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总结报告 >

高中教师的教学品德培养策略范例最新10篇

网友发表时间 2027178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高中教师的教学品德培养策略范例最新10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高中教师的教学品德培养策略范文【第一篇】

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重要性质之一,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它能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语文课程的性质和语文教育的特点说明了语文教学在学生人文素养培养方面的优越性。

但是根据目前大学生的情况来看,很少有学生会通过语文来丰富人文素养,导致的最终结果就是很多的大学生人文饲养普遍较低。

要想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大学语文需要肩负起这一重任。

语文教育改革深化的成果,使得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在该教育范畴内得以广泛渗透,语文教学既要担负起作为交际工具的重担,即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提高其听说读写的水平,也起到陶冶情操、塑造人格、传递文化、唤醒灵魂,不断促使学生个体成长和心灵成熟的作用。

语文教学在唤起学生内心深处对美好的向往、对人生憧憬和规划、对生活和生命的尊重和热爱,以及成就良好的习惯和品性等方面也有重要的作用。

一、大学何时能人文素养缺失的原因。

(一)人文常识的缺乏。

随着经济的发展,政府自然也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

但长期以来,我们都按照传统的模式和评价标准,进行着实际以智力为主导的教育,成绩的好坏,名次的前后,也似乎成了今天评价学生的定性准则。

因此,在这样的教育和成长环境中,让学生们自觉去接受文化的洗礼和文学的熏陶的可能性,实在是微乎其微。

在进入大学之后,由于受到所学专业的限制,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之间存在着矛盾,大学生学习到的知识是十分有限的。

对于一些纯理科性质专业的学生来说,要想接触到文学类的学科知识的机会就减少了,再加上很多学生由于缺乏积累人文常识的意识,最终导致了绝大部分学生在人文领域方面知识的缺失,甚至是丧失了基木的文学写作能力,进而造成了人文素养的弱化现象。

高中教师的教学品德培养策略范文【第二篇】

摘要:文化是一个民族文明进步的记载,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是构建和谐社会、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上层建筑领域的桥梁。高中历史必修3是文化史,课标对这一教学内容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学生要掌握历史知识、提高艺术鉴赏能力。艺术素养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艺术也是多元化的,文学、音乐、书画等等,都是提升人们精神生活质量的载体。

关键词:高中历史;艺术素养;鉴赏能力;艺术创作。

20始我校承担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课堂转型视阈下提升学生艺术素养的实践研究”的研究任务。除了艺术课堂这一主阵地之外,我校各学科都在探索如何在学科上渗透艺术素养教育,主旨即是要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探索如何在学科课堂上渗透艺术素养教育成为我校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下面就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谈谈如何进行学生艺术鉴赏能力的培养。

一、艺术鉴赏及其能力培养的意义。

文化是一个民族文明进步的记载,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是构建和谐社会、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上层建筑领域的桥梁。教育是培养人才的机构,人才的素质应该是综合型的。艺术素养的形成,艺术鉴赏能力的提高,都是素质教育的内容。在历史课堂的教学中,在完成知识目标的同时,进一步进行艺术素养的教育,既是实践我校的课题研究,也是贯彻新课改理念的体现。帮助学生加强艺术的深层次认识和情感体验,进而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力以及综合素质。

高中历史学科在内容上涉及文化史较多,在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中可以对学生进行艺术鉴赏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了解和感悟我国源远流长的华夏文化以及异彩纷呈的世界文化。高中历史学科的新课标强调历史教学要让学生了解中外思想文化发展进程中的重大事件、重要现象及相关人物等历史内容。从这点出发进行艺术教学,使学生掌握和了解人类思想文化层面的发展轨迹,了解历史进程的基本特征;强调艺术鉴赏能力的提高,关注学生艺术鉴赏水准的形成和提高;帮助学生理解文化传承、交融和创新的意义。

二、在教学中进行艺术鉴赏能力的培养。

高中历史必修3中是文化史,课标对这一教学内容进行了明确的规定,探讨思想文化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影响,正确认识人类精神生产与经济活动及政治现象之间的关系,进而认识到思想文化的进步对人类历史发展产生的不可忽略的巨大影响。本册教材中,可以通过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汉字、书法和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特别是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以及中国悠久的文化艺术,从而提高学生对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增加艺术素养。

1.利用多媒体帮助学生鉴赏。

计算机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主要是体现在多媒体方面,多媒体具有直观、适时、形象生动、色彩缤纷等特点。所以应用多媒体成为各科教学的首选,用以提高教学效果。在高中历史必修3的教学中可以选择利用多媒体再现,以视觉、听觉整合的形式,使学生领略艺术的价值和美感。

比如,在“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现那种精美绝伦的古代书法作品和经典的戏曲作品,在视听效果极佳的环境下,学生通过欣赏从而提高鉴赏能力,形成高品位的艺术素养。我国历史源远流长,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明,积淀了丰富的华夏文化,从书法的艺术方面就可以看出,比如文字的进化正是体现了文明的程度,从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的演变,如果不是通过多媒体,很难让学生有一个全面而直观的了解。汉字的间架结构,是那么美妙绝伦,在书法家的手里,不是写字,是作画。起笔、运笔,无不体现出艺术性,每一个撇和捺,都是书法家的艺术设计结果。我国的国粹京剧艺术,更是我国几千年文明的结晶,唱、念、做、打,一招一式无不流露出精美的神韵,如果不是多媒体的帮助,学生单纯听教师讲解,那么无论如何都没有直接观看的效果好。所以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京剧片段,进行适当地引导,让学生在欣赏中体会京剧的艺术美,从而提升学生的艺术品位。

2.阅读感悟提升艺术品位。

艺术素养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艺术也是多元化的,文学、音乐、书画等等,都是提升人们精神生活质量的载体。通过欣赏艺术作品和艺术形式,形成学生头脑中的艺术元素,从而提升艺术品位。阅读是一种好习惯,在这一点上,历史和语文有一种相通。历史教材的文本以及教材知识的外延都需要学生通过文字去阅读和理解。我国是古代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悠久的华夏文化,醇育了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古典诗词、古代的文学名著,无不体现着我国文化的精良,特别是古典文学的内容,学生只有在细细的阅读中才能感悟古典文学的艺术美。在进行这一部分的教学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语文学习,在语文学习的基础上,去品读和感悟古典文学的艺术美。尤其是古诗词,是我国古典文学最亮丽的一部分内容,一句诗词便是一幅画卷,其文字的精练和概括,匠心独具,美轮美奂。通过阅读,了解我国古典文学中诗、词、歌、赋的艺术形式,每一种文体所具有的独特的艺术美。

高中生的文学阅读基底是比较厚的,所以在此基础上讲授古典文学史,让他们再重新阅读回味,在进一步的阅读中品味和提升。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了解古典文学的不同艺术形式,了解古典文学名家及其作品。鼓励学生从多个层面掌握古典文学的`内容和创作形式。在阅读中提升自己,感悟古典文学的博大精深,感受文学家的精神世界和对我国文化发展的重要影响。学生在品读中也拓宽了知识视野,提高了对文字的鉴赏能力,提升了文学艺术的水准。比如,在网络上搜索名家的作品,然后选择一些经典,特别是经过现代朗诵家朗诵的作品视频给学生播放,从而让学生感悟到文字的艺术魅力和古人对文字运用的那种登峰造极的程度。

3.欣赏领悟提升鉴赏品味。

如,在“笔墨丹青中国画”一目的教学实践中,应该让学生明确中国画是我国特有的文化艺术,引导学生欣赏国画,了解国画的创作特点,甄别西洋画和国画的区别,体会中国画在作画材料、题材、表现技法、艺术风格等方面所独具的特点,了解我国博大精深的艺术发展史。教师可以展示我国画作中的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的著名作品,让学生欣赏,体会画家绘画时的心情,体会画笔的精妙运用。

在有关“19、20世纪世界音乐的发展”内容的教学中,主要是让学生了解西方的音乐创作及音乐作品,通过聆听音乐的音频资料,了解西方音乐创作的历程。学生在聆听中就实现了欣赏的目的,因而也提高了对音乐艺术的鉴赏能力,提升了艺术素养和艺术品位。

在历史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途径是多方面的,意义是重大的。教师只有明确教学的重点,才能够针对学生的实际采取必要的教学手段,从而实现提高学生艺术素养的目标。让学生对文学、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各种艺术形式都有所了解,对各种艺术形式的发展都有所掌握,在学习中、在欣赏中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和鉴赏品味。

注: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课堂转型视阈下提升学生艺术素养的实践研究”论文(课题批准号ghb093192)。

参考文献:

[1]陈淑英。浅谈新课改下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问题[j]。新课程:上,2011(03)。

[2]宋颂。触摸历史感受文化:新课程高中历史文化史教学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4)。

[3]程晓南。阅读法对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有效教学的重要性[j]。中国校外教育,2011(13)。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第五中学)。

高中教师的教学品德培养策略范文【第三篇】

数学的核心是思维,数学教学主要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数学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地发展数学思维能力的过程.本文作者阐述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策略.

作者:杨进作者单位:鞍山师范学院,教科院,辽宁,鞍山,114001刊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zhoukan年,卷(期):2009“”(12)分类号:g63关键词:数学教学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高中教师的教学品德培养策略范文【第四篇】

摘要在高中数学中,养成思维与反思维能力是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的关键,对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在教学活动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反思维学习这一课题受到了广大教师的探讨,本文通过对高中学生数学中反思维能力培养研究,目的是实现更高教学目标,使得学生在高中数学的学习中更加轻松、高效。

高中数学的逻辑性很强,传统的思维模式并不能解决全部问题,很多时候通过反其道而行之,打破常规思路,往往能带来较好的效果,这种逆向推倒能力就是反思维能力,它也是数学思维教学的重要原则,是创新型人才的必备素质。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反思维能力能够帮助他们养成全面思考的习惯,锻炼逆向思维能力,对其分析问题能力有很大提高。逆向行之是反思维的根本特征,它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创新能力,实现学生全面发展,更有助于改善目前高中数学存在的教学困难、教学质量不高等问题。

我国长期以来教学的培养模式还是以理论型和被动输出为主,对学生反思维能力培养并没有完善的体系,这是十分不合理的。当下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高中数学中培养学生的反思维能力同时也是对他们逻辑能力的培养,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它的迫切性可想而知。

在高中数学解题中,小概率思维模式往往能够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其实这就是反思维法的体现。反思维法也是一种分析方法,掌握这种方法的关键在于打破常规,同时还要认清这种分析方法的.特点,包括新颖性、批判性、反向性等。在二者的基础上不断进行解题练习,这样才能提高反思维能力,让反思维能力成为一种习惯。

反推法。

反推法是培养高中数学反思维能力的主要方法,这种方法的本质在于通过反推去辨别命题的真假。当然了反推法也并不一定实用所有的情况,它的目的在于通过反推寻找更简单的解决方法。如果在实际的教学中,反推法让思维复杂化,那么它就是不适用的,盲目使用会让学生更加难以消化。

综合法与分析法。

综合法与分析法要求学生先从已知的条件着手,根据概念和定义找到问题的原由,这种方法的根本在于从结果入手进行推导。举个生活中的例子,张三在野外迷路了,救援人员从驻地出发,通过遗留的线索进行逐步寻找,最后找到他,那么这就是“综合法”;如果张三自己找到了回去的路,那就是“分析法”。即综合法是“由因及果”的过程,分析法是“执果索因”的过程。

三、反思维的课堂教学培养。

学生反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建立在大量习题的基础上,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作用,增加一些互动问题,通过互问来实现反思维能力的培养。

正思维与反思维的比较。

通过正、反思维的比较法能够让学生更明白反思维的可操作性,对训练他们的反面求解有很好的作用。对比之后可以发现,反思维的解题更加的简单,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明白当正思维无法解决的思维,可以另辟蹊径,通过反向思维将问题简便化,久而久之学生就会逐渐形成反思维的思考习惯。

重视互逆关系的公式和法则。

高中数学中有很多的互推公式,对这些互推分析多加研究也是一种反思维能力的培养。比如在进行幂运算时就会通过结果让学生递推公式,比如通过6^(2+3)的解法求出a^(m-n),这就是反思维能力的体现。高中数学中的很多概念都非常重视逆运算,通过填空题等方法强化学生对反思维的运用,这对反思维能力培养起到了积极作用。

辩证分析。

哲学中对辩证分析有非常好的解释,即要我们从矛盾的对面来思考问题,反应到高中数学中来就是通过结果进行原因寻找。教师可以通过对命题不同方面的分析来引导学生思考,帮助提高辩证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加强反思维的训练。

判断正误是一个非常好的加强反思维训练课题,通常来说就是教师给出一个命题,让学生判断命题是否成立或者是找出成立的原因。这需要从命题的结论出发,逐步的进行推证,最后判定出明显的成立条件。加强反思维训练有利于让学生更深入的了解数学概念,同时还能够掌握问题之前的观念,形成举一反三的能力。

四、结语。

总而言之,反思维模式是高中教学的重要因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做好基本工作,加强学生反思维能力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反思维能力能够帮助学生开阔思维前景,让他们在原有的数学能力基础上迅速提高,其重要性是可想而知的。另外教师也可以通过反思维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的精神力的创造力都随之大大提升。

参考文献。

[1]陈岳.在教学中培养高中学生的数学逆向思维能力[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8(21)。

[2]亢福江.论高中数学主观能动性和逆向思维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4(4)。

[3]张恩祥.试论逆向思维在高中数学中的应用[j].理科爱好者.2012(4)。

[4]张金光.数学思维障碍的成因及突破.新课程(教研版)[j].。

高中教师的教学品德培养策略范文【第五篇】

生活情境是指符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有助于学生主动学习、合作交流,便于师生互动和共同发展的学习氛围。创设生活情境,要求数学教学注重现实性。从客观上讲,数学来源于现实生活,学习数学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主观上讲,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熟悉的现实生活或教学的指导,借助生活情境,逐步发现和得出数学结论。譬如在进行指数函数学习之前,学生在参观本县的博物馆的课外活动中,有同学就问:“老师,博物馆中的出土文物和古生物恐龙化石都有注明它们所处的年代,考古学家是如何测算它们所处的年代呢?”他这一问,同学们也都随声附和:“对呀,老师,这是怎样推测出来呀?”我笑着说:“这可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大家回去可以先查查资料,讨论讨论,当一回考古学家。”回来后,我就顺着学生的问题进入指数函数的课堂教学。在这样的生活情境引导下,学生带着好奇与兴奋,顺利进入了新课内容。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来修筑数学学习的“跑道”,将文本知识还原为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使学生的思想与课本之间有了一个斜坡。这样更能促进课堂对话,形成课堂互动,使学习过程更具有吸引力。

在已知的基础上建构未知才能让数学教学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新课改下的高中数学生活教学注重从已知建构未知的教学方式,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的数学知识出发,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感受数学知识的生活意义与价值,感受构建求知的兴趣与激情,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和认知内驱力。

答案不固定或条件不充分的习题;条件有余需选择或条件不足需补充,或答案不固定;有多种正确答案,结果是开放的问题;问题不必有解,答案不必唯一,并在设问方式上要求学生进行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探索的数学习题。这样的数学题我们称为开放题。开放题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品质和信念,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乃至终身学习数学提供素质保证。与一般数学问题相比,数学开放题的教学更强调课内外联系,校内外联系,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克服学生害怕学习数学,从而产生大量学困生的现状,对提高学有余力的学生的能力也有一定的帮助。

高中数学生活化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具有主动精神,创新精神,而开放题在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索精神方面有其独到之处,利用数学开放题开展生活化也是一种较好的手段。

引导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疑问是思维的来源和催化剂,也是思维的结果,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积极观察生活,并引导学生发现其中蕴含的数学问题,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发现数学问题的过程,不仅可以锻炼自身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还会主动地去思考和探究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首先,数学教师应帮助学生养成仔细观察的好习惯,只有主动观察、善于观察,才能及时发现隐藏在生活背后的数学问题,因为观察是发现的重要前提,而不是基础。其次,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勇于创新。只有通过深入的思考,学生才能把生活现象与所学的数学知识相结合,找到解决的方法,并提出自己创造性的建议和想法。

一、数学教学内容应联系生活具有实用性。

例如班内46名学生在过年期间发送问候短信,每两个人互相发送一条短信,那么一共发送多少条短信?又如,高三某班毕业生53人,在聚会时互相握手,每两个人相互握手,那么一共需要握手多少次?将这些生活实例引入教学的目的在于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以便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效率。切忌为了生活化教学而引入,更不能因为单纯的引入而引入。实践证明,这种生活化实例的引入,有效促使学生的认知过程转化为能力过程,并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

二、创建高规格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学生在学习三角函数的时候,教师把古代劳动人民使用三角函数解决问题的故事加进去,肯定会引起学生的重视,学生总是对于自己不知道的事有很强的求知欲望,这就会让学生对于数学课堂充满兴趣,这样学生的学习能力就慢慢增强了。数学课堂的学习,关键是让学生联系生活,联系课堂,然后在实际中获得学习的动力,这样学生就会学得越来越好,所以说创造生活的情境是教师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

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高中教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借助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以便学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数学知识。这种问题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强烈的求知欲,带给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多种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应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学生模拟真实的活动场景或生活原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学习“正态分布”时,教师在导入新课的环节中就可以这样设计教学情景:由于学生数学成绩通常呈现出的状态都是高分和低分人数相对偏少,而中等分数的学生一般占多数,所以数学成绩的分布密度曲线与两头低、中间高的对称曲线近似,那么如果你是数学教师,学校要求你按成绩把200名高一的学生分成10个小组进行数学竞赛,请问:如何分配?每个小组分多少人?这个问题一抛出,学生便会议论纷纷,跃跃欲试,但学生同时也会发现自己并没有解决这个问题的好办法,于是教师就顺势导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正态分布。

再如,讲数列知识的应用时,教师可以设计如下教学情境:父母打算从孩子一岁起,每年为孩子在银行存一笔钱供其日后上大学。假设孩子在18岁时考上大学,学费共需3万元,银行储蓄的年利率为p,那么按复利计算,这对父母每年要存多少钱?因为大多数学生家庭都有此经历,便会主动参与进来。

高中教师的教学品德培养策略范文【第六篇】

[摘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对学生日后成长为有益于社会的人才有着较为深远的意义。高中历史教师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学生追求真实、不断创新探索的求知意识,培养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尽责奉献的服务意识。

[关键词]高中历史;人文素养;教学探索。

人文素养是指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各种因素结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品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是一个人外在精神风貌和内在精神气质的综合表现,也是一个现代人文明程度的综合体现。

历史是一门能综合反映社会政治问题和道德问题的人文学科,其之博大精深有利于提升人们的见识和品位,更可以“以史为镜”从中汲取智慧。高中历史课堂应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目标特别强调要重视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探索精神的培养。由此可知,高中历史教师应当正确认识人文素养在历史这门课程中的价值,力求让人文素养教育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得到有效开展。

二、培养高中生人文素养的有效策略。

在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可以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利用著名历史人物的出色品质与杰出表现对学生的道德操守和言谈举止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进而增强学生向往真、善、美的道德情感。第二阶段,是全方位提高学生的个人素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让他们拥有完善的、健全的行为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体系,进而成长为富有综合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面向世界、走向未来。为了让学生真正成为这种人才,历史教师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上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1.培养学生追求真实、不断创新探索的求知意识。

为了开展新课改下所倡导的素质教育,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学既要考虑全体学生的学习需求,也应当兼顾尊重学生个性需求,开展以学生为学习主人、教师起主导作用的探究式教学活动。例如,教师在开展《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这一课的教学活动时,可以从引发学生思考五四运动爆发时的场景入手,让学生充分感受作为祖国未来栋梁之材的青年学生强烈的爱国思想,并随之提出本节具有研究性价值的题目———五四运动之所以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的原因何在?在本节历史课将要结束之时,可以留下一个综合性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写1篇有关爱国情感的小论文,通过写论文这种形式,可以充分检查学生搜集资料,甄别资料,整理和分析资料以及运用资料的能力,并且在挖掘历史资料的同时还能求证历史真相,树立“孤证不立”的学史理念,培养不断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

2.培养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尽责奉献的服务意识。

当今社会很多人在强烈追求物质欲望的'同时却忽略了对精神文明的追求,炫富、仇富现象严重。而这里所讲的精神文明的“粮食”就是笔者所建议的在社会实践中尽责奉献的服务意识。在社会活动中的每个人,不可能只享受权利而不履行义务,如果真的存在这样的人,那么他很大程度上是要遭大众所唾弃的。所以,高中历史教学中应强调对学生奉献意识的培养,将历史的小课堂和社会大学校相结合,开展一些有利于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尽责奉献意识的社会实践活动。例如,在教学人教版高中历史第十一课《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时就可以要求学生开展以下社会实践活动:其一,通过走访或者调查问卷的方式,向社区内的老人搜集1953—1956年时国家发布的关于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资料。其二,在网上搜集或者向农村老人询问关于“大跃进”时期大炼钢铁的资料,有条件的可以去钢铁冶炼厂亲身体验一次从铁矿石进厂到成品型钢出厂的冶炼过程,参加到某项具体冶炼工序中可以,作为参观团体验也可以。学生通过积极参加这些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可以充分了解相关历史,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尽责奉献社会的人文素养,所以历史教师应当恰当运用这一手段,以实现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教学目的。学习历史能使人从前人的经验教训中获得智慧,教师在开展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中,要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受到启发,进而形成追求真实、不断创新探索的求知意识,以及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人文意识、科学意识、公民意识和国家意识,最终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2]汤红彦.浅谈新课标下高中历史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j].才智,2014(17).

高中教师的教学品德培养策略范文【第七篇】

摘要:无论是“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还是“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都是基于科学的儿童观之上的,即为儿童语文素养的最终形成及其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新课标强调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的确如此,教师要时刻树立主导意识,学生在正确方法的导引下不断受到熏陶感染,相信行走在有生命力的语文课堂里,儿童语文素养的真正提高就不再是梦想。关键词:儿童观;创设情境;语文素养儿童观,即“儿童意识”。如何用科学的儿童观指引小学语文教学呢?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唤起儿童的学习兴趣,教学情境的创设要富有情趣。

新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和引导者。儿童创造力的培养必须在民主开放的课堂中进行。试想,如果一堂课学生感到沉闷压抑,又怎么会有美的感受和创造性的发现呢?因此,作为教师,要充分考虑教学情境创设的情趣性,使学生学生学得愉悦,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上学期,我参加了一次优质课评选活动。在执教《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时,我运用自己早就设定好的教案,一板一眼地教学,我的教与儿童心灵的学始终是疏离的。一节课死气沉沉,学习效果可想而知!失败之后,我进行了深刻的自我反思。从这节失败的评优课中,我获得的最大收获是:教材和学生在我头脑中的地位发生了改变!每每在备课的时候,我把学生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总是要问自己两个问题:一是孩子读了这篇文章会有什么感想和疑惑?二是怎样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拼音教学是一年级上学期教学的一项重点,而拼音复习课又比较枯燥,我就在创设富有情趣性的教学情境上下工夫。我以“畅游拼音王国”为题,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兴趣特点,首先让学生一起伴随着儿歌去喜羊羊拼音王国游玩,然后唱声、韵母歌,扮演喜羊羊为果树治病(音节改错)等游戏,形成有坡度的系列训练,让学生玩中求学、学中有乐,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关注儿童的心理需要,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三、尊重儿童的个性体验,语文教学要体现儿童主体性。

由于年龄和阅历的不同,儿童常常有着与成人不同的审美视角,也拥有着成人意料不到的智慧。为此,教师首先要真正拥有“儿童的情怀”,善于倾听儿童内心的声音,这样才能走进儿童的内心世界,体现语文学习的儿童主体性。《小木偶的故事》是四年级上册的1篇童话,讲述的是老木匠在小木偶的脸上添了一个笑嘻嘻的表情;小木偶因为笑嘻嘻的表情而受冤枉,遭误解,内心很痛苦。一直到神奇的蓝鼻子小女巫出现,赋予了他所有的表情,才让他真正获得了快乐。教学参考书中提示的教学目标,其中之一就是通过本课的教学传递给学生一种精神:在生活中,笑是很重要的,不会笑就无法体验生活的快乐。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我却惊讶地发现,儿童的思维和情感是多元的,即使面对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情感态度。有的同学,不仅从故事中感受到积极面对生活的道理,而且认为,童话也赞美了老木匠和小女巫,因为老木匠给了小木偶生命,希望他带着微笑闯世界;而小女巫帮助小木偶摆脱了他只会笑的痛苦,小女巫是一个善良的人。瞧!这就是儿童眼中的童话,不仅能将其中的角色化为具体的形象展现在眼前,还能对其作出审美评价。

参考文献:

丁卫军.行走在阅读教学的课堂里.语文教学通讯,(z2).

高中教师的教学品德培养策略范文【第八篇】

摘要:

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双边活动,要提高教学实效,既要重视教师的教法,又要重视学生的学法。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只有把学生的学法立于教法之上,才会事半功倍。那么,在高中政治课复习中如何实施学法指导呢?笔者仅就此谈一点粗浅的体会。

关键词:

认真阅读教材和材料,是学生学好思想政治课内容的前提,教学生“会读”,也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基础。在复习中,要重点从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

1、教学生学会读教材。

复习课读教材,首先必须明确教材每一部分的基本知识点,即每一课、每一节、每一框所涉及的概念、原理、关系、观点,及其重点、难点、热点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要理清教材的知识体系,弄清每一部分的知识结构、知识点之间的逻辑联系,从立体上把握知识。在复习过程中,可以让学生画出每一课的知识结构表,对课与课之间的知识进行比较,形成知识网络。

2、教学生学会读材料。

最近几年的高考政治试题,无论是选择题,还是问答题,都大量采用材料题的形式。会不会读材料,直接影响到学生考试成绩的好坏。通过调查发现,很多学生由于不会读材料而出现选择题多选、错选、漏选,主观题判断不准,解答不完整或完全错误。针对上述情况,在进行材料题训练时,我们应该对学生读材料加强指导,使学生解答材料题的能力不断提高。首先,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材料题进行分类。材料题类型很多,但主要有三类:引文类、事实类、表格类。其次,对不同类型材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读法。如,引文类的,主要是明确其所引的观点是否正确,哪些正确,哪些错误,以及弄清所引观点的含义;事实类的,主要明确这些事实共有几个层次,弄清它的中心意思、所反映的现象和说明的问题(体现的本质);表格类的,要看清表格名称,了解答题方向,还要明确表格内每一栏目数据及其关系,并作全面分析。一题中有多则材料的,还要弄清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根据题目要求逐一解答。会读材料,及时、准确地把握其中心,不仅为答题奠定了基础,而且省时、省心;反之,则会因偏离题目规定的方向造成无从下笔,甚至出现答非所问的错误。同时,通过指导阅读材料,还能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分析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学生的应试能力和自学能力也会相应提高。

1、要教学生学会听关键语。

关键语主要是指寓意深刻,能突出地揭示概念、原理的本质属性或特征的一些词语。教学中使用频率高且有规可循的关键语有:首要、根本、根源、核心、本质、决定、源泉、前提、基础等词语。学生会听关键语,可以逐步抓住重点,产生化难为易的听课效果。

2、要教学生学会听重音、提示语、结论语、重复语等。

在教学中,讲到关键处,需要学生特别留心的地方,使用“重音”,让讲解的内容更加突出,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加深理解。如,在讲“人民代表大会制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时,可把重音放在“制”上,并让学生比较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制三者的区别。

3、要教学生学会听教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复习课,不仅要让学生听懂并掌握教师讲的具体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教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并逐步运用这些思路方法,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为此,教师要采用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指导训练。在课堂的例题讲解中,教师可以将自己的分析思路和解题方法传授给学生,然后和学生一起组织答案。如辨析题: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因此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总是不可分割地属于商品所有者。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这样思考:首先明确本题考查的知识点――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其次懂得两者的关系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再次,将题中的观点与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进行对照,看哪些正确,哪些不正确,最后,指出错在何处,在此基础上组织完整的答案。此外,在课堂提问中,要求学生首先回答自己的分析思路,然后回答答案;在布置的作业中,要求学生对主观题,尽量先写出答题思路,再写答案;有的问题可以先告诉学生答案,然后让学生分析解题思路。通过对学生听课的指导,让学生逐步把握听课的重点,提高听课效率,并不断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思考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正如赞可夫所说的“教会学生思考,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进行学法指导,教学生会学的主调就要落在会思考上,以发展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政治课复习中,要重点从两方面对学生加强指导。

1、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方法去思考。

在政治课复习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运用历史的观点、辩证的观点、比较的方法去思考问题。如:复习经济体制、经济运行机制、经济制度时,注意从我国建国后几个历史阶段的具体情况、联系当时的基本国情来分析,用发展的观点来思考。

2、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思考实际问题。

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政治课的重要原则和方法。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运用所学知识思考实际问题既能使学生认识到政治理论学有所用,又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我国钢产量超过1亿吨,居世界第一,但钢铁大国不能称为钢铁强国,为什么?要求学生运用经济常识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学生运用了价值规律、经济效益等知识进行分析,并指出,调整产品结构,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的必要性。又如:我国近几年经济发展迅速,精神文明建设成果显著,这两者是什么关系?学生运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我国经济发展与精神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切身体会,加深了对“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加强精神文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通过思维方式等的指导,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懂得了应该运用什么方法,思考现实生活中的重大问题,这对于提高学生的答题水平和质量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高中教师的教学品德培养策略范文【第九篇】

摘要:教师要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学习化学,帮助学生从科学、技术和社会相互联系的视角认识化学,落实贴近生活、联系实际的教学要求,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其探究欲望,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围绕着具有科学性的并能激发学生思维的问题而展开。

关键词:构建课堂;驱动力;学习情境;主体地位。

教师不应成为教科书的忠实执行者,而应在构建课堂过程中,成为学生的服务者,成为为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究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者,成为精心创设学习情境者,成为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化的鼓励者。

一、教师应该以学生发展为本。

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教师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从学生终身受益的角度出发,为学生服务好,尤其是当前的课程改革,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快乐,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成才。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融洽、快乐有序的氛围,消除学生对教师的惧怕心理,调动学生的愉悦感,寓教于乐。

新的课改成了我们教学的巨大驱动力,在平时的教学和课外活动中,教师应该主动投入到学生中去,和他们谈理想、谈生活、谈兴趣、探究知识,尊重他们、呵护他们。时间长了,和学生的距离近了,学生就盼望上化学课,课堂上就能够达到师生互动、配合默契。

二、教师应为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究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教师应该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学习化学,帮助学生从科学、技术和社会相互联系的视角认识化学,落实贴近生活、联系实际的教学要求,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探究学习的开放性和过程性,要求教师必须拥有更渊博的知识且要能足够灵活地运用它分析、解决新的问题,这样教师才能够真正成为学生探究学习的帮助者和促进者。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困难或疑惑,甚至偏离目标。教师必须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能够及时觉察学生的困难,注意其情绪的变化,抓准时机对其进行鼓励和必要的点拨指导。教师应该具有驾驭动态课堂教学的能力和智慧,使课堂真正成为“适合学生学”,而不是“适合教师教”的场所,教师无疑应该具有敏锐感受、准确判断生成和变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新情势和新问题能力,具有把握教育时机、转化教育矛盾和冲突的机智,具有根据对象实际和面临的新情境及时作出决策和选择、调节教育行为的魄力,具有使学生积极投入学校生活,热爱学校和创造,愿意与他人进行心灵对话的魄力。

三、教师应精心创设学习情境。

情境教学,就是教师出于教学目的的需要,依据一定的教学内容,设计创造出某种认知情境和情感气氛,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行生动活泼的教学。所有探究活动均始于问题,问题是探究学习的前提,探究围绕问题而展开。问题创设恰当,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其探究欲望,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围绕着具有科学性,并能激发学生思维的问题而展开。这样,学生方可开展有水平的探究学习。因而教师创设教学情境的水平对探究学习的顺利开展尤为重要。

例如,对提纯物质方法的探究,学生从初中进入高中应有所升华。首先教师设计问题:化学方法提纯物质应该注意哪些问题?(1)被提纯的物质尽量不能减少;(2)不得引入新的杂质;(3)要易于分离、复原;(4)为使杂质尽可能除去,需要加入过量的检验试剂;(5)在多步分离过程中,后加的试剂要将前面所加的过量试剂除去。回答的要点中,前三点学生在初中已经具备,而后两点,对刚进入高中的学生是陌生的,因此,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设计题目如何除去硫酸钠晶体中混有的少量碳酸钠晶体?引出题目,激发学生围绕问题进行思维。

思维分析碳酸钠晶体中除去的部分是碳酸根离子。因碳酸盐遇酸放出二氧化碳气体,故一般加酸除去碳酸根离子。所选的酸应当既能除去碳酸根离子,又不引入其他新杂质。此题易误选盐酸。

方法点拨与归类(1)先考虑是否能用物理方法分离与提纯,再考虑用化学方法分离与提纯;(2)认真分析被提纯物质的性质,选择的试剂应只与杂质反应;(3)不能改变被提纯物质的性质,若在除杂过程中,重要物质转化为其他物质,则应使其再次转化为原物质;(4)含多种杂质的分离与提纯,还要注意所加试剂的顺序与用量,并遵守不引入新杂质的原则。

化学探究性学习倡导:让学生通过各种探究活动、自主参与并体验知识的获得过程,自主得出结论。它强调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给学生充分的选择权和自主权,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大胆探索。要真正实现这一点,就需要教师设法营造一种良好的探究氛围,让学生处在一个平等、民主、和谐、宽容的环境中,这是学生自主探究的保障。首先,教师要尊重学生,其次学生之间互相尊重。这样,才能更好地合作和交流,达到理想的效果。例如,在探究硫酸根离子的检验时,教师可以由易到难的顺序来设置问题:(1)检验硫酸根时需要加入什么试剂,其化学方程式如何书写?(2)有哪些反应现象,能否用其他试剂代替?(3)离子检验时,应考虑哪些离子的干扰,最合理的试剂加入顺序是什么?通过以上问题设计,使每一层面的学生都能动脑思考、动口回答、动手实验,充分体现了学生的选择权和自主权,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和探究欲望,则探究硫酸根离子检验的方法自然“水到渠成”。

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要具备设计开放性情境的能力。单一的教学情境设计的化学知识及模式单调,条件和结论十分明确,这类题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而开放情境对学生而言,通过运用现有的知识和经验,能对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可以得出层次、范围不同的各种结论。如,“在室温下,有体积相同的饱和食盐水和蒸馏水各一瓶,请设计实验加以区分。”这是面向全体学生设计的一个典型的开放性情境。开放性教学不仅使学生体现到成功的快感,也对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组织、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教师要鼓励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教师设计的开放性教学情境,其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开放的、多样的,从不同角度分析会有不同的答案,教师应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应不时这样鼓励学生:“除此之外,还有哪些?”“还有什么新的见解?”如,在学习“硫酸”一节时,设计了这样的开放性问题:“有两瓶500毫升的浓硫酸和浓盐酸,你如何鉴别?”当学生根据浓硫酸的吸水性、脱水性、强氧化性,回答出鉴别方法时,我进一步启发学生再根据浓盐酸的特性思考,学生在我的鼓励下,共能列出十多种鉴别方法,使所有学生的创造力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所提高。

总之,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是一项综合性工作,只有充分重视课堂教学之外的途径,使课内外形成合力,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益。上述教学策略的应用可以使学生通过参与教学活动,体验和感悟掌握知识、技能的一般方法和途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获得发展。但是究竟怎样应用这些策略?则要根据学生、教材、教师的实际情况而定,这样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作者单位甘肃省兰州市永登县第五中学)。

高中教师的教学品德培养策略范文【第十篇】

加强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传授是实行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教师要坚强对教法的探究与指导,教学生学会学习是现代教学的.必然发展趋势.

作者:徐冬梅作者单位:江苏省启东市南苑中学,江苏,启东,226200刊名:黑河学刊英文刊名:heihejournal年,卷(期):2009“”(9)分类号:h09关键词:语文教学教法学法指导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35 2027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