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其他范文 >

天使的礼物阅读题及答案【精编4篇】

网友发表时间 2893704

【引言】阿拉题库漂亮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天使的礼物阅读题及答案【精编4篇】”范文资料,以供参考学习,希望这篇文档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朋友吧!

《天使的礼物》阅读理解及答案1

⑴黄昏,儿子一如既往地推我去广场散心。二月的风变得暖起来,但是吹到脸上依然带着股寒意,就如我此刻的心境。

⑵刚坐上轮椅的时候,医生笑呵呵打趣,说我最多只能享用三周。可是如今漫长的三个月过去了,我依然坐在轮椅上。广播里正放着《吉祥三宝》,真羡慕那个丰腴健硕的妈妈,想必她到了80岁还能健步如飞吧?不像我,三十几岁就坐在轮椅上了。

⑶儿子兴致勃勃地问:“情人节送什么礼物好?”

⑷ 我漫不经心作答:“那要看对方喜欢什么,如果是心爱的,一句话、一首歌也是好的。”说完才觉惊骇,他刚上一年级,居然提出这么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不禁想起上学期他曾说与一小女生相爱,我问,怎么爱?他答:“我们下课后一起在草坪里找灵芝草,给妈妈治病。”现在,灵芝草没找到,居然懂得过情人节了。

⑸忽然间,在淡金的晚霞里,一首英文歌响起来,我不禁感慨:“人长耳朵,就为享受这样美的声音吧!”儿子动容。

⑹ 回家后,儿子替我按摩,他见过医生为我做按摩。手法倒是学得有模有样,可力度远不够。窗外传来孩子的笑闹声,我发现 了儿子的心不在焉,顿时心生黯然,命他快快去玩。 ⑺第二天黄昏,竟然又听到那首歌,是洒水车在唱,一时间,只觉得漫天繁花落了又开,连时光都淹没了。回过神来,才发现儿子早出去了。

⑻钟点工临走时提醒我,说整个寒假儿子日日在闹市区出没。那一带网吧颇多,里面未成年人也很多,要我千万管紧孩子,她说她的儿 子就是在网吧里毁了的。我心里百味杂陈,酝酿着如何同儿子谈。

⑼可儿子似乎总是很忙,没等我谈到正题,他就鱼一样溜了。是的,外面春日融融,谁耐烦整 日对着一张蜡黄的面孔呢!

⑽每一次,听着楼道里咚咚远去的足音,每一步,都似踩在我心上。想起从前他寸步不离地守候着我,小朋友叫去踢足球一概不理,如今,怯得连边都不肯沾了。

⑾长叹一声。吃药罢,这一粒吃掉的是老公的轿车车灯,那一粒咽下的是儿子模型飞机的翅膀,家人的梦想悉数掉进我胃里。一时间我忍不住泪 流满面。

⑿突然,气喘吁吁的儿子冲进来:“嘿,妈妈,情人节快乐!”我惊呆了。捧着他递过来的礼品盒不知所措。儿子一叠声地催我拆开,是一张唱片。他替我放进CD机里,音乐水一般漫过来。正是我最爱的。那一首。

⒀我哭笑不得,原以为这礼物是送给那个小女生的,现在居然给了我!望着那张汗津津的脸,纵有千个疑问我也只能咽下。

⒁傍晚,儿子又推我出去,他指着华丽的橱窗得意地说:“哈,我又找到一个错字!”顺着他的手指望过去,花团锦簇的五个大字:情人节快乐。哪里有错?

⒂见我疑惑,他急忙用手指在我手心画着:“是亲人的‘亲’,不是事情的‘情’,明天我要告诉老师去。”原来是这样,他一直以为是亲人节,所以误把礼物给了我。

⒃ 这时,一个陌生的中年人朝我们走过来。他很友好地问:“小朋友,你找到了吗?”儿子回答:“找到了,谢谢叔叔。”我诧异地望着他们。 那人说,他是负责在广场播放音乐的。有天晚上儿子去找他,询问下午放的一支英文歌的名字,他说妈妈喜欢听,想买给妈妈。一下 午放了那么多唱片,哪里能记得清呢?于是把所有的英文歌拿来一首首试放,最终也没有找到,但他却记住了那个执着的小男孩。

⒄洒水车过来了,开到我们身边缓缓停下,一个年轻人探出脑袋笑着问:“找到了吗?”

⒅原来,那首叫做《斯卡布罗集市》的英文歌,正是这位司机帮助找到的。他也一直惦记着这个倔强的小男孩,惦记着他能否买到唱片。

⒆洒水车开走了,我们继续向前。路边一个老太太在卖音像制品,她笑咪咪地问儿子:“找到了吗?”我与儿子一道感激地回答:“找到了!找到了!”我的声音里竟有了微微的哽咽。

⒇我终于知道,我的孩子没有去网吧,也从来没有冷落我,他一直都不曾放弃对那棵灵芝草的寻找。反复地听那首歌,我不知道,有多少人被这个痴痴的孩子所感动,可我知道,这份礼物,足以温暖一个母亲的一生。

(选自 《最感人的情感小小说――穿过风雪的音乐盒》,有删改)

8.请结合文章说说“天使的礼物”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4分)

9.文章第⑻段中画线句“我心里百味杂陈,酝酿着如何同儿子谈”,请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我”的心里百昧杂陈?(4分)

10.如何理解最后一段中“痴痴”一词的意思?文章主要通过哪一件事来表现儿子的“痴”?(4 分)

11.“找到了吗?”“找到了!”文中多处出现这个问答,分别表现了问答双方怎样的心理?(6分)

12.一个小小的孩子,用自己的行动,温暖了母亲的一生,令人动容。读了全文,你有什么感想?请结合实际谈一谈。(5分)

(四)(23分)

8.(4分)

表层含义:儿子送给“我”含有《斯卡布罗集市》这首歌的唱片(2分。只答“找到‘我’最喜欢的那首歌”得1分)。

深层含义:儿子对‘我’的爱(2分)

9.(4分)

(1)担忧(担心等)儿子沉迷于网吧(2分);

(2)为儿子对“我”的冷落感到失望(失落、沮丧等)(1分)

(3)为自己给家人造成的负担感到内疚(痛苦、无奈等)(1分)

10.(4分)

“痴痴”一词在文中是执著(用心等)的意思(2分)。文章主要通过儿子想方设法寻找“我”最喜爱的那首英文歌这件事来表现他的“痴”(2分)。

11.(6分)

问的人(中年人、司机、老太太):对小男孩(儿子)的关爱(关心、喜爱等)(2分)。

儿子:对别人的关心充满感激(1分),为买到唱片感到兴奋(激动等)(1分)。

母亲(“我”):对别人关心儿子充满感激(1分),明白真相后的感动(震撼、欣慰等)(1分)。

12.(5分)

示例:读了全文,我被文中的儿子深深地感动了。他如此用心地爱着母亲,千方百计寻找“灵芝草”给母亲治病,令人动容。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无须做惊天动地的大事,只要用心去做,哪怕是为母亲端上 一杯茶,帮她捶捶背,就足以让操劳的母亲感到快乐、幸福。

(感想2分,结合实际2分,表达通顺1分。)

天使的礼物阅读答案范文2

1. 用斜线“/”给下面画线的文言文断句。(限6处)

老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云:“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多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乐天《新制布裘》云:“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或谓子美诗意宁苦身以利人,乐 天 诗 意 推 身 利 以 利 人 二 者 较 之 少 陵 为 难 然 老 杜 饥 寒 而 悯 人 饥 寒 者 也 白 氏 饱 暖 而 悯 人 饥 寒 者 也 忧 劳 者 易 生 于 善虑 安 乐 者 多 失 于 不 思,乐天宜优。

(节选自黄彻《巩溪诗话》)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子美诗意宁苦身以利人”与“乐天诗意推身利以利人”是个对举的句式,句中应断开;“然”一般作为虚词用在句首,“也”语气词多用在句末,可考虑断开。

答案 乐天诗意推身利以利人/二者较之/少陵为难/然老杜饥寒而悯人饥寒者也/白氏饱暖而悯人饥寒者也/忧劳者易生于善虑/安乐者多失于不思

2. 老杜和乐天分别是谁?

解析 本题考察古代文学常识。根据文中《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来判断很简单,老杜就是杜甫。而乐天则需根据文中白氏,可知姓白,加上自己的积累,容易得出白乐天即为白居易。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答案 杜甫和白居易。

3. 作者认为老杜和乐天谁更值得推崇?试根据文意作简要分析。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此题虽然考查的是理解文章内容,但只要能准确翻译出原文,也就基本能作答了。尤其是“乐天宜优”。

答案 乐天更显可贵。虽然杜甫“苦身以利人”,比白居易“推身利以利人”更显出其苦心;但从诗人所处生活境况及其与此相联系的特定创作心理进行比较论析,白居易于“饱暖”“安乐”之中仍不忘“悯人饥寒”,更不容易,更值得推崇。

二、 阅读名著,完成4~5题。

4. 《家》中的主人公觉新遇事总是采用“作揖主义”和“无抵抗主义”,试着举小说中的一个事件加以简要的阐述。

解析 本题的考点是了解《家》的主要人物形象。解答此题,首先要整体把握觉新的人物形象,了解“作揖主义”和“无抵抗主义”的含义,然后选择典型事件印证觉新的形象。所举事件一定要能够体现“作揖主义”和“无抵抗主义”。

答案 觉新是高家的长子长孙,特殊的地位和软弱的性格决定了他虽然明知封建礼教的严重危害,但事事不敢自作主张,反而有意无意中做了维护封建礼教的一些蠢事。

①觉新和梅表妹青梅竹马,但冯乐山做媒、高老太爷做主,让他另有所娶时,他竟无力反抗,违心应允。过后,只得凭借梅花来慰藉那颗受伤的心,然而梅却终被折磨得香消玉殒、“零落成泥”。

②觉民吸取他的教训,大胆逃婚了,他自己余痛未消,却迫于压力四处奔走寻找,不惜求助于觉民的恋人琴表妹,要觉民屈服,为的是不失这个家的“体面”。

③当陈姨太以产妇的血光会使老太爷尸体大出血,引起“血光之灾”为名,要瑞珏到乡下分娩时,他竟也屈从于这鬼话,把他的又一个亲人送上了绝路。

(以上三个事件任选其一)

5. 简述觉慧离家出走的故事。

解析 本题的考点是了解《家》的主要内容。解答此题,注意回答觉慧离家出走的原因和结果。

答案 觉慧看到家中无数的罪恶,诅咒家是“狭的笼”。他不愿做高老太爷们所期望的“绅士”,也不愿像大哥那样忍受下去,他不愿意随着家一起灭亡,他要自己争取幸福。瑞珏的惨死使他毅然决然地从罪恶的家庭出走,到充满未知的上海去生活,去开创新的事业,追求新的生活。

三、 阅读材料,完成6~7题。

在今天这个充满喧嚣和诱惑的物质时代,我不知道还有多少人愿意静下心来,或者黄昏里,或者夜深后,或者临睡前,或者旅途中,无论开怀、欣喜、失意、孤独、忧伤、疲倦时,读一读小说。

客观地说,当下中国小说面临的现实处境并不乐观。譬如,曾经以先锋小说风靡于当代文坛的作家马原,就早已“金盆洗手”不写了,其理由是:小说死了。他的这一判断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小说在这个时代的生存境遇。从事小说写作的人正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和激情越写越多;耐着性子阅读小说的人却越来越少。之所以出现这样一种尴尬局面,与整个社会大环境固然关系密切,诸如拜金主义的盛行、传播媒介的多样化等等。不过,其中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则是源自作家本身的主观因素。在他们笔下,小说写作不再是平庸与难度的角力,不再重视灵魂的救赎和思想的启蒙,仅仅只与畅销和印数有关。

一个真正有抱负的小说家,应以写出好的小说为归旨。作家池莉觉得好小说并不在于作家自己所声称的社会意义,也并非日后社会对于该小说的意义性评价,而仅仅在于作品本身。所以,她认为,小说首先是好看不好看的问题。

在我看来,无论是先锋派的注重“怎么写”,还是现实主义的注重“写什么”,都并非评判一部小说好坏的唯一标准。但我心目中的好小说,还是有一定的标准,那就是毫无功利地关注人类的生存状态、精神命运和心灵世界。“小说的使命即是照亮生活世界,并守护这个世界的复杂性和丰富性。”说到底,小说固然离不开故事的支撑,但小说写作不是百姓故事的复制,亦非个人隐私的贩卖。在批评家李建军看来,“一个好的小说家,善良,有同情心,绝不对人物的痛苦无动于衷;他亲切,不拿架子,什么时候都把人物与读者

当作自己的朋友;他把小说当作小说,当作必须写人、讲故事的一种文学样式,当作与读者沟通的一种交流方式,因此,便努力把故事讲得有趣、可信,把人物写得生动、可爱。”优秀的文学作品归结于生活的广度、思想的深度和审美的高度。经典之所以是经典,就在于它既塑造了经典的人物形象,譬如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和祥林嫂,巴尔扎克笔下的葛朗台和高老头;又积淀了丰富的小说思想,譬如曹雪芹的《红楼梦》和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还体现了独特的审美追求,譬如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复调小说,格非、苏童、余华等人的先锋写作,从而达到文学性、思想性和审美性的完美统一。

(节选自陈劲松《好小说与什么有关》,有改动)

6. 根据文章概括中国小说面临的现实处境及原因。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要信息(句子的含意)的筛选和整合,以及对文章结构和文章思路的把握。主要信息都在文章第二段。

答案 现状:从事小说写作的人正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和激情越写越多;耐着性子阅读小说的人却越来越少。

原因:诸如拜金主义的盛行、传播媒介的多样化等整个社会大环境因素,还有很多作家容易受到外在环境和出版市场的影响,内心正变得越来越脆弱和浮躁,从而导致写作耐心的极度缺乏。

7. 从全文看来,作者心目中的好小说应该是什么样的?

解析 本题题干还有“从全文看”四个字,这不仅提醒我们答题要参照全文,而且要把握文章的布局,体会作者行文的思路。只有这样,才能对相关要点作出恰当的概括。

天使的礼物阅读答案范文3

阅读《氓》中的一段诗句,回答下列试题。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第21题 从这两节诗中选出相应诗句说明造成女主人公悲剧命运的社会的根本原因和前天的直接原因。

答案:“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表明当时男女社会地位不平等,这是造成女主人公悲剧命运的社会的根本原因。“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前夫的“二三其德”是造成女主人公悲剧命运的直接原因。

第22题 解释这段诗句中下面字的含义。

说:

汤汤:

渐:

爽:

答案:说:同“脱”,解脱。 汤汤:水盛貌。 渐:浸湿。 爽:差错。

第23题 将这段诗句中的下列诗句译成现代汉语。

其叶沃若:

二三其德:

答案:它(桑)的叶子茂盛润泽。

三心二意坏品德。

阅读《大同》中的一段文字,并回答下列试题。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势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第24题 挑出这段文字的排比句,并分析其效果。

答案:“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等,运用排比,相同的句式紧密排列,给人感觉一气呵成,感情强烈,气势充沛。

第25题 解释这段文字中加点字的含义。

隐:

作:

兵:

小康:

答案:隐:消失。 作:起。 兵:指战争。 小康:康,安。依礼而治的小安社会。

第26题 分析概括这段文字中所言小康社会的主要特点。

答案:“小康”社会是“大道既隐”之后,圣人对“礼”特别提倡的时代,是圣人用“礼”约束人欲、治理天下的时代。

在社会所有制与政治目的上,“小康”是“天下为家”;

在人事制度上,“小康”则是世袭制,“大人世及以为礼”;

在精神文明建设上,“小康”则是圣人对“礼”特别提倡的时代,是用“礼”约束人欲、治理天下的时代;“小康”是“各亲其亲,各子其子”;

在物质文明建设上,“小康”是“以(礼)设制度,以立田里”;

在社会治安上,“小康”是“城郭沟池以为固”,“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阅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回答下列试题。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第27题 描写西域的寒冷有何用意?

答案:诗中处处写雪,写严寒,意在突出表现边塞将士处境的艰难及其英勇无畏的精神,并希望武判官将诗带回京城,使朝廷真切地感受到西域气候之恶劣,从而达到替边塞将士传递心声的目的。

第28题 找出诗中的夸张句和比喻句,并说明其表达作用。

答案:这首诗中夸张的句子有“……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几句。这种夸张的手法把突如其来的寒冷生动地描绘出来,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诗中成功地使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二句。这种比喻带着奇妙的想象,把艰苦的西域从军生活,染上了一层浪漫的色彩,表现了为了保卫国家、甘于奉献的乐观豪迈的情怀。

天使的礼物阅读答案范文4

关键词:英雄史观;人民史观;“劳动”

中图分类号:B0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8-0057-02

唐太宗有句名言:“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对历史的阅读与学习,中国人历来都非常重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传统已经成为中国人骨子里的一种历史情怀。在这样的一种氛围中,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执政者,对于历史的学习更是不可或缺,纵观历朝历代,可以发现一个共通的规律:凡是有所作为的政治家无一不对历史了如指掌。

时至今日,学习历史的重要性已经无需更多赘述,近些年来的历史阅读热潮也在不断升温。从《百家讲坛》的热播到《明朝那些事儿》的热卖,从《五百年来谁著史》到同志在中央党校开学典礼上《领导干部要读点历史》的讲话,无一不彰显出了当今社会对历史的关注,这也与历史转型期以及民族复兴的时代要求重叠在了一起。但是面对同样的历史,结果往往是仁者见,智者见智。有些人学会了机关算尽,另一些人则学会了吃亏是福;有些人学会了“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另一些人则学会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有些人学会了口蜜腹剑的厚黑学,另一些人则学会了“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民族大义。这许许多多的不同却都来自于一部相同的历史,这样巨大的差异深刻地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学习历史不仅仅在于历史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的是读史者应该从什么角度来认知历史?以何种眼光来审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背后是杂乱无章的还是有某种客观规律在发生作用?究竟什么才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力量?对于这一系列问题的回答,相信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答案,但是如果把所有人的答案总结起来追根溯源的话,基本答案只有两种,那就是英雄史观和人民史观。

一、以“礼”为基础的英雄史观

在漫长的古代历史中,英雄史观是人们认知历史的总起点。君权神授的观念通行于世,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身的合法性,以英雄是历史的推动者来解释历史,所以就有了“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的传统。在这样的观念影响下,阅读历史就成了鲁迅先生笔下所说的“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虽然有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唐太宗“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名言,但是读史者所关注的,或者他只能关注的依然是那些帝王将相、才子佳人。造成这样的现象与人认识人类社会的出发点有密切关联。

对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古代东西方虽有不同,但归根结底却可以总结为一个“礼”字。在这个“礼”的基础上,儒家文化逐渐发展出一套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礼义文化,社会规范都以“礼”为根本,实践“礼”的主体就是帝王将相,而“礼”也只能由父及子,因此,封建皇权世代相传。而底层的人民群众因为没有“礼”,只能接受皇权的“礼”的规范,所以说“礼不下庶人”,是因为基层的群众只能被上层的“礼”所规范。因此可以说“礼”是古代东方社会认可的社会逻辑起点。伊斯兰文明和基督教文明虽与东方完全不同,但同样也可以归结为一个“礼”字。不同的是他们创造了一个抽象的宗教概念,在和上帝的圣言下,建构了一个“赎罪”的人间世界,而那个至高无上的神就是“礼”的化身,这个虚无缥缈的神在人间的代言者就是那些掌握了宗教之“礼”的先知和神父们,而普罗大众们只能向这种被先知和神父规定好了的“礼”购买赎罪券。

通过对东西方古代历史的简要分析,可以发现一个共通的原则,那就是所有的社会规律和规则都从“礼”这个起点展开,然而“礼”的性质也就决定了只有脱离了体力劳动的脑力劳动者才能开展,这也就是古语“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原因所在。这也就导致了这个起点的展开只能是自上而下,而不能是自下而上的。因此,造反在古代史中无论东西方都是被社会道德严肃谴责的对象。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维护“礼”的最高权威。顺其自然的结果就是,“礼”的代表者只能是历史中的英雄,他们才是人类社会的主体,是历史叙事的主角,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由这些英雄薪火相传,创造历史的充分条件只能是英雄,而芸芸众生只不过是这一命题的一个必要条件而已。英雄史观的正统地位也就此确立。以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史记》为例,其中的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种体裁的文体中,本纪、世家、列传三者记录的都是英雄,而表和书用于记录事件和历代朝章国典。此后的中国历史中,历朝历代的史书基本以此为蓝本进行描述,怪不得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中借“狂人”之口说出了读中国历史读出的三个字“人吃人”,这人如何吃人呢?靠的便是这封建“礼”教。

二、从“礼”走向“劳动”

历史发展到了近代,“资产阶级撕下了中世纪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劳动”取代了“礼”成为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者们认识社会的逻辑起点。“礼”可以有一个最高代表者,但是劳动却是每个人都可以拥有的,因此,这样的一种飞跃不仅是人对社会发展规律认知的改变,更促进了生产力的极大发展。这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的原因所在。

与之相适应的是,人民史观在这个阶段开始孕育、产生、发展。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研究者们虽然认识到了劳动的基础地位,但是却在肯定劳动的同时为它套上了一个新的“礼”的枷锁,这就是资本。在古典政治经济学研究者们的眼中,普通劳动者所拥有的劳动能力虽然应该挣脱封建王权的束缚,但是却应当受到资本或者市场的制约,而拥有资本和能够左右市场的只能是资产阶级。所以,尽管他们用“看不见的手”来形容市场的作用,但是在这支“看不见的手”的背后,确实资本这支有形的手在起支配作用。而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向帝国主义阶段的过渡,正是资本地位不断提高,最终成为新的隐形的“礼”的过程。

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告诉我们,那些阻碍历史发展的事物不会自觉地躲进历史的垃圾堆,它要与任何扬弃它的事物进行殊死的斗争。而拥有更多进步因素的事物也不会自动获得斗争的胜利,只有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和斗争才有可能取得胜利,因此,这也是历史总是以往复的姿态展现在人们面前的原因。彻底打破“礼”的藩篱,确立以劳动基石为社会逻辑起点的人民史观就成为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历史使命。马恩所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就是从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出发,以劳动为逻辑起点,从劳动者的角度出发去认知和解释历史,为我们展现出了一幅崭新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图景。

三、确立以“劳动”为基石的人民史观

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人民史观告诉我们,一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是千千万万的劳动者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描绘出来的,离开了劳动,无论是“礼”还是“资本”都只能是空中楼阁,因此,劳动才是人类社会和历史的逻辑起点,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力量是所有的劳动者。人民史观的这一认识,把原先逻辑倒置的英雄史观进行了更正,不仅为人们认识历史提供了正确的历史逻辑,更为人类社会未来的发展指明了发展的方向。

马恩所处的年代,由于各种客观历史因素的影响,他们把主要的精力集中在了对资本的揭露与批判之上,对于未来的社会发展只是指出了道路,而并没有进行更深入的论述。接过马恩手中的火把继续前行的第一位先行者就是列宁。列宁的《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一文时至今日依然散发着它的理论光芒,对于所有近现代史的阅读者和学习者来说,它都是一门必修课。而同志《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等关于人民史观的论述,就是前赴后继的共产党人对于人民史观的不断丰富和发展。

从劳动的视野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所谓的“礼”和“资本”都失去了为统治者辩护的合法性,因为人的出生、能力以及工作身份的不同,只不过是社会分工的不同而造成的,“一个码头的搬运工和一个哲学家相比并没有多大的差别”,即便是资产阶级学者的亚当・斯密在他的《国富论》中也道出了社会发展的玄机,今天的我们无论如何不应该比他做得更差。因此,在高喊“自由、平等、民主”口号的今天,首先就应该是劳动权的平等、自由和民主。所以,所谓的由于工人懒惰而没有工作的借口,只不过是资产阶级为自己辩护的逻辑倒置的借口而已,而每天疲于奔命,唯恐失业,唯恐失去劳动机会的劳动者才应该是这个社会的主人。

当然,人民史观的确立并不意味着英雄没有了用武之地,不是把英雄丢进了垃圾堆,而是对它进行了扬弃。人民史观中同样有英雄的概念,只不过它已不是人民群众的对立面,而是从人民群众中脱颖而出的创造性劳动者。所谓“时势造英雄”,即说明英雄并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可遗传的,而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创造性的劳动而成为了人们景仰的英雄。他们来自于人民,服务于人民,也归属于人民。时传祥、雷锋、焦裕禄、杨善洲、吴菊萍、吴斌……这些平凡而又响亮的名字就是他们的代表。因此,如果说人民是历史发展这个命题的充分条件的话,那么英雄就是这个命题的必要条件之一,而且是极为重要的一个。所以,用人民史观来解读历史,就是要求我们从人民的立场来解读历史,向着人类社会更美好的明天而努力“劳动”,“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这句诗就是对人民史观一句极佳的注脚。

今天的中国正处于历史转型期,阅读历史,寻找未来的前进方向是每个有责任感的中国人的应尽之责。人民史观,是每个共产党员在阅读历史之前应该好好学习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唯有如此,才能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步伐坚定,走向辉煌。

参考文献:

[1] 韩毓海,著。五百年来谁著史 [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65 2893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