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初中教案 >

《杜甫诗》4篇

网友发表时间 66016

发表时间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教案“《杜甫诗》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杜甫诗三首》1

1、作家作品背景:

杜甫,唐朝诗人,后人尊称“诗圣”,诗多咏怀和忧国忧民之作。

《望岳》是杜甫早期作品,诗中透出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春望》与《石壕吏》是诗人在“安史之乱”年间的作品,《春望》集中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石壕吏》则体现了对叛军的憎恶,对国家能平叛胜利的渴望,赞扬老妇自请应役的精神,又对统治者爪牙的残暴进行了含蓄的揭露。

2、文学常识:

古体诗是和近体诗相对而言的,包括乐府民歌和文人的创作。古体诗形式比较自由,篇幅长短不拘,每句字数不等,但四言、五言、七言较常见,也有杂言的。古诗押韵较宽,可以押平声韵,也可押仄声韵;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中间换韵。古体诗不讲对仗,而且不求工整,不避重字。

律诗的格律严格,常见的有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律诗有如下规定:⑴

限字句。律诗分为四联,分别是:首联、颔联、颈联、尾联。⑵

定韵脚。双句必须押韵,通常押平声韵,只许一韵到底,不能中间换韵;也不能用相同的字押韵。⑶

对平仄。诗句中每个字用平声或仄声,都有基本规定,一般按照对仗句平仄相对的原则处理,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⑷

讲对仗。中间两联必须对仗,首尾两联则可对可不对。

绝句每首四句,常有五言、七言两种。绝句在平仄和押韵规则上完全和律诗一样,但在对仗上比律诗灵活,可以全首对仗,也可通篇不对仗。

词起于唐而盛于宋。原为歌词,后衍变为一种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故词又叫长短句。词在声调、字数、句数等形式方面都有严格规定。每首词都有词牌,如“水调歌头”、“如梦令”等,词牌规定着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词牌和词的内容并无必然联系,有的词在词牌下另立标题,表明作品的内容或主题。也有的词没有题目,人们往往用该词的第一句话来代替题目,以和同词牌的词相区别。按照字数多少,词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词的段落叫阕或片。

《杜甫诗三首》2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练习

春 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这首诗自问世起,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脸炙人口,历久不衰。它反映的是诗人_____的高尚情操和_____的情怀。

2、前四句写景,“城春草木深”写的不是生机盎然,而是_______________。诗的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

二、《石壕吏》阅读训练题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石壕吏》是一首____诗(体裁),以____为顺序。中心人物是____,事件是______。

2、《三吏》《三别》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

3、“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正确译文是:_____

4、组词:

⑴ 妪___讴__呕

⑵ 孤__狐__弧__

⑶ 炊__吹___欢

⑷ 暮___幕___慕

5、解释句中的词语:

⑴ 老翁逾墙走 逾:

⑵ 三男邺城戍 戍:

⑶ 老妪力虽衰 妪:

⑷ 急应河阳役 应:

⑸ 夜久语声绝 绝:

⑹ 如闻泣的咽幽 咽:

6、文中的哪些话揭示了战争造成的灾难?哪些话道出了老妪家中的贫寒?

7、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参考答案

编者按要想学好数学,多做试题是难免的,这样才能够掌握各种试题类型的解题思路。在考试中应用自如,使自己的水平得到正常甚至超长发挥。

1、注音:

齐鲁青末了(liǎo) 岱宗(dài) 决眦(zì)

浑欲不胜簪(zān) 逾(yú) 戍(shù)城

老妪(yù) 泣幽咽(yè)

2、形似字区别:

3、同音字辨析:

4、解词:

岱宗:对泰山的尊称

造化:指天、地、大自然

钟神秀:聚焦

阴阳割昏晓: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

决眦入归鸟:眼眶,眼角

烽火连三月:喻指战火

浑欲不胜簪:简直

妇啼一何苦:多么

犹得备晨炊:还能够

5、难句试译:

⑴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文:(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到那时),向四周看去,层层叠叠的山峦都显得矮小了。

⑵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文:白头发越搔越少,简直连簪子也要插不住了。

⑶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译文:(我)赶快去承担河阳兵营的差使,还来得及做明天的早饭。

初二语文试题栏目

一、1、热爱国家眷念家人

2、因战乱造成的人走城空的荒芜之状

二、1、叙事时间先后老妇差役捉人,老妇应役

2、《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3、因为有孙子在,所以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进进出出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

4、⑴ 老妪讴歌呕吐 ⑵ 孤独狐狸弧形 ⑶ 炊具吹牛欢呼 ⑷ 暮色幕布仰慕

5、⑴ 越过 ⑵ 防守 ⑶ 年老的女人 ⑷ 应征 ⑸ 停 ⑹ 形容低微。断续的哭声

6、“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7、这首叙事诗,叙述差吏乘夜捉人,连一个老妇也不放过的故事,描绘出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表现了诗人对人民的同情。

初二语文试题栏目

编者按要想学好数学,多做试题是难免的,这样才能够掌握各种试题类型的解题思路。在考试中应用自如,使自己的水平得到正常甚至超长发挥。

一、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问题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解释下列诗句中加点的词:

⑴ 水何澹澹

⑵ 星汉灿烂

⑶ 山岛竦峙

2、曹操的《观沧海》是写景抒情之作,所写之景既有眼前的实景,又有想象之虚景,写想象之景的诗句是:“____”。

3、课文注解说,曹操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观沧海》算得上“慷慨悲壮”吗?若算不上,请你试作概括(最好也是四个字),并指出这首诗表现了曹操怎样的理想和抱负。

答:

二、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问题

无家别

杜甫

寂寞天宝后①,园庐但②篙藜。我里③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贱子④因阵败,归来寻旧蹊⑤。

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

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宿鸟恋本枝,安辞⑥且穷栖?

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鼙⑦。

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⑧。近行只一身,远去终转迷⑨。

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⑩。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⑾。

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⑿。入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⒀?

注释

①[天宝后]指安史之乱后。②[但]。③[里]村庄。④[贱子]老兵自称。⑤[蹊]小路。⑥〔安辞〕怎敢辞去。⑦习间鼓鼙"指参加军事训练。⑧[携]离,告别。⑨[终转述]终究是前途迷茫,生死吉凶难料。⑩[齐]同。⑾[委沟溪]丢在山沟里。⑿[酸嘶]痛楚悲苦地哭。⒀[蒸黎]老百姓。蒸,众多;黎,平民。

1、诗篇开头“寂寞”二字的作用是?

2、家乡今昔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这也是____________的根源。

3、“_________________”一句写出了家乡已非“旧”时面貌,早被“蒿藜”淹没的情景。这句里的“_____”字用得特别传神。

4、“日瘦气惨凄”是“贱子”触景生情,烘托出他____________________心境;这一句用了____的修辞方法。

5、“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的深刻含意是?

6、“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中“永痛”的意思是?

7、“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的意思是?

8、翻译,并简略说明其写作特点。

⑴ 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

译文:

写作特点:

⑵ 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近行只一身,远去终转迷。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

译文:

写作特点:

⑶ 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

译文:

写作特点:

参考答案

《杜甫诗三首》3

《望岳》写作背景:

杜甫在 25 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 在山东兖州任司马,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 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 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可是,读这一首感觉 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气都将使你感奋不已。

《望岳》是一首五言古诗。 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多数通篇是五言句或七言句, 也有以五言或七言句为主而杂有长短句的; 用韵比较自由,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换韵。 从句式方面看,古诗一般四字为二二式, 五字为二二一式或二一二式,七字为二二二一式。 《春望》写作背景: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 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 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郎州的羌村, 去投奔肃宗。途中叛军俘获,带到长安。因他官卑 职微,未被囚禁。 《春望》写于次年三月。 他乘隙逃离长安,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 当时朝廷的所在地——凤翔县。这首诗是诗人 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

《春望》写作背景:

《春望》是一首近体诗。 近体诗是指在唐代形成的格律诗。 近体诗从句式上说有五言、七言之分; 从篇幅上说有律诗、绝句两种。 律诗分五律、七律两种。 全诗共四联,分别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中间两联要求对仗。 二、四、六、八句尾要押韵,通常押平声。

《石壕吏》 写作背景: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 杜甫回到洛阳,看看战乱后的故乡。可是不到两个月, 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 河阳一带又骚动起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 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诗人这时被迫离去, 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上他所看到的 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 著名的“三吏”“三别”就是根据这番经历写成的。 三吏: 《石壕吏》 、 《新安吏》 、 《潼关吏》 ; 三别: 《新婚别》 、 《垂老别》 、 《无家别》 。 其中, 《石壕吏》因构思巧妙、情节生动而流传最广。

《杜甫诗三首》4

知识目标:

识记重点词语,朗读并且背诵全诗

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诗歌,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2、改写并表演诗歌,体味诗歌语言凝练、内涵丰富的特点。

德育目标:

教育学生应该正确的评价和分析历史,认真体味处于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在面对频仍战乱时的深切苦难,热爱现在的幸福和平的生活。

教学设计:

一、导入 课文:

同学们,回答的十分的正确。早年,杜甫壮怀满志,“少年不知愁滋味”,中年,杜甫饱尝了人间的冷暖,对生活又有了一番新的认识与体味,今天,便让我们一同来学习杜甫的另1篇诗歌《石壕吏》,来品味一下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苦难。

二、出示学习目标:

1、识记重点词语,朗读并且背诵全诗;

2、整体感知诗歌,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3、表演诗歌,体味诗歌语言精炼、内涵丰富的特点。

三、解释下列划线词语:

1、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2、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3、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4、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5、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6、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7、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四、整体感知:

通读全文,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作者思想的矛盾性:

1、歌颂老妇勇担,望评定苦难,天下太平;

2、同情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深表同情。

五、思考品味:

1、齐读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回答问题:

1)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官吏为什么选择夜晚“捉”人?

2)课文用怎样的一句话来概括官吏和老妇的表现的?

2、文章的第三自然段是文章的主体部分,这一部分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进行描述的?

课后记:本首诗歌可以在充分理解掌握诗歌基础知识和基本思想感情的基础上采取课堂表演的形式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进而加强学生对诗歌内容的深层理解,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