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伊氏锥虫病:(1)即“苏拉病”,寄生于马、牛的血液、淋巴结、造血器官中;以纵分裂法进行繁殖;由虻和厩螫蝇传播。(2)马和犬最易感,7 ~ 9月多发。(3)临床特征:胸前、胯下、阴茎部位皮下水肿。(4)马:呈急性经过,死亡高,体温四十度以上,稽留数日后恢复正常,之后又升高,如此反复;消瘦、贫血、黄疸、瞬膜上见出血斑、体下垂部水肿。(5)牛发病后呈慢性经过。(6)诊断:在血液中查出虫体是最可靠的诊断依据;如:压滴标本检查。(7)防控:苯磺苯酰脲、喹嘧胺、三氯脒、氯化氮胺菲啶盐酸盐。临床常采用药物预防。
2.新孢子虫病:(1)卵囊:在终末宿主犬肠道中,网形。(2)速殖子(滋养体)存在于中间宿主牛胎盘中。(3)包囊:存在于新生犊牛神经系统中,呈圆形。(4)症状:牛流产、犊牛先天性神经肌肉损伤。(5)病变(病理):非化脓性脑脊髓炎。(6)诊断:特异性抗体染色,间接免疫荧光试验。(7)防治:淘汰病牛和血清抗体阳性牛。
3.隐孢子虫病:(1)症状:犊牛和羔羊严重腹泻、禽类剧烈呼吸道症状、人严重腹泻,具有重要公共卫生意义。(2)发育:经历卵囊、子孢子、裂殖子、滋养体、配子体、配子等。(3)水源污染为重要原因,潮湿、温暖季节多发。(4)奶牛以安氏隐孢子虫最为常见,禽类中以贝氏隐孢子虫最为广泛。(5)诊断:用饱和盐水漂浮法收集粪便中的卵囊,在油镜下检呈玫瑰红色的卵囊。取死亡病例消化道黏膜,做成涂片,用齐尼氏染色法染色,在绿色背景上观察圆形的红色虫体。(6)防治:粪便的有效处理和环境卫生控制最为有效。(7)消毒药:氨水或福尔马林。(8)卵囊内含4个裸露子孢子或1个大残体。
4.肉孢子虫病:(1)终末宿主:犬(小肠上皮细胞内)。(2)中间宿主:草食动物(肌肉内)。(3)诊断:肉眼可见肌肉中黄白色包囊,压破包囊后镜检香蕉形慢殖子或粪检卵囊或孢子囊。(4)防治:严禁犬、猫接近畜禽。
5.华支睾吸虫病:(1)寄生于终末宿主人、犬、猫、猪的肝脏、胆囊、胆管内。(2)虫体扁平呈叶状、成虫寿命可达20年。(3)第一中间宿主———淡水螺,第二中间宿主———淡水鱼和虾,人、猪、犬、猫由于吞食这类鱼虾而被感染。(4)症状:多为隐性感染。(5)诊断:离心法粪检虫卵检出率最高(虫卵上端有卵盖,下端有一小突起,内含毛蚴)。(6)治疗:吡喹酮、丙硫咪唑、六氯对二甲苯。(7)预防:军犬应定期粪检,不吃生鱼虾。
6.类圆线虫病:(1)即“杆虫病”,第一期幼虫为杆虫型,第二期幼虫为丝虫型(对动物有感染性)。(2)动物体内虫体为雌虫,自由世代的虫体生活在土壤中,虫卵为圆形、壳薄,内含折刀样幼虫。(3)其生活史为世代交替。(4)主要感染途径:皮肤。(5)症状:1月龄仔猪最易感,消瘦、生长迟缓、大批死亡。(6)兰氏类原线虫寄生于猪小肠,特别是十二指肠黏膜内。(7)病理:湿疹、肺泡出血、卡他或水肿或溃疡性肠炎。(8)诊断:粪检虫卵可确诊。(9)治疗:噻苯达唑、芬苯达唑。
7.毛尾线虫病:(1)即“毛首线虫病”“鞭虫病”,虫体呈乳白色,雄虫后部弯曲、雌虫后端钝圆,虫卵呈棕黄色,腰鼓形,卵壳厚,两端有塞。(2)主要寄生于盲肠,4月龄感染率最高,多为夏季感染,秋冬出现症状。(3)病变:盲肠、结肠的广泛性慢性卡他性炎症。(4)诊断:粪检虫卵或剖检发现虫体。(5)治疗:左旋咪唑、苯硫咪唑。
8.疥螨病:(1)由疥螨寄生于表皮内的慢性皮肤病,成虫呈圆形,有肢4对,成虫在宿主皮肤中挖隧道,并产卵和孵化成幼虫,幼虫再转变为若虫和成虫。(2)特征:剧痒、湿疹性皮炎、脱毛、患部向周围扩张,高度传染性,多发生在头部。(3)诊断:病变皮肤与健康皮肤交界处采病料,镜检虫体。(4)治疗:伊维菌素、阿维菌素、溴氰菊酯、二嗪农。(5)猪疥螨、剧痒、脱毛、结痂、龟裂。
9.痒螨病:(1)由螨寄生于皮肤表面引起。(2)虫卵、幼虫、若虫、成虫均在家畜体表完成,以吸取体液为营养。(3)绵羊、牛、兔最易感,其中对绵羊的危害特别严重,秋季多发。(4)症状:奇痒,山羊主要发生在耳壳内面,水牛体表形成“油漆起曝”状痂皮,兔的外耳道炎。(5)刮取皮屑镜检虫体。(6)治疗:阿维菌素。
10.蜱病:(1)蜱是寄生于畜禽体表的一种重要吸血性寄生虫。(2)硬蜱:呈红褐色,背面有盾板,幼虫期和若虫期寄生在小型哺乳动物,成虫寄生在家畜体,大多在温暖季节活动。(3)软蜱:体背面无盾板,呈弹性的革状外皮,其生活史为不完全变态,经卵、幼、若、成虫4个阶段,生活在畜禽舍缝隙,多在半夜吸血。(4)诊断:于动物身上发现蜱,即可确诊。(5)防治:伊维菌素、溴氰菊酯、二嗪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