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其他范文 >

舟过安仁原文翻译及赏析【优推4篇】

网友发表时间 3061772

【引言】阿拉题库漂亮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舟过安仁原文翻译及赏析【优推4篇】”范文资料,以供参考学习,希望这篇文档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朋友吧!

舟过安仁古诗【第一篇】

一、品味

“品味”是指在学习古诗词时,紧扣关键词或关键句,引导学生细细地咀嚼、品味,从而把学生对于诗句的理解引向更深的层次。方式有:

1.在比较中欣赏

语言运用的好坏在比较中能得到最直观的展现。比较是一种教法,也是一种学法。在古诗词的教学中,采用比较的方式咀嚼、品味,这样可以引导学生欣赏古诗词的绝美之境。

《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本是一个表示颜色的形容词,诗人王安石用在诗中变成了使动用法的动词,再加上“春风”“江南岸”的配合和王安石炼字改字的故事,使得这个“绿”生动传神,放出异彩。在教学中,我采用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品味“绿”的精彩。我先引导学生阅读课后资料袋的内容,明白诗人对“绿”的千锤百炼。然后让学生把“到”“过”、“入”一个一个地放到诗句中读读,体会这些字和“绿”字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一样。学生通过比较,认为使用“到”字只是说明春风来了而已,体现不出春风吹来的动感以及春天来了时大地上颜色的变化。使用“过”字,只是让人觉得春风一吹而过,什么痕迹也没留下,而“绿”字则让人联想到江南春天到来时一派勃勃生机的景象,有花红柳绿的缤纷色彩,有鸟儿虫儿的悦耳声音,还有小朋友放风筝的愉快身影等等,到处欣欣向荣,给人特别强烈的美的感受。这样的比较,学生充分欣赏到“绿”字所蕴含的画面和意境,也提高了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2.在表演中体会

“从本质上,儿童个个都是天生的艺术家”。小学生不仅具有潜在的表演天赋,而且还有着爱表演的个性特征。许多古诗词所描写的叙事场面,可以让学生扮演角色,通过表演再现当时情景,更好地感受诗词的意境,加深理解,留下深刻印象。

《送元二使安西》(人教版语文第九册)是一首送别诗。诗人王维别具匠心地选取别筵将尽,分手在即的劝酒,表达了对朋友的留恋、关切和祝福。诗中的“劝”“更”使人情不自禁地想到这对好朋友频频祝酒、殷殷话别的情景。在教学中,我把表演引进课堂,让学生在表演中体会朋友间的真挚的爱。我先是让学生读王维的临别赠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接着提问“都说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那么,这两行诗的‘画’在哪里呢?”学生有的抓住关键词“更”,“劝”,有的联系课文插图,有的从整句诗入手,想象王维和元二离别的画面。然后,我把自己装扮成元二,对一个学生说:“现在,我就是那即将远行的元二,你是特意从长安赶来送别的王维,我们在渭城的客舍里依依惜别,我们已经喝了很多酒,说了很多话了,你又一次举杯,对我说:――”学生进入角色,这样接话:“元二啊,请你再喝一杯酒吧,你这一去可不知什么时候再回来,我会想你的。”我学着元二的口吻感激地说:“谢谢你,王维!你不远千里从长安赶来为我送行,我真的很感动。你放心吧,我会照顾自己的,你也要照顾好自己。”最后,我让学生以同桌为单位,一个扮演王维,另一个扮演元二,再现他们依依惜别的场景。在角色表演的过程中,学生把文字符号化成情感符号,将叙述转化成有生命体验的联想或想象,对诗境的理解更加丰富了,更身临其境地体会朋友间真挚的感情。

二、整合

古诗词的教学往往忽略了文本之间必要的或可能的纵横联系,以及与语文学科以外的学科资源的联系。我在教学中注意了对文本的整合,同时加强与其他学科间的联系,增大课堂容量,力求通过集约化的方式提高古诗词教学的效率。

1.同主题作品的整合

在小学阶段学习的古诗词中,有不少的古诗词虽然作者不同,背景不同,但表达的情感主题却是相同或相近的。在教学时,可以改变传统的“逐首教学”的模式,凝聚主题,使学生在整体中学习。

比如,人教版语文第十册选取《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这三首不同时代不同作者不同题材的诗词表现同一个主题――多彩的童年生活。在教学时,我是这样整合的:首先,在导入新课时,出示一组古诗让学生口头填空:儿童急走追黄碟,

。牧童骑黄牛, 。儿童散学归来早,_____________。蓬头稚子学垂纶,__________。这个填空有意识地将部分表现儿童生活的古诗整合在一起,让学生管中窥豹,明白许多诗人都以“童年”为主题写诗,意在唤醒学生对童年生活的遐想,让课堂未成曲调先有情。其次,把《牧童》《舟过安仁》这两首都是表现儿童生活的古诗整合在一个课时教学,抓住“卧月”“张伞”这两个含有丰富童趣的意象,通过“比一比”(课文的两幅插图分别画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相同?);“想一想”(晚归的牧童静静地躺在洒满月光的青草地上,他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还会想到什么呢?江平岸阔,船随水流,两个调皮的张伞孩子会说些什么?);“读一读”等方法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意境和情趣。最后以白居易的《池上》,拓展文本,让学生自主体会《池上》的童趣并背诵,课后还可以积累更多的同主题的诗词。这样的整合既是对《牧童》《舟过安仁》这两首古诗作相同主题的补充,也是传统文化的小小展示,使得这两首古诗的教学成为一座桥梁,连接着同主题的诗词,也成为一扇打开的大门,引领着学生进入古诗词的无边知识。

2.不同学科间的整合

《语文课程标准》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配合”。古诗词的课堂可与音乐学科整合,比如,名师王崧舟在教学《长相思》的时候,整节课至少有15分钟是有音乐相伴的,当学生朗读的时候,背景音乐是《琵琶行》,当学生写片断的时候背景音乐是《一个陌生男人的来信》。我喜欢将古诗教学和美术学科整合,因为,古诗词是抒发诗人情感的,而情感又一定要通过形象,构成一种意境,然后借助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因此,古诗词是十分注重形象描绘的。古诗词和美术的整合,能将诗词中的“形象”化为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这样的教学效果往往事半功倍。

比如,我在教学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时,就在板书的设计上和“青青草”的品味上与美术进行整合。这首词的第一句“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就勾勒出一幅清新淡雅的田园风景图,学生在品读诗句时,一下子被这句话吸引了,我顺势引导“你们在这句话中看到了哪些景物呢?”结合学生的理解,我用简笔画在黑板上勾出了长长的溪流、盛开的荷花、低矮的茅草屋、葱绿的小草等。在画小草的时候,我特意把“青草”画得很少很淡,然后让学生结合词中语句对简笔画进行评价,学生利用图画,具体而形象地品味了“青草”和“青青草”的不同。接下来,我一边引导学生品读诗词,一边把关键词“锄豆”“织鸡笼”“卧剥莲蓬”“相媚好”散落在这田园山水画的相应角落,最后一个大大的“醉”字叠加在这幅美丽的山水画上。将诗和画巧妙融合,能使学生如临其境,既品味了语言,又强化了词的意境,还留给学生美的享受,真是一举多得。

三、练写

语文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学习语言,练习表达,古诗词教学中这一教学目标同样不容忽视。古诗词语言精炼,而且言语空间极大,我们要善于寻找合适的语言训练点,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学会表达。

1.练于相同的句式处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让学生模仿古诗词中那些具有形式感的句子,对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十分有益。

《清平乐・村居》这首词为了表现孩童们的勤劳、孝顺、可爱,作者选取了“大儿锄豆”、“中儿织鸡笼”、“小儿卧剥莲蓬”这几个场景,这三句话意思很浅显,学生一读就懂,但是这三句话的句式十分相似,这正是学生学习表达的好机会。于是,我从“大儿锄豆溪东”,抽离出句式“大儿 ;”从“中儿正织鸡笼”,抽离出句式“中儿正 ;”让学生模仿填词。学生兴趣很浓,他们以句式为依托,联系文本和自己的生活经验,在无拘无束的想象中放飞思维,许多生活场景纷纷涌现,“大儿种瓜溪东,中儿正喂鸡食”“大儿插秧稻田,中儿欢扫院子”“大儿浇水果园,中儿勤读诗书”等童言稚语更是生动有趣。

2.练于诗句的留白处

“恰是未曾着墨处,烟波浩渺满目前。”很多诗词都讲究“留白”的艺术,这些留白处正是训练学生练笔的好机会。

舟过安仁古诗【第二篇】

一、根据诗歌类型,把握思想情感方向

我国古代诗歌众多,类型多样,而同一题材的诗歌往往有着相同或类似的情感表达。

1.咏物诗。咏物诗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

2.咏史怀古诗。咏史怀古诗以历史为主要内容,对历史人物的功过、历史事件的成败、朝代的兴衰发表评论,抒发感慨。

3.山水田园诗。诗人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表达对田园牧歌式生活的向往。

4.边塞征战诗。边塞征战诗主要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抒发爱国情怀。

5.惜别送别诗。因为各人的情况不同,所以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①直接表达诗人的深情厚谊;②间接写离别之情;③坦陈心志的告白;④情深意长的勉励;⑤回忆相聚欢娱,遥想分别后的孤寂;⑥对别后友人的担忧和思念。

6.思乡怀远诗。思乡怀远诗主要包括羁旅诗和闺怨诗。羁旅诗是流浪他乡的诗人通过眼见耳闻而触发的对遥远故乡的思念,对家乡的憧憬。闺怨诗一般写闺房女子对丈夫久客不归的埋怨或对远在边地征戍的夫君的思念。

二、学会精细解读,品味思想情感之美

诗歌是美的艺术,考生在鉴赏古代诗歌,把握其思想情感的时候,要学会品味思想情感中的美。

1.品味古代诗歌中的人性美。人性美,是对人的本性的赞美和歌颂。古代诗歌中的人性美,就是诗歌借助具体形象,揭示出的平凡人的内在精神、品格、信念、理想和尊严,弘扬的人性中的质朴、坚韧、善良和互助等美德,它表达的是人性中的善良、真诚、乐观、豁达、宽容、崇高、纯朴等特性,显示着诗人对真、善、美的坚守。

例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舟过安仁 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请简要赏析本诗体现的人性之美。

参考答案 此诗写诗人乘舟路过安仁时所见到的情景。这首诗浅白如话,充满情趣,展示无忧无虑的两个小孩充满童稚的行为中透出的只有儿童才有的奇思妙想,表达诗人对儿童的喜爱,同时也赞美两个小孩的聪明伶俐。生活的纯真,尽显其中。

2.品味诗中的人情美。诗歌以情为本,情是诗歌勾人的魂,情是作者跳动的心。把握诗歌当中的情,让读者与作者同呼吸、共命运,心随文跳,情随文动,便能轻而易举地读出古代诗歌的人情美。诗歌之中的人情美,不外乎亲情、友情、爱情、对祖国和生活的热爱之情。

例2 阅读下面这首清词,然后回答问题。

蝶恋花 纳兰性德

辛苦最怜天上月。一昔如环,昔昔都成玦。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 无那尘缘容易绝。燕子依然,软踏帘钩说。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

请简要赏析本词蕴含的情感。

参考答案 这首词为悼念亡妻之作:最怜爱那天空辛苦的月亮,一月之中,只有一夜是如玉环般的圆满,其他的夜晚则如玉玦般残缺。如果月亮始终皎洁,那么“我”便不怕月中的寒冷,为你夜夜送去温暖。无奈尘世的情缘最易断绝,只有燕子依然轻轻地踏在帘钩上,呢喃絮语。纵使哀悼过了亡灵,但是满怀的愁情仍不能消解,花丛中的蝴蝶可以成双成对,人却生死分离,不能团聚。

这种无穷无尽的哀悼之情,缠绵凄切,感人至深。

3.品味古代诗歌的哲理美。什么是诗歌的哲理美?就是把自然和生活中的诗意升华成一种形象的具有美的思想力量的诗化语言。中国古代诗歌中,那些经典的名句,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等,无不充满着哲理的智慧,无不闪耀着打动人心的灵光,显示出美的语言的魅力。

例3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论诗三十首 元好问

眼处心生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

画图临出秦川景,亲到长安有几人?

请简要赏析本诗体现的哲理美。

参考答案 这首诗的前两句很容易明白:眼见的真实情景激发心头的真切感情,就能写出意境神妙的诗句;闭门造车,就像黑暗中摸索制作出的东西,总要失真。后两句则说:靠临摹前人作品,画出秦川景色的画家,亲自去长安的能有几人?诗人省略了一句话,即难怪那些人画不好。本诗告诉我们:没有现实生活的感受,没有亲身体验,是不可能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的。

三、掌握解题要领,应对诗歌鉴赏

考生了解高考命题的基本形式,掌握基本的答题模式,更有助于准确把握古代诗歌的情感。

1.高考常见的提问方式:①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②诗歌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③诗歌表现了怎样的情趣?④诗歌的主旨是什么?⑤某句(某联)表达了什么思想情感?

2.考生可以用以下模式答题:①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什么感情。②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通过什么手法+抒发什么情感+评价。

3.概括思想情感的常用术语:迷恋、忧愁、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惜春悲秋、热爱自然、忧国忧民、蔑视权贵、壮志难酬、羁旅愁思、思乡念亲(友)、忆友怀旧、别恨离愁、怀古伤今、借古讽今、愤世嫉俗……

例4 (2011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春日秦国怀古 周 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③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8.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9.(略)

参考答案 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诗人春日眺望泾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舟过安仁古诗【第三篇】

张岱就是这样一位仁智者:隐居山林,寄情于山水。他一改古代的游记表面写景抒情,其实却多怀古讽今的风格,他的回忆西湖美景的散文 《湖心亭看雪》:景,只在西湖;情,只为景生。全文简短,仅仅一二百字,却洋溢着诗情画意的情趣。

世人都晓得西湖美,却很少欣赏西湖冬景之美。张岱在《湖心亭看雪》一文写到:“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这一句就把西湖的冬景写绝了。作者调动读者的各种感官:闭上眼睛,可以想象大雪飘飞之状;仔细倾听,却不闻往日人鸟欢声;虽未亲临,却也能感觉寒气逼人。一个“绝”字,传达出西湖的万籁无声、冰天雪地的幽静美。

接下来,张岱从大处落笔:“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了了数字,生动的描写了西湖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上下浑然一体的雪后景象。接着,作者另辟蹊径,变换角度,化为一个诗意盎然的特写镜头,落笔眼前:“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其中“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用语巧妙,三个“一”,一个“两三”,四个量词“痕”“点”“芥”“粒”,不渲染不雕饰,简洁朴素自然。西湖犹如“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琵琶女,清晰地把一种独特的模糊美和深沉美展示在读者的面前。

作者写景更为抒情。宁静之中,我们仍然感受作者那种“沧海一粟的渺小感”,也体察出作者内心深处的漂泊无依、茫然无奈的伤感。 作者移步换景,又开出一个新的境界: 奇遇两知音,盛情强饮酒,借船夫抒感慨。“痴”字似贬实褒,写出了舟子的大惑不解,写透了作者的得意和感慨。情为景增添了又抹上了一层的淡淡的悲凉美。

欣赏西湖的人很多,但知晓西湖美丽的人,更多。分析原因,你会突然发现我们从小是背着古诗,阅读着美文,循着古人的足迹,来欣赏西湖美丽。

回顾历史,岁月流转。时年36岁的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离京到杭。这一天他和朋友们在西湖游宴,起初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作者凭绝世的天才,写下了杭州风景诗中传诵最广的绝唱之一:“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西湖的另一番景象――雨中美丽,凭借苏诗,传遍了大江南北。

仿佛穿越时空, 我们看到了年过半百的白居易,来到美丽的杭州。虽然官场失意的他,在看到西湖山水时,精神为之一振。纵马驰骋在西湖湖堤上,挥笔写下了“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的千古名句,在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满腔热情的同时;也向世人生动地描绘了西湖明媚的春光美。

星转斗移,为官清正廉洁、反对屈膝投降的诗人林子方,驻足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看到翠绿的莲叶,涌到天边,使人感到置身于无穷的碧绿之中;而娇美的荷花,在骄阳的映照下,更显得格外艳丽。诗人挽起衣袖,挥笔留下了千古名篇:“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他为世人展示了西湖娇媚的夏荷美。

……

历代王朝,不管强秦、大汉,还是盛唐,他们的都城都在北方。因为历代的王朝更替,不可避免地给人民带来生离死别和苦难。那些饱经战火的人们来到这里,尤其那些政治上不得意,遭到贬谪来到杭州的文人墨客,目睹了如仙境般的西湖,看到如此幽静的湖光山色,抒发“人间仙境”的心声,也就一点不足为奇了。

西湖的美景成就了古代的仁者们、智者们,这些仁者们、智者们又为西湖的美丽涂抹了湿漉漉的人文色彩。在文人的笔墨中,除了西湖的天然美,还涂抹了一层人文的喜和悲。纯净的天然美吸引了文人墨客,文人墨客又使西湖名声四扬。也许正因为二者的交融,才使自然的西湖有了人气。

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的实施方案【第四篇】

根据高一年级实行文理分科后的具体情况,正确指导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提升高考科目的学习成绩,是高一年级所有教师共同的目标和课题。根据年级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和能力状况,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高一年级教学质量提升工作。

一、风气先行,纪律保障

良好的风气是集体进步的保证。从教风到学风,再到班风,直至形成整个年级的优良风气,是我们完成集团“166”任务的保证。因此,我们教师要从大成中学“教书启智,育人铸魂”的教风入手,落实到教师的日常工作中, 内化为每个教师工作的动力和行为规范。并以此带动“锻造自我,奋勇争先”的优良学风的形成。在学生中营造以刻苦学习为荣,以成绩优秀为荣的良好氛围。欲达此目的,必须以纪律作为保障。纪律是每一堂课的保障,我们每个老师都应该是安全员和管理者,每一堂课的老师就是这个课堂的管理者,必须承担安全责任和纪律管理责任。 高一教学质量提升**小组

组长:

副组长:

组员:

二、确立明确的目标

年级目标:年级以各班学生人数的25%作为一本培养目标,以学生人数25%作为二本培养目标;剩余人数作为三本或专科培养目标。

班级目标:各班以相应比例的人数为相应层次的目标,并对各层次目标的学生建立跟踪机制。

学生目标:学生个人必须制定自己的目标,允许学生个人目标高于班级目标,以促使他们能够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班**要督促学生按各考试阶段制定出具体可行的成绩目标,来作为要求学生的依据。

三、教学过程管理

(一)、抓备课

以高效课堂为突破口,要求教师把课上成有质量的课,把功夫下在课前,认真做好备课工作,努力提高课堂效率。力争做到:

1、认真研究教材和学生,整体把握教材体系,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根本,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

2、建立集体备课的**,让学生共享所有教师的智慧。

(1)两个人以上的学科都要固定时间、地点、内容、中心发言人,全面开展集体备课。(要求不能占用学生正常上课时间)。

(2)每次备课要讨论要上课的内容、重点、难点、热点、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以及教学策略。做到集思广益,把教师个体的认识纳入到群体的智慧之中,力争每次集体备课都有实效性,制定的方案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3)教学反思。集体备课时首先讨论交流上次反思。总结经验,弥补不足。

(二)、抓上课

1、上课要针对学生实际,要力争做到“六个一点”:即“起点要低一点;底面要宽一点;台阶要密一点;坡度要小一点;反复要多一点;要求要严一点”。高一要全面夯实基础,不偏科。确保高二提前进度,高三有足够的复习时间。重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要让学生对基础知识做到明白,记住,会用。要引导、帮助学生整理章节的框架结构。从知识网络的梳理中把握知识点,从知识点的构成中理解知识要素。同时要要重视学生基本技能的形成。要从速度、准确性和灵活性三个维度,对基本技能的形成提出明确要求。

2、设置切实有效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选择,既要从学生发展的需要着眼(包括应试的需要),也要从学生掌握的可能着手。切合学生的实际,让学生“跳一跳”能够“摘得到”。把握好教材的难度,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教;教了也不会的暂时不教。难度过高,只能造成课堂教学时间的浪费。教学目标的确立既要考虑高考的需要,也要考虑学生接受的可能。拉开高考成绩差距的不是高难度题,而是中档题。对大多数学生而言,抓好基础依然是最重要的。

(三)、抓课堂作业

课堂作业要坚持“四性”:一是针对性题目的内容要紧扣课堂教学的内容,题目的形式要符合训练目的,题目的难易要切合学生的实际。二是迁移性。三是延伸性。四是综合练习要有整体性。教师一定要加强指导、检查和督促。教师对作业要有及时、精到的批改和讲评。要在教新课前把上堂的作业讲评好。要重点

讲评学生作业中存在的带普遍性的典型问题。要督促学生及时订正错题,巩固讲评的效果。有的学生的错题教师没有讲评到的教师要做好个别辅导工作。对错题要重复训练。教师要督促学生把作业中出现的典型错题、带普遍性的错题、以及学生容易做错的题目,随时收集起来,建立错题集。过了一段时间再训练一次,重复训练时既要有原题又要有变式题,做到触类旁通。

年级组定期配合教务处进行作业检查,检查结果与教师个人教学业绩挂钩。

(四)、抓课后辅导

课后辅导是在作业反馈的信息之后进行。分集体辅导和个别辅导。集体辅导主要针对全体学生中存在的带有共同性的问题,提供解决方法、途径。个别辅导是针对个别学生的问题,进行个别指导、点拨。协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抓综合学科

文理分班后,综合学科的科目减少了,学科权重却增加了。我们要在一如既往地抓好语数外基础学科教学的同时,抓好文理综合科目的教学。因为学生的语数外成绩在达到一定程度后,很难再提升。综合科目成了学生成功的关键。综合科目往往会影响到学生升学的档次,甚至会决定学生能否升学。因此,从高一开始,必须抓紧综合科目的教学。一是各科教师要根据高考考纲把握好知识点,把高考意识贯穿到教学过程中。二是各学科要有综合意识,要指导学生在综合练习时,科学配比时间,并指导学生进行速度训练,避免综合试卷做不完的老问题。年级组将从高一下期开始,逐步**综合学科合卷适应性训练,以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三是根据文理科的不同特征,文科着重指导学生掌握识记、理解、分析、综合的学习方法及解题技巧;理科着重指导学生掌握逻辑推理、分析演绎、迁移运用的方法及解题能力。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学科成绩。

(六)、抓考核

根据现有考核,本期加大高中期末教学质量考核力度,加大差距,真正体现“优绩优酬”。

四、加强考试管理

年级组配合教务处考试,进行严格的考试管理。

(一)考试设置:

1、大型考试:按照学校教务处的安排,共有4次大型考试,两次月考和期中、期末考试。

2、基础知识过关考试,安排在每大周归宿假返校后的晚上,时间90分钟,由教务处安排监考人员,年级组安排考试科目。

3、单元(章节)强化训练,安排在每个学科的每大周的第一个晚自习的第三节,时间安排70分钟。由各学科自主命题。

(二)成绩分析:成绩分析分三种情况进行。

1、学生分析,这既是对老师教的评价,对学生也是一个反思的过程。分析学生在各学科间的不平衡性及同学科前后不同时间的波动性,以利于教师和班**有针对性采取措施,促使学生各个学科平衡、平稳发展。尽量避免学生掉队。

2、教师分析,分析到人分析到题,找出学生的个体差异,以便对症下药,个别指导。找出教与学中的薄弱环节,便于查漏补缺。

3、年级组分析,重点解决各班级学生各学科学**的不平衡性,及各班级在质量上的不平衡性。利用教务处综合分析资料,向全体教师通告全年级各学科教学分析结果,提出指导性意见,落实改进措施。同时,要重视试卷的讲评,讲评要有足够的时间,试卷的讲评一般可采用诊断性讲评、发散性讲评、延伸性讲评等形式进行。

(三)、为了增强考试的客观性,与其他学校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比较,每学期至少一次利用外面的试题对学生进行检测。

(四)、开设学科大讲堂。定期与不定期开展学科讲座,解决部分学生学习吃不饱的问题。

(五)、加强应试方法与考试心理的辅导。学生对高中考试的方法、时间安排、做题先后、难易取舍都存在误区。这就要求我们全体教师和班**要对学生进行指导,利用试卷评讲的机会,对学生进行培训。同时,要对学生进行考试心理的辅导,帮助他们消除畏难情绪,以正确的心态对待考试和考试成绩。指导他们适应高中频繁考试的现实,做到在题海中游刃有余挥洒自如。

五、加强人文关怀,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

全体教师要做的关爱学生,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家庭和学习情况,加强沟通,提升师生关系,真正做到让爱充满课堂,充满学生的生活。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65 3061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