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总结报告 >

普定县国家税务局关于脱贫攻坚的工作总结

云海发表时间 3751859

普定县国家税务局积极落实脱贫攻坚政策,强化税收服务,助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以下是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普定县国家税务局脱贫攻坚的工作总结”相关范文,供您参考!


普定县国家税务局关于脱贫攻坚的工作总结

按照上级党委的统一安排部署,根据2016年以来脱贫攻坚驻村帮扶计划,结合我局工作实际及本部门工作职能,普定县国税局共派出驻村第一书记4人、驻村干部2人,驻村工作组在驻村工作期间,积极走访党员、干部、群众,通过向上级汇报、座谈、走访、遍访、勘察、调研、慰问等方式,认真、扎实地开展驻村工作。现将2016年以来脱贫攻坚贯彻落实情况总结如下:

一、帮扶村基本情况

仁和村由原川甲村、对门山村合并而成,现有572户2744人,辖2个自然村寨,10个村民组,耕地面积2744亩,其中水田1170亩,旱地1574亩。村民收入来源主要靠农业,人均年收入为2500元,主要产业有玉米、稻谷。村党支部共产党员32名,其中预备党员1名,50岁以上的党员21名,45-50岁的党员10名,45岁以下的党员1名,30岁以下的党员0名。现有培养后备干部6人,入党积极分子8名。帮扶总数58户,其中发展生产17户,39人,异地搬迁12户,50人,生态补偿3户,11人,发展教育5户,18人,社会保障兜底21户,35人。现有村级合作社7家,运输户5户,农家超市2个,民营企业家2人。

朱官村隶属普定县城关镇,地处普定县城北部,距县城三公里。村寨背靠横向耸立的青山,普定至补郎的油路从门前经过,交通十分便利,地理条件和环境较好。全村寨居住着226户人家,总人口895人,少数民族11人,占总人口的%。耕地总面积为920亩,良田500亩,占总面积的%。农业生产为其主要支柱产业,经济发展规模小,形式单一。村内基础设施落后薄弱,道路不畅,水资源缺乏,从而导致人畜饮水困难,生活水平亟待提高。

二、具体做法及亮点工作

(一)沉下身找"病灶"

精准扶贫,讲究精准施策,因地制宜、因户而异,为此,帮扶组扎根帮扶村,第一件事就是摸清贫困"病灶"。通过实地走访和调研,掌握帮扶村第一手资料。

一是从经济状况上摸底。县局对口帮扶的是朱官村和仁和村,两村隶属普定县城关镇,地处普定县城北部,距县城三公里。普定至补郎的油路从门前经过,两村隔路相望,交通十分便利,地理条件和环境较好。农业生产为其主要支柱产业,经济发展规模小,形式单一。村内基础设施落后薄弱,道路不畅,水资源缺乏,从而导致人畜饮水困难,生活水平亟待提高。

二是沉下心了解群众诉求。召开村党支部会议、党员、村民小组和村民大会,认真听取群众存在困难和反映诉求,征集群众对发展致富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共召开各种座谈会10余次;进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庄户场院和群众促膝谈心,实地走访群众150余户,尤其注重对村内的极贫户、上访户、五保户、退伍军人、老党员走访了解,实地体察民生疾苦,了解其生产生活情况、摸清急需解决的困难和问题,收集群众实际困难19件;与村委班子集体座谈,针对最急需解决的突出问题,制定了《同步小康驻村工作计划》《脱贫攻坚工作实施方案》,为迅速打开工作局面奠定基础。

三是深入调研,理清思路。驻村工作组今年利用近一个月的时间对仁和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教育卫生等方面开展深入调研,,摸清了村的基本情况,发现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和意见,理清了促进村经济发展及促进村民增收致富的经济发展思路,为下一步驻村脱贫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很好基础。

四是积极座谈,主动汇报。为做好与镇党委、政府和村两委的衔接、沟通与协调,工作组与乡党委、政府领导座谈,汇报驻村工作和调研情况,了解仁和村村情概况、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无特色产业、村民生产生活等基本情况,同时,就下一步驻村的工作思路、工作方法与乡党委、政府负责人交换意见。

(二)从"输血"到"造血"

一是开展"结对子"重点帮扶。今年3月来年深入仁和村58家农户,逐一开展走访,对每户的家庭人口、生产生活、耕地种植、牲畜牧养、住房搬迁、经济收入、儿童上学、看病就业等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了解,认真核实、登记,并详细询问生活上存在的困难和今后的打算,对全村村民的基本情况有了详细的、真实的了解,掌握了第一手资料。根据调研掌握的情况,工作组及时向国税局党组汇报,争取支持与帮助。经党组研究,确定了国税干部与困难户"一对一"帮扶的思路,从老党员、困难户、残疾户及五保户中选取了17户作为领导干部和一般干部重点帮扶对象,并对帮扶对象进行定期走访,送去被褥、大米、花生油等生活用品。发放了联系卡,制定了联系帮扶制度及措施。同时,局班子成员在节假日前集中走访慰问帮扶村的老党员和困难群众,给他们送去了大米、花生油等慰问品,切实解决了苦难群众的基本生活问题。

二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积极协调资金,修建为民办事中心、便民宣传教育栏、垃圾中转站及公共厕所等基础设施。协调落地项目建设资金658万元,办好了太阳能路灯、村级公司组建、河道治理、村公路硬化、机耕道建设、自来水入户等六件惠民实事,使贫困村改容易貌。如朱官村协调落地项目建设资金556万余元,其中:朱官硬化入村公路、村景观整治约110万余元;人畜引水工程35万余元;修建机耕道公里约95万余元;硬化公里机耕道约万余元;种植经果林900亩、76万元;石漠化工程修建水池一个18万元;太阳能路灯195盏约万余元;协调各级领导帮扶慰问本村困难党员、群众、孤残人员、留守儿童及"计生户"资金3万余元。仁和村机耕道建设投入65万元,路灯投入37万元,引入花卉公司一家。

三是找准突破点着力发展经济。要输血,更要造血。针对帮扶村经济结构单一形式,工作组把发展生产作为"第一要务",依托位于县城郊区地理及市场优势,积极培养扶植经济产业。通过向有关单位协调联系,引进养殖技术,现在已有3户大型养鸡专业户,2户大型养牛专业户,平均年收入均在10万余元。1户养蜂专业户,年收入7至8万余元。与林业局协调联系,开展种植培训,打造精品水果,目前,帮扶村经果林种植面积已达600亩,初具规模,1300亩扶贫荒坡规划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中。通过向有关单协调资金8000元,用5000多元购进鱼苗发放给村民试验稻田养殖,培养养殖技术,为该村再添经济增长点,千方百计帮助群众增收致富。

(三)富"口袋"更要富"脑袋"

要物质扶贫更要精神扶贫,在提升困难群体基本素养的同时,县局通过多种形式繁荣乡村精神文化生活,用高雅的生活情趣引导他们精神脱贫。

一是开展素质培训,"送技术"进村。根据帮扶村需要,对外组织和邀请专家、学者、教师深入村中,开展养殖技术与种植技术培训、务工培训与务农培训、技能培训等活动,不断提高村民科学文化素质,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对内查找党组织软弱涣散原因,切实加强村级班子的教育培训,强化基层组织建设力度,通过多年的努力,2017年3我局帮扶的朱官村摘掉了组织软弱涣散村的帽子,完成了地方政府交代的帮扶任务。

二是支持文化建设,"送知识"进村。发挥村内农家书屋的作用,支持开展读书活动、体育竞赛等文化体育活动,组织开展送图书进村,送体育器材进村,让群众共享文化改革发展成果。

三是传播乡贤文化,树身边典范。组织制作先贤榜、乡贤榜、积德榜,把先贤乡贤人物事迹、先贤乡贤文化作为重要内容进行宣传,以道德讲堂为平台,多次到帮扶村进行宣讲,将精神文明建设融入精准扶贫工作中,2017年我局举办了两期"道德讲堂进结对帮扶村"活动,引导广大村民自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明礼知耻、崇德向上、见贤思齐的风尚形成。

(四)深入开展结对精准扶贫调查宣传

一是组织扶贫人员认真学习普定县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结对帮扶工作方案,明确帮扶职责,制定帮扶计划和具体帮扶措施,将精准扶贫工作常态化,对帮扶村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争取贫困户早日实现脱贫。

二是县局主要领导带队到帮扶对象家中认真开展再核查。与村支书、驻村干部围绕该村精准扶贫目标进行了研究,对村内基本情况和帮扶项目进行详细了解。带领干部职工逐户对前期梳理的结对帮扶贫困户进行实地走访调研,详细询问贫困户家庭结构、经济来源、子女教育、身体状况及生产生活情况,进一步核实其家族人口、资源状况、贫困现状、劳动力状况、技能技术等。

三是对仁和村58户贫困户认真填写结对帮扶贫困户扶贫措施信息采集表,对采集的信息逐一分析梳理出如因病、因学、因灾,缺技术、缺劳力以及交通条件落后、自身发展意愿不足等具体致贫原因,实事求是登记在册,并根据每户实际情况拟定初步的帮扶措施,建立摸底调查工作台帐。通过走访摸底,做好了贫困对象的精准识别,摸清了帮扶对象的需求,对实施精准和结对帮扶打下基础,确保下一步扶贫工作扶到点上、扶到根上。

四是加强宣传,营造工作氛围。驻村工作组与"第一书记"采取集中和入户宣传等方式,积极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大力宣传党精神,突出中央关于贵州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党的富民惠民政策,让群众真正明白惠在何处、惠从何来,不断增强党的感召力、祖国的向心力和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为帮扶工作营造了浓厚的工作氛围。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35 3751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