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其他范文 >

农业园区规划建设方案精选4篇

网友发表时间 2923466

【引言】阿拉题库漂亮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农业园区规划建设方案精选4篇”范文资料,以供参考学习,希望这篇文档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朋友吧!

休闲农业园区规划设计【第一篇】

1、是促进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途径

科学化是休闲农业的核心,商品化是休闲农业的特征,集约化是休闲农业的方向,产业化是休闲农业的目标。促进现代农业建设,要把发展现代农业放在第一位,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展理念引领农业,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农民通过经营休闲农业实现生活富裕,同时促进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

2、能创造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

休闲农园将一产业和三产业结合起来,利用农村现有的资源,从住宿、餐饮、服务业等方面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优化农村产业链。同时,休闲农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休闲农园的出现能够解决农民的就业问题,增加当地农民的收入,带动农民共同富裕,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是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途径。

3、有利于筹集新农村建设的资金

发展休闲农业能够开发观光、休闲、体验等产品,促进餐饮、住宿、购物等产业链的延伸,带动加工销售,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同时休闲农业发展筹集到的资金能带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发展,改善农村发展环境和村容村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休闲农园规划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国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景区和服务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旅游景区环境不断得到改善,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快速增长,城乡居民节假日休闲娱乐消费逐渐成为新的消费时尚,既增加了消费群体的数量,刺激了居民的消费,也促进了休闲农园的建设和发展。但是,在农业旅游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了目前休闲农园规划与建设的许多问题。

1、开发模式雷同,缺乏特色

全国的农业旅游资源类型多样、地域性明显,有利于各地形成自己的特色。但是目前我国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旅游项目尚不多见,而且同一区域内的观光农业项目开发的模式常常出现雷同,开发项目多为观光果园、森林公园、垂钓园等;另有不少园区只注重道路、温室、操作间的美观,其内部种植的作物仍是普通品种,科技含量不高。另外,观赏性蔬菜园、花卉园、科普教育基地等开发较少,耕作、栽培、植树以及小型农业科研实验等农事活动的开发不够,导致其旅游特色难以体现。

2、基础设施

建设不完善,服务功能不全,服务水平不高道路交通设施不完善,可进入性差,容易造成旅游旺季的交通堵塞,浪费游客的时间,影响游人的心境;进入休闲农园的旅游线路不多,公交车的性能比较落后,在道路曲折的地段会引起游客的不适;进入休闲农园的道路标识系统不完善,园区的指示系统和宣传栏等不完整,影响游客进行休闲活动;休闲农园的服务人员大多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素质低,服务水平不高;更有甚者,个别农园园主追求短期效益,不做长远规划,坑骗游客。所有这些,使得许多休闲农园没有稳定的客源,很难引发游客再次旅游消费的热情。

3、没有形成产业链,产业发展单一

各地的农业休闲园虽然都有特色水果、观光蔬菜、特种养殖基地,以及一些科普教育基地,但尚未建立较好的产业支撑。我国的休闲农园仍处于低层次开发,以生产和观光功能等为主,对资源的挖掘不够深入,园区的产品科技含量不高,体验性项目的开发不够独具匠心,没有把地方的资源和文化特色融入进休闲农业活动中,没有形成产品系统。

4、缺乏科学的规划设计和经营管理

我国的许多休闲农园都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园区建设开发时没有经过科学的规划设计,进行战略定位和合理布局,在建设完成时没有注重园区的经营管理,在宣传策划、人才培养上面没有下功夫,管理水平较低,没法满足园区长远发展的需要。

三、休闲农园规划建设的措施建议

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以绿色、低碳、安全等理念为基础,这是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最大特点所在,一些成功的园区或景区在园区开发之初就非常重视对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并且在后续的经营管理过程中,绿色、环保等理念也始终贯穿其中;在园区或景区建设之前,为了防止重复建设,要对园区或景区进行科学规划,规划定位和规划目标要准确;提倡节约、环保等理念,避免在经营管理过程中资源和人力的浪费。

1、规划先行,以规划统领园区建设坚持规划先行、科学规划、统筹规划的原则,按照“总局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统一管理”的工作方针,进行有计划、有步骤、有选择性的开发,科学编制园区建设规划,依托资源和区位优势,充分挖掘地方文化,体现民俗特色,连线成片地推动主题型、景区化的休闲农园建设,以形成集群效应。

2、生态立园,服务领先,品牌经营保护园区生态环境,形成良好的农业生产环境和怡人的农村生活环境;对农业生产的过程要严格控制,以名优、安全、绿色为特色,使园区成为真正的绿色农园。加强服务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服务人员素质和服务水平,开拓市场,打造专属品牌,使园区成为具有吸引力的综合性休闲农园和优质旅游胜地。

3、注重产业功能,农旅协同要把农业生产功能和旅游功能结合起来,发挥农业、旅游产业协同效应,坚持朝特色化、精品化和都市化的发展方向。进行规划布局、功能定位、项目策划时要注重农业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合理搭配,了解农作物和果树的生态特性,不断满足和开发城市居民的休闲消费需求,引导当地农民向第三产业靠拢,从而获得农业和旅游协同发展的双重效益。

休闲农业园区规划设计【第二篇】

一、休闲旅游农业的发展现状

自上世纪90年代末,我市城镇郊区和旅游景点周边就出现了一些依托农村和农业自然资源为基础,以吃家菜、住农家房、观农家景、干农家活等为主要内容的“农家乐”和休闲农庄,并且发展迅速,已成为我市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民增收,以旅强农的重要渠道,成为我市旅游业的一个新亮点。

据初步摸底调查,全市休闲旅游农业园区12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500万元)园区或企业24家,从业人员万人,其中农民工万人以上,2011年全市各类休闲农庄接待总人数超过200万人次,营业收入过1亿元。

我市各地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与条件,基本形成富有特色的各功能类型的休闲农业格局。

观光观赏型:农业特色明显,浮梁的茶叶、乐平的蔬菜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一定影响,还有瑶里的油菜花、三龙的绿化苗木、西湖和瑶里的山珍、德宇生态园的继树、根雕等,为开发观光观赏型休闲农业项目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是观光园艺、观光特种农业、观光林业等旅游资源最为集中的区域。建设中的德宇龙头山庄、生态路休闲农业观光长廊、乐平镇桥特种蔬菜基地、浮梁优质茶基地,都是观光观赏型休闲农业的典型。

参与体验型:我市参与体验型休闲农业的发展始于城郊周边,主要以吃农家菜、住农家房、观农家景、干农家活的“农家乐”为主体,“茶乡农家乐”、“菜乡农家乐”、“水乡农家乐”、“瓷文化农家乐”等一系列产品现已初具规模。据调查,参与型采摘项目普遍受到旅游休闲者的欢迎,如湘湖、三龙的草莓,王港、历居山的杨梅、早熟梨、葡萄,镇桥的大棚蔬菜,浮梁的有机茶叶,乐平的特色蔬菜等名优特果蔬生产基地,以及遍布各地的水上垂钓基地等均已经或准备开发这类旅游项目。

休闲度假型:我市森林资源和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如汪湖原始森林、高岭古矿遗址、金竹山寨、冷水尖风景区、洪源仙境、历居山等地环境幽静,气候宜人,是天然“氧吧”。不少地方已经或正在利用其优质的生态环境建立各式各样的度假村。市郊则发展高效特色农业,建立配套的休闲娱乐设施,给人提供以生态旅游为特色的田园风光、乡村休闲度假、农业公园等场所。

民俗节庆型:我市地域风俗、节庆活动特色浓、类型多,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等民间传统节庆活动呈现出浓郁的地方色彩,让人陶醉享受其中。一年一度的中国国际陶瓷节、浮梁茶文化节、浮梁农民艺术节、瑶里原始森林音乐节、乐平农民趣味体育运动会、元宵龙灯会、瑞午龙舟赛等节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让人流连忘返。

二、休闲旅游农业的发展成效

1、省、市各项政策的出台为发展休闲旅游农业提供了良好的保障基础

省委、省政府《关于积极发展乡村旅游着力打造绿色家园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快旅游业产业大省建设若干意见》、《关于落实全省旅游产业大省建设工作任务分工方案》、《省乡村旅游十万人创(就)业行动方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等,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市旅游业总体规划(十一五)》和市委、市政府策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一系列规划、决策、意见的相继出台,2011年3月我省还启动了“省居民旅游休闲三年行动计划”,标志着省、市各级政府对发展旅游产业的高度认识及信心和决心,力求打造“生态瓷都、绿色家园”品牌,明确了全市休闲旅游农业产业发展的方向和重点。

2、以农促旅,以旅强农,加快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全市涌现出以浮梁瑶里、金竹山寒、王港、湘湖,乐平的历居山、洪源仙境、文山,昌江区的荷塘等为代表的依托旅游景区和特色农业产业等条件而建设的休闲观光农庄、观光示范园、果蔬采摘园、科普教育基地和具有乡村特色的农(渔)家乐休闲旅(餐)馆。开发了以瓷文化游、浮梁茶文化游、乡村风光山水游、特色产品采摘游、古村落游、油菜花游等为主题的精品休闲农业旅游线路,带动了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了农民素质,促进了村风文明和先进文化的传播,越来越多的农民享受了休闲旅游带来的实惠。

3、休闲旅游农业的示范效应有效促进了全市现代农业和旅游食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

休闲旅游农业作为我市农业经济发展的新型产业,带动了第二、三产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拉动作用。休闲旅游农业不仅带动了餐饮、旅馆等服务业,也带动了当地农村的种养和加工业,进一步优化了农村产业结构,加速了传统农业向现代都市农业的转型。例如,浮梁瑶里的瑶园农副产品专业合作社与旅游景点紧密合作,充分利用当地的竹笋、香菇、苦槠果、农家土猪肉和粮食等农业自然资源,相继开发出了笋尖、花菇、苦槠豆腐、农家腊猪手、碱水粑等有机休闲观光食品供应游客。还有乐平高家庄食品有限公司、盘圣食品有限公司、浮梁景瑶农副产品有限公司、赣森食品有限公司、市西湖珍芝天然食品有限公司、老曹土特产、市桃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等一大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无不是立足本地农业自然资源开发出系列旅游食品供应游客和全国各地。

4、农业休闲观光已经成为主要节庆活动的主角,有效推动了我市农业经济的发展。

中国国际陶瓷博览会、瓷文化旅游节、浮梁茶文化节、浮梁农民艺术节、瑶里原始森林音乐节、历居山杨梅节等一系列旅游节庆活动,大力打造文化山水游、度假休闲游、绿色生态游、陶瓷艺术游、乡风民俗游、科普修学游、果蔬采摘游等各具特色的旅游产品,充分展现出我市旅游市场和休闲旅游农业的喜人局面,推动了我市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5、发展休闲旅游农业促进了农民工创(就)业,实现农民的就业增收。

省委、省政府去年7月下发了《关于印发省乡村旅游十万人创(就)业行动方案的通知》文件,旨在大力推进乡村旅游发展,引导返乡农民工参与旅游开发,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农业工作作为一项富民工程。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对于吸纳农民特别是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返乡农业工纷纷当起了导游、厨师、农家乐老板或服务员、民俗演员等,有的到景区做起了小生意甚至做成了老板。例如浮梁瑶里镇的瑶园食品加工厂老板张顺标、西湖珍芝天然食品有限公司的老总丁来保、乐平高家庄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高焕春等就是返乡农民工回景区创业的典型代表。返乡农民工在家乡就业后,有了较稳定的收入,对促进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推动旅游产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都具有重要作用。

三、休闲旅游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职能交叉,市场监管机制不完善。休闲旅游农业涉及农业、旅游业、服务业等多行业,管理部门多,职能交叉,部门间的协调配合至关重要。从休闲旅游农业企业的注册登记、农业生产、总体规划、旅游管理、监督检查、环境保护和治安管理等各个方面,都迫切需要政府主管部门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引导和培育规范的消费市场。

2、产业规划布局不合理,发展不规范。目前我市休闲旅游农业产业发展仍处于自由发展状态,缺乏统一规划,一些休闲旅游农业项目未经过规划和论证,存在建设随意、项目雷同、低水平重复开发、特色不突出、效益低下等问题。

3、企业资产产权不明晰,导致企业融资困难。由于休闲农业企业大多是租赁农村集体或从农民手中通过流转方式使用的土地,存在土地使用权证手续不够完备、地面建筑物产权证办理困难、种植的果林没有果(林)权证、养殖的水域办理不了养殖证等问题,企业资产产权不明晰,企业不敢扩大投资规模。当企业需要扩大发展规模需要融资时,其土地、房产、林产、养殖等资产不能进行资产抵押登记,给企业造成融资困难,制约了企业发展。

4、政府资金投入不足,政策相对滞后。目前我市休闲旅游农业企业投资主体相对单一,大都是由民间或工商私人资本投入,政府在财政上缺乏专项支持。当前我市各级政府尚未制定专项发展休闲旅游农业的政策措施,规划审批、登记管理、市场监管、标准体系、行业管理等重要的管理制度体系尚未建立,政府部门也没有落实专项管理经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待改善。

5、人员素质不高,服务意识不强。我市休闲旅游农业的经营管理人员大多是原来从事农业生产、加工、营销的农民,存在知识层缺失、管理经验不足等问题,管理和服务难以满足消费者对规范化、标准化服务的需求,从而影响企业的发展。

6、休闲旅游农业普遍层次不高,品味较低。我市休闲旅游农业发展迅速,但大多数局限于吃农家饭、住农家屋、采摘体验、垂钓、打麻将等休闲观光项目,对功能性、高品味的休闲旅游农业项目开发不足,特别是休闲旅游食品加工、销售产业链尚未真正建立起来,市场未得到有效开发,其附加值没有得到提升,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

四、进一步推进休闲旅游农业发展的建议

休闲旅游农业无疑是一项朝阳产业,要推进休闲旅游农业走上健康良性的发展轨道,就必须要强化对休闲旅游农业的政策引导,积极推进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大政策支持,促进具有鲜明瓷都特色的休闲旅游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

1、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发展休闲旅游农业的重要意义,进一步统一思想,形成共识,把休闲旅游农业纳入现代农业建设的重点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措施进行推进。市政府应成立休闲旅游农业产业工作领导小组,由市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领导小组统一负责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的规划编制、政策制定和统筹协调工作,及时解决休闲旅游农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督促检查有关政策的实施和落实。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农业局。各涉农涉旅部门要发挥各自的职能作用,加强协作,优化服务,努力形成工作合力。各县(市、区)也应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

2、加大财政扶持力度。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政府扶持、业主为主、社会参与”的休闲旅游农业发展机制。把发展休闲旅游农业纳入年度经济社会发展计划,所需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重点扶持市级(包括市级)以上的休闲旅游农业示范园区和示范企业建设,主要用于休闲旅游农业重点建设项目的补助、休闲旅游农业示范企业的认定与奖励、休闲旅游农业行业协会建设、休闲旅游农业整体宣传推介等。各县(市、区)政府都要从实际出发,逐步建立休闲旅游农业发展专项资金,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

3、着力培育多元化经营主体。鼓励和支持各类资本以协作、参股、合作、独资、土地入股等多种形式参与休闲旅游农业发展。鼓励各经营主体通过对废弃园地、林地、荒地、荒山等进行开发整理,盘活集体存量土地发展休闲旅游农业。妥善解决休闲农业发展的用地问题,对其涉及的非农建设用地,在其选址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依法办理用地手续。同时要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精心包装、策划一批特色鲜明、市场前景好的休闲观光农业项目,积极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工商企业、旅游企业投资开发休闲旅游农业,通过资本嫁接和引入先进的管理模式,发展一批主题突出、科技含量高、设施配套的品牌休闲旅游农业项目和产业,进而带动全市休闲旅游农业向集约型、规模化方向发展。

4、加强行业规范管理。结合本地实际,着手制定休闲旅游农业相关行业标准和运行规则,重点要在经营规模、从业资格、经营服务设施、环境保护、服务质量、经营项目等方面提出具体的标准和要求,适当放宽休闲旅游农业项目市场准入条件。加强休闲旅游农业行业管理、行业自律和服务组织建设,积极培育发展休闲旅游行业协会、休闲旅游农业专业合作社及中介服务组织,促进行业间合作与交流。积极组织开展市场拓展、人员培训、行业交流等活动,促进休闲旅游农业有序健康发展。

5、组织实施示范工程建设。认真组织实施休闲旅游农业示范工程建设,出台认定办法和验收标准,开展休闲旅游农业示范园和示范点的创建活动。每年评出若干个示范园区(或企业),对被确定为市级及市级以上的休闲旅游农业示范单位的园区和企业,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给予扶持。近期工作重点:一是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质量建设,将市生态路打造成为一条集市民休闲观光、现代农业展示、生态高效农业示范等功能为一体的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路;二是依托现有资源,利用政策引导,将“景瑶线”培育成一条集度假休闲、采摘体验、科普教育、餐饮娱乐为一体的“瓷源茶乡休闲游”精品旅游线路。

6、开发旅游食品新品种,开拓旅游食品新市场。建立休闲旅游农业及旅游食品销售产业链,以旅游市场人气带动旅游食品销售。以茶叶、蔬菜(山野菜)、食用菌、绿色水果、油茶等名牌农产品观光、采摘等形式,吸引旅客,促进休闲观光和乡村旅游。扩大旅游食品宣传,塑造休闲旅游农业及旅游食品的整体形象,推动分散的旅游食品走向集约化的旅游市场。开发一批市场潜力大、绿色健康的旅游食品新品种,打造名牌,培育精品,以满足国内外不同层次的休闲度假游客的需求。开展多种形式的市场销售和网络促销活动,如茶文化节、杨梅节、草莓节、菜博会,品果观花,不断促进休闲观光旅游,拓宽旅游食品销售渠道。

7、培养专业管理人才,全面提升人员素质。制订休闲旅游农业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计划,保障培训所需经费开支,培养一批守法纪、懂技术、会经营、讲诚信的高级管理人才,保证产业发展人才需求,促进一批经营水平高、经济实力强、市场信誉好、发展后劲足的休闲旅游农业及旅游食品龙头企业的良性发展。

8、建立农村农业金融支持和融资担保机制。我市休闲旅游农业正处在发展上升期,需要大批的建设资金,由于抵押贷款金额有限,需要通过各种渠道融资。建立融资和担保机制,鼓励金融机构为休闲旅游农业发展提供信贷支持,简化审批手续,适当扩大担保物范围,满足乡村休闲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的融资需求。组织开展休闲观光农业企业信用等级评定,根据信用等级,确定一定的授信额度,并给予利率优惠。

农业园区规划建设方案范文【第三篇】

发展现代农业是新形势下统筹城乡发展、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民增收的必然选择。建设现代农业园区是推进农业发展、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的重要抓手。根据中、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加快建设东大门的若干意见》及《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意见》精神,结合我县农业发展实际,现就加快推进我县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建设现代农业园区的重要意义

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就是围绕区域资源禀赋特点,按照资金集中、产业集聚和经营集约的要求,以高新技术的集约投入和有效转化为特征,通过行政推动、企业主导和农民参与的形式,运用现代经营管理理念和生产方式,对土地等生产要素进行优化配置,对传统农业结构进行调整和改造,打造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现代农业园区有利于培育壮大区域特色产业,通过集聚各种资源,综合运用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高起点、高标准建设一批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程度较高的生产示范基地,实行典型引路,推动优势特色产业上规模、上水平,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有利于集成推广现代农业技术,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搭建平台,加快农业科技成果引进和创新步伐,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促进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有利于提升创新农业经营组织形式,发挥园区产业聚集效应,引导农民合法、自愿、有序流转土地,推进土地规模化经营,吸引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科研推广机构等到园区创业发展,探索建立新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和经营管理机制。

2012年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确定今年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年,计划到“十二五”末,在全省建成省级现代农业园区300个,使全省各级各类农业园区数量达到2000个以上;市政府也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意见》,提出从今年起,力争全市每年创建1个部级现代农业园区、3-5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10个市级现代农业园区和若干个县级现代农业园区。

近年来,我县积极探索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先后创建了四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走在了全市乃至全省的前列。通过科学的经营管理,现代农业园区有效提高了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已成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对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实现“三化同步”和“再造一个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现代农业园区的发展思路和目标

(一)发展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做大做强优势产业为抓手,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按照政府引导、多元投入、市场运作、科技支撑、功能集成的原则,坚持“特色鲜明,规模高效、循环生态、示范带动”的基本要求,在现有农业园区发展的基础上,高标准规划建设一批起点高、功能全、规模大、效益好、带动强的现代农业园区,着力推进农业生产经营的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进一步提高物质装备水平、提升科技支撑能力、创新生产经营方式,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组织体系和支撑体系,加快发展现代粮食产业、畜牧产业、蔬菜产业和水果产业,积极推进设施农业、循环农业和休闲农业发展,力争早日把我县建成全省现代农业先行区。

(二)发展目标:按照规模适度、产业集中、种养结合、组织完备、服务完善、体系健全、产出率高的要求,从今年起,力争每年创建1-2个省级、2-3个市级、命名8-10个县级现代农业园区。到“十二五”末,全县力争创建部级现代农业园区1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8个、市级现代农业园区10个,每镇建立县级以上(含县级)现代农业园区1个。使全县现代农业园区面积占到总耕地面积的20%以上,形成试验、示范、生产、加工、销售、经营一体化的综合产业基地,带动农村休闲、旅游、观光等服务业发展。

三、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标准

1、规模较大,集中连片,配套完善。园区有一定的产业基础和规模,相对集中连片,省级园区面积达到5000亩以上,市级园区面积达到3000亩以上,县级园区面积达到1500亩以上。园区规划布局合理,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配套完善。

2、主业突出,产业聚集,体系完整。省、市级园区重点产业占比达到60%以上,县级园区重点产业占比达到50%以上,产业聚集度高,形成相对完整的上、中、下游产业体系。

3、种养结合,生态循环,绿色生产。省、市级园区配套大中型养殖场建设,大家畜存栏不少于500头,猪、羊存栏不少于5000头(只),家禽存栏不少于2万只。县级园区配套中小型养殖场建设,猪、羊存栏不少于1500头(只)或肉鸡年出栏不少于20万只,家禽存栏不少于1万只。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以上,有条件的地方配套大型沼气工程建设和有机肥生产。农产品生产环境达到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要求,主导农产品达到无公害产品标准。大力发展“菜(果)-畜-沼”生态循环生产模式,积极申报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产地认证。

4、龙头带动,组织健全,运行规范。园区生产性投入以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等为主体,积极创办各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鼓励园区及其周边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形成“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形式的产业化格局,园区经营运行规范。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实施品牌化战略,努力打造对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带动力强的知名品牌。

5、装备较好,起点较高,示范引领。园区农田基础设施达到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充分运用智能温室、钢架大棚、喷滴灌、先进养殖装备等设施农业技术,农田机械化综合水平较高。大力推广生态创新技术和集成技术,积极引进、集成和推广国内外先进农业科技成果,引领本地现代农业发展。建立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引进、展示基地,开展农民技术培训,提高科技创新与推广应用能力。园区显著位置设立明显标示牌,表明运行规程、规范,发挥示范带头作用。

6、功能齐全,服务完善,运行高效。大力培育园区技术服务、金融服务、农资供应、病虫害防治、农机作业等服务组织。有条件的可以在园区内配套建设农产品加工、物流设施。加强与农产品批发市场、物流企业的衔接,建立稳定的农产品市场销售渠道。推行“统一品种、统一用药、统一标准、统一检测、统一标识、统一销售”的管理模式,积极开发休闲旅游功能,配套休闲旅游基础设施,大力支持有条件的园区开发生态旅游和休闲农业。

四、现代农业园区的验收认定与运行管理

(一)县级现代农业园区命名认定

按照园区建设标准,由园区所在镇提出书面申请,县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县园区办)组织专家进行评审,提出意见,报县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领导小组同意后,予以命名,建设完成后认定并授牌。具体申报认定程序如下:

1、现代农业园区所在镇政府编制园区总体规划方案并向县园区办提出审批申请;

2、县园区办负责组织有关部门、单位对上报的规划方案进行初审,通过专家评议、质询论证后予以批复。园区建设规模达到规划内容60%以上的,报县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领导小组审定后命名为“县现代农业园区”;

3、已命名的园区按照各自园区总体规划,编制年度实施方案并按照实施方案进行建设;

4、县园区办组织相关单位和专家对园区年度建设计划进行指导督查;

5、园区建设按照规划全面完成并达到标准后,由县园区办组织评审验收后报县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领导小组审定,正式认定为“县现代农业园区”并授牌。

(二)省、市现代农业园区申报

根据产业发展规模,在县级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的基础上,园区建设规模达到省、市级现代农业园区标准的,由各镇编制园区总体规划方案,向县园区办提出书面申请,经县园区办审核并报县园区领导小组同意后,统一组织上报省、市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领导小组。

(三)运行管理

县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领导小组制定园区管理和考核办法,对县级现代农业园区实行动态管理,每两年进行一次考核,对考核合格的园区继续保留称号,对考核不合格的撤销其称号。省、市级现代农业园区运行管理,按照上级相关文件执行。

五、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工作重点

1、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快速推进园区建设。在全面落实中、省、市扶持政策的基础上,县财政设立专项资金,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对县级命名授牌的“现代农业园区”,每个园区奖励50万元;对认定为省级、市级“现代农业园区”的,按照省、市要求,县财政每个园区分别配套扶持资金200万元、100万元。扶持配套资金用于园区新技术、新品种的试验、示范推广补贴,实用技术培训、合作经济组织规范化建设、农产品品牌建设补助及基础设施建设等。鼓励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农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加大对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信贷投放力度。加强招商引资,吸引工商资本参与园区建设,形成以财政资金为引导、信贷资金和社会资本为主的多元化、多渠道的投入机制,切实解决园区建设资金短缺的问题。

2、完善科技服务体系,提高园区发展水平。一是加快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力争2013年6月底前全面完成9个农技推广区域站的建设,由各个区域站具体负责区域内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指导工作。二是积极推广农资农技双连锁、农资农副双流通、政府企业双推动的经营模式。三是通过与大专院校合作,组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专家服务团,形成“产、学、研”联为一体的专业技术推广队伍,进驻园区开展技术服务和培训工作。四是加快农村沼气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推广“果-畜-沼”、“菜-畜-沼”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提高沼气使用效率和安全水平。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园区承载能力。大力推进园区内“渠、井、路”三网配套建设,巩固现代农业发展基础,促进基础设施利用效益的最大化。相关职能部门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集中安排在现代农业园区,逐步完善配套设施,合力推进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园区项目承载能力。

4、加快土地流转步伐,促进园区建设规模。学习高陵经验,2013年6月底之前,组建县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加快土地流转进程,切实解决农业园区建设的瓶颈问题。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稳妥、有序推进土地流转。鼓励和引导园区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托管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实现土地资本化运作。同时强化土地流转过程中的指导服务,让承包者流转放心,让流转者投入放心,从而实现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推动产业化经营,全面提升现代农业生产水平。

5、增强政策扶持力度,全面支持园区建设。一是土地政策。扶持和保障综合性农业示范园区项目用地,对设施农业、规模养殖、休闲观光等农业项目用地,凡不破坏耕作条件的,按照农用地进行管理;对高效农业建设中的办公用房及配套服务等附属设施建设用地,按照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管理办法进行管理。二是财政政策。国、省、市、县的农业投资项目,包括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建设、中低产田改造、科技示范推广等项目,优先安排在园区实施。三是金融政策。对于进入农业园区的企业,优先提供贷款,支持其在资本市场上融资。四是税费政策。贯彻落实国家有关“三农”的税收优惠政策,支持进入园区的企业发展。五是人才引进政策。积极为园区培养、引进各类优秀人才,对机关和事业单位的科技人员及大专院校毕业生到园区工作的,在工资待遇、晋升职务职称等方面给予倾斜。

六、保障措施

1、建立领导机构。成立县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政府县长任组长,县委、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成员由农业局、财政局、水务局、林业局、农发办、科技局、国土局、经发局、工商局、质监局、交通局、移民局、电力局、金融、保险等部门负责人和各镇镇长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农业局,办公室主任由农业局局长兼任,具体负责做好园区建设的协调服务和组织实施工作。各镇也要成立工作机构,落实工作责任,负责本区域园区建设工作。实行政府统一领导、县级领导包联、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

休闲农业园区规划设计【第四篇】

关键词:农业观光;生态旅游;泾县

中图分类号 F5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24-131-02

泾县地处皖南山区,境内多为低山、丘陵,山清水秀,景色宜人,生态环境保护得较好。茶产业是泾县的主导产业,在现代农业项目建设中,泾县茶区建有标准化茶园,加上良好的自然环境,非常适宜兴建农业观光园,发展生态休闲旅游业。

1 泾县农业观光园及乡村旅游业现状

全县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企业46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点126个,其中规模以上(年营业收入500万以上)26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企业遍及全县11个乡镇。泾县于2013年度被评为安徽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水墨汀溪风景区、查济景区被评为安徽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泾县至江南第一漂、汀溪乡、蔡村镇、赤滩古镇、宣城”的旅游线路入选2014年中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十大精品线路。蔡村镇月亮湾村被评为省级“一村一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专业示范村,市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特色村4个,县级旅游特色村21个,全县有农业园区总数15家,其中省级现代农业科技园区3家,农业观光采摘园垂钓园12家,休闲农庄18个。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产品系列化深度开发不够 目前泾县乡村各种资源未能得到充分有效地利用,许多乡村旅游活动只是“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住农家房”,产品雷同,品位不高,不能满足游客多层次、多样化和高文化品位的旅游需求。

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服务不够完善 泾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景点内的道路、停车场、标示牌等基础设施建设还有待于完善,导游解说、咨询和消息等服务系统不够健全,游客基本上是走马观花,对当地的民俗风情不甚了解。

资金短缺、投入不足 建设上规模、上档次的乡村旅游景区,既需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又需要对外宣传促销,这就需有一定的资金作保障,而当前泾县这方面的资金投入还有所不足。

3 对策建议

制定规划,突出泾县特色 制定一个观光农业长远发展整体规划,以生态农业文化为主题,在特色农业和“宣城乡土味”上做文章,形成自己鲜明的个性特点。可依据宣城的地域文化、生态资源和农业特色,规划和引导各地兴建不同风格的农业观光园,譬如,以宣纸(笔、墨)的原料生产与历史技艺为主题的传统文化观光园,以景观茶园与贡茶采制为主体的茶文化观光园,以果树花卉与森林氧吧为主题的园艺休闲观光园、采摘园,如城郊的蟠桃、葡萄、草莓等。在322省道和205国道沿线发展景观农业,连片种植如油菜、紫云英、荷花、向日癸、桃树等等,要让不同爱好的人都有各自喜欢的旅游目的地,并由此将泾县真正打造成为长三角经济圈内独具风采、人见人爱的“后花园”和修身养性、放松心情的度假胜地。观光园是美好乡村建设的重点,提前做好规划工作,努力建成文明美观的新农村,并与之相配套,成为观光园的延续和补充接待场所。设计规划中,不仅要有农业专家,还应有园林、景观、建筑、美术行业的设计师,使美感体现在观光园的方方面面。具体到一个观光园,既可以设计为以某个产业为主题的特色农业观光园,也可以是综合农业观光园,但园内设计都要划分出各具特色和不同功能的景观园与活动区,如以设施农业为主的现代农技园,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古代农耕园,及其娱乐区和体验区等等。园区建设施工要认真规范,符合相应的技术、质量标准。

深度挖掘旅游项目,增强旅游的体验性 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开发中,应设计丰富、生动的体验项目,挖掘出丰富的乡村活动,开展有特色的田间劳作,以满足游客的体验经历和个性化的旅游需求;加大传统工艺品和特色农产品的开发力度,为游客提高丰富的旅游纪念品,增加游客的消费支出,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近几年来,国家和省财政的农业发展项目很多,建设资金相对充足,因此,可以在一个乡镇,甚至在全县,由政府出面,协调财政、农业和旅游等部门,集中相关的农业项目资金,重点扶持1~2家龙头企业,由其作为建设主体,通过土地流转、租赁、入股等方式,逐个打造具有一定规模和观赏性的农业示范观光园。

农业与生态旅游相结合,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农业观光园要尽量与现有的其他景点靠近或连接在一条旅游线路上,以充分整合和利用旅游资源,方便游客转场观光,进而扩大和留住更多的客源,尽快提高观光园的知名度与经济收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是在人们向往“回归自然”、渴望“返璞归真”的需求下兴起和发展起来的,其强调的是乡土味、自然味和原始味,其实质是生态旅游,两者理应科学结合,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中,既要防止标准化、商业化和城市化对“乡村性”的侵蚀,又要防止乡土文化的丧失。

建立多元化投资融资体系 大力开展旅游招商,鼓励引导社会资金投资休闲农业景点、景区开发和经营;引导社会资本以独资、合资、合作、项目融资等方式,参与景点、景区开发建设,激活一批非公有制经济实体和社会闲散资金的投入,逐步建立多元化投资融资体系,推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健康发展。农业观光园建设应与农业标准化相结合,园内的生产操作都要执行相关的国家标准,起码要符合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的环境要求、操作规程和产品质量标准。因为农业观光园既有旅游功能,更有农业科技示范作用。况且,面对广大游客及周边农户,也绝对不能违规操作,必须禁止使用一切不符合有关标准的农业投入品和生产方式,将观光园打造成为绿色、有机农业的示范基地。

严格保护园区的生态环境,这是农业观光园赖以生存的基础与根本所在。在园区建设和生产中,尽量保留原有树木,保持生物多样性;建好排水沟、挡土墙、蓄水池,严防水土流失;搞好绿化,种植防风林、遮阴树和观赏花木;完善污水处理设施,修建农家肥及有机肥的堆沤发酵池、沼气池,做好肥料的无害化处理;实行大田间植、轮作,秸秆还田,种植绿肥;节能减排,杜绝烟尘,并安装风能和太阳能设施。在经营管理上,还必须考虑到观光园的生态承受能力。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65 2923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