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其他范文 >

归化\异化翻译策略与译者意图精编2篇

网友发表时间 3468581

归化翻译强调文化融合,增强读者理解;异化翻译保留原文特色,传达异国情感。译者意图在于平衡文化差异与读者接受度,如何选择?以下是阿拉题库的小编为大家分享的归化\异化翻译策略与译者意图精编2篇文章,欢迎您借鉴参考。

归化异化概述及其运用1

一、归化异化的涵义及作用

归化(domestication)和异化(foreignization)是一种专业的翻译术语,是两种翻译策略称谓,最先由美国的著名翻译学者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Venuti)提出。按照翻译研究词典(DictionaryofTranslationStudies)中给出的定义,归化是指在文学翻译中译者尽可能将译文本土化,以读者所习惯的方式采用透明、流畅的风格翻译,尽可能减少读者对外语文本的生疏感让读者更好地理解译文的翻译策略,简言之就是译者向读者靠拢;异化则要求译者在翻译中最大限度保留原文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保留原文的异域性的翻译策略,即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

归化与异化两种策略是翻译界如何处理文化差异问题的两种对立意见形成的,归化认为译文应以译文读者为文化归宿,异化则主张应以原作者为文化归宿,两种文化归宿不仅表现在语言措辞,更表现在跨文化意义上。翻译界对于归化和异化的问题,一直以来讨论最为激烈。其实,从翻译角度看,没有任何译文是完全的归化,也没有任何一个译文属于完全的异化。译文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将两者相互交融的产物。非要说区别的话,仅在于他们杂合程度的不同。

文学翻译作为翻译的一种,在翻译历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在文学翻译中,翻译主体的地位、特性和目的都是影响文学翻译的重要因素。文学翻译中的归化异化我们也可以看作是“直译和意译”两种翻译法的延伸。以文化为主导的归化异化两种翻译策略在翻译史上都有着各自的积极作用。“归化”要求翻译时与本土文化结合,这样能够克服语言了解和文化差异上的障碍,更有利于文化交流;“异化”要求翻译更原汁原味,这又能给封闭的文化体系和一些接受程度较低的读者带来新的语言形式,并开拓他们的文化视野。从单方面讲,归化和异化都有着自身的缺点,过度的归化可能会抹杀原本文学的民族特性,抹杀文学译本的可读性,过度的异化则容易产生沟通障碍,不利于读者认识了解以及对整个篇章的把握。因此,在文学翻译中,我们不能过分地强调归化或异化这两种策略中的其中一个,而应当根据译文的具体需求和用途来选择一个侧重方向,例如,在注重译本的阅读性时就要以语言层次为重,要以译文流畅易读为立足点,适当采用原文的语言表达方式;在注重译本的文化特点时就要以不影响艺术性为前提,尽量保留原文的异国文化情调。

二、归化和异化在文学翻译中的关系

归化和异化虽然是两种不同的翻译策略,但是在文学翻译中他们又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具有相辅相成和对立统一的密切关系,这表现在:

(一)“归化”和“异化”的区别

“归化”和“异化”是两种矛盾的翻译策略。“异化”要求译文保存异域情趣和民族特性,它是世界文化融合的一种翻译策略选择趋势;“归化”是为迎合本土读者而将原著尽可能本土化的一种翻译策略。其具体区别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阐述:

第一,就两种翻译策略的目的而言,异化是译者试图忠实地介绍原文,尽量给普通读者呈现原文所在国度的异域文化,归化则是译者希望读者能通过译文完全了解原文并从译文中获得美的享受。这两方面是互相对立的,若要保留异域性,普通读者可能会无法理解译文,若只考虑译文的流畅和优雅性,又可能无法忠于原著。

第二,采用归化或异化两种翻译策略的出发点不同。在中国的翻译界,一直都存在着归化和异化两种相对的观点,持不同主张的翻译家们都有各自的理由,主张采用归化翻译策略观点是从译文出发,以译入语文化为归宿,而主张异化翻译策略的观点是从原文出发,以出发语文化为归宿。

(二)“归化”和“异化”的联系

有些学者认为在翻译中必须纯粹地选择归化或异化,其实在实际翻译中是无法做到这么纯粹的。在翻译中,如果要顾及原作者的写作意图、翻译目的和读者的文化层次等多个方面,那么归化和异化都有其存在和应用的价值,不能只肯定某一方而否定另一方。选择哪种翻译策略只是取决于不同的翻译目的,两种策略本身并不是绝对对立的,实际上翻译中还能相辅相成,并行不悖,具体我们可以下两个方面来分析:

首先,没有任何一种译文是完全归化或异化的,因为归化和异化都是翻译者自己的翻译观,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所采取的一种翻译手段,这种翻译策略本身就是主观性的。绝大多数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都会考虑到原作者的意图和读者层次要求,根据这些要求,译文会不自觉地出现某种倾向性,在这种情况下,翻译者不可能对文章的每个地方都采用一成不变的同一翻译策略,即不可能一直纯粹地采用某种翻译策略。纵观我国的翻译历史,在以往的文学翻译中,归化策略的应用稍占上风,但是随着国际间交流的日益频繁,译文异化的要求又越来越高,并且有逐步发展的趋势,不管如何发展,归化和异化两种策略都是缺一不可的。

其次,文学翻译本身不是无目的性的,翻译中都应根据不同的翻译意图和目的选择相应的翻译策略,在翻译过程中还需要随时交换策略以使译文达到最佳效果。例如,当译者的目的是向读者介绍外国的历史、人文风情和文化时,就应自觉地遵守异化的原则,让这些著作保持原有的异国风情,但是在陈述中又要适当归化以便读者清晰了解,此时就是重异化轻归化;当翻译宣传资料、广告新闻和通俗文学作品时,则要根绝接收对象的文化层次和接收需求来选择归化或异化策略。

总之,在翻译中归化和异化是不能完全脱离对方而单独存在的,好的翻译者应该平衡好归化和异化的关系,在翻译过程中针对读者和翻译目的选择一个融合居中点,根据不同的要求选择归化或异化作为侧重点。文学翻译是各国文化交流的一种方式,在翻译过程中,我们既要维护本民族语言文化,又要尊重他国基本国情和文化内涵,这两种态度就必然要求翻译中归化和异化两中策略的并存和共用,只要是既能还原著作风格,又便于读者阅读了解就是成功的翻译。

三、文学翻译中归化和异化的应用

任何作品都是为读者而存在的,无人阅读的作品就只是一种可能的存在,翻译作品也是如此。艺术类文学作品只有得到鉴赏才能展现其魅力。艺术只有得到人们的鉴赏,才能展现其魅力和光彩,实现其应有的价值。归化和异化这两种不同的翻译策略在翻译中的应用是处处可见的,具体内容为:

(一)归化异化策略在叙事类文学著作翻译中的应用

(1)归化策略的应用

归化策略在文学作品翻译中的应用是很多的,例如著名饮料“健力宝”广告是这样的:“要想体力好,常饮健力宝”。译者运用归化策略,套用目的语读者特别熟悉的谚语“Anappleadaykeepsadoctoraway.”从而将此句译为:“AJianlibaoadaykeepsthedoctoraway”。使得译文浅显易懂,便于记忆。还有中国成语“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如果译为“UntilQingFuisdoneawaywith,thecrisisinthestateofLuwillnotbeover”,译文读者就无法搞清楚文中的人名和国名,如云里雾里。但只要运用归化手法,译为“Therewillalwaysbetroubleuntilthetrouble-makerisremoved”就更贴近目的语读者。再者,除了杨宪益翻译的《红楼梦》,DavidHawkes的翻译也可圈可点,尤其是归化译法的运用。比如俗语“杀人不过头点地”,Hawkes的译文是:“Hewhochecksamoment’srageshallcalmandcarefreeendhisdays.”归化翻译的正确恰当应用既生动形象,又使本句易于译文读者接受,而且将汉语中的慷慨表现得淋漓尽致。此外,在美国名著《飘》(GoneWiththeWind)的译本中,译者就将原著中的一些地名、人名和成语本土化了,这样的译本很容易被普通读者接受,特别是目的语读者,这样可以减少本土读者对外国著作的文化疏离感,更便于沟通和交流。这种归化的翻译虽然便于读者阅读沟通,但也容易歪曲信息内容,如果归化过重,则会连普通读者都很难体会到原文的异国风情,一些较高层次的研究者更会觉得译文滑稽可笑。

(2)异化策略的应用

翻译外国作品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繁荣文化,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外国著作译入我国,不仅丰富了词汇,更是让汉语的结构形式都有新的发展。要达到这种效果,异化翻译策略就是应用比较多的,在翻译外国作品时,译者会不自觉地运用外语的语式和句法,洋化的情形就自然出现了,以至这种“洋化”会感染读者,达到向读者传递异国文化的目的,让读者能了解另一个世界的知识。在用异化策略翻译一些难以理解的语言形式时,译者可以使用必要的比喻使内容更明朗,通过特定的语言和词汇帮助读者了解。这种异化虽然能保留著作原味,但文化的差异会使一些典故或俚语让普通读者难以理解,甚至某些译者本身在翻译的时候就存在偏颇,容易误导读者。

(二)归化异化策略在诗歌散文翻译中的应用

诗歌散文的翻译与叙事类文学作品不同,其内容在很大程度上会表现某国某个时期的特定文化背景或作者在特定时期对某种现象的看法和感想,翻译时除了迎合读者外还要注意其特殊的社会研究价值,因此在翻译时难度比叙事类文学作品大。这类作品的翻译只有首先了解作品的历史大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环境,才能更真实地还原原文的文化底蕴和含义,在翻译中,涉及特定的历史事件翻译的最佳策略就是异化策略了,若一味迎合读者口味而忽略作品的社会研究价值,则会丧失作品翻译的初衷和意义了。另一方面,一些影射性的文章要翻译成外文则必须侧重归化策略,例如鲁迅先生的很多小说,他的很多小说都有极强的对现实的谴责意味,如果只按照字面异化翻译,则会让小说译文显得毫无内容和深度,此时配合归化翻译策略才能让读者更清楚地了解作者所想表达的真实感性的思想。

(三)归化异化策略在文化交流翻译中的应用

在经济一体化的大环境下,外企与中国企业间的往来和交流也越来越频繁,中国对国际社会的了解程度要求也越来越高,各国语言间的互译更是时刻发生,这种情况下要最确切地了解信息和资料,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在语言互译中的应用就随处可见了。当前,有越来越多的外国学生到中国留学,在此期间就会有中外语言的相互碰撞和融合,中文是博大精深的,中国的成语更是寓意深刻,在翻译成语时就不能只应用异化策略了,例如“: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这句话,如果只采用异化策略直译成英文,那就是“It''''sbettertogobackandmakeanetthantostandbythepondandlongforfish”,这样的英文表述就完全不能表达成语的深刻寓意了,此刻采用归化策略翻译成“oneshouldtakepracticalstepstoachieveone''''saims”则更能表达成语的真实意思,更贴切。另外,在语言翻译中,不同行业的所应遵循的归化或异化程度又不一样,例如一些科研项目、专业术语句必须采用异化策略,叙事类的翻译则侧重归化策略。一体化的加剧和网络文化的兴盛,当前社会环境下的文化更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和平台,读者对外国新文化的需求程度也在不断提高,归化异化两种翻译策略在文学翻译中也是时时随处可见的。

四、结论

总而言之,归化翻译策略满足了大多数读者的基本阅读要求,被普通读者认可和接受,但随着时代的进步,异化翻译策略的社会地位越来越高。文学翻译中的异化翻译策略不仅缩短了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下人们的距离,能够丰富翻译目的国的文化,是有其存在和发展的必然性的。归化和异化是矛盾的两方面。但是,无论异化翻译策略如何发展,归化翻译策略的价值都是不可忽视的。我们在文学翻译中对待归化和异化问题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这两种策略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不能简单或武断地采取某一种而完全摈弃另一种,必须要跟根据实际目的和需求采取不同的策略来做好翻译工作。只有这样,文学翻译作用才能真正体现其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

归化\异化翻译策略与译者意图2

[摘 要] 作为翻译实际操作层面上的具体策略,归化、异化各有其独到之处,不能也不应该脱离具体情况来谈应以哪种翻译策略为主。译者意图是译者翻译某一文本的原因和目的,受文本类型、委托人的要求、目标读者以及译者自身的语言水平所影响。译者意图明确之后,就能自然而然地选择出适当的翻译策略或翻译策略的组合。本文先从归化、异化的本质出发,在具体的运用中体会它们各自所具有的功效和魅力。通过对影响译者意图的诸多因素的分析,阐述译者意图的内涵,�

[关键词] 翻译策略;归化;异化;译者意图

翻译是一项将一种语言用另一种语言呈现的社会活动。自从有持不同语言的人相互之间的交际时起,翻译便已成为跨种族、跨语言以及跨文化交际的媒介。Lawrence Venuti(1995)提出了以源语言文化为归宿的异化翻译策略(foreignization)和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的归化翻译策略(domestication)。归化和异化翻译策� 译者为什么要将某一文本从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这就是所谓的译者意图。笔者认为,作为翻译策略,选择哪种进行实际操作,选择权在译者手中,而译者意图是决定其选择哪种策略的最终依据。本文将就归化异化的特点,译者意图的影响因素以及译者意图与归化异化翻译策略的关系,作些尝试性探讨。

一、归化与异化

德国古典语言学家、翻译理论家Schleiermacher曾指出翻译策略有两种:一种是译者尽可能不去改变作者,让读者去理解作者;一种是译者竭力不去干预读者,让作者向读者靠近,帮助读者理解作者。美国翻译家Lawrence Venuti受其影响,首次提出了归化和异化两个术语。

所谓归化,就以目的语的语言表达习惯和文化特质为归宿。也就是说,用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和文化内涵的语言来进行翻译,这就可以使译文没有太多的翻译痕迹。另外,也更容易为目的语读者所理解和接受,不至于对译文中的文化感到陌生。而所谓异化,就是以源语的语言表达习惯和文化特质为归宿,用符合源语的表达习惯和文化内涵的语言进行翻译,使译文尽可能地保留源语文化和较浓的异国情调。

在英语电影的字幕翻译中,归化和异化策略经常会被用来处理与目的语文化有一定差异的部分。由好莱坞梦工厂拍摄的《功夫熊猫》和刚刚上映的续集《功夫熊猫2》的字幕翻译,译者就大量运用了归化和异化。这部电影,从场景、人物、故事情节、背景音乐、所传达的价值观等方面,都是以中国文化为主体。主题更是“中国功夫”以及在教功夫、学功夫、练功夫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禅宗的“悟”以及儒家的“仁”。正是这些电影的客观元素,加之译者将英文版翻译成汉语版时,几乎完全使用归化翻译策略,使得目的语(汉语)的观众感觉特别亲切,甚至会误以为是在看中国自己拍的电影。强瑛(2010)详细分析了其字幕从英文到汉语字幕的翻译过程中,归化和异化的巧妙运用。笔者则想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功夫熊猫》字幕的翻译。

既然这是一部以中国文化为蓝本,且由美国人所拍摄,向美国人介绍中国文化的电影。那么,美国人是怎么把承载着中国文化的汉语,用英语呈现给美国和其他英语国家的观众的呢?从这个层面来看,应该说汉语才是源语,而英语则是目的语。对比研究中笔者发现,电影制作者大量使用了异化策略,即保留源语(汉语)文化及语言表达习惯,使目的语(英语)观众能体会到中国文化对于他们来说的“异国情调”以及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功夫熊猫》的原版是英语版,而汉语版是为了在中国上映,我国的电影译制团队翻译过来的。我们不知道这个译制团队在翻译过程中是否得到原创团队的协助。因此,只能根据中国人对自己文化的理解,来臆测原版电影在制作的过程中,各种场景下,角色可能会说出的话语(汉语),然后研究梦工场的主创们是如何把这些蕴含了中国文化的话语(汉语),翻译成英语,呈现给英语观众的。

(1)―I see you like to chew! Maybe you should chew on my fist!

―Enough talk! Let’s fight!

熊猫阿宝梦见自己是个武艺高强的传奇大侠,在一个馆子吃饭,旁边来了几个恶人。欺软怕硬的恶人们在逞强时说的话肯定粗俗不堪,而侠客则是雷厉风行,一身正气。我们可以试想原话应该是这样的,恶人:“你小子倒是喜欢吃啊,那就吃大爷我一拳!”阿宝:“废话少说,出招吧!”那么主创用“Enough talk! Let’s fight!”就体现出现场剑拔弩张,一触即发的紧张氛围,也没有用更多英语的句式或连接词,很有汉语“形散神聚”的味道。

(2)There is a saying, yesterday is history, tomorrow is a mystery,but today is a gift, that is why it’s called the present.

中国文化中有很多语言就是用隐语或双关语来阐释一些深刻的道理。这句话是乌龟大师对迷惑不解的阿宝所说的,让他别去考虑太多不必要的事情,要把握现在并相信自己。乌龟大师会说:昨日已逝,明日难料,今日似金,因此谓之今也。原版中用gift和present这一对近义词,可以贴切地传递中国文化的某些表现手法和特质。

每一种文化中都会有其独到之处,中国文化更是如此。因此很多概念无法用英语完全对等的呈现。乌龟在中国文化中有很深的符号义,如长寿,智者等。因此主创并没有在英语原版中用“tortoise”这个词,因为“tortoise”在英语中不具有同样的文化内涵。他们采用异化策略,用“Master Wugui”来称呼,这让英语观众不太适应,但是却反而会使他们对中国文化更感兴趣,增加其对中国文化学习和解读的动因,从而起到向英语观众介绍中国文化的目的。

(3)Behold the dragon scroll.

师傅将神龙秘籍取下交给阿宝,让其去完成神龙大侠该去完成的使命。这是非常神圣庄重的一刻。师傅会郑重地说:此乃神龙秘籍也。主创用一句非常正式的英语,恰当地表达了此情此境中的肃穆与庄严。

我们已经认识到,归化和异化策略在实际的翻译操作中有广泛的运用,各有其精彩独到之处。那么,翻译到底以哪种策略为主就不能也不应该一概而论。既然不存在好坏优劣之分,那么就是如何选择的问题了。是什么使得译者在具体某一次翻译中选择了某种翻译策略呢?

二、译者意图

所谓译者意图,就是译者为什么要翻译某一特定文本,也就是翻译某一特定文本的目的。不同的译者意图会导致不同的翻译策略。孙致礼(2007)指出并详细解释了译者的五种翻译职责:再现原作、完成委托人的要求、符合目的语社会文化的规范、满足目的语读者的需求以及恪守职业道德。译者有自己的职责,其在翻译实践中不能随心所欲。也就是说,译者意图受制于诸多因素。在设定译者明了自己的职责并愿意践行翻译职责的情况下,笔者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影响译者意图的要素。

(一)文本类型

文本类型就是源于文本的体裁,如小说、诗歌、电影、歌曲或者说明书等。文学类的文本,译者就会侧重其“美学”功能传递给目的语读者;应用类的文本则更要考虑其信息性。翻译一个大型机器的说明书,从表盘监测、主体功用到故障排除,若是关键信息出现误译,恐怕是差之“一字”,失之千里了。

(二)委托人

孙致礼(2007)认为,“所谓委托人托付译者完成翻译任务的人,可以是译者的上司、友人、客户、出版社、责编等。”委托人有他的要求,那么译者一旦接受了委托人的任务,译者就很清楚译文与原文之间的关系,从而确定采取什么翻译方式和翻译策略。“译者满足了委托人的要求,完成了委托人交给的任务,给委托人带来了预期的结果,那就算是成功的翻译。”

(三)目标读者

所谓目标读者,就是译者预计译本可能主要会被阅读或其他方式使用或感知的受众群体。同样是一部英语小说,译者是想把它的美学传递给目的语的作家们,供他们学习或品鉴?是要给目的语的剧作家们提供一个很好的故事情节,好有创作剧作的灵感或参照?还是给小朋友们作为课外的兴趣阅读之用?这些都会影响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取舍以及忠于原文的某些侧重点。

(四)语言水平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王佐良先生也指出“翻译工作者处理的是个别之词,面对的却是两大片文化。”可见译者不可不修炼内功。译者作为承载了不同文化的两种语言之间沟通的桥梁,不但要夯实语言基本功(包括源语和目的语两种语言),还要下工夫 理解掌握两种不同的文化。“要把世界介绍给中国”,更“要把中国介绍给世界”。不了解源语文化,就会导致对源语理解的偏差,无法做到忠于原文,也就是“信”。对目的语文化一知半解,译文就很难做到自然、贴切,也就是“达”和“雅”。语言水平会制约译者的翻译意图,那么对语言更好的掌握应是我们语言工作者们孜孜不倦的追求。

三、结 语

我国已� 翻译则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汉译英的过程中,不必一味迎合英语国家受众的口味,把本来不对等的概念,直接用他们容易理解的概念替代。翻译是一项复杂的社会活动,在翻译过程中要处理源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之间的取舍问题,这就要用到以源语文化为归宿的异化策略和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的归化策略。翻译策略本身是没有好或不好之分的,也不适宜脱离具体情况谈该以哪种策略为主。而由源语文本类型、委托人的要求、译文的目标读者以及译者自己的语言水平所决定的译者意图影响并导致译者在具体某一次翻译实践中选择某一策略或策略的组合。

[参考文献]

[1] Venuti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A History of Translation[M].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ge, 1995.

[2] Nida , Culture and Translating[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3.

[3] 李晓红,聂永枝。论归化和异化策略在翻译实践中的运用[J].作家,2010(04).

[4] 杨宪益,戴乃迭。A Dream of Red Mansion[M].北京:外文出版社,1994.

[5] 孙致礼。译者的职责[J].中国翻译,2007(04).

[6] 强瑛。《功夫熊猫》字幕翻译的归化与异化策略[J].电影文学,2010(15).

[作者简介] 林夏(1983― ),男,安徽马鞍山人,杭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马鞍山职业技术学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翻译、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65 3468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