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学反思 >

教师教学工作教学反思精编3篇

网友发表时间 2049824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教师教学工作教学反思精编3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教师自我反思1

此刻回顾自我在课堂教学中,确有很多值得深思的地方,现就自我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和现象反思如下:

新课程强调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转变学生学习中这种被动的学习态度,提倡和发展多样化学习方式,异常是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本事。教师在探究教学中要立足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他们质疑、调查和探究,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逐步构成适合于自我的学习策略。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敢于“放”,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主动进取的学,要充分相信学生的本事。

鉴于此,我也试着在课堂中“放”。殊不知,这一“放”便“放”出了问题,效果也不梦想。整堂课看似设置了许多问题,一环紧扣一环,但不管什么问题,难易程度如何,总是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课堂构成一种新的定式:提问——讨论——回答,反反复复,一堂课下来要讨论十多次,每次的时间都不长,简单的问题不必讨论学生已经明白,可复杂的问题学生根本就没弄明白,这样的课看起来热热闹闹,可学生根本没有体验。布置了探究任务之后,教师袖手旁观,任凭学生去交流,只等到规定的时间到了,叫几个同学说一说,然后教师进行评价,把答案统一一下,或对学生鼓励一番。我认为这些做法是不妥当的,是有违于新课程理念的。由

此我不断的反思,原先敢“放”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而是科学的引导学生自觉的完成探究活动。当学生在探究中遇到困难时,教师要予以指导。当学生的探究方向偏离探究目标时,教师也要予以指导。

一、转变观念,重新定位主角

新课程改革是一场教育理念革命,要求教师“为素质而教”。在教学过程中应摆正“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正确关系,树立“为人的可持续发展而教”的教育观念,完成从传统的知识传播者到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这一主角转变。这是各学科教师今后发展的共同方向。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全新观念下,教师的职责不再是单一的,而应是综合的、多元化的。

在新课程资料框架下,绝大多数教师由于知识的综合性与前瞻性不足,难以独自很好地完成对学生课题的所有指导工作,要求教师之间必须建立起协作的工作思想。从仅仅关注本学科走向关注其他相关学科,从习惯于孤芳自赏到学会欣赏其他教师的工作和本事,从独立完成教学任务到和其他教师一齐取长补短。

在新形势下,教师第一次处于被学生选择的地位,必须重新审视自我的知识结构,将终身学习内化为自学行为,时刻坚持学习、研究、反思、发现、探究、创新及评价的态度,力求成为一个学识渊博、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现代化信息素质的教育工作者

二、以人为本,创新教学模式

俗话说:教无定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知识获取、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培养,不能单x一种固定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涉及知识、教师和学生三大要素,教与学是一个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应明确教学过程的复杂性,综合三大要素,权衡利弊,博采众法之长,灵活选择教学方法。既要改革创新,又要着眼实际,积极参与创设启发式、开放式、范例式、合作式的教学方法。

在新课程改革中,智力因素的开发并不是素质教育的全部,学生的学习目的、兴趣、意志、态度、习惯等非智力因素是推进教学进程与实现教学效果的动力系统,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起着发动、维持、调节的作用。在授课中重视物理实验和物理知识的讲授,结合介绍物理学家的故事,物理趣闻和物理史料,让学生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体会物理在人类历史发展长河中的作用;善于比较新旧知识的不一样点,引发认知冲突,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引导学生寻找当前问题与自我已有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强化问题意识与创新精神;最终还应经过比较、分类、类比、归纳演绎和分析综合等逻辑思维方法,向学生展示知识的来龙去脉,使之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课堂教学案例

一部好的电影,精彩别致的开头能扣人心弦,让人产生非往下看的强烈欲望;一首好歌,只要前奏一响,就可拨动听众心灵中的琴弦,“未成曲调先有情”。课堂教学也是这样,引人入胜的课堂导入,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还能起着承前启后,建立知识联系的作用。微格教学理论把课堂教学分解成几个环节,对应有相应的教学技能,这种理论认为教学是一种技术,是能够被教师们在课堂教学中复制、应用。课堂教学导入是一种技能,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处理导入这一教学环节时,利用各种教学媒体,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集中学生注意力,使其主动学习新知的教学行为方式。

其实,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我们大部分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已经经常思考“应采用什么方法能够有效导入课堂教学”,可是对课堂教学导入的方式、课堂教学导入的有效性思考不够,异常是针对具体教学资料,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优化导入,使导入的思想性、针对性、科学性、有效性更为突出,我们教师的关注还不够。要提高课堂教学导入的针对性,我们必须依据具体的教学资料,研究学情,也就是要把握好学生原有的基础,也要能比较准确地估计出,经过我们的教学,学生能到达的预期目标,这就是说,我们必须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与评价我们的课堂教学导入。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大潮下,我们要不断反思,与时俱进。

教师个人教学反思2

教师个人教学反思16

一直以来我努力研究教学现象,期望走进真实的课堂。我所执教的这节课的内容属于概率的范畴,概率有随机的特性,有很强的不确定性,不像逻辑推理的结果那么肯定。在小学阶段增加这样的内容,是为学生打开了一扇窗,让学生感觉到除了我们天天学习的确定性,数学里还要研究一些不确定的知识内容。这个不确定的内容是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统计与概率是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学生从不确定的角度来观察世界的数学内容。不确定思维与确定思维的差别要尽早去体会。正是由于这节课教学内容的特性导致每次上这节课时都会出现不一样的情况,这样教师就更要顺着学生思路,抓住课堂新资源的生成引导学生进行有价值的思考,这也就是本节课的重点所在。

因此,首先,我用名片介绍自己和同学们,引起同学们的学习兴趣,猜名片游戏是学生接触“可能性”——名片的内容可能有什么?一定有什么,让学生了解到名片上有些内容是不确定的。接下来的环节让学生通过猜想:摸到的名片可能是什么属相和摸到什么属相的可能性大,然后通过摸名片的游戏进行验证,学习中相互合作。当学生摸完名片以后,我没有急于总结规律,而是给学生一定的探索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自由发挥。在学生独立思索的基础上,教师再组织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并逐步归纳出数量多——可能性大;数量少——可能性小。这样课堂气氛热烈,学生交流了多种思路,收到了多向的反馈信息,创新精神得到了肯定,激起了创造性学习的动力。学生实际操作的情况往往是不同的,有些人认为:属相多摸到的可能性大是我的最佳答案,其实我的设想不是这样的,我希望学生出现“意外”——属相多摸到的次数却少,可是孩子的统计结果恰恰是—— 数量多的属相被摸到的次数多。所以当第一次统计的结果出现以后,我犹豫了,还向学生介绍另一种可能出现的情况,万一学生由于没有经历过这种结果而感到茫然呢?我当时在做激烈的思想斗争,最终先放一放看看这种思想占据了上风,以致后面的等可能性有三个组出现摸到的次数一样多,看似很顺利,出现一样多不正好解释数量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一样大吗?其实不然,这种表面现象掩盖了可能性的本质,令我感到很尴尬,幸好在第二个环节中有一个小组的实验结果出现不一致。于是我捕捉了这样一个新生成的资源,让学生观察后回答:为什么这个小组却出现不一多的情况呢?没人说出个所以然来,只好教师解释,于是我就借题发挥,这种现象是我们的实验中可能出现的'一种情况,随着实验次数的增多,两个数会越来越接近,科学家经过多次实验也证明了大家的猜想是正确的。

如果再次让我上这节课,首先我要对分组情况作调整,属相的比例悬殊小一点,出现“意外情况”的可能性比较大,我将从容面对学生试验中出现的“意外”。因为概率具体到某一活动时,不排除偶然性与意外性,而这恰恰就是真实可能性的一个重要特征。教师只有对“可能性”这两方面的特征有了深入的理解和把握,才能保证我们的教学为学生体验“真实的可能性”而服务。我们可以把这种结果理解为可能性的“意外性”,因为“意外”才更能体现可能性的真实性。

其次,在问题解决过程给予评价。求出问题的答案不是问题解决的终结,还应对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评价是问题解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评价,可以进一步揭示数学问题的本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探求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许多不同的方法和结果,而我们的年轻教师往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只要符合我心意(也就是恰到好处的回答)能够给与及时的肯定,而学生另一些“擦边儿”结论,教师不理不睬,大多数会清淡地说一句:请坐!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允许他们发表意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结合这节课,我会让学生通过猜想然后通过小组合作进行验证,然后回忆整个过程比较统计的结果,引发学生进行评价、思考。根据教育学家研究表明:有效地评价问题解决的成果,有助于学生的发展性成长,能促使学生真正地提高数学技能。

教师“教”的比重大于学生“学”的比重,被老师牵着走的课堂当然不太会有精彩的课堂生成,我们老师要放开手脚,多给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课堂上,能真正顺着学生思路捕捉有价值的生成资源,引发有价值的思考。这确实需要一定的基本功,其实我们的名家上课之所以上的精彩,归根结底就是灵活驾驭课堂沿着这条路走!明确了发展目标我将暗暗下决心,把平常的课堂看作练习基本功的阵地,注意及时反思自己的每一节课,争取每天都有一定的收获!平时注意了解边缘学科知识,尽快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在新课改的雨露阳光中和学生共同成长。

英语老师教学反思3

新学期的第一堂英语课,应当怎样上才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呢?常言道:“好的开端才会有好的结果。”可见,上好每个学期的第一堂课很有积极意义。经过几十天的假日休整,久违了的英语课堂,学生一开始肯定会有些不适应。很可能注意力不集中, 思维不活跃,课堂纪律也不大好控制。根据以往的经验,此时,花再多的时间讲纪律也于事无补,那样反而会使课堂更加枯燥乏味,学生提不起兴趣。尽管已经背好了教案,我却在上课之前十分中感到了一丝不安和刹那间的困惑。若是按常规上新课——教生词、短语、句型及语法。有可能出现因课本难度太大而导致大多数学生感到紧张,有压力,或一时难以接受新知识,最终产生厌学情绪。另外,倘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没调动起来,他们就无法做到积极主动地学习,随之,课堂将会死气沉沉,则很有可能使整堂课以失败而告终。这堂课的教学能达到预想的效果吗?我心里正犯“嘀咕”….

猛然,只听得“叮呤……”一声-----预备铃响了。我快速步入教室,感觉与以往不同。原本那么吵闹的223班学生,也许是因为第一节课有种新鲜的感觉,居然还坐得端端正正。我心中充满欢喜,也很感动。此时,望着学生那种期盼的表情,我顿生感悟。随即便面带微笑,亲切自然地跟学生打招呼:Hello,everybody! Welcome back to school! Nice to meet you again. 宣布上课之后,接着又由浅入深地与学生一起谈论有关假期中的一系列问题: Did you have a good summer holiday / vacation? What did you do on vacation? Did you finish doing your homework? What else did you do during the vacation? Where did you go on vacation? Did you go to Beijing? Did you go to visit your grandparents in the country? 一边说一边把这些句子写在黑板上,并让学生自由回答,将学生一步步引入英语学习的情境中;这下学生可活跃起来了。待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就势趁热打铁,导入新知识----很自然地询问学生:How often do you go to Beijing? How often does he go to visit his grandparents? What do you / often / usually do on vacation? 这些问题先由我与学生做问答示范,再让学生进行相互问答练习。同时,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以及自我表现的欲望,安排自由下位作调查,写报告的时间。引导学生自发进入主动学习的境界;学生有了自觉的学习行为后,再加上我适时地作一些关键性指导,很快,这节课中的难点就迎刃而解了。就这样,看似闲谈,实为新知识的学习。一堂课下来,同学们就在这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掌握了本节课的学习重点。这无疑是教育智慧的一种成功的体现。

正所谓“教无定法”,在这堂课的教学中便得到了很好地验证,它充分展现了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特点。诚然,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是要求我们教师认真地备好课,并且做到“三备” :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做好预设。但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偶尔也会遇上这样的困惑:明明是本着先进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扎扎实实地备好了一堂课,结果一上,却走了调,收效甚微。究其因,教师按课前设计的程序,按部就班,刻意将学生纳入自己既定的理想的教学轨道,却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和思维的发展(这是一个不定的变数);忽视了教学过程的生成性特点。这样无异于一种新型的填鸭式教学。其教学目标似乎可望实现,但是教学过程却得不到优化,更谈不上实现课堂教学的创新,或教师教育智慧的真正体现。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1 2049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