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初中教案 >

八年级物理教案【实用4篇】

网友发表时间 2783416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八年级物理教案【实用4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初二物理教学设计【第一篇】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学习目标:

1、知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的传播

速度不同。

3、能分析一些常见的声现象。

重、难点:(重)

1、学生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过程的探究。

(难)2、设计探究的实验。

3、声现象的分析、解释。

关 键: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结论。

教学过程:

导学达标:

学生观看第一部分录像——各种各样的声音。引入课题: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

1、声音的产生

演示实验:(1)、敲打音叉——音叉振动,发声。

(2)、握住振动的音叉,声音马上停止。

(3)、放一段声音的录像。

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4)、扩展:录制声音

2、声音的传播:

(1)、得出:固体、气体可以传播声音。

(2)、实验14页图1-4示:得出: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

学生活动:月球上的宇航员如何交谈?

学生活动:如何证明液体可以传声?

(3)、声波:利用录像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声波?同水波进行对比。

3、声速: 不同介质中的声速是不同的。

学生活动:(1)、看15页的表格内容

(2)、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的速度谁快?

15℃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学生活动: 对着远处的高山喊可以听到回声,为什么在教室里讲话听不回声?

4、回声:声音的反射。 <秒 <17米

二、小结:

小结本节内容,明确目标,强调重、难点

三、达标练习:

完成物理时习在线中本节内容,因内容较多,可以留一部分作课外练习。

四、课后活动:

动手动脑:1、2、3题。

教学后记:

在课堂上对声音的知识不能扩展太多,这只是声音的第一节课,可降低难点。

要测一测学生的接受情况。

初二上学期物理教案【第二篇】

《宇宙航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造卫星的有关知识,正确理解人造卫星做圆周运动时,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2、知道三个宇宙速度的含义,会推导第一宇宙速度。

过程与方法

通过用万有引力定律来推导第一宇宙速度,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介绍我国在卫星发射方面的情况,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感知人类探索宇宙的梦想,促使学生树立献身科学的人生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第一宇宙速度的意义和求法。

2、人造卫星的线速度、角速度、周期与轨道半径的关系。

教学难点

1、近地卫星、同步卫星的区别。

2、卫星的变轨问题。

教学工具

多媒体、板书

教学过程

一、宇宙航行

1、基本知识

(1)牛顿的“卫星设想”

如图所示,当物体的初速度足够大时,它将会围绕地球旋转而不再落回地面,成为一颗绕地球转动的人造卫星。

(2)原理

一般情况下可认为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向心力由地球对它的万有引力提供,

(3)宇宙速度

(4)梦想成真

1957年10月,苏联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

1969年7月,美国“阿波罗11号”登上月球;

2003年10月15日,我国航天员杨利伟踏入太空。

2、思考判断

(1)绕地球做圆周运动的人造卫星的速度可以是10 km/s.(×)

(2)在地面上发射人造卫星的最小速度是 km/s.(√)

(3)要发射一颗月球人造卫星,在地面的发射速度应大于 km/s.(×)

探究交流

我国于2011年10月发射的火星探测器“萤火一号”。试问这个探测器应大约以多大的速度从地球上发射

提示 火星探测器绕火星运动,脱离了地球的束缚,但没有挣脱太阳的束缚,因此它的发射速度应在第二宇宙速度与第三宇宙速度之间,即 km/s

二、第一宇宙速度的理解与计算

问题导思

1、第一宇宙速度有哪些意义?

2、如何计算第一宇宙速度?

3、第一宇宙速度与环绕速度、发射速度有什么联系?

1、第一宇宙速度的定义

又叫环绕速度,是人造卫星在地面附近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所具有的速度,是人造地球卫星的最小发射速度,v= km/s.

2、第一宇宙速度的计算

设地球的质量为M,卫星的质量为m,卫星到地心的距离为r,卫星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为v:

3、第一宇宙速度的推广

由第一宇宙速度的两种表达式可以看出,第一宇宙速度之值由中心星体决定,可以说任何一颗行星都有自己的第一宇宙速度,都应以

式中G为万有引力常量,M为中心星球的质量,g为中心星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r为中心星球的半径。

误区警示

第一宇宙速度是最小的发射速度。卫星离地面越高,卫星的发射速度越大,贴近地球表面的卫星(近地卫星)的发射速度最小,其运行速度即第一宇宙速度。

例:某人在一星球上以速率v竖直上抛一物体,经时间t物体以速率v落回手中,已知该星球的半径为R,求这个星球上的第一宇宙速度。

方法总结:天体环绕速度的计算方法

对于任何天体,计算其环绕速度时,都是根据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的思路,卫星的轨道半径等于天体的半径,由牛顿第二定律列式计算。

1、如果知道天体的质量和半径,可直接列式计算。

2、如果不知道天体的质量和半径的具体大小,但知道该天体与地球的质量、半径关系,可分别列出天体与地球环绕速度的表达式,用比例法进行计算。

三、卫星的线速度、角速度、周期与轨道半径的关系

问题导思

1、卫星绕地球的运动通常认为是什么运动?

2、如何求v、ω、T、a与r的关系?

3、卫星的线速度与卫星的发射速度相同吗?

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通常认为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

卫星的线速度v、角速度ω、周期T与轨道半径r的关系与推导如下:

由上表可以看出:卫星离地面高度越高,其线速度越小,角速度越小,周期越大,向心加速度越小。

误区警示

1、在处理卫星的v、ω、T与半径r的关系问题时,常用公式“gR2=GM”来替换出地球的质量M会使问题解决起来更方便。

2、人造地球卫星发射得越高,需要的发射速度越大,但卫星最后稳定在绕地球运动的圆形轨道上时的速度越小。

例:如图所示为在同一轨道平面上的几颗人造地球卫星A、B、C,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根据v=,可知三颗卫星的线速度vA

B.根据万有引力定律,可知三颗卫星受到的万有引力FA>FB>FC

C.三颗卫星的向心加速度aA>aB>aC

D.三颗卫星运行的角速度ωA<ωB<ω

答案 C

四、卫星轨道与同步卫星

问题导思

1、人造地球卫星的轨道有什么特点?

2、人造地球卫星的轨道圆心一定是地心吗?

3、地球同步卫星有哪些特点?

1、人造地球卫星的轨道

人造卫星的轨道可以是椭圆轨道,也可以是圆轨道。

(1)椭圆轨道:地心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2)圆轨道: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卫星所需的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由于万有引力指向地心,所以卫星的轨道圆心必然是地心,即卫星在以地心为圆心的轨道平面内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

总之,地球卫星的轨道平面可以与赤道平面成任意角度,但轨道平面一定过地心。当轨道平面与赤道平面重合时,称为赤道轨道;当轨道平面与赤道平面垂直时,即通过极点,称为极地轨道,如图所示。

2、地球同步卫星

(1)定义:相对于地面静止的卫星,又叫静止卫星。

(2)六个“一定”。

①同步卫星的运行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一致。

②同步卫星的运转周期与地球自转周期相同,T=24 h.

③同步卫星的运行角速度等于地球自转的角速度。

④同步卫星的轨道平面均在赤道平面上,即所有的同步卫星都在赤道的正上方。

⑤同步卫星的高度固定不变。

特别提醒

由于卫星在轨道上运动时,它受到的万有引力全部提供给了向心力,产生了向心加速度,因此卫星及卫星上的任何物体都处于完全失重状态。

例:已知某行星的半径为R,以第一宇宙速度运行的卫星绕行星运动的周期为T,该行星上发射的同步卫星的运行速度为v,求同步卫星距行星表面高度为多少。

规律总结:同步卫星、近地卫星和赤道上随地球自转物体的比较

1、近地卫星是轨道半径近似等于地球半径的卫星,卫星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同步卫星是在赤道平面内,定点在某一特定高度的卫星,其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在赤道上随地球自转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是地球的一部分,它不是地球的卫星,充当向心力的是物体所受的万有引力与重力之差。

2、近地卫星与同步卫星的共同点是卫星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同步卫星与赤道上随地球自转的物体的共同点是具有相同的角速度。当比较近地卫星和赤道上物体的运动规律时,往往借助同步卫星这一纽带,这样会使问题迎刃而解。

五、卫星、飞船的变轨问题

例:如图所示,某次发射同步卫星的过程如下:先将卫星发射至近地圆轨道1,然后再次点火进入椭圆形的过渡轨道2,最后将卫星送入同步轨道3.轨道1、2相切于Q点,2、3相切于P点,则当卫星分别在1、2、3轨道上正常运行时,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卫星在轨道3上的速率大于在轨道1上的速率

B.卫星在轨道3上的角速度大于在轨道1上的角速度

C.卫星在轨道1上经过Q点时的加速度大于它在轨道2上经过Q点时的加速度

D.卫星在轨道2上经过P点时的加速度等于它在轨道3上经过P点时的加速度

答案 D

规律总结:卫星变轨问题的处理技巧

1、当卫星绕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时,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由

由此可见轨道半径r越大,线速度v越小。当由于某原因速度v突然改变时,若速度v突然减小,

卫星将做近心运动,轨迹为椭圆;若速度v突然增大,则

卫星将做离心运动,轨迹变为椭圆,此时可用开普勒第三定律分析其运动。

2、卫星到达椭圆轨道与圆轨道的切点时,卫星受到的万有引力相同,所以加速度也相同。

八年级的物理教案【第三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体的沉浮条件。

2、知道密度计、潜水艇、气球的工作原理。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浮沉现象的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古人对浮沉条件的应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沉浮条件的应用及分析。

教学难点

沉浮条件的应用。

教学准备

小木块、乒乓球、小铁块、牙膏皮、密度计、潜水艇模型。

教学方法

演示法、实验法、观察法和分析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演示实验1:将小木块、乒乓球、小铁块浸没在水中,观察现象。

演示实验2:先将牙膏皮放入水中下沉,后将牙膏皮折成小盒子,漂浮在水面上。

利用多媒体展现各种浮沉现象。

师:对于这些现象,你们想提出什么问题?

二、新课教学:

(一)、实验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

师:请根据桌面上提供的实验器材(有盖子的小瓶、盛水的烧杯),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来验证猜想。

请两组同学讲清实验的过程,使学生有目的地进行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并将证据填表。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三种情况中小瓶向什么方向运动?它受哪两个力的作用?浮力和重力的大小如何?

学生归纳小结:

(多媒体展示)1、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其浮沉取决于它所受到的浮力和重力的大小。

(1)当浮力大于重力时,物体上浮;

(2)当浮力小于重力时,物体下沉;

(3)当浮力等于重力时,物体悬浮或漂浮。

迷你小实验:按教材第132页图7—29实验,将蜡块、橡皮、瓶塞、鸡蛋等放入杯中,观察它们分别位于哪一层液面上?你能说出原因吗?能用物质的密度与液体密度的大小关系来判断物体的浮沉吗?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

(多媒体展示)2、若物体是实心的,密度均匀且浸没在液体中,则:

(1)物质的密度大于液体密度时,物体上浮;

(2)物质的密度等于液体密度时,物体悬浮;

(3)物质的密度小于液体密度时,物体下沉。

(二)、沉浮条件的应用:

师:沉浮条件有哪些应用?请同学们自学教材第131—132页的内容。

1、密度计:

师:请同学们说说对密度计的了解?

演示实验:用密度计测水、盐水的密度。

师:密度计在液体中处于悬浮还是漂浮状态?浮力和重力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分析:F浮=G计ρ液= F浮∕ɡV排= F浮∕ɡV浸

浸入液体中越深,排开的液体越多,液体的密度越小。

2、盐水选种:

师:在农业上要提高产量,选好饱满、结实的良种是非常重要的。盐水选种

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的一种巧妙地挑选种子的方法。如何利用盐水来选种子?请同学们说一说。

师:为什么干瘪、虫蛀的种子会上浮直至漂浮,而饱满的种子则会下沉?请同学们利用浮沉条件来分析。

3、潜水艇:

演示实验:利用潜水艇模型来演示潜水艇的上浮、下潜,或用课件展示潜水艇的上浮、下潜。

师:潜水艇如何实现上浮、下潜的?请同学们利用浮沉条件来分析。

学生归纳总结:

潜水艇的原理:依靠改变自身重力来实现上浮、下潜的。

4、"孔明灯"和热气球:

利用浮力升空的,在气囊中充入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

(三)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你煮过饺子吗?生饺下锅先沉入水底,煮熟后就上浮,凉了后又沉入水底,为什么?

2、一条船从河里进入海水中,受到的浮力变化吗?船舷上浮一些,还是下沉一些?

3、如何测定血液的密度?

〔新课小结〕

经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呢?请同学出来简单地总结一下。

(一)物体的浮沉条件:

1、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其浮沉取决于它所受到的浮力和重力的大小。

(1)当浮力大于重力时,物体上浮;

(2)当浮力小于重力时,物体下沉;

(3)当浮力等于重力时,物体悬浮或漂浮。

2、若物体是实心的,密度均匀且浸没在液体中,则:

(1)物质的密度大于液体密度时,物体上浮;

(2)物质的密度等于液体密度时,物体悬浮;

(3)物质的密度小于液体密度时,物体下沉。

(二)、沉浮条件的应用:

1、密度计的原理

2、盐水选种的原理

3、潜水艇的原理

4、"孔明灯"和热气球升空的原理

三、随堂练评

1、一木块漂浮在水面上静止时,有2/5的体积露在水面外,求此木块的密度?

2、烧杯中有一冰块副在水面上,假如冰全部熔化成水,那么水面将()

A、上升B、下降C、不变D、无法判断

[课外作业]

教材第134页第1至3题

教学反思教师课后完成。

八年级物理教案【第四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会调节天平,会测出固体和液体的质量,会正确地记录测量值.

2.会用量筒测液体的体积,会正确地观察和读数.

能力目标

1.培养观察能力

观察天平的构造、观察天平的最大称量和最小称量,观察砝码(每个砝码的质量以及盒内砝码组成)

对比观察量筒和量杯的区别,观察量筒和量杯上标有的单位,它的最大刻度是多少?它的每小格表示的体积是多少?

2.培养实验能力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认真操作,自觉遵守操作规范的良好习惯.

通过天平的使用,使学生提高对平衡美、对称美的欣赏能力.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主要目的是练习使用天平称质量.通过实验培养学生使用天平的技能,同时,进一步使学生对质量的单位形成具体观念.对于称固体的质量.教材中之所以选择三个体积相同的木块、铝块、铁块让学生称量,是为了与下一节内容衔接,为学习密度知识作准备.

教法建议

本节是实验课,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方法应以实验法为主.

教学设计示例

一、本节重点、难点分析

1.天平的使用

上节课学生已初步了解了天平的基本构造和使用方法,但是由于天平是比较精密的仪器,而且又较难掌握,因此本节课应把重点放在指导学生进行规范操作上.

在天平调节前,首先应让学生明确,未经调节的天平是不平衡的,称出的质量也不准确,因此必须事先将天平调平衡,在天平调节环节中,边讲解、边示范、边对学生进行指导,在调节天平中应要求学生按照以下顺序进行:

(1)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

(2)观察游码和标尺,认识最小称量值,将游码拨到零刻度线;

(3)观察天平初始状态,确定调节螺母的移动方向;

(4)进行调节,判断是否平衡,再调节,直至平衡.

天平一旦调节平衡就不能再移动位置,否则应重新调节,这个问题一定要向学生讲清楚.

2.量筒和量杯的使用

使用前一定要指导学生认真观察量筒,观察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弄清量筒(杯)的单位,并找到它标在仪器上的位置.

(2)弄清量筒(杯)的最大刻度和最小刻度.

(3)测量时应把量筒(杯)放在水平台面上.

(4)观察时,液面如果是凹形的应以凹形液面底部为准,若是凸形的,要以凸形液面顶部为准,读数时视线应与液面相平.

二、课时安排1课时

三、教具学具准备

托盘天平、砝码盒、烧杯、水、墨水瓶、木块、铁块、铝块、幻灯片、投影仪、视频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认真观察天平复习,认真观察量筒和量杯,首先是整体观察,观察它们的构造,然后对比观察,观察它们构造的不同点,最后细致观察,观察它们上面标有的单位,观察最大刻度和最小刻度.

2.实验:测量固体的质量.

3.实验:测量一定体积的液体的质量.

4.讨论测量液体质量的方法.

5.讨论测一张邮票质量的方法.

五、 教学过程设计示例

(一)引入新课

方案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1.什么叫物体的质量?它的单位是什么?

2.实验室里测量质量的仪器是什么?

3.天平的使用方法是什么?

最后落实到实验课主题“今天我们就学习使用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方案二:教师将一些邮票、丝线、大头针、食用油实物展示给学生(也可展示图片),提问“如何称出一张邮票的质量?一卷丝线的质量?一个大头针的质量?一勺食用油的质量是多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1.练习天平的调节

(教师可将幻灯片投影到屏幕上,或使用视频,演示天平的调节.)

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向学生指明:放天平时,要合理安排实验中各种仪器在桌面上的合理布局,仪器的摆放位置应便于操作,实验过程中不能再移动天平,否则需要重新调节.

指导学生观察游码、标尺,认识最小刻度值,并把游码拨到零刻线的位置.

把游码拨到零刻度线,观察一下指针偏向哪边,确定螺母的调节方向,再调节.

学生练习调节天平,教师巡视指导.

调节天平的操作结束后,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归纳总结出“在调节天平过程中,若指针偏向标尺右侧,就需要将平衡螺母向左端旋动,若指针偏向标尺左侧,则需将平衡螺母向右侧旋动.

明确:所谓天平的平衡,就是调节横梁螺母观察天平指针的摆动是否相对分度盘中间位置静止或等幅摆动.

2.实验:练习使用天平测量固体的质量

提问:用天平称量物体的质量时,被测物体应放在哪个盘里?砝码应放在哪个盘里?用什么方法拿取砝码?

明确:用天平测量物体质量的过程是一个通过调节天平先让天平平衡,而当在左盘里放入被测物体时又破坏了这个平衡,再通过加减右盘中的砝码和移动游码使天平再次达到新的平衡的过程.此时右盘中砝码的总质量数加上游码在标尺上所对应的刻度值就等于被测物体的质量.

注意:放入被测物体后,使天平再次达到平衡的过程中只允许加减砝码和移动游码,决不允许再旋动平衡螺母.

引导学生设计测固体质量的记录表格

长方木块(g)

长方铝块(g)

长方铁块(g)

学生测量开始,教师巡视指导.

提醒学生实验时,要爱护仪器,小心谨慎地操作,认真进行测量,细心真实地记录测量结果,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3.实验:用天平称液体的质量

用天平称液体的质量时往往需要称一定体积的液体的质量.→←这时就需要我们测出液体的体积,测液体体积的仪器是量筒或者量杯,我们首先需要了解,量筒和量杯的构造及使用方法.

(1)量筒和量杯的使用

教师利用实物介绍什么是量筒,什么是量杯,然后让学生观察它们的构造,并指出其相?同点和不同点.

请同学说一下量筒和量杯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它们上边都有刻度,每隔一定数量的小刻度就有一个大刻度,上边标着数值,最上边标有字母ml.老师讲解“ml表示毫升,1毫升是1立方厘米”.

由学生归纳总结量筒和量杯的不同点.

这时教师用投影仪打出量筒和量杯的'画面让学生观察(投影片应做成复合片,可以复合不同的液面,复合人观察时的视线),以强化学生对量筒(杯)的认识.并请学生说出投影幕布上所显示的量筒、量杯的最大刻度和最小刻度值.

请同学们往量筒中倒一些水,观察液面形状,使用量筒测液体体积时,应注意:

①液面的形状是凹形的.

②用量筒测液体体积时,要以凹形水面底部为准,视线要与凹形水面底部相平.

③要把量筒(杯)放在水平桌面上观察.如果量筒中装入水银,则液面是凸起的,观察时应以凸形液面顶部为准.

教师打开投影仪,用复合片显示几个不同位置的液面,让学生练习读数(包括凸形)

(2)测量液体的质量

教师指导下启发学生认识用减液法测一定体积的液体质量的方法.具体步骤是

①在烧杯内倒入一定量的液体(体积数应大于要求测的液体体积),用天平称出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设它为

②将烧杯中的液体倒入量筒中,使量筒中液体的体积达到要求的体积值,比如100ml.

③用天平称出烧杯和烧杯内剩下的液体的质量,设它为

④100ml液体的质量就等于减

(3 )引导学生设计用天平测液体质量的记录表格

空烧杯的质量(g)

烧杯和水的质量(g)

水的质量(g)

学生开始实验,教师在同学中间巡视、指导.

实验结束后,要求学生把桌子上的所有实验器材整理好,并摆放整齐.

(三)总结、扩展

请同学们回答“想想议议”中的问题.指出我们无法直接用天平称出一张邮票的质量,但我们可以称出若干张相同邮票的总质量,用质量数除以张数就是一张邮票的质量.

介绍“累积法”.

学习长度测量时,测一张纸的厚度使用的方法和测一张邮票的质量的方法是相同的.虽然一个是测物体质量,一个是测长度,但思路一样,都是用累积的方法.

提问“今天的实验中称的木块、铁块、铝块,体积大小是相同的,但它们的质量是否相同?水、酒精的体积都是100ml,但它们的质量是否相同?从测量值可以看出不相同,这是为什么?请同学们回去考虑.”为下一节课“密度”的教学打下伏笔.

探究活动

质量测量精确度

课题调查质量测量的精确度

组织形式学生活动小组

活动流程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

各种质量的测量工具的不同场合下使用其精确度,例如托盘天平测量中药的质量、物理天平测量金的质量等.

备注

1、写出探究过程报告.

2、发现新问题.

自制测量工具——天平

课题自制测量工具

组织形式学生活动小组

活动流程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

可选择各种方便易找的材料制作天平,与实际天平对照,努力改进,提高精确度.

备注

1、写出制作过程报告.

2、发现新问题.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17 2783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