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卡教案【实用5篇】
【前瞻】此例由阿拉题库网友“荣誉”精心整理编辑的“凡卡教案【实用5篇】”优秀文档,以便您学习参考之用,“轻松办公、远离加班熬夜”,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吧!
《凡卡》教案【第一篇】
一、认识“契科夫”、“凡卡”。
1.同学们,我们一起认识一个人出示契科夫的图,瞧,他是谁?契科夫!他是俄国人,世界级的大作家语言大师,大腕儿!他仅仅活了——(44岁)。在他短暂44岁的一生中创作了700多部的短篇小说,被称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他说过:简洁是天才的姊妹。他总是说得很简单,说得很含蓄,却总让你在事实中自己去思考,去品味!
2. 《凡卡》这篇课文就节选自他的同名短篇小说,你看,这题目?几个字?两个字,简单吗?读过,预习过,有思考吗?什么样的凡卡。
(学生:可怜的,命运悲惨的,令人同情的,无比痛苦的,不幸的,孤苦伶仃的……)板书:悲惨
凡卡给人最深刻的最突出的印象就是可怜、悲惨。很好,自己读书,就能抓住最主要,最关键的内容。可是,文章中字里行间,却有这样的语言打动了我,却告诉我凡卡的许多许多。
“亲爱的爷爷,老爷在圣诞树上挂上糖果的时候,请您摘一颗金胡桃,藏在我的绿匣子里。”——你看,有一个字用得可传神了?(藏)不说“放”,不说“收”或“装”?干嘛用“藏”?为什么?(仿佛听见凡卡告诉爷爷,一定要藏好,千万别——丢了,别让别人看见,嘻嘻,等我回去——吃,玩。)——怎样的凡卡?板书:天真、可爱就这一个字却能让我们看到特别天真可爱的凡卡。这就是语言锤炼,比较中选择“藏”,因为“藏”最传神。
“等我长大了,我会照应您,谁也不敢来欺负您!”会说吗?会像凡卡那样说说这句话吗?在村子里,爷爷是最穷的人,最没地位,老被人欺负,所以凡卡强烈的愿望——保护爷爷。(指导朗读:谁也不敢)“言为心声”哪,我们看出这凡卡——真懂事,真有孝心。板书:懂事
“我问候阿辽娜,问候独眼的艾果尔,问候马车夫。”注意到什么?词语用法上。三个问候,问候的是谁?(当然都是朋友,这还用你说,他们什么特点?自己那么悲惨,还想着别人,关心别人。)(读书要用两只眼,一只眼看字面意思,一只眼看字面背后的含义,)——怎样的凡卡?板书:爱心
你看出什么?他就是这样一个孩子。散在文中的只字片语,平平常常,却勾勒出一个有孝心,有爱心,有童心,有血有肉的——凡卡,可就是这样的孩子,命运却——如此悲惨。板书:画符号
二、体会“悲惨”命运。
文中哪一段最集中写了凡卡悲惨的生活?出示第八自然段
让我们轻轻地读读第八自然段吧!这个自然段从哪几个方面写出凡卡的可怜命运的悲惨?这么长的段落啊,可作者表达得却是那么有层次、有条理,你们看——出示课件,第八自然段分成三节:挨打、挨饿、受困
昨天晚上我挨了一顿毒打,因为我给他们的小崽子摇摇篮的时候,不知不觉睡着了。老板揪着我的头发,把我拖到院子里,拿皮带揍我一顿。这个礼拜,老板娘叫我收拾一条青鱼,我从尾巴上弄起,她就捞起那条青鱼,拿鱼嘴直戳我的脸。伙计们捉弄我,他们打发我上酒店去打酒,他们叫我偷老板的黄瓜,老板随手捞起个家伙就打我。
吃的呢,简直没有。早晨吃一点儿面包,午饭是稀粥,晚上又是一点儿面包;至于菜啦,茶啦,只有老板自己才大吃大喝。
他们叫我睡在过道里,他们的小崽子一哭,我就别想睡觉,只好摇那个摇篮。
请马上回答,这三个部分,重点写的是——“挨打”,“打”似乎很平常的一个字,请注意作者怎么写的,请一个同学读那“挨打”的部分,看看哪些字眼深深刺痛了你的心?(生读完)
“打”前面有一个字?什么?注意到了吗?——毒——毒什么意思——毒打,一个毒字拖出好几个打的方式,有吗?什么?出示:揪、拖、揍、戳做上着重号。
当他揪着我的头发,你想你就是凡卡被狠狠地揪,使劲地揪的时候,那会是怎么样状况?(学生想象并即时描绘。)
老板揪着我的头发,______;
把我拖到院子里,______;
拿皮带揍了我一顿,______;
(指导朗读)九岁的孩子,竟遭如此毒打,这情景惨不忍睹,这画面触目惊心啊! 带上情感读读这几句话。
一个“毒”派生这么多词,这么多词围绕一个“毒”,同样是“毒打”还会想象其他不同的打的方式吗?不出现打这个字。老板老板娘的打,何止一次两次,家常便饭。一个如此天真、可爱、善良的孩子,天天遭此毒打,谁能不心疼。
★亲爱的爷爷,发发慈悲吧,带我离开这儿回家,回到我们的村子里去吧!我再也受不住了!……我给您跪下了,我 带我离开这儿吧,要不,我就要死了! ……
三、体会“景色美”
痛苦的生活他一天也无法忍受,他的思绪早已回到了那乡村。那是怎样的乡村,怎样的生活,咱们一起去看看。
天气真好,晴朗,一丝风也没有,干冷干冷的。那是没有月亮的夜晚,可是整个村子——白房顶啦,烟囱里冒出来的一缕缕的烟啦,披着浓霜一身银白的树木啦,雪堆啦,全看得见。天空撒满了快活地眨着眼睛的星星,天河显得很清楚,仿佛为了过节,有人拿雪把它擦亮了似的……
在指导朗读中体会:
我们想象没有月亮的夜晚一定——很黑,很安静,很美,轻轻地再读——可没想到的是——是什么?读——
可是整个村子——白房顶啦,烟囱里冒出来的一缕缕的烟啦,披着浓霜一身银白的树木啦,雪堆啦,全看得见。
读好总在关键处,老师却只读一个字(啦)(出示,字迹变红)这“啦”特别关键(随机指导:啦!全看得见。)如果此刻你就是凡卡,读读看有什么新的感觉?(陶醉、激动、兴奋 读出凡卡的表情)
多有意思啊,咱们对读怎么样?(师生配乐对读)
“全看得见”前停顿,朗读抑扬顿挫“顿”停顿。
看似简单的平凡的词却写出了他的情感。——太美啦,凡卡陶醉啦,凡卡着迷啦!——可更吸引凡卡的是——
天空撒满了快活地眨着眼睛的星星,天河显得很清楚,有人拿雪把它擦亮了似的
(读,怎么眨,是呀星星在眨眼睛,凡卡也在眨眼睛)
(“擦”轻声 轻轻地擦擦得亮亮的试读 读出其中的美好)
此时,身在莫斯科的凡卡能看得见吗?想看吗?(停顿)假如他回到家乡,一定会看得见,一定把这一切再——看个够!
(齐)天气真好,
(男)晴朗,一丝风也没有,干冷干冷的。
(女)那是没有月亮的夜晚,
(齐)可是整个村子——
(男)白房顶啦,
(女)烟囱里冒出来的一缕缕的烟啦,
(男)披着浓霜一身银白的树木啦,
(女)雪堆啦,
(齐)全看得见。
(女)天空撒满了快活地眨着眼睛的星星,
(男)显得很清楚,
(齐)仿佛为了过节,有人拿雪把它擦亮了似的……
啊!乡下的夜景,像一首诗,更像一首歌!难怪凡卡想念家乡,家乡的景色实在太美了!而在莫斯科的生活实在太悲惨了。
四、体会“生活乐”
“美”画圈,板书:乐,有难忘的欢乐的时光吗?(砍圣诞树)
(学习“砍圣诞树”的段落)
多么快乐的日子呀!冻了的山林喳喳地响,爷爷冷得吭吭地咳,他也跟着吭吭地咳……要砍圣诞树了,爷爷先抽一斗烟。再吸一阵子鼻烟,还跟冻僵的小凡卡逗笑一会儿……许多小枞树披着浓霜,一动不动地站在那儿,等着看哪一棵该死。忽然不知从什么地方跳出一只野兔来,箭一样地窜过雪堆。爷爷不由得叫起来:“逮住它,逮住它,逮住它!嘿,短尾巴鬼!”
喳喳、吭吭
凡卡和爷爷砍圣诞树在怎样的画面大背景,在那大森林里,听见什么?喳喳,这边的山林在——“喳喳”,那边的山林也在——“喳喳”,一阵风吹过,整个山林都在——“喳喳”地响。再仔细听,还听见什么?(“吭吭”的咳嗽声),谁的,一个——爷爷,一个——凡卡,辨别得出哪个是爷爷,哪个是凡卡的?(爷爷是真的咳,小凡卡是学着咳,淘气鬼!装腔作势!看我揍你!这空旷的山野上是他们吭吭的咳嗽声,和他们欢乐的笑声,多有意思呀!)你看,多简单的两个象声词,却看到极其快乐的场面。
一斗烟、一阵子、一会儿
刚才是两个象声词,再考大家三个词——“一斗烟”、“一阵子”、“一会儿”,记得那句怎么说的吗?想象爷爷和凡卡逗笑的样子(学吸烟、咯吱、扮鬼脸、脖子吃冰棍……)。
虽然“一斗烟、一阵子、一会儿”三个一,从时间上看是不是特别地——短暂,但记忆却那么长长久久,回味长长久久。
再看这句话,会读吗?
忽然不知从什么地方跳出一只野兔来,箭一样地窜过雪堆。爷爷不由得叫起来:“逮住它,逮住它,逮住它!嘿,短尾巴鬼!”
怎么读?不像爷爷,不像爷爷!(爷爷突然发现的惊喜,然后边追边喊,速度越来越快。一声比一声声调高,一声比一声急。——嘿,短尾巴鬼!——追到了兴奋激动;没追到,遗憾失落。)我们一起来,加上动作。(学生进入角色,朗读表演)
快乐吗?爷爷冒着严寒带凡卡去砍圣诞树的情景,在凡卡眼里却是那样的有趣,那样的快乐,那样的令人难忘。
能笑得起来吗?既然如此快 )乡村生活苦,但为啥只写乐,不写苦?——回忆中的情景越是快乐,就越能体现凡卡在城里生活的痛苦
(鲜明的对比,强烈的落差,这对比反衬,深深打动我们心扉,震撼我们的心灵。就好像以动衬静,静更静一样,以乐衬悲,悲更悲,那是笑中的泪,泪中的笑。)板书:对比反衬。
虽然生活那么快乐,(图:回到现实)可是这一切在莫斯科有吗?一个人身在莫斯科的小凡卡,这美丽的景色看得见吗?(看不见)这快乐的生活过得上吗?(过不上)这暖暖的亲情享受得到吗?(享受不到)
四、体会“诉求”
在最快乐的圣诞之夜,大家都在尽情地欢乐,可是他却孤苦无助,泪流满面,发出一声声痛苦的求救——
亲爱的爷爷,我再也受不住了,只有死路一条了……
快来吧,亲爱的爷爷,我求您看在基督的面上,带我离开这儿。可怜可怜我这个不幸的孤儿吧。
契科夫不是强调简洁吗,可这里为什么却一遍又一遍地重复?板书:反复,这样的反复,表达了他的心情,推向了高潮,达到最强音,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爷爷来接他了吗?凡卡回家了吗?出示小说原文的结尾——
……风一吹,凡卡给爷爷写的信变成千万只蝴蝶,漫天飞舞……凡卡用剩下的最后一口气,轻轻地叫了一声:“爷——爷……”用剩下的最后一点力气,捡了一张碎片,放在胸前,慢慢地死去了……
那雪地里,那原野上似乎还回荡着凡卡一声又一声的呼唤——
“亲爱的爷爷,来吧!”
板书设计:
揪
拖 直接描写
对比
揍
可怜 捞
戳
凡卡教案【第二篇】
教学目标
1.通过理解课文,了解旧俄沙皇统治下穷苦孩子的悲惨生活,激发学生痛恨
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
2.通过学习凡卡写信的内容以及他的神态、动作、联想,来了解他的内心。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凡卡写的信的内容,了解凡卡遭受的苦难。
2.理解写信过程中凡卡的联想和文章结尾的含义。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1篇翻译小说——《凡卡》。小说的。作者是19世纪后期俄国的伟大作家契诃夫。契诃夫从小就熟悉学徒生活,同情他们的不幸遭遇,所以《凡卡》写得真实感人。他写了很多极为深刻的揭露沙皇黑暗统治和旧俄人民悲惨生活的作品。他的作品曾经受到列宁的赞赏。今天学习的《凡卡》一文就是作者的1篇代表作品,它反映了旧俄沙皇统治时期人民的悲惨生活。
(二)自学课文。
1.自学生字、新词。(自己,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
2.弄清小说中人物之间的关系,人物名字要读顺口。
3.思考下列问题,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凡卡是怎样的孩子?他的身世怎样?
(2)小说写了一件什么事?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候?
(3)凡卡给爷爷的信主要写些什么?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生字、新词,要读准字音。
2.人物身份及部分词语解释。
凡卡·茹科夫(伊凡·茹科夫):小说的主人公。
阿里亚希涅:鞋匠,鞋店老板。
康斯坦丁·玛卡里奇:凡卡的爷爷。
日发略维夫:老爷,爷爷工作的那家庄园的庄园主。
菲吉卡:牧主。
艾果尔,阿辽娜:凡卡的小伙伴。
卡希旦卡:老母狗的名字。
梆子:打更用的器具,空心,用竹子或木头制成。
崽子:常用来称幼小的动物,这里是对老板幼儿的贬称。
邮差:邮递员的旧称。
卢布、戈比:沙俄时使用的货币单位。一卢布等于一百戈比。
3.指名逐节试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默读全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小说通过凡卡在圣诞节前给爷爷写信这件事,真实地反映了旧俄沙皇时代穷孩子的悲惨命运。
作者是怎样表达中心思想的?这篇文章为什么那么令人感动呢?
(因为这篇文章写得非常真实具体,对凡卡写信的内容及他的神态、动作、联想都展开了细节描写,写得有血有肉。由于全文注意了细节,抓住能表现中心思想的部分,所以使人印象深刻,有身临其境之感。)
(二)分析重点细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学习第2段“写信过程”的细节描写,看看凡卡给爷爷写信的内容,哪些地方最能反映凡卡生活的悲惨和内心的痛苦?”。
(1)请同学朗读“信的内容”,并思考:凡卡在给爷爷的信中都写了哪些事?其中哪一件事写得最具体?
(告诉爷爷学徒生活的痛苦,受尽种种折磨。)
(2)默读“昨天晚上我挨了一顿打……我就要死了!……”。思考:这一自然段写了几层意思?作者是怎样注意细节描写的?
(分四层意思:①挨打;②挨饿;③没法睡;④离开这儿。抓住细节,让学生体会:为什么挨打?“不知不觉”说明了什么?用什么打?“随手”又说明了什么?老板和老板娘是怎样打凡卡的?揪、拖、戳、捞这些动词说明了什么?“吃的呢?简直没有。”“简直没有”是什么意思?从哪里看出“简直没有”?)
2.在写信过程中凡卡回忆了哪些往事?
(1)默读“砍圣诞树”这件事。
(思考:和爷爷一块砍圣诞树时,冻了的山林怎么样?爷爷和凡卡冷得怎么样?要砍圣诞树时爷爷怎么样?被砍的树什么样?砍树的时候他们看见了什么?爷爷说了些什么?……体会这些细节描写的语句。)
(2)说一说,从这些细节描写中,你体会到什么?
(3)从“爷爷冷得吭吭地咳,他也跟着吭吭地咳”这些细节中,我们不难看出砍圣诞树实际上是一种挨冷受冻的苦活,可是为什么凡卡现在回忆起来却觉得那么有趣呢?
(在冰天雪地中砍圣诞树既冷又累,但在凡卡的回忆中却是那么美好、快乐、有趣,这正说明了凡卡在莫斯科生活的孤独和痛苦。)
3.学习第3段课文“写信之后”,体会课文结尾的作用。
(1)请同学们用上面的学习方法,自学第3段,先找出哪些地方是细节描写,再说说你是怎样体会这些细节描写的作用的。
(2)学生自学。
(3)学生汇报自学情况。
(4)讨论:凡卡的梦能不能实现?为什么?
(三)总结:
通过以上对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本文结构比较复杂,它由三部分内容组成:作者叙述凡卡的悲惨遭遇,凡卡信的内容,写信过程中凡卡的回忆,其中凡卡的信的内容是全文的重点。在这三部分内容的表达上,抓住了细节,表现了凡卡,这个仅仅九岁的孩子复杂的内心活动,给爷爷写信,哀求爷爷把他带回去,说明了他在莫斯科学徒生活的悲惨,使我们深深同情他的悲惨命运,更加痛恨那个吃人的黑暗社会。
(四)作业。
1.拓展延伸:《凡卡梦醒以后》会发生什么事?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中,学生问道:“凡卡为什么会写信?”“凡卡有两个名字吗?”这两个教学片段虽然不是课前的预设,但庆幸的是,我没有让精彩悄悄溜走,而是及时捕捉到了这两个生成的细节,让它 对于学生的问题,我采取了“冷处理”,没有马上给出答案,而是将问题再度抛给学生,让学生去思考、去感悟,为学生思维的飞跃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互相探讨,不断闪现出思维的火花,发言一个比一个精彩,最终问题便在师生的共同互动中迎刃而解了。
《凡卡》是1篇短篇小说,篇幅较长,为了实现长文短教,化难为易,我在教学中采用以点带面,发散思维的方法进行引导:“凡卡给爷爷写信的内容,哪些地方最能反映凡卡生活的悲惨和内心的痛苦?”抓住学生的情感世界,接着精读细读:凡卡受了哪些罪,你从这些词语中体会到什么?目的之在于读懂内容。目的之二在于感染情绪,使学生的心始终与凡卡的心紧紧贴在一起。如果你就是凡卡,你会怎样诉说?指导学生把心放进去,有感情地朗读,提高朗读能力。接着引读了10/15自然段,这样一来,原来一封长信,就浓缩在几个重点段上,再放手让学生朗读,从中悟情明理,既节省了时间,又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再通过学习插叙部分,让学生领悟反衬的表达方法,同时通过提问为什么穷人无论在城里或乡下都同样过着痛苦的日子,让学生追根求源,知道凡卡的信不止是真情告白,他向爷爷哭诉了自己所受的种种苦难,还是一纸血泪控诉,他向人们控诉了俄国沙皇的黑暗统治和资本家的冷酷无情,激起同学们对沙皇政府的痛恨。接着让学生自学第三部分,领悟美好结局背后暗示着的悲惨命运。最后拓展延伸,设想《凡卡梦醒以后》会发生什么事,激发学生对凡卡的同情和祝福。
《凡卡》教案【第三篇】
教学目标
1.通过理解课文,了解旧俄沙皇统治下穷苦孩子的悲惨生活,激发学生痛恨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
2.通过学习凡卡写信的内容以及他的神态、动作、联想,来了解他的内心。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凡卡写的信的内容,了解凡卡遭受的苦难。
2.理解写信过程中凡卡的联想和文章结尾的含义。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二)学习生字、新词。
(三)以“信”为线索,给课文分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二)给课文分段,了解课文各段的主要内容。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1篇翻译小说——《凡卡》。小说的作者是19世纪后期俄国的伟大作家契诃夫。契诃夫从小就熟悉学徒生活,同情他们的不幸遭遇,所以《凡卡》写得真实感人。他写了很多极为深刻的揭露沙皇黑暗统治和旧俄人民悲惨生活的作品。他的作品曾经受到列宁的赞赏。今天学习的《凡卡》一文就是作者的1篇代表作品,它反映了旧俄沙皇统治时期人民的悲惨生活。
(二)自学课文。
1.自学生字、新词。(自己,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
2.弄清小说中人物之间的关系,人物名字要读顺口。
3.思考下列问题,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凡卡是怎样的孩子?他的身世怎样?
(2)小说写了一件什么事?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候?
(3)凡卡给爷爷的信主要写些什么?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生字、新词,要读准字音。
2.人物身份及部分词语解释。
凡卡·茹科夫(伊凡·茹科夫):小说的主人公。
阿里亚希涅:鞋匠,鞋店老板。
康斯坦丁·玛卡里奇:凡卡的爷爷。
日发略维夫:老爷,爷爷工作的那家庄园的庄园主。
菲吉卡:牧主。
艾果尔,阿辽娜:凡卡的小伙伴。
卡希旦卡:老母狗的名字。
梆子:打更用的器具,空心,用竹子或木头制成。
《凡卡》教案设计【第四篇】
教材分析:
这篇讲读课文是俄国的作家契柯夫的作品。故事发生在19世纪后期的旧俄时代,凡卡是一个由农村到城市鞋店当学徒的穷孩子,他受尽了种种折磨,过着十分痛苦的生活。本文通过凡卡给爷爷写信这件事,说明沙皇统治下穷苦孩子的悲惨命运,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不合理。
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蘸、戳、撇、醺”4个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学徒、立柜、生锈、摩平、邮筒、揪着、稀粥、基督、逮住、地址、圣诞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凡卡悲惨的生活遭遇,体会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文章采用作者叙述、人物写信和回忆插叙相结合的表达方法,及对比衬托、暗示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文章采用作者叙述、人物写信和回忆插叙相结合的表达方法,及对比衬托、暗示的表达方法。
教学构想:
理清文章思路,引导学生分清信的内容、凡卡的回忆和作者的叙述。写信的内容与凡卡想到的事情联系起来理解,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凡卡的内心活动。
教学准备:
投影片、录像带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理解课文,读讲结合,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学生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1、齐读课题。
2、释题,简介背景,引入情境。
二、初读课文,理解大义:
1、指名读课文,这篇课文生字比较多,还有一些外国人的名字,要注意读好。借助汉语拼音,自己读读生字,要把字音读准。思考本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按写信前、写信时、写信后的顺序写的。)
三、同桌合作读课文。
一人读一自然段,读读评评,互相纠正读得不准、不顺的地方。
四、默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
先学生自己默读思考,再小组交流一下,商量需要提出问题,然后各组汇报,师生共同梳理提出的问题,作为下一课时研讨的重点。
1、从第一段,你读懂了什么?(九岁的孩子,三个月前来做学徒,生活的环境非常艰苦,孤儿,没爹没娘。)
2、从哪儿可以看出生活非常艰苦?(一小瓶墨水,一支笔尖生锈的钢笔,磨平了一张揉皱了的白纸。)
3、此时正是圣诞节前,凡卡正在干什么?(在给爷爷写信。)
4、凡卡此时的心情怎样?从哪可以看出来?(他担心地……摆满了楦头)
5、他为什么如此害怕?读一读,凡卡受到了哪些苦?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a、“‘我’给……睡着了”、“‘我’从……弄起”、“他们叫‘我’……黄瓜”写出了凡卡为什么挨打。“老板、老板娘、伙计、酒店老板”写出了谁打凡卡。伙计地位很低,连他们都欺负凡卡,可见凡卡根本无地位。“揪、揍、拖、戳”写出了怎样打。“拿鱼嘴、拿皮带、揪‘我’的头发、戳‘我’的脸”写出了挨打的过程。
b、“吃的呢,简直没有”写出凡卡每天都在挨饿。“早晨吃一点面包……晚上又是一点面包”“饿得要命”
c、“他们叫‘我’睡在过道里……只好摇那个摇篮”
6、凡卡稍有不慎就会遭到打骂,而且白天要干很多活,劳动强度大,既吃不好,又睡不好,可见他生活很--悲惨。(有感情的朗读这一部分。)
7、凡卡在信中还写到了什么,他为什么要写这些?(有感情读凡卡的信。)
四、讨论凡卡写信的内容,分析回忆内容的联系
1、找出凡卡写的信的内容。第一次讲信的内容:第三自然段;第二次讲信的内容:第八自然段;第三次讲信的内容:第十至十二自然段;(教师相机介绍引号的用法:这三个自然段是连续引用凡卡写的信的内容,所以第十、十一两个自然段只有前引号,没有后引号,直到第十二自然段结束才加后引号。)第四次讲信的内容:第十五自然段。
2、把凡卡写的信的内容连起来读一读,体会凡卡所受的苦,体会凡卡迫切希望回到乡下去的心情。
五、有感情朗读课文。
作业设计: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把凡卡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板书设计:
22 凡卡
准备写信:条件艰苦
信的内容:想念;诉说;回忆;乞求。
寄 信:甜蜜的希望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总结课文,进一步落实训练项目,阅读练习。
教学过程:
一、提出讨论探究的要求。
根据学生的质疑,有两个问题比较集中,一是课文为什么要在写信的过程中写凡卡的回忆;二是凡卡写的这封信,他爷爷能不能收到。我们就抓住这两个问题,深入地读书、讨论。
二、学习插叙内容:
1、在写信的过程中凡卡都想到了些什么?(a回想爷爷守夜的情景。b回想家乡美好的夜景。c回想和爷爷一起砍圣诞树的情景。)读一读,哪件事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互相交流。
a、爷爷守夜的情景。(“白天……走来走去”看出爷爷白天只能在条件极差的大厨房里休息,晚上又要冒着严寒为老爷守夜,说明爷爷生活很穷苦。)
b、乡村的夜景美。(按从上→下→上的顺序,抓住“自房顶、烟囱冒出的烟、树木、雪堆、星星、天河”描写了乡村夜晚迷人的美景。”“白、银白”写出了景物的色彩美,最后一句还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把天空的美景写的既美又迷人。乡村的夜晚如此可爱,更激起了凡卡对家乡的思念,反衬 了凡卡学徒生活的痛苦。)
c、砍圣诞树的事。(“抽、吸、叫……”一系列动词形象而又细致地描写了爷爷砍树的样子; “逗笑一会儿” “不由得叫起来”写出了砍圣诞树的快乐和爷爷对凡卡的疼爱,“冻得山林喳喳的响……吭坑的咳”“披着浓霜”写出了天气的寒冷,可见砍树很苦。)
2、从这些想象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凡卡对爷爷的深切怀念和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
3、既然乡下的生活这么快乐,凡卡的爷爷为什么送凡卡去莫斯科学徒呢?(因为他虽然不顾辛苦,? 暗示爷爷不可能接凡卡回乡下的。)
4、把插入的回忆内容与信的内容连起来读读,体会体会。先各自朗读体会,再互相交流。鼓励学生淡出自己的感受。学生可以从内容上淡之间的联系,也可以从表达效果上体会对比的强烈。教师酌情点拨,使学生认识到凡卡在乡下的生活也是很苦的,但凡卡却感到快乐、美好,可见他在城里的生活是多么悲惨、难熬。
5、练习有感情朗读第三至十五自然段。可自己练读,也可同桌合作练读(一读信内容,一读插叙内容),读出感情,加深体会。
三、学习第三段:
1、读课文,思考凡卡寄信时和寄信后的心情各是怎样的?说明了什么?(心情急切;心情欢乐而甜蜜。说明凡卡急于摆脱痛苦的学徒生活,对回到爷爷身边充满希望。)
2、凡卡的信爷爷能收到吗?为什么?课文以凡卡的梦为结尾说明了什么?(收不到。说明凡卡的愿望只能像梦一样,不可能实现,因为在沙皇的黑暗统治下,穷人无论到哪里都摆脱不了痛苦的命运。反衬命运悲惨。)
四、总结全文:
1、读课文,思考凡卡在给爷爷写信的过程中,插进去叙述了哪些内容?插叙内容的细致描写与信的内容间是什么关系?反映了什么?
2、这篇文章为什么写得那么令人感动,使人难忘?(细节描写给人留下真实、鲜明而又深刻的印象,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3、小结。
五、说说你觉得凡卡与你的生活有怎样的区别?你想对凡卡说些什么?(集体说说)
1、写写读后感。
2、指名读一读,大家评议。
3、说说今天的幸福生活。
作业设计:
写读书笔记《我和凡卡比童年》。
板书设计:
22 凡卡
学 挨打 插 爷爷守夜 梦
徒 挨饿 叙 乡村夜景 的
生 挨冻 回 砍圣诞树 结
活 忆 尾
反
衬
(揭示) 悲惨命运 (暗示)
(社会黑暗,渴望幸福)
《凡卡》教学案例【第五篇】
《凡卡》教学谈
《凡卡》是义务教育六年制课本(试用)第十二册第四单元的第2篇课文。这篇小说是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写于1886年,讲述的是一位被迫进城当鞋店学徒的凡卡写信哀求爷爷来带他回乡下的事,反映了沙皇时代穷苦儿童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本文篇幅较长,结构复杂,作者的叙述,信的内容,乡下生活的回忆三者交织在一起;写信时穿插回忆乡下的生活,与信中讲述的悲惨生活形成强烈的对比,更突出了学徒生活的悲惨,但学生容易产生凡卡乡下生活很幸福快乐的错觉。似喜实悲的结尾,更有一种意韵深长之感。
本节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了解凡卡的悲惨命运,激发学生对凡卡的同情和对黑暗社会的憎恨。难点是引导学生体会乡下生活实是非常贫苦,穿插写乡下生活是为衬托凡卡的学徒生活更为悲惨。
1、(屏显契科夫图片)这是谁?
2、(屏显,学生自由读)契诃夫(1860~1904),是19世纪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优秀的短篇小说家和剧作家,一生创作了3470多篇小说,有“短篇小说之王”之称。
契诃夫出生于小市民家庭,父亲的杂货铺破产后,他靠当家庭教师读完中学,1879年入莫斯科大学学医,1884年毕业后从医并开始文学创作。
他早期作品多是短篇小说,如《胖子和瘦子》、《小公务员之死》、《苦恼》,再现了“小人物”的不幸和软弱,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和小市民的庸俗。而在《变色龙》及《普里希别叶夫中士》中,作者鞭挞了忠实维护专制暴政的奴才及其专横跋扈的丑恶嘴脸,揭示出黑暗时代的反动精神特征。1890年,他到政治犯人流放地库页岛考察后,创作出表现重大社会课题的作品,如《第六病室》,就是猛烈抨击沙皇专制暴政的作品,该小说使列宁阅读后都受到很大震动。《带阁楼的房子》,揭露了沙俄社会对人的青春、才能、幸福的毁灭,讽刺了自由派地方自治会改良主义活动的于事无补。《农民》极其真实地描述了农民极度贫困的生活现状,表现了他对农民悲惨命运的关心同情,而《在峡谷里》则揭露富农穷凶极恶的剥削,反映了资本主义渗透农村的情况,说明作者把表现俄国社会阶级斗争列入其创作主题,在《新娘》中,他相信旧制度一定灭亡,新“生活早晚会来!”
契诃夫后期转向戏剧创作,主要作品有《伊凡诺夫》、《海鸥》、《万尼亚舅舅》、《三姊妹》、樱桃园》,都曲折反映了俄国1905年大革命前夕一部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苦闷和追求。其剧作含有浓郁的抒情味和丰富的潜台词,令人回味无穷,剧本故事虽取材于日常生活,情节朴素,进展平稳,但却富有深刻象征意义。
契柯夫对中国人民怀有美好的感情,曾约高尔基一同访问中国,但因久病不治而未遂心愿。1904年7月15日因肺病恶化而辞世。
一、揭题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契诃夫写的1篇文章:《凡卡》。
板书课题:
凡卡
二、自读自悟
1、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流利。边读边在脑海里过电影,你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凡卡?
学生自由读课文。
2、交流:
同学们读得非常投入,想必已经被这个故事感动了,你看到凡卡了吗?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凡卡?
学生自由谈。
3、带着初读感受在读课文:
刚才大家谈得多好啊!与其说是看到的还不如说是自己感受到的。读课文不能光有感受,还要通过读把感受读出来。同学们再读课文,想想怎么读,才能把你这种感受读出来。
三、围绕“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深入读课文,探究讨论
1、凡卡在城里的生活正如他在信中的一句话所说: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屏显这句话)大家自由读这句话,读着读着,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谈。
2、凡卡说这话不会没有根据吧,他为什么会把自己说成连狗都不如呢?大家认真去研读凡卡给爷爷的一封信,从哪些地方体现了凡卡的生活连狗都不如?在文中划出有关句子,并在旁边写下你的体会。
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
挨饿、挨打、睡不好……
相机指导朗读。
3、是啊,老板揍他,老板娘戳他,连伙计们也捉弄他,吃的少,穿不暖,睡不好,人人都可以折磨他,虐待他,凡卡的确是连狗都不如啊!他在城里的生活可没指望了,只有苦苦地哀求在乡下的爷爷来带他走。请你们读这段话:
屏显:
亲爱的爷爷,发发慈悲吧,带我离开这儿回家,回到我们村子里去吧!我再也受不住了!……我给您跪下了,我 带我离开这儿吧,要不,我就要死了!……
指导朗读(读出哀求的语气)。
引读第十自然段。
(如果您带我走,我会──我会──)
4、同学们,凡卡急切的哀求爷爷带他去乡下,过乡下的生活。那么乡下生活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凡卡在写信时回忆了在乡下的哪几件事?你从这些事中发现乡下的生活怎样?
引导学生:乡下生活很苦,反衬学徒生活的悲惨。但有爷爷在,凡卡就觉得非常有趣。
5、那个时候是沙皇统治俄国最黑暗的时代,残酷的剥削使无数农民破产,被迫流入城市谋生,深受剥削之苦,连儿童也不能幸免。但对凡卡来说,有爷爷的乡下生活还是觉得非常有趣。因此凡卡再一次地在信中苦苦哀求爷爷,齐读这段。
屏显:
快来吧,亲爱的爷爷,我求您看在基督的面上,带我离开这儿。可怜可怜我这个不幸的孤儿吧。这儿的人都打我,我饿得要命,又孤零零的,难受得没法说。我老是哭。我的生活没指望了,连狗都不如。亲爱的爷爷,来吧!
6、同学们,正遭受折磨和虐待的凡卡,连狗都不如。这吃人的鞋店他一刻也不想待了,再待下去,他就要死了。他再一次的苦苦哀求爷爷,再读这段话。
四、总结
这样一个年仅9岁的孩子,孤生一人在城里当学徒,受尽了各种折磨和虐待,简直连狗都不如了,他指望着乡下的爷爷来带他,来带他脱离苦境,那么他能如愿以偿吗?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凡卡》。
下课。
3月9日泗洲路小学执教《凡卡》时的教学设计:
1、导入课文,板书课题:
凡卡
2、读正确,读流利,在脑海中过电影,你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凡卡?
生反馈:
我看到了一个可怜的凡卡,饿得难受的凡卡,看到给爷爷写信的凡卡看到了伤痕累累,身材瘦小的凡卡,孤苦伶仃,受尽欺负的凡卡。
一个年近9岁的孩子竟过着如此悲惨的生活,他在信中这样写到:“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
读着这个句子你有什么想法?
3、再读课文,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凡卡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请你画下来,在边上注上你的感受。
老师发现我们班上的同学有一个好习惯,不仅划下了关键的句子,而且还圈出了重点词。
找出来后,可以四人组互相交流一下。
生反馈:
昨天晚上,……不知不觉睡着了……吃的呢,简直没有。
4、他还会有哪些悲惨遭遇?
带着这样的情感,读读凡卡写给爷爷的信吧!
亲爱的爷爷,发发慈悲吧,带我离开这儿回家,回到我们村子里去吧!我再也受不住了!……我给您跪下了,我 带我离开这儿吧,要不,我就要死了!……
5、在这圣诞之夜,远在乡下的爷爷想起了凡卡,他仿佛看到了,看到了……既然这样,爷爷为什么还要把凡卡送到火坑里去呢?
爷爷把凡卡送到城里去的目的是什么呢?
快来吧,亲爱的爷爷。我求您看在基督的面上,带我离开这儿。
美好的回忆──《凡卡》教学谈
凡卡伤心地叹口气,又呆呆地望着窗口。他想起到树林里去砍圣诞树的总是爷爷,爷爷总是带着他去。多么快乐的日子呀!冻了的山林喳喳地响,爷爷冷得吭吭地咳,他也跟着吭吭地咳……要砍圣诞树了,爷爷先抽一斗烟,再吸一阵子鼻烟,还跟冻僵的小凡卡逗笑一会儿……许多小枞树披着浓霜,一动不动地站在那儿,等着看哪一棵该死。忽然不知从什么地方跳出一只野兔来,箭一样地窜过雪堆。爷爷不由得叫起来:“逮住它,逮住它,逮住它!嘿,短尾巴鬼!”
这段文字主要是写凡卡跟爷爷到树林里砍圣诞树的经历。这是一件生动有趣的事情,因而凡卡的心情是快乐的,描写的笔调也是欢快的──它先是以静态描写的手法展现了冬季树林里独特的自然风貌,如山林“喳喳”地响,爷爷和凡卡“吭吭”地咳,小枞树“披着”浓霜“站在那儿”静静地“等着看”等等。然后又勾画了当时环境的动态特征:一是爷爷砍圣诞树前的习惯性动作,有“抽”“吸”“逗笑”等,充满了生活气息。二是野兔奔跑的动作,如“跳出”“窜过”等。
但现实中的凡卡却是“伤心”的:他的表情是唉声叹气的,他的形象是呆呆的。这种回忆中的美好与现实生活的黑暗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深深地打动着读者的心。
《凡卡》第一课时教学浅谈
《凡卡》一文篇幅较长,内容和形式都比较复杂,既有主线,又有副线。“信”是贯穿全文的主线,此外,在文中还插进去一段凡卡回忆过去在乡村与爷爷一起生活的这条副线。针对本文集中反映文章主旨的核心内容是凡卡给爷爷的信的这个特点,在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中间破除法”的教学方法。
一、初读课文,明确主线
先让学生借助工具书,自己通读全文,让学生把文中信的内容和写信过程中的回忆内容分别做上不同的记号。这样,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和动手标记,就整体感知了课文的内容结构。
二、抓住主线,理解内容
在学生找出信的内容之后,我让学生把信的内容连起来读一读,而信中是最集中地反映凡卡生活悲惨和内心痛苦的是第8、10、15等自然段。我叫学生找出来读一读,让学生个个“轻装上阵”去认真体会、感悟。然后指导学生精读第8自然段,采用自读和讨论的方式,弄清凡卡在哪方面受到怎样的虐待,设身处地地去体验凡卡内心难以忍受的痛苦。“过着连狗都不如的生活”表现在:一是经常挨打,受欺负被老板揪着头发,拖到院子里,拿皮带打,老板娘用鱼嘴戳他的脸,伙计们捉弄他;二是挨饿,吃的“简直没有”;三是挨冻,而且不能好好睡觉,他“睡在过道里”,老板的“小崽一哭”,就“只好摇那个摇篮”。从而使学生体会到,一个才9岁的孩子担负这么繁重的劳动,遭受这么多的折磨,怎么能受得了呢?再引导学生回想凡卡在信中说:“我再也受不住了!”他哀求爷爷“带我离开这儿” 使学生知道由于凡卡忍受不了学徒生活的煎熬而对家乡爷爷的思念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渴望尽快摆脱这种痛苦生活,回到爷爷身过的迫切心情。最后通过播放朗读录音,让学生有感情地跟读,准确地把握情感,为课文的插叙作好对比的准备,为表现中心作好铺垫。使内容和情感在学生心灵中打下深刻的烙印。
运用问题解决策略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凡卡》教学谈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师和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两个基本要素。学生是受教育者,但不完全是被动接受教育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一切教育影响必须通过学生的主动积极参与才能达到预期效果。教育过程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使学生具有充分的动力。学校教育要着眼于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以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促进学生主动发展这一目标的实现,有多种策略可以选择使用。其中问题解决策略的应用,有利于激发学生思考,探索的热情,?
问题是指客观的事物与主体认识之间存在的矛盾在思维过程中的反映,问题解决是指认识主体提出问题将思维引向直到问题解决的有意识的学习探索的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问题解决策略,首先要求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特点与所确定的教学目标选择问题,并精心设计问题情境,从而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强化学生问题意识。有的问题情境,课文“预习”与“思考、练习”部分已经就有,教师可以从中选择,有的问题教师可以重新设计,使“问题”真正与“情境”相结合。我在教《凡卡》一文时,先让学生默读全文,并设置问题启发思考:凡卡的现实生活如何?他对乡下爷爷是怎样说的?学生必须在自已读懂课文的基础上,经过独立思考,理解到:凡卡的现实生活是悲惨的,痛苦到了“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的程度。
这时,我以设计以下问题糸列来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
1、为什么凡卡况他的生活没有指望?他的生活是怎能样的?
2、凡卡对生活还有没有指望?如果有,指望的是什么?
3、凡卡指望的生活幸福吗?凡卡为什么指望过上那种生活?
学生找一找,读一读,想一想,可以理解到:凡卡的现实生活是帮老爷看小孩,收拾鱼,因此经赏常挨打,没好吃,没好睡,连双鞋也没有。但凡卡对生活还是抱有指望的,指望爷爷把他带回乡下,所以,他趁老板一家去做礼拜的机会,跪在台前给爷爷写信。不过,乡下的生活很艰难,守夜,砍圣诞树都是挨冻受冷的活儿。但比起莫斯科的生活,他觉得至少孤独,乡下还算是穷人呆的地方,所以,在凡卡眼里,爷爷是那样乐观,乡下之夜是那样美好,砍圣诞树,即使要被冻僵,也变得那么美好。可见,凡卡的现实生活确实没有指望,太痛苦,太悲惨了。
上述例子表明,问题的设计要根据知识生成过程的层次性及层次之间的联系性来加以组织,形成有一定梯度的问题情境糸列,问题提出后,要组织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议论交流,概括归纳。这样,就能使问题解决的过程成为学生积极主动探索问题的学习过程和构建新知的求知过程。
给学生留点面子──《凡卡》教学谈
教学《凡卡》一课时,我让学生合理想象:凡卡从甜蜜的梦中醒来,将会发生什么事情?学生立即陷入沉思,有的学生禁不住小声讨论。看到学生在积极思考,我欣慰地笑了。
“谁来说说自己的想法?”我微笑着对同学们说。学生纷纷举起了右手。咦,严熙也举手了!我心中一阵窃喜,要知道他可是思维经常“游离”课堂教学内容之外的学生,平时上课要么找坐在附近的同学讲话,要么就是趴在课桌想与上课无关的事。今天他可是太阳打西边出来,待会儿一定得好好表扬他。“严熙,请你说!”我点他回答我刚才提出的问题,他兴奋地站起来,非常认真地说:“爷爷收到了凡卡的信,到城里来把凡卡接回去了……”没等他把话说完,其他的同学就在嘀咕:“爷爷怎么会收到信呢?”甚至有学生在嘻笑,可能是觉得严熙的回答太离谱了。我用严肃的目光把刚才嘻笑的学生看了一眼,说:“我们要尊重别人的回答,倾听是一种美德。”又用和气的口吻对严熙说:“今天你能积极思考问题,真不错!你是一个善良的孩子,为凡卡设计了一个美好的结局。请你再认真看看书,想想你平时是怎么写信封的,老师相信你对刚才我提出的问题一定会有新的思考。”我看到他很感激地望了我一眼。
我想教师的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我们应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试想,如果当时我和大家一起否定他,那他收获的肯定是失败和沮丧,失去发言的勇气,在他心灵里留下的失败会成为阴影,影响他对学习的积极思考和交流表达。所以,我们在课堂上要关心、尊重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的积极性,给学生留点面子,形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观念。
讨论是发展学生思维的好办法──《凡卡》第二课时教学谈
《凡卡》是1篇外国优秀的短篇小说。课文通过凡卡给爷爷写信,反映了沙皇统治下俄国社会中穷苦儿童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当时社会制度的黑暗。选编这篇文章就是为了让学生阅读一点外国文学作品,了解一点外国文化。我先用一课时让学生充分阅读,鉴赏品味,互动感悟,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然后用一课时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思想感情的体会。
第二课时,我采用了自主尝试──分组交流──全班反馈的方法,教学进行得非常顺利。当学习文章最后一节时,让学生思考讨论:凡卡的信爷爷能收到吗?为什么?同学们沉思片刻纷纷举手,一名学生肯定地说:“不能。因为信封上没贴邮票,地址也没写清楚。”另一名学生补充说:“当时是沙皇统治最黑暗的时期,那些邮差只能为富人送信,而不会理睬像凡卡那样的穷人,即使凡卡写清了爷爷的住址,也收不到信的。”沉默几秒钟后,一名女生站起来胸有成竹地说:“课文的结尾写反卡作梦都想爷爷来接他回去。这样的形式结尾,暗示了反卡的愿望不过就像一场梦一样,说明爷爷是不可能来接他的,这样反衬了凡卡的悲惨命运。”
同学们七嘴八舌,你一言我一语,讨论得非常激烈,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我看大家兴致高昂,情趣十足。想到眼前正是最佳时机,何不把内容拓展、延伸一步,以达到激发学生的同情心和对黑暗制度痛恨的教学目的呢?于时,我就鼓励学生为发言的同学鼓掌喝彩,并称赞他们是思维敏捷、爱动脑筋的好学生。然后,接着说: “凡卡只有九岁,却受到如此虐待,过着非人的生活,多让人同情呀。如果你在场,准备怎样帮他呢?”
也许是我由衷地赞叹感染了大家,也许是在前几位同学发言的带动下,接下来的讨论就更为精彩,是我备课时从来未考虑到的。“如果当时我在场就好了,我可以帮他脱离苦海,离开学徒店去找爷爷。”一位男生按奈不住自己激动的心情,主动站起来发言,“课文里说他很想离开这里,可是没有鞋穿。你看,他身后的架子上不是挂了很多鞋子吗?他为什么不趁人不注意时找一双适合自己的鞋穿上逃跑呢?”很快有人反驳说:“如果被老板和伙计发现,会被打死的。”“反正总是一死。凡卡自己都说,他生活没指望了。如果爷爷不来接他的话,他就死路一条了。那他为什么不抓住一线生机试一试呢?说不定可以逃脱的。”又有一位同学附和说:“我也赞成这种办法。老师经常告戒我们,在困境中自己要坚强、勇敢,要想方设法摆脱困境,先保全自己。”我听着同学们的发言,略有思所后微笑着说:同学们,你们说的很有道理,人在危难中,是具有逃身的本领,他完全可以试一试的,那为什么他没有这样做呢?“一个机灵的小男孩抢着说:“他肯定想到了,因为我从小说中知道,凡卡小时侯非常聪明、可爱,所以他出生的那家小姐才教他识字、读书,懂了不少知识。否则,他怎么会写信呢?他肯定想到了如何逃脱,只是作者没写而已。”紧接着一名文质彬彬的女生站起来,慢条斯理地说:“因为凡卡是生活在乡下农村,跟爷爷一起长大,是个善良、诚实的的孩子,他决不会做那种不光彩的事。再说了,就算凡卡偷了鞋能离开这里,可你们别忘了,那是在沙皇统治下,穷人无论走到哪里都摆脱不了痛苦的命运。这是作者写文章的主要目的。”同学们听后恍然大悟,个个点头赞同,同时向这位女生投去赞许而佩服的目光。
课后,我非常满意,不仅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更主要的是从学生身上得到了启发:教师在教学中只要善于为学生搭建自我展示的平台,多给他们自我锻炼的机会,善于用欣赏、肯定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努力挖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给学生以成功的体验,他们会以愉快、高涨的情绪参与学习活动,会给老师带来惊喜,留下精彩的、值得回味的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