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微生物药:指对细菌、真菌、支原体和病毒等微生物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的化学物质。
1.最小抑菌度(MIC):能够抑制培养基内细菌生长的最小浓度。
2.最小杀菌度(MBC):能够杀灭培养基内细菌生长的最低浓度。
3.抗菌药后效应(PAE):细菌和抗菌药短暂接接触后,将药物完全除去,细菌的生长仍能受到持续抑制。
4.广谱抗菌药:如四环素、酰胺醇。抗菌谱:抗菌药物的抗菌范围,分窄谱抗菌药和广谱抗菌药。
5.抑菌药:如磺胺、四环素、酰胺醇。
6.杀菌药:如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交叉耐药性:病原菌对一种药物产生耐药性后,往往对另一类药物也具有耐药性。
7.抗阳性菌的药:如青霉素、链霉素、第一代头孢等。
8.抗阴性菌的药:如链霉素、喹诺酮类。
9.支原体感染用药:恩诺沙星、四环素类、泰乐菌素等。
10.青霉素、头孢类:易引起犬、马过敏反应。
11.四环素静注可引起马严重反应,甚至死亡。
12.联合用药:如磺胺药与TMP;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金霉素+泰乐菌素(4∶1);林可霉素+大观霉素;
13.繁殖期速效杀菌剂(I类):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
14.静止期慢效杀菌药(II类):氨基糖苷类、多黏菌素类。
15.速效抑菌剂(III类):四环素类、酰胺醇类、大环内酯类。
16.慢效抑菌剂(IV类):磺胺类。I类和II类合用:增强作用,如青毒素与链霉素合用;I类和III类合用:拮抗作用,青霉素和四环素合用;I类和IV类合用:可能无明显影响,如青霉素和SD合用治脑膜炎时提高疗效;II类和III类合用:相加或无关作用。
17.肠道易吸收的磺胺药:磺胺噻唑(ST)、磺胺嘧啶(SD)、磺胺二甲嘧啶(DM2)、磺胺甲嘧啶(SMM)、磺胺喹啉(SQ)。磺胺类药动学:吸收:内服易吸收,一般肉食动物3 ~ 4h、草食动物4 ~ 6h、反刍动物12 ~ 24h血药浓度达到高峰。分布:分布于全身各组织和体液中,大部分与血浆蛋白结合率较高。是脑部细菌感染首选药。代谢:主要在肝脏代谢,方式是对位氨基经乙酰化灭活。磺胺类药物易在肉食和杂食动物尿液中沉淀产生结晶尿,损害肾脏功能。排泄:口服难吸收的主要随粪便排出,易吸收的通过肾脏排出。抗菌作用:对大多数革兰氏阳性菌和部分阴性菌有效,对衣原体和某些原虫也有效。作用机理:磺胺类药是通过干扰敏感菌的叶酸代谢过程而抑制其生长繁殖。不良反应:急性中毒(内服或注射量过大)表现为兴奋,雏鸡大批死亡。慢性中毒(长期用药一周以上)表现为结晶尿、血尿、蛋白尿。
18.磺胺类药的应用:①静注得快,可使雏鸡大批死亡;②肠道感染用磺胺脒SM;③泌尿道感染:磺胺- 6 -甲氧嘧啶(SMM);④创面感染用SD - Ag;⑤乳腺炎用SM2;⑥忌与维C、CaCl2、青霉素配伍,首次剂量加倍;⑦产蛋期禁用;⑧剂量偏大或给药超过一周,则出现结晶尿。
19.肠道难吸收的磺胺类药:磺胺脒(SM)、琥珀酰胺胺噻唑(SST)。
20.外用磺胺类药:醋酸磺胺米隆(SML)、磺胺嘧啶银(SD - AG)。
21.二甲氧苄啶(DVD)与SR合用:治疗禽、兔球虫病。
22.喹诺酮类药具有的特点:抗菌谱广、杀菌力强、吸收快、抗菌机理独特、使用方便、不良反应小。作用机理:抑制细菌脱氧核糖核苷酸(DNA)回旋酶,干扰DNA复制产生杀菌作用。喹诺酮类药应用:(1)与Ca2 +、Mg2 +、Fe2 +、Al3 +螯合,影响吸收;(2)抑制咖啡、茶碱代谢,出现中毒症状;(3)使幼龄动物软骨变性;(4)8周全前犬及产蛋鸡禁用。
23.恩诺沙星:对支原体特效;血药浓度大于8倍MIC时,效果最佳。
24.环丙沙星:用于鸡大肠杆菌、传染性鼻炎等。
25.达氟沙星:生物利用度高;用于牛巴氏杆菌、支原体等。
26.二氟沙星:内服、肌注完全吸收;用于葡萄球菌、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等。
27.沙拉沙星:内服吸收的利用低;肌注吸收快,利用度高;常用于猪、鸡大肠杆菌。
28.诺氟沙星:内服、肌注均吸收快;生物利用度低,常用于肠道感染。
29.乙酰甲喹(痢菌净):对密螺旋体特效首选药,不能用作促生长剂。
30.喹乙醇(奥喹多司):具有潜在致癌作用,促生长(猪)。
31.喹烯(醇)酮:主要用于猪的促生长。作为猪饲料生长激素。
32.甲硝唑(灭滴灵):治疗厌氧菌感染、滴虫和阿米巴原虫作用。
33.二甲硝唑:治疗禽组织滴虫病、纤毛虫、阿米巴原虫、猪痢疾、厌氧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