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职业教育科教融汇情况的调研报告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是国家“三位一体”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职业教育在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高职院校科研力量相对薄弱,如何贯彻“三位一体”战略,大力推进科教融汇,是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科教融汇对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
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背景下,统筹职业院校科技力量和教学资源,并与科研机构、行业企业联合,通过资源共享、团队共建和目标协同,实现科教互融互促,深度推进教育链、科技链、人才链、产业链“四链协同”,对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科教融汇是推进“三教”改革的“催化剂”。国务院2019年发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了“三教”(即“教师、教材、教法”)改革的任务,以解决“谁来教、教什么、如何教”的问题。首先,科教融汇要求教师主动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勇担育人使命和科研任务,并努力促进科技研发与人才培养环节的交融贯通。在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人员协同开展科学研究和人才培育,合力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和新产业新业态发展过程中,职业院校教师与行业企业的联系不断加强,解决产业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断提升,对培育“双师型”教师具有积极意义。其次,科教融汇要求教材及时吸收科技前沿最新知识和物化成果,不断更新教材内容。行业最新成果包括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新工艺、新模式,最新成果及时进教材、进课堂,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产业工作岗位对知识、能力的需求。再次,科教融汇要求职业教育突出行动体系而非知识体系,引导学生在探究性活动中提升综合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推进科教融汇,一方面要促使教师加强教育教学研究,贯彻科学的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另一方面要让学生参与到科研项目申报、实施、论文撰写、专利申报等环节,训练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科教融汇是推进职业教育发展的“加速器”。一是通过科教融汇将外部科研资源引入职业院校,扩充职业教育办学资源。吸纳科技推广机构人员、企业科技研发人员与技术能手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有利于壮大职业教育师资队伍。二是通过科教融汇将数字化技术应用于职业教育,能够极大提高职业教育效率。运用虚拟现实、数字孪生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能够有效解决职业院校专业实训教学中存在的“高投入高难度高风险、难实施难观摩难再现”等难题。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和智慧教室的建成,让课堂与生产作业车间随时连线,实现车间工人与课堂学生跨时空互动,能够显著提升教学成效。三是通过科教融汇促使教师持续提升科研能力,为职业院校优化专业群、改革课程设置创造条件。由于职业院校在校生规模相对稳定,每年新招聘教师数量一般不会太多,但产业升级和技术迭代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变化,科技革命呼唤教育革命,也对职业院校现有教师知识更新以及新专业、新课程开设提出了更高要求。
科教融汇是深化产教融合的“粘合剂”。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途径。从现实情况看,企业更多从经济效益出发,在校企合作中主要关注职业院校能不能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面临的技术难题,职业院校培养的毕业生是不是适应企业用工岗位的能力素质需求。企业在校企合作中能不能获益、获益多少,是影响产教融合成功与否的关键。推进科教融汇,一方面有利于促使职业院校加强科研工作,促进职业院校强化与外部科研单位的联合;另一方面有利于促使职业院校将涵养科技素养、训练实践技能置于人才培养的突出位置,从而增强校企合作的黏度和产教融合的深度,促进教育链、科技链、人才链、产业链“四链协同”,推动职业教育在精准对接产业需求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二、面临的困境
科教融汇是科学与技术同教育的融合交汇,是科技研发与人才培养环节的交融贯通。推进科教融汇要基于职业教育在全产业链中的地位,积极推动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的融合;要以科教融汇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使职业教育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中试车间”;要围绕产业关键技术、核心工艺和共性问题开展协同创新,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从现实情况看,职业教育与上述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面临不少困难。
科研部门和技术推广部门缺乏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发布和配套政策的出台,极大调动了企业与职业院校共育人才的积极性。随着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深入推进,科研人员向企业转化成果取得合法报酬受到鼓励支持。把最新科研成果内容传授给学生也是一种技术推广,但由于科研部门和科技推广部门参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激励政策尚不健全,相关研究人员普遍缺乏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
职业教育工作者对科教融汇的理解把握存在片面性。科教融汇不是单纯的科研育人,而后者强调把科研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科教融汇是在科技创新与职业教育目标一致性的基础上提出的,是高校、科研单位担当强国兴国责任的内在要求。由于科教融汇概念提出的时间不长,还存在现行政策对科教融汇支持力度不够、短期内可借鉴经验不足等现象,容易狭隘地将科教融汇理解为科研育人,这不利于科教融汇深入推进。
高职院校的教育、科研与区域产业发展对接不紧密。从教育角度看,由于对人才培养的社会需求调研不充分、把握不精准,校企在人员互聘、技术交流、成果共享等方面合作不深入,不少高职院校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滞后于产业发展需要。一些高职院校设置专业更多是考虑学生能否招得来,课程安排优先考虑任课老师能否教得了。职业院校注重技术技能培养,但受自身场地、实训条件制约,加之企业一般不愿意将先进产业技术装备对职业院校开放,导致教师教学内容跟不上产业技术升级步伐。从科研方面看,受制于平台、人才等因素,高职院校申请课题比较困难,教师开展课题研究、撰写科研论文更多是出于职称评聘的需要,而不是把产业发展技术需求放在第一位。高职院校的科研成果普遍较少,能够真正转化为企业生产效益的科研成果严重不足。
高职院校教学与科研存在“两张皮”现象。高职院校大多是从中专学校升格而来,在科研方面存在先天不足。部分教师满足于灌输式教学,而没有把科研工作当成分内之事。一些具有科研经验的教师,不愿意花大气力将科研新成果如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装备等“四新技术”融入教材和教学内容。此外,与本科高校特别是国内外知名高校相比,高职院校学生很少有机会参与教师科研课题,导致职业院校学生在创新创业等比赛中参与度不高。
三、对策建议
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对加快构建央地互动、区域联动、政行企校协同的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新机制,有序有效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作出部署;2023年7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重点任务的通知》发布了11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重点任务,明确科教融汇是促进国家科技创新与教育体系深度融合、协同发展的重要手段,是整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的重要抓手,也是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的正确方向。科教不分家,关键在“融”,结果是“汇”。本质上要求职业院校应整合校内校外资源,在办学模式、育人方式、科研机制上主动对接地方发展需求,将科技创新融入职业教育过程,以高质量职业教育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
加强政策引导,优化体制机制。完善政策,健全制度,鼓励支持科研机构与企业科研人员参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汇聚科技研发和人才培养合力。完善教师业绩评价制度,将科技成果转化情况与科研业绩评价挂钩,鼓励教师围绕产业技术需求开展科学研究。加强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将课堂教学质量等次与课时工作量核算挂钩,鼓励教师将新知识、新技术、新成果融入教学过程,强化科研与教学结合,以科研反哺教学。改革学生学业评价机制,破除“一张试卷定成绩”的传统学习评价方式,将发明创造、竞赛获奖、创业产品、技术研究报告、实训作品等作为学生成绩评定的重要依据,构建立体、全面、多维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成长。
搭建科教融汇服务平台,促进“四链协同”。按照科教融汇、产教融合的要求,组建由政府或行业牵头,企业、职业院校、科研推广单位参与的产学研联盟。行业或政府部门定期发布重大科技需求,科研单位联合企业、职业院校开展科技攻关,着力攻克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培育一批市域产教联合体,打造一批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一批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校企合作典型生产实践项目。对标职业教育体系改革,围绕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共建专业教学资源库、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开发一批职业教育核心课程和优质教材。
提升高职院校科研能力,拉长制约发展短板。一是加强科技人才引进与培养。坚持引育并举,在加强高层次专业人才引进的同时,借助产学研联盟平台,在与校外高水平科技人才、乡土专家、技能大师、企业科技副总的合作中,培育一批科研骨干、教学名师。二是推动科研活动组织化。高职院校应主动瞄准产业技术需求组建科研团队,开展以应用为导向的技术研究。设立校内科研专项,对符合发展方向的技术研究予以持续支持。三是突出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引导教师研究真问题,真研究问题,推出更多能真正解决技术问题的科研成果。鼓励教师将研发成果、专利有偿转让给企业,或联合企业进行成果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