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其他范文 >

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精彩4篇

网友发表时间 2557577

【引言】阿拉题库漂亮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精彩4篇”范文资料,以供参考学习,希望这篇文档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朋友吧!

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范文【第一篇】

关键词单亲家庭 心理阴影 教育管理

一、单亲家庭形成的原因

单亲家庭,一般来说,是孩子的父母其中一方因死亡,或离异,孩子随其父(或母)生活的家庭。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婚姻法的不断完善,人们的自我意识不断加强,形成单亲家庭的原因很多,有的由于父母一方因故早逝,又重新组合的家庭。有的由于经济条件,教育程度,出生背景等方面的差异,导致夫妻在感情、兴趣,志向,生活习惯、认识等方面都有很多问题而离异,还有的由于一方喜新厌旧,或第三者插足造成分离。虽然离婚是社会进步的最基本表现形式,也是由传统社会向现代婚育家庭过渡的社会趋势,理性的离婚是对不幸家庭婚姻的解脱,是值得倡导的,但不论是理性离婚还是非理性离婚,孩子是无辜的,都会给无辜孩子在情感、心理上造成伤害。据社会研究表明,四分之一的单亲家庭孩子在父母离婚的头半年里有强烈的恐惧、愤怒和羞愧感。

二、单亲家庭孩子的心理特征

单亲家庭的这一特殊群体,是现实生活中客观存在的。在孩子们的眼里,父母和家庭的存在,无疑是他们快乐成长的重要因素,失去父(或母)对他们的打击和压力就可想而知了。因此,他们往往会产生一些消极的心理因素,根据自己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单亲家庭的孩子具有以下心理特征:

(一)自卑忧郁心理

孩子在失去父(或母)之后,自觉无颜见人,情绪低落,陷于极度心理痛苦之中,由此变得孤僻、自卑,常常陷于痛苦、忧伤、难以自拔的心境之中,少言寡语,胆小怕事、不愿意和同学交往,也不愿意与外界接触。如:我班一名幼儿,由于父母离异,一直由奶奶照顾生活,父母很少给予疼爱,孩子在幼儿园情绪一直低落,沉默寡言,经常自己单独玩耍,胆子特别小。

(二)叛逆心理

叛逆心理表现为“你要我这样,我偏要那样”的情绪。这往往是由于家长本身有令人不能原谅的错误而给孩子造成心理上的不信任、厌恶和对抗情绪,或孩子在经历了亲人早逝带来的痛苦和不幸造成,有的家庭由于父母不和,家里天天像战场,闹得不可开交,孩子得不到片刻安宁,给心理上造成不安和恐惧,这种不幸的遭遇和环境给孩子幼小的心灵烙上阴影,这种心理的孩子对老师和同学有莫名的抵触情绪,很不合群。

(三)消极心理

许多单亲家庭的孩子缺乏父母关爱而产生消极心理,他们对学习、生活不感兴趣,例如我校一幼儿父亲整天沉溺于麻将,母亲成天梳妆打扮、唱歌跳舞、寻欢作乐,都无心关心孩子,在父母离异后被当作“累赘”踢来踢去,其幼小的心灵被蒙上阴影,以致对任何事物都抱怀疑态度,失去生活信心,在校也无视老师的表扬和批评,一切都无所谓。

(四)仇视 报复

有些单亲家庭的孩子对父母离异充满憎恨,特别是第三者插足而组建的家庭,孩子的憎恨情绪久而久之对心理产生不良作用,这种憎恨逐步表现在对家人、老师、同学的敌对情绪,怀疑身边的人,仇视整个社会,于是,常为一点小事和同学大打出手,以极端的手段来宣泄他们长期压抑的情绪,以求内心平衡。

三、单亲家庭教育孩子存在的误区

单亲孩子在失衡的“爱的天平”上,往往背负着超重的父爱和母爱,单亲家庭给孩子造成了不好的教育环境,以致走向极端,步入误区。

(一)溺爱教育

溺爱教育在一般家庭中都有存在,在单亲家庭里尤为突出,在丧偶或离异之后,为人父(母)往往会更加怜悯孩子,千方百计给予孩子情感补偿,啥事都依孩子,一切任由孩子摆布,宁愿自己受苦受累,也不让孩子受一点点“委屈”,不论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行为是否正确,父(母)一概予以满足,有时对孩子的不良行为和坏习惯也不加以纠正,这样的结果是孩子处处以自我为中心,好胜心强、缺乏责任感、不懂得尊重他人、承受不了挫折与打击,表现出极其脆弱的心理状态。

(二)暴力教育

暴力与虐待是单亲家庭中又一极端方式,有的单亲家长不是对自身原因进行总结,常常因自己原因或孩子做错事就大打出手,对孩子施与暴力,生活在如此家庭中的孩子,一般具有恐惧感,脾气暴躁,自控力差以及忍耐力不强等心理特征,常常产生一种很强的攻击,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这种扭曲性格将会不断加重,一旦遇到挫折或不顺之事,就容易做出离家出走,流浪、自杀等极端行为。据国家犯罪调查证实,青少年犯罪有不少来自单亲家庭。

(三)金钱教育

现在的家庭大多数已经摆脱了贫困,有的已达到了小康水平,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向家长要几个零花钱或是要求家长买东西并不在话下,特别是单亲家庭的父(母)亲,为了弥补自己对孩子感情上的过失与不足,毫不吝啬地为孩子铺好金钱大道,父(母)亲的这种教育方式,最容易使孩子从小养成好逸恶劳,大手大脚,不劳而获的恶习。

四、单亲家庭父母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

不管是什么原因,单亲家庭是脆弱的,也是动荡不安的,单亲家庭最大的受害者当然是失去父(母)的孩子,他们是弱小的,除了父母和家庭,他们一无所有。孩子是社会的希望,社会、家庭都应特别关注他们的心路历程,引导他们全面健康成长。

(一)家长要正确引导孩子对单亲家庭环境的认识

如果孩子已经生活在单亲家庭中,家长要勇于面对,勇于正视,对孩子不应长期隐瞒事实,一旦让孩子知道实情,反而怨恨父母。单亲家庭的父(母)亲要为孩子创造一种健康、愉快的家庭氛围,让孩子在家里感到快乐和安全,他们的心理和性格就能得到良好发展。因此,单亲家庭家长要特别注意正确引导孩子对家庭的认识和给予孩子愉快的家庭氛围,孩子是无辜的,家长没有理由让他们感到不幸,要及时消除孩子的心理障碍。

(二)及时帮助孩子处理好同学关系

单亲家庭的孩子往往比较敏感,心理压力也比一般孩子大,家长要鼓励孩子在班上多交朋友,可以经常一起学习,一起玩耍,孩子的群体生活一旦正常,许多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如果在学校有些孩子说一些刺激性的话,家长应该及时向班主任反映情况,班主任可以利用班集体的资源优势,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让单亲家庭的孩子时时刻刻感受到同学的友谊和温暖。

(三)从小学会承担家庭责任

有的家长因为孩子失去父爱(或母爱)就分外娇惯孩子,使孩子从小就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其实这种做法是害了孩子,家长应该放心大胆地让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让孩子了解家庭的各种情况,从而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让孩子从小就知道自己对家庭也负有一定责任,使他们长大成人后能自觉担负起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

(四)为孩子创设人际交往的环境,接受多方面的教育

在单亲家庭里,不管是哪一方带孩子,都应该让孩子与另一方有接触和交流,感受更多父母之爱。鉴于单亲家庭孩子的性格容易趋向内向和孤僻等特点,就让孩子多接触社会,还要让孩子与其他亲友中的长辈多接触,扩大孩子的交往面,这对孩子的成长非常有利。

五、学校和社会都应关注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

单亲家庭的教育范文【第二篇】

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出现偏差的表现为:1、抑郁孤独,少言寡语。由于父母之间婚姻的破裂,孩子由其中一方抚养,孩子感觉父母已经不爱自己,尤其是父母一方重组家庭后,表现出来的孤独感,很难融合。在学校甚至表现出:对同学冷谈,不主动与老师同学沟通的抑郁心理现象。2、放任自我,叛逆粗暴:离异家庭的孩子在学习上心理上存在很严重的问题,表现为:行为懒惰、放任自我、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家长斥喝其问题时还会出现叛逆粗暴的现象。3、怯懦自卑、狭隘自私。由于家庭的不健全,造成孩子心理上的缺陷,常常感觉自己不如别人,感到别人看不起自己,认为自己是多余的一个人,甚至有觉得命运对自己的不公平,致使他们不信任别人,不信任自己,生活中充满悲伤和自卑的色彩。

第一,家庭原因。父母的争吵、打骂,在子女的供养、教育等问题上意见不一致,互相推委、扯皮造成养而不教、放任不管,或把孩子当成“出气筒”,稍不如意就谩骂斥责,甚至拳脚相加。孩子失去家庭的温暖,得不到完整的父母之爱。这样的家庭不但对孩子的教育无力,而且孩子精神上承受沉重的打击因而变得孤僻、性格忧郁、意志薄弱,破罐破摔、自由散漫、无进取心。

第二,社会原因。社会上极少数坏人的教唆、一些不健康文艺作品、封建愚昧落后的社会现象,对于单亲家庭子女心比一般家庭的子女更有吸引力,在他们孤独的心灵深处看来,社会上处处都有他们的“老师”:电视机、录像机、游戏机等“老师”,比讲台前的老师具有更大的吸引力,有更大的影响和作用。只要社会上还存在一些消极的东西,而学校、家庭又缺乏及时地教育,学生就容易被这些消极的东西所影响和感染,从而对学习失去兴趣,抵触学校的正确教育,在学习上、品行上越来越差,这是造成单亲家庭子女心单亲家庭子女心的社会原因。

第三,学校原因。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对教师工作的评价出现偏差,考试成绩的好坏直接与教师的名利挂钩,给教师造成了很大的压力。而教师又将这种压力迁移到学生身上,对部分单亲家庭子女不能一分为二,看不到他们身上的积极因素,对他们不能一视同仁。讲课不照顾水平,使他们失去信心,又得不到及时的关怀和帮助,反而使学生的缺点错误更加发展,最终成为“双差生”。有的教师动辄埋怨家长,使家长不愿接近老师,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脱节,各行其是,互相之间不配合,削弱了教育的力量。这是造成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异常的学校原因。

第四,自身原因。以上三方面是造成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异常而成为差生的外部原因。其主要原因还在于学生自身。社会、家庭和学校是学生形成道德品质非常重要的教育因素,但它们必须通过学生心理的内部矛盾起作用。造成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异常原因,还在于单亲家庭子女心理由于受家庭影响,一般意志薄弱,缺乏毅力,害怕困难,不能用正确的观念战胜不合理的需求。在这些学生中,有许多人实际上仍知道怎样做是正确的,怎样做是错误的,但由于意志力薄弱,正确的观念不能占上风,所以往往会产生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这些不良习惯又往往会使学生在采取不良行动时产生方便、自然,甚至舒适的情绪体验,因而又成为实现类似不良行为的内部动力。如抄作业、旷课、不做作业、打电子游戏、偷东西等。这些习惯一但多次重复巩固以后,要想一时来转变,困难是比较大的。

第一,调正自我情绪和心态。单亲家长因为夫妻恩怨总是把自己的情绪发泄在孩子身上。所以我们要做到的就是:调整自我情绪和心态,不要将夫妻之间的恩怨转移到孩子身上。一般情况独自带孩子的一方总是千方百计阻扰对方接近孩子,甚至诋毁对方,损害对方在孩子心中的形象。有的孩子做错事情,单亲家长就会把怨恨的情绪发泄在孩子身上,这些都是对孩子身心的伤害。也有个别单亲家长因为家庭离异的关系对于孩子负有内疚感,千方百计地满足孩子的愿望,甚至有“赎罪”的心理。这样无条件的迁就会培养出一个自私自利、不会体谅别人的孩子,甚至会导致他们走向另一个极端。

第二,在解决家庭内部的问题的同时,单亲家庭的家长还要帮助孩子处理好孩子与学校、同学之间的关系。单亲孩子比较不合群,所以家长可以求助孩子的班主任,请班主任对其进行心理辅导,或者鼓励孩子多与同学和老师进行沟通,多鼓励孩子参与学校活动。

第三,单亲家长在关心孩子的同时也不能够过于溺爱。要让孩子学会独立,学会承担家庭责任,给机会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要用一个坚强的外表引导孩子接受父母离异的现实。

父母离异是大家的选择。已为现实的情况下,更是希望各位家长能够多为孩子着想,不要把负面的情绪带给孩子。让孩子知道父母即使分开但还是很爱他的。

自尊心是一个人要求别人尊重自己的一种表现。在学校,大部分单亲家庭的孩子都比较偏激,然而学校的关注度又不够高。所以学校教师在培养单亲家庭子女的自尊心时,为他们营造一个温馨的班集体是非常重要的。其中,第一,要引导健全家庭的学生嘲笑、挖苦单亲家庭的同学是不对的。让健全家庭的学生更多去关心关爱身边单亲家庭的同学,让班集体这个大家庭潜移默化的功能变大。那么单亲家庭子女感觉收到尊重后,学习能力也会相应变强,成绩也会提高!第二,针对单亲家庭的孩子制定阶段性的目标,或者安排一些任务,鼓励单亲家庭的孩子独自完成,让他们有目标激励,有荣誉感,看到自我存在的价值,逐渐建立自己的梦想和理想。第三,针对单亲家庭的孩子要多家访、多联系。采取的方式、方法很重要。时机要选准,如可利用“家长开放日”、“

劳动技能大赛”、“六·一儿童节”等活动邀请家长到校参与活动。不但让单亲家长与孩子共同比赛,增进家庭的团结协作氛围,还可共同了解孩子在学校、在校外的一些活动现象,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谈话一定要慎重,对孩子的评价要让家长充满信心、看到希望。争取家长最大限度的配合,正确引导家长,不要把自己负面的情绪带给孩子,启发家长为子女作表率。对那些对子女不负责任,学习生活上不管理的家长,要通过学校发动居委会、行政机关给予帮助教育,让他们承担起子女抚养和教育的义务。认知自我就是不但在思想上可以正确的评估自己,同时可以准确的感受到自己。1、从他人看自我。他人是反映自我的镜子,个体正是从他人对自己的看法态度评价中,从认识他人与他人比较来反观自己、了解认识自己的。在个体成长过程中,个人对自己的认识最初在很大程度上受他人评价的影响,父母老师同伴等对个体的看法态度评价都会对个体的自我认知产生深刻的影响。2、从自我看我。即通过分析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考察活动的成效来认识、评价自我。通过引导单亲家庭孩子客观地剖析自己的内心活动和言行,有助于修正完善自我认知。我们可以心平气和地与孩子谈心,让孩子吐露真心,积极鼓励青少年用写日记的方式经常反省自己,不断剖析和矫正自己的心理。

社会环境中任何一个人都会从不同方面影响单亲家庭孩子。所以我们要从自身做起,让他们在我们身上能够看到自我的不足,自我的缺陷。也要通过一些心理活动启发孩子能够看清真正的自我,让他们知道自身错误的存在,从而改变自我,纠正错误的心理。

自卑是单亲家庭孩子自我意识在自我体验方面的偏差,所以矫正单亲家庭孩子自我体验的偏差,就要激发其适度的自尊心和自信性。第一,老师要正确评价学生,维护学生的自尊心。从心理学角度看,教师是学生生活中具有特殊意义的人,老师对学生的态度,对学生各项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在一定的场合下。老师的一句话、一个鼓励的眼神,有时候甚至可以改变一个学生的一生。第二,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学习和生活当中成功的体验有助于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求知欲和信心,如果屡次失败就会挫落他们的自信心。所以为单亲家庭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和条件非常重要!第三,营造和谐的环境氛围。要善于营造一种氛围让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能相互理解与信任彼此尊重与关心,这种和谐的环境氛围无疑有利于单亲家庭孩子自尊心的培养与激发。

单亲家庭的教育范文【第三篇】

关键词: 单亲家庭学生 存在问题 原因分析 教育对策

随着单亲家庭的日益增多,单亲家庭及由它所引致的社会问题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在美国,单亲家庭占全部家庭的25%,所以西方国家对于这方面的研究相当成熟。在中国,对于单亲家庭大学生这一既不属于未成年群体,又不完全成熟的高校特殊学生群体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尚缺乏系统性,因此出现校园中逐年增加的单亲家庭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心理上的种种问题。如何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其健康乐观地成长,更好地适应社会,已成为当今高校不容忽视的重要工作。

一、单亲家庭大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特点

不是所有单亲家庭的大学生都有心理问题,但是单亲家庭作为一种特殊的家庭模式,被称为破碎的家庭、不正常的家庭模式,对孩子的心理影响肯定是巨大的。在单亲家庭这个特殊的家庭形式中,其教育模式肯定也是特殊的。在缺少父爱或者母爱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他们所能感受到的和所受的伤害必然对他们的心理产生重大影响。

1.心理素质较脆弱,心理障碍较突出。单亲家庭大学生沟通能力较差,心理素质不高,心理障碍问题较突出。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孤独、自卑心理严重。作为单亲家庭最大的受害者,他们失去父爱或母爱,从而造成他们内心孤独、自卑、忧郁、缺乏安全感。二是抑郁、冷漠心理明显。部分单亲家庭大学生自我封闭,甚至会对周围的人和事产生冷漠、反感、敌对的心理。三是嫉妒、叛逆心理作怪。他们不相信并排斥周围的人,常常表现出性情暴躁,遇事更多地通过打架、斗殴等行为解决,四是神经型或精神性心理疾病,一些单亲家庭大学生由于自身的特殊经历而患有一些严重的心理失常病症,甚至是精神分裂症、躁狂症等精神疾病。随着社会发展速度的加快,社会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单亲家庭大学生中患有这些心理疾病的人越来越多。

2.价值观念扭曲,品格修养不良。部分单亲家庭大学生的价值观严重扭曲,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一是价值主体过于自我化。在行动的取向上缺少奉献精神,以自我为核心;二是价值取向功利化。在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面前部分单亲家庭大学生滑向了享乐主义和实用主义的价值观;三是价值目标庸俗化。部分单亲家庭大学生在享乐主义价值观的影响下,生活情趣趋于低级化、庸俗化,经常接触一些不健康的书刊、影视作品,沉迷网吧,甚至存在一些越轨行为;四是价值目标短期化。由于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涵认识不足,因而表现出目光短浅,追求行为短期化。

3.社会适应能力较弱,社会责任意识较差。适应社会的能力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社会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很多单亲家庭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较弱,认识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较低,缺乏自身的社会角色意识,因此在接触社会过程中往往遇到很多障碍。一些单亲家庭大学生对社会问题牢骚满腹,缺少社会责任心,没有民族自豪感和集体主义荣誉感,对别人的困难和痛苦缺少关爱和怜悯,甚至对社会、对他人产生抵触情绪。个别单亲家庭大学生因在社会中受到过挫折而对社会、国家产生强烈的不满情绪,往往通过破坏公共财物、破坏社会秩序等消极手段发泄自己的情绪,这无论对其自身素质的完善还是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是不利的,应引起关注。

4.对网络的黏附性较强,易沉迷于网游。网络的特征与单亲大学生的性格间有天然的黏附性,单亲大学生在计算机使用时间、上网时间和上网费用方面远远高于普通大学生。黏附性所形成的主要危害是网络成瘾,单亲大学生网络成瘾比率比普通大学生高出三五个百分点,其中成瘾的主要形式是网络游戏成瘾,深知自己的症状却苦于不能自拔。因此,社会、学校和家庭有针对性地对之进行管理和心理干预应成为一种常态。

二、单亲家庭大学生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1.家庭教育的残缺。“家庭不仅是个人生活的起点,也是人格形成的源头。婚姻家庭关系越牢固,教育子女的条件就越好。”当代欧洲一位著名心理学家这样说。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我国单亲家庭子女人数已达数百万之多。这些子女由于身处不完整的、破碎的家庭,生活环境有所欠缺,家庭教育更存在缺憾。据有关部门统计,由于残缺型家庭教育的缺失,有些单亲子女在性格和心理方面表现为性格内向、孤僻、猜疑心重、承受能力差、逆反心理强、看问题易走极端等。孩子在家庭变故中忧郁寡欢;缺乏父母关爱,又让他们身心发展迟缓,出现学习和社会适应不良,需要学校和家庭更多的关注和爱护。

2.社会教育的偏颇。社会对单亲家庭的排斥和歧视对单亲家庭大学生也产生程度不同的负效应。作为弱势转化概率最高的群体之一,单亲家庭仍然被社会价值观念和态度视为另类。他们(特别是离婚式单亲家庭)的困境并没有像其他弱势群体一样受到其他成员的关注和同情;相反,社会往往将其视为青少年犯罪、社会道德败坏等社会问题的源头加以贬低和反对,并且把单亲家庭所存在的困境归因于当事人的道德和个人行为选择的必然结果,从而把他们排除在政策调节和援助对象之外。

3.学校教育的失调。相对于贫困生、后进生,单亲家庭学生的问题似乎并不是很突出,所以辅导员在正常情况下关注较少。在这种情况下,部分单亲家庭大学生会误认为辅导员不管也不关注他们。在这种心理的作用下,他们即使有问题也不愿意主动与辅导员沟通,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存在问题的及时解决。

4.个人心理素质低下。一项调查分析表明,凡存在问题的单亲家庭大学生的性格都是属内向不稳定型的,属于黏液质或抑郁质,即他们的心理有一定的易损伤性和对生活事件的易感受性。因此,单亲家庭大学生心理素质低下是导致各种问题出现的内在因素之一。

三、单亲家庭大学生的教育对策

大学时期是一个人形成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重要人生阶段,而单亲家庭大学生在高校中又是一个特殊群体学生,由于他们在家庭中缺少关爱和亲情,内心倍感孤独,渴望友谊和交流,如果高校不重视单亲家庭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就会导致他们行为偏差,甚至走向极端。

1.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单亲大学生成长中的功能和作用。通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单亲家庭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他们增强政治观念、法制观念和道德观念,更好地认识和适应社会。并且必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增强教育的实效性、号召力和感染力,学会与学生沟通,倾听学生的心声,及时准确地把握他们的思想脉搏,避免空洞的说教。另外,还要因材施教,有意识地针对单亲家庭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开展相应的教育教学工作,注重调动单亲家庭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真正实现思想上的认同和情感上的升华。

2.积极关爱单亲大学生,建立单亲家庭大学生档案。从入学起,就应当着手建立单亲家庭学生档案,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心理行为和家庭情况进行深入的了解和跟踪,并详加记载。对他们适时进行心理疏导、学习辅导、生活关照、行为矫正,定期与家长联系,及时掌握单亲家庭孩子在家中和社会上的情况。家庭的教育方法如何,对子女的心理健康有很大影响。因此,要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就必须先当好家长的“知音”,单亲家庭的孩子更需要如此。

3.引导单亲大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良好的同学关系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很重要的作用。因此,辅导员老师要多鼓励他们参加班级组织的各种活动,让他们感到同学、老师都很重视他们,尽量缩小他们与其他同学之间的差距,避免他们感到窘迫、难堪和不安。校园文化活动可以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认识自我,克服心理障碍,增强自信心,也可以让学生充分施展才华,发展个性。“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理论要联系实际,所以还要带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在社会中开展各种社会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把学生从社会中所获得的知识、经验、理念通过老师的引导,内化为个人的素质,从而推动校园文化的建设。

4.利用好网络平台,加强单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让单亲大学生不再独处。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和网络的普及,互联网正以迅猛之势向前发展,它悄悄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互联网是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段,它将国内外优秀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链接起来,形成了一个容量庞大的信息库,其内容涉及心理健康知识与技能、心理健康测评系统、心理健康咨询与辅导、心理问题诊断与治疗及心理问题预防与支持机构的联络等,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丰富资源,极大地拓宽了高校师生的视野。通过网络传播手段,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网络向学生及时地传播心理健康知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理念,参与心理健康论坛,接受心理辅导等。

5.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形成教育的合力,产生正能量。学校、家庭、社会教育是我国教育的三个组成部分,是培养教育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基本途径。中共中央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紧密地配合,学校应主动同家长及社会各方面密切合作,使三方面的教育互为补充,形成合力。”

家庭作为孩子社会化的第一场所,它在社会与学校之间的联结作用不容忽视。家庭结构、家庭经济,尤其是家庭成员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极为重要。近年来,校园暴力事件频繁发生,更应引起社会、学校与家长的关注。教育不能仅仅靠学校,家长是孩子身心是否健康发展的直接影响因素。处于青年初期的大学生,基本人格已经形成。大学阶段是他们完善人格和完成自我统一性的关键时期,此时家长的人格特质对孩子极具影响力。与家长的沟通要讲究实效性,注重及时性;做好全面性、持续性沟通;真正做到沟通的双向性。

美国学者保罗·朗格朗提出:“终身教育体系形成的基本原则是不同部门之间的相互依存性即相互联系性,只有加强不同教育部门之间的合作与联系,才能实现教育的逻辑一贯和整体化发展。”这种逻辑的一贯和整体化的发展具体体现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之间的有机结合,其中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是关键。

参考文献:

[1]刘胜良。教育失衡:单亲家庭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2]孙静等。高校单亲生教育策略研究[J].成人教育,2011(17).

[3]刘媛等。单亲大学生人格及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11(1).

[4]郭素琴。关于单亲家庭大学生社会化问题探讨[J].理论视野,2012(2).

[5]李萍。特殊家庭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辅导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11).

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范文【第四篇】

一、单亲家庭孩子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1.羞辱委屈、自卑怯懦

单亲子女一般对自己的身世有羞辱感,进而感到委屈,总是回避谈论家庭问题,将家庭的事视为隐私,不愿意外露,他们往往把自己封闭起来,不敢也不愿与别人交往,表现出自卑、内向、孤僻的性格特征。

我曾经教过一名二年级的学生阳阳,刚到我班时,整天低着头不说话,课堂作业能完成,就是不做家庭作业,怎么问都不说一句话,只是不停地哭,哭得我心烦,不知怎么跟他交流,请家长又请不来。直到有一天,她母亲和外婆来到学校里,三个人抱头痛哭,我这才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原来他父母离婚了,母亲在农村,父亲在城里做生意,他跟着父亲生活。所以一提起他的家庭和家人,就满腹委屈,整天哭哭啼啼。

2.敏感脆弱、自私偏激

单亲家庭子女过早地品尝了人生的苦楚,他们往往对人对事过于敏感,但内心又非常脆弱,受不得一点挫折,稍有不顺心就容易冲动,对生活中的小摩擦反应强烈,自我保护意识过强,敌对情绪很大,和别人难以和谐相处。有的单亲家长在丧偶或离异后,认为自己对不起孩子,觉得孩子很不幸,很可怜,对子女有补偿心理,因此一味地满足孩子,这样的溺爱,使孩子觉得别人对他的付出都是理所应当的,容易形成自私、任性、偏激等性格特征。

3.逆反仇视、玩世不恭

单亲家庭家长之间经常施以暴力和虐待,互相仇视,互相指责影响到了孩子,使子女出现逆反和仇视心理。具有这种心理的孩子,对父母、老师的教育感到厌烦,甚至对同学也有着莫名的抵触情绪,极不合群,往往还会产生一种很强的攻击行为。这种攻击行为将随着时空的转换,发泄到社会上对社会充满憎恨。与逆反心理并发的是不求上进、自暴自弃、玩世不恭的心理。

有一年,我班上有一个学生,他父母离弃后各自再婚,谁也顾不了孩子,孩子处于完全的放养状态。迟到、不拿课本,不写作业、旷课对他来说是家常便饭。有一次,连着两天没来学校,联系不到家长和他本人,经过了解才知道是到录像厅看通宵录像,因为他常去,所以有的学生知道。第三天,我把他叫到办公室来问,他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没有一点惭愧自责之色。后来我经常以帮忙为借口叫他擦黑板,到我办公室里拿东西,倒垃圾,有时帮我擦擦自行车,从来不提他家里的事。渐渐地和我有点亲近了,逃学的次数也越来越少了,但是那种玩世不恭、吊儿郎当的情形,直到毕业也没有完全改掉。

二、单亲家庭孩子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1.社会上对离婚家庭的偏见和不正确的处理态度。

在日常生活中,一听说谁家离婚了,人们总会妄加猜测和议论,评论人家家庭的是是非非,见到孩子就会表现出可怜、同情甚至不屑。来自周围人的言语刺激、嘲讽甚至谩骂,给孩子幼小的心灵埋下不良的种子,致使这一群体的孩子不愿与朋友、亲戚、熟人有过多的接触,始终将自己封闭起来,安全感严重缺失。长期以往,会使单亲家庭的孩子产生严重的孤独、苦闷感,甚至出现报复的心理。

2.家长对孩子无条件、无原则的爱惯坏了孩子。

家长对孩子无条件、无原则的爱就是溺爱。溺爱在单亲家庭中尤为突出。家庭破裂以后,为了抹平家庭破裂时给孩子造成的伤害,家长对孩子百依百顺,有求必应,一味地满足孩子,迁就孩子,宁愿自己受苦受累,也绝不让孩子受一点苦和委屈。在这种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孩子,极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自私、冷漠、任性等不良心理特点。

3.家长对孩子近乎冷酷的高期望与严要求,使孩子无法承受。

在单亲家庭中,相当多的单亲家长和孩子相依为命,经历过生活的磨难以后,孩子成了他们的一切。他们把所有的心思都用在孩子身上,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要求孩子出人头地。常按自己的意愿干涉、限制孩子的自由。这种超乎现实的期望,势必给子女造成过重的心理压力,往往会引起孩子强烈的反感与反抗,使一部分孩子产生抵触情绪或逆反心理,干脆走向反面,得过且过,不求上进。

4.被动离婚的一方为了报复而教唆孩子仇视另一方

很多本来不愿离婚而被迫离异的夫妻,为了发泄私愤,总是在孩子面前说“你爸(妈)不要我们了,抛弃了我们”这样的话,有意识地在孩子面前说另一方的坏话,把对方贬得一无是处,经常指责对方,向孩子灌输敌对情绪,孩子听得多了就会在心理上对另一方形成排斥,让孩子觉得自己的父(母)亲是坏人,对另一方产生怨恨,久而久之就会变得愤世嫉俗、脾气暴躁,甚至会仇视社会。这是许多单亲家庭孩子性格偏离正常轨道的一个重要原因。

5.暴力教育在单亲家庭中时常发生

家庭破裂后,一部分单亲家长精神上受到了极大的打击,出现变态心理,把孩子当成出气筒;有的甚至认为孩子是自己的拖累,稍有不顺或不满,对孩子张口就骂,举手就打。这种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使孩子整天生活在惊恐不安中,个性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压抑。有的可能会逃离家庭,被坏人拉下水,走上犯罪的道路。

6.放任自流、不闻不问。

有的单亲家长因忙于生计或缺乏责任感对孩子采取“放羊”式教育,忽视对孩子的关心、照顾,对孩子采取漠不关心、不闻不问、放任自流的态度。这种教育给孩子造成更多的痛苦和创伤,为离家出走创造了机会,容易使孩子结交坏人,不求上进,误入歧途,甚至给孩子犯罪创设了条件。

7.以金钱满足代替感情贫乏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65 2557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