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成果评价精编4篇
【导言】此例“科学技术成果评价精编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科学技术成果评价1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企业想要进一步的发展,依靠的是科学技术的创新,而这些创新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企业科研的投入。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2013年科研项目经费的投入占GDP的%,2012年投入强度为%,而2011年为%,科研项目经费总投入逐年增加,但科研项目经费投入增长速度逐年减缓。同时,与国外相比,国内科研项目上的投入仍然属于较低水平。图1显示了2004年-2013年研究与开发经费(R&D,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与GDP的关系。
图1也表明迫切的需要找到科学合理的科研项目评价方法,对科研项目进行监督和评价,以提高科研项目的实际应用价值。然而,科研项目评价是人类面临的一个难题,已有的研究给出了多种评价方法,主要包括层次分析(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DEA),模糊评价法和综合评判法,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模式识别,神经网络等方法也开始运用于科研项目评价。但是科研项目某些方面的评价仍然是人类研究的难点,比如:社会效益、管理效益、技术进步效益等的评价。
从企业角度来说,科研项目评价是一个现实的管理问题,急需要找到科学、适用的评价体系。同时评价体系还需要方便快捷,这就需要结合计算机技术开发相应的评价软件和测量方法。
二、文献综述
针对科研项目评价方法的研究,是一项集评价理论、评价方法与具体操作系统为一体的综合性研究项目。科研项目评价是科研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它既是管理过程的出发点,又是管理过程的归宿,对于加强科技项目的管理,提高科技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和投资效益有着重要的作用。
1.国外科研项目评价相关研究概况
自从20 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与地区对科研项目评价方法的研究,在理论和实际应用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项目评价与决策已经成了一门综合性学科。澳大利亚、韩国、美国、日本、英国以及欧盟等都在重大科研项目的开发及管理中引入了相应的评价方法。
指标评价、同行评议法、经济分析法和过程评价法是各国普遍采用的评价方法,如美国、日本、英国、欧盟、澳大利亚及韩国等国。各国在应用这些方法时各具有特色。如在澳大利亚各科研机构中,每年都根据其科技计划周期,定期组织专门评价委员会对进行中的科技计划进行评价。评价的依据是根据计划在立项时所确定的研究目的、目标、实际研究结果以及对社会的实际影响等诸方面开展评价。在英国的基础研究主要在大学和政府部门支持的研究所里进行,英国政府在评价重大科技项目阿尔维计划的评价时大多采取聘请独立的专业评估单位进行评价的方法,主要涵盖了项目的立项,中期和结题以及成果的推广各个方面。层次分析法、面访与问卷调查也是一些国家采用的评价方法,如澳大利亚、美国、英国等国。
从各国的评价方法应用中可以看出,国外科技项目评价方法有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评价活动中主要有以下特点:(1)评价活动既是制度化的工作行为,又是专业性很强、技术含量很高的研究活动;(2)为决策服务是评价活动的基本宗旨,客观性是评价活动的首要原则;(3)评价活动的明确化是确保评价质量的关键因素;(4)坚持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是开展项目评价行之有效的做法;(5)坚持决策导向与重视评价理论方法的创新。
2.国内科研项目评价相关研究概况
就国内而言,在开展科研项目后评估的初期,多采用单一的方法,如同行评议法、层次分析法、德尔菲法、文献计量法等,后来逐步发展为定性和定量两种或多种方法联合使用的评估方法。例如,周虹等人提出将文献计量法与专家评议法进行结合;2006年宓众在科学计量法的基础上运用BP 神经网络的思想,同时结合专家评议法进行基金项目的结题评价,对基金项目给出有效评价结果;张利华等(2011)以海淀区科技项目为例,使用DEA进行评价,并对科研项目的不足进行了分析;2008年于成刚等人采用了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建立了科技项目后评价的指标体系;张素娟等(2010)用AHP 和DEA相结合的方法,先构建层次化评价体系,利用AHP获得指标权重,再利用DEA获得科研项目绩效排序;而王增辉(2012)则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结合层次灰色评价法、专家评议法的结合的方法对山东省的软科学研究成果综合评价进行了研究。平衡计分卡应用相对较少,郑春美等(2014)对平衡积分卡进行扩展,对高新技术公司企业绩效进行了评价。关于铁路行业绩效评价的研究集中于铁路建设项目的评价,王燕燕(2013)使用关键绩效指标(KPI)构建评价体系,对兰青二线建设项目进行实证研究。而其他关于铁路运输企业科研项目评价的研究比较匮乏。
这一系列研究都还是从理论上展开论文,或涉及政府投入的科技基金项目等,很少有结合企业实际,在实践的基础上开发评价体系的科研项目,科研成果应用于企业实践的案例鲜有出现。
三、铁路运输企业科研项目特点
铁路运输作为中国主要的运输方式,在国民经济中占很大的比重。特别是铁道部改革以来,对铁路运输行业的要求逐渐提高,各大铁路企业加大了科研力度,一大批新科技成果的成功运用,为铁路运输行业综合能力提升提供了技术保障。铁路运输企业科研项目主要有以下特点:
1.运输效率是关键:铁路运输企业科研项目首要的目的是能够提高铁路运输的效率和能力,达到铁路运输的“多拉快跑”目标。所以,首先应该关注科研项目在提高运输效率方面的效益。
2.专业性强:科研项目涉及的范围广,在不同的方面都需要专业的队伍,成员分工明确,专业性强。这就需要企业关注人才培养和人才库建设。
3.安全性高:科研项目成果必须要保证运输的准确性和安全性,企业需要严格的管理和控制。
当然还有一些其他的特点,投入资金相对较高,注重实际应用,对准确性要求高等,这些特点决定了铁路运输企业科研项目评价的特殊性。
四、铁路运输企业科研项目评价体系构建
基于以上的特点,利用德尔菲(Delphi)法和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进行铁路运输企业科研项目评价体系的构建。
1.铁路运输企业科研项目评价方法论述
德尔菲(Delphi)法:德尔菲法作为一种主观、定性的方法,可以广泛应用于各种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和具体指标的确定过程。通过多次的问卷调查征询专家的意见,不断的修正,最终使专家小组的意见趋于统一。在本研究中关于指标的选择使用的是德尔菲法,涉及到的专家包括神朔铁路科研处高级工程师,科研项目主管,科研处处长以及北京科技大学经管学院相关教授,通过与神朔铁路相关科研人员以及科研评价专家的反复征询,最终确定最能代表铁路运输行业的指标。
层次分析法(AHP):考虑到不同项目类型的特殊性,选取定性与定量结合的层次分析法,它是一种将决策者对复杂系统的决策思维过程模型化、数量化的过程。通过将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层次和若干因素,在各因素之间进行简单地比较和计算,确定不同指标的权重。
AHP决策分析的基本原理,可以用如下的简单事例分析来说明。假设有N个物体A1、A2……An,它们的重量分别记为W1、W2……Wn,现将每个物体的重量两两进行比较,如下表所示。若以矩阵形式来表示物体的这种相互重量关系,则为:
该实例表明,如果有一物体,需要知道它们的重量,而又没有衡器,那么就可以通过两两比较它们的相互重量,得出每一对物体重量比的判断,从而构成判断矩阵;然后通过求解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和它所对应的向量,就可以得到这一组物体的相对重量。
正是基于上述思路,在研究复杂问题时,对于一些无法度量的因素,只要引入合理度量标度,通过构造判断矩阵就可以用这种方法来度量各因素之间的相对重要性,从而为有关决策提供依据,即AHP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层次分析法(AHP)首先将复杂的决策问题层次化,然后对关联因素的重要性程度逐层次比较建立判断矩阵,最终通过一套定量计算的方法为决策提供依据。具体步骤如图2所示:
本研究使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各个评价指标的权重,四个一级指标权重和为1。
2.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通过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构建的评价体系包括经济效益,技术效益,管理效益和人才培养效益四个一级指标和15个二级指标。
(1)经济效益:对于科技项目资金投入最终完成结题验收,产生实际经济成果后,公司重点关注的是此科技项目研究成果是否达到国内外、行业内的领先水平,是否对科技发展和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这项项目的得分情况可以根据具体类型进行一定的调整。如果一项科研成果在某一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则对企业内部、行业和社会的发展贡献则是巨大的,而这些贡献有可能是无法用财务数字来评价的。
因此有必要针对科技项目成果的经济绩效,考虑构建直接经济绩效和间接经济绩效两个方面的评价指标来展开具体经济效益的评估工作,建立如下表2的评价指标体系。
(2)技术效益:主要包括:技术先进性和创新性、难度和复杂性、可靠性和实用性、市场价值及应用推广前景、项目参与人员发表或出版的与成果有关的论著、获得的各级各类科技成果奖励以及知识产权状况等。建立如下表3的评价指标体系。
(3)管理效益:主要反映科技项目管理制度建设与落实对科技项目的影响。评估和分析科技项目管理制度建设和落实与科技项目各种产出关系的关联度,从立项科学性、目标合理性、技术研究可行性、人员资源配备与保障评价科技项目立项严谨度;从科技项目实施过程管理水平评价对科技项目结果的贡献关系。
(4)人才培养:主要反映科技项目反映在科技项目实施过程中人才培养情况。通过对项目负责人和项目参与人员的技术水平、学历、年龄结构的评价,分析科技项目实施对人员技术水平、学术水平提高、人才储备的贡献情况,充分体现了“科技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和人才战略思想。具体指标如下表所示。
以上所构建的指标体系能够对神朔铁路的科研项目进行初步评估,也得到了相关专家的认可。为了达到实际应用的效果,我们在所构建的评价体系的基础上,结合数据库技术,开发了“铁路运输行业科研项目绩效评价软件”,尚处于实际实验调试阶段。
科学技术成果评价2
临床医学科技成果的研究是依据人体生理或疾病的某些本质和规律,能直接应用于临床,提供对危害人体健康最主要的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和诊疗措施,将为防治疾病提供有效的方法和手段。临床医学科技成果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将为临床科研、医疗技术的应用提供评价,促进诊疗技术的提高,推动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
现有的指标体系根据其应用的范围和评价目的不同,采用的结构也不同。常用的评价指标体系结构是构建一个具有层次结构的指标树,使指标之间的层次和关系一目了然[3]。指标体系一般分三层,第一层为目标层,反映本体系的目标;第二层为准则层,反映是实现目标层的具体指标,是构建体系的依据;第三层为指标层,从不同方面体现评价体系的构成要素。
评价指标的筛选制定
现有医学科技成果评价指标体系中,一级指标包括了科技水平、科技价值、成果效益等。根据临床医学领域的特点,在该体系中还加入了临床科室评价、患者评价等方面的内容。科技水平是评价一项科技成果的科学研究水平的指标,主要包括了科学性、创新性、先进性、难易程度四个二级指标。科学性采用的指标主要有临床应用技术设计的严密性、资料的完整性、结果的可靠性、结论的合理性;创新性是指科技成果的新颖程度、技术改进程序;先进性是指科技成果在当代科技发展中达到的高度[4];难易程度采用的指标有研究难度和技术的成熟度。科技价值是评价一项科技成果实用性的重要指标[3],对衡量一项研究成果对科学技术进步的推动作用有实际意义。主要包括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两个二级指标。学术价值采用的主要指标有对学科发展的影响、论著与专利、成果发表情况;应用价值包括了应用前景和推广应用情况。成果效益评价主要包括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个二级指标。社会效益包括人民健康水平提高、医疗技术提高、社会影响力等方面,经济效益是指取得的直接经济效益和简接经济效益。以上指标是目前采用较多的评价指标,在临床医学科技评价中应根据临床医疗特点和实际,科学、合理的选择评价指标,体现临床医学科技成果的实际价值。
2临床医学科技成果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方法
目前,对于科技成果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普遍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法
Delphi法是20世纪40年代美国兰德公司研制的一种直观预测技术,该方法属于专家集体评价法。由组织者设计科技成果评价的调查问卷,通过信函和电子邮件方式对有关专家进行专家咨询,组织者收集专家意见后,再反馈交换材料,使专家匿名地交流意见,通过几轮征询和反馈,专家们的意见逐渐集中,最后获得具有统计意义的集体评判结果。Delphi法作为解决非结构化问题的有效手段,对于实现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具有重要价值[5]。
层次分析法(简称AHP)
层次分析法是美国运筹学家教授于70年代初期提出的一种简便、灵活而又实用的多准则决策方法。是对一些较为复杂、较为模糊的问题作出决策的简易方法,它适用于那些难于完全定量分析的问题,它将研究中各指标两两比较重要性,再利用数学方法,对各因素层层排序,最后对排序结果进行分析,辅助进行决策。
因子分析法
因子分析法是一种多元变量统计方法。它是用较少个数的公共因子的线性函数和特定因子之和来表达原来观测的每个变量,从研究相关矩阵内部的依赖关系出发,把一些错综复杂的变量归纳为少数几个综合因子的一种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这是在综合评价中应用较为广泛和成熟的方法。目前,在国际上运用最多的评价工具是菲尔德的《科学引文索引》(简称SCI)数据库[6]。另外,模糊综合评判法、变异系数法等其他统计方法也有应用。现在较多国家的科技成果评价都是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保证指标体系的科学性。
3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科技成果评价现状
美国的科技成果评价有立法保障,科技评价的政策体系和管理办法相对成熟和完善,1993年美国103届国会通过了《政府绩效成果法案》,经克林顿签署成为一项正式法律,十多年来对世界各国的绩效评价管理影响深远[7]。该法案要求对年度计划的执行结果进行评价并将执行情况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白宫行政管理局则根据各机构的规划和绩效评估结果分配财政预算[8],使评估成为公众监督政府公共支出的手段———这就是后来被包括我国在内的一些国家引入的“绩效评估”概念。法国在科技方面的评价活动找不到“评审”这个词,而是评估、评价(evalue)。对科技成果评估的目的是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促进中小企业的科技进步,法国科技成果评估多采用收益现值法[9]。德语里用的是“ScientificandTechnicalEvalua-tion”—科技评估,德国的科技评价侧重于对申请科研资助的科技项目的事前评估,而对于其成果的评价并不是评成果本身[10],而是把科技成果的转移程度作为对科研机构的自身能力评价的一个指标。日本没有“科技成果评估”的概念,与之对应的是项目完成评估和后期评估,强调效率,效果和可持续性。评估方法运用了相关性、效果、效率、影响和可持续性等5大评估指标评价项目的价值,该指标体系于1991年由经合组织发展援助委员会(OECD/DAC)首先提出[11]。俄罗斯国家科研鉴定咨询中心规定,鉴定结论是申请鉴定者的私人产品,在没有专门允许的情况下不能公开,也不能公开鉴定执行者的名单。但是,鉴定的申请者和鉴定承接者有权对作出质量低下的鉴定结论的鉴定者作出公开谴责[12]。
国内科技成果评价工作现状
从最早的《新产品新工艺鉴定暂行办法》以及1961年第一部《科学技术成果鉴定办法》,到1994年第三部《科学技术成果鉴定办法》,直至1997年我国第一个科技评估中心成立。这些制度的出台,对规范全国的科技评估活动、评估机构的建设、推动科技评估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黑龙江省科技评估中心王嘉提出当前科技成果评价的主要问题是:评价方式单一,评价结论模糊、不能满足科技成果市场化的需求;对不同科研活动采取同一评价尺度;评审机制不健全;科技成果评估活动开展少,缺乏政府的强势推动等[13]。湖南师范大学科技处潘晓雁认为,为了解决目前科技成果评价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消除其种种弊端,必须加快和深化我国科技成果评价制度的改革,努力建设一个全面完善、公正、科学的科研成果评价体系,走出一条创新、务实、专业化、规范化、国际化的科技评估发展之路[14]。李俊勇等应用Delphi法建立了“医学科研项目全程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既可对应用基础研究类型医学科研项目进行全过程评价,也可在项目不同阶段独立应用,实施过程和产出指标还可反复使用;该指标体系可评价不同项目的同一阶段(横向比较)或同一项目的不同阶段(纵向比较);项目管理主体和项目执行主体均可应用[15]。王伟成综合运用专家咨询法、指标聚类法和变异系数法,建立了一套医学科研投入产出评价指标体系和医学科研课题质量二级判别模型,并对福建医科大学10年间课题质量进行综合评价,比较分析了各种统计方法的适应性。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蒋宁,刘民进行了医学科研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并提出科研评价是对一个多层次、复杂的科学研究系统的某种科研活动,达到科研目标程度的价值或绩效进行评判、估量的过程。因此,科研评价的对象包括所有的科研活动或科研现象[16]。北京军事医学科学院科技部吴东、王玉民等对中国医药卫生关键技术选择与评估指标体系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医药卫生关键技术选择的三大原则即:需求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可行性原则,他强调以最少的指标来反映医药卫生科技成果的内涵,只提出了3个一级指标:重要性、先进性、可行性;由重要性细分出3个二级指标为:保障人民身心健康,推动医学科技进步,振兴生物医药产业,先进性包含前沿、创新性、高效性、辐射协同作用3个指标,可行性包含技术成熟度、经济承受力、社会可接受性3个指标[17]。上海市卫生局科研处炎苗等开展了医学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效益评价的研究主要运用专家会议法和专家问卷法进行调查,其指标体系由4项一级指标和18项二级指标构成。一级指标为:推广方式、应用情况、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8]。该指标体系的建立围绕医学科技成果的推广与效益之间的关系,把评价的重心放在“主动推广”上,使评价结果有利于鼓励成果在鉴定或得奖后,经有组织、有计划、有规模地主动推广,得到普遍掌握和广泛应用,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广东省卫生厅科教处黄毓文等提出当前科技成果评价存在的不足,利用Delphi法建立医学科技成果评价指标体系,明确各类评价目标,完善各类评价体系,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和指标,该指标体系设有一级指标5项,二级指标18项,评价标准分2-5级不等[19]。第二军医大学杨一凤等运用专家咨询法,系统理论、专家咨询、层次分析法、逐步回归以及计算机辅助技术等方法,对军队医学科研项目的评价进行了研究分析。根据评价性质和目的,围绕构成军队医学科研成果的规律和特点,参照国内外课题评价指标体系的各级要素,征询专家意见,构建初级的评价指标体系[20]。
科学技术成果评价3
关键词 新时期;高校科研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6)161-0123-02
先进的科学技术加上有效的管理才能形成竞争力。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时期,迫切要求改变过去粗放型的增长模式,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党的十将推动科技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全国各地都将科技创新作为核心竞争力提升到战略层面,纷纷酝酿和出台新政策、新举措,打造创新高地。高校要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就必须加大科技发展力度,积极推进科研管理体制机制改革,重点解决加快创新的制度化和机制化问题。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科研管理体制机制,充分激发科研人员的潜能,实现科技研发效用的最大化,这也是高校当前科研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当务之急。
1 当前高校科研管理体制机制存在的问题分析
科研管理体制不健全,管理效能不高
高校科研管理体制是要建立高校科学研究的秩序、激活科研队伍的力量、提高科学研究效率的运行机制。当前我国高校科研基本都实行校院二级管理组织形式,从整体运行情况来看,效果不是很好,二级学院并没有真正履行科研管理职责,发挥指导和监督作用,工作内容大多是程序化的通知、接收材料、签字盖章、提交材料等被动管理。与科研人员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与沟通,没有做到统筹规划,对科研人员申报项目进行审查、咨询与论证等服务。学院没有专职科研管理人员,多数都是身兼数职,工作头绪多任务重,管理专业化水平不高。从学校层面来讲仍然存在“重申请、轻管理”“重结题验收、轻成果管理”等现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和科研成果的产出。
科研评价机制不科学,缺乏创新活力
当前我国高校科研评价机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评价体系不科学。一般科研评价基本是本校或同区域同行专家组成评审专家组对科研项目和科技成果进行评价,没有借助国内乃至国际同行专家的力量进行深度全面的评价;二是评价分类不科学。用同一种评价标准定量评价不同类型的科学技术活动,不符合科学与技术自身的发展规律,不能客观、真实、准确地反映不同评价对象的实际情况;三是评价的价值导向不正确。高校在对教师进行年度考核、职称评聘时往往要求其在一个周期内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申请一定数量的专利、出版一定数量的专著等,只注重科研成果短期的形式和数量的指标评价,而不评价科研活动本身创造的价值,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急功近利、低水平重复等不良风气和短期行为,使科技创新活动缺乏活力。
科研激励机制不完善,科技创新动力不足
为了进一步调动高校教师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和提升科研水平,我国高校大都出台了一系列科研激励政策,从科研立项、、专利获批、成果获奖、科技服务等方面给予科研奖励,极大推动了高校科研事业的发展。但当前高校科研激励机制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重数量,轻质量”现象,只注重科研成果的数量和形式,而忽略了科研成果的质量和实用价值,最后导致产出的科研成果因没有实用价值或价值不大而无法转化;二是当前高校科研激励机制,主要限于激励科研成果直接完成者或“第一署名者”,忽视了创造科研成果的整个研究团队成员的贡献,不利于团队协作;三是科研激励机制的外在动力主要是职称评聘,对于不需要职称评审的科研人员没有吸引力,因此这种激励作用难以持久,存在“重眼前,轻长远”的倾向;四是激励政策虽涉及面广,但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不够完善和细化的问题。如有些条款只简单罗列出了奖励的标准和要求,但缺少具体的量化措施或实施细则,导致科研激励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出现失真或片面的现象,影响了科研激励机制的公平和公正性。
科研成果转化机制不成熟,成果转化能力不强
科研成果转化既是高校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求。科研成果只有充分运用到地区和企业实际生产过程中,实现科研成果的转化和推广,才能发挥科技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撑作用。当前,我国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率很低。究其原因,一是大多高校依然存在重申报、轻研究、低转化问题,大量的科技成果很难进入市场,也很难转化成现实生产力;二是科技成果实用性不强,高校在科技创新活动中,科技与市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脱节现象,造成高水平的科技成果虽多,但真正能在市场上应用且产生效益的甚少;三是缺乏专业化科研成果转化中介机构,很多高校目前还没有成立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专业科技中介机构,制约科技成果的转化;四是科研成果转化激励机制不完善,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动力不足。
2 高校科研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思路构想
深化科研管理体制改革,提高管理效能
科研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来逐步完善,在改革创新过程中要坚持统筹兼顾的原则。当前高校科研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一是转变科研管理部门工作职能,强化二级学院管理职能,推进学院自主管理。建立以学院为单位的科研管理机构,跨学科、跨专业地开展科研管理与服务工作,切实履行学院的管理与监督职责;二是建立重大项目预研机制,由学校学术委员会和科研管理部门牵头,研究国家和区域重大需求、发展战略与科技政策,凝练重大科学问题,明确科技创新主导方向和重点领域;三是完善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办法,加强项目实施全过程管理、节点目标考核和预警管理;加强科研项目资金监管,规范直接费用支出,完善间接费用管理,加强项目结转结余资金使用管理,切实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益;四是加快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建立全校科研项目及经费、人才团队、科研平台、科技成果及转化等科技资源数据库和信息管理平台,加强科技资源数据库与国家科技政策、计划和资源的统筹衔接,为管理和决策提供支撑。五是加强科研管理队伍建设。通过科技培训和自主学习,提高科研管理队伍在战略研究、项目策划和组织协调等方面的能力,增强科研管理队伍服务意识和敬业精神,创新管理方法,提高管理服务效率和水平。
改革科研评价体系和机制,激发创新活力
按照“目标导向、分类实施、客观公正、注重实效”的总体要求,建立科学合理的科研评价体系和评价机制。一是建立校内外同行评价相结合的科研评价体系。发挥学术委员会在科研评价导向和科研诚信评价中的作用,加强高校科研评价与监督管理职能,提升高校科研管理部门统筹协调能力,建立由学校、学院、学术委员会组成的校内科研评价管理体系。加强开放、多元的国内外专家数据库建设和共享,重视校外、国际同行专家在学术影响评价中的作用,建立校内与校外同行评价、定量与定性评价有机结合的科研评价体系;二是建立科学的科研分类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完善科研评价内容,统筹兼顾科研诚信、成果质量、学术影响力、成果转化、服务决策、人才培养、对学校和社会公益性贡献。对不同科研活动实行分类评价,促进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推广协调发展;三是建立公平、开放的科研评价机制。以高校核心竞争力提升为导向,弱化学院考核评比,鼓励学科人员交叉,鼓励科研人员开展战略性、系统性、前瞻性的学科领域核心问题研究;完善科研管理信息系统,提高科研评价效率,及时公开评价信息,确保科研评价透明度和公正性。严格遴选同行评价专家,减少行政和人情干预,建立以校内外学术专家为主体、以创新质量和服务贡献为核心的科研评价机制。
创新科研激励机制,增强创新动力
科研激励机制创新是高校科研管理体制创新的重要环节,为高校科技创新提供动力支持和智力保障。高校科技人才激励机制创新要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充分发挥创新人才在科技发展中的核心作用,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和尊重劳动”的良好氛围。一是实行人才柔性管理机制,聚集优秀的创新人才,转变传统的薪酬制度,设计多样化的绩效工资形式,加大绩效工资的比重,拉开薪酬差距,激发科技人员的潜能和创造性;二是建立科学合理的职称评定体系,以学术水平为衡量标准,重视科研成果的应用,克服学术短期行为。对人员的职称评定,在保留原有的数量、外语水平和学历等基本要素的基础上,适当引进科研成果实际应用效果等因素,并逐步淡化一般性论文、著作等在职称评价体系中的评价权重,增加应用效果的权重,对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允许越级破格晋升职称,不断激发科技人才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潜能,促使科研成果的最大产出。
改革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提升成果转化能力
在科研项目实施过程中,适度前移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组建相关领域专家组,加强知识产权布局与形成引导。将知识产权转化纳入科研评价体系,建立以科研能力、创新成果转化水平和服务基层能力为导向的评价机制,如开发应用类科研项目既要考察是否完成研究任务,又要对科研成果进行评价,考察的重点是成果的应用价值和社会效益,并非发表文章的数量。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与收益分配制度,探索建立科研人员以知识、技术等要素参与分配、股权期权奖励等分配方式,建立公平、公正的利益分配机制。加强科技成果孵化条件建设(如大学科技园区),打通技术成果通向市场的“最后一公里”。实现科研中介机构企业化运作,加强技术成果转移专业队伍建设,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与现代科技服务业发展的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
参考文献
[1]张俊桂,吴圣龙。深化高校科研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10):57-59.
科学技术成果评价4
关键词: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指标体系;辽宁
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是区域经济增长和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其强弱是衡量一个区域科技实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尺度。客观、科学地皮昂及区域科技创新能力, 对于一个区域在一定范围内(如全国或地区) 科学地定位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 采取合理的科技创新战略, 保持和提高竞争优势, 获取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界定及影响因素分析
(一)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界定
科技创新能力从本质上可以分为知识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现代科技领域的管理创新能力。知识创新能力是指通过科学研究,包括基础研究和应用,获得新的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知识的能力。知识创新的目的是追求新发现、探索新规律、创立新学说、创造新方法、积累新知识。知识创新能力的主体主要是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其创新成果主要表现为发表的论文、出版的著作和获得的科研奖励。目前关于技术创新的界定较多,所能达成的共识是技术创新包括新产品和新工艺,以及原有产品和工艺的显著技术变化。技术创新的主体主要是企业,其创新成果主要表现为专利、新产品和新工艺。知识创新能力是技术创新能力的基础,是促进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能力的革命性力量。
在实际研发活动中,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经常同时发生,很难区分二者的界限。由于管理创新能力属于管理学范畴,目前主要是定性讨论,缺乏数据支撑和定量研究,因此本文的科技创新能力仅包括知识创新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
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是指特定区域运用技术基础设施,采用多种手段合理有效地配置科技人力、信息、技术和资金等资源,通过不同层次的科技创新活动以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是指区域内各科技创新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区域科技创新结构优化与功能发挥程度的反映,是区域创新效率的重要衡量指标。
(二)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
科技创新体系是不同主体交叉作用的网络系统,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主要是科技创新环境、科技创新投入与产出和科技成果转化三大方面。其中,创新环境为科技创新活动的基础,科技创新投入和产出是衡量科技活动的效率,科技成果转化是创新活动的最终体现形式。
1、科技创新环境
科技创新环境是由影响科技创新的公共和私有部门及机构组成,通过各创新行为主体的制度安排及相互作用,为科技创新活动提供物质条件和基础保障。科技创新环境是科技创新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理空间和社会空间,影响和制约着科技创新活动。科技创新环境在增强技术创新活力,推动科技进步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创新是一种复杂的知识学习和创造实践活动,其活力来自于创新要素及其相互协调能力,这些要素只有在创新环境中才能有效地培育和展现出创新活力。
2、科技创新投入与产出
科技创新投入是指全社会为支持科技活动而进行的经费、人力等各种资源的社会配置,科技创新投入是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的物质基础和前提。科技创新投入要素主要是科技人员投入和科技经费投入。科技人员是区域自主创新的核心,科技人员的素质和能力越强,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越强。科技创新投入是支持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投入,也是生产性的投入,所以科技创新活动的另一大投入要素是资金,包括购买仪器设备、技术引进、设备改造和消化吸收等研发活动的经费支出。科技经费筹集的主要来源有企业资金、政府资金、国外资金、社会资金和金融机构贷款等,其中企业资金和政府资金是目前科技创新投入的主体。
科技创新产出是科技创新活动的最终目的,是科技创新能力的主要衡量指标。科技创新产出有助于推动区域的发展与进步,是衡量区域科技创新水平和竞争力的重要指标。科技创新产出相对容易量化,主要表现为企业新产品产值、专利授权数、发表的论文和出版的著作等指标。
3、科技成果转化
由于科技创新活动可以分为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相应科技创新能力科技分为知识创新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因此,科技成果同样可以分为知识创新成果和技术创新成果。知识创新成果主要是和出版的著作;技术创新成果主要是专利授权数和新产品产值。对于知识创新成果而言,要实现其价值创造的能力,必须在技术市场和产品市场上进行成果转化,成为现实中可以应用的技术成果。
二、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结合以上对于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界定以及对于科技创新能力影响因素分析,本文认为在构建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和选取指标时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即系统性、数据的稳定性和数据的可获取性。
1、系统性
在评价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时,需要考虑到科技创新能力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几个创新主体之间相互联系、互相促进。因此,在指标中要能够反映出不同创新主体对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同时,还要注意不同创新主体之间的指标具有独立性和不可替代性。
2、数据的稳定性
自主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需要考虑数据的稳定性,由于统计对象具有复杂性的特点,导致某些统计数据中存在数据不连贯、波动较大的现象。因此,在选取指标中,需要选择一些比较平稳的数据,这样才能真实反映自主创新能力的大小。
3、数据的可获取性
有些创新能力指标很难获取,或者获取数据的成本太高,所以在建立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定量分析评价指标体系时,尽可能保证所采用指标可通过查阅统计年鉴和统计报告来获得相关指标的数据,或通过对数据进行处理指标数据。
(二)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
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是一个综合系统概念, 它是由若干指标组合而成的指标体系。为了反映指标体系的系统性,本文将科技创新能力的指标分为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同时遵循上述数据的稳定性和可获取性两大原则,确定一级指标5个,二级指标15个。一级指标分别是科技创新环境指标、自主创新投入指标、自主创新产出指标和科技成果转化指标,二级指标分别是研究与开发机构数、高技术产业中的企业数等,具体指标见表1:
三、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的实证分析―以辽宁为例
(一)数据与评价方法
本文采用《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08年》和《辽宁科技统计年鉴2008年》中相关指标的数据。由于《2009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和《2009年辽宁科技统计年鉴》的论文数据均为2007年,所以国外主要检索工具收录科技论文数采用2007年的数据。
熵是应用于不同决策过程的评价或案例的效果评价时是一个理想的工具,熵可以度量获取的数据所提供的有用信息量,从而能够确定该信息所占的比重。在充分考虑创新环境、创新投入与产出和创新成果转化三大影响因素特点的基础上,本文采用客观赋值熵权法对辽宁省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分析。
(二)定量计算及结果分析
1.定量计算
(1)将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3)计算各对象的综合评价值 。
通过以上定量计算得出辽宁及全国其他省区科技创新能力(不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的综合评价值及位次,具体结果如表2所示。
2.结果分析
(1)创新环境排名较高,但有待于进一步整合和完善。辽宁省科技创新环境总体水平较高,但科技创新资源主要集中在高校和科研院所,企业科技创新资源相对不足。辽宁省科技机构数和高等学校所属研究与发展机构数在全国排名分别为第五和第二位,而高新技术产业中的企业数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项目数分别排在第七和第十位。
(2)科技创新成果较多,但投入相对偏低。从科技创新产出指标来看,辽宁省科技创新成果较多,但是成果主要集中在高校和科研院所,企业的科技创新成果少。从评价结果看,辽宁省科技经费筹资总额和从事科技活动人员在全国中排名分别为第八和第九位,相对于辽宁省科技创新的综合评价位次来看,投入相对偏低,低投入会制约了辽宁省科技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3)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较低。辽宁省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能力指标整体排名较低,某些具体指标远远落后于科技强省。
(三)分析与讨论
总体而言,辽宁省科技创新能力与其经济发展地位基本一致,科技创新环境总体水平较高,但而科技创新投入较低,相对于科技强省的差距较大。科技创新成果较多,但转化能力一般。在创新主体中,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创新能力较高,在全国占有优势地位,而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一般,科技创新活动的效率较低。制约辽宁省科技创新能力的因素中,影响最大的是科技创新投入和科技成果转化,其次是创新环境建设和创新人才建设。
通过评价结果可以看出,政府在提升辽宁省科技创新能力中的贡献比较大;高校和科研机构对提升知识创新能力的作用较大,但对技术创新的贡献较小;企业对科技创新能力的贡献薄弱。根据辽宁省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价结果,可以把增强科技创新投入、改善科技创新环境、提高企业科技创新效率以及增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等作为主要的政策着力点。
参考文献
[1] 沈菊华。我国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研究和应用[J]. 经济问题, 2005,(08) .
[2] 张克英,黄瑞华,朱爱辉。多种综合评价方法在科技创新评价指标分析中的应用[J]. 科技管理研究, 2005, (11) .
[3] 李宗璋,林学军。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方法[J].上海统计, 2002, (08) .
[4] 张逾坤,吴见平,管连龙。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动态评估及实证分析[J]. 华东经济管理, 2007, (01).
[5] 殷晓莉,王里克。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J].生产力研究, 2006, (06) .
[6] 荣飞,刘春凤。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与态势分析[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 (06).
[7] 唐炎钊,方旋,邹珊刚。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灰色综合评估―广东省科技创新能力的综合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1, (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