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处方药:凭兽医的处方才能购买使用的兽药。药物: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或者是有目的地调节生理机能的物质。毒物:指能对动物机体产生损害作用的物质。药物剂型:液体剂型、半固体剂型、固体剂型。
2.药物转运的方式:简单扩散、主动转运、易化扩散、胞饮作用、离子对转运(如磺胺类)。给药方式:内服给药、注射给药、呼吸道吸入、皮肤给药。
3.弱酸性药物:如水杨酸盐、青霉素、磺胺类等。
4.弱碱性药物:如吩噻嗪类、赛拉嗪、红霉素等。
5.吸收率由低到高的给药途径:皮肤<内服<皮下注射<肌肉注射<呼吸道吸入<静脉注射。内服给药吸收影响因素:排空率、pH值、胃肠内容物充盈度、药物的相互作用、首过效应。
6.药物失效:Ca、Mg、Fe、Zn等离子与四环素类、氯喹诺酮类发生螯合,可使药物失效。
7.首过效应:内服药物到达血液循环之前,必先通过肝,在肝药酶和胃肠上皮酶的作用下进行首次代谢。全身性疾病,不宜内服给药。
8.浇淋剂(皮肤给药):最好生物利用率不足20%。
9.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①脂溶性,非解离型小分子的分布;②血浆蛋白结合率;③器官血流量;④药物对组织细胞亲和力;⑤体液pH及药物解离度;⑥体内屏障(血脑屏障、胎盘屏障)。
10.巴比妥类酸性药物中毒时,用NaHCO3解毒。
11.参与药物代谢的酶:主要为肝脏的微粒体酶系,主要为混合功能氧化酶;包括催化氧化、还原、水解和结合反应的酶系,最重要的是细胞色素P - 450混合功能氧化酶系Cyp450。
12.药物产生耐药性的重要原因:药物头奋Cyp450单氧化酶系,促其合成增加,即酶的诱导。酶的诱导可使药物本身或其他药物的代谢率提高,使药物药效减弱。
13.肾排泄药物:极性高的代谢产物(离子)原形药(青霉素、链霉素、氧氟沙星)。酸性药物在碱性尿液中易排出,磺胺药与NaHCO3同服。
14.胆汁排泄物:相对分子质量300以上并有极性基团的药物。
15.能形成肝肠循环的药物:己烯雌酚、消炎痛、红霉素、吗啡。
16.乳腺排泄药物:为被动扩散机制;因乳汁偏酸性,则静注碱性药物易从乳汁排泄,如红霉素、TMP。
17.半衰期:T1 /2= 0. 693 /Ke= 0. 5Co/Ko(Co为初始深度;Ko为0级消除速率)。
18.表现分布容积:大于1时表示药物组织浓度高于血浆浓度,分布广,如吗啡、利多卡因等;小于1时表示药物组织浓度小于血浆浓度,分布小,如水杨酸等。
19.生物利用度:药物以一定的剂量从给药部位吸收进入全身循环的程度,是决定药物量效关系的首要参数。
20.庆大霉素:可引起神经损伤性耳聋。
21.药物的不良反应:副作用、毒性作用、变态反应、继发性反应、后遗效应、特异质反应。药物的作用方式:局部作用、吸收作用(全身作用)、直接作用(原发作用)、继发作用。
22.配伍禁忌:配伍时,药物出现中和、水解、破坏反应;如静滴酸性药物中如加磺胺嘧啶的析出晶体。
23.拮抗作用:两药合用总效应小于它们单用效应的代数和。
24.治疗指数= LD50/ED50=半数致死深度/半数有效深度(大于3时才有价值)。药物的量效关系:无效量、最小有效量、半数有效量(ED50)、极量、最小中毒量、致死量、半数致死量(LD50)。安全范围:ED95与LD5之间的距离,该距离越大,药物安全性越高。
25.汞、砷中毒时:用二硫基丙醇解毒(形成无毒络合物)。
26.抗炎镇痛药可抑制前列腺素合成;达到解热、镇痛、消炎效果。
27.阿托品:术前抑制腺体分泌,抑制胃肠道蠕动达到止泻效果。
28.人工盐:小剂量健胃,大剂量为下泻作用。
29. MgSO4:内服下泻作用,静注可抑制中枢,有镇静效果。
30.肾上腺素:须注射给药,用来强心、止血,口服无效。
31.氨基糖苷类:链霉素,内服难吸收,须注射给药。
32.牛的麻醉:给药顺序为:制酵药(防瘤胃鼓胀)→阿托品(抑制唾液分泌)→赛拉嗪(麻醉)。
33.利多卡因:只有静脉注射时,才对控制心律不齐有效。
34.兽药残留产生的主要原因:没有遵守休药的规定。
35.影响药物作用因素:药物方面(剂量、剂型、给药途径、疗程、联合用药)动物方面(种属差异、生理差异、病理因素、个体差异)饲养管理(饲养因素、环境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