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改革论文大全优秀8篇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中学语文教学改革论文大全优秀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中学语文教学改革论文大全【第一篇】
中职院校教育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提升人才技能的重要举措,是新时期发展的必然要求。计算机课程教育作为中职院校中的基础课程,是其他课程顺利开展的基础。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信息化的推进,社会对计算机应用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趋向多元化。但是,在当前的中职计算机教学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要想改变这种状态,必须进行课程改革创新。
二、当前中职院校计算机教学存在的弊端。
(一)专业课程与社会需求不相符。
对于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而言,具有高水平的技术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但是从目前情况来看,很多中职院校在计算机专业设置方面没有充分与社会需求融合起来,学生毕业之后很难以最佳状态步入社会中。社会上对计算机技术人员的一般包括这些:从业人员要熟悉掌握计算机软硬件的基本知识,熟悉相应的工具软件;能够熟练利用网络搜索相关内容;会安装操作系统,常用软件,排除计算机的常见故障。但是,大多数职业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还不能完全达到这样的要求,最终阻碍了学生的长远发展。
(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缺乏。
学习积极性不高是影响计算机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阻碍学生长远发展的重要障碍。第一,从学生的生源情况来看,很多学生都是初中生或者是高中的低等生,他们本身就不爱学习,进入职业院校之后,良好的学习习惯依然没有形成,学习积极性不足;第二,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对课程教学渐渐失去了兴趣,老师只是单纯的讲解理论课程,而没有把所学知识和实际问题联系起来,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难提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第三,从入学动机来看,很多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一张文凭,而不是学习相关的知识技能,进而是去了学习的动力。
(三)计算机教学投入不足。
合理的教学投入是搞好教学的重要前提。当前,从中职院校的具体情况来看,很多学生的办学规模比较小,资金流动相对较少,进而计算机专业教学的实验器材严重不足,很难适应社会的要求。同时,由于经费投入不足,学生很难接受到最新的计算机操作系统培训,与社会要求相脱节,一旦学生毕业之后,找工作就非常困难,很难适应社会的新要求和新发展。
基于当前中职院校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弊端,为了更好地适应新社会对人才的最新要求,中职院校必须做到与时俱进,采取有效措施创新中职院校计算机教学改革,促进计算机教学的顺利开展。
(一)引入先进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
由于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很难得到提升,降低了课堂效率,因此必须引入全新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学习兴趣。首先,进行小组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把班级同学分成几个小组,让小组之间相互配合进行任务的完成,划分小组不仅是为了实现学生之间的相互帮助,同时也是为了能够发挥传带的作用;其次,引入任务教学方法,在计算机教学中采用项目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针对某种具体的项目进行深入、直接的研究和探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做到亲力亲为,能够亲身体会具体项目的实施和运作情况;再次,引入情景教学方法。老师根据课程内容为学生设置情景模式,让学生在情景完成中进行知识的把握,不断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果。
(二)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提高计算机课程的社会适应性。
职业院校开展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实现社会就业,培养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所以说,对于职业院校而言,在专业和课程设置的过程中一定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不断提升计算机课程的社会适应性。首先,加强实验课程的比重。在教学过程中,根据社会需求,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实践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整体设计,不断提升学生的计算机专业技能和水平;其次,加强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在课程教学中,计算机任课教师应该高度重视理论和实践融合的重要性,在教授理论知识的同时,要加大对实践的引入,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巩固理论知识,提高实践能力和水平;再次,努力实现教学与就业的有机融合。计算机任课教师要深度把握,在课程的设计中要根据实际情况安排实训课,不断提高社会适应性,为今后的个人发展奠定重要的基础。
(三)以学生为中心,强化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教学质量作为职业院校发展的重要主题,是中职院校的生命所在。随着职业院校教学改革的推进,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以学生为本,实现师生有效互动变的尤为重要。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学观和教育观,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协作学习”、“模拟教学”、“案例教学”等多种方式,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能力。与此同时,计算机任课教师还应该指导学生对自己选择的工具和内容进行比较和思考,认真找出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然后通过总结达到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另外,计算机任课教师还应该多多与学生进行沟通,多多提问,并及时引导学生,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不断提升对计算机知识的把握和相关技能的培养。
四、结束语。
现代社会,计算机发展日新月异,新技术层出不穷。为了不断提升中职院校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必须转变教学思路,与时俱进,实现计算机教学改革的创新。
。
中学语文教学改革论文大全【第二篇】
论文摘要:针对体育院校学生语文素质及大学语文课开设现状,结合个人教学经验对体育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改革提出了建议。体育院校要重视大学语文课教学,适当增加大学语文课的学时,在课堂教学中,加人高中语文基础知识的内容。同时通过改革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创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来提高体育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体育大学生的文化素养。
大学语文是体育院校学生必须学习的一门人文课程,但近年来,大学语文因其专业性不强,学生不感兴趣,学院不重视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非议。如何结合体育生的特点,深化大学语文课程改革,更新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这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
1.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
吉林体育学院05级体育系学生15人,运动训练专业学生15人,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生10人。
研究方法。
设计制作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人文基础知识、语文基础知识、文言文基础知识、写作基础知识和学生对语文教学的要求。共发放问卷40份,回收有效问卷40份,有效回收率100%。资料分析法。
2研究结果与分析。
学生的语文素质状况。
调查结果显示,上述三个专业学生的语文素质都不令人满意。从调查内容的填写情况看,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正确率在80%以上,运动训练和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生的正确率只有50%左右。从他们对文学作品的知晓和阅读情况看,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情况好一些但也仅限于初、高中语文课本上的内容,此外的作品就知之甚少;而另两个专业学生的情况就更差了,他们当中绝大多数人知晓和阅读文学作品的数量少得可怜,有的甚至一个也没答对。从他们的文学欣赏水平看,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比另外两个专业学生要高一些,但也只停留在感性认识上,随意发挥多,无序性知识多,对文学作品缺乏真知灼见,谈不到点子上。从语言文字表达的情况看,首先是逻辑性差,没有层次,没有中心意思,有的前后矛盾,有的不知所云。其次是文字水平差、语法错误、句子不通、词不达意,而且错别字较多,标点符号随意乱用。
原因分析。
出现上述情况的主要原因,一是这部分学生的语文水平本来就低。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的人学文化考试成绩相当于我省其他普通理科学生的70%左右。按照类比的方式,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的语文成绩,一般要和其他理科专业大学生之间有50%的差距。运动训练和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生的人学文化考试是由国家体育总局组织出题,各招生学校考试、阅卷、划定录取分数线的。从试卷难度看,比全国统一高考要低许多(大约相当于高中一、二年级的升学测试水平);从录取标准看,跟全国统招生没有可比性,因为录取率要根据报名人数多少和当年的考试成绩而定,因此,这两个专业学生的语文水平比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还要低。二是这部分学生人学后学语文课的积极性不高。多数学生对语文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但认识不到语文课的人文性作用,而且对语文课的工具性作用也不当回事。他们把主要精力投人到了专项技术课和专业理论课方面。三是语文课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都存在严重不足,引不起学生的重视,激发不起学生的兴趣,达不到教学的目的。四是我院大学语文课程设置状况不甚合理。目前,我院在体育教育专业、运动训练专业和民族传统体育三个专业的学生中,都开设了56学时的大学语文课。前几年开设的公文写作课已经取消。所使用的教材是徐中玉与齐森华先生于编写的国家统编教材,共分12个单元(12个专题),共124篇文章,内容丰富、博杂,古文较多,旨在高中语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这比较符合我院人文与科学与融合的教学改革精神。
摆正大学语文课的位置,适当增加大学语文课学时。
做好第一节课的动员,让学生在思想上充分重视语文课学习。
大学语文课的第一节课,至关重要,作为大学语文教师一定要把学好大学语文课的重要意义向学生讲清楚,这是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积极性的前提条件。我在上第一节课的时候,在结合学院厚德博学、育人夺标的办学理念,阐述学好大学语文课重要意义的同时,还要结合实际,向学生讲:语文能力的好坏,同一个人在关键时刻能否取得成功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才竞争的日趋激烈,大学生就业实行“双向选择”,有的毕业生专业成绩、外语水平都很好,就是因为口才差或文字表达能力较差,难以在招聘者面前一展才华,突出自己的特点,结果失去了一个又一个机会,而那些口才好或文字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却能在招聘时充分表现自己的某些特长和优势,较容易地挑选到理想的单位。走上工作岗位以后,不少人辛辛苦苦干工作,一年到头却总结不出来东西;有的人科研成果很突出,却苦于不能把它写成学术论文公布于众,以至于影响自己迈问更高领域,取得更大的成绩等等。由于把学习语文课与学生将来就业的实际利益结合起来,使学生首先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大学语文的学习。
针对体院学生的特点,结合大学语文课文,在授课时加人高中语文课的知识,从讲解字、词、句到篇章结构,然后再讲课文分析和作文,由浅人深的教学方法,使语文水平不同的.同学都能学到东西,布置作业时,设计不同难度的习题,由学生根据自身语文基础自选,同时,实行语文水平统一考试,考试内容包括中学语文补课部分(占40%),这样就可以使具不同语文水平的学生都能在原有语文基础上有所收获,提高语文素质。
把做人的道理引入课堂。
在教材选编的课文中,有许多课文都蕴含着很丰富的哲理。一个好的教师除了讲授语法知识之外,还应该善于从课文内容中挖掘其深厚的内涵,使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又受到正确的人生观教育。如讲诸子语录时,篇幅短小,但在这短短的十二则语录中,却蕴含了丰富的人文思想。教师在讲解每一条语录的同时,必须循循善诱,分析讲解每一条语录的深刻思想意义。
创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
课堂教学,最忌死寂沉闷,老师在前面自得其乐一味地讲,学生在下面鸦雀无声地听,课堂纪律倒好了,但往往没有好的教学效果。一个人的注意力时间是有限的,超过了这个时限,很难保证每个学生每一分钟都在倾听你讲课,因此教师必须在教学中不断调解课堂气氛,随时刺激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的思维能随着老师走。另外,在讲课过程中适当地穿插一些课外知识的小插曲,或适时把音乐或影视艺术引人课堂,也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4小结。
要把大学语文课程建成受学生欢迎的课程,一方面学院要重视大学语文课的开设,另一方面大学语文教师要结合学生特点,在教学的内容与方法上进行不断的探索与创新,这也是激发体育大学生学习语文课兴趣,提高体育大学生语文素质的重要途径。
中学语文教学改革论文大全【第三篇】
摘要:快乐体育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出发点,面向全体学生,在快乐中进行体育教学,在体育学习与练习中满足身心需求,陶冶情操,寓教与乐,从而促进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和培养学生适应社会能力的提高为教学归宿;快乐体育作为一种新的体育理念,越来越为我们所熟悉,并且逐渐的被融入到中学体育教学中。本文依据行为科学,学校体育学等学科理论,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阐述了快乐体育的含义、实质、特点及价值意义。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引言。
快乐体育是着眼于未来,面向全体学生,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体育需求着手,通过课程设计来逐渐培养学生自发自主进行体育锻炼的能力,理解体育锻炼的必要性,养成科学健身的良好习惯。促使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实现全面育人和科学育人的教育思想。
2、快乐体育的实质。
在此思想指导下的、富有人文特点的全面教育。
3、快乐体育的目标。
快乐体育实施的最终目标是将死板的、固定模式的体育教学转变到全面培养人的素质上来,作为一种现代全新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式,它的产生和流行是体育教学改革的需要,是学校体育发展的需要,从长远来看,快乐体育将成为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的一个巧妙结合点。
4、快乐体育的特点。
教学思想:
主张以“以生为本”、贯彻“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而面向终身体育,从兴趣入手,抓住学生得体育情感,促进乐教、乐学、会学、勤学,将育体和育心相结合,实现终身体育目标。
教学结构:主张教学活动是认知、情感、行为的高度统一。
教学教法:主张采用启发式的创新教学方法,强调法的多样性和学法的实效性。
教学组织:主张严密的课堂纪律与生动活波的教学氛围相结合,强调信息的多向交流与教学环境的优化。
教学关系:主张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尊重并强调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5、快乐体育与传统体育的区别。
气氛中生动活泼地发展,并在学习过程的始终充分体验运动的乐趣、体验克服困难后取得“发现”或“成功”的快乐的一种体育教育思想。
以下分别列出传统教学方法模式与快乐体育教学方法模式的对比。
(1).教学任务:“三基”教学传授体育知识、技术、技能;
(2).教学特征:系统性、规范性、全面性、程式性;
(3).教学目标:以体为本、追求健身、掌握技能;
(4).教学方法:直观法、灌输法、填鸭式等;
(5).课堂纪律:强调集体性、纪律性、划一性;
(6).师生关系:教师为主、师道尊严;
(1).教学任务:发展个性,培养特长,树立终身体育思想观念;
(2).教学特征:兴趣先导、参与体育、体验体育、享受体育;
(3).教学目标:以人为本、追求身心健康、个性发展、特长挖掘、情感交流;
(4).教学方法:启发式、游戏法、情景法、竞赛法等;
(5).课堂纪律:变化让你学为我要学、变被动学为主动学;
(6).师生关系:师生感情融洽、主导、主体同等重要;
6、快乐教育的意义。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标准的推广,以“人”为本的。
素质教育被提到了更高的要求。而快乐体育的核心是把全面的育人视为体育教育的目标,强化情感、兴趣、创造,个性能力的培养,教师在课堂上营造一个愉快的课堂气氛,从而达到体育教学的目的,使学生在体育教学中能主动学习。
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有利于体育教学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有利于体育教学方法的双向性;
有利于全面实现学校体育的目标;
7、结束语。
总之,快乐体育这种教学方式对我们中学体育教育起着激发学生兴趣,融洽师生关系,提高教学效果,促使教师不断提高的重要作用,但要想它充分发挥它的这些作用还需要我们结合教材与生活实际,刻苦钻研,让学生在体育课堂中,真正享受体育的快乐。
中学语文教学改革论文大全【第四篇】
城市作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中心,在现代社会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而现代社会生活的一个显著事实乃是城市人口的迅速增加,城市政府管辖事务的日益繁重,城市政府组织的日见庞大。实践表明,城市管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已成为文明都市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一、城市管理的概念。
城市管理是指以城市这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为对象,以城市基本信息流为基础,运用决策、计划、组织、指挥等一系列机制,采用法律、经济、行政、技术等手段,通过政府、市场与社会的互动,围绕城市运行和发展进行的决策引导、规范协调、服务和经营行为。广义的城市管理是指对城市一切活动进行管理,包括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和市政的管理。狭义的城市管理通常就是指市政管理,即与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及城市运行相关联的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一般城市管理所研究的对象主要针对狭义的城市管理,即市政管理。城市管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协调、强化城市功能,保证城市发展计划的实施,促进城市社会与人类的健康发展。
二、城市管理认识误区。
(一)城市管理不等于城市运行管理。
由于我国城市建设发展的阶段性局限,通常人们将城市管理与规划、建设并列,称为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或者叫城市建设与管理。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人们首先认识到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是密不可分的,进而认识到了城市管理是规划、建设、运行全过程的管理,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要求加强城市的运行管理,并进一步实现城市规划、建设与运行的协同和互动。
(二)城市管理不等于城市专业管理。
许多城市管理者认为城市管理就是城市交通、环卫、绿化、水务等的专业管理。随着城市结构由简到繁,城市管理也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经验管理到科学管理的过程。城市的日益繁复与发展推动了城市的专业化管理分工,由专业的城市管理部门来对城市管理各个专业子系统进行科学的管理。而随着城市系统的日趋复杂,以强调分解简化和专业化,将城市系统分割成若干子系统,以专业职能部门为基本单位强化专业的管理方式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条块分割、各自为政、职责交叉、管理粗放、缺乏协调等一系列问题成为当代中国城市的普遍诟病。采用把城市管理简单分解为若干子系统分别进行研究和专业管理,然后再叠加的办法在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中已越来越暴露出其局限性。如何发挥城市管理的整体优势、聚集效应,使整个城市系统高效和有序的协调运行成为现代城市管理者必须思考的问题,加强城市的综合研究、综合管理与综合协调是城市管理复杂性的必然要求。
(三)城市管理不等于城管执法。
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或称为城管执法,是城市管理中位于决策、执行之后的一个末端环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的设置仅仅是为了将城市管理各专业领域的`决策与执行一定程度的分离以加强相互的监督,同时加强各专业执法之间的协调和整合,加强执行效率。但由于部门之间的搏弈,综合行政执法往往很难实现,往往是各部门将不好管的让城管来管,而较易规范的则留在本部门。在许多地方城管也成了各类社会矛盾的焦点。
三、现代城市管理基本理念。
(一)以人为本的理念。
人本管理是一种确立人在管理过程中的主导地位,从人的需求出发,围绕着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以实现组织目标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一切管理活动。人是城市发展的主体,是城市设计、建设的主体,也是城市管理的主体。到末,中国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为30.6%。可以说,城镇居民大部分的钱用于生存之外的发展需要,这需要政府和社会要不断增加公共物品、公共服务的供给。因此,现代人的需要是当代城市管理的目的。
(二)科学与人文融合的理念。
城市管理既要追求管理的科学性,又要体现人性化。在城市管理系统中倡导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互支持、相互渗透的管理氛围,从而达到有效管理与有序管理的目的。科学与人文结合的管理模式要求科学中有人性,人性中讲理性。城市管理中的科学性要求城市管理必须规范、有序,遵循严谨的管理制度。城市管理中的人性观则要求在具体的管理行为上,还需要一种温暖的人文理性,体现出行为上的公正、平等、关爱、援助,展现友善,尊重管理对象的尊严、价值、个性等等。
(三)系统的理念。
系统的观念要求在城市管理实践中,可以将城市视为一个以人的行为为主导、以自然环境系统为依托、以资源和能源流动为命脉、以社会体制为经络的“社会-经济-自然”的复合系统。运用系统的理论,研究城市社会、经济和环境的统一复合系统与人、自然、社会各个子系统之间,各子系统与组成要素之间、关键要素与次要要素之间,以及城市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综合地考察对象,以达到最优的处理问题。以整体性、相关性、动态性、有序性为原则,建立起能够对经济活动、社会活动、环境条件做全面的、综合的规划管理。
四、现代城市管理的对策。
(一)转变政府的管理职能政企分开。
转变政府的管理职能,对政府权力进行剥离,使政府对城市建设、运营、维护相关企业从直接管理为主转变到间接管理为主,由行政手段管理为主转变到以经济、法律手段管理为主,积极扶持城市建设的相关企业建立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实现运营模式的转变。政事分开:市政管理部门如环卫、园林、道路养护等要由事业单位向企业单位转变,逐步将现存的事业单位性质改变为企业性质,政府管理部门与这些行业公司建立新的工作关系,以经济契约形式实行委托管理作业,并由管理部门按合同规定对公司的业务工作实行专业检查、监督和考核;建管分开:理顺建设和管理的关系,形成建设与管理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的机制,从根本上解决“重建轻管”的倾向。
(二)建立分级管理的城市管理体制。
遵循分级管理、管事和管人相结合、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加强市政府对规划、建设、管理中的领导作用,强化市政府在城市管理中的宏观调控、组织指挥、监督和协调的功能。以此为前提,进一步明确市、区、街道之间的城市管理任务,合理划分三级事权,按照“重心下移、立足基层”的改革思路,逐步把城市管理的事权下放给城区政府和街道办事处,强化属地管理功能,进一步明确区和街道的职能和职责,并赋予其相应的管理权限,在机构设置上逐级明确,在管理人员、经费等方面逐级给予落实,并加强监督指导。
(三)建立公众参与、社会监督、依法治市的城市管理新格局。
要建立公众参与、社会监督的机制。通过常设的渠道、形式多样的方式和制度性的措施,提升市民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上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管理权,广泛吸引人民参与城市管理,并使城市管理的活动在“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下透明开放地进行。加强立法、执法和司法,实现依法治市。以法规体系为指导,用立法的形式把管理要素确定下来,用法规来调整、理顺城市建设和管理中各方面的关系,建立专业执法和综合执法相结合的执法体系,构建城建监察机构与司法机构密切协作的城市管理执法机制,提高执法队伍的素质,确保对执法的投入,强化对执法绩效的评估和监督。
中学语文教学改革论文大全【第五篇】
摘要:本文通过对河南省驻马店市中学体育教师进行有关职后教育现状的问卷调查,并对部分专家进行访谈,进而全面了解驻马店市中学体育教师职后教育的现状,对当前我市中学体育教学的开展具有积极意义。本文主要以文献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为主要科学研究方法,重点论述了驻马店市中学体育教师职后教育现状,探求能够促进中学体育教师职后教育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驻马店市;体育教师;职后教育。
一、前言。
职后教育主要是指教师任职后,所参加的国家或者学校组织的教育,职后教育不仅可以丰富教师的教学理念、方法、手段等,还可以更好地完善现实的体育教学。中学教师职后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表现为从理论的角度出发,探讨职后教育的目的、内容、教学方法等。这些研究可以从宏观上对各学科教师的职后教育进行一般理论性的指导,而中学体育教师职后教育的研究,具体到体育学科这一特定的领域,应结合自身的学科特点,具体探讨体育教师职后教育的每个方面。如今社会,随着科技不断地进步与发展,知识型经济己崭露头角。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教育事业的变革与发展,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也存在着诸多的压力与挑战。面对新的形势,中学体育教师也要与时俱进,在头脑上不断改变思想,在教学上不断扩展技能。本研究通过对我市中学体育教师职后教育现状的调查与分析,客观反映我市中学体育教师职后教育的整体水平,在总结职后教育过程中经验与不足的同时,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对我市中学体育教师职后教育持续稳步的开展有着重要的价值;同时借鉴发达城市中学教师职后教育经验,为提高我市中学体育教师的知识能力和职业道德,改变旧的教育观念,增强体育教师的创新能力,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完善中学体育教师职后教育培训体系,为在更高层次上发展教师职后教育奠定基础。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查阅二十多篇有关教师职后教育的文献资料,并查看部分的专著,对资料和专著进行归纳与总结,同时对驻马店市体育教师职后教育培训的专家和一线体育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200份,回收问卷186份,有效问卷176份,回收率为%,有效率为%,并对所得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一)教师参与职业教育的现状。
1.参与的次数和时间。问卷调查显示每年参加职后教育培训次数在1-2次的教师有136名,占全部人数的%,次数在3-4次的教师有24名教师,占总人数的%,培训次数在4次以上的教师有8人,占总人数的%;参与职后教育培训的时间多分布在工作期间,部分老师也将职后教育安排在寒暑假期内。
2.对职后教育的认识程度。调查表明,42名教师认为职后教育是提高学历的`教育,占总数%;56名教师认为是提升教学水平,占%;45名教师认为是全面的素质培训,占%;13名教师认为是更新教育的思想,占%。此外,有20名教师不明确职后教育究竟是什么,占%。这表明我市教师对职后教育模糊不深刻,认为职后教育就是单纯提高教学水平的观念普遍。部分年轻教师不清晰教师职后教育的内涵和意义,年龄偏大的教师对继续教育认识不足且不重视。
3.参与原因。结果表明,116人参训原因是教育主管部门或学校要求占%,89人参训原因是学习新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占%;67人参训是因评职称需要占38%;127人参训是为提高教学能力占%。提高教学能力、主管部门或学校要求、学习新的教法和理念、评定职称等构成了教师参训的原因。其中提高教学能力所占比重最高,说明教师参训的动机是为了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个人职业的发展。但对教育主管部门或学校要求而参训比例也偏高,可知教师自身参训学习的积极性仍需要引导,最终由被动参与转为主动要求。部分教师参与职后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评定职称和提高工作,这样就偏离了职后教育的目的。
4.职后教育形式。从形式上而言,驻马店市中学体育教师的职后教育主要以提升学历为主,如进行自考本科或攻读硕士学位,而真正能够接受系统、全面职后教育的教师只有极少部分,大多数学校为体育教师提供职后教育的机会还相对较少。研究表明,由于学校经费的局限性,学校把职后教师培训更多的安排到主干课程教师群体上,而对于体育教师的职后教育较少涉及,有的也是对体育教师的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类基本知识的再培训,或是课程教法培训、函授教育。
5.职后教育效果。研究表明,驻马店市大部分中学体育教师都希望能够通过职后教育的培训,使自己的教育观念与理论、教学技能与方法等方面得到发展与提升,以适应新时期的教学要求,也使自身能力可以符合教育更新的节奏。接受过职后教育培训的教师虽然参与了不同形式或是不同内容的职后培训,但是统计结果显示,体育教师均对培训效果不太满意,平均有58%的教师普遍认为培训效果一般,在学习过程中教师的主体地位不明显,培训的内容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
(二)驻马店市中学体育教师职后教育存在的问题。
1.教师自身原因的分析。中学体育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每周都要上10~12节课程,使得教师很难有精力再去投入到职后教育培训中去,即使参与了职后的培训,也因为时间和精力的原因,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有些类似于在职研究生的学历培训,因为费用较高,使得大部分体育教师因经济原因也放弃少有的提升机会,影响职后教育的积极性。参与到职后培训的教师带有明显的功利目的,多数是为了评优或是评职称,而背弃了职后培训是为了通过学习而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这一出发点。部分中学对体育教师参加职后培训的重视程度偏低,投入经费较少,也影响到中学体育教师的职后教育。
2.职后教育培训自身存在的原因。中学体育教师课程培训在整体上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培训的内容过于简单,多数为体育学科本科课程的再重复,使得教师觉得培训枯燥。在培训过程中又缺乏教师之间的交流,缺乏培训过程中教师的互动,使得参与过一次培训的教师感觉学习的意义不大,进而影响下次培训的积极性,降低了教师的参与度。对于体育学科前沿性的知识介绍不足,专业教学知识和专项能力知识少有涉及,教师真正需求的技巧难以满足,在内容上重理论轻实践,难以从根本上解决体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更无法满足中学教师多样化的发展需要,使得培训结果和实际需求有着一定的差距。
四、结论与建议。
驻马店市中学体育教师职后教育培训的次数较少,多数教师认为职后教育对教师职业的发展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能够丰富教师的理论知识,提升教学水平,建议应该增加职后教育的培训次数。从职后教育的动机方面来讲,教师参与职后教育培训带有一定的功利性和目的性,应该根据中学体育教师的实际需求合理的安排职后教育的方式和内容,调动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学校对中学体育学科的教师职后教育不够重视,投入经费不足,建议学校给予一定的关注,建立职后培训的经费保障机制,对参加培训的教师提供相应的补贴。培训的授课形式过于单一,传统一对多的培训授课形式比例过大,建议多采用讨论互动式的培训形式,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提高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水平,以确保职后教育效果的体现。
参考文献:
[1]史志谨.关于教师职后继续教育的思考[j].教师教育论坛,(1).。
中学语文教学改革论文大全【第六篇】
摘要:目前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入,民俗传统体育项目也随之进入人们视角,并将此纳入体育教学当中,形成一种“文化植入式”的新型教学模式。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了解民俗文化、传承文化。将民族传统文化与体育教学进行有机结合,使民俗传统文化渗透到体育教学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了解传统文化。本文针对民俗传统体育项目采茶舞的教学改革进行研究,并提出有效的改革对策,以期为“文化植入式”教学模式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民俗传统体育项目;采茶舞;教学模式;传承;改革对策。
目前我国许多传统的民俗体育项目正在逐渐消失,淡出人们的视野,采茶舞作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的一个重要项目,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予以保护。实施采茶舞的体育教学改革,就是传承、保护和推广采茶舞的一个重要方式。探析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采茶舞的体育教学改革策略,将采茶舞改编成适合体育课堂教学的形式,将有效地促进采茶舞的传承,也将有效充实学校体育教学体系的内容,可谓一举两得。
1民俗传统体育项目采茶舞的体育教学改革可行性分析。
笔者通过广泛查阅相关文献和实践调研,发现民俗传统体育项目采茶舞的体育教学改革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具体来说,第一,采茶舞是一种舞蹈,本身包含了多种肢体动作的展示,可以对舞蹈者的身体素质起到良好的锻炼效果,而体育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提升学生的身体协调性,基于此,将采茶舞融入到学校体育教学中,可以充实学校体育教学的内容,对学生的身体素质起到良好的锻炼效果,并且实践也已经充分证明,学生在体育课程中练习采茶舞可对呼吸系统机能、心血管机能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并显著提升身体的力量素质、耐力素质以及灵敏性、协调性。第二,采茶舞本身是一种区域文化、民族文化的载体,其中蕴含了很多美学特征,如健、力、美等,并包含了区域文化、民族文化的价值观念,基于此将采茶舞融入到学校体育教学当中,让学生通过采茶舞的习练体验民族文化精神、文化内涵,感受采茶舞中蕴藏的生活气息、地方特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民族文化造诣和艺术文化修养,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第三,在当前采茶舞传承困难的状况下,通过教学改革将采茶舞植入到体育教学当中,可以有效地促进民俗传统体育项目采茶舞的良好传承,对采茶舞的再创造、再发展来说非常有利。
2民俗传统体育项目采茶舞的体育教学改革原则。
民俗传统体育项目采茶舞,是极具地方特色的舞蹈类型,其中蕴含了浓厚的地域文化价值观,这是采茶舞真正的核心价值。在采茶舞的体育教学改革当中,要充分重视采茶舞中核心文化价值的传承,将采茶舞中蕴含的健身娱乐、崇尚劳动、祈福求丰、乐观豁达的民族文化精神充分展示出来,不可“重视了动作而忽视了精神”。在此,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采茶舞的体育教学改革原则总结如下:
遵循民族文化规律。
民俗传统体育项目,背后往往蕴藏着深厚的民族文化规律,可以说是体育项目和传统文化的融合统一。因此,在采茶舞的体育教学改革探索中,必须尊重采茶舞的传统文化内涵和民族文化规律,溯本追源、厘清源流、透视逻辑,以体育动作和文化内涵的紧密连接为切入点,达到采茶舞体育教学改革的最佳效果。如此,才能以文化规律、文化内涵作为内核精神,支撑采茶舞的体育教学改革,使采茶舞在体育教学当中“外有形、内有神”,强化文化传承的生命力。
遵循体育锻炼规律。
进行民俗传统体育项目采茶舞的体育教学改革,体育锻炼规律也是必须遵循的规律之一。体育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锻炼学生的体魄,将采茶舞运用到学校体育教学中,要在充分考量其健身功能的基础上,将采茶舞强身健体的效果体现出来,根据先进的人体运动学理论,在采茶舞的力度、幅度、频率等方面做好科学设计,采用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方式,通过消耗体能,减少身体脂肪量,并有效锻炼身体心肺功能。要合理、灵活控制采茶舞锻炼量,过大会造成身体损伤,而过小则健身效果不足。
植入体育创新元素。
将采茶舞融入到体育教学改革中,一味照搬必然无法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为真实的民族传统舞蹈和学校体育课程教学的真实需求是有明显区别的,此时必须以创新促发展,通过创新为采茶舞体育教学改革注入鲜活的动力,在尊重民族传统舞蹈内核精神和外化特征的基础上,对采茶舞进行重新编排,在采茶舞的动作、节奏、伴乐等方面植入新鲜的创新性内容,在采茶舞的习练过程中体现时代精神、时代风貌,迎合学生的审美需求、体育诉求,真正使采茶舞以独特的精神风貌走进校园、走进体育课堂,赢得师生的青睐。
采茶舞的体育教学改革,面向的是学生,面向的是真实的课堂,因此必须遵循体育教学的相关理论和教学规律。具体来说,要以课堂教学为导向,对采茶舞进行适当改造,根据现有的教学资源如师资力量、场地条件、器材设备、学生年龄层次等,将采茶舞的体育教学模式化、规范化,形成系统性的课程体系、考核体系和操作标准,适当降低舞蹈中特定动作的难度,将采茶舞大众化、简单化,以便采茶舞可以契合体育课堂教学的形式需求,并兼顾学生的能力和需求,使采茶舞和体育课堂教学良性结合。
采茶舞是一种民间歌舞载体,而体育教学是成熟现代学校教学内容,二者之间的良好融合,必须讲求方法、讲求策略,基于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采茶舞的特征分析和现代体育教学的理论研究,现提出一些可行的采茶舞体育教学改革策略供参考。
采茶舞文化内核的植入。
对民俗传统体育项目采茶舞来说,外在表演形式和内在文化内核是协调统一的,外在表演形式的展示,离不开内在文化内核的支撑,而内在文化内核的体现,又必须以外在动作形式的展示为途径。将采茶舞改革成为适合学校体育教学的教学内容,不仅要重视采茶舞外在舞蹈形式的改编,更要重视采茶舞内在文化内核的植入。基于采茶舞深厚的区域民族文化内涵,将采茶舞的文化内核提取出来植入到采茶舞的体育教学当中并不困难。具体来说,一方面要植入采茶舞中的区域民族精神,将采茶舞中体现的乐观豁达、欢乐祥和、坚强勇敢、不懈奋斗的内核精神尽可能地植入到采茶舞的体育教学当中,增强体育教学内容的文化充实度;另一方面,要植入采茶舞中的民族审美观念,通过民族审美观念和现代体育教学的有机融合,将区域民族的舞蹈动作美学文化植入到采茶舞的体育教学当中,使学生可以在体育课堂中真正接触和体验采茶舞中的美学文化,充实学生的美学素养。
采茶舞表演形式的改编。
采茶舞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表演形式多样,在传播和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个不同的类型,但综合分析可以发现,采茶舞的表演形式并不适合直接应用到现代学校的体育课程教学当中,必须对其进行适当、合理的改编。已有实践表明,较好的改编方式就是将采茶舞改编为体育课堂教学当中的健身操,以此将传统采茶舞的表演形式“课堂化”,在健身操已经得到普遍推广的情况下,帮助采茶舞高效地融入到现代学校体育课堂教学中。具体来说,将采茶舞改编为体育采茶操,一是要按照有氧运动原理和现代健身操编排原则,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生理特点和运动强度承受力,将采茶舞中的舞蹈动作进行改编,在表现采茶舞舞蹈动作特征的同时,符合健身操的编排原则,将采茶舞改编为感染力强、适合课堂推广的采茶健身操;二是要做好采茶健身操的配套音乐创作,在创作采茶健身操配套音乐的过程中,要最大程度地借鉴传统采茶舞的曲调风格,如赣南采茶戏唱腔《送郎调》改编的《十送红军》,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改编案例,在传统采茶舞曲调风格的支撑下,采茶健身操的民族文化内涵将更加能够充分体现,更加能吸引学生的习练兴趣,此外采茶健身操的配套音乐创作也应符合健身操的音乐创作要求,充分体现时代特征,展现运动的热情与活力。
采茶舞教学策略的制定。
形成完善的教学策略,是实现采茶舞体育教学改革的不可或缺的一步。在植入采茶舞文化内核、改编采茶舞表演形式的基础上,制定科学的采茶舞体育教学策略,是达到最佳的采茶舞体育教学改革效果的关键环节。制定采茶舞教学策略,要兼顾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采茶舞教学课程设置的系统化、规范化,要在现代体育教学理论的支撑下,结合采茶舞的难度和体育课程的课时设置,合理安排采茶舞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的教学方式、教学进度、教学目标和教学评价标准,最终形成一套完善的采茶舞体育教学课程系统,在此课程系统的规定下实施采茶舞的体育教学工作,促进采茶舞体育教学实现有效、可持续、系统化的改革;二是科学运用情景教学法增强采茶舞体育教学效果,通过民俗文化背景音乐的播放、教学现场的环境布置、多媒体视频和图像的展示等方式,多角度创设生动形象的采茶舞教学情境,营造丰富的.采茶舞文化氛围,吸引学生的参与热情,增加学生的舞蹈体验,使学生在习练采茶舞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得到身体方面的锻炼,也可以充分感受采茶舞中丰富的文化内涵、民俗风情;三是重视采茶舞的教学反馈,采茶舞的体育教学改革目前方兴未艾,并没有达到完全成熟的程度,因此必须重视学生对当前采茶舞体育教学方式的反馈,以此为依据结合体育教学开展原则,及时调整采茶舞体育教学改革策略,以良好的改革应变性,获得最佳的采茶舞体育教学改革效果。
采茶舞教师队伍的建设。
在将采茶舞融入到体育教学的过程中,采茶舞师资队伍建设是提升体育教学水平以及体育教学改革质量的重要保障。从采茶舞教师的来源来看,各个体育院校是为采茶舞教学输送教师资源的主要阵地,但是在体育院校的课程体系中,采茶舞等民俗传统体育项目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因此,为了确保体育院校所输送的人才能够满足采茶舞教学工作的开展,需要以地方体育院校为依托,通过在体育院校设置民俗体育课程,强化相关教材与教法研究,逐步推动采茶舞教学体系的完善。另外,在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提升在职体育教师的民族体育知识和民族体育技能至关重要,为此,教育部门、政府部门以及学校应当合理构建在职教师培训机制,通过组织教师参与采茶舞培训班、研讨会、观摩会,提高教师将采茶舞融入体育教学的能力,确保教师掌握体育改革工作的方向、提升采茶舞教学课程开发的意识,从而实现采茶舞教学与学校实际情况、学生学习特点和学习需求的对接。与此同时,学校也可以实行兼职教师制度,通过对当地文化人才的充分利用,使当地文化人才融入到采茶舞教学以及体育教学改革工作当中,这不仅有利于进一步充实采茶舞教师队伍,也有利于提升学校采茶舞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确保采茶舞教学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4结语。
基于采茶舞的身体锻炼效果、美学特征、民俗文化内涵,结合现代学校体育教学的内容要求,将民俗传统体育项目采茶舞改编植入到体育教学中,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并且已有实践也证明了可取得良好的改革效果。在实际的改革过程中,要重视采茶舞中文化内涵的传承,重视采茶舞中美学特征的体现,也要重视现代体育教学内容的形式要求、设置方式,更要重视从采茶舞教学人才培养、人才培训以及人才引入等方面做好采茶舞教师队伍建设,以实现采茶舞和现代体育教学的有机融合、良性结合,最终实现“帮助采茶舞传承”和“充实体育教学内容”双丰收。
参考文献。
[2]周家金,黄向平,孙庆彬.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植入式”教学模式探析———以桂东南采茶舞引入高校体育课堂为例[j].梧州学院学报,2014(6):57-61.
中学语文教学改革论文大全【第七篇】
语文是中学教学基础学科,语文教学目的是通过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进而帮助学生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这是当前如何培养能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的大问题。中学阶段学生的理解、识记等学习能力都处于极佳期,然而传统的语文教学特别是现有的课堂模式没有办法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在力,教学效果是费力大、收效小,那么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如何进行语文课堂改革加以配合?下面对此发表一下粗浅认识。轰轰烈烈新课改的推行,对语文教学质量无疑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课改、考改步入深水区,“核心素养”的概念已经出现。语文教学中的核心素养主要分为以下四类:文化修养、思维能力、语言能力和审美能力。怎样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我们的老师应在进行语文教学中,不断激励学生进行大量的知识积累,再通过训练提升文化品质,由此带动学生建立自己的审美判断力,以此过程培养学生多种学科素养。本文通过对语文课堂可进行的改革分析入手,以期探讨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的手段与途径。
一、想方设法帮助学生进行课堂阅读。
这需要,我们的教师必须切实改变“满堂灌”模式,给学生足够的阅读实践,积累足够的文化品质。但现实是,学生面对浩瀚书籍,不会选择,以致低级趣味、消磨时光之类书籍充斥手中。我们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一、帮助学生选择优质的课内读物,对教材的篇目认真遴选,导读内容要精心设计,以期给学生良好的阅读体验;二、帮助学生选好课外阅读材料,给出良性指导建议,让他们接触到的都是质量过关的好读物;三、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阅读习惯,画出哪些书需要进行精读,哪些只需要进行泛读。学生只有通过足够量的阅读,才能从中建立起自己的阅读能力、阅读习惯、阅读趣味、批判能力,才能提高自己的多种素养。
二、用课堂互动行为强化语言能力的培育。
语文教学本身是针对语言的艺术教学过程,课堂上,如果老师只注意照本宣科的内容传授,不注意引导学生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学会体味、学会感知,语文各种素养很难得到培建。为了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提高学生的语言本真能力,课堂教学中,老师要注重加强师生互动,通过师生互动帮助学生切身感知、深入感知语言艺术,提升学习兴趣,培养语文特殊感知力。通过师生互动,还可以帮助学生真正进入学习角色,更好地学习语言,实践语言。课堂上,老师还可组织生生互动,加深感受,强化理解,创建能力。这需要,老师预先设好研读、研讨、思维、辨析的情境,把学生拉进特定语文学习、交流、碰撞生活之中,最好是通过小组合作方式,增强论辩底气,促进观点支撑力,重要的是,通过集体行为,共同面对,共同思辨,共同提升。例如,在进行《巴黎圣母院》的教学引导时,“敲钟人的形象如何确定?”问题的抛给,就让学生在合作与辩驳中得到了锻炼,语文素养得到了展现。
三、通过美文赏读提升学生写作素养。
中国是个十足的文化国度,文化典籍浩如烟海,几千年的文化历史积累了大量的优秀作品,楚辞、唐诗、宋词和元曲等沉淀为珍贵的文学财富。老师通过引导学生有计划学习,让学生在学习传统优秀文学中体悟这些作品的写作技巧,并借为所用,以此提高学生写作素养。比如,在指导学习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时,老师可以让学生深入赏析文章的写作技法,然后要求学生模仿写作,仿语言,仿结构,仿句式,仿手法,仿情调,仿志趣,在此过程中要求学生体会、运用已学的手法,并总结成自己写作经验的一部分。通过长期锻炼,学生的写作素养就会逐步具备。
四、发挥现代教学手段的优势。
随着网络化、信息化的普及,在教学中,信息化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广为课堂所应用,教学的形式日渐出新。开放的网络平台实现了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资源共享,语文教学完全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引入海量新颖、直观、生动的信息,从而将课堂枯燥变为生动,抽象变为形象,概括变为具体,甚至可以进行远程教学,打破教学时空局限,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延伸语文课堂的空间。网络资源的大量使用,丰富了学生视野,提振了学生兴趣,激发了学生探求欲,对语文综合素养的形成,必是特别重要的手段。当前,新一轮教改、课改、考改正处发轫,研究中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当然,这场改革还得从现有的课堂教学改革做起,瞄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相信应该取得明显效果,这需要我们教育者在今后教育教学中,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继续探索,深入研究。
中学语文教学改革论文大全【第八篇】
何谓改革?改革便是冲破旧有思维的限制,与时俱进地开创出一番新气象。积极、正确的改革举措,将更好地彰显出自身价值,并推进整个时代的进步。中学语文教学改革正是适应形势的现实之举,其现实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1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桎梏,发挥语文的工具性能。
毋庸置疑,语文是一门工具性极强的学科。通过长期、持续的语文学习,学生将具备基本的表达与交流能力,并有可能提升审美情趣和人文素质,从而达到身心的均衡发展。然而,传统教学模式却部分“遮蔽”了语文学科的价值,阻碍了中学语文教学工作的健康、有序开展。“以教师为主体,以教材为模板,以讲课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无法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教师、学生、教材之间难以形成良性互动关系。如此一来,中学语文教学便面临着现实的困境。因此,唯有实施中学语文教学改革,方能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桎梏,彰显语文学科的应有之义。
教育不是一项建造“象牙塔”的工程,而是为社会服务的人才“补给站”。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将密切贴近社会对人才的新需求,在教学模式中融入更具现实性、实用性的因素。在改革思潮的冲击下,中学语文教学将开掘出学生的语感能力、创新能力、实践素质、人文涵养等综合素养。
知悉了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现实意义之后,应明确接下来的改革道路应如何迈步。中学语文教学的改革路径应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并且需要教学者在实践中灵活运用,以期达到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
2.1注重情感引导,帮助学生树立积极、正确的学习态度。
教师应充分重视情感因素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力,在教学实践中关注学生的情绪状况,并对之进行科学的情感引导。中学语文中包含了大量的语法基础知识以及古代文学知识,既考验了记忆、理解能力,也提升了对学生的语感要求。部分学生因基础较差、理解能力不强等客观原因,丧失了对语文学习的.兴趣,继而产生了懈怠心理。这时教师要积极地与学生沟通、交流,帮助学生重新建立起乐观、正确的学习态度。另外,教师还应在课堂和评价成绩时,多表达一些鼓励性的话语,从而让学生拥有继续学习语文的信心。
2.2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唤醒学生的自觉学习热情。
无论在哪一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都应该站在最显著的主体地位,中学语文教学也不例外。教师应适当地退居引导地位,在教学实践中开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课堂交流应该是通融、和谐的,集体共享关于语文知识的信息以及观点。为了进一步活跃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应尝试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比如说,就“古代诗歌与现代诗歌的比较”这一话题,组织班级展开小组讨论。小组成员问先进行交流,继而形成小组观点,随后小组之间再展开对话与讨论。这样一来,每一位学生都能融入到教学活动中来,并可以无拘束地表达自己的理解。对于一些有新意、蕴含着创新价值的观点,教师应予以鼓励。在合作与竞争的教学氛围中,学生自然而然地有了自主学习的意识,从而成为教学过程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
2.3倡导生活化、情景化教学,打破语文教学的狭隘空间。
中学语文包含较多的理论知识以及内容艰涩的文言文,仅凭单一的书面学习,难以促成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教师应重视生活化、情景化的教学理念,立体形象地呈现语文知识,让学生在丰富的感性认知中达成知识的内化、掌握。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用图片、声音等载体来表现诗词的意境。又或者,在学习“被”字句与“把”字句时,教师可以设置一个具体场景,让两个小组进行模拟表演。其中,一个小组只能用“被”字句,另一个小组只能用“把”字句,诸如此类的情景化教学方式,将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狭隘空间,真正建立起一份和谐、广阔的教学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