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反思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总结【汇编5篇】
【导言】此例“高中历史教学反思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总结【汇编5篇】”的教学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总结【第一篇】
一、进行教学反思的背景
美国著名的教育学者曾经总结出教师成长的公式,即:经验+反思=成长。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教师要想不断地进步、不断地成长和成功,进行教学反思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必经之路。那么,什么是教学反思呢?教学反思就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实践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教学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是立足于自我教学之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教学行为及教学情境的能力。
笔者从事了多年的初中历史教学工作,深刻地感受到初中历史教学的任重而道远,这是真正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社会进步的今天,面对生龙活虎、思维敏捷、知识面不断扩大的青少年,我们初中历史教师如何才能更高效地调动他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而要想解决好这个问题,进行教学反思是必不可少的!
二、新课程实施后的教学反思
新课程实施前,初中的历史课教学都是为了应试教育,教师大都是以讲解、概括为主,学生则仅仅是听众。根据考试的内容画出讲课的重点,强调学生死记硬背这些知识点,这样的历史课是枯燥无味的,学生在课堂上只想打瞌睡。而新课程实施后,初中的历史课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的时代特点,同时要求教师改变过去的“填鸭式”教法,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有更大的学习自。教与学是交往互动的,师生双方是相互启发、相互沟通、相互补充的。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观念,从而促进教学相长,提高教学效率。
通过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根据班级学生的特点,让学生充分阅读教材,然后以点拨为主,让学生发挥想象,联系已知知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老师共同探讨、步步引申,让学生在知识和生活的海洋里尽情地畅游,极大地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初中的学生拥有强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和敏捷的记忆力。这就使他们的想象力丰富,思维能力具有极大的广阔性。这又给当前的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历史老师带来了更大的挑战。长期以来,在考试指挥棒的指挥下,历史这门学科成为单纯的复述性学科,强调记忆性成为历史教学的一大特点。教学中很少有学生的探究性、分析性的思维过程。具体而言,从教学方法来看,还比较单一、陈旧,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得不够。很大程度上是教师的“一言堂”。
如何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历史课焕发出应有的生机与活力,这是历史教学反思的一个重要方面。现在很多历史教师大多以历史知识经验传授型的教学为主,这就使得学生很难形成具有主体意识的社会科学理念、人文精神。这一点与我们所倡导的素质教育的理念是完全相悖的。历史课的内容是讲述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人类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地点进行,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就成为历史课内容的四要素,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太偏重于四要素的传授而容易忽略培养学生搜集与处理信息、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学生在解析材料时普遍觉得有一定的难度,不能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加以运用。新课程实施后,如何改变原来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提高自己的能力,成为历史教师共同面对的难题。从思想教育方面来看,教师进行爱国教育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时,只是给出一个或几个结论,说这一事件是爱国的,那个人物是爱国的,学生是茫茫然,似懂非懂,明显思想教育在历史课堂上落实不够。如何在课堂创设思想教育的情境,使学生的品质和情操受到良好的熏陶,把历史课堂变成学生思想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又是历史教师在新课程中所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三、教学反思的途径
1.通过对教学对象进行教学反思
一个好的教师应该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如果有的学生在课堂上突然表现异常,那肯定是教学的某个环节出了问题。例如,我在上八年级上册《鸦片战争》一课时,让学生对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进行讨论,并选几名代表进行发言,有位同学平时对历史很感兴趣,思维活跃,发言踊跃,但那节课却显得比较沉默,课后我主动与他进行交流,他说,对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不理解,原因是对当时的英国历史知识缺乏了解。这使我之后对新课导入这个环节进行了反思。
2.通过自身进行教学反思
新课程实施后,课堂上要求学生自主学习,互相讨论的时间增多了,但是教师必要的引导,适当的点评是不可缺少的。如果教师在引导、点评时不流畅,时常卡壳,会使得学生满腹疑虑。这就意味着教师不得不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了。
3.通过同事或专家对自己的课进行反思
我们都知道“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如果教师对自己的课做了精心的准备,上课时得心应手,往往很难觉察出自己还存在着什么不足,但如果让同事或教学专家听课后,给自己的课进行点评,那么总能找到自己还有待改进的地方。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第二篇】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历史;教学反思
在新课改逐步推进的过程中,对教师自身综合素质要求也提高了很多。课程改革的新理念要求,高中历史学科的教师要加强对历史课进行教学反思,与新课改同步,适应新课改的步伐。其中一方面要有计划和组织地参加这方面的培训;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对自身教学的反思,自我提高,自发学习,让自己的教学实践能力得到发展和提升。笔者现就自己多年来从事高中历史教学的实践和经历谈一些粗浅看法,供同行借鉴和探讨。
一、教学反思的作用
所谓的“教学反思”,就是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行为,是教师对自身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与再认知的过程。对于高中历史教师而言,对历史教学进行反思有助于教师教学水平和能力的提高。教师只有在工作的实践中不断思考和改进,才能发现问题,并想出解决的办法,进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自身工作水平。
在历史学科中进行教学反思对教师的自身教研水平的提高也有所带动。新的课程理念要求我们历史教师需要具有一定的研究方面的能力,从教学型教师向科研型教师转变。因此,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要时刻以研究者的身份要求自己,置身于教育的情境里面,用研究者的眼光进行自我反思,对现实中的问题进行研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形成一定的规律认知,实现从“教书匠”向“学者型”“专家型”的教师发展。
二、教学反思的内容
高中教学历史教师需要反思的内容很多,既有对教师自身教学理念的反思,如自己的教学观念是否符合新课程的理念,是否“与时俱进”,也有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反思,如教学是否面向全体学生,是否与学生平等交流、对话,是否对学生有伤害;既有对教学内容的反思,如教学内容是否适度,是否符合科学性、思想性、趣味性;也有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反思,如教学方法、手段是否创新,是否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积极性,是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既要在课前反思,如准备是否充分,教学设计是否合理,也要在课中或课后反思,如还有哪些不足,怎样改进;既要通过自身感受进行反思,也要借“学生的眼睛”作为“镜头”来质疑自己的教学行为,如学生对教学是否满意,评价如何及有什么意见和建议等等。
三、教学反思的策略
高中历史新课程的知识容量大,内容错综复杂,覆盖面广,如何进行反思呢?我认为要做大以下几点。
(一)历史教师要进行一系列的理论学习和研究
只有理论学习才能让我们学会“突破”,不再让以往的经验和习惯束缚自己。离开理论学习的指引,我们一般只会在一个自己划定的圈圈里“转”,再也走不开了。理论的学习还能使我们以往的经验得到升华。对于高中教师来说,一方面要一如既往地教育学和心理学进行学习,另一方面也要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进行研究,把握教学规律,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程度。在国家积极推进新课程教育改革的时代,历史教师也更应全方面地学习和理解,以适应社会发展的步伐和新高考以及国家对未来人才发展的需要。
(二)历史教师要不断丰富历史专业知识
学科专业知识对于新课程的实施以及开展教学反思至关重要。当前仍有不少历史教师只知埋头于教材、教案、练习册等,很少、甚至根本不去认真研读教育教学杂志,更不要说去研读一些史学名著和史家学术论文了。这样,结果就会导致历史教师专业知识的浅薄,信息量的缺乏,对自身的成长是极其不利的,也与新课程改革极不合拍。对于中学教材、中学历史课程标准,我们要认真地去研读、钻研和探讨,因为它们是我们教学的依据。但我们更应该要去读一些史学名著和史家学术论文,这样不但可以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了解学科研究前沿,而且还可以从中学到提出问题、分析史料推理证明以及论断评价等研究历史的方法,更好地为高中历史教学服务。
(三)历史教师要不停在学习中进行反思
历史教师要多听一些观摩课,研究其他教师的教学手段和先进的教学思想,感觉和理解别的教师不同的授课方式,以及教学特色。历史教师也可以在教师之间进行相互的交流和探讨,分析和研究改进教学方法的策略。这在无形之中对教师的反思能力又是一种提高。历史教师还要从学生眼中反思自己,因为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最真实也最有价值。从学生眼中看自己,总能了解到一些事情、获得一些启发。
教师还要写好教学后记。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只强调备好课、上好课,对“教学后记”却未引起足够重视,认为是一种累赘和负担。其实,写“教学后记”,不但不是负担,相反它还是备课的好“帮手”,因为它有利于积累教学经验,加深我们对教材教法的理解,从而改进和提高历史课教学的效率。其实,很多教师都认识到写教学后记的重要性,但究竟如何写?写什么?还不甚了解。其实,在平常的历史教学中,如教材处理意见、教学方法的安排、学生反映情况、课后自我体会等等都可作为教师“教学后记”的内容。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第三篇】
关键词 高中历史;高考改革;反思;历史教学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0-0-01
以前高中历史教学是文科学生不得不选择的课程,不管愿不愿意学习,在高考的指挥棒下,都不得不学习。如果在将来按照现在高考改革的政策来施行的话,对高中历史的教学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怎么让高中历史教学在未来的学习中占有一席之地,把传统的历史文化更好的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在历史中学到知识,得到发展是非常必要的。我认为,作为历史教师有必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
一、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改变教师原有的角色
虽然我们在这几年在新课程目标的要求下,教师的教学有所改变,但是在高考的限制下,我们还是向着一个大方向走去,那就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历史成绩为主要目的,让学生在未来的高考成绩中加上有力的砝码。这就使得许多的教师还是以提高教学成绩理念的教学思想。但是随着改革的施行,必然教师的这种历史教育理念根本不适合当代的要求。一旦学生不分文理科,在众多的历史、政治、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中选三科的话,必然教师的教学就会不再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就需要改变我们的教学理念,重新确立教学目标,让学生认识到历史其实是一门非常有趣的学科,在里面可以寻到很多有用的知识,也可以联系到实际生活中,改变学生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观念,引导学生向着好的方面不断发展。
教学理念的转变是教师通向成功教学的第一步,还要通过其他方式来改变教师的职业角色,来吸引学生对历史的学习。也有教师认为没有那个必要改变自己的角色,就像原来一样的教学就可以了,省去了不少麻烦,这就导致历史教学在逐渐地被学生所遗忘,学生遗忘了历史的学习,就是对我们国家传统文化的遗弃,这也是教师的不称职。因此,作为历史教师是有必要改变自己、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让自己能够和学生真正平等、真正民主,建立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真正意识到自己的历史教师亦师亦友,是学习上的引路人,是走向成功道路的一盏明灯。
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好的学习氛围教学的必然要求,没有好的学习环境,学生就不会有好的学习兴趣。如果教师总是在教学中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根本就不会引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在新课程改革中要求教师培养的是能够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促进学生适应社会化的、使人与社会各方面的属性相统一全面发展的人。这些方面的要求是需要教师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在愉快的氛围中学到知识。因此,教师可以通过改变一些教学方式方法来改变枯燥乏味的历史内容。例如:在教授方式上,教师可以采用诙谐幽默的语言来替代原来呆板的话语,让学生在听觉上丰富多彩。在重要的知识上教师可以给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可以采用幽默的历史故事,幽默的话语来进行讲解,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的记住所学知识,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对知识进行融会贯通,把知识进行归类,让学生更好的把历史知识进行疏导,在头脑中形成知识框架,发散性的进行思维,更有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
在历史教学中,要把课堂教学的氛围放在首位,好的教学氛围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学生只有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下才能更好地把握知识,教师在教学中要掌控整个课堂氛围,让学生跟着教师的教学思路进行学习,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学中,让课堂氛围更加浓厚。学生只有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下,才能把所有的精力放在学习上,这样学生的学习才能进一步的提高。因此,学习氛围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质量,教师应该多注重学生学习氛围的培养。
三、脱离历史课本的束缚,整合历史知识
在历史讲课中教师往往会被历史的课本所束缚,仅仅卡着课本上的知识来进行讲解,这往往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特别是历史教材的一改再改,人文、政治、经济、文化等比较分离,如果教师总按照教材来教学,会导致学生对整篇历史专题没有得到整体的把握,学生在学习中就会感到知识很分散、零碎、杂,这会导致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厌烦学习、失去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例如:讲解孙中山的一些历史时,学生在起初可能只会接触到辛亥革命,在以后的学习中又会讲到三民主义。这些知识内容教师完全可以放到一起去教授,打破课本的束缚,优化资源课程让学生把握历史的整体性,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有序的知识结构,强化学生把握历史知识全局的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四、反思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好的教学方式不是一下就可以寻找到的,就算是照搬别人的教学方式,也不一定适合自己,教师只能借鉴,尝试新的教学,反思自己的行为,形成自己的教学方式。因此教师首先要备好课,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备好每一位学生。教材是上课的基础,是教学的根本,教材把握是否准确,是否熟练都会对教师的课堂教学产生影响。教师在教学之前有必要精巧谋划,认真备好历史课,掌握好学生动态。
其次是进行分层教学。在未来的授课上很大可能是学生在选课,再选教师,不再是教师选学生了。教师的教学很大的程度上不是在整体上教学了,要改变教师原有的教学方式,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把知识划分层次,分层次教学,突出学生的学习历史的主动性。
最后是要备好教法,不断的变换教学策略。俗话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材的布局安排,上课的进度速度等,都需要有机的整合,从而满足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多样化的要求。
通过上面的“三备”不断的渗透到教师历史教学的每一个方向,会在实践中不断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五、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适应改革要求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第四篇】
高中教师在准备高中历史课程时,必须认真的研读《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高中新课程的历史课程必修课的三个模块和六个选修模块有深入的理解和了解,使之在时序上、内容上、难易程度上和内在逻辑上有一个总体的设计。教师只有通过新的课程标准的学习,才能理解和了解新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以及新课程的内容标准、教学建议和评估建议等。只有了解和理解了这些内容,我们才能更好地把握教材。
在备课时首先要备好教材,解读并超越教材。教师是教材的理解者、参与者、实践者。备课时,教师要钻进教材之中,有自己的钻研、解读和思考,否则,一味地接受和照搬,教师就只是充当教科书的“传声筒”、知识的“贩卖者”角色,而没有了自己的思考,很难讲出教材的深层含义。教师还要跳出教材,超越教材。教材并非是教学的全部,教师要摈弃那种唯教材是用的本本主义,灵活变通教材中与学生的口味不相符或滞后于学生发展的内容,及时关注时展的新动向,吸收生活中鲜活的素材,把它及时地整理、融合到自己的教学中。
其次要备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备课的重点应转移到学生的发展上来。教师不仅要考虑课堂上让学生学什么,怎样学,更应考虑这样的学习对学生的发展有什么作用,要时时把学生的需要放在首位,时刻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如对教材的处理是否能吸引学生学习、问题的设计是否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学方式是否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练习的设计是不是预见了学生的错误、教学过程有没有给学生留下足够的自主活动时间和空间等。总之,如果教师时时处处以学生的健康成长为出发点,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会在真情的涌动下,回归教育的真实,回归生命发展的自然。
二、关于上课
在新课程下,通过设疑,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要转变角色,教师已不再单纯是知识的传播者,教师更多的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问题的点拨者和研究的指导者,与学生一起讨论问题的合作者、探究者。学生的学习也要充分体现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理念。比如在学习第六课“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时,可以让学生根据前言提出的三个问题,经过自己阅读、思考得出结论;也可以让学生扮演雅典城邦的执政官的角色来设计民主方案;还可以让学生通过比较中外政治制度,得出雅典民主的进步性和局限性。这种教师点拨、学生探究的教学方法能够很好地培养和发掘学生的思辩能力和历史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上课时还应积极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在课堂上可以穿讲历史人物趣事和朗诵诗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历史人物的遗闻趣事,是学生极感兴趣的东西,教师在课堂上适当穿讲这些内容,便能一下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掌握相应的历史知识。比如:讲《新文化运动》(必修三文化发展历程)这节课的时候,我提到晚清怪才辜鸿铭,我向学生介绍了他那个著名的为中国封建社会一夫多妻制辩护的言论:中国男人好比茶壶,女人则好比茶杯,世上只有一个茶壶配几个茶杯的事儿,岂有一只茶杯配几个茶壶的道理?学生闻此无不忍俊不禁。如此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进一步理解了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思想。再如,在讲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学革命时,给学生讲了胡适印章的故事。有一次,胡适得到一块上好的鸡血石图章料,决定用它刻一枚私章。他交待篆刻师傅,刻“胡适之印”即可。篆刻师傅认为胡适是阿拉文库的提倡者,是用白话写文章的大家,影响这么大,怎么刻图章还用“之乎者也”一类的字,于是自作主张地把“胡适之印”改刻成“胡适的印”。三天之后,胡适收到印章,发现上面刻的是“胡适的印”时,哭笑不得。通过这个事故学生对胡适在文学革命中的重大影响印象非常深刻。
诗歌朗诵起来朗朗上口,从小学到高中,学生们接触过许多的诗歌,而且很多学生都能朗诵出来,所以把诗歌带进课堂,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课堂效果。比如讲南宋宋金郾城之战时,我引用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 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巨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岳飞一腔热血,最终没能恢复山河。学生深受感染发出:“痛哉岳飞,哀哉岳飞,惜哉岳飞”的感慨,课堂在情感的陶冶中升华。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第五篇】
一、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反思不足
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都是按照教案“按部就班”上课,他们认为历史课上要尊重课本、尊重历史,所以对教材、教案深信不疑,更别提对自己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反应、教学的连贯性、教学失误进行反思了。课堂上教师的反思是指教师对于自身的实践方式和情境,立足于自我以外进行多视角、多层次的思考。教师的反思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而且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本堂课知识点。教学过程开始以后,教师要充分关注反馈信息,即兴反思,对教学行为及时做出调整,比如根据学生的需要适当增加举例、提问、讨论时问。课堂教学情况的可变性和偶发性,决定了课堂教学的即时性。对于偶发事件,一部分可由教师及时做出处理,但涉及教学技能和艺术的部分,教师临时处理不尽完善,则需要教师在课下进一步探讨。
反思有利于教师以及学生更好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所以在高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尝试实施“反思性教学”。反思性教学即教师不断探究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统一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反思性教学要求教师立足教学实际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这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可以是特定教学主体造成的个别问题,也可以是不同教学主体面临的普遍问题。
作为高中历史教师要勇于接受课堂教学改革带来的挑战,善于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动态、生成的过程,尤其是进入新课程以后,历史教学中可能出现的情况越来越具有挑战性。这就需要教师有较强的应变能力,能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调整教学策略,顺应学生的发展需要,引导学生走上自主探究的道路,让学生自己发现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使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提高历史学习的效率。
二、课堂教学中缺少学生的自主参与
目前,历史教学中存在的另外一个不足就是缺少学生的自主参与。笔者认为这主要是由三个方面造成的:1.教师定势思维。他们认为历史是不可改变的事实,学生要做的就是记住那些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以及事件发生的时间,没有必要参与教学过程。2.目前的教学组织形式导致学生自主参与缺失,大多数教师会预先设计课堂教学的进度,在教学中,他们主要考虑的是如何按计划完成教学任务。3.课堂交往中教师的垄断性使师生之间的交往具有明显的不平等性,交往的主动权掌握在教师手中。从当前历史课堂上教师提供给学生自主参与教学机会的角度来分析,课堂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表现在“三多三少”上:接受学习的机会多,自主学习的机会少;全班统一学习的机会多,学生个人独立学习的机会少;学习水平高的学生自主参与的机会多,水平低的学生自主参与的机会少。
只有教师与学生全身心参与并且多向互动的教学才是可感、可见、可说明、可理解的教学。学生参与教学,可以表现为与教师一道参与目标的制定、内容与方法的选择。自主参与使教学过程充满了学生的智慧以及学生的理解、思维、观察、体验、比较等内发以及合作、分享、倾听、操作等外发。因此,在历史教学过程中首先应该转换教师的角色,要让学生能够自主参与教学。老师的职责应该是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其次,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应满足学生在教学中的需要心理,提高其参与意识。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关注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兴趣,却忽视了学生兴趣发生的关键,即学生的需要。柏拉图认为,社会起源于人的需要。人的一切行为的动力都源于他们的需要,教学活动的发生、发展也应建立在满足或发展学生在教学中各种需要的基础上。
三、课堂教学缺少思维能力的培养
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重视不足,原因主要有:1.教学理念落后。如有的教师以高考和会考为目标,以传授历史知识为唯一任务,忽视对学生能力、智力、非智力因素的培养。2.学科能力不强。部分教师对历史学科特点把握不全面,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缺乏针对性。3.心理学素养差。部分教师不了解高中学生思维活动的特点。
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整个历史教学活动的核心,历史教师应该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作为教学的重要任务。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准确的历史概念,了解和掌握历史学习中分析、综合、归纳的策略。从历史学科思维的特征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学习规律和学习方法的具体情况,把重点放在探讨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这两个方面。1.具备历史形象思维是重构、形成历史表象的必要条件。历史的形象思维是以尽可能具体的、正确的、完整的历史材料为基本依据,通过适当的心理活动,在大脑中构建历史的本来面貌,使那些从未直接接触过的、已经消失了的历史事实在头脑中再现。教师在课堂上提高学生的历史形象思维能力可从以下方面着手:尽可能多地捕捉形象材料;运用生动的语言;运用直观教具。2.逻辑思维或曰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有所不同,不是直接用具体的形象进行思维,而是用从事物中抽象出来的概念、理论等进行思维。历史的逻辑思维是在感知历史事实、形成历史表象的基础上,以抽象的历史概念为运用形式,以认识历史的本质为目的的思维活动。教师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历史教学的指导思想,也是历史思维的核心,它应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如联系法、比较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