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董大》教案通用4篇
【导言】此例“《别董大》教案通用4篇”的教案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别董大》赏析【第一篇】
一、单元入手、导入新课:<1分钟>
1、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珍惜”这个单元的第2篇课文《古诗二首》。
2、揭题:(生齐读题目、唐·高适)(生齐读题目、唐·.王维)
二、检查预习、出示目标:<5分钟>
1、检查预习:(1)课前大家都预习了,这两首古诗能读准确、读通顺吗?谁来读?(生读,评价、纠正)谁再来?(生读,评价、纠正)一起读!(齐读)
(2)通过预习,你知道了什么?(生交流:a、这两首都是送别诗,结构相同,都是先写景后抒情;b、可以汇报题目意思; c、可以简介作者;师评价指导)
师适时点拨:(1)董大是作者的好朋友董庭兰,当时一位著名的音乐家。在其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称“董大”。(2)元二:作者的友人元常,在兄弟中排行老二。古人常以兄弟排行称呼,类似现在的“元老二”。
师:大家的收获真不少!
2、质疑:学贵有思,关于这两首诗,你还想知道什么?a、这两首诗的意思是什么?b、诗人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感情?c、这两首诗有什么不同之处?
师:这正是这节课我们要解决的问题。请看学习目标:
3、出示目标:
学习目标:
1、理解重点字义,了解古诗大意。
2、体会两首古诗描绘的景和表达的情的不同。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师过渡:这是两首送别诗,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两首诗,细细品味诗人寄予朋友那浓浓的情意!
三、自主学习、交流释疑:<30分钟>
1、请看自学与合作:(指名读)
自学与合作:
1、抓重点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2、想想:这两首诗分别描写了怎样的景、表达了怎样的情?你觉得应该怎样朗读,才能把这两首诗表达的不同情感表现出来?试着读一读。
温馨提示:我们可以抓住重点词句学习感悟,可以结合搜集的资料学习感悟,也可以两首诗对比着学习感悟。
(先自主学习,再小组交流,8分钟后全班交流。)
2、学生自学、小组内交流。<8分钟>
3、全班交流汇报: <10分钟>
(1)检查诗意理解情况:a、小组汇报(各组形式多样)相机说说重点词意(强调“曛”; 强调“浥、更”)。b、谁再流利地说说诗意?(抽2个后进生说)
(2)小组派代表展示:诗中描写了怎样的景、表达了怎样的情?抽4个小组上台展示
师点拨:同学们,这4组的收获都展示出来了,现在,请他们讲解从哪里体会出来的?
a、生讲解:第一首诗《别董大》
预设:a、抓重点词、句体会(从“黄云、白日、北风、雁、雪”,体会景色凄凉;从“莫愁”“天下谁人不识君”体会劝慰、激励);b、通过资料体会劝慰、激励(董庭兰:在唐代享有很高的声誉,当时众多的诗人都与他有交往,并在诗中描写了他的琴艺。最为著名的就是李颀的诗:“川为静其波,鸟亦罢其鸣。”这么著名的琴师,60岁以前都不得志,60岁时,才被当朝宰相赏识,进入宫廷乐队,后因被奸人排挤,又颠沛流离。)
(3)感情诵读:把你的理解体会融入古诗中读出来。交流时,随机指导朗读:感悟真深刻,请把你的感悟带入诗中,读出来。(指名读)你再来读读。
师:其实高适在写此诗时也不得志,但他依然这样诚恳地劝慰朋友,生齐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依然这样满怀豪情地激励朋友,生齐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师:看似在劝慰激励朋友,其实也是高适自己对未来的向往,来,同学们,让我们再次回到诗中,用豪迈之气再现高适对董大的一片深情!(齐读全诗)
b、生讲解:第二首诗《送元二使安西》<10分钟>
预设:这首诗,诗中描写的景物——雨、客舍、柳,这些景物给人的感觉是——清新;作者表达的情感——与朋友依依不舍。这种情感从哪里体会到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读出这种感觉。
(4)感情诵读:谁能把你的体会融入古诗中读出来?交流时,随机指导朗读:可以小组读,也可以指名读。感悟真深刻,请把你的感悟带入诗中,读出来。(指名读)你再来读读。
师:在这样一个美丽的早晨,王维的好友元二即将西出阳关,出使安西,安西在哪里,比起渭城又怎么样呢?
补充资料:安西,唐代安西都护府所在地,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境内,那里十分荒凉,除了沙漠还是沙漠,除了戈壁还是戈壁。从渭城出发,到达安西这一路,整整3000多公里!如果照当时最好的交通工具骑马去,元二也要走半年多时间才能到达,更不知何时才能回到渭城了。
师:此时,有说不完的知心话,道不尽的离愁别绪,来,让我们把千言万语融进酒中:生齐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喝下这杯酒了吗?(喝下了)可我怎么感觉这不仅仅是一杯酒,这里面分明还有那深深的不舍和担忧,那就再喝一杯吧!(生齐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既然这样难舍难分,一杯酒够不够?不够,那么再喝一杯!(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数不清这是第几杯酒了,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喝下这最后一杯酒,元二就该启程了。让我们再一次送送他吧!(生齐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4)根据史料记载,王维在元二离开的第六年就去世了,谁能想到此次的告别竟然成了他们的永别,让我们一起朗读这首古诗,铭记这一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话吧!(齐读)
4、看板书总结:
同样是送别诗,高适借凄凉的画面表达的是对友人的劝慰与激励,而王维借清新的画面反衬出对元二出使安西的不舍与担忧。来,同学们读一读高适的豪情壮志,再品一品王维的离愁别绪。(齐)
5、背诵:熟读可以成诵,试试看你现在能不能背过了?<2分钟>
( 自由背,同桌互背,女生背、男生背。)
四、拓展延伸:<3分钟>
1、送别是诗,送别是画,送别是歌,送别更是情!让我们记住这千古流传、情真意切的佳句吧!齐读: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2、关于“送别”的古诗,你积累了哪些?背给大家听。(指名,可以背其中的两句)
学生背诵:①《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②《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③李白《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④《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⑤《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五、结束语:<1分钟>
同学们,在我们身边,有很多值得珍惜的事物,让我们珍惜每天平静幸福的生活、珍惜甜美温馨的亲情、珍惜亲密无间的友情吧!
板书:
别董大 送元二使安西
(唐)高适 (唐)王维
景:黄云、白日、北风、雁、雪(凄凉) 景:雨、客舍、柳(清新)
情:劝慰与激励 情:不舍与担忧
高适(700----765)字达夫,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20虽曾到长安求取功名,没有成功,在47岁时写下《别董大》,49岁时才科考成功,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作家,与岑参齐名,并称“高岑”。他幼年丧父,自幼起长期身居下层社会的体验和困顿生活的磨难以及自我奋斗的过程,使高适练就顽强拼搏的毅力、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豁达的人生态度。
董庭兰:在唐代享有很高的声誉,当时众多的诗人都与他有交往,并在诗中描写了他的琴艺。最为著名的就是李颀的诗:“川为静其波,鸟亦罢其鸣。”这么著名的琴师,60岁以前都不得志,60岁时,才被当朝宰相赏识,进入宫廷乐队,后因被奸人排挤,又颠沛流离。
王维(701----761)字摩诘,唐代著名的诗人、画家。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与孟浩然并称“王孟”,他是诗、文、书法、音乐、绘画,样样精通的艺术全才。出身官宦家庭,凭着诗、画、乐兼备的非凡才能,出入于王公贵族的门庭,颇受青睐。他又靠了权贵的引荐,科举成名,可谓少年得志。可是不久被贬官外放。再起之后,又受累于张九龄,被逐出朝廷,于是心灰意冷,政治上深感无望,再加上中年之时母亡妻丧,感情严重受挫,精神遂一蹶不振。作为当时知识分子中软弱一类的典型代表,他总是极为哀怨地感受着离愁别绪所加给自己的精神磨难。
《别董大》教案【第二篇】
学习目标:
1.学会“曛”这个生字。
2.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品味语言,读中悟情。掌握学习古诗词的方法,学以致用。
4.有感情的朗读,并能熟读成诵。
教学重难点:
掌握学习古诗词的方法,学以致用,品味诗境,读中悟情。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懂诗题,了解背景
1.创设情境,从歌曲《送别》之中感受作者离愁别绪导入。
2.生读题,再读,读懂题目,读出感情。
3.了解背景,介绍高适和董大。
二、读通读顺,整体把握
1先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诗中的生字,把诗读通读顺。
2.指名读。
3.师指导学习生字“曛”的读音及字义字形。
4.齐读这首诗。
5.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引导自学。
我们学习一首古诗,除了会读以外,还需要知道什么?
怎样知道诗的意思?(借助注释,联系上下诗句、结合背景资料、查字典等等)
6.学生用学习古诗词的方法自学,读懂词语,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大概讲的意思,同桌合作学习。
7、学生自学,师巡视指导。
8.学生交流重点词语的理解。点拨:黄云:当时他们分别是在塞外,那里大部分都是沙漠,黄沙飞扬,以至于云都成了黄色的了;与“曛”联系起来即曛黄,指夕阳西下时天色昏黄。“千里”是不是就是一千里?联系学过的诗句理解是虚指,很多,满天。 “莫愁”的意思是不要忧愁。 “知己”知音,赏识你的人。古人常用到这个“君”,与你是有区别的,您。这里指谁?董大。
理解了重点词语后,学生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的大概意思。
9.理解了诗句的意思后,再读这首诗。
10.指导读好节奏停顿,出示画好节奏的诗,再指名读。
三、反复品读,入境悟情
(一)品读第一二句诗。
1.师导,利用多媒体感受诗境。
2.找出诗中写景的两句诗,读──”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3.再找出这两句诗中的一些描写景物的词语。用笔画出来(学生画──黄云、白日、北风、雁、雪。)(板书:景)
4.感受“黄云、白日、北风、雁、雪”这几种景物构成的画面。(生谈:凄凉悲苦)把感受带入诗中,读出自己的感觉。
5.自由读。
6.提名读。师评价指导。
7.再引导学生用心感受诗情。说说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生谈)
结合学生发言引导学生有感情读
8.面对此情此景,董大这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呢?诗中哪个字写出了他此时的心情?用笔把这个字圈出来。
9.(板书:愁)。“愁”。这是怎样的愁?难道这别”愁”仅仅只是来自于眼前这凄凉的景吗?会愁什么?请同学们再读读这首诗,看看你又能发现什么?(生在读时提示:可以联系背景资料和第三句“莫愁前路无知己”来体会)
10.再引导生体会这个“曛”另外一层意思。
(二)品读第三四句诗。
1.引出诗句: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板书:莫愁)
2.再读这两句诗。
3.“天下谁人不识君!”这是怎样的一个君啊?再说董大,并利用古琴片段激发谈话。此刻,你想对这位前途迷茫的董大说什么话呢?
4.学生回答后随机评点并引导并让学生读相关诗句。
是啊,让我们这样安慰董大,齐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5.假如你就是董大,此时,你的心情怎样?(充满自信,心情变开朗。)
6.再看题目,别董大,此刻,别去的是什么?留下的是什么?(别去的是愁,留下的是情,是昂扬豪壮的情啊!)(板书:情)
(三)回复全诗,朗读提升。
1.现在我们再看这别时的路,你看到的是怎样的前路?
你觉得应该怎样读整首诗。(指导总结前两句读出凄凉悲苦,后两句读出昂扬豪壮。)全班练读
2.指名个别读。师点评,再提名读。
3.生再有感情齐读。
4.体会诗人的人生态度?(乐观的人生态度,豁达的心胸,对友人的真情)
5.自己练习背一背这首诗。(指2-3人背。)
6.再次吟诵这首诗。
四、总结全诗
记住这激励人生的千古佳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板书设计:
别董大
(唐·高适)
愁 景
莫愁 情
《别董大》教学反思
书洋中心小学 张锋伟
此次参加县古诗词教学比武,受益匪浅。我执教的古诗《别董大》,虽然精心准备,但有些地方效果却不很理想。董大因朝廷盛行胡月,作为一位享有盛名的古琴演奏家,却不受重用。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更让我理解了“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情了。
此次的教学比武,我从以下两方面进行总结:
(一)优点:
1.按照古诗教学六步法进行教学
浏览信息知诗人------自读课文知大意------查阅信息细理解-------合作交流再探究------表情朗读悟情感------自我检测显效益
2.充分运用了网络信息量大的特点
让学生随时都有浓厚的兴趣,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
3.发挥网络声音的优势
采用让学生一边听音乐,想象诗中的意境,诗人的情感,收到较好的效果。
(二)此次教学活动,也让我陷入了沉思
1.在教学中课件的使用。本次教学活动,不少教师课件精美,而我的却略显寒酸。主要是总结虽精心设计了演示文稿,却没什么动画。本人认为这可体现自己朴实的风格。在四月份参加漳州市阅读教学观摩时,评委(龙师附小副校长)读了这么一个观点:教学中,课件可以用,但不用或少用就能达到教学目的更好。我深为赞同,但现在陷入困惑,怎样才是一个度。
2.上课之前,有不少同事建议我在最后插入一张有关送别诗拓展的幻灯片。我最终没有采纳,一个不想临阵再修改,再则是我认为开头用李叔同的《送别》导入,本身也是一种拓展,而且六年级的学生学的送别诗也不少,本人也认为有流于形式之嫌。但是否要拓展,这也是我的困惑之一。
3.通过这次的教学活动,我接触了不少班级学生。我发现一个现象,三四年级的学生上课发言积极,思维活跃,五六年级则沉闷,六年级则“万马齐喑”,非独农村小学如此,城镇小学亦是如此。为什么越是高年级,学生越自闭,不好表现呢?许多老师亦有同感,虽然这与学生心理发育有一定关系,但是否有其他原因呢?这是我的困惑之三。
《别董大》赏析【第三篇】
一、 激情导语
师:同学们,有这样一句歌词:“相见时难别亦难”这离别的歌词听来让人心伤,所以有人说离别是歌,离别是画,也有人说离别是泪水,更有人说离别是诗。你听:“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一句句送别的佳句,一缕缕离别的愁绪,一丝丝浓浓的深情,如润物无声的春雨滴落在我们的心中,让我们也一起走入古诗二首中,去品味离别的伤感吧!
请看第一首《别董大》
(出示第一首诗 《别董大》)
二、 学习第一首诗《别董大》
1、指生读诗 (2名)
2、从哪个字能看出这是一首送别诗?(别)
师:谁送谁呢?(高适送董大)
3、介绍两个人物
师:谁能间单介绍两个人物? (生介绍)
4、品读前两句的诗意
师:现在我们知道了是高适送自己的好友董大,那么当时的景色如何呢?诗中是怎样描绘的? (板书 景)
生读前两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燕雪纷纷。)
生读: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燕雪纷纷。 (3名学生读)
师:诗中都出现了哪几种景物?(板书景 黄云 白云 北风 雁 雪 )(师在诗中用彩笔画出来)
师:这几种景物构成一副怎样的画面?谁能给大家描述一下?
生说前两句的解释
师:听着大家的描述,我的眼前似乎也真的看到了北风呼啸,黄沙千里,遮天蔽日,太阳西落,到处是昏昏暗暗的,大雪纷纷扬扬地飘落,唯有燕阵凌空,出没在寒云之中。在这样的环境里,你有什么样的感受?(板书 凄凉) (凄凉 寒冷)
指导朗读,读出凄凉的味道,语气应低沉。
5、品读后两句诗
师:在这凄凉而雄壮的景象中此时的董大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
师:对愁,这是怎样的愁呢?仅仅是眼前的分别吗?再读读,你又从哪句诗中发现了什么?(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生解释:①前路——即将去的地方。
②知己——了解自己的人,志同道合的人。
师:董大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会发愁自己在人生路难找知己呢?
生:(介绍董大,师补充)
(资料介绍:董大名为董庭兰,是著名的琴师,盛唐时期,盛行胡乐,能欣赏七弦琴这类古乐的人不多。崔珏有诗道:“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惟有河南居次律,始终怜得董庭兰。)
在这凄凉的景中,面对前途的渺茫,人生的困惑,怎一个“愁”字了得!高适呢,看着这位身怀绝技又无人赏识的音乐家,看着好友满腹的愁绪,心中感慨万千,不由得劝慰着:
生齐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师:什么意思?
生:此去你不要担心你遇不到知己,天下谁不知道你董庭兰呀!
师:这是诗人对董大的 (劝慰,激励 )(板书)
师:如果此刻你面对这位前途迷茫的董大,你会对他说什么?
(生说 其他生齐读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师顺势指导朗读)
师:别董大,别去的是什么?(别去的是满腹的愁绪,是愁)留下的是什么?(自信与友情)师:让我们再次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
生:(有感情朗读《别董大》)
师:试人以自己的豪情抹去了好友的愁绪,以激励的语言帮好友去掉阴霾,拨云见日,一扫眼前的凄凉景象,让我们真的感到了友情的力量。
二、学习〈〈送元二使安西〉〉
出示〈〈送元二使安西〉〉
1.指名读诗(2名)
2.有了上首诗的基础,你从这首诗的题目中了解到了什么?
3.品读诗意,比较不同之处
4.师:这也是一首送别诗,这首诗中都描写了哪些景物?描写的景物与前一首诗有什么不同?(季节)(强调在景物上)是从哪些景物中看出来的?
生:有(轻尘、朝雨、客舍、柳色)
师:浥轻尘什么意思?(雨后尘土被沾湿)
师:这些景物又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春天的早晨渭城下了一场小雨,环绕客舍四周刚刚放叶的柳树经春雨的洗过,益发显得青翠嫩绿
师:此时的景色又给人一种怎样的感觉?
生:(生机盎然、充满生机、充满希望)
师板书(生机盎然)
△ 指导读前两句、读出春天的生机希望、(轻松、愉悦的语气)
师:在这样盎然生机的早晨,诗人的心中早以装着一个“别”字、你知道吗?
(提示“柳”)古人看到柳既生离别之情,还有折柳送情,还《折杨柳》曲调、在《凉州词》中早已学过了、所以诗人描写“柳”这也是描写离别的。
师:在着生机盎然的春日中、王维是从什么方式来送别好友的呢?
生:从(饮酒)来送行的。
师:可是诗中并没有对两人如何频频举杯、殷情话别进行详细描写、但我们却能从诗中的一个字中看到了诗人频频举杯相让的情景 ,那一个字?
生:“更”。
师:怎么个“更”法?(一杯有一杯,真是酒逢知己千杯少)
师:让我们齐读最后两句。
生:(让我们齐读最后两句。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从着句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样的感情?
1、 不舍(依依惜别的深情)。
2、 担忧(解释阳关和玉门关相对,处于大漠地,荒凉)。
(板书担忧)此一别,不知前途如何,春风不度玉门关
指导读后两句,(依依惜别的深情,无限的顾虑)
师:是啊,此去不知前途如何,元二的心中也同样充满着忧虑与迷茫。(让我们去祝福元二吧。一路走好)
让我们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注意语气)
(要有感情齐读)
师:两首诗都是送别诗。我们来比较一下。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借景抒情)
在表达情感上又有什么不同。(情劝慰,激励 情是不舍与担忧)
师:不论所处的情景如何,表达方式怎样。但朋友的请是真诚的,是无价的。让我们再次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
(分两组,每组一首。)
三、总结:(你们的年轻再次感染了我)
师:同学们,你们即将面临毕业,也要面临人生中的一个小小离别,像诗人那样
把老朋友的真情珍藏于心。用你的热情去接待新的朋友,用你的激情去拥抱生活,展望明天,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共同努力,去创造我们美好的未来吧!!!
《别董大》赏析【第四篇】
别董大当是写高适与董大久别重逢,经过短暂的聚会以后,又各奔他方的赠别之作。下面由第一范文网小编为你带来别董大阅读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别董大阅读材料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别董大阅读题目(1)、本诗前两句所写之景有何特点?对后面的抒情有何作用?
(2)、读诗贵在自悟,不同的读者,不同的时间,读同一首诗会有不同的感受,请你谈谈读后两句的感受。
(3)、“千里”,有人写作“十里”,你认为用那个字更好?为什么?
(4)、诗的后两句表达了对友人怎样的情谊?这两句与王维送别诗“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格调有什么不同?
(5)、请说说前两句所描写的景物特点:
(6)、三、四句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请谈谈你的看法
别董大阅读答案(1)前两句写景用白描手法,形象地写出北方冬日傍晚黄云覆盖千里,风吹雁飞,大雪纷飞之景,既壮阔,又悲凉;这正是为下文情感的陡转作准备。
(2)后两句抒情有别于一般的送别诗,写得大气豪放,踌躇满志。
(3)、用“千”字好。“千里”境界壮阔,可以着力渲染凄寒悲苦的气氛,又与诗的后两句情调相谐。
(4)、表达了对友人的劝慰和赞美之情,鼓励朋友乐观豪迈,积极进取。这两句诗气势雄壮,胸襟开阔,一扫缠绵忧怨的老调,是壮伟之音。
(5)、日暮黄昏,北风呼号,大雪纷飞,寒雁瑟瑟地出没在寒云之上。辽阔、苍凉、渺茫。
(6)、在慰藉朋友的孤独情怀中更透露出无限的信心与希望:走吧,朋友,走进大漠,即便是走到天涯海角,,凭着你高尚的人品与魅力无穷的人格力量,还是会有无尽的友人聚集到你的身边来的。
翻译黄昏的落日使千里浮云变得暗黄;北风劲吹,大雪纷纷,雁儿南飞。
不要担心前方的路上没有知己,普天之下还有谁不知道您呢?
赏析《别董大》,是唐代诗人高适在送别友人董庭兰时创作的两首七绝,其中第一首堪称千古绝唱,是送别诗中的典范之作。作品当是写高适与董大久别重逢,经过短暂的聚会以后,又各奔他方的赠别之作。而且,两个人都处在困顿不达的境遇之中,贫贱相交自有深沉的感慨。诗的第二首可作如是理解。第一首却胸襟开阔,写别离而一扫缠绵忧怨的老调,雄壮豪迈,堪与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情境相媲美。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这两句以其内心之真,写别离心绪,故能深挚;以胸襟之阔,叙眼前景色,故能悲壮。曛,即曛黄,指夕阳西沉时的昏黄景色。
落日黄云,大野苍茫,唯北方冬日有此景象。此情此景,若稍加雕琢,即不免斫伤气势。高适于此自是作手。日暮黄昏,且又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唯见遥空断雁,出没寒云,使人难禁日暮天寒、游子何之之感。以才人而沦落至此,几使人无泪可下,亦唯如此,故知己不能为之甘心。头两句以叙景而见内心之郁积,虽不涉人事,已使人如置身风雪之中,似闻山巅水涯有壮士长啸。此处如不用尽气力,则不能见下文转折之妙,也不能见下文言辞之婉转,用心之良苦,友情之深挚,别意之凄酸。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这两句是对朋友的劝慰: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话说得多么响亮,多么有力,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于慰藉之中充满信心和力量。因为是知音,说话才朴质而豪爽。又因其沦落,才以希望为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