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教学设计(精编5篇)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陋室铭》教学设计(精编5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陋室铭》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背诵默写,理解课文内容及其寓意。
2、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3、认识作品的现实意义,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熟读成诵。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一、导入,揭示目标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在上课以前,我想先请大家做一道选择题。一间王公大厦,装饰华美,金碧辉煌,你想要得到它,必须说很多违背良心的话,做许多丧尽天良的事;有一间斗室,非常简陋,但是有青山绿水,知音相伴,你想得到它,它就在你身边。如果是你,你会选择什么?(学生答选后者)恭喜你,你的选择居然和唐代大诗人刘禹锡的选择一样。相信你会成为新时代的刘禹锡。
(二)揭示目标
1、学会本文生字:馨儒牍陋铭庐;多音字:调
2、理解课文字词、内容及其寓意。
3、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4、认识作品的现实意义,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5、背诵默写这篇短文。
二、自学指导
1、查工具书学会本文生字:馨儒牍陋铭庐;多音字:调
2、反复朗读,读通读顺。
3、借助注释和参考书理解课文字词,翻译全文。
4、问题探究:
(1)你对陋室总的印象如何?
(2)“陋室”为什么“不陋”?
(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八个字中哪两个字最为关键?
(4)作者是一开篇就写自己“德馨”的吗?他是怎样引出“德馨”的呢?
(5)“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6)作者从那些方面表现“陋室不陋”?
(7)作者为什么要写“诸葛庐”、“子云亭”?
(8)结尾引用孔子的“何陋之有?”照应了文中哪一句?有何作用?
三、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学生按照学习目标和自学指导的内容认真自学,教师巡视鼓励。
四、自学检测
1、指名朗读课文。
2、指名翻译课文。
3、指名汇报探究题。
五、课堂答疑,教师点拨
问题探究备答:
(1)你对陋室总的印象如何?(陋室不陋)
(2)“陋室”为什么“不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主旨)
(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八个字中哪两个字最为关键?(德馨)
(4)作者是一开篇就写自己“德馨”的吗?他是怎样引出“德馨”的呢?
明确:前两句以山水引出陋室,从而写到“惟吾德馨”。
(5)“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明确:对偶、类比、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简介类比与起兴的有关知识。
(6)作者从那些方面表现“陋室不陋”?
“苔痕”两句——清幽宁静,不染浮华。环境之雅
“谈笑”两句——交往高雅脱俗交往之雅
“可以调素琴……劳形”四句——生活情趣高雅情趣之雅
(7)作者为什么要写“诸葛庐”、“子云亭”?
(以“庐”、“亭”比“陋室”,以“诸葛、子云”自比)
(8)结尾引用孔子的“何陋之有?”照应了文中哪一句?有何作用?
惟吾德馨。
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六、当堂训练
1.本文作者 是 著名文学家。
2.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德馨( ) 苔痕( ) 鸿儒( ) 案牍( )
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
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灵:)
⑶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德馨:)
⑷无丝竹之乱耳(丝竹:)
⑸无案牍之劳形(劳:)
4.文中提挈全篇的句子是。
5.下列各句不属于骈句的一项是( )
A、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B、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D、孔子云:何陋之有?
6.体会下列加点词在表情达意上的好处。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7.“铭”是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
8.课文的前两句有什么作用?
9.文中怎样描写陋室环境的?请用文中原话回答,再谈自己的理解。
10.“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中提及两个历史人物,一是三国著名政治家蜀国的,一是西汉时的文学家。
11.文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哪一句?
《陋室铭》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
《陋室铭》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构思巧妙、韵味深长而脍炙人口,久为流传,本文是作者自述其志的,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一种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全文寥寥81字,短小精美,给人以隽永畅达,丰姿绰约的气韵。
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初一的学习,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而且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很容易感受到短文的独特之处,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结合“洋思”教学模式,做到“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让学生借鉴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用一段话来表达自己的心志和情趣,将知识转化为能力。通过教学应使学生能当堂背诵短文,能运用已有的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进行自主的学习。掌握古为今用的学习方法,深入了解作者思想,结合时代具有积极参与现实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先学后教,兵教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文,让学生体会作者的`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和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
教学重点:
重点实词的用法;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独立梳理文意;人物形象的理解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音乐导入:
在遥远而神秘的唐朝,有这样一位性格倔强的诗人:他曾两度被贬,但却不改其志。他迎着岁月的风尘,品味着世事的沧桑,独自在陋室中生活着。他的陋室环境清幽,他的朋友博学多才。在这里,没有嘈杂的音乐声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他,就是唐朝著名的文学家------刘禹锡。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他的陋室,品味一下他超然的生活。(板书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掌握 “名”、“灵”、“斯”、“惟”、“馨”、“鸿”等实词的含义,了解与本文相关的文学常识。
2、能通畅地朗读全文,独立疏通文意,小组合作梳理出文章的结构思路,背诵全文。
3、体会作者的高尚品质。
三、“先学”检测:
1、作者介绍
2、背景介绍(学生汇报预习情况)
四、自学指导:
一读:读准音,通文意
1、自由朗读课文,如有不认识的字,向同学或老师请教。三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地朗读课文。
2、学生听读课文,纠正不正确的读音。
3、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
4、指名读课文,比一比谁读得更好。
5、再放课件,学生跟读课文。
二读:重情感,练译讲
1、小组内自由朗读,然后参考课下注解或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有疑难向同学或老师请教。5分钟后,比谁译讲的最准确。
译讲方法:逐句译讲,即读一句,解释一句(人名、地名不译)。
3、小组讨论:用原文回答问题,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1).文中哪句话统领全文大意?
(2)文章从何入笔?
(3)作者笔下的陋室环境如何?
(4)陋室主人交往之人、日常生活又怎么样?
(5)作者从哪几方面写“陋” 室?
三读:探问题,悟意旨
1、 阅读课文,梳理文章的结构思路。
1—3句:以山水类比引出陋室,点明主旨。
4—7句:描写陋室的特点,突出主人的生活情趣高雅,衬托陋室不陋。
8—9句:类比古贤,点明陋室不陋
2、全班齐读短文,畅所欲言:
你觉得陋室的主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五、当堂训练:
1、练习背诵,五分钟后比一比谁背得好。
2、看图背句子。
3、小组接力背诵。
4、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山不在高,有仙 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出名)(成为灵异的水)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只)(品德高尚)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大)(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5、翻译句子。
A、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B、 孔子云:何陋之有?
6、原文回答问题。
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n 表明环境之雅和交往之雅的句子分别是: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u 以古代贤人自况,表明自己的志向的句子是: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六、我来说一说:
这节课我学到了什么?
七、总结:
同学们:
今天,我们学习了古代散文中的名篇《陋室铭》,它以其立意鲜明、构思巧妙、韵味深长而脍炙人口,久为流传,本文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一种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主人公的优秀品质深深地感染了我们每一个人。希望同学们从今天起,努力学习,迅速成长为一个优秀的人,一个出色的人。
八、作业:
写1篇仿作:
1、为自己要仿写的内容选定标题,如“电脑铭”,“考试铭”,“旅游铭”等等;
2、仿写练笔的句式要基本相同,最好能大致押韵;
3、主题要明确,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课后反思:
这是一片文言文,篇幅短小,易于记诵。正好可以把它作为训练学生学会自己学习文言文的一个范例。结合我校开展的“洋思”教学模式,我吸取了“洋思”教学模式的精华,采取了自学指导,一共分为三方面。每一步又有规定的时间,所以学生始终处于紧张的学习状态中,大多数学生积极参与,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只不过此种方法刚刚展开,要使全体学生积极参与,还应该多多进行训练。可谓任重而道远。
《陋室铭》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A层:借助注解了解课文大意
B层: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C层:理解课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2、诵读要求
A层: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
B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C层:背诵课文
二、教学设想:
1、学习文质兼美的古文,不宜琐碎地串讲字词,以破坏其美感。可通过听说读等多种方式,利用实物投影录音机电脑多媒体等多种手段来促进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及深入学习。
2、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要求学生对照注解读通课文内容,并根据自己对课文内容的认识画一幅画。
3、安排一课时。
三、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语设计:我国古代的名士文人常常喜欢借物来抒情言志,例如,他们借梅花来表现自己纯洁坚定的品格和高雅的志趣,借竹来写出自己坚守节操,借莲来表现自己的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行。今天我们将共同学习1篇古代散文中的名篇,它同样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请大家翻开书P176页。
(二)初步感知课文
1、问题设计:
⑴、从课题可看出作者写的对象是什么?(陋室。)
⑵、“铭”是什么?(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通常都是用韵的。)
2、过渡语:我国古代的诗文有很多都是用韵的,这些文章往往读起来琅琅上口,极具音乐美,让我们齐声朗读,共同感受。
3、全班朗读课文。
教师点评并过渡:若要读出其中的情味,还要靠我们深入学习,请大家看我们的学习任务。
4、[电脑屏幕:教学目标]
(三)整体把握课文,检查A层目标的达成情况
1、问题设计:
⑴、在这篇文章里作者主要写的是什么?(陋室。)
⑵、什么是陋室呢?(室名,简陋的房子。)
⑶、是谁给它起的名字?(刘禹锡。)
⑷、他是何许人也?(唐朝的诗人哲学家。)
⑸、古代文人总喜欢给自己的房子起一些优雅的名字,如“潇湘馆”“含芳阁”等,那作者为什么要给他自己的房子起名叫“陋室”呢?难道他的房子真的很简陋吗?请大家阅读课文,将与陋室有关的内容用括号括起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如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2、让学生朗读描写陋室的句子。
3、过渡语:刚才我们朗读了刘禹锡先生描写他的陋室的语句,我想,每个同学的头脑里都会浮现出了不同的画面,你能不能用一句话来给大家描绘一下你想象的陋室呢?描绘时可用上这样的句式
4、[板书:陋室的很,你看。]
5、过渡语:陋室是什么样的呢?我想经过这些同学的一番描绘,大家头脑里的画面更加清晰了。然而我觉得介绍陋室单靠嘴巴来说不够形象也不够生动,要是能看到陋室那该多好啊。幸好我们的同学已经在课前根据自己的理解,发挥自己的想象把陋室画下来了,让我们来欣赏欣赏。
(四)深入品味课文,达到B层目标
1、[投影:五幅学生的绘画作品]
2、分层要求:
A层:观察并指出画面上的内容
B层:描绘画面内容并指出其绘画所依据的课文上的语句。
C层:指出画面中较有创意的地方,点评绘画者的想象是否合理
3、针对每一幅画,教师可提供思考的问题:
⑴、请仔细观察,画面上的东西哪些是课文里提到的,哪些是通过想象加上去的?
⑵、画中桌上放的是什么?架上摆的是什么?是公府文案吗?
⑶、这幅画的主色调是什么?它给人一种什么感觉?作者为什么不把陋室画在繁华的街上而是放在竹林里?
⑷、这画比较有创意的地方在哪里?画上的人是刘禹锡本人还是他的农民朋友?
⑸、画里的人都挺高兴的,他们的身份是什么?在干什么?
4、小结并过渡:通过作者的描绘和大家的图画,我们可清晰地看到这么一幅画面:青苔使陋室的台阶生绿,碧绿的。草由于光的映照通过陋室的帘笼使屋内呈现青色,这真使人悦目;室主人或邀客谈笑,或窗下抚琴,或展卷读经,可以乐而忘忧,舒胸吐臆,寻求那超凡脱世的真谛,这使他爽心。陋室有如此悦目的美景,又有许多可以畅怀的知音与爽心的雅事,这真让人喜爱呀。
如果你是刘禹锡先生,你将以怎样的口吻来向别人介绍你的陋室呢?(怀得意喜爱之情)请大家听录音感受文章的感情。
5、[放录音:陋室铭]
6、让学生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总结提高,达到C层目标
1、问题设计:
⑴、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绘了陋室?(环境人物室中事)
⑵、从作者的描绘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在作者的眼里,他的房子是“陋”还是“不陋”?(不陋。)
⑶、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来回答。(惟吾德馨)
⑷、像这样的房子在达官贵人的眼里是“陋”还是“不陋”?(当然“陋”。)
⑸、作者居于陋室却不嫌其陋,居于陋室却不失其雅致的生活并能充满感情地描绘陋室,可见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高洁傲岸安贫乐道之人。)
⑹、课文开头的两句话是什么意思?它们与陋室有什么关系?(用有仙之山和有龙之水与陋室类比,表明陋室也具有“名”与“灵”的性质。)
⑺、“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又是什么意思?它们与陋室有什么关系?作者这么写有什么作用?(用诸葛庐和子云亭与陋室类比,意在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陋室的主人也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在更高境界上颂扬了“惟吾德馨”,说明陋室不陋。)
2、总结:作者的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没有直接表达出来,而是通过对居室的情景的描绘体现出来,这种写法就是托物言志。我们平时写作时也可以通过对自己的居室情景的描绘,形容其特征,表达出你的心志和情趣。
(六)回顾所学,背诵课文
1、让各层学生总结本堂课的学习要点。
2、指导学生依照板书的提示背诵课文。
3、先齐背,后抽背。
《陋室铭》教学设计4
一、教材分析:
《陋室铭》是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的1篇课文,本单元的阅读主题是“精神家园”。这是1篇文质兼美的名作,陋室,是作者在做官期间住的简易的房子,作者通过对“陋室”不陋的描写,表现了自己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文章短小精美,对偶工整,引经据典,虚实相生,读来如行云流水,风卷云舒,令人感叹不已。学习这篇文章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而且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在初一、初二阶段学习了多篇文言文,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古汉语知识和文言文阅读方法。对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具备了一定的文言基础,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很容易感受到短文的独特之处,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加入到背诵、理解、品析等学习活动中来。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文言实词,翻译全文。
2、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
理解“铭”这种文体,学习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学习,理解作者的高尚情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四、教学重难点:
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实词。
2、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出得思想感情。
五、教学方法:
合作讨论法
六、教学课时:
1课时
七、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中国是诗的国度,唐代是诗发展的巅峰时期,在这个时期涌现出许多杰出的诗人,如诗仙:(学生答)李白,诗圣杜甫,诗鬼李贺,还有被白居易推崇备至的诗豪刘禹锡。以前我们学过他的诗,看看老师积累的他的几首诗。(大屏幕出示《乌夜啼》《竹枝词》《秋词》)学生读诗,师说:“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是他对世事变迁的感悟,“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是他巧妙地运用谐音,化无情为有情,在爱情诗方面的超越。“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是他直面困难,勇往直前的体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陋室铭》,体会他对世俗庸常的感悟!(板书题目)
(二)知识链接:
1、解题:陋室,意思是简陋的房子。那么“铭”怎样理解?师介绍“铭”,学生了解“铭”的特点: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常见的铭还有座右铭,墓志铭等。
2、作者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有《刘梦得文集》。刘禹锡生活在安史之乱以后的中唐时期,关心社会现实,忧虑国计民生。因参加王叔文的政治革新运动得罪了当朝的权贵,被贬成安徽省和州通判。按当时规定,他应住衙门里的三间屋子。可是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半年时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成了一间陋室。在此背景下,刘禹锡愤然提笔写了《陋室铭》一文。
(三)预习检测
指名学生认读字词(注意加点字的读音),并齐读。
德馨xīn 鸿儒hòng 案牍(dú)
西蜀shǔ 诸葛庐lú 调素琴tiáo
(四)诵读翻译
1、读一读:(大屏幕出示无句读的文章)
(1)请学生朗读没有句读的课文,教师指导,学生注意字音和节奏。
(2)出示标出节奏的课文,指名读,教师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3)学生齐读,读出感情。
2、翻译全文:
(1)学生合作翻译。
(2)学生质疑问难,教师点拨重点字词:
(3)指名翻译课文。
(五)品析课文
1、提问:同学们对陋室总的印象如何?(陋室不陋)
2、作者怎样来描写陋室?
(1)陋室的环境如何?
回答:“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在我们的眼中台阶上已经长满了绿苔——可见房子很久没有人住过,补修过,极为简陋;窗前门旁长满青草——居住的环境荒凉冷落。
(2)而在主人眼中是不是也很简陋呢?(不是)
首先作者写环境采用什么修辞方法呢?
回答:对偶、拟人。
教师讲解:“上、入”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些什么;“草”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些-阿拉文库§ 什么。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这样,我们就不觉陋室的环境凄凉、荒芜,而感觉一种生机盎然、春意正浓的幽雅的环境,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陋室的环境——清幽(板书)
学生齐读描写环境的句子,进一步体会居室的幽静和作者心底的恬静和适然。
(3)过渡:而陋室主人和什么人交往呢?
回答:“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在这个陋室里,常与学识渊博、才华出众,高谈阔论的人交往。
适时提问:为什么要写这些人?
教师讲解:因为通过他的朋友可知他是什么人。俗话说,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这就是说,要想知道他的为人,只要看看他的朋友就知道了。因此,我们便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这两句在于衬托主人德才兼备,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
陋室主人的朋友——博学(板书)
(4)过渡:当他朋友走了之后,作者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回答:“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说的是主人的生活情趣。在陋室里,可以弹弹古琴,看看佛经,没有不健康的音乐扰乱,也没有繁冗的公文劳累身心。可以看出作者生活情趣恬淡闲适、安贫乐道。
陋室主人的生活情趣——安贫乐道(板书)
学生再读课文,品味作者高洁的情操。
(5)作者明明在赞颂自己的陋室不陋,为什么又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其用意是什么?
教师讲解:诸葛庐、子云亭都是最简陋的屋子。诸葛亮是政治家、扬雄是西汉的文学家。虽然他们居住的房屋很简陋,但由于他们的主人德才兼备而房屋闻名天下。作者用诸葛亮和扬子云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相比,在说明自己的陋室不陋。 他又想证明我也要像诸葛亮、扬雄一样从政治上,文学上干一番事业被后人所敬仰。已隐含着自己远大的志向。
(6)理解“孔子云:何陋之有? ”
孔子这句话是一个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 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自己正是孔子一类的君子,自己的生活态度正如孔子一样安贫乐道。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惟吾德馨”。 强调陋室因君子居住而不再简陋。
学生齐读课文,体会作者远大的志向和伟岸的人格魅力。
(六)探究文法
作者要写的是陋室,为什么开头却先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比喻“陋室”,以引起对陋室的吟咏。 这种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的方法叫“起兴”。
课堂小结:作者先运用起兴手法,由“山”、“水”引出“陋室”;由“仙”、“龙”引出“德馨”,点出文章中心;再运用类比,将自己的陋室和诸葛庐、子云亭相比,其目的就是把自己和诸葛亮、杨雄相提并论,陋室才见其不陋。
这种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的这种写法叫什么?(托物言志)
学生齐读课文,再次领会作者高洁的情操和远大的志向。
(七)拓展延伸
刘禹锡因自己的陋室很好地诠释了德鑫的含义,其实从古至今,像刘禹锡这样品德美好的人很多,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大屏幕出示)。
1、东晋诗人陶渊明 有“大济于苍生”之志,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他因“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风亮节,成为中国后代有志之士的楷模。
—— 这就是德馨!
——以天下苍生为重,淡泊功名,为官清正,不与腐败官场同流合污,保持善良纯真的本性!
2、马旭 她生活简朴,住在一个不起眼的小院里。曾经是新中国首位女空降兵,退休后和丈夫节俭度日,早餐不足一元!15元买的鞋穿烂了补了又补,舍不得扔!她和丈夫一生积攒了1000万!全部捐给了家乡木兰县!
—— 这就是德馨!
——用点滴积蓄,汇成大河灌溉一世的乡愁,用毕生节俭,一世清贫,守得心灵的高贵!
3、白永皓 西安科技大学学生。2014年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让原本幸福的家庭陷入绝境,父亲去世,母亲瘫痪在床,妹妹面临着退学。正在上大学的他,面对人生巨变,没有退缩,用自己稚嫩的双肩扛起了家庭的重担。他带着高位截瘫的妈妈重返校园,走上了背着妈妈上大学的艰辛之路。
—— 这就是德馨!
——用肩膀托起全家的责任和希望,践行为人子的孝道,用行动诠释“德馨”!
4、江声发 一个无臂的代课老师,13年坚守深山小区,用自己的断臂,在黑板上为同学们书写出漂亮的板书;为同学们批改作业,为山里孩子捧起了读书梦。
5、宁远中学的老师们 身处农村居于陋室而矢志不悔,她(他)们用青春和热血书写着宁远的教育事业,用心浇灌着这一片园林,桃李芳菲!
—— 这就是德馨!
——耐得住三尺讲台上的人生寂寞,用黑板的三分之一撑起山村无数孩子的梦想!
教师寄语:同学们,在前行的道路上,让我们用“行雅德馨” 铸造人生辉煌吧!
(八)作业布置:背诵并默写课文。
附:板书设计:
陋 室 铭
斯 是 陋 室 惟 吾 德 馨
景少 环境幽静
安贫乐道
人少 交往鸿儒
高洁脱俗
陈设少 情趣高雅
托 物 言 志
八、教学反思:
刘禹锡的《陋室铭》运用“铭”的文体形式,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了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安贫乐道的情趣。本节课我认为有以下亮点:
1、本节课将“读”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让学生在读中体悟文章的美和作者的感情,在读中同时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习课文时,我设计的问题也由浅入深,先由课文表面的问题进入,在朗读中逐步让学生建立起自信,然后再深入探讨,通过朗读体悟作者情感、志向,最后完成教学目标。 这节课下来,同学们学得轻松,朗读背诵很快,达到了预期目标。
2、“接地气”的升华环节
我一直认为学习文本就需要联系学生实际,这个实际就是学生的情感需要和心理氛围,那么,这样1篇美文如何从文章过渡到实际让学生感受到它的美,而不是形而上的干瘪?我用实例感动他们,从古到今,从老到少,有耄耋的夫妇,也有无臂的代课老师,有偏远山村的,也有近在咫尺的,在富有感染力的音乐背景中,在铿锵有力的文字导引下,他们从远而近,走来,走来……一个个感人肺腑,一件件荡气回肠!孩子们认识了他们,接纳了他们,拥抱着他们。这样的熏陶,如一场春风深深感染着孩子们的心灵,他们不仅认识了刘禹锡,更走进了他的心里,走进了许许多多的“刘禹锡”的心灵,感受到高尚的、伟大的人生境界,为他们的人生起到了定向和激励作用。 “接地气”的环节潜移默化中实现了对学生情感的升华!
《陋室铭》教学设计5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并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分析与评价。
教学重点
1、 了解与认识作者情操
2、 文言词语的积累
3、 语言优美、音调铿锵的铭体文特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与教室或自己的书房、卧室日日相处,它们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说起。
二、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字音。
三、生结合课下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并与自己的前后桌同学讨论。
四、几个问题引起学生思考,进而了解文章内容,同时辅之以朗读、诵读。
1、 在读完以后,你对全文的印象如何?学生在这里可能有三种答案:陋、不陋、陋而不陋。如果答“陋”则以下设计2、3暂时不讲,如答“不陋”与“陋而不陋”可顺次展开。
2、 为什么(陋而)不陋?这里哪两个字是最为关键的?
3、 作者的德馨体现在何处?
如果学生一下不易答出,可提出以下问题作为提示:与他交往的`人多吗?都是哪些人?为什么要写这些人?
这里顺便交代,刘禹锡曾与韩愈、柳宗元、白居易等人交好,并有大量诗文传世,如我们非常熟悉的《逢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4、 由此可见,室主人的志趣如何?
5、 作者为何又写了诸葛亮的草庐、扬子云作用何在?
6、 由此可见,室主人是什么样的人?
7、 由此可见,文章最后一句是不是“添足”?
五、品评、讨论文章写作目的。
1、 介绍。写作背景:刘禹锡在和县的经历。
2、 回忆刘禹锡的其他诗文,并回忆、品评其中思想 。
3、 读文中用典,了解典故意义。
4、 小结。
六、再次诵读全文,赏析。写作特点
结合注释一中对铭的介绍,师生共同讨论文中押韵、对偶、比兴等方法。
课堂讨论与练习
1、 如今物质生活高度丰富,如何看待本文作者所表达的“惟吾德馨”的道德情操?
2、 我们在电视中常看到则广告:“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礼不在多,贴心才行;中脉蜂灵,正在流行。”请品析此广告,并仿写一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