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最新5篇】
【前言导读】这篇优秀范文“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最新5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第一篇】
可操作性课程改革的内容是,在财会专业教学过程中,要确保教学过程的任何一环都可以实现预期的目标,而且还要充分体现出这种教学目标所带来的效果。可操作性作为实现教学目标的前提,在职业教育教学中也具有重要作用,是衡量教学目标是否达到实际效果的重要指标,同时也是使人才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基础保障。
2教学内容的改革
目前,我国的市场经济得到了高速的发展和变迁,财会制度为满足这种发展也随之进行了改革,因此财会制度的完善程度是保证市场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前提。在这种变革的影响下,财会专业教学内容的改革不得不紧紧跟随着制度的变化,要把握住财会制度变化的动向,真正提高教学内容的实时性。
更新教学大纲
财会专业的教学大纲是教学内容的主体,因此更新教学大纲是教学内容改革工作的重要前提。这就需要职业教育学校在授课之前结合财会制度的具体情况对教学大纲进行合理的更新,还需要各位财会专业的教师进行评价,从而进一步地进行调整,以此建成一个健全的新型教学大纲。
重视基础教材的讲授
财会专业的基础教材包含着财会教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是教学内容的主要表现形式,虽然财会制度的变革会为基础材料带来一些新的内容和实例,但其理论知识结构并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所以无论何时都不允许忽视基础教材的讲授环节。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选择规律性较强的内容作为讲授重点,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点提出新知识
财会专业教学内容的改革应该以结合财会制度的变化为基础,准确把握或预测财会制度变革的方向,教学内容主要体现在重视制度发生变化原因的讲授上,使得学生更深层次地了解制度变化的根本和作用,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主理解、研究的能力。当然,提出新的教学内容知识点不管对学生还是教师而言都是比较有难度的,因此要注重理解过程,这些对于学生日后走向社会都会有帮助。
强调科学的融会贯通
财会专业中含有较多的专业课程,其中不仅包括基础理论知识还包括具体的实践操作,因此如何将这两方面内容进行融会贯通成为培养专业人才的工作重点。这就需要不同专业课程的授课教师结合自己的课程特点进行相互交流,以此进行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更新,并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强调新内容。
3教学方法的改革
随着信息化理念在教育机构中的不断深入,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先进教学方法,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因此实际的教学效果得到了显著的提高。虽然先进的信息科技手段与职业教育的融合还处在起步的阶段,但取得的成绩是非常令人满意的。财会专业本身虽然有着鲜明的特点,但相对来说,在基本理论知识上的内容会比较枯燥乏味,加之大量的统计计算和复杂的图表,但这些又是教学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关键内容。因此,财会专业的部分教学方法正面临着需要迫切进行改革的局面,运用信息化的先进科技手段逐渐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方式。
运用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受到广泛推崇,运用多媒体技术这一新兴的教学方法对于会计专业而言,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它不仅将抽象的统计学计算和图表更直观生动地展现给学生,还大大减少了教师的工作量和课堂时间,能够将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自己,真正创建出一个生动多彩且学习氛围强的课堂。
运用网络技术
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在财会专业的教学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先进的专业技能学习的平台,比如:电子商务、网上结算等。另外,还可以创建第二课堂,为学生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教师可以通过相关培训搭建局域网,为学生提供探索专业知识的渠道,还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互动。
创建虚拟财务分析室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运用多媒体、网络等技术创建一个虚拟的财务实例分析室,且功能齐全,可以对财务业务往来进行模拟,还可以对财务报表的审核过程进行模拟。这不仅可以激发起学生动手操作的兴趣,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更加专业和先进的实践平台,从而大幅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4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综合素质
财会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学水平是影响教学质量的直接性因素,而且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来说,也是极其重要的。因此,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综合素质逐渐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环节。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团队是为社会提供高质量专业人才的关键。
组织教师进行学习
不能忽视对教师的定期培训,在职业教育学校中此环节应该落实到明文规定,学习的内容可以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但必须包括财会方面的最新信息,比如国内外的新型研究成果、先进财会管理团队的经验等。并且在学习之后教师应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总结,然后展开集中探讨,交流心得,便于将此内容在日后的教学中融会贯通,以此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注重培养教师综合素质
教师的综合素质不仅会影响到教学效果,还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关乎学生后天价值观的形成。因此培养教师综合素质工作应得到高度的重视。另外由于财会专业的学生以后大多会从事资金、经济方面的工作,因此对他们的个人素质和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不能做到严于律己,以此引发的错误往往是致命的。因此,财会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注重专业知识的讲授,还要渗透职业道德的教育,真正做到言传身教。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以此来赢得学生的敬佩和仰慕。
5优化教学硬件
财会专业的课程改革需要硬、软两件的双动力支持,在教学硬件设备上应该紧紧跟随教学制度的脚步,真正做到为学生和教学服务。另外教学硬件的优化不仅可以充分配合财会专业课程的改革,还可以促进职业教育学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和实施,具有很强的实际作用。因此,在教学硬件的优化上,职业教育学校应注入足够的人力、财力。例如在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为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需要高水平的硬件支持,这就要求职业教育学校为学生提供完备的计算机,尽量做到每人一台计算机,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实际操作的机会,以此提高教学的质量。
6总结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第二篇】
关键词:高职课程改革;高等职业教育发展
一、前言
分析当前形势,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现阶段高职院校课程改革仍存在以下问题:
1.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结构不合理
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结构不合理,不能反映现代职业教育的特点。在课程组织方面强调其完整性,过分强调学科体系,重理论,轻实践,造成了相当一部分学生学到了很多知识,但是他们不知道该怎么做,往往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能力为基础的课程模式停留在概念层次,以专业发展为课程标准的课程体系和形式仍未落实;从实际效果来看,学生动手能力较差,而我们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几乎没有达到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这实际上就是简单的课程体系。
2.课程改革不能与时俱进
课程改革不能与时俱进,程改革只停留在表面,内容陈旧,学生在学校所学在职场上派不上用场,缺乏可持续发展,学生不受企业欢迎。这也与高职课程没有紧跟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有关,高职教育应根据职业资格标准,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使课程标准突出职业能力,必须与时俱进。
二、高职课程改革的思路
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是一项重要的系统工程,需要对课程概念进行认定,对课程综合规划,课程目标等因素进行设计。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思想,首先要对课程主体思路清晰,改变教师的角色定位和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传统教学。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内容与实际工作结合紧密,改进在实际教学中却缺乏方法,没有固定的标准的弊端,要解决这种思想就必须转变观念,逐渐弱化教师传授知识的角色,与学生共同探讨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案。
课程改革的目标就是要建立以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不仅包括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也包括对素质教育系统的能力和素质,知识的培养。只有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才能培养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课程改革要建构新的课程体系,课程应充分结合行业需求,岗位能力,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需要改革所有相关的方面,如教学内容,方法,手段,作业和考试,甚至包括管理。课程目标的实现需要科学的选择课程内容,职业活动融入整个教学活动的工作过程,在教学中体现从学习到实践工作过程。
高职课程改革的目标应是面向职业,课程目标的确定必须立足于社会,岗位需求为基础,以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作为课程改革的最终目标,在制定高职课程目标时就必须要充分进行市场调研,充分了解的社会需求和行业需求。通过研究确定课程目标及目标系统,而不能简单照搬本科模式,按照科学的方法和工作流程制定职业标准和能力要求的课程目标,形成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课程模式。另一方面,课程建设必须注重课程内容,课程内容须重视科学知识和人文素养的整合,实现课程的整体优化和综合规划的目标。除了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与重构,还应注意改善内部和外部培训的实践条件,开展先进的课程目标培训,建立可以共享的教学资源库。
三、课程改革内容
1、教学内容的改革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内容包括:工作职责所需的知识,能力和职业素质。因此,根据职业的需要,在三年的高职教育中,课程设置就显得非常重要,课程应将内容知识,学生的能力提升和素质教育都包含在内。充分发挥课堂的主战场的作用。目前,课程改革的迫切任务是适应行业,职位需求,主要教学内容的改革需要对各种专业的深入研究,然后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按照标准的指导方针,注重能力培养,突出实践能力的知识,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符合该行业需求的课程内容的职业能力标准。职业能力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既包括技术要求,而且具备一般职业能力,高职毕业生不仅要有较高的职业技能,也有相应的职业岗位转换能力,对就业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强。
2、课程内容的改革
改革不仅要重视传统课程内容,而且重视新课程的设计与开发。课程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提供自由发展的最大空间,高职课程开发要不断根据情况和专业发展调整。新课程的设计、开发,一定要根据产业需要来定,其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满足社会的需求,结合实际工作中的各个过程设计课程,选择课程情境,和用人单位共同开发的课程内容,教学设计,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所需的能够完成特定任务的知识和技能,以及自主学习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的形成。在实践教学环节,也要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结合实际生产,生产和研究相结合的教学实践方式,实现导向的实践教学模式,实施灵活多样的,开放的实践教学模式。
3、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教学过程中,大力推进启发式,讨论和互动式教学,让学生参与教学,体现学生的教学主体作用。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特别是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提高实践教学质量,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主导作用,积极采用模拟教学,现场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以实践活动为出发点和教学手段,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和独立人格。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老师,学生,教材,教学方法,教学系统等各种单元都要转变观念。课程改革要有整体观,全局观,根据各专业不同的职业特点,规划课程改革。教师是教学活动组织者和实践者,是课程改革主体,教师队伍的合理结构,专业基础扎实将会使高职课程改革取得实质性效果。(作者单位: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姜大源。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6.
[2]李晓红。关于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考[J].职教论坛,2004,(.8).
[3]欧阳河,饶异伦。构建职业素质教学模式[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2):103.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第三篇】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探讨
课程改革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高职教育要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就必须采取一系列的课程改革措施。通过改革,建立一种全新的、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课程系统。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管理、建设、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它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的理论型、学科型人才,也不同于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单纯技能型人才。课程改革作为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必须采取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一、当前我国高职课程改革中的主要问题
近十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虽然引入了能力本位的观念,学习借鉴了国外一些经验,改革了课程内容,增大了实践环节,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整体的课程模式和体系上还没有根本的变革。
1.学科本位的思想在课程中的表现仍根深蒂固
高职课程模式基本还停留在概念层面,主要表现在教育领导部门、办学机构的各类文件中仍大量使用诸如“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等学科本位课程中经常使用而能力本位课程中不存在的概念;在专业培养计划中仍沿用学科本位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形式,从教学内容到方法、手段几乎没有向能力本位转换。
2.学生基础差
随着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变为了大众教育,造成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基础普遍较差。现阶段高职院校的招生对象主要是高考分数较低的学生。他们在入学后都表现出学习基础差、接受知识速度慢、对教学课程兴趣不高等问题。这样的情况给高职教学增加了不小的难度,教学效果也难以保证。
3.课程改革尚未与时俱进
我国课程改革起步比较晚,又没有现成的标准借鉴。不能体现出高职教育以就业导向为主的特征。
二、我国高职课程改革的主要途径
作为高职改革核心的高职课程改革,必须摒弃一切旧的教育教学观念,以现代职教理论为导向,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突出高职教育以就业导向为主的特性,进行课程模式的彻底改革。在课程体系的各个环节,扎实推进改革,与时俱进,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革发展之路。
融“教、学、做”为一体深化课程改革,首先应明确毕业生在企业专门岗位上能做什么和怎么做、应具备哪些知识和能力的问题。这就要求学校组成专兼结合的课程教学团队,共同研究课程目标及任务。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课程,应由就业岗位来设计,即设计“岗位课程”,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组成课程教学团队,根据学生专业所涉岗位,共同深入细致研讨该岗位的目标任务,进而形成课程的知识和能力点,最终构建“岗位课程”目标、任务、知识和能力体系。
1.设计“教、学、做”一体化方案
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是进行“教、学、做”一体化改革,而实现课程“教、学、做”一体化首先需要科学的教学计划。教学计划是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依据课程内容主题、学生特征和环境条件,运用教与学的原理,为学生策划学习资源和学习活动的过程。教学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符合市场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要达到这一目的,在教学设计中应根据高职、高专学生课程岗位目标、知识、任务和能力,科学设计学习任务,融“教、学、做”为一体,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作为课程的设计思路,在“教”中体现任务驱动,在“学”中体现项目导向,在“做”中体现工学结合。
2.制定灵活性教学计划
高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教学计划可以控制整个教学过程,所以教学计划要随着市场需要而改变。要在全面实现其教育功能的过程中,使学生形成由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构成的结构性能力。
3.加强“双师”结构教学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能规划改革方案、开发教学标准、实施课程教学的高素质、高技能、企业岗位一线的教学团队,是专业课程改革的第一要务。高职、高专专业课程教学团队建设要以“校企合一、专兼结合、双职双师、结构合理”为目标,核心是建设“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双师”是指专任教师既有教师职称又有专业职业资格和能力,兼职教师既是企业岗位实习教师,又是学校项目实训教师。
4.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融“教、学、做”为一体,实现课程改革方案,必须营造“校企合一”的教学环境。在校内,要按企业环境和专业课程岗位的操作流程,建设校内生产型实训基地,力求体现真实的职业环境,强调实训项目的重要性和操作的规范性,提高实训过程的岗位针对性和岗位职业能力培养。在校外,要按毕业生就业的企业类型和专业课程所涉及工作的内容成立实训基地。“校企合一”的教学环境包括“教学合作型”和“顶岗实习型”两种类型。
5.实施“专兼双考”评分机制
突出课程教学改革的职业性、开放性和实践性,融“教、学、做”为一体改革,还应冲破学习团队成绩评价的一贯性,实施“专兼双考”评分机制。专业课程设计的关键是突出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和实践性,因此,评价学生成绩和能力应实行专任教师和企业师傅的“专兼双考”评分机制。职业性成绩评定由专任教师把握,实践性成绩评定由兼职教师把握,在专兼职教师双考评机制下正确评判学生的课程学习效果。
6.校企合作背景下,把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作为高职课程改革的重点
当今时代,知识更新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加大,职业转换加速。高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就要在全面实现其教育功能的过程中,使学生形成由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构成的结构性能力。企业的工种正由单一工种向复合工种转变,工作已经不是一种简单技能的表现,现代意义上的职业能力是综合素质的体现。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建设要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课程内容要以工作任务或项目为载体,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新排列与组合,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综合,职业技能与职业态度、情感的综合;通过不断整合课程,构建科学合理的理论和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内容体系。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第四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 课程改革 教育经费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026-01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在许多方面已经取得明显的效果,但相应的也存在了一定的问题,需要进行一定的改革加以完善,从而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相对来说,职业教育改革是一项系统的工程,要对职业教育进行相应的改革,需要结合目前的实际情况加以分析,从中找到合适的相应的措施,有效促进职业教育改革。
一、职业教育课程面临的问题
(一)职业教育经费不足
相对我国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我国在职业教育方面资金投入存在着明显的不足。虽然在早年期间,我国对职业教育教育经费问题做了相应的改革,但是还是无法改变职业教育资金匮乏的现状。职业教育资金缺乏对于我国的职业教育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因为资金的不足,职业教育的实训基地、实验室等教学设备设施就无法配备,这样就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同时长时间的资金不足也导致了教学设施无法及时的更新,从而影响国家对职业教育新政策的实施和落实。
(二)师资队伍建设不理想
师资力量对一个学校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有了雄厚的师资力量,学校才能够有效的担负起培养教育人才的重担。同时,师资队伍的结构和素质也是职业教育改革里面一个重要的因素,加快师资力量建设可以促进课程改革的进度。据相关调查知道,我国在职业教育方面的师资力量还是没有达到相应的要求的,国内学校指导老师所占的比例份额是非常小的,基本比例都小于6%。从这可以看出,我国职业教育实习指导老师的而数量是严重不足的,无法正常满足学生的指导任务。同时,现在的指导老师没有企业的生产工作经验,不能很好的完成学生实践学习任务。
(三)职业教育改革政策不完善
职业教育改革政策不完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就是政策内容不具体,缺乏一定的操作性。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方面就没有具体明确指示,无法让人清晰明了的知道要做什么,只是相对的指出了一个大概的方向。例如早年国家颁布的指示要求院校要“突出实践性教学、加强职业技能训练”,但却没有给出具体的措施。另一个方面,政策内容不连贯,有些地方还出现了断层。这样不连贯的现象就严重阻碍了我国职业院校对于人才的评价,从而导致对于人才的选拔存在偏差。目前院校对于人才的选拔主要是以学生的试卷考试为主,这样就很容易忽视学生的生产实践能力。
(四)教学方式落后
目前在我国的职业教育中,对于学生教育更多的是采用了学校课堂教学方式。院校对于学生的教育更多的是采取单方面的学校教学,单从知识理论学习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而没有对学生采取更多的实践教学。在我国职业教学中会出现这样的一种情况,就是学校的理论教学和企业的实践培训存在着严重的脱节,学校培训出来的学生无法很好的适用于企业生产。教学方式的落后严重影响了国家对于人才的培养,因此需要加以重视和完善。
二、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相关措施
(一)拓宽教育资金来源渠道
要落实我国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第一个首要的任务就是要落实教育资金的来源,资金是推进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保障。我国现在的职业教育改革资金主要是来自国家的拨款,面对这种情况,各大职业院校要想扩大资金来源,可以以政府的投入为主,然后向社会多方的筹集,从而拓宽资金渠道来源。例如,面对学校的资金短缺的情况,学校除了可以向国家提出申请,请求国家进行拨款外,还可以采取与社会企业合作的方式来获得资金的来源。通过向社会企业提供一定的知识技术支持,从而赢得社会对学校的资金投入。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对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相应的实施,第一个方面就是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所谓的“双师型”教师指的是老师在教学任务中,既可以向学生进行理论知识教学,也可以向学生进行实践知识的教学。因此,院校需要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从而有效提高我国的职业院校的师资力量,促进人才教育的培养。第二个方面,职业院校可以适当的增加兼职教师的比例。为了能有效的和社会生产实际相联系,院校需要新教学力量的加入。院校招聘企业生产一线的技术骨干和专家,可以有效的联系社会生产实际,同时将现在社会的需求的知识和技能带到学校,促进理论和实际相结合。
(三)完善职业教育改革政策
完善的职业教育改革政策可以加快职业院校改革进度,促进社会人才的培养。要完善职业教育改革政策,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首先,对现有的政策进行相关的改善。目前,我国对职业课程内容认识,实践课程会比普通文化课程更受到重视。但实际上无论是文化课还是实践课,都是非常重要的。政策文本不应该只单方面注重实践课程要求而忽视了普通文化课程方面。其次,制定职业教育课程实施指导方案。院校可以在宏观政策的引导下制定适合的指导方案,同时保证这个方案要符合现在社会发展要求。最后,广大吸取各方面的意见。要完善职业教育政策改革就需多听取社会各方面的声音,这样才能使得政策充分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避免出现政策的片面性和主观性。
(四)校企结合教学方式
学校要加强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需要做的就是改变现有的教学方式,可以采取校企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校企结合的方式可以有效促进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保证现在学校人才的培养符合现在社会的发展。同时,学校需要找到适合的机制,保证学校和企业能更好的进行合作,为社会人才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结论
加强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对于我国的教育行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推进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同时还可以保证社会人才培养。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虽然在各个方面都取得明显的成效,但是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需要进行相应的改善。对于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可以从教学资金、师资力量、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改善,从中找到合适的方法措施,促进职业教育改革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段小莉。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问题探讨[J].职教通讯,2016(18):27-30.
[2]孙琳,徐桂庭。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脉络与变迁――基于教学政策文件的分析[J].职教论坛,2015(3):4-15.
[3]杨建平。基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课程教学改革[J].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5):22-23+42.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范文【第五篇】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历史;现状;方向
一、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概览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是从以就业为导向,对某一专业或整个课程体系建设的原则、改革等不同角度进行的。纵览已有的研究成果,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研究大多是对高职课程体系的某一点或某一层面的内容进行研究,缺乏从历史视角的系统分析。只有充分把握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发展轨迹,才能为教育实践提供符合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理念和原则。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实践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起步早、水平高、层次多,在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开发、研究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建立了较为成熟且各具特色的课程体系,例如德国的双元制、美国的社区学院、澳大利亚的技术与继续教育等均是课程体系理念和实践的表现。任何教育类型的培养目标都是通过课程体系实现的,课程体系决定教育质量的高低。为了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达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建设合理的高职课程体系已经成为高职教育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发达国家的高职教育起步较早,在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时间较短,在课程体系建设上一直处于在摸索中实践,在实践中优化的状态。在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过程中,国内和国外都在克服学科体系中理论与实践分离的弊端,尝试以工作过程为载体,以工作过程知识为核心,将课程内容与工作进行高度整合建立适合时展需要的课程体系。我国现代高职教育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考察的起点也定位于此。从教育社会学、教育哲学的视角考察,现代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随着政治时局、宏观经济变化呈现出阶段性特征。总体上,高等职业教育在建立之初时的课程体系借用普通高等教育的学科式课程体系;到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受市场经济体制和经济的快速发展的影响,社会对从业者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前强调的以“知识”为基础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很难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为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要求,开始引进和借鉴国外以能力本位、职业分析导向式课程体系,突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但由于制度、文化等差异,国外的课程体系并不完全适合我国的国情。我国职业教育界的专家学者,在借鉴国外课程体系改革理念的基础上探索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课程体系———“宽基础、活模块”、项目化课程体系、学习理论导向课程体系。到21世纪,国际流行的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被广泛地应用于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中,该课程体系的建设理念和实践由德国教育者最先提出,目前已被我国引进并在一些示范性院校践行。
二、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现状
根据“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历史、现实与发展方向研究”课题组的调查结果和相关的理论研究,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现状可以做如下简析。
(一)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校间差异
受教育管理者、教师的职业教育价值观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等因素的多重影响,我国当代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校间差异明显。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工程及相继的骨干高职建设院校工作对我国当代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大多高职院校均在实践本位、能力本位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寻求改进和变革。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模式在近年来广泛地应用于多类高职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逐渐成为当代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主要模式,该模式的应用已经由制造类专业扩散到了服务类、管理类、农业类等其他专业类别,多所职业院校(包括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淄博职业学院、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等)在国家精品课程、示范(骨干)院校建设、职业院校名师评选等活动中明确地提出并践行了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模式。
(二)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理念
在培养人才的社会教育实践中,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与其他类别教育实践比较,有着许多不同的表征,这些表征是由高职教育本身的职业性、生产性和社会教育特点性决定的。我国现有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实际存在着两种课程价值取向:一种是学科知识本位的课程价值取向,另一种是以能力为中心的课程价值取向。这两种价值取向相互缠绕,“现代职业教育课程的发展史,就是一个学问化与职业化的竞争史”。我国高职教育对这种课程体系改革的实践还停留在概念层面,课程体系实际上仍旧是学科体系的变形,没有真正根据职业能力的要求构建高职教育课程体系、设计课程结构和选择内容。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经历了实践本位对学科本位的改良,基于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模式改革仍旧不够彻底,课程建设也没能深入进行。
(三)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实践
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具有极大的相关性。受到我国教育管理的影响,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思想较为统一,只有少数院校在公开的文档、网页、文件等资料中没有及时更改人才培养的相关说明。在人才培养内容表述上与时俱进的多数院校,课程体系的认识和实践也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基于工作过程理论的课程体系改革成为当代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重点,但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仍旧未能领会其真意,受课时、师资、师生价值观、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等因素的影响,以工作过程为依据的课程体系改革出现了口号化、形式化的现象。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实践最终落实在具体的课程中,而课程内容的选取与授课教师的专业、行业经验直接相关,课程体系改革既需要宏观管理的介入,又需要教育教学工作者以课程为单位具体落实。
三、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发展方向
在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过程中,国内和国外都在克服学科体系中理论与实践分离的弊端,试图以工作任务为参照,以工作过程知识为核心,将课程内容与工作进行高度融合,建立适合时展需要的课程体系。其开发路线经历了“学科系统化———职业分析导向———学习理论导向———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发展模式过程。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是一个开放、复杂的系统,受到职业教育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只有运用教育系统论、教育哲学等学科的理论从职业教育发展性上考察,才能准确判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发展方向,才能构建符合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传统的职业教育,注重书本知识的教授与讲解,忽视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忽视了与相关工作的联系,使学生不能很快地适应工作岗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进行课程体系改革时,应该兼顾高等职业教育的高等性和职业性,对培养目标指向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进行全面分析,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高职院校将对传统的职业教育观进行新的学习、认识及提升,应该把素质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来对待。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要为学生的生存和发展打下坚实基础,现实需要的能力及迁移性的发展能力、职业精神、团队精神的培养显得至关重要。为了突出学生能力培养和全面发展,应将课程体系改革与实际工作联系起来,让学生参与完成工作任务,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及课程开发方法,形成新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的排序(结构)应该契合工作过程的完整性,课程内容应该贴近学生的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的课程体系要充分体现“做中学、学中做”的原则,在实践中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应该并列开设,专业核心课与综合实践课可以交替开设,专业课中先开设综合实践课,再切入到理论、原则性的课程内容。总之,构建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仍是现代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近中期发展方向,目前工作过程导向的教育模式已经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的主要教育形态,这为职业精神发展从潜在的多种可能状态向现实发展的转化提供了条件。
[参考文献]
[1]鲍洁。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现状研究[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2.
[2]姜大源。当代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研究———现象与规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24).
[3]严中华。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4]徐平利。职业教育的历史逻辑与哲学基础[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5]邓洵。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