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学反思 >

平移和旋转教学反思 平移和旋转教学反思优质4篇

网友发表时间 2501377

【导言】此例“平移和旋转教学反思 平移和旋转教学反思优质4篇”的教学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平移和旋转教学反思【第一篇】

“平移和旋转”是小学数学苏教版教材第六册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空间运动意识,并使他们能够正确画出平移后的图形。根据学情分析,本课教学难度不大,但要让学生将平移和旋转熟练地掌握与运用,显然需要一个由直观到抽象的学习过程。我从生活素材入手,引领学生进行操作探究,将生活与数学建立链接,寻找构建抽象概念的突破口。

一、直观感知,建构概念

师:谁知道华容道和魔方的运动方式?

生:一个是平移,一个是旋转。

师:我这里有根泡沫棒,谁来操作一下它的旋转和平移?(生操作略)

师将铅笔A向左平移,将铅笔B向右平移,让学生体验平移需要两个要素:一是方向;二是距离。

师(将铅笔在方格纸上平移):铅笔移动了几格?

……

反思:为了激活学生的认知经验,教学中我先从生活素材入手,让学生理解空间运动的两种方式——旋转和平移,这是学生建构概念的第一个环节。接着我引导学生体验平移的两个要素——方向和距离,并将铅笔的平移放置在方格纸上,提供平移距离的直观数据,为学生深入探究提供了条件。

二、定量分析,探究特征

师(出示下图):小房图平移了几格?边想边数,并说说你是怎么想、怎么数的。

(学生有的认为向右平移了2格,有的认为向右平移了4格,还有的认为向右平移了6格。

师:到底是几格呢?(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数法,然后用多媒体进行验证,结果证明是平移了6格。由此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想知道如何才能准确地把握平移的距离,借此展开小组交流和讨论)

师:你认为怎样才能找准平移的距离?

生1:数对应线段,或数对应点。

师(出示下图):你是怎么数的?画出对应的弧线来表示。

(先让出现错误的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路,使学生体会到数平移的距离一定要把握点的对应,然后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

反思:“平移和旋转”一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把握平移的距离,并且能够掌握数方格对应点的方法,但这往往也是学生不容易理解、不容易牢记的地方。为此,我引导学生展开三次探究:第一次探究,数小房子图平移的距离。学生得出结论:数对应线段,或数对应点。可是如何才能找到对应点呢?第二次探究,让学生画出对应弧线,以此巩固之前的推理,并采用错误讲解的方式,使学生得出结论:只有数对应点,才能快速准确地找到平移的距离。既然有了方法,那么如何进行实践呢?第三次探究,让学生画出对应点后的图形并进行评议,学生发现平移后的图形位置变了,但大小和形状并没有变。通过这样层层递进的教学,让学生深刻理解平移和旋转的本质,内化所学的数学概念。

三、游戏激趣,巩固提升

师:我们来玩汽车拉力赛游戏。男女生双方各有一辆汽车,规则是答题答对汽车向前平移一个方格,反之向后平移一个方格。(题目如下)

1.想一想:下面物体哪些是平移,哪些是旋转?

A.钟摆 B.电子门 C.国旗 D.矿泉水包装流水线

2.数一数(图略):蘑菇不是向左右平移,而是向哪里平移?数一数,平移了多少格?

3.转一转(图略):这是个变了样的娃娃脸,现在要将它恢复原来的样子,采用平移还是旋转的方式?

……

反思:对于小学生来说,知识的巩固并不等同于大量的练习,枯燥的习题训练并不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无法使知识系统化。为此,我进行了多层次的实践运用:想一想,让学生强化对平移和旋转的认知;数一数,则是强化学生对平移方法的运用;转一转,则是拓宽学生的视野,使他们对平移和旋转有深入的了解并能够进行应用,体会数学的神奇。

平移和旋转教学反思【第二篇】

[背景与导读]

《平移与旋转》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第四册P41-42页的教学内容,是新课程标准为了加强学生空间观念培养而新增的学习内容。平移和旋转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现象,从数学的意义讲,平移和旋转是两种基本的图形变换。图形的平移与旋转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掌握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很大的作用。物体或图形在直线方向上移动,而本身没有发生方向上的改变,就可以近似地看作是平移现象,物体以一个点和一个轴为中心进行圆周运动,就可以近似地看成是旋转现象。因此本课教学从生活实例入手,在大量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和发现平移与旋转的运动规律,并通过动手操作,进一步理解分辨平移与旋转,在活动中理解掌握图形在平面上平移的距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感知平移和旋转的现象,能在方格纸上数出一个简单的图形沿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平移的距离。

2.过程与方法:初步渗透了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数学和日常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培养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

[教学重点]

感知平移,旋转现象,学会在方格上平移图形。

[教学难点]

在方格上平移图形。

[教学准备]

《平移与旋转》教学课件

[教学实录]

教学片断(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平移与旋转

师:同学们都喜欢到游乐园去玩,下面就跟着老师到游乐园去转转吧!(课件出示游乐园情境图)你们瞧!各种各样的游乐项目,看一看,想一想它们是怎样活动的呢?跟着用手势比划比划。(选取学生喜欢的儿童游乐项目,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情绪高涨,边模仿边比划,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

师:这么多游乐项目都在运动,咱们能不能想办法给它们分分类?

生:缆车、小火车、小朋友玩滑滑梯是一类,大风车、摩天轮、转转椅是一类。

师:说说你的分类理由。

生:缆车它们都是直直的、平平的运动,就把它们分为一类,摩天轮它们都是在转圆圈,所以是一类。

师:刚才同学们根据这些游乐项目不同的运动方式进行了分类,那么能根据不同的运动方式取个名字吗?

生1:直直运动的叫直动,转圈圈的叫转动。

生2:直着运动的叫平移,转圈圈的叫旋转。

(通过分类,直观区分平移和旋转现象,让学生自己自由的给两种不同的运动方式取名字,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数学活动中初步了解平移和旋转的含义,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性)

教学片断(二)——动手操作,进一步研究平移和旋转

1.动手操作

师:同学们拿出铅笔,将笔尖对着右边,按老师的口令移动(师发出平移口令,学生动手操作)。

师:铅笔在平移过程中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生1:铅笔的位置变了,铅笔没变。

生2:铅笔的形状、大小没变。

生3:位置变了,方向、形状、大小没变。

师:现在旋转铅笔,让笔尖朝下(师发出旋转口令,学生动手操作)。

师:铅笔在旋转的过程中,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师:方向位置变了,形状大小没变。

2.判断

师:现在我们来做点独立的练习,请你们判断一下下面几个物体的运动方式是平移还是旋转?如果是平移,请“举手”表示,如果认为是旋转请“握拳”表示(课件出示)。

(引导学生用学具、手势表示平移,旋转现象,充分调动学生手、脑、眼、耳、口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学生在活动化的情景中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轻松愉快的获取和掌握了知识。)

教学片断(三)——认识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师:下面跟着老师一起进入奇妙的海底世界(课件动态演示)。仔细观察红色小鱼和黄色小鱼分别向什么方向平移了几格?

生1:红色小鱼向右平移了3格。

生2:我觉得红色小鱼向右平移了5格。

生3:我认为红色小鱼向右平移了7格。

(激发学生的思维碰撞,引起不同思维水平学生的激烈讨论。)

师:如果红色小鱼向右平移3格,那么黄色小鱼向右平移了几格呢?

(教室顿时安静下来。学生发现数相隔几格不对了。)

师:请同学们在小组里交流一下,说说你是怎样数出来的。

学生汇报:

生1:可以看鱼头移动了几格。

生2:可以从鱼眼睛数到鱼眼睛。

生3:可以从鱼尾巴数到鱼尾巴。

生4:要找到一个点来数,数到它所对应的那个点。

(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讨论探究,最后进行验证,通过自主探索和讨论交流,学生对图形在方格纸上平移的方向和距离,有了动态的、丰富的表象积累。)

教学片断(四)——拓展创新,体验价值

师:我们学习了平移和旋转,同学们想到了什么问题吗?

生:学习平移和旋转有什么用处呢?

师:你们相信房子会搬家吗?

生:不信。

师:沐浴了74年风雨的上海音乐厅,经过一年的时间向东南方向成功平移了米,形象的说真正实现了楼房搬家的可能。

(生一片惊讶。听到老师说房子会搬家,孩子们都说不信,教师选准时机课件播放上海音乐厅平移新闻资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使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体会到数学的神奇力量。)

[教学反思]

平移和旋转这两个运动现象,虽然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有的学生还亲身经历过,但学生理解起来还是比较抽象、复杂的。因此,教学中教师将本课教学目标定位为: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例,再现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在让学生感受这两种运动的基础上,使学生会直观的区分平移和旋转,体验平移和旋转的价值,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我们真切体验到了教师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良苦用心。

(一)在生活情境中,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现象

心理学研究和实践证明:一个自由,安全的环境可以使人的智慧最充分的发挥。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本节课教师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让学生观看课件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接着,让学生用手势比划着他们的运动方式,再对这些游乐项目按照不同的运动方式进行分类,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入到积极探究的学习氛围中,调动了学生的感官和参与,使学生在自主、安全、感兴趣的教学环境中引出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平移和旋转。在对概念有了初步感知和理解的前提下,体会到原来数学是这么地贴近我们的生活,它就在我们的身边。

(二)在操作探究中,促进空间观念的发展

“重视学生的动手实践活动,使学生从数学现实出发”是课改中的一个新理念。本节课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各种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在参与和实践中去体验、思考、讨论,在数学活动中经历感悟,体验生活中的数学。

如引导学生用学具表示平移、旋转现象,用手势判断平移、旋转现象等。在充分调动学生手、脑、眼、耳、口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的同时,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活动化的情景中成为学习的主体。又如在学生热情高涨时,教师选取学生的学习用具——铅笔,在老师的指令下,做平移和旋转运动,然后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1.物体在平移时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2.物体在旋转时什么变了,什么没变?让学生切身感受平移和旋转的现象,进一步理解平移和旋转的特点。学生经过了观察、操作、思考、想象、交流等活动,并在这富有挑战性的,充满想象和思考的过程中,发展促进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在巧妙创新中,挖掘数学思维的潜能

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学生才能创造性地进行学习,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数学思维的潜能,最大程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平移距离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有的学生会误认为两个图形中间空了几格就是平移了几格。针对学生的这个思维误区,教师在课本内容的基础上创新教材,设计了同样大小的红黄两条小鱼,并用课件动态演示红、黄两条小鱼,从同一起点向同一方向平移,最后移动后的红鱼尾巴与移动前的鱼头之间相隔3格距离,移动后的黄鱼与移动前头尾相连。这样做的意图是通过黄鱼移动后头尾相连,来帮助学生弄清思维误区。接着学生动手实践,选取图上鱼身体的某个点,进行描画,数数、猜测、验证,学生经历了“猜想——探究——验证”的学习过程,在学会知识的同时,挖掘了数学思维的潜能,也学会了数学思维的方法。

平移和旋转教学反思【第三篇】

关键词:业余选手 乒乓球 问题

中图分类号:G8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6-0337-01

一、业余爱好者打球时较为常见的现象

随着乒乓球运动在我国的快速发展,带动越来越多的乒乓球业余爱好者参与到其中,这其中有一部分业余爱好者是“参与型”的,他们通过打乒乓球来锻炼身体,出出汗,放松身心;而有相当比重的业余爱好者参加各种业余的比赛,希望通过练球,提高技战术水平,在比赛中取得胜利。这些业余爱好者不管出于任何目的参与到乒乓球运动中来,他们打球时都会被一些共同的问题所困扰。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日常观察和球友的反馈,将业余乒乓球爱好者打球时较为常见的现象归纳如下。

1.只重视手上技术而忽视步法的重要性

乒乓球业余爱好者普遍的问题,是在练球和比赛时往往忽视步法,总感觉练好手上的技术就可以,对步法移动的练习不够重视,很容易出现击球时勉强出手的情况,在练习和比赛中失误一个球的第一意识就是在意手上动作,并不会想一下步法有没有到位。

2.在比赛中只重视进攻而不重视防守

多数乒乓球业余选手在学球初期都比较好胜,对胜利充满激情,急于求成。在比赛中,业余选手往往都是选择主动进攻的得分战术,无论是发球、接发球或者是相持球,都是以先上手、发力为主。结果,由于技术水平的限制,导致很多球在求胜心切的状态下,往往是被动进攻,反而增加了失误。

3.只重视力量而不重视旋转

业余选手在看专业运动员打比赛时,看到的往往都是怎么发力打,怎么打得潇洒,打得漂亮。因此,在他们自己练球时就总想着体会过多的发力,而且是发死力,造成动作变形稳定性不够,同时也体会不到真正的击球感觉,对以后的提高是不利的。

二、分析与对策

1.从思想上重视步法

步法练习不能忽视,灵活的步法是抢占合理的位置、熟练运用各种手法击球的前提。从每个击球环节来讲,打乒乓球都离不开判断、找位、引拍、出手、还原。判断固然重要,但如何提高击球质量,步法移动就显得尤为重要。可以说,步法是乒乓球的生命,一个乒乓球运动员如果没有步法就等于没有一切。现代乒乓球对重心转换有了更高的要求,专业运动员不仅要求进行大范围的跑动,在一些小范围的踩点移动上也需要加强。业余选手由于多数是成年人,虽不能像小孩一样能够快速移动,但也要求运用一些合理有效步法进行大范围的跑动,为击球时提供更多的空间,提高击球的质量,因此,业余选手要在思想上去重视步法,只有正确合理的运用步法才能降低比赛中的失误。

对于忽视步法重要性的业余选手。在教学中,首先要让其明白步法训练不容忽视,在每次课的开始阶段安排步法移动练习训练;在平时的练习中要求其养成击球后姿势还原的习惯;而且在平时还要经常进行针对性的多球练习,如两点攻、三点攻、正手一个反手一个、推侧、正手两个反手一个、推侧扑等不定点的步法。结合各种来球做步法练习,养成及时蹬地、移动重心的习惯,提高判断力。

2.进攻和防守技术均衡发展

乒乓球时隔网对抗性项目,有对抗就会有进攻也会有防守。因此,乒乓球技术理论的指导思想攻防一体化。任何选手可以靠主动进攻得分,也可以靠对手的失误得分,主动进攻作为运动员平时重点练习的较多,这是毋庸置疑的,但如果运动员在防守环节能够加强的话,那么在比赛中就可以赚更多的分,或者为进攻创造更多的机会,使进攻成为最好的矛,防守成为最好的盾,达到攻防均衡。所以,业余选手在加强进攻练习的同时,一定要全面提高防守技术。

对于业余选手来说,练习的随机性很强,因为他们很难找到固定的球友或陪练,一般都是能遇到谁就和谁练,此时,一定不可盲目,要根据自己情况有目的选择练习伙伴。比如,为了练习防守技术,开始要找一些水平接近,但喜欢练连续进攻或两面摆速的球友,为其进行陪练,这样就可以提高自己推挡和拨挡的水平。等防守技术达到一定水平之后,就找一些水平不能高出自己太多,但弧圈球拉得好的球友,尝试着为其挡几板。

3.重视速度,体会旋转感觉,掌握乒乓球规律

大多数业余选手在刚学球时过多的体会发力,而且是发死力,体会不到真正的击球感觉。对此,提醒业余选手在初期练球时,一定要多体会速度和旋转的感觉,乒乓球的魅力在于旋转,不仅仅是乒乓球的旋转种类,还有旋转的力量。以出手快、衔接快、变化快、转化快等速度练习和制造旋转、控制旋转、理解旋转这样的练习为重点,对他们掌握乒乓球的规律,增强控制能力都有好处。对于体会旋转的训练方法,在平时多练习摩擦球,如下旋球摩擦、上旋球的连续、上旋球摩擦或上旋结合下旋一起练习、同时可以加上步伐结合跑位提高旋转的感觉。

三、建议

1.业余选手由于受条件的制约和限制,想要在短时间内提高水平,就必须将重点放在提高击球命中率上。尽管动作不十分标准,但是只要掌握击球要素,懂得击球原理,在规范正确动作的同时应更多的注意手上感觉以及击球时间、击球部位的调节。

2.基本功不是衡量业余选手水平高低的唯一标准,业余选手不是没有基本功,只是不够扎实或者说某个单项技术存在明显缺陷。所以,除了继续加强基本功练习外,更多的要懂得如何利用一些战术的组合,如发球抢攻、接发球抢攻、主动搓接反拉等,来弥补自身的技术漏洞。

3.乒乓球的步法有很多种,滑步、并步、小跳步、交叉步、跨步等,不论是哪种步法的都必须以移动迅速为前提。虽然作为业余选手并不需要掌握全部的步法,但是根据自身特点能够熟练掌握并运用一到两种步法是非常必要的。步法运用的好,不仅可以增加身体的协调性,快速的移动也可以更多地争取击球前的准备时间和提前判断来球的时间,为准确有效的击球提供了保证。

4.用比赛的方式达到练习目的,将练习专注发球抢攻这一环节,有目的有针对性的练习接发球,可以在有限的时间里最大化地提高技战术水平。

参考文献

平移和旋转教学反思【第四篇】

关键词:机械基础 普通螺旋传动 差动螺旋传动 移动距离 移动方向

在《机械基础》第二章螺旋传动教学中,我们要求学生重点掌握普通螺旋传动和简单的差动螺旋传动的移动距离、速度的计算以及移动方向的判断。但在教学测试中发现学生错误百出。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积累和对学生错题进行书面调查等研究,对此问题进行了归纳分析与总结,并提出了一些适合我们学生的解题思路,教学效果明显。

一、学生学习中常见的障碍

1.概念理解不透,产生障碍

(1)学生无法正确判别是普通螺旋传动还是差动螺旋传动

下图(2008年的江苏省《机电专业综合理论》对口单招题的第45题)所示差动螺旋传动机构,若旋钮2按图示方向回转180°,则螺杆1相对旋钮2移动的距离为__mm。大部分学生乍一看题目“差动螺旋”,因此直接运用公式L=180°/360°×(2-)=,显然这是错误的。

(2)学生对“差动”含义的片面理解

学生往往错误认为“差动”就是作差,也即两个导程相减的意思,就运用公式L=N(Ph1-Ph2),甚至在计算过程中还不一定搞得清Ph1和Ph2分别对应螺旋传动机构中哪一处的螺纹导程呢!

2.计算移动件距离(速度)时的障碍

(1)求移动件位移时,盲目运用公式

在基本题中,有些学生常常不根据已知的两个螺纹旋向来判断公式的选用,盲目运用公式L=N(Ph1-Ph2)计算。

(2)已知移动件位移、方向和一处螺旋副导程、旋向,需求另一处螺旋副的导程、旋向时,他们就思维混乱,不知如何应对。

3.判断移动件移动方向时的障碍

(1)学生将差动螺旋传动当作是“螺杆转动,螺母移动的普通螺旋传动”情形,认为活动螺母的移动方向始终与螺杆的移动方向相反。

(2)学生对左右手定则的内容是熟悉的,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又不会灵活应用。笔者根据与学生的交谈,发现有些学生甚至都没搞清楚左右手定则中“当计算结果为正时,与螺杆移动方向相同,否则反之”这句话中螺杆移动方向是怎么判定出来的。

二、学生的学习障碍产生的原因

原因一:在具体的题目中,若图形与教材上不一致时,学生就无法判别是普通螺旋传动还是差动螺旋传动。

原因二:受词语理解的“负迁移”影响,学生很容易将差动螺旋传动中的“差”与“减”联系在一起,忽略了根据两段螺纹旋向来判断公式的选用。

原因三:用左右手定则判别普通螺旋传动移动方向时,螺杆(或螺母)的移动方向未能很好地掌握。

三、我的教学应对措施

经过多年的教学积累,在本章教学中,我没有过多地强调理论推导,而是着重从三个方面正确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标。

1.搞清两种螺旋传动的定义区别

我们知道:普通螺旋传动是由一对螺旋副组成的,它有四种应用形式,而差动螺旋传动是建立在普通螺旋传动之上的,是一个复合的双螺旋运动,即由两个螺旋副组成。在教学中我们把它概括为:有两个“螺母”,一个为固定不动的;另一个是能对螺杆产生相对移动的活动螺母,这样学生就不容易搞错类别了。其次还要看所求的两者之间有没有组成螺旋副。

2.采用“类比模型教学法”搞清差动螺旋传动的本质

由于我们学生的文化基础较差,又缺乏生产实践经验,在讲授这部分内容时,更多地用恰当的类比模型帮助学生理解。我用生活中乘车的实例来类比差动螺旋传动,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把运动的汽车比作既转又移的螺杆,运动的人比作活动螺母,地面比作固定螺母。汽车运动,人在车内不走动,则人与汽车相对地面的位移是一致的,相当于一个普通螺旋传动;若汽车运动,人在车内走动,则人与汽车相对地面的位移就不一致了,产生了“差动”,此时就类比成:螺杆(汽车)移动,带动螺杆(汽车)上活动螺母(人)一起向某个方向移动,同时活动螺母(人)在螺杆(汽车)上也做相对移动,因此活动螺母的位移与螺杆的位移就不相等了。通过类比模型法的教学,学生可以运用自己熟悉的类比物对陌生领域中的问题进行推理,提高自己的理解力。

3.强化训练,总结解题步骤

在具体的解题过程中,经过多题练习,我们总结出求解差动螺旋传动的步骤为“青春三部曲”:(1)找对象;(2)看旋向;(3)两判向。当如遇上雷同于2007年机械专业高考题那种类型,我们的步骤要稍作修改,(1)找对象;(2)判方向;(3)选公式,根据L的正负决定公式中取“-”还是“+”。一般情况下若L<0,那肯定要取“-”,也就是说两处螺纹的旋向应该相同;若L>0,则要考虑两种情况来讨论。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1 2501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