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舟过安仁 舟过安仁原文翻译及赏析精编5篇

网友发表时间 3062969

【导言】此例“舟过安仁 舟过安仁原文翻译及赏析精编5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舟过安仁古诗【第一篇】

张岱就是这样一位仁智者:隐居山林,寄情于山水。他一改古代的游记表面写景抒情,其实却多怀古讽今的风格,他的回忆西湖美景的散文 《湖心亭看雪》:景,只在西湖;情,只为景生。全文简短,仅仅一二百字,却洋溢着诗情画意的情趣。

世人都晓得西湖美,却很少欣赏西湖冬景之美。张岱在《湖心亭看雪》一文写到:“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这一句就把西湖的冬景写绝了。作者调动读者的各种感官:闭上眼睛,可以想象大雪飘飞之状;仔细倾听,却不闻往日人鸟欢声;虽未亲临,却也能感觉寒气逼人。一个“绝”字,传达出西湖的万籁无声、冰天雪地的幽静美。

接下来,张岱从大处落笔:“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了了数字,生动的描写了西湖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上下浑然一体的雪后景象。接着,作者另辟蹊径,变换角度,化为一个诗意盎然的特写镜头,落笔眼前:“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其中“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用语巧妙,三个“一”,一个“两三”,四个量词“痕”“点”“芥”“粒”,不渲染不雕饰,简洁朴素自然。西湖犹如“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琵琶女,清晰地把一种独特的模糊美和深沉美展示在读者的面前。

作者写景更为抒情。宁静之中,我们仍然感受作者那种“沧海一粟的渺小感”,也体察出作者内心深处的漂泊无依、茫然无奈的伤感。 作者移步换景,又开出一个新的境界: 奇遇两知音,盛情强饮酒,借船夫抒感慨。“痴”字似贬实褒,写出了舟子的大惑不解,写透了作者的得意和感慨。情为景增添了又抹上了一层的淡淡的悲凉美。

欣赏西湖的人很多,但知晓西湖美丽的人,更多。分析原因,你会突然发现我们从小是背着古诗,阅读着美文,循着古人的足迹,来欣赏西湖美丽。

回顾历史,岁月流转。时年36岁的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离京到杭。这一天他和朋友们在西湖游宴,起初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作者凭绝世的天才,写下了杭州风景诗中传诵最广的绝唱之一:“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西湖的另一番景象――雨中美丽,凭借苏诗,传遍了大江南北。

仿佛穿越时空, 我们看到了年过半百的白居易,来到美丽的杭州。虽然官场失意的他,在看到西湖山水时,精神为之一振。纵马驰骋在西湖湖堤上,挥笔写下了“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的千古名句,在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满腔热情的同时;也向世人生动地描绘了西湖明媚的春光美。

星转斗移,为官清正廉洁、反对屈膝投降的诗人林子方,驻足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看到翠绿的莲叶,涌到天边,使人感到置身于无穷的碧绿之中;而娇美的荷花,在骄阳的映照下,更显得格外艳丽。诗人挽起衣袖,挥笔留下了千古名篇:“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他为世人展示了西湖娇媚的夏荷美。

……

历代王朝,不管强秦、大汉,还是盛唐,他们的都城都在北方。因为历代的王朝更替,不可避免地给人民带来生离死别和苦难。那些饱经战火的人们来到这里,尤其那些政治上不得意,遭到贬谪来到杭州的文人墨客,目睹了如仙境般的西湖,看到如此幽静的湖光山色,抒发“人间仙境”的心声,也就一点不足为奇了。

西湖的美景成就了古代的仁者们、智者们,这些仁者们、智者们又为西湖的美丽涂抹了湿漉漉的人文色彩。在文人的笔墨中,除了西湖的天然美,还涂抹了一层人文的喜和悲。纯净的天然美吸引了文人墨客,文人墨客又使西湖名声四扬。也许正因为二者的交融,才使自然的西湖有了人气。

舟过安仁古诗【第二篇】

有一次,宋朝诗人杨万里坐着小船路过安仁县时,透过船舱的窗口,看见两边的河岸上覆盖青青的小草,像铺上了鲜绿的地毯,到处花红柳绿,莺歌燕舞,一切是那么生机勃勃,那么欣欣向荣。他被美景深深地吸引,情不自禁地走出船舱,伫立在船头,举目眺望。这时,春风拂面,花香扑鼻,顿时神清气爽、心旷神怡。于是,他张开双臂,深深地呼吸着这清新的空气,尽情地享受着这春天赐于大自然的美景。

忽然,一阵清脆的歌声传入耳中,定睛一看,原来不远处的河面上还有一只小渔船,船头坐着两个活泼可爱的小男孩子。他俩一边划浆撑船,一边放声高歌。过了一会儿,这两个孩子突然停止歌唱,随即又收起了撑船的竹竿和桨,跑进船舱,拿出一把雨伞站到船头,将伞撑开。“咦,这时既不下雨,阳光也不强烈,他们拿雨伞干什么呢?”杨万里觉得很奇怪,百思不得其解。好奇心促使他将船靠上前问道:“现在风和日丽,你们为什么要撑伞呢?”两个小孩睁大眼睛,歪着脑袋,天真无邪地说:“我们这条船没有帆,撑开雨伞当帆用呗。这样,使船既能快速前进,又能省力气!”杨万里这才恍然大悟。他一面点头,一面竖起大拇指称赞道:“你们俩太聪明了,居然能想出这么好的点子。不简单,不简单!”

随后,杨万里走进船舱,挥笔疾书:“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一首脍炙人口的小诗就这样诞生了,一直流传到如今。

五年级:疏骏

舟过安仁古诗【第三篇】

一、品味

“品味”是指在学习古诗词时,紧扣关键词或关键句,引导学生细细地咀嚼、品味,从而把学生对于诗句的理解引向更深的层次。方式有:

1.在比较中欣赏

语言运用的好坏在比较中能得到最直观的展现。比较是一种教法,也是一种学法。在古诗词的教学中,采用比较的方式咀嚼、品味,这样可以引导学生欣赏古诗词的绝美之境。

《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本是一个表示颜色的形容词,诗人王安石用在诗中变成了使动用法的动词,再加上“春风”“江南岸”的配合和王安石炼字改字的故事,使得这个“绿”生动传神,放出异彩。在教学中,我采用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品味“绿”的精彩。我先引导学生阅读课后资料袋的内容,明白诗人对“绿”的千锤百炼。然后让学生把“到”“过”、“入”一个一个地放到诗句中读读,体会这些字和“绿”字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一样。学生通过比较,认为使用“到”字只是说明春风来了而已,体现不出春风吹来的动感以及春天来了时大地上颜色的变化。使用“过”字,只是让人觉得春风一吹而过,什么痕迹也没留下,而“绿”字则让人联想到江南春天到来时一派勃勃生机的景象,有花红柳绿的缤纷色彩,有鸟儿虫儿的悦耳声音,还有小朋友放风筝的愉快身影等等,到处欣欣向荣,给人特别强烈的美的感受。这样的比较,学生充分欣赏到“绿”字所蕴含的画面和意境,也提高了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2.在表演中体会

“从本质上,儿童个个都是天生的艺术家”。小学生不仅具有潜在的表演天赋,而且还有着爱表演的个性特征。许多古诗词所描写的叙事场面,可以让学生扮演角色,通过表演再现当时情景,更好地感受诗词的意境,加深理解,留下深刻印象。

《送元二使安西》(人教版语文第九册)是一首送别诗。诗人王维别具匠心地选取别筵将尽,分手在即的劝酒,表达了对朋友的留恋、关切和祝福。诗中的“劝”“更”使人情不自禁地想到这对好朋友频频祝酒、殷殷话别的情景。在教学中,我把表演引进课堂,让学生在表演中体会朋友间的真挚的爱。我先是让学生读王维的临别赠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接着提问“都说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那么,这两行诗的‘画’在哪里呢?”学生有的抓住关键词“更”,“劝”,有的联系课文插图,有的从整句诗入手,想象王维和元二离别的画面。然后,我把自己装扮成元二,对一个学生说:“现在,我就是那即将远行的元二,你是特意从长安赶来送别的王维,我们在渭城的客舍里依依惜别,我们已经喝了很多酒,说了很多话了,你又一次举杯,对我说:――”学生进入角色,这样接话:“元二啊,请你再喝一杯酒吧,你这一去可不知什么时候再回来,我会想你的。”我学着元二的口吻感激地说:“谢谢你,王维!你不远千里从长安赶来为我送行,我真的很感动。你放心吧,我会照顾自己的,你也要照顾好自己。”最后,我让学生以同桌为单位,一个扮演王维,另一个扮演元二,再现他们依依惜别的场景。在角色表演的过程中,学生把文字符号化成情感符号,将叙述转化成有生命体验的联想或想象,对诗境的理解更加丰富了,更身临其境地体会朋友间真挚的感情。

二、整合

古诗词的教学往往忽略了文本之间必要的或可能的纵横联系,以及与语文学科以外的学科资源的联系。我在教学中注意了对文本的整合,同时加强与其他学科间的联系,增大课堂容量,力求通过集约化的方式提高古诗词教学的效率。

1.同主题作品的整合

在小学阶段学习的古诗词中,有不少的古诗词虽然作者不同,背景不同,但表达的情感主题却是相同或相近的。在教学时,可以改变传统的“逐首教学”的模式,凝聚主题,使学生在整体中学习。

比如,人教版语文第十册选取《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这三首不同时代不同作者不同题材的诗词表现同一个主题――多彩的童年生活。在教学时,我是这样整合的:首先,在导入新课时,出示一组古诗让学生口头填空:儿童急走追黄碟,

。牧童骑黄牛, 。儿童散学归来早,_____________。蓬头稚子学垂纶,__________。这个填空有意识地将部分表现儿童生活的古诗整合在一起,让学生管中窥豹,明白许多诗人都以“童年”为主题写诗,意在唤醒学生对童年生活的遐想,让课堂未成曲调先有情。其次,把《牧童》《舟过安仁》这两首都是表现儿童生活的古诗整合在一个课时教学,抓住“卧月”“张伞”这两个含有丰富童趣的意象,通过“比一比”(课文的两幅插图分别画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相同?);“想一想”(晚归的牧童静静地躺在洒满月光的青草地上,他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还会想到什么呢?江平岸阔,船随水流,两个调皮的张伞孩子会说些什么?);“读一读”等方法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意境和情趣。最后以白居易的《池上》,拓展文本,让学生自主体会《池上》的童趣并背诵,课后还可以积累更多的同主题的诗词。这样的整合既是对《牧童》《舟过安仁》这两首古诗作相同主题的补充,也是传统文化的小小展示,使得这两首古诗的教学成为一座桥梁,连接着同主题的诗词,也成为一扇打开的大门,引领着学生进入古诗词的无边知识。

2.不同学科间的整合

《语文课程标准》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配合”。古诗词的课堂可与音乐学科整合,比如,名师王崧舟在教学《长相思》的时候,整节课至少有15分钟是有音乐相伴的,当学生朗读的时候,背景音乐是《琵琶行》,当学生写片断的时候背景音乐是《一个陌生男人的来信》。我喜欢将古诗教学和美术学科整合,因为,古诗词是抒发诗人情感的,而情感又一定要通过形象,构成一种意境,然后借助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因此,古诗词是十分注重形象描绘的。古诗词和美术的整合,能将诗词中的“形象”化为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这样的教学效果往往事半功倍。

比如,我在教学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时,就在板书的设计上和“青青草”的品味上与美术进行整合。这首词的第一句“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就勾勒出一幅清新淡雅的田园风景图,学生在品读诗句时,一下子被这句话吸引了,我顺势引导“你们在这句话中看到了哪些景物呢?”结合学生的理解,我用简笔画在黑板上勾出了长长的溪流、盛开的荷花、低矮的茅草屋、葱绿的小草等。在画小草的时候,我特意把“青草”画得很少很淡,然后让学生结合词中语句对简笔画进行评价,学生利用图画,具体而形象地品味了“青草”和“青青草”的不同。接下来,我一边引导学生品读诗词,一边把关键词“锄豆”“织鸡笼”“卧剥莲蓬”“相媚好”散落在这田园山水画的相应角落,最后一个大大的“醉”字叠加在这幅美丽的山水画上。将诗和画巧妙融合,能使学生如临其境,既品味了语言,又强化了词的意境,还留给学生美的享受,真是一举多得。

三、练写

语文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学习语言,练习表达,古诗词教学中这一教学目标同样不容忽视。古诗词语言精炼,而且言语空间极大,我们要善于寻找合适的语言训练点,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学会表达。

1.练于相同的句式处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让学生模仿古诗词中那些具有形式感的句子,对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十分有益。

《清平乐・村居》这首词为了表现孩童们的勤劳、孝顺、可爱,作者选取了“大儿锄豆”、“中儿织鸡笼”、“小儿卧剥莲蓬”这几个场景,这三句话意思很浅显,学生一读就懂,但是这三句话的句式十分相似,这正是学生学习表达的好机会。于是,我从“大儿锄豆溪东”,抽离出句式“大儿 ;”从“中儿正织鸡笼”,抽离出句式“中儿正 ;”让学生模仿填词。学生兴趣很浓,他们以句式为依托,联系文本和自己的生活经验,在无拘无束的想象中放飞思维,许多生活场景纷纷涌现,“大儿种瓜溪东,中儿正喂鸡食”“大儿插秧稻田,中儿欢扫院子”“大儿浇水果园,中儿勤读诗书”等童言稚语更是生动有趣。

2.练于诗句的留白处

“恰是未曾着墨处,烟波浩渺满目前。”很多诗词都讲究“留白”的艺术,这些留白处正是训练学生练笔的好机会。

舟过安仁古诗【第四篇】

(一)导语中激发学生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般,激发学生的兴趣就需要从课的开始入手,良好的导语能够激发出古典诗文的兴趣,吸引学生。例如在教学《三峡》时可以以《朝发白帝城》中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为引,在为学生们朗诵出这句诗后,接着提问“有同学看见过真实的三峡景象吗?”,接着通过各种三峡的图片引发学生进入三峡的壮美景象中,激发出学生的向往之情。又如在教学《曹刿论战》时可以设计这样的导语“在历史上有许多缺乏军事才能但是却又贤明的君主”,这句导语会让学生们去极力的思考历史上都有那些君主是这样的,这就为他们继续去阅读课文提供了动力和前提条件。,驱动和控制了学生的心理,使之更易接受知识和技能,给人以启迪,催人奋进。

(二)通过活动激发学生兴趣

教学本就是一个双边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出学生对古典诗文的兴趣,就需要调动学生们的参与积极性,让他们乐于参与到语文课活动去,这样才能够不惧怕古诗文,为此可以采用各种行使的教学活动来激发出古诗文教学,让其变得更加的生动活泼。例如在教学《核舟记》,在教学之前让学生们准备一些简单的画具,然后在课堂上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将“核舟”画出来。这样很容易就能激发出学生的兴趣,即使是那些不怎么会画的学生也会产生出兴趣,同时也会有学生说“太难了”,“让我们看看书吧”,但是也正是这些话表现出了学生们的求知欲。此时可以允许他们看一会儿书,将他们蓄足的势变成他们旺盛的活力,将他们的兴趣转化为想学,进而转化为会学,这样就能够让他妈很快的感知课文内容,使得教学效果能够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例如在教学《愚公移山》时还能够针对愚公愚不愚来开展辩论会,等等。

(三)通过竞争激发学生兴趣

初中生的特殊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都有着十分强烈的攀比心理,这就促使他们具有更强的竞争意识,如果教师能够进行良好的引导,那么就能够很好的激发出他们对于古诗词的兴趣。基于这一点,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经常有意识为学生创造各种竞争条件,例如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古诗文诵读比赛。在班级中还可以举行古诗文成语、典故出处集锦比赛,给搜集得多的同学加平时素质量化得分。让他们在活动中感觉到其乐无穷,通过竞争能看出他们的参与积极状态和兴趣程度。通过各种竞赛,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利用古典诗词进行德育教育

(一)利用古典诗词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

在古典诗词中有很多都是以历史为题材的诗词,这一类诗歌被称为咏史诗,有很多优秀的诗人将思古之幽情与现实紧密结合,名篇数不胜数,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借鉴赏这一类诗歌的时机去引导学生了解历史,懂得国家兴亡的道理。例如赏析杜甫的《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赏析时,要让学生明白杜甫并不是要去描写官吏的残暴,也不是要写“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在当时郭子仪是忠信安义而闻名的,杜甫只是想借此事来感伤于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同时也是赞扬人

民保家卫国的积极性。

爱国是我们中华民族十分古老的优良传统,爱国主义更是古典诗词中十分常见的题材,例从《诗经》《楚辞》到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革命民主派的爱国诗篇其中有很多都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对民族的的热爱和担当意识。《曹刿论战》以简洁的文字揭示了曹刿的远见卓识和稳重果断的指挥才能,刻画了一个关心国事、深谋远虑的军事家的形象。《陈涉世家》则反映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重大影响和革命威力,赞扬了农民起义领袖的革命斗争精神和卓越的组织才能,?从而说明了“奴隶创造历史”?的伟大真理。

《出师表》的作者诸葛亮,他未出茅庐而知三分天下,在政治上,他严明法度,开发边疆,注重农业,尤其擅长外交;在军事上,他出奇制胜,运筹帷幄而决胜于千里之外。他的才干和智慧,是中国人民的骄傲。“表”中向刘掸提出的开张圣听、严明法度、亲贤远佞的建议,都是治国安邦之本,直到今天仍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岳阳楼记》以作“记”为名,借题发挥,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体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在这些古典诗歌中有很多都朗朗上口,让学生们常常吟诵,感受其中对祖国、故乡深深的依恋和哀伤,从使得他们受到感染。运用历史和爱国诗篇培养学生的爱国和民族情感,是一个渐渐熏染的过程,经常教读,使得学生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因为芬芳已经浸入他们的心脾。

(二)通过古典诗文的学习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

因为历史的原因,古人最后留下的一些奴性较为严重的思想,特别是清朝时的文化教育等等多个方面对人们的自尊、人格进行了,奴性深埋在中国人的国民性中,这也是鲁迅先生所批判的中国人的劣根性。我们的教育不是要培养出奴性十足的学生,这样的学生没有自己独立的人格,不具备创造力,还如何能够为国家民族做贡献?梁启超曾经说过“少年强则国强”,培养出具有独立人格的学生对于学生自己以及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都有相当大的好处。

中国古代的诗人和词人有很多都经历过各种坎坷,但是他们始终都能够保持着自己的傲骨铮铮,如杜甫、李白、刘禹锡等等。虽然他们的思想难以跳出封建思想的桎梏,但是他们却拥有着傲骨,这是十分令人敬仰的,因此应该让学生们在诵读这些古典诗词时,进行详细的、深入的欣赏。例如李白是一个很有个性和傲骨的诗人,要知道他可是写出了“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从此诗句中能够看出他的“粪土王侯,浮云富贵”,因此对于他的诗歌,要引导学生们去体会他诗歌中的那种不羁。

(三)通过古典诗文的学习培养中学生的悯世仁爱之心。

现在的学生生活条件月来愈好,各种物质条件可以说与他们的父辈相比要好很多,特别是那些在大中城市的学生。然后学们的衣食无忧换来的不是他们的悯世仁爱之心,他们变得越来越冷漠,他们喜欢攀比,看谁的吃穿用住比谁好,他们的视野仅仅是局限于自己周围的一切,他们不知道还有好多因无钱交学费而被迫加入打工大军的同龄人,他们变得越来越没有爱心,当然这也有社会的一些原因存在,但是我们却不能够回避。一个没有爱心的人是可拍的,就如那个硫酸泼熊的学生刘海洋、因追求不成而毁他人容的陶汝坤。

仁爱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的很多诗词作者都拥有着一颗仁爱之心。孔子“伤人乎?不问马”,“仁者爱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种精神是一个民族团结、繁荣昌盛的重要因素。在中国古典诗词中,这种仁爱和悯世之心有着充分的体现,如杜甫的“三吏三别”,白居易的《新乐府》五十首和《秦中吟》十首,李绅的《悯农二首》等等。我们需要充分的利用这些悯世爱人、同情劳动人民的诗篇来培养学生们的仁爱之心,让他们在诵读鉴赏的同时,学习诗人们的仁爱精神,引导他们发掘现实意义,将对古代劳动人民的同情转化为对今天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的同情,对弱小者、贫困者的同情。

舟过安仁古诗【第五篇】

一、根据诗歌类型,把握思想情感方向

我国古代诗歌众多,类型多样,而同一题材的诗歌往往有着相同或类似的情感表达。

1.咏物诗。咏物诗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

2.咏史怀古诗。咏史怀古诗以历史为主要内容,对历史人物的功过、历史事件的成败、朝代的兴衰发表评论,抒发感慨。

3.山水田园诗。诗人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表达对田园牧歌式生活的向往。

4.边塞征战诗。边塞征战诗主要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抒发爱国情怀。

5.惜别送别诗。因为各人的情况不同,所以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①直接表达诗人的深情厚谊;②间接写离别之情;③坦陈心志的告白;④情深意长的勉励;⑤回忆相聚欢娱,遥想分别后的孤寂;⑥对别后友人的担忧和思念。

6.思乡怀远诗。思乡怀远诗主要包括羁旅诗和闺怨诗。羁旅诗是流浪他乡的诗人通过眼见耳闻而触发的对遥远故乡的思念,对家乡的憧憬。闺怨诗一般写闺房女子对丈夫久客不归的埋怨或对远在边地征戍的夫君的思念。

二、学会精细解读,品味思想情感之美

诗歌是美的艺术,考生在鉴赏古代诗歌,把握其思想情感的时候,要学会品味思想情感中的美。

1.品味古代诗歌中的人性美。人性美,是对人的本性的赞美和歌颂。古代诗歌中的人性美,就是诗歌借助具体形象,揭示出的平凡人的内在精神、品格、信念、理想和尊严,弘扬的人性中的质朴、坚韧、善良和互助等美德,它表达的是人性中的善良、真诚、乐观、豁达、宽容、崇高、纯朴等特性,显示着诗人对真、善、美的坚守。

例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舟过安仁 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请简要赏析本诗体现的人性之美。

参考答案 此诗写诗人乘舟路过安仁时所见到的情景。这首诗浅白如话,充满情趣,展示无忧无虑的两个小孩充满童稚的行为中透出的只有儿童才有的奇思妙想,表达诗人对儿童的喜爱,同时也赞美两个小孩的聪明伶俐。生活的纯真,尽显其中。

2.品味诗中的人情美。诗歌以情为本,情是诗歌勾人的魂,情是作者跳动的心。把握诗歌当中的情,让读者与作者同呼吸、共命运,心随文跳,情随文动,便能轻而易举地读出古代诗歌的人情美。诗歌之中的人情美,不外乎亲情、友情、爱情、对祖国和生活的热爱之情。

例2 阅读下面这首清词,然后回答问题。

蝶恋花 纳兰性德

辛苦最怜天上月。一昔如环,昔昔都成玦。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 无那尘缘容易绝。燕子依然,软踏帘钩说。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

请简要赏析本词蕴含的情感。

参考答案 这首词为悼念亡妻之作:最怜爱那天空辛苦的月亮,一月之中,只有一夜是如玉环般的圆满,其他的夜晚则如玉玦般残缺。如果月亮始终皎洁,那么“我”便不怕月中的寒冷,为你夜夜送去温暖。无奈尘世的情缘最易断绝,只有燕子依然轻轻地踏在帘钩上,呢喃絮语。纵使哀悼过了亡灵,但是满怀的愁情仍不能消解,花丛中的蝴蝶可以成双成对,人却生死分离,不能团聚。

这种无穷无尽的哀悼之情,缠绵凄切,感人至深。

3.品味古代诗歌的哲理美。什么是诗歌的哲理美?就是把自然和生活中的诗意升华成一种形象的具有美的思想力量的诗化语言。中国古代诗歌中,那些经典的名句,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等,无不充满着哲理的智慧,无不闪耀着打动人心的灵光,显示出美的语言的魅力。

例3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论诗三十首 元好问

眼处心生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

画图临出秦川景,亲到长安有几人?

请简要赏析本诗体现的哲理美。

参考答案 这首诗的前两句很容易明白:眼见的真实情景激发心头的真切感情,就能写出意境神妙的诗句;闭门造车,就像黑暗中摸索制作出的东西,总要失真。后两句则说:靠临摹前人作品,画出秦川景色的画家,亲自去长安的能有几人?诗人省略了一句话,即难怪那些人画不好。本诗告诉我们:没有现实生活的感受,没有亲身体验,是不可能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的。

三、掌握解题要领,应对诗歌鉴赏

考生了解高考命题的基本形式,掌握基本的答题模式,更有助于准确把握古代诗歌的情感。

1.高考常见的提问方式:①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②诗歌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③诗歌表现了怎样的情趣?④诗歌的主旨是什么?⑤某句(某联)表达了什么思想情感?

2.考生可以用以下模式答题:①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什么感情。②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通过什么手法+抒发什么情感+评价。

3.概括思想情感的常用术语:迷恋、忧愁、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惜春悲秋、热爱自然、忧国忧民、蔑视权贵、壮志难酬、羁旅愁思、思乡念亲(友)、忆友怀旧、别恨离愁、怀古伤今、借古讽今、愤世嫉俗……

例4 (2011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春日秦国怀古 周 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③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8.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9.(略)

参考答案 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诗人春日眺望泾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3062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