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母三迁》原文及注释(优质4篇)
【前言导读】这篇优秀范文“《孟母三迁》原文及注释(优质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孟母三迁》的故事【第一篇】
这篇文章主要是讲民工李女士为了给儿子小华得到更好的教育,进行了多次的“迁徒”:从山西农村迁到县城,再从县城迁到省城,相继更换了三所学校,却忽略了儿子的感受,几天前,李女士在整理小华的书包时,发现小华在日记里写到:“妈妈,求求你,不要再换地方了,城市里的学生们总是用异样的目光看着我,我觉得自己就像个怪物一样!”“妈妈,我不想上学了,求求你了!”儿子的话深深刺痛了她的心。
看了这篇文章之后,我心里感触很深,我觉得李女士做得不对,她不考虑儿子的感受就武断地决定,这样只会遭来孩子的叛逆。由此,我想到了《拔苗助长》的故事:一农夫为了使他种下的禾苗长得更快,就人为地去把禾苗拔高一截,最后倒致禾苗全部死光,庄稼颗粒无收。究其原因,那是因为他不遵循事物生长发展的规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教育孩子也一样,急着让孩子一鸣惊人,却忽略了孩子的爱好。嘴上说是爱他,可行动上却是害他呀!每个父母都想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可一口吃不成胖子,心急的话必会事与愿违。孩子想要**飞翔,做家长的也应该反思反思。
家长们,请给我们一些**的空间吧!我们需要自主更需要快乐!
感恩父母演讲稿【第二篇】
流年似海,当以前的过往被遗忘,当以前的允诺被风化,当生命饱经沧桑,母亲依然是迷人的梦境,父亲依然是沉默的**。无论你身在何地,心在何方,有两个人始终占据着你心底最柔软的地方。他们愿意用生命去爱你,这种爱允许你肆意索取与享用,却不需任何回报。他们就是我们至亲至爱的父母啊!流年似水,亲情的味道,源远流长。星落凡尘,斑白了双鬓;碧水荡漾,蹉跎了青春。从婴儿的“呱呱”坠地到哺育我们长大**,父母的关心和爱护是最博大最无私的,吮着母亲的乳汁离开襁褓;牵着父亲的手迈出了人生的第一步;在满满的幸福中酣然入睡,在无微不至的关怀中茁壮成长。父母为我们不知付出了多少心血与汗水,寄托了多少个日日夜夜,才使我们在这个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里,体会着人生的冷暖,享受着生活的快乐。父母的爱如冰清,如玉洁,深沉如海,恩重如山。对这种比天高,比地厚的恩情,我们又能体会到多少呢?当我们不再牵着父母的双手时,是否明白他们的双手已长满老茧当我们不再依偎在父母怀里时,是否明白他们的面庞已满是皱纹这些都是岁月留下的痕迹啊!有了这,才有了我们这似火的青春啊!流水穿石,穿不透母亲的雨衣,愚公移山,移不走父爱的高峰,繁花落幕,爱的痕迹依稀可见。当我们用很简单的
口吻说顶撞他们的规劝时,当我们很浪漫的与朋友闲逛时,当我们用很不屑的态度逃课上网时,当我们用很“潇洒”的姿态对待生活时,当我们大把大把地花钱却一点也不在乎时,当我们上课却神游太虚幻境时,当我们互相攀比与父母赌气时,当我们情绪不好对父母发泄时,我们的父母那,总是默默地忍受,总是以很富裕的方式给我们掏钱,总是以很简单的口气对我们说他们上班不累,总是以很奢侈的方式让我们吃顿饺子,总是以很习惯的口气说他们穿惯了那些旧衣裳,总是用大部分的收入为我们冲卡,满不在乎地说,“孩子,别饿着,吃好了才有精力学习。”总是很倾心地说,“有你这样的孩子,我们知足”。可这些彻骨的爱,我们可曾明白,可曾理解?这时,我想到了感恩,鲜花感恩雨露,因为雨露滋润他成长;苍鹰感恩长空,因为长空让他飞翔;高山感恩大地,因为大地让他高耸。因为感恩才会有这个多彩的世界,因为感恩才会有真挚的亲情,因为感恩才让我们懂得了生命的真谛!羔羊跪乳,乌鸦反哺,**儿女孝父母。
孟母三迁文言文【第三篇】
对素材的改造运用可分为两类。
一是形式上的改造。即对原素材的体裁形式、语言形式、人称和叙述方式等进行变革,让其呈现出新的面貌。有些情节性较强的素材,我们可以选择普通人以外的,如生物、物品的观念等特殊角度进行加工创新,以陌生“人”的眼光去看待熟悉的事物,从而使素材达到“陌生化”即新鲜的效果。
二是内容上的改造。对原素材的内容进行扩展、想象、压缩或逆向改写等。
使用改造创新法处理素材,要注意以下几点:①改造后的素材适用于写作文体。②改造后的素材适合主题的表达。③改造旧例与加工合成不同,改造旧例是立足于对一个素材的新角度的挖掘,加工合成是把几个素材合到一起成为一个新的整体。
例文
“特大新闻!孟母又搬家了!”卖报纸的小贩在大喊。哟!孟母又搬家了。想必大家都听过孟母三次搬家的故事吧!这回不知道孟家与谁为邻了。
还记得孟母说过的一句话:“邻,是无法回避的,却是可以选择的。”这次孟母搬家是因为学堂附近出现一大堆工厂,什么钢铁厂、石油加工厂的,环境受到了很严重的污染。孟母曾去申诉:“与你为邻,我们深受污染之害,这土地几里尽是乌烟,尔何不速速离去?”但一直没有得到答复,孟母只得带着孟子又一次搬家了。
孟母经过深思熟虑,决定在广州的摩天大楼的最高层落户了。孟母想,已经在最高层了,不会有人打扰到孟子的学习的。经过一段时间的风平浪静后,孟子变得有些奇怪,出入西装革履、穿金戴银的。孟母一探究竞,发现住在周围的邻居都为暴发户,还听到一次他们与孟子的对话。“孟子先生,与你为邻真是三生有幸,希望能借助一下你的声誉来为我们的商品提升一下形象,酬金方面任你定夺。”甲说。“这个嘛!好说,只要你会做人就可以了。”孟子的这句话吓着了孟母!呜呼!她决不能容忍自己的孩子如此势利、重金钱。
这次,孟母只好带着孟子到国外去了。
谁知到了美国定居后,孟母的希望又一次落空了。由于恐怖主义的存在,他们经常受到恐吓。甚至袭击。孟子在惊慌之下,得了精神病。
孟母大哭道:“与他为邻,伤我儿人格:与你为邻,害我儿身体。到底是为何?难道找一个好的‘你’作邻居都没有吗?为何要为难我们这些人?为何要我们与那些世俗不堪的人为邻?”
孟母搬家寻邻的希望都落空了,最后,孟母带着孟子在精神病医院里住下。邻居都是些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都是些性格高洁、不畏的人,好像陶潜和李白也在里面吧。
我想他们应该找到了和找对了自己的邻居。因为我总听到孟母这样说:“陶潜先生,与你为邻,真好!我家的孟子又聪明了不少……”
孟母三迁文言文【第四篇】
[关键词] 成长环境 模范带头 以情感人
我校坐落在伟大思想家孟子诞生地,距“孟母三迁祠”三里多路,故而得名“三里小学”。身处孔孟诞生地,无时无处不在深受亚圣孟子思想的熏陶和洗礼。作为家乡的一名教育工作者,传播孔孟思想、发扬光大“孟母教子”精神是应尽的职责,特别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和从事班主任工作中,扎实汲取亚圣孟子在成长历程中的经验教训,做出了点滴探索,并在班主任实践工作中加以应用,收到了明显效果。
一、从“孟母三迁”故事中汲取到“后进生”转化的良策
“孟母三迁择邻”的故事在全国可谓是家喻户晓,孟母为了给年幼的孟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孤儿寡母的竟然接连搬家三次,孟母肯定受到了诸多磨难,那为什么还要搬家呢?可见孟母十分重视外界环境对孩子的影响。结合平时的班主任实践工作,我认为良好的“环境”因素对于学生是举足轻重的,特别是在做好“后进生”转化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在平时,我十分注重学生座次调整工作,将其作为做好后进生转化的重要举措来抓,坚持对学生座位一月一调整。具体操作中,除坚持兼顾学生身高的个别因素外,更重要的是广泛征求科任教师对学生的综合评价,在此基础上,让各科尖子生和后进生结对子,特意安排在一个邻近课桌上学习。此外,我对每个后进生实行动态监测管理,一旦一门功课取到明显长进后,就及时将其安排在另外一门功课尖子生课桌附近学习。实践证明这种方法十分有效,一般在一个学期内,绝大多数后进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都能取得明显长进,有效促进了一个班级平衡发展。为此,我也经常被安排轮换接替担任各年级的班主任。
二、从“买肉啖子”故事品尝到模范带头作用的“甜头”
“买肉啖子”的故事,讲的就是孟母如何以自己的言行对孟子施以诚实品德教育的故事。有一次,邻居家磨刀霍霍,正准备杀猪。孟子很好奇,就去问母亲:“邻居在干什么?”“在杀猪。”“杀猪干什么?”孟母听了,笑了笑,随口说道:“是给你吃啊。”刚说完这句话,孟母就后悔了,心想邻居不是为了孩子杀的猪,我却欺骗了他。这不是在教他说谎吗?为了弥补这个过失,孟母真的买来了邻居的猪肉给孟子吃了。可见孟母十分注重言传身教,以自己的一言一行,来启发教育孟子,始终在年幼孟子面前发挥“带头”和“树标”的作用,对孟子今后的成长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作为班主任,也应该从中汲取经验,才能更好的做好班级管理工作。我认为班主任作为一个班级的最高管理者,不应高高在上,则应成为集体中的一员,带头模范执行班集体共同制定的规章制度。“诚实守信,热爱劳动”是我们班规的第一条。记得我在教《春天来了》这篇文章时,描述着“柳树吐绿、小草发芽、冰雪融化……”渐渐地,孩子们被吸引进一个春天般的童话世界里,一个孩子突然站起来情不自禁的问:“老师,我们周末能去春游吗?”,我当时也没多想,爽快的答应:“可以呀”。说完又后悔了,全班50多名学生乘车外出可不是容易的事,后来虽然学校答应了,但是学校资金紧张,暂时拿不出钱来。为兑现自己的诺言,同时,也为了带头恪守“诚实守信”的班规,我硬是取了当月的部分工资组织学生就近爬山春游。为带头执行“热爱劳动”的班规,每次周五卫生区大扫除,我总是亲自和学生一块干,每位学生都很抢着干,从来不言谁干得多与少,从来不用班主任支派,但我们班的卫生评比总是第一名。此外,课堂纪律等各项班规也得到较好的遵守,任课老师普遍反映我们班班风好,纪律好,学生回答问题积极踊跃,学区的老师讲公开课时都喜欢用我们这个班。身教胜于言教,模范的力量是无穷尽的。
三、从“断机教子”故事中感受到以情感人的“魔力”
“断机教子”,讲的是孟母鼓励孟子读书不要半途而废的故事。孟子少年读书时,开始很不用功。有一次,孟子逃学回家,孟母正坐在机前织布,她问儿子:“《论语》会背诵了吗?”孟子回答说:“会了。”孟母高兴地说:“你背给我听。”可是孟子总是翻来覆去地背诵这么一句话,“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孟母听了又生气又伤心,举起一把刀,一下就把刚织好的布割断了,麻线纷纷落在地上。孟子见状,心里既害怕又迷惑,忙问母亲出了什么事。孟母教训儿子说:“学习就像织布一样,你不专心读书,就像断了的麻布,布断了再也接不起来了。学习如果不时时努力,就永远学不到本领。”说到伤心处,孟母呜咽地哭了起来。孟子很受触动,从此以后,他牢牢记母亲的话,起早贪黑,刻苦读书。我认为,孟母关键是做到了一个“情”字,以情感人。这也给我做班主任工作一个重要的启示是:学生犯了错误并不知悔改,绝不可粗暴的批评和体罚,否则就会把道理讲虚,把思想搞僵,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只有以诚相待,以情感人,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设身处地地站在学生的位置上思考问题,才能激起感情的共鸣,引起思想的共振,从而打开学生的心扉。列宁也指出:“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教育心理学认为: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一个教师对教育工作和学生真正热爱,学生就容易感动。
前些年,我刚接过一个班,班里有一个孩子,年龄偏大,他经常凭借人高马大的优势欺负小同学,而且还在班内发展了几个“死党”。听前任班主任说,批评甚至体罚对他都无济于事。再这样下去,这孩子迟早要出事。我立即将该生列为重点管理对象。首先我进行了家访,结果他的家庭状况让我大吃一惊。原来,父母辛辛苦苦赚了几年的血汗钱被人骗走了,母亲神经病复发,父亲也因此一蹶不振,经常酗酒。对此,我将该生列为重点帮扶对象,在他吃不上饭的时候,陪他一块在食堂就餐;当他欺负小同学的时候,我让他换位思考;该添学习用品的时候,我及时送到他手中;抽课余时间专门给他辅导课程……刚开始时,他还有较强的抵触情绪,后来慢慢的,我发现他眼里闪着泪花……一学期过后,老师同学们都说他像变了一个人样,不但改掉了以前的坏毛病,而且成绩突飞猛进,还当选上了班干部。紧接着,其他几位类似的孩子,也被“真情”一一感化。这是采取打骂体罚手段永远也达不到效果。这样我更加坚定了“以真情感化”的信念。
参考文献:
[1]列宁全集,20卷。
[2]总政治部。改革中的军校育人之路。军事谊文出版社, 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