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曲教学报告及通用10篇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月光曲教学报告及通用10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月光曲教学报告及【第一篇】
教学目标:
1.聆听温州民歌《月光光》,感受温州的风土人情,体验乘凉意境,体会民歌独特魅力。
2.学唱《月光光》,能综合表演歌曲,并为歌曲创编新的歌词,用对比的速度演唱歌曲。
3.延伸欣赏《叮叮当》体会温州民歌的独特性。
4.培养学生乐于参与音乐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喜爱温州民歌、热爱温州。
教学重点:
感受温州民歌,学唱《月光光》有表情的综合表演歌曲;
为歌曲创编新歌词,并能用不同速度演唱。
教学难点:
1、准确演唱歌曲的最后一句
2、创编新歌词
教学准备:
录音机、电子琴
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
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幅美丽的图画,你们喜欢吗?
生:喜欢
师:在这样的景色中,你最想做什么事情?
生1:数星星、看月亮
生2:在阳台上乘凉
师:如果在这美丽的夜晚中我们能听一段音乐,你会选择怎么样的音乐呢?为什么?
2.给图画配乐
《月光光》伴奏
听后交流
生:我会选择第二段音乐,因为它是静静的、柔和的,特别适合夜晚
3.随音乐表演情境
(第一遍)师:把你想到的用自己的身体动作表现出来,让老师猜猜
(第二遍)师:老师要去模仿动作最有节奏感、最美的同学
启发学生跟着音乐的强弱做动作
设计意图:通过图画的情景创设和谈话让学生直接感受《月光光》静静的意境。在静静的音乐中启发学生想象夏日月夜乘凉图,进入意境。
1.听音乐表现情境
师:小朋友的想象力真丰富,表演也很形象,你看,我把自己小时侯乘凉时用的蒲扇都带来了。我现在要随着音乐摇一摇,请小朋友自己观察老师的动作,看看老师是怎么摇的。如果你发现规律就跟老师一起来。
师随音乐,用扇子×-︱×-‖节奏型为歌曲伴奏
2.听音乐,感受歌曲节拍
生随音乐用×-︱×-‖节奏型为歌曲伴奏
3.奏读歌词
重点引导:
一片(呀)好风光好风(呀)光
师:括号里的“呀”能不能去掉?应该怎样把语气读出来呢?
快速、惊叹、自豪地
师生对读
4.师范唱,生体验歌曲的情绪
师:歌曲里说夸夸家乡山水美,你猜,他们的家乡在哪里?
生:温州
生:优美、自豪的
设计意图:教师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让学生每次都能带着明确的目标聆听音乐,丰富学生音乐体验、淡化教学痕迹,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聆听感受、体验音乐。在情境表演中,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到音乐实践中,学生的听不是作为“听众”,而是音乐活动的实践者。这样也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歌曲情绪,加深对乐曲的记忆。
5.随音乐默唱
6.跟琴唱
引导解决难点:一字多音
7.多种形式演唱:齐唱、接龙……引导学生用对比情绪演唱
8.背唱
1、月光光,光亮亮,大树底下去乘凉,
×-︱×-︱×-︱×-︱
摇摇摇摇(点头、指星星)
唱支歌儿夸夸家乡山水美,一片呀好风光好风呀光。
××︱××︱××︱××︱××︱××︱××‖
拍拍拍拍拍拍拍拍拍拍拍拍拍拍
学生自己编配动作
2.创编歌词
“月光光,光亮亮,大树底下去乘凉,画幅画夸夸家乡山水美,一片(呀)好风光好风(呀)光。”
.创编歌词
师巡视引导
跳支舞、讲故事、说快板等等
引导学生讨论用怎样的速度演唱歌曲
如:小朋友跳支舞夸夸家乡的时候速度是快的,那么演唱的速度就快
小朋友拍照像夸夸家乡速度是慢的,歌曲演唱就就要慢
体会不同速度的民歌
3.情景表演
思考:我可以表演什么角色,大树、白云、老奶奶、小朋友……
跟音乐表演
4、a师范读
师用快板给学生伴奏
设计意图:通过多中形式的演唱,预防学生的歌唱疲劳,教师用温州方言说快板夸夸家乡这一环节自然地过渡到温州方言,也体验了温州快板这一艺术形式的魅力,用方言演唱歌曲就水到渠成了。用温州方言演唱温州民歌,使音乐更加生活化、本土化,让音乐走入孩子们的生活。
欣赏《叮叮当》
出示歌词
师:你觉得为什么大家都这么喜欢这首民歌?
听后交流
我们一起走进了家乡温州,欣赏了温州民歌。希望同学们课后再去唱家乡的民歌,并能学一学,唱一唱,下次我们举办民歌会,看谁会唱的民歌最多!
课后反思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我深深得感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虽然只是用短短的一句话、小小的一个动作或者是话说间变换一个音调就能把创造的种子播入学生幼小的心田。这也正是音乐教育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方面所不容忽视的价值所在。因此,作为我们音乐教师,更要有意识在教学中寻找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契机,大力发展学生的的创新思维。
月光曲教学报告及【第二篇】
1、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他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善良爱心。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初步学习分辨事物和联想。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用幽静、陶醉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设计理念]。
让学生以研究者的身份,进行语言文字的探究,尝试读通读懂读好的阅读全过程。从音乐的角度切入,拓宽语言文字理解的视野,使学生感受研究朗读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1、通过研究重点词句含着的意思,体会贝多芬在即兴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
2、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实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
3、尝试研究阅读的过程。
[课前准备]。
1、学生收集有关贝多芬的资料。
2、教师准备《月光曲》磁带。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题(发现)。
1、展示课前分享的“月光曲教学报告及通用10篇”,我们就从语文的角度对《月光曲》作进一步的研究。(板书课题)。
3、学生根据课题提出自己想要研究的问题。
二、初读课文(读通)。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读畅。(提倡使用工具书)。
2、学生自由交流读后的感受。要求不受限制,畅说欲言。
3、确定小组研究的问题。
设计意图:
通过收集、展示资料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做好知识储备。通过自读、交流,给学生创设自主读书、自我展示、相互合作的机会。研究课题的发现与选定,还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调动学生主动探索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以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身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
三、细读课文(读懂)。
1、学生自由读课文。(围绕选定的研究课题进行自主探究,可以在课本上圈画。)。
2、小组内交流课题的研究情况。(教师巡视,参与各小组的研究与交流。)。
3、小组展示研究结果:
在各小组展示的过程中,教师适当进行点拨、引导,并鼓励其他学生参与评价,形成人人积极参与、个个能够评判的浓厚学习氛围。
(1)《月光曲》是在怎样的情景下创作出来的?
通过抓住贝多芬夜晚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琴声、看到穷兄妹俩酷爱音乐、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等要点,让学生了解《月光曲》的创作过程,体会贝多芬的卓越才华和善良的爱心,感悟抓住要点进行阅读探究的方法。
(2)《月光曲》的曲调是怎样的?
教师随机点拨:是通过什么途径体会到《月光曲》的曲调的?学生读皮鞋匠的联想部分,体会曲调舒缓明快激昂的变化,并试着读出这种变化。
(3)《月光曲》为什么能成为世界著名的钢琴曲?
引导学生根据前两个问题的研究,尝试归纳、总结出这一问题的答案。
设计意图:
把读书、探究、评价的权利完全放给学生,以提高学生自主研究的乐趣,尝试自我研究的过程,张扬了学生的个性,发挥了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认识到自己的力量,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为以后学生主动探求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从音乐的角度研究语言文字的表达,再通过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出曲调舒缓明快激昂的变化,拓宽了语言文字理解的途径和视野。
四、感情朗读(读好)。
1、选取自己喜欢的段落先自己试着读一读,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景,然后再读给同学们听。(读后启发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这样读,集体评议读得怎么样。)。
2、同桌合作:一人读,另一名同学根据内容配上弹琴的动作,通过动作表现曲调舒缓明快激昂的变化过程。
3、播放《月光曲》录音,论证曲调的理解,随乐曲进行朗读训练。
4、试着背诵课文的最后三个自然段。
设计意图:
不同形式的朗读训练,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在读中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在读中进入美的意境,在读中感悟美的语言,以至熟读成诵,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
五、课堂练习(扩展)。
1、听着美妙的琴声,你想到了什么?
2、按照本课学到的研究阅读的方法,自己选取1篇文章阅读。
设计意图:
拓宽学生的思维,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对音乐进行深入、丰富的联想,感受听同样的乐曲,由于人的理解不同,因而产生的联想也就不同。这样,既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又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使学生对联想的含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另外,运用本课学到的研读方法作进一步的研究学习,使学习得到可持续性发展。
月光曲教学报告及【第三篇】
1、借助图片,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
2、了解夜间成人的劳动,感受劳动者的辛苦。
3、激发热爱、尊重劳动者的情感。
夜间人们工作的ppt。
师:当夜幕降临的时候,忙碌了一天的人们都回家了,城里的夜晚静悄悄的,月亮觉得很孤独,为什么皱着眉头?你是怎么看出来的?月亮会怎么办?(找朋友)。
1、出示ppt1月亮找啊找找到了谁?你是怎么知道的?描述手术室的医生。
月亮问:你们为什么这么晚还不睡觉呢?医生会怎么说?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他们为什么还在工作?
小结:夜静悄悄了,医院里的医生、护士阿姨们还在忙碌着,为了减轻减少病人的痛苦,他们的夜晚没有休息,还在忙碌着。
2、出示ppt2。
月亮继续找啊找又找到了谁?
教师小结:警察叔叔、交通警察为了维持秩序执勤。为了大家的安全执勤。
3、出示ppt3。
4、月亮怎么样了?(开心)为什么开心?(不再孤单了)。
为夜晚的人们送上微弱的光亮!
教师小结:夜深了,人们也都进入了甜甜的梦乡,医院里的医生、晚上执勤的警察、建筑工人却还在工作着,他们辛苦吗?我们一起用好听的'声乐朗诵诗歌送给他们。
1、师幼一起朗诵诗歌。
1、教师引导小区里保安,师:夜很深了,保安叔叔也很困了,他们在干什么,为什么没睡觉?为了小区人民的生命、财产的安全,保安叔叔还没有睡,我们把保安叔叔也编到诗歌里仿编:“我们要保护小区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希望大家能睡个好觉”
2、出租车司机:这么晚了他们为什么还在忙碌着?
师:出租车司机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方便?
1、师:在我们小朋友中,有没有爸爸、妈妈在夜晚工作的呢?
哦,原来我们小朋友的爸爸妈妈当中也有许多在夜晚工作的,他们很辛苦;那小朋友现在知道,我们的生活能离开这些人吗?我们的生活很需要这些夜晚工作的人。
2、师:你们爱他们吗?爱,那今晚回家别忘了对他们说一句感谢的话,并把这首散文诗送给他们哦!
诗歌赏析《城里的月光》。
城里的夜晚静悄悄,月亮觉得很孤独。
月亮出来找朋友,找啊找,找到了正在手术室的医生。
月亮问:“你们为什么这么晚了还不睡觉?”
医生回答说:”我们正在给病人开刀,希望他早日康复。”
月亮听了点点头,微笑的走了。
月亮继续找,找啊找,找到了正在执勤的警察。
月亮问:“你们为什么这么晚了还不睡觉?”
警察回答说:“我们正在维持秩序,希望民工可以早日回家。”
月亮听了点点头,微笑的走了。
月亮又继续找,找啊找,找到了建筑工人。
月亮问:“你们为什么这么晚了还不睡觉?”
建筑工人说:“我们要早日把房子造好,让大家早日住进新房。”
月亮听了点点头,微笑的走了。
月亮觉得自己不再孤单,又开心地挂到了天空,
为夜晚工作的人们送上微弱的光亮。
月光曲教学报告及【第四篇】
1、充分感受月光长廊优美宁静的情境,从而发现大自然的美。
2、知道不打扰别人,愿意和大家做朋友。
3、能分析故事情节,培养想象力。
4、能安静地倾听别人的发言,并积极思考,体验文学活动的乐趣。
《月光长廊》ppt、背景音乐《舒伯特小夜曲》。
一、图片导入:
1、老师带来了一张图片,看看这是在什么地方?
2、你们觉得这儿美不美?哪里很美的?
3、假如你在这么美的月光下,你想干什么?
二、欣赏故事,理解作品,体会意境:
2、到底在干什么?我们一起来听一听故事,看看与你们讲得一样吗?听仔细了,故事名字叫《月光长廊》。
突然传来"呱"的一声,把大家吓了一跳,会是谁呢?
小狗会加入到朋友中去吗?让我们一起去看看。
故事后提问:
故事里发生的事情与你们讲的一样吗?
哪些事情是你没有想到的?你有哪些是不理解的?
辅助提问:
故事里为什么猫与老鼠成了好朋友?
青蛙为什么会叫起来?
但又为什么立刻停住了捂住自己的嘴巴?
小狗采花的行为对不对?为什么小狗会忍不住去采花?
讨论:在月光长廊里,你最喜欢哪个小动物?为什么?
4、欣赏ppt配乐故事提问:你喜欢这月光长廊吗?听了以后有什么感觉?
让孩子听着音乐与朋友跳舞。
三、总结:
我们的生活中的长廊也这么美。生活中还有许多美的地方,我们去找一找还有哪些地方也是很美的。
大班的孩子有着敏感的感觉与丰富的想象力,他们对大自然的一切事物有着不可抑制的好奇心,在他们的世界里,一些大人看来是微不足道的日常琐事,往往成为孩子们一个个自我认识的'故事。《月光长廊》这一优美的文学作品讲述的就是发生在大自然中的月光长廊里的故事,它能让孩子充分感受月光长廊优美宁静的情境,从而发现大自然的美。因此,在"亲亲大自然"主题活动中选择了这一教学内容。
月光曲教学报告及【第五篇】
一、导入 。
师:关于描写月光的词语你知道几个? 。
生1:月光融融 。
生2:月光皎洁 。
生3:月光如水 。
师板书课题。 。
生1:文章写了他与穷兄妺俩的一件什么事? 。
生2:是什么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 。
生3:贝多芬在这首曲子里要表达自己的什么感受? 。
生4:他的这种感受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产生的? 。
生5: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
二、整体感知,畅谈所得 。
生自由读。 。
师:读了文章之后你有什么感受,谁来谈一谈? 。
生1:姑娘很喜欢贝多芬的曲子,很崇拜他。 。
生2:盲姑娘家很穷,她买不起音乐会的入场券。 。
生3:贝多芬是一位很善良的人,他对穷人有同情心。 。
生4:贝多芬演奏的曲子太好了,兄妺俩都陶醉了。 。
生7:老师,我知道为什么? 。
师:请讲。 。
生7:这首曲子是他现想出来的, 。
师:这叫即兴创作。 。
生8:他为什么能够即兴创作? 。
三、分节细读,探究贝多芬创作灵感的产生 。
师:请同学们先读一读文章的第二小节,仔细体会一下贝多芬的心情。 。
生读。 。
师:从“幽静”一词能想像到什么? 。
生:光线不明亮,只有淡淡的月光,周围很安静。 。
师:对,这样的环境就叫“幽静”。能体会到贝多芬的心情吗? 。
生1: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他肯定很愉快。 。
生3:弹得断断续续的,肯定不熟悉,有没有人教他? 。
师:体会得好,所以他就—— 。
生:走近茅屋。 。
师:接下去读第三小节,继续体会他的感情。 。
生读。 。
师:从兄妺俩的对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
生1:姑娘渴望能亲耳听一听贝多芬是怎么弹的。 。
生3:盲姑娘很善良。 。
[换位思考,注重人文的情怀--生命的弘扬] 。
生读。 。
生1:盲姑娘觉得只有贝多芬才能弹得这么好。 。
生2:从两个叹号可以看出盲姑娘听到贝多芬演奏的音乐太激动了。 。
生:很激动师:此时对贝多芬来说,告诉对方自己是谁并不重要,他只想—— 。
生:为姑娘再弹奏一曲。 。
生读。 。
生读。 。
生练读,指名读,师范读,生再读。 。
师:同学们读这几句话,语气由轻而重,由缓而急,你能想像到乐曲的旋律吗? 。
生:乐曲的旋律也应当由轻而重,由缓而急。 。
师:能由乐曲的旋律想像到贝多芬弹奏时的表情和动作的变化吗?谁来表演表演。 。
师:演得好。能由此领会到贝多芬赋予乐曲的情感吗? 。
生:老师,我明白了,贝多芬表达的正是自己见到盲姑娘前后的感情。 。
师:真聪明!结合贝多芬见到盲姑娘前后的情感变化再来读一读皮鞋匠所联想到的。 。
生再读。 。
五、巧设情境,说写训练 。
师:月光曲多美啊!请同学们读最后一小节。(生读) 。
师:联系上下文想一想“陶醉”是什么意思。 。
(生讨论)表演过程略 。
六:作业 : 。
1、搜集《月光曲》,认真地欣赏欣赏。 。
2、练习背诵最后三个自然段。 。
3、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读一读《贝多芬传》 。
月光曲教学报告及【第六篇】
1、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他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善良的心。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初步学习分辨事物和联想。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用“幽静”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三个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
1、领会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心情。
2、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实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
三、教具准备:电子课件。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简介贝多芬、进入新课。
1、这篇课文讲的是谁的事情?
2、出示贝多芬画像,简介贝多芬。[电子幻灯片]。
贝多芬是德国著名的音乐家,他出生于1770年,1827年逝世。他从小跟父亲学音乐,表现出非凡的才华,十岁举行公开演奏会,十二岁开始作曲。他生活在封建统治最黑暗的时代,家境贫寒,受尽磨难,对劳动人民十分同情,对专制暴政无比憎恨,蔑视封建贵族的偏狭和庸俗。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举世闻名的音乐作品,为世界文化做出了不朽的贡献。《月光曲》就是其中的一首。
3、课文讲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什么是“传说”?(民间流传的说法。)既然是传说,也就说有可能是真的,也有可能不是真的。
5、请学生朗读课文,每人读一自然段。读后评议,纠正读音。
6、请学生当小老师,指导学习生字。
二、初步理解传说部分的内容。
1、默读第二部分,想一想:。
(1)、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了几首曲子?(弹了两首曲子)。
(2)、这两首是什么曲子?(第一首是盲姑娘想要学贝多芬谱写的曲子。第二首是贝多芬即兴创作的《月光曲》)。
2、学生默读后思考讨论。
课文从哪儿到哪儿是讲贝多芬弹第一首曲子(2-7),从哪儿到哪儿是讲贝多芬即兴创作的《月光曲》?(8-结束)。
三、深入理解贝多芬第一次为盲姑娘弹曲子的内容。
1、弄清弹奏第一首乐曲的经过。
(1)、一天夜晚,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了什么?(断断续续的弹琴声)。
这琴声为什么会引起他的特别注意?(弹的正是他的曲子。)贝多芬是人民喜爱的音乐家,他到各地旅行演出,甚至来到一个小镇上,盲姑娘也在弹他的曲子。
(2)、贝多芬走近茅屋,又听到了什么?(兄妹的谈话)因不能直接听到贝多芬自己的弹奏面感到深深的遗憾。
(3)、请同学们读读这段话,弄清这段话中的重点词,体会本段话的含义。
姑娘为什么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证券交易罢了”?(姑娘很懂事,她听出哥哥话中有不安的意思,能体谅哥哥的难处,所以反过来安慰哥哥,把自己想听音乐会的强烈愿望淡淡地称作“随便说说”从这里可以看出兄妹俩的相互体贴,这种感情非常可贵,十分感人。)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兄妹俩的对话,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读出感情。
(5)、贝多芬走进茅屋,他看到什么?听到什么?会想到什么?
(看到:茅屋中微弱的烛光,有架旧钢琴,一位盲姑娘。
听到:皮鞋匠的问话。想到:这兄妹俩很穷,但爱好音乐。)。
(6)、找找书上的语句,贝多芬怎样做的?(怀着这种感情,他弹了一首曲子给盲姑娘听。)。
(7)、找找盲姑娘的反应,读一读。
练读盲姑娘的话。注意两个“!”。
(8)、贝多芬听了盲姑娘的话后会怎么想?(这盲姑娘不但喜欢音乐,而且懂音乐,她能从琴声里判断出弹琴的人是谁。我找到了知音.我要为她再弹一首。)贝多芬也深深地为自己能在穷人中有这样的“知音”而感动,正是这种激情促使他创作了《月光曲》。
(9)、贝多芬用什么来回答盲姑娘的问话的?(琴声。)。
(10)、指名学生朗读第二至第七自然段。
四、布置作业。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月光曲》这篇课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一个传说。)。
2、我们知到贝多芬因同情盲姑娘的不幸,为她弹一曲,后来知道盲姑娘不仅喜爱音乐,而且懂音乐,他为在茅屋里能遇到知音而激动,所以一曲弹完又弹一曲。
附板书:。
听琴。
弹一首“多纯熟啊!
弹琴。
再弹一首。
记曲。
二、深入学习贝多芬即兴创作《月光曲》的部分。
1、我们来欣赏贝多芬弹第二首曲子的部分。[播放录像]。
2、出示[语段阅读1]“一阵风……按起琴键。”
贝多芬弹奏《月光曲》时的环境怎样?[电子幻灯片]“一阵风……格外清幽。”最能突出这个环境的—个词是什么?(清幽)。
(1)、“清幽”是什么意思?指(风景)秀丽而幽静。清幽的月光使人感觉沉静、安闲。
课文里还有一个带有“幽”字的词,是什么?(幽静——地方僻静,光线暗。)。
查字典:“幽”。“幽静”的“幽”应选择“深远;僻静;昏暗。”“清幽”的“幽”应选择“沉静”。
(2)、“格外”什么意思?(超过寻常)。可换什么词?
(3)、自由读,体会当时的环境,读出“清幽”的感觉。指名读、齐读。
3、恢复幻灯片:“一阵风……按起琴键。”
师:蜡烛被风吹灭了,月光从窗户照进黑暗的屋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屋里屋外一片银白的世界,仿佛进入仙境般。在这种环境中,贝多芬看到了什么?(清幽的月光、茅屋里的一切、穷兄妹俩)。
5、(结束音乐)这么动听一曲《月光曲》,课文是通过什么来写它的内容的?
(通过穷兄妹俩听琴声产生的联想来写的。)。
6、在这清幽的月光下,皮鞋匠听着美妙的琴声,好像看到什么?
(1)指名答。
(2)出示[语段阅读2]“皮鞋匠静静地听着……涌过来……”
(3)齐读。
(4)语言描述带入情境:现在,我们也仿佛来到皮鞋匠的茅屋里,站在盲姑娘身边,一起听贝多芬弹琴,我们仿佛看到了这一幅画面:
出示图1。
这个画面,课文里是怎样描述的?(“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撒遍银光。”)。
谁能上来指一指“水天相接”的地方在哪儿?(海平线上)。
练读。板书:慢轻。
出示图2。
皮鞋匠继续听着,他又仿佛看到了什么?(描述:“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微云”是“少云”吗?从整个句子看“一缕一缕轻纱似的”,想想,“微”是什么意思?(薄)。
师:这时的旋律还是很平静的,很柔和的。
练读。板书:平静柔和。
出示图3。
找出课文有关的语句来描述。(“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岸边涌过来……”)。
这个情景可以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波涛汹涌)。
波涛汹涌的大海上有没有月光?从哪儿知道?(雪亮……)。
师:这儿仍然是月光照耀下的大海,那是一种欢乐的令人激动的情景。这时,贝多芬在怎样弹琴?琴声怎样?(越弹越激动,身子也可能摇摆起来,节奏也越来越快。)。
师:刚才的宁静被破坏。这时的旋律是急骤、奔放的。
练读。板书:急骤奔放。
(5)我们把鞋匠听到琴声产生的这部分联想,分这三个意境,哪个意境表现的音乐高昂激烈?(第三个)。
(6)指导朗读。(齐读、指名读、试背)。
(7)小结:贝多芬的琴声把皮鞋匠带到了海边。这儿有平静的大海,有奔腾的大海;有柔和的美,也有壮阔的美。但无论是平静的大海,还是波涛汹涌的大海,都有月光照耀。这是多么美好、光明的景象,又是多么宽阔自由的天地啊!
(8)皮鞋匠眼前出现的这些景象,这是他亲眼所见吗?(不是,是他头脑里想到的,这叫联想。)这个联想是怎么产生的?(由看到清幽的月光和听到的琴声而产生的。)。
8、[电子幻灯片——事物联想]“皮鞋匠静静地听着……波涛汹涌的大海。”听到这首曲子,盲姑娘的神态怎样?(恬静——安静、宁静。表示心里很舒适,很安逸的。)。
9、皮鞋匠看到妹妹脸上的表情想到了什么?为什么说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盲姑娘眼睛瞎了,是看不见的,但是她懂音乐,能理解、感受贝多芬弹奏的内容,她听得入神了,所以说“仿佛也看到了”也联想到月光下的大海。)。
10、小练习:
用“―――”画出听到或见到的实在的事物。用“______”画出联想的语句。
l、实在的事物:1鞋匠听到琴声;2鞋匠看到妹妹的表情。
2、联想:皮鞋匠听弹奏时产生的联想;皮鞋匠看妹妹的表情产生的联想。
(1)从事物引出联想,课文中用了哪两个词语?(好像、仿佛)。
(2)小结:读文章时,我们分辨哪些是事物,哪些是联想,就能帮助我们很好地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在写文章时,加上自己合理的想象,能使文章深刻、感人。
11、(配乐)下面我们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一个自然段。描写风起浪涌的大海,朗读时要用高昂的语调。(先自由练习,再指名读)。
12、师:这琴声使穷兄妹感到快活,感到幸福,几乎忘掉了周围的一切,从书上哪个词语可以知道?(陶醉)穷兄妹俩完全沉浸在音乐之中了。贝多芬悄悄而来,悄然而去,给兄妹俩带来一片温馨的人间之爱和一次美妙的艺术享受。他看到兄妹俩完全陶醉在他的乐曲中,激动万分,急切地要把即兴创作的这首曲子记录下来,从哪个词可以看出?(飞奔。)。
板书:飞奔。
13、结果:他花一夜的功夫记录下这首曲子。
三、布置片断练习:《贝多芬回到客店》。
提示:贝多芬回到客店记录《月光曲》,当时他可能怎么写?怎么想?请写一段话。
要求:
1、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事情。
2、贝多芬在追忆时,眼前可能出现什么景象?请你在叙事中加入恰当的联想。
月光曲教学报告及【第七篇】
1.欣赏傣族乐曲《月光下的凤尾竹》感受葫芦丝柔和、婉转动听的音色。
2.在音乐欣赏中了解傣族的风土人情,以及傣族乐器葫芦丝。
3.在欣赏音乐的基础上尝试跳孔雀舞。
1.音乐录音《月光下的凤尾竹》、电脑、音响。
2.课件1与音乐相匹配的傣族风景。课件2泼水节。
3.葫芦丝一个、孔雀头饰及服装一套、傣族女装一套。
4.孔雀羽毛头饰人手一份。
师:小朋友,你们好,我是一位傣族姑娘,你们知道傣族吗?
师:我们傣族是云南省的一个少数民族,我们那里风景秀美,人们都能歌善舞,今天我就带来了一首好听的'傣族音乐,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师:你听了这首音乐有什么感受?
师:你知道这段音乐是用什么乐器来演奏的呢?
老师出示葫芦丝问:它为什么叫葫芦丝?
师:因为这个乐器上面部分是一个葫芦而它吹出来的音乐就像丝绸一样柔和、婉转所以我们傣族人把他叫做葫芦丝。
师:让我们一起学着用葫芦丝来演奏这首曲子吧。
师:我们傣族除了有葫芦丝之外还有秀美的风景呢!我们再一起去欣赏一下吧。
师:你刚才看到了哪些风景?
师:你最喜欢什么风景?
师:我们傣族的竹林是最有名的,特别是到了晚上天上挂了一轮明月,月光照在凤尾竹上特别美所以人们就用葫芦丝演奏了一首乐曲就叫作《月光下的凤尾竹》。
师:这么美的景色,这么美的音乐还引来了谁呢?(老师带上孔雀头饰,穿上孔雀裙)它会做什么呢?让我们一一看。
(1)欣赏老师跳孔雀舞。
(2)说说看到了哪些动作,孔雀在干什么,并学一学。
(3)师幼共同听音乐跳孔雀舞。
(4)幼儿戴上头饰和老师一起来跳舞。
(5)请个别幼儿来表演。
师:我们傣族除了有美妙的音乐,有秀美的景色,有漂亮的孔雀,我们傣族人还很喜欢过泼水节呢!瞧那边的泼水节开始了,我们快过去吧。(放可见泼水节,师幼跟随音乐跳着欢快的舞步出活动室。)。
月光曲教学报告及【第八篇】
1、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他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善良的心。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初步学习分辨事物和联想。
3、学习生字新词,会用“幽静”“陶醉”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三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2、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事物,哪些是由实在事物产生的联想。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这篇课文讲的是谁的事?
2、出示贝多芬画像,简介贝多芬。
贝多芬是德国著名的音乐家。出生于1770年,1827年逝世。他从小就表现非凡的音乐才华,十岁举行公开音乐会,十二岁开始作曲。他生活在封建统治最黑暗的年代,家境贫寒,受尽磨难,对劳动人民十分同情,对专制暴政无比憎恨。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举世闻名的音乐作品,《月光曲》就是其中的一首。
4、请两名学生朗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读音。
二、初步理解传说部分的内容。
1、默读第部分,想一想,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了几个曲子,是哪几首?
2、学生默读思考后讨论。
(1)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了几个曲子?(弹了两首曲子)。
(2)这两首曲子分别是什么?(第一首是盲姑娘想要学的贝多芬谱写的曲子。第二首是贝多芬即兴创作的《月光曲》。)。
(3)课文从哪儿到哪儿是讲贝多芬弹第一首曲子,从哪儿到哪讲贝多芬创作的《月光曲》的?(二至七自然段讲贝多芬弹第一首曲子,八自然段到最后写贝多芬即兴创作的《月光曲》。
三、深入理解贝多芬第一次为盲姑娘弹曲子的内容。
1、指名学生朗读二到七自然段,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地方。理解几个词语:幽静、入场券、陌生、纯熟。教师介绍莱茵河是欧洲的大河之一,流经好几个国家,包括德国。
2、贝多芬是人民喜爱的音乐家,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他到各一旅行演出,甚至来到一个小镇上。盲姑娘也在弹他的曲子,而且因不能直接听到贝多芬自己的弹奏感到深深的遗憾。)。
3、盲姑娘一家很穷,又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他们住在一所茅屋里,兄妹俩相依为命。哥哥是个皮鞋匠,妹妹是个瞎子。他们买不起音乐会的入场券。)。
4、姑娘为什么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是随便说说罢了”(姑娘很懂事,她听出哥哥话中不安的意思,能体谅哥哥的难处,所以反过来安慰哥哥,把自己想听音乐会的强烈愿望淡淡地称作“随便说说”,从这里可以看出兄妹俩互相贴,这种感情非常珍贵,十分感人。)。
5、盲姑娘不但爱音乐,而且懂音乐,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她看不见乐谱只是别人弹过几遍,就能弹贝多芬的曲子,尽管断断续续,很不熟练,却是很不容易的。贝多芬自己弹起来,她立刻听得入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熟啊!感情多深哪!“并且由此猜出了弹琴的人正是贝多芬本人。这说明她具有音乐才能。贝多芬也深深地为自己能在穷人中有这样的知音而感动,正是种激情促使他创作了《月光曲》。
6、指名学生朗读第二到七自然段。
四、布置作业。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散步(听)。
谈话。
(同情)。
贝多芬。
走近(弹)。
曲子。
(激动)。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1、用生字卡检查生字读音。
2、指名朗读课文一至七自然段。提问:贝多芬为什么弹完了一曲又弹了一曲?
二、深入学习贝多芬即兴创作《月光曲》的部分。
1、指名朗读八至十自然段,纠正读得不正确的地方。
贝多芬看到了什么?(月光从窗户照进黑暗的屋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凄清、幽静,就在这样的气氛中,穷兄妹俩站在他的身旁。)。
2、贝多芬弹的是什么?他弹的和他看到的有什么关系?皮鞋匠听着琴声,好像看到了什么?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他好像看到了在大海的水天相接处,月亮升起来了。海面上洒满了银色的月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他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感觉,是因为乐曲使他产生了联想。开始,音乐可能是徐缓的,使人联想到月亮升高,穿过微云。再后来,音乐可能高昂激越,使人联想到月光下风起浪涌。)。
3、皮鞋匠看到妹妹脸上的表情想到了什么?为什么说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
4、为什么兄妹俩没有及时发现贝多芬的离去?(他们完全沉浸在音乐中了。)贝多芬悄然而来,悄然而去,给兄妹俩带来一片温馨的人间之爱和一次美妙的艺术享受,也给自己带来了一次意外的创作收获。
三、学习分辨事物和联想。
2、在“皮鞋匠静静地听着……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这一段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引起的联想。盲姑娘脸上的表情是看到的实在事物,“他仿佛也看到了……”是他看到妹妹脸上的表情产生的联想。)。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朗读指导。
4、请学生试背最后三个自然段。
四、指导学生识记生字。
五、作业。
1、背诵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2、预习《小音乐家扬科》。
板书设计。
贝多芬。
盲姑娘。
知音。
弹奏。
想听。
感动。
再弹。
入神。
动情。
记录本。
陶醉。
激情。
月光曲教学报告及【第九篇】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第三学段(5~6年级)学生要“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而精读课文又重在方法的习得,依据文本的语言特点,在进行设计时,不仅仅停留在文本内容的理解感悟上,更重要的是让通过这一课的学习,能够掌握深入阅读文本的一种方法——联系上下文,通过抓住关键词来推想意思,辨析情感,体会表达效果。
1.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在品词析句的基础上读出文字的温度和内涵。
2.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贝多芬感情变化的原因,体会他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和同情。
3.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事物引起的联想,体会联想的作用。
推想文中关键词句的意思,辨析情感,体会其表达的效果,读出文字的温度和内涵。
体会联想的作用。
教师:ppt投影片。
学生:搜集有关贝多芬的课外资料。
一.揭示学习目标,复习导入。
1.简要回顾第一课时所学内容。
2.揭示本节课学习目标:我们今天这节课就以《月光曲》为阅读材料,采用抓文中关键词句来推想的方式进行阅读学习。
二.指导紧扣词句,学习推想。
1.出示词语,指名读,评议。
2.指导学生如何发现文中的重点词句。
3.理解“随便说说”,指名读词和含有“随便说说”的句子,相机评议。
4.同学们,有时候我们读文章,如果只读一句话,就有可能断章取义,就有可能有一个错误的引导,我们还必须联系上下文来读。
5.指名读读穷姑娘先前所说的那句话,推想一下姑娘说这句话时的真实内心?相机指导朗读,评议。
6.再次推想“随便说说“的深层含义。
7.从”随便说说“这个词语,我们不仅推想出了它的深层意思,还从中辨析了兄妹俩之间的情感。聪明的孩子们,这就是一种阅读方法啊!
8.重温这段感人的对话,指导学生在自由朗读的基础上分角色读。
9.从”随便说说“推想大音乐家贝多芬的内心活动。
三、自主品词,学会推想。
1.文中像“随便说说”这样值得去细细推想的关键词还有不少呢?现在请同学们默读文章的4~8自然段,默读就是拿起课本,心在读,脑子在思考,嘴里不出声。出示默读的要求。
2.生默读4~8自然段。
3.汇报圈出的重点词语及推想出的含义。相机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推想贝多芬的内心,并指导朗读。
四.推想联想,体会效果。
1.播放:《月光曲》,生倾听后交流发现。
2.作者是用哪一段文字描写了月光曲的内容呢?
3.师范读第九自然段,生一边听,一边圈出重点词句,后汇报交流。
4.推想联想的文字与音乐的关系。
5.推想联想的表达效果。
6.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7.推想贝多芬的内心。
五.总结运用。
1.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朗读、默读这样一些阅读方法,来阅读《月光曲》里的重点段落,抓住这些段落中的一些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来推想出它的意思,辨析它的情感,体会它们的表达效果,这就是中国的语言啊!往往普普通通的词语放到文中后,它就会有丰富的情感,无穷的意思,我们从各个角度去体会它,我们体会多了,这些词语触摸多了,就会有感觉,这就是语感。有了语感,语文学习就会更加顺利,更加得心应手了。
2.同学们,我们今天这节课主要就是学习这种阅读方法:通过抓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来推想意思,来辨析情感,来体会表达的效果。
3.布置作业。
月光曲教学报告及【第十篇】
教学目标:
1、掌握“茵”“蜡”“陌”“盲”“键”“粼”“霎”“录”八个生字;理解“谱写、幽静、蜡烛、失明、纯熟、陌生、清幽、琴键、陶醉、苏醒、飞奔、记录、莱茵河、霎时间、微波粼粼”等词语。
2、通顺、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九自然段。
3、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及在创作过程中的思想感情上的变化,体会音乐的魅力,感受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
4、分辨课文中哪些事物是实写,哪些是由音乐引起的联想,体会虚实结合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1、了解贝多芬是怎样创作出《月光曲》的,以及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
2、分辨课文中哪些事物是实写,哪些是由音乐引起的联想。
教学难点:
1、理解在叙事中进行恰当的联想,能使文章的表达更加充实、感情更深刻。
2、贝多芬的感情变化的原因,因为它关系到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激情来自何处。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音乐导入直入主题(3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新课了。学习之前老师想给一首音乐你们听听。
放音乐《月光曲》好听吗?喜欢吗?
有谁了解这首曲子?谁来说说。指名答。
生答:这首曲子叫月光曲。
生答:月光曲又叫月光奏鸣曲。
生答:它是贝多芬创作的。
同学们知道的真多!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第26课《月光曲》。
板书课题:26、月光曲。
二、课题着手初步感知。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细心的同学仔细想想,课题轻轻地告诉了我们什么?
生答:课文写的是月光曲是怎样创作的。
生答:课文写钢琴家贝多芬为什么要创作月光曲。
学生雀跃回答。
好。下面请同学们翻开课文第139页。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初读课文。
第一自然段——班长来读。第二、三自然段——课代表读。
第四、五、六、七自然段第一、二组读。
第八、九自然段第三、四组读。最后一段全班读。
同学自己评价一下,第一遍读得怎么样?还行吧!来,给自己一点儿掌声。
(二)扫除生字障碍。
把课文朗读了一遍,同学们有没有把自己认为重要的词语画下来啊?谁来说说,你都划了哪些词语。
点三个同学说说。
展示课件2。
来,看看大屏幕,同学们说的和老师分享的“月光曲教学报告及通用10篇”,并适当补充。
茵:大口一张来吃草 蜡:二十一日有虫来。
陌:一百把刀 盲:没有眼睛就成了盲人。
键:建设要用钱 粼:海面泛着微波鱼鳞长左边。
霎:有女冒雨而立 录:水冲山倒。
(三)整体感知。
展示课件3和课件4。
同学们自由朗读,回答:课文讲了月光曲谱成的传说。
回答非常准确到位,那老师想问问什么“谱成”和“传说”。指名答。
谱成:写作乐曲。
传说:民间流传下来的故事。可真可假。
四、走进贝多芬。
*学习第一段走进贝多芬。
老师来读读第一自然段,读完后请同学们告诉老师,你从第一自然段中知道了什么。
示范朗读。指名答。
生答:时间、地点、人物。
生答:知道了贝多芬是德国的音乐家,写了很多曲子,月光曲就是他写的。
关于贝多芬,你听过他别的作品吗,还知道什么?指名答。
生答:我听过他的《欢乐颂》和《致爱丽丝》。
生答:他是伟大的音乐家,被成为“乐圣”。
生答:他失聪了还坚持创作。
没想到,同学们知道这么多啊!让我们一起走进贝多芬这位伟大的音乐家。
展示课件5。
贝多芬是德国著名钢琴家,从小接受父亲的音乐训练,学会了弹琴和作曲。自1792年起,他一直定居在维也纳,后来成为德国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之一。自28岁起,他听力逐渐减弱,50岁时双耳完全失聪,但仍坚持创作。他生活在奥地利封建统治最黑暗的年代,对劳动人民十分同情。他一生创作了大量举世闻名的音乐作品,主要有交响乐九部、钢琴奏鸣曲三十二首。
五、课堂总结课后拓展。
学生雀跃回答。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啊?指名答。
说得不错!这节课我们欣赏了月光曲,学习了生字词,还没有掌握的生字词同学们课下要多写几遍,并从课题着手,通过朗读课文,从整体上感知了课文,下节课我们将继续深入的学习。
下课!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开门见山。
同学们,还记得这首优美的曲子吗?
上节课我们已经欣赏过了,好听的音乐总是听不厌的,它只会让我们的耳朵更灵敏,更具欣赏力。那么你们听明白这首曲子没有啊?要听明白一首曲子,就和要读懂1篇文章一样,我们需要了解什么?(创作的背景。创作的原因。)。
同学们都说到重点上了。那么月光曲是怎么谱成的呢?今天我们就来继续学习26月光曲。板书课题。
二、以读促讲深入分析。
(一)第二三自然段段。
这篇课文是关于月光曲谱成的传说。这个传说的故事是怎么开始的?
展示课件6 指名答。
生答:贝多芬去旅游演出,一天夜晚在河边散步,听到琴声。
生答:贝多芬晚上出去散步,听到了穷兄妹俩的对话。
课文的那个部分讲的是传说的开始?(第二、三自然段。)。
全班一起把这两个自然段读一下。
贝多芬听到的琴声是怎样的?(断断续续的。)。
什么是断断续续?(时断时续,琴声不连贯。)。
为什么贝多芬听到琴声就停下来?
生答:因为弹的正是他的曲子。他好奇谁在弹自己的曲子。
贝多芬意外地听到了有人弹奏自己的曲子。他做出了什么样的反应?
生答:贝多芬走近茅屋,琴声忽然停了,屋子里有人在谈话。
是什么人在谈话?
生答:一对兄妹。皮鞋匠和盲姑娘。
他们都谈了些什么?我们来读一读他们的对话。男生读哥哥的话,女生读妹妹的话,老师来读旁白。
同学们读得很流利。这里兄妹俩的话都是极富感情的,同学们在读的时候还应该注意到情感的变化。
展示课件7。
生答:她想听贝多芬弹琴的迫切心情。
生答:“多难弹啊”“多好啊”应该重读。
说得很准确,那么请同学来给我们试试。读得可以。再请一位同学试试,不错。全班同学一起把盲姑娘的这句话读一下。
2、妹妹这么渴望听贝多芬弹琴,哥哥听了,怎么说?
生答:“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
哥哥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生答:不可能买入场券,买不起。
哥哥心里明明知道妹妹的愿望,可是他无法为妹妹实现,心情又是怎么样?
生答:他很同情妹妹,他也希望妹妹可以去听演奏会,只是家里的条件太差,他失望,很难过。
如果你有弟弟妹妹向你提出要求,你想帮他但又做不到,你会觉得怎么样。
生答:很抱歉。
那请你读读哥哥的话,把对妹妹的歉意读出来。
指生读。
生答:妹妹很懂事。
生答:妹妹听出哥哥话中的不安之意,是个很体贴的人。
那她想听贝多芬的演奏真的是随便说说的吗?
生答:不是。
既然不是,她怎么说是随便说说?
生答:她知道哥哥难过,这是安慰哥哥的,她应该是很疼哥哥的。
全班同学一起来读读妹妹安慰哥哥的这句话。
同学们,盲姑娘把自己的愿望轻描淡写为“随便说说”,很凄楚,包含着对音乐的热爱,更体现出她与哥哥相互体贴,手足之情让人感动。由于国情,我们国家实行计划生育,许多家庭只有一个孩子,手足之情越来越珍贵。同学们,我们要爱自己的兄弟姐妹。
(二)第四—七自然段。
贝多芬听到这里,推开门,走进去了,他看到了什么,他想到了什么,他又是怎么做的?请同学们自由读读第四到第七自然段。读完以后四人小组讨论一下,然后可以回答,也可以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展示课件8。
1、进了茅屋,看见了屋子里怎样的景象?
生答:茅屋里点着一只蜡烛,床前有架旧钢琴。
这说明了什么?
生答:说明家里很穷。
从哪里看出来?
生答:没有灯,只有一只蜡烛,烛光微弱。
微弱是什么意思?
生答:小而弱。
在这样的环境里兄妹俩在做什么?
生答:男的在做皮鞋。弹钢琴的是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脸很清秀,可是眼睛失明了。
清秀什么意思?
生答:美丽而不俗气。
2、贝多芬心里是怎么想的?
生答:他很同情穷兄妹俩,想满足盲姑娘的愿望。
生答:他想弹琴给盲姑娘听。
3、贝多芬是怎样做的?
生答:他弹了盲姑娘刚才弹的曲子,然后又弹了一首。
就从贝多芬的这个举动,你觉得贝多芬是个怎样的人。
生答:他不仅是个伟大的音乐家,他还很有同情心,为一个素不相识的盲姑娘弹琴说明他对贫穷的人很同情。
生答:他很正直,很想帮助穷人。
4、贝多芬弹琴怎么样?课文中怎么描写的?
生答:贝多芬弹得很投入、很纯熟、很有感情。
生答:课文没有直接描写。
那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答:“盲姑娘听得入了神”,她听入迷了说明他弹得很好。
生答:“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这位同学读出了盲姑娘的话,找得很准确。
纯熟是什么意思?(技术熟练)。
盲姑娘听到贝多芬的演奏,心情怎么样?
生答:激动、惊喜、赞美。
同学们要注意读出这种心情。指生读。全班读。
5、学生提问:为什么贝多芬弹了一首,要再弹一首?
小组讨论。指导。指名回答。
生答:因为盲姑娘爱音乐,懂音乐、热爱音乐。
生答:因为贝多芬同情她。
生答:因为贝多芬遇到盲姑娘就像伯牙遇到钟子期一样遇到知音。
……。
肯定学生的回答。强调贝多芬对盲姑娘的同情和理解是贝多芬创作的感情基调。
(三)第八至十自然段。
再弹一首,下面弹的是哪一首啦?(生:月光曲)也就是课文的高潮部分。在优美的环境中,贝多芬创作了《月光去》。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像一下。
示范读第八自然段。
这一段意境优美,朗读时应是徐缓、抒情的基调。指导学生读,个别读,分组读。
生答:没有。通过皮鞋匠的联想表现出来的。
生答:他好像面对着大海,……。
……。
皮鞋匠的联想勾勒了月光曲景象的三层变化:月亮升起,海面平静;月亮升起,穿过微云;月光照耀,风起浪涌。这些也正是月光曲的三个乐段:轻松舒缓,渐强发展,高昂激越。
展示课件9。
皮鞋匠看到的都是真实的么?课文中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的?同桌之间互相讨论一下。
生答:“他好像面对着大海……到……一个连一个朝岸边涌过来……”是虚写的。
生答:“皮鞋匠看看妹妹……到……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是实写。
生答:她仿佛也看到了……是虚写。
盲姑娘的表情是皮鞋匠看到的实在事物。“她仿佛也看到了”是他看到妹妹的表情产生的联想,盲姑娘懂音乐,能理解,感受到贝多芬弹奏的内容。她再一次听得出了神说明贝多芬创作成功了。
同学们,不直接描写,而采用虚实结合,有什么好处?
生答:这样有利于表现人物的心理、性格等等,还能是文章更具体,形象……。
补充指导。
全班朗读最后一段。展示课件12。
陶醉、苏醒分别是什么意思?
陶醉:很满意地沉浸在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
苏醒:昏迷后醒过来。文中指兄妹在美妙的琴声中回过神来。
这两个词说明什么?
生答:也说明贝多芬创作成功。
思考月光曲是怎样被记录下来的?
生答:他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功夫。
为什么要飞奔?
生答:因为是即兴创作的,不赶快记下怕忘记。
哦
三、回顾课堂布置作业。
同学们,我们这一课已经学完了。我们了解了一位伟大的音乐家;知道了他的其中一首名曲是怎样被创作出来的。他有一个信念:音乐应该为大众而做!这是多么高尚的情怀啊!
希望同学们课后背诵第九段,摘抄课文中自己喜欢的语句。多听听贝多芬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