我能力训练,在学案上作相关学习笔记。学生通过学案的预习指示明确了该学什么,该怎么学,让学生通过预习,带着真正的问题走向课堂,使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这样就将被动预习转变为自主学习,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从课堂上看,学生的参与更主动,积极发言的学生多了,小组合作中都能有所得;从成绩上看,两年来期末成绩在不断提高,基础部分各年级提高了3%至5%,阅读也有所提高。这些都说明学生的学习更主动,有了学案的引导,学生学习思考更有方法性,正在向“会学习”

迈进!

目前,师生共同编写学案,形成了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六年级学案集锦。通过编写学案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了学生去探索新知的欲望,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向深度、广度上拓展,从而培养了学生勇于思考、敢于思考的习惯。

学案研究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紧密结合起来,从而提高了教师“导”的技能,增加了学生“学”的活动,变教为诱,变学为思,以诱达思,学生多多参与,教师巧妙点拨、指导。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是变被动学为主动学的好方法,它顺应了学习内容越来越丰富、学习活动趋于多样化的教育发展趋势,很大程度上发挥了帮助学生、教会学生学习的作用。

参考文献:

研究性学习教案【第三篇】

设计意图:

学生在研究摆的摆动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时常常发现:实验中获得的一组数据差异很大,能充分说明摆的快慢与摆绳长短有关;而获得的另一组数据差异虽小,但不能充分说明摆的快慢与摆锤重量无关,我们把第二类数据称为“特殊数据”。面对这样的“特殊数据”,如何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原因,发现新的问题,生成新的教学资源,对于培养学生的持续探究力和提高实证是非常有益的。本节课试图作一尝试。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实验知道摆的摆动快慢与摆锤重量无关。

2.尝试在实验数据的观察分析中发现新问题,对实验进行多次修正。

3.提高**变量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实证。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实验知道摆的摆动快慢与摆锤重量无关。

教学难点:

尝试在实验数据的观察分析中发现新问题,对实验进行多次修正。

教学准备:

铁架台、细绳、钩码、实验记录单、计时钟。

教学过程:

***集中1

1.课前预习:自学五下《科学》教材P60~61,并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常态数据和检验实验的方法。

2.说一说你的预习收获是什么?适时板书:摆的快慢与摆绳长度有关,与摆锤重量无关。

3.出示上节课的实验数据,复习:

这些数据说明摆的摆动快慢与什么有关?有怎样的关系?适时板书:摆绳短摆动快,摆绳长摆动慢。

在这个对比实验中,改变的是哪一个条件?**不变的条件是什么?

4.在研究“摆的摆动快慢与摆锤重量有没有关系”,要改变的是哪一个条件?**不变的条件是什么?用钩码来作摆锤,你准备怎么改变摆锤重量?

5.师补充实验要求(以PPT形式出示)。

要求实验完成后,由记录员负责把数据填入电脑表格中。

数据预测:你估计实验中的数据会是怎样的?

***集中2

6.学生实验,师巡视指导,记录员认真记录数据。

***集中3

7.分析数据:这些数据能说明摆的快慢与摆锤重量无关吗?

通过查资料知道:摆的快慢与摆锤重量无关,也就是说三次的数据都应该相同?有些小组的实验数据却不一样,是什么地方出问题了呢?

8.小组讨论有可能造成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可能与实验材料、操作方法等因素有关)

9.集体交流:原因是什么?准备怎样改进?

***集中4

10.学生再次实验

第二种:不交流,直接让学生再次实验。

***集中5

11.第二次汇总数据,观察分析:这些数据能说明摆的快慢与摆锤重量无关吗?

11.请三个数据不一致的小组上来演示,大家帮着找找原因。

12.:从刚才的几次实验中,你有什么收获?

13.继续探究:出示两个摆(摆绳短但长度一样,摆锤长度不一样),猜测:你觉得它们在相同时间里摆动的快慢(次数)会一样吗?为什么?(一样,因为两个摆绳的长度一样;不一样,因为摆锤的长度不一样。)

14.请两生上来演示实验,其他同学观察,思考:要让两个摆的摆动快慢一样,有什么办法?

15.请两生再次演示实验,其他同学观察,思考:有什么新发现?

研究性学习教案【第四篇】

[关键词]行政管理;研究性教学;教学模式;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7)12-0074-04

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赖于不断深入推进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養模式。近年来,研究性教学改革蓬勃发展,卓有成效。研究性教学既是一种教学理念,又是一种教学模式,还是一种教学方法。“它是一种将教师研究性教授与学生研究性学习、课内讲授与课外实践、依靠教材与广泛阅读、教师引导与学生自学有机结合并达到完整、和谐、统一的教学。”[1]研究性教学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学方式,“有助于树立学生的质疑求知精神,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独立思考与问题求解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创新技能,让学生养成学以致用与自主学习的习惯,激发学生科学研究和创造、创新的意识”。[2]因此,研究性教学是改革传统教学方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路径。

2005年以来,扬州大学持续推进研究性教学改革,逐步探索出“三维式”研究性教学体系,包括纵向维度上的“三层面”(理念引领、制度构建和部署实施)和横向维度上的“三环节”(以学科思维训练为指向的研究性课堂教学、以能力拓展为指向的研究性实践教学和以自主学习为指向的研究性网络教学)。2014年以来,扬州大学将研究性教学引向深入,在全校遴选了包括行政管理在内的18个专业,在专业整体层面上推进研究性教学改革。

扬州大学行政管理专业设立于1999年,近年来在学校大力推进研究性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一些课程也陆续开展了研究性教学探索,但这些课程往往只做两三节课时的改革。这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总的来说,传统的教学方式仍占主流。2014年行政管理专业被列入学校专业研究性教学改革试点,这标志着研究性教学改革不再是小打小敲,而是全面的改革,是一项复杂的、有机的系统工程。改革需要认真进行顶层设计并协同推进。但目前尚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

一、行政管理专业推进研究性教学改革的意义和作用

(一)意义

推进研究性教学不只是某一个教学环节、某一些课程的要求,而是“具有战略意义的教学改革举措”。[3]通过行政管理专业层面开展“全员、全面、全过程”的研究性教学改革,有助于转变人才培养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有助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更加符合社会需求。同时,行政管理专业研究性教学改革的成果也可推广到其他专业,具有借鉴意义。

(二)作用

1.行政管理专业层面研究性教学改革契合了公共管理实践需求,有利于达成专业培养目标。行政管理专业是一个理论与实际联系紧密的应用型专业。目前,我国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发展阶段,行政管理专业教育担负着提供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公共管理人才资源的时代使命,既要适应全面深化改革的需要,也要应对风险社会来临的挑战。因此,行政管理专业教学有以下三个层次的目标。第一层次:应当知道行政管理专业是什么,熟悉掌握它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专业能力要求。这是知其然。第二层次:既要掌握专业知识和方法,提升专业能力,又要了解这些理论知识背后的社会背景及相关因素,如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科技等,了解社会的需求和时代的需要。这是知其所以然。第三个层次:通过研究性学习与思考,提出适应时展需求的行政管理应当是什么以及为什么应当如此的理由。这是在对已有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综合集成基础上的创新,是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充分体现。这是学以致用。

2.行政管理专业层面研究性教学改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长期的应试教育和公共管理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教学资源不足、课外创新活动不够等问题,使学生普遍以接受式学习为主。”[4]而研究性教学是一种“学习革命”,它是以教会学生“会学”为己任的。研究性教学可以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主动、由消极变积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内在驱动力。

3.行政管理专业层面研究性教学改革有利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研究性教学过程即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彼此之间在尊重独特性、欣赏差异性的过程中合作创造知识的过程。”[5]在研究性教学过程中,教师“既当老师又当学生”,学生“既当学生又当老师”,通过参与、合作、交流、互动,不断激发思维火花,师生关系达到真正的平等,从而实现教学相长。

二、行政管理专业研究性教学改革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专业层面上的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专业层面研究性教学改革涉及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绝大多数通修课和所有学科基础课、专业课。按照学校有关专业层面研究性教学改革的制度文件,行政管理专业制定了详细的实施方案,要求每个教师撰写课程研究性教学计划,并在经费等方面予以支持。专业层面上的研究性教学改革从2014级行政管理专业新生进校后开始实施,至今已近3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1.持续宣传发动,建立组织机构,出台激励措施,但教师对研究性教学改革的思想认识仍有待提高。专业层面研究性教学改革是全新的探索,涉及面广,因而学院成立了行政管理专业研究性教学改革工作小组,由专业负责人、学工等相关人员组成。该小组负责拟订与实施行政管理专业研究性教学改革方案,落实具体的教学任务,制定课时计算办法并分配相关经费。组织行政管理专业教师认真学习学校的相关文件,领会精神实质。开展广泛讨论,增强对教学改革难度和复杂性的思想准备,并以实施方案达成共识。但任课教师的思想认识和行动力仍存在较大差异,对研究性教学的具体模式和操作方式有不同的理解。特别是对一些理论性较强的课程是否需要统一开展研究性教学,存在不同的看法。

2.在全面推进专业层面研究性教学改革中,精力与时间耗费较多,教师积极性受到影响,学生负担重。专业层面研究性教学几乎涉及所有的课程,每门课程至少要有70%的课时开展研究性教学。行政管理专业组织任课教师制定课程教学标准,撰写研究性教学大纲和教案,遴选或编撰案例。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研究性教学备课量大,事先要撰写实施计划,准备案例,进行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过程中要进行分组讨论、小组交流,师生还要有教学互动。课后往往还要布置作业、阅读和实践训练项目。与传统讲授法相比,教师投入的精力和时间更多,但教学效果不一定更好。学生课前要预习,准备案例,阅读指定书目,课中要参与讨论,课后要完成小论文等作业。因为每门课程都开展研究性教学,一段时间后学生往往感到學习负担重,时间不够用,甚至陷入疲于应付的状态。

3.以“四年一贯制”推进行政管理专业研究性教学改革,但设计的系统性和推进的有序性欠缺。行政管理专业自2014级新生起,实施专业层面的研究性教学改革,并贯穿整个大学四年,涉及行政管理专业所有通修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专业层面研究性教学改革虽以单门课程研究性教学为基点,但必须从专业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和定位的角度系统思考。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达成是通过课程体系的合理设计来实现的,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包括通修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通修课如公共政治课、高等数学、英语等与学科基础课如管理学、政治学、行政管理学、公共管理学、公共政策等开展研究性教学,其要求和目标都不一样;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如行政法、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社会学等在开展研究性教学的要求和目标上也不相同。每一个课程类别都有其独特的地位,在人才培养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目前专业层面推进研究性教学时,对各类别的课程特点和作用并未进行细分区分,缺乏对研究性教学的系统设计和有序推进。因此,虽然形式上是专业层面研究性教学改革,但实际上仍是一门一门的单一课程的研究性教学的拼凑。

4.将个性化教学提到重要位置,但对学生认知规律研究不够。研究性教学改革强调因材施教,学校相关文件也规定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任务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般也能进行个性化的指导和释疑解惑。但目前对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的认知规律研究仍然不够,对大学四年每一个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和专业标准仍然理解不深。因此,低年级学生与高年级学生开展研究性教学,可能会通用一个模板,不能体现不同年级学生所对应的能力标准。

5.研究性教学改革全过程实施,但协调组织乏力,联动性不强。研究性改革涉及教学全过程,但不能仅仅把它看作是教学方法创新,而应把它看作是整个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这几年行政管理专业研究性改革做到了课上课下、校内校外、学习与研究的结合,研究性教学改革发挥了综合效应,推动了学生综合素质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但由于涉及主体众多,未能形成良好的协作机制,因此,联动性仍有待提高。如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申报大学生科学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往往是学生的个体行为,与研究性教学的联动性不够,形成了“两张皮”,研究性教学的成果向科研的拓展延伸不够。

6.各种教学方法都有尝试,但以案例教学法为主,教学形式雷同化引起学生的审美疲劳。目前,大多数课程采用的研究性教学方法主要是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与研究性教学的目标趋同,手段兼容。[6]研究性教学可以基于案例驱动来开展,但不应仅限于案例教学,还应包括其他多种方法。对于行管专业课程教学来说,案例教学是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但如果教师都不约而同地采用案例教学法,引发教学形式雷同进而使学生产生“审美疲劳”,教学效果有逐步下降的趋势。因此,如何维持学生较为持久的学习兴趣与动机,并提高他们在研究性教学中的自我效能感,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二)单门课程层面上的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各门课程都编写了研究性教学实施方案,但教学设计针对性不强。按要求,教师每学期初都要提交该学期所开课程的研究性教学大纲和教案,但大多数大纲和教案与专业培养目标不匹配、与社会需求不符合、与本门课程特点结合不充分。教师对学生的知识背景、个性特征了解不透,因而教学设计的针对性不强。在研究性教学方案中应确立三个层次的学习目标,即课程学习目标、小组学习与研究目标、个人学习与发展目标。[6]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制定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使之具体化、个性化,具有可操作性。但目前大多数研究性教学方案中都没有明确这些要求,目标模糊。

2.案例教学效果显著,但也存在教学过程单调、程序化和走过场的现象。行政管理专业自开展研究性教学以来,一开始学生非常感兴趣,因为对他们来说,这是与高中阶段完全不同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自主学习的习惯逐步养成。但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学生发现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大同小异,上课好像在“走程序”,布置案例、分组讨论、课堂交流、小结点评等依次进行。一些教师为了完成研究性教学任务,按部就班地进行各个步骤,给学生一种“走过场”的感觉。

3.课堂教学普遍采用研究性教学,但少数教师驾驭教学过程的能力不够。研究性教学打破了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要求建立起一种新型的师生互动关系。教师虽然要转换角色,但仍是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设计并对课堂节奏加以控制的主体。行政管理专业教师虽然理论知识都非常丰富,但缺乏行政管理的实践经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并不一定能够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在讨论中针对学生的质疑、思考和反馈意见,教师也不一定都能及时调整内容和方法。在案例的选择上,教师对于案例与教学目标和能力标准的关联度、案例的大小与复杂程度、与学生知识背景的匹配度等往往考虑不周全。另外,由于课程总课时是固定的,因此,需要把握好研讨、交流、分析的时间。但由于一些教师估计不充分,往往没有预案,现场掌控力弱,拖堂现象屡见不鲜。

4.研究性教学强调实践能力的提升,但受时空限制较多。研究性教学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进行的。在行政管理专业的课堂教学中,经常会要设置一定的管理情境,以营造一种“在场感”。如果进行角色扮演,可能还需要一些道具。这对教室桌椅布局等都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有时讨论耗时较长,不一定能完全按照目前节次时间要求准时准点下课。这些时空条件对于研究性教学的具体实施也生了一定的影响。

5.考核方式不断改革,但教师和学生尚不能完全适应。考核方式改革是研究性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学校规定,开展专业研究性教学改革,要探索新的过程性考核方式。行政管理专业对学生的考核方式由原来的平时成绩占30%,期终考试成绩占70%,变为平时成绩占70%,期终考试成绩占30%。而且期终考试的形式也不一定是闭卷,可以是开卷、小论文等多种形式。这就要求教师在本门课程教学中,要全过程作好记录,对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进行考核。但一些教师记录不全,考核标准不明确,导致成绩考核的随意性。学生面对这种新的考核方式也不太适应,尚未从传统的考试习惯中转变过来。

三、完善行政管理专业研究性教学改革的对策建议

针对行政管理专业层面研究性教学改革的要求和现有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必须从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出发,继承和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办学传统,努力将行政管理专业建成具有特色、富有改革成效的专业。

(一)重视顶层设计,强化行政管理专业研究性教学改革的系统性和整体性

专业层面研究性教学改革不能仅仅是课程研究性教学的单纯复制,它应该以系统的观点和战略的思维进行顶层设计,这样才能避免专业研究性教学改革的碎片化、单一化。

行管专业研究性教学改革的顶层设计需要考虑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行政管理专业研究性教学改革目标要符合社会需求。经济社会发展对行政管理人才培养提出了新需求,专业层面研究性教学改革要着眼于从整体上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有用人才。

二是行政管理专业研究性教学策略要以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特点为依据。专业课程体系是按知识的逻辑顺序设计的,教师在备课和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只考虑本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而要充分考虑学生不同阶段的认知发展水平,精心设计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案,使教学过程有序、分层、组织化。教师也需要实施个性化教学,根据每位学生的不同特点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法,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学习机会。

三是行政管理专业研究性教学评估遵循学习成效导向原则。专业层面研究性教学成效的显现有一个过程,最终要以四年整体学习成效检验改革成果。这种评估重视学生学习成效,重视毕业生的能力标准。这就需要基于培养目标建立持续改进的全过程质量监控体系,确保目标实现。

因此,必须制定详细的行政管理专业层面研究性教学改革实施方案。这个方案要坚持“三个符合”,即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符合行政管理职业要求、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该方案要贯通四年学习周期,协同教学各环节,覆盖全部课程,达成“四合”,即知识系统的有序整合、教学资源的深度融合、多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教与学的调适契合。

(二)加强制度建设,提高行政管理专业研究性教学过程的精细化和组织化

专业层面研究性教学改革涉及多元主体,贯穿大学四年,涵盖所有课程,面广量大。要实现研究性教学的整体联动,就必须首先建立研究性教学改革工作小组,统筹谋划专业层面研究性教学改革的实施方案,明确推进的目标任务、具体措施和重点难点。

其次要制定相关制度,强化教学活动的组织化程度。制度是各方主体共同遵守的准则和规范,涵盖了研究性教学改革的全过程,将各行動主体联结成一个互动整体,将研究性教学的先进理念转化为与教育相关者的自觉行动,从而确保研究性教学活动有序、高效、科学展开。这些制度主要包括行政管理专业研究性教学课程设计规范、行政管理专业研究性教学学生学习成绩评定办法、行政管理专业任课教师研究性教学评价标准、行政管理专业研究性教学工作量计算及奖励办法等。

(三)完善推进机制,实现行政管理专业研究性教学活动的有序化和常态化

有效的机制能够保障专业层面研究性教学改革按既定方案向前推进和深入。一是要建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引导机制,坚持研究性教学改革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服务,为满足社会需求服务。二是要建立任课教师协作机制,坚持集体备课、全员教研、公开课教学等,促进教师之间互通共研机制的形成,使每个教师的教学活动都成为专业整体研究性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三是要建立课程内容整合机制,坚持统一的教学核心内容,明晰各课程的重点。四是要建立工作动力机制,坚持教学成果导向,强化对教师的绩效考核。五是要建立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坚持规范教学过程,强化对教学各环节的管理,及时跟踪了解和掌握工作进展动态,及时调整产生的偏差,确保教学质量。

(四)做好支撑保障工作,确保行政管理专业研究性教学改革推进工作专业化和高效化

推进行政管理专业研究性教学改革,除了思想认识、组织机构、规章制度等方面以外,人、财、物的投入也很重要。

一是要保证充足的教师及辅助人员数量。研究性教学耗时费力,应给教师配备一定数量的教辅人员,如聘请研究生担任助教等。要对教师开展经常性培训,不断提高他们从事研究性教学改革的能力和水平,以此确保研究性教学改革的专业化。二是要保证充足的经费投入。网络平台、课程资源建设、校外参观实践、教师激励等都需要不少的经费,而且需要持续投入。对于行政管理专业研究性教学改革来说,图书资料也非常重要。要加大投入,完善行政管理专业相关图书资料建设工作,包括网络资源库,并做好相应的服务。三是需要现代教育技术支撑保障。在线教育课程建设、微课制作、师生网上互动等都依赖于一定的技术平台,需要专人提供技术支持,保证研究性教学活动的高效率。第四,学校还应提供相应的环境条件保障。要有一定数量的适合研究性教学特点的教室、讨论室,学生也应有自主学习的场所,图书馆可设置阅读室和小型讨论室。

以上措施的实施,能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激发各自的内在驱动力,形成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 参 考 文 献 ]

[1][5] 夏锦文,程晓樵。研究性教学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要求[J].中国大学教学,2009(12):25-28.

[2] 高辉,郭文善,严长杰,刘巧泉,苏玉宁。农学专业研究性教学改革的发展现状与对策[J].安徽农学通讯,2014(22):141-143.

[3] 别敦荣。研究性教学及其实施要求[J].中国大学教学,2012(8):10-12.

[4] 杨运姣,罗超群。公共管理专业课研究性教学改革思考与探索[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5):498-503.

[6] 王海兵。研究性学习和案例教学的耦合及应用[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1(10):117-121.

研究性学习教案【第五篇】

课题:

对易拉罐回收和利用的**报告

课时:

1课时

授课人:

xxx

目的:

金属资源十分有限,且是不可再生资源,要保护金属资源,注意金属资源的回收和利用。培养学生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

实施过程:

一个班级每一天能产生多少个易拉罐。

回收公司易拉罐的价格。

如果我们校园每个班级都把易拉罐加以回收,那么回收的总价值有多少?

回收后的易拉罐还能够怎样利用。

研究结果:

以墙报的形式交流、宣传。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0 25055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