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总结报告 >

农村经济调查报告5篇

网友发表时间 2678479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农村经济调查报告5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农村经济发展调研报告【第一篇】

一、xx地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一)基本情况

xx地区辖7县1市,现有总人口万人,其中农业人口万人,农村劳动力万人,乡村从业人员万人。国土面积26853平方公里,耕地总面积万亩(其中,水田万亩,旱地万亩),保障灌溉面积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

(二)20xx年农业农村经济情况

1、预计20xx年,xx地区国民生产总值(GDP)60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331元/人,其中:工资性收入85元,家庭经营收入1850元,财产性收入元,转移性收入360元。

2、主要农作物生产值情况:20xx年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万亩,产值亿元,(其中,玉米万亩、亿元,铃薯万亩、亿元,水稻万亩、亿元,小麦万亩、亿元,油菜万亩、亿元;蔬菜万亩51亿元,烤烟万亩、亿元,茶叶面积万亩、亿元,中药材万亩亿元。预计20xx年粮食产量万吨,占全省粮食总产的%。畜牧业肉类总产万吨,其中生猪万吨、产值亿元,肉羊万吨、产值亿元,肉牛万吨、产值亿元,预计20xx年xx地区肉类总产万吨,占全省肉类总产的%。

3、农业产业化经营情况:至20xx年12月,全区共有龙头企业97家,其中部省级龙头企业21家,地市级龙头企业97家,拥有资产xx亿元,20xx年营销总额亿元,带动农户130余万户;全区已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943家,社员28945户,合作社拥有资产亿元,流转土地万亩。

20xx年农村沼气建设投入建设资金11475万元,xx农村户用型沼气池万口,大中型沼气池3口,沼气后续服务站95个,现全区建成农村户用型沼气池万口,适宜建池覆盖率达到29%,综合三改配套率达到62%。

二、“十一五”期间,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情况判断

“十一五”期间,xx地委、行署认真落实xx试验区的相关精神,紧紧围绕“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农业结构调整为抓手,结合本地实际,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在确保粮油生产稳定发展的基础上,以生态畜牧业、马铃薯、蔬菜、茶叶、水果、中药材等优势特色产业为重点,优势特色产业快速发展。

(一)粮油生产总量不断增加,单产水平不断提高

在粮油生产上,以稳定发展,确保粮食基本自给为目标,通过加强优良新品种推广、农业先进适用技术试验示范和推广普及,在稳定粮油作物播面的同时,努力提高单产,实现粮油生产稳定发展。20xx年与20xx年相比,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950万亩左右,,粮食总产由万吨增加到20xx年的万吨,粮食单产水平由262公斤/亩,提高到276公斤/亩,全区粮食需求总量约322万吨,常年生产量达到270万吨,调入量万吨(主要是粮食品种之间的调剂,其中大米约14万吨),调出3万余吨,总体看来,粮食基本实现自给。油菜种植面积万亩,常年总产xx万吨左右,单产xx公斤,并以xx康星油脂有限公司为龙头,促进了油菜产业化的快速发展。

(二)农业生产结构逐步调整,优势特色产业初具规模

“十一五”期间,xx地区结合本地实际,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抓手,以生态畜牧业、马铃薯、蔬菜、茶叶、水果、中药材等优势特色产业发展为重点,通过政策引导和扶持,强化投入力度,以良种繁育为基础、基地建设为中心、标准化生产为保障、产业化经营为动力,加快优势特色产业的快速发展。

1、生态畜牧业发展迅速。

xx地区充分发挥具有污染小、天然草场面积大(万亩),灌木林(630万亩)、林地(1800亩)资源丰富,农作物秸秆总量大(年生产量326万吨),绿肥种植广(300余万亩)、人工草地保留面积大(80万亩),饲料来源广泛(年可用于饲料的粮食和农副产品200余万吨)等优势因素。以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的重点,突出抓好规模养殖和服务体系建设,扎实推进“创新工作机制、调整生产方式、提高科技含量、组建合作组织”的四项措施,强力推进生态畜牧业的发展。20xx年与20xx年相比:肉类总产由万吨增加到33万吨(增加112%),畜牧业产值由亿元增加到67亿元(增加164%),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由%增加到38%(提高1个百分点),养殖户由万户发展到万户(增加倍),养殖业收入由元增加到631元(增加219%),养殖业收入占农民纯收入比重由%提高到%(提高个百分点)。按照规划至20xx年,xx地区投入发展畜牧业的资金稳定在3亿元,养殖户达12万户,肉类总产增加到50万吨,产值达200亿元,占农业总产值50%,养殖业收入达20xx元,占农民纯收入比重增加到30%,培育龙头企业5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20xx个,至20xx年,xx地区畜禽生产量上升至全省第二位。

2、马铃薯产业稳步发展。

xx地区充分利用海拔高、气候冷凉、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等优势条件大力发展马铃薯生产。通过加强马铃薯良种扩繁体系建设,大力推广脱毒马铃薯,加强马铃薯市场建设,加快马铃薯加工业发展等措施,促进马铃薯产业的稳定发展。现xx地区成为国家确定的马铃薯种植发展优势区域,成为全国马铃薯四大主要产区之一,成为我省马铃薯最大产区。20xx年与20xx年相比:马铃薯总产值由亿元增加到亿元(增加倍),种植马铃薯农户由40万户发展到86万户(增加2倍),马铃薯单产水平由公斤/亩提高到1278公斤/亩,马铃薯收入占农民总收入比重由%提高到%(提高个百分点)。按照规划至20xx年,xx地区投入马铃薯产业的资金达到5000万,种植农户达90万户,马铃薯总产值达xx亿元,占农民收入比重增加到12%,马铃薯龙头企业发展到xx家,马铃薯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xx个。

3、蔬菜产业规模迅速扩大。

xx地区充分利用海拔跨度大、生态类型丰富,交通(铁路、公路)建设加快等有利条件,通过强化标准化蔬菜基地建设,加快蔬菜基础设施建设和加大对蔬菜产业扶持力度等措施,促进蔬菜产业的快速发展。20xx年与20xx年相比:蔬菜种植面积由万亩增加到万亩(增加倍),蔬菜总产值由亿元增加到51亿元(增加倍),蔬菜单产水平由公斤/亩提高到公斤/亩,种植蔬菜农户由135万户发展到170万户(增加40万户),蔬菜收入占农民总收入比重由%上升到%(上升个百分点)。按照规划至20xx年,xx地区投入蔬菜产业的资金达到1亿元,种植农户达180万户,蔬菜总产值达90亿元,占农民收入比重增加到20%,蔬菜营销与加工龙头企业发展到50家、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xx个。

4、茶叶产业迅猛发展。

xx地区充分利用荒地、坡地资源丰富,宜茶面积大等优势条件,以茶产业作为生态治理、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通过强化政策和资金扶持,全面整合“乌xx”、“三xx”、石漠化治理、整村推进等工程(项目)资金发展茶产业,以新茶园种植及无性系茶苗推广应用为基础,加快准建立茶园基地建设和无公害及有机茶产地认证,促进茶产业快速发展。20xx年与20xx年相比:茶叶总产值由亿元增加到亿元(增加倍),种植茶叶农户由万户发展到万户(增加2倍),茶叶收入占农民总收入比重由%提高到%(提高个百分点)。按照规划至20xx年,xx地区投入马铃薯产业的资金达到亿元,种植农户达35万户,茶叶总产值达30亿元,占农民收入比重增加到xx%,茶叶龙头企业发展到20家、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xx个。

5、特色经果产业加快发展。

xx地区充分利用海拔跨度大、生态类型多样的有利条件,以xx苹果、xx核桃等为重点,整合“三xx”生态保护项目、退耕还林巩固成果项目、国家生态功能区建设项目和争取国家、省级精品水果项目,加大特色经果业资金投入力度,加快土地流转,以特色产业基地和精品示范基地建设为基础,以水果产业基地高标准建设为抓手,全面推动特色经果业的发展。

6、中药材产业呈快速发展之势。

xx地区充分利用xx半夏、大方天麻、xx百合等一批地道药材在国际国内影响较大的优势,通过制定规划、加大投入力度,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基础,以示范基地建设为核心,以“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基地”产业化经营模式为主体,加快中药材种植向规模化、规范化发展,促进了中药材产业的发展。20xx年与20xx年相比:中药材种植面积由8万亩增加到万亩(增加倍),中药材总产值由亿元增加到亿元(增加倍),种植中药材农户由万户发展到万户(倍),中药材收入占农民总收入比重由%上升到%(增加43倍)。按照规划至20xx年,全区中药材种植农户发展到12万户,中药材总产值达到30亿元,中药材收入占农民收入比重增加到,中药材龙头企业发展到3-5家、中药材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xx个。

(三)优势特色产业占农民收入比重不断上升

优势特色产业的快速发展,优化了产业结构,提高了生产效益,不断发展成为xx地区的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中最大的增长点。20xx年与20xx年相比,优势特色产业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比重,由%上升到%,已成为农民收入中最大比例部分。同时,随着优势特色产业的不断发展,产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产业集成度的不断上升,优势特色产业的经济效益也将更加凸显,为该区生态治理、脱贫致富,以及为xx地区乃至全省“工业化、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投入力度不断加大

“十一五”期间,既是xx地区获得投入最多的时期,同时也是xx地区各地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投入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力度最大的时期。据统计,xx地区在生态畜牧业、马铃薯、蔬菜、经果、茶叶、中药材等优势特色产业投入上,20xx年与20xx年相比,由亿元增加到亿元,投入增加倍。其中:生态畜牧业投入资金由1255万元增加至34887万元(增加倍);马铃薯产业投入资金由20xx万元增加至4200万元(增加倍);蔬菜产业投入资金由590万元增加至4580万元(增加倍);经果产业投入资金由20万元增加至3180万元(增加xx9倍);茶叶产业投入资金由500万元增加至9460万元(增加倍);中药材产业投入资金由900万元增加至985万元(增加倍)。经果业、生态畜牧业、茶产业、中药材产业成为投入增加最多的产业。

(五)产业化发展不断加快

“十一五”期间,xx地区结合优势特色的发展,以加快产业化发展为核心,通过扶持和培育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引导和促进“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基地”产业化经营模式发展,促进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扩大产业基地规模,促进优势产业区域的形成,提高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和集中度,加快农产品名特优品牌建设,加快产业化发展。20xx年与20xx年相比,xx地区在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方面的龙头企业由20家发展到6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从无到有,发展到784个。目前,全区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300家,固定资产达xx亿元的龙头企业有75家,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xx55个。建成特色经过林130万亩、生态畜牧业人工种草基地万亩、商品蔬菜基地万亩、茶叶基地万亩、中药材生产基地万亩,较20xx年分别增长65%、87%、11%、217%和228%。累计获得无公害产地认定61个,面积万亩;产品认证47个,年产量万吨;有机农产品认证20个,绿色食品认证1个,质量管理体系认证9个;获xx名牌产品称号9个、省证明商标xx个,地理标识产品4个,专利授权4个;获xx省名特优产品27个,地区优质农产品认证130个。目前,全区已建成优势特色产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400余个,初步形成以xx、xx为主的优质肉羊产业带,以xx、xx、xx、xx、大方为主的马铃薯商品薯产业带,以xx、大方、xx、xx为主的夏秋反季节蔬菜产业带和以大方、xx、xx、xx为主的优质辣椒产业带,以xx苹果、xx核桃、xx樱桃、xx柑桔为主的精品果业产业带,以xx、xx为主的高山生态有机茶产业带,以xx半夏、大方天麻为主的中药材产业带。此外,xx地区的xx县获“中国南方马铃薯之乡”,大方县获“中国皱椒之乡”及“中国天麻之乡”,xx县获“中国竹荪之乡”,xx县获“中国贡茶之乡”,xx县获“中国高山生态有机茶之乡”等称号。

(六)结合实际,制定了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的规划

xx地委、行署及相关部门结合本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提出了“十二五”期间,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的“3321”工程,即:建设300万亩草地畜牧业、300万亩特色经果林、300万亩蔬菜,200万亩茶叶、200万亩中药材。配合3321工程的实施,提出了建设特色农业基地建设工程和“十带百园”(xx个5万亩以上的的xx大特色产业带,3个5000亩规模以上的特色农业示范园),具有全区的战略高度。另外,xx地区根据本地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情况,结合省的“十二五”发展规划,分别制定了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规划、马铃薯产业发展规划、蔬菜产业发展规划、特色经果林发展规划、茶产业发展规划、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及油菜油脂产业发展规划等。这些规划的制定,进一步明确了该区域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的定位、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对于下一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七)不断建立和完善政策支撑体系。

20xx年以来,地委、行署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若干政策的意见》(毕地党发[20xx]6号)、《关于建设特色农业基地的意见》(毕地党发[20xx]12号)、《关于实施“三万”农业示范工程推进特色农业基地建设的意见》(毕地党发[20xx]13号)、《关于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水平的意见》(毕地党发[20xx]19号)、《关于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土地规模经营的意见》(毕署发[20xx]3号)、《关于推进马铃薯产业发展的意见》(毕署发[20xx]6号)、《关于大力推进特色林果产业发展,促进生态建设和农民增收的意见》(毕地党发[20xx]17号)、《关于促进生态畜牧业发展的意见》(毕署发〔20xx〕26号)、《关于加快高山生态有机茶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毕地党发[20xx]16号)、《关于加快蔬菜产业发展的意见》(毕地党办发[20xx]2号)等一系列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政策文件,提出加快发展马铃薯、草地生态畜牧业、特色经果林、蔬菜、高山生态有机茶等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明确提出了“做优基地、做大产业、做强加工、做响品牌、做活市场”,“贸工农、产学研一体化”的产业化发展思路,在全区组织实施“3321”工程即特色农业基地建设。

三、xx试验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一五”期间是xx试验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最快时期,但是,由于该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人口众多,自然条件生态环境较差,在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尚存在以上方面问题亟待解决:

一是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差。

一方面由于该区域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较差、山高坡陡、水土流失严重、人口多,另一方面该区域经济发展相对滞后,长期以来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严重不足,农业生产的基础条件差,受自然灾害影响大。目前区域内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在保灌田土的覆盖面、人均半亩口粮田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以及农业生产和产业发展的水、电、路配套等方面严重滞后,亟待改善。仅靠试验区自身力量,短期内难以解决,要实现试验区农业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必须下大力解决农业生产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

二是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的完善。

虽然xx试验区结合当地实际,不断深化改革,创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在土地制度改革试验、林权制度改革试点,财政扶贫资金贴息、信用社贷款的扶贫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改革创新的力度和深度有待提高,特别是作为“先行先试”的试验区,在政策优惠制定方面,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体系改革与建设方面,在农业科研机构体制改革方面,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投融资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方面,在调动农业科研、技术推广人员工作积极性,建立合理的分配制度等等方面,均需要进一步加大改革的力度,建立起调动多方积极性,促进当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新体制新机制,确实提高该区域在发展农业农村经济中的承接能力。

三是投入力度亟待增强。

“十一五”期间,从中央到省,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相关政策,特别是对xx试验区新一轮改革发展工作给予最大力度的支持,xx试验区成为投入增长最快、增长最多的时期。但由于该区域长期投入严重不足,欠账较多,加之区域内原有的自然经济条件较差,从改革开发以来相比较,无论是投入的总量,还是人均的投入量,xx试验区均处于较低水平,投入力度亟待加大。

四是科技支撑能力较弱,农民科技文化素质较低。

近年来xx试验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取得显著进步,特别是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快速发展,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区域内农业生产的方式较粗放、良种覆盖率和良法到位率不高,标准化规范化技术的普及率不足,农产品科技含量低等问题较普遍,随着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科技支撑能力弱的问题也日渐凸显,区域内的农业科技研发能力、科技储备能力、农业技术推广与示范能力、产业化升级的科技支撑等都还较弱,迫切需要得到加强。xx试验区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年,低于全省人均受教育年限为年水平,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低,接受新知识、技术能力的能力弱,特别是试验区农村大量的青壮年外出务工,滞留农村的多是老年、妇女和儿童,农业生产劳动力素质亟待提高。

五是保障体系有待健全。

xx试验区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在良种繁育体系建设,产业技术支持体系建设、标准化规范化技术基地建设、农产品加工体系、市场营销和信息体系建设等方面,有待加强和完善。

四、对促进xx实验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关建议

xx试验区成立以来,受到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相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关于支持xx试验区新一轮改革发展工作推进建议方案的要求》精神,积极支持xx试验区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xx试验区人口数量、国土面积是全省第二大的地区,贫困人口是全省最多的地区,是全省具有重要战略的地区。加快xx试验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对于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十二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xx地委、行署及相关部门结合本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提出了“3321”工程(300万亩草地畜牧业、300万亩特色经果林、300万亩蔬菜,xx万亩茶叶、xx万亩中药材),结合工程的实施,制定了建设特色农业基地建设工程和“十带百园”(xx个5万亩以上的的xx大特色产业带,113个5000亩规模以上的特色农业示范园)措施,明确各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的定位、发展思路和目标,思路清晰。

我们认为:在促进xx试验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要始终坚持实施“工业化”、“城镇化”带动战略,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发展,用产业化理念推进农业产业发展,用城镇化理念促进农村发展,进一步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在巩固粮食基础的前提下,要以创新体制机制为动力,市场为导向,科技为支撑,项目为载体,良种良法配套为基础,规范化基地建设为重点,产业化发展为保证、提高农民科技素质为根本,下大力推进优势特色产业发展,促进试验区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

1、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措施,加快体制机制建设。

充分发挥试验区“先行先试”的有利条件,加大改革创新步伐,要创造更宽松的政策环境,制定更有力的政策措施,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加快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体系改革与建设,加快试验区农业科研机构体制改革,创xx建立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有效机制,建立充分调动社会各类资源积极参与试验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新体制新机制,为试验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2、加大对试验区支持力度。

从中央、省级层面,要制定对xx试验区更大的支持政策,在项目、资金、人才等各方面,进一步加大对xx试验区的支持。特别是要加强试验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在水利设施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水电路配套等多方面给予更大支持。

3、加大对试验区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的支持。

一是建立xx试验区与省级农业主管部门、省级农业科研机构建立紧密联系的专家团队制度,充分利用专家资源优势,为试验区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出谋划策,充分发挥专家团队优势,获得信息、技术、人才、资金等方面更大的支持。

二是建议xx试验区农业主管部门,按照确定的重点发展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加强与部、省相关部门单位的联系,组成特色产业专项考察调研组,深入试验区开展专项调研,从全省发展的战略高度,对试验区各优势特色产业,再次进行科学合理的定位进一步理清产业发展思路、明确产业发展的措施,促进区域产业之间的合理衔接,强力推进该区域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

三是省级农业主管部门在农业产业化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农田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农业机械化发展和农民科技培训等方面,将xx地区纳入优先支持和建设范围。

四是试验区政府、农业部门,要充分考虑各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总体布局,充分整合有效资源,促进产业发展的有机衔接,共同推进产业协调发展。

农村经济发展调研报告最佳范文【第二篇】

一、概述

报告基于对xx市xx县xx村xx组的15户村民、村委会工作人员、农村医疗卫生所的走访调查写成。以xx村为例,报告主要描述了山区居民的经济,涉及医疗养老等情况,列出了山区经济落后带来的突出问题,分析了解决方法和建议,力求为山区发展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线索。

二、调研背景与调研目的

(一)调研背景

我国近14亿的人口中,近一半仍然是农民。当前中国经济和社会迅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综合国力显著提高。但是,发展的背后,城乡差距、贫富悬殊带来的社会矛盾不容忽视。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摆在党和国家面前的重要任务,只有相信农民、依靠农民、处理好“三农”问题,党的执政地位和执政基础才能够得到巩固。

(二)调研目的

1、通过调查,深入了解山区经济发展情况,进而让更多人对山区发展有更深入系统的了解。通过分析总结发现国家政策在贯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对农村经济带来的影响,为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出谋献策。

2、学以致用,通过实地的调查研究,调查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山区的发展历程,积极提高自身社会交际能力,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为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三、报告的不足之处

本报告主要是描述了xx村xx组村民的经济状况。由于走访调查的住户不够多,问的问题不够全面,数据事实不够充分,对于一些问题,村民可能没有完全讲出事实,一些涉及到收入的问题村民多是说了大概,无法准确知道,对xx村村民的经济、医疗等问题的分析缺乏理论基础。因此,本报告参考了部分官方统计数据。

四、xx村的基本情况

(一)xx村的简要介绍

xx村位于云南省xxxx县小草坝乡,属于山区。距离镇18公里,占地面积28。3平方公里,海拔1500米,年平均气温17。7℃,年降水量1200毫米,适宜种植玉米、洋芋、芸豆等农作物。有耕地4261。5亩,其中人均耕地1。3亩,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为主。该村已通电、通路,无路灯。

该村建有党支部1个,下设3个党小组,团支部1个,下设17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830户,其中农业人口3208人,劳动力1543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920人。

(二)xx村居民的经济收入及其获得方式

1、村内经济状况

村里大部分青壮年都外出打工,村里有很多的留守儿童,及孤寡老人。村里人使用特有的灶台,用柴、煤烧火,或者用电磁炉烧饭。这里有两道家家户户都会吃的菜,一是炸土豆,二是煮四季豆。

从数据上看,大雄村2009年农村经济总收入961。8万元,全村外出务工收入112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317人,在省内务工62人,到省外务工255人。

2、历史经济情况及变化

3、居民收入来源

3、1外出打工

这几年来,大部分剩余劳动力都到沿海地区(广东、浙江等)去打工,赚来了不少钱,他们把打工赚来的钱一部分用于生产、生活费用,另一部分用来修建房屋。

3、2在家务农

3、2。1种植天麻

天麻是xx村的土特产,有特殊的药用、保健功能,丰收季节最高价格能达到一百多元/斤。2013年,鲜天麻产量预计1000万公斤,产值预计近8亿元。越来越多的xx群众通过种植天麻走上致富之路。

种植天麻需要本钱买菌种等,还需要时间和精力,过年那段时间是天麻成熟的时候,要带上狗上山守着天麻,以防被偷。老年人年纪大了都不种天麻,家里穷的也不种天麻。有的人家种七八百窝(“窝”是单位,一窝长宽约20cm,长约40cm),天麻年收入在5-6万元。有的是天麻大户,如隔壁村有一年种天麻收入十几万元的例子。

政府从去年开始对xx村种天麻进行补贴,去年2000元/亩,今年4000元/亩。

3、2。2其他作物及牲畜

村里人除了种天麻,土地就用来种苞谷、土豆等,然后养一两头猪,有的还养几只兔子。一般都是家里自己吃,不卖。有的人家种的苞谷不能自给自足,苞谷种的不够,要买苞谷,价格约在140元/百斤。十几年前xx村种过水稻,但产量不高,现在都不种了。有的家庭父母会出去打短工,2-3个月一次;或是父亲在外打工,母亲在家务农(种植天麻)。

3、3其他

由调查结果可以发现,大雄村村民打工、打工加务农是主要的收入来源。对于一个农村村民来讲,他的经济收入方式并不总是单一的,对于一个家庭来讲,家庭成员选择的收入方式可以不同,家庭的收入方式越多,这样的家庭就相对越富裕。

(三)xx村其他情况简述(教育、医疗、养老)

1、文化教育

xx的小孩一般是没有学前教育的,一般从6岁开始在村子里上小学,小学不收学费、书本费,只是自己买辅导资料,也就是说学生上学基本不花钱。学校中午提供一顿免费的午餐。这里的小学连做饭的有11个老师,教200多个学生,老师几乎每个学期都换,有的老师也会搞点副业自己买地种天麻。这里上语文数学科学品德四科,不上英语课、体育课,学生一般5:30-6:00起床上学。小学毕业后最多有七八个孩子会去xx读中学,一半的人会在小草坝读中学,剩下的人就不上学了。

农村小孩从小在家十分独立,要忙着洗衣做饭等家务活,有时还得帮大人干农活。农村大部分小孩平时衣服都很旧,衣服上有一两个破洞是常有的事,没有经常洗衣、洗澡等卫生习惯。

在小草坝的初中阶段是这里的孩子能否继续接受教育的关键,成绩好的会去xx读高中,成绩差的而家里富裕的父母想让孩子读个书的会送孩子去读卫校、职高,这两种学校有政府的支持,对农村来的学生都有学费优惠和生活补贴。村子今年考了一个大学生,总共加起来有七八个,农村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少,考上了大学基本上就算是走出了农村。

3、医疗卫生

到2009年底,全村参加农村合作医疗2952人,参合率92。02%;享受低保171人。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所和乡卫生院。

采访中我们得知,村里的人大都有农村医疗保险,一年90元/人,前年40元/人,去年60元/人,每人每年普通医药补偿60%,报销费用封顶线为400元。村里从2013年开始实施农村医疗保险,2003年村里开始有卫生所并开始合作医疗,我们采访的医生工作了35年,2003年以前是赤脚医生。

卫生所的医生都要有农村医生资格证才可上岗,每年会组织一些培训,这个卫生所有三个医生,两个人轮流上一个月的班,上班时月工资是3000元左右,不上班的一人有基本工资一千多元。村里每年都有免费体检(针对15岁以上的村民),由本村卫生所负责。

救急车辆拒绝进村,山区里的人即使受伤严重也要自行坐车到镇上医治。

村里对垃圾处理方式是焚烧,没有填埋,但有的村民是直接倒在河边,日积月累,对山区的环境承受能力造成严重的损害。

4、养老保险、低保补助等

访问中发现村中有些老人年轻时当过兵,现在有补助金;养老保险老人几乎都有,一个月能得到五六十元补贴;低保有的有一个月七八百,有的一个月一百。总的来说,低收入人群得到的补助极少,这也是造成其家庭经济贫困、教育落后的重要原因。

五、山区经济滞后带来的问题

(一)山区留守儿童居多,教育资源缺失

山区工业发展少且缓慢,通常属于劳务输出地,为了增加家庭收入,很多父母会把自己的孩子留在家里,由爷爷奶奶或亲戚照顾,自己外出工作挣钱。上一代人大多受教育程度不高,不少家长特别是母亲受教育不多,甚至是文盲,缺乏培养人才和科技兴农的现代意识。另外,由于物质生活较为贫困,精神文化生活的不丰富,使得一些学生父母形成没有文化照样过日子的思想,对孩子疏于管教。总的来说,孩子缺乏一个令他们健康成长的环境。

另外,山区学校学生数量、教师数量少,一名教师承担多年级的教学任务的现象十分常见,学校教学设备少(桌椅不统一、缺乏多媒体教学设施),山区学校选址不恰当的情况多(xx村的小学布局在半山腰,旁边多坟墓,家长和学生都颇有抱怨)。加之家长对教育认可率较低,造成山区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偏低。

(二)山区农业劳动力缺失

农村的一个主要体现,就在于一个“农”字,农业为本的思想古已有之,现状则是严重的重工、商,轻农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很多劳动力选择了外出打工的赚钱方式,农村出现了“有地无人种”、“有人无地种”两种极端情况。前者是对土地资源的浪费,后者则造成了盲目开垦山地的情况,加剧了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由于青壮年的外出务工,山区土地缺少人力耕种的情况也逐渐严重。

(三)山区老年人负担加重

农村也遭受着人口老龄化越来越严重的困扰,在山区里面,由于观念落后,许多老人家不但要把儿女抚养成人,还得承担孙子的养育义务,无形中增加了山区老年人的经济负担。他们不像城里人那样有退休金、有住房公积金、有养老保险金,更多的,是依靠在外打工的儿女寄回来的微薄收入。山区农民的经济收入增长无法赶上物价的上涨步伐,造成山区老人的生活负担也越来越重。山区老龄化、空巢老人,这些问题也成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建设的制约。

六、山区经济发展滞后的原因分析

(一)地理环境闭塞

贫困山区自然条件较差,居住点布局分散,山谷坝子地形多,交通不便。在很多村子,高山、峡谷、河流把村寨分隔成了一个个封闭的小世界,彼此间“说话听得见,走路要半天”。人们很少走出去,生活以自给自足为主,继续着落后的生产方式,继续着封闭的思想。更重要的是,地理环境闭塞造成的交通不便制约了经济产物的输出和工业的发展。

(二)农业技术落后

山区农业发展主要还是停留在小农经济水平,各家以传统的生产方法种自己的地,规模效益小。此外,农民没有足够的学识和能力来抵御自然灾害、缺乏新型农业机械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农业发展举步维艰,以发展第一产业为主的山区经济自然就受到了不良影响。

(三)自然灾害频繁

“无灾不成年”是对xx自然情况的描述,山区频发的自然灾害以地震、泥石流、滑坡为主,xx县也深刻地体现了这个自然特征。由于自然灾害的影响,xx县的经济发展情况受到严重挑战,已成为影响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而且对家庭也是一个巨大的负担。

(四)公共服务缺失、政府监管不力

访问中,有一个家庭,奶奶年龄七十六,要养大两个都是孤儿的小孙孙。奶奶有四个子女,两个儿子都去世了,女儿有一个出嫁,有一个外出打工,两个都很久才回来看老人,也没钱寄给老人。奶奶病得面无血色、吐字无力,但不敢去看医生,“没钱啊,看不起”。老人有低保,一个月100元,加上那个大的孙孙也有,总共200块一个月。

像这种情况的人不少,为什么补助这么少呢?家里这么贫穷难道没有救助?老人讲:“没人管啊,村委会的人不管。有好处都给自己屋里了,国家有政策,到了村里,都是自己捞好处!”在走访的学生家里,还有很多自己带着孙孙的孤寡老人,每个家里情况也各不相同,家里一贫如洗却没有得到政府的救助,真是让人痛心!

此外,山区教育中如办学条件、提高农村师资队伍建设情况不容乐观;山区居民重大疾病保险、养老保险等受惠的范围仍不够大;山区村务公开不明确、办政能力存在不公平现象仍旧存在。整合利用现有设施场地和资源,构建农村基层综合公共服务平台,让政府人员实实在在地为人民服务,是当前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为经济发展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的重要任务。

七、关于山区经济发展的建议

(一)经济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济建设,主要指在全面发展农村生产的基础上,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民的富裕,努力缩小城乡差距。

1、增加农民收入,挽留青壮年劳动力。因地制宜发展当地的农、工、商业,增加就业岗位,拓宽农民就业渠道,使农村部分青壮年劳动力离土不离乡。发展山区的金融服务,给山区信贷提供更多的优惠,以鼓励经济的发展。

2、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增强农产品在市场上的综合竞争能力。例如,建立xx县小草坝野生天麻种质资源保护制度,并将以小草坝为中心发展种植基地。鼓励土地流转制度创新,争取让山区的土地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农民收获更多的经济效益。只有这样,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才有意义。

(二)文化建设

文化对经济具有反作用,科学文化的发展为经济提供精神动力、促进山区经济的发展。山区在财政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困难,当前中央财政应当担负起精神文化重要的甚至是全部的份额,政府在投入资金方面,可以适当地对山区倾斜,增加对教育、文化类设施以及活动的经费投入。同时,还可以广泛吸收社会资金,合理配置教育和文化资源、提高山区教师队伍的素质,以加快山区精神文明建设,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基础。

(三)社会建设

1、发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逐步实现山区养老保险的全覆盖。积极推行新型合作医疗,给予更实惠的财政补贴,让农民看得起病。再者,要加大对低保户、贫困户的补贴力度,根据经济发展的步伐,提高保障金额,帮助低收入人群走出困境、使老年人“老有所依”。

2、在环境上,应该借鉴先进城市的做法,逐步推行垃圾分类和回收的做法。减少随处堆放垃圾、焚烧垃圾,保持人居环境的整洁卫生,预防疾病的传播;另外,要切实做好保护生态环境的工作,减少盲目开垦,做好土地利用规划,这样一来,才能建设好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3、加强对山区地质灾害的防治,制定操作性强、针对性强的的预防方案。对于山地认为损害严重的地区,需要严格执行退耕还林、还草、封山育林、限制垦荒等措施,实现山区自然生态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山区发展必须处理好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的关系,协调好地质灾害防治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关系。

4、完善山区基础设施,继续加大对水、电、路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其中,建设便利、畅通的交通网,对山区经济发展至关重要,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美丽乡村建设的必要措施。具体来说,就是要把山区的农田水利和人畜饮水建设好,开通各个村的电视、电话及各种信息网络;办好教学、文化室、科技培训室、信息网络室、卫生室、文娱运动场所和交通运输场所。

乡村经济调查报告【第三篇】

调查目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经济与文化共同发展的理念也越来越多的被提出。

然而,由于各种条件限制,各个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状况不尽相同。本次调查的目的是了解家乡地区(江苏省泗洪县)的经济文化发展状况,了解家乡人民的生活状态与内心感受。

调查方式:问卷调查(街头问卷与网络问卷结合)调查对象:随机调查

一.经济发展状况

经济发展各行各业都不相同,在此次随机调查中我发现,家乡人民主要的收入来源是打工和种地;当然,由于环绕成子湖,渔民们捕鱼为业;此外,还有基层服务工作者如医师等依靠工资生活。不同人群经济能力不一样,调查之后发现贫富差距还是很明显,县城中基础建设完善,人民生活条件较好,乡下基础设施落后,部分家庭条件较差。

二.文化发展状况

此次调查主要在农村展开,参与填写问卷的好多人都只是小学初中毕业,(部分人员由于仅参与过扫盲班或未接受过素质文化教育无法参与问卷调查填写)很少有高中及以上学历的。并且,大多数人对于文化的概念仅仅局限于学校。只有部分人员提到文化活动,他们的建议是增加文化活动,鼓励民众积极参与。同时,较多人提出家乡应建设一所较好的中小学。总体而言,家乡文化建设相对落后,有待加强。

三.个人看法及建议

经济发展不平衡,文化发展有待提高,经济与文化并未共同发展,经济发展比文化发展迅速,县城发展比乡村发展迅速。外出打工是乡村人普遍的选择。于是,孤寡老人与留守儿童等现象颇为普遍,使孝亲敬长成为一部分人难以实现的梦想。好在如今政府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已经兼顾文化发展,努力让两者相辅相成,共同进步。在寒假期间,县政府的“春风行动”让人暖心。由政府牵线搭桥的大型企业招聘会在春节前后举行,乡镇公交免费送达,数万个岗位对外应征。号召泗洪人回乡就业创业,带动泗洪经济发展,使家人团聚,创造美好新生活。乡村文艺汇演、元宵灯会等节目也丰富了居民的文化生活。此外,建议关注农民生活,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希望多多举办文化方面的活动。

农村经济调查报告【第四篇】

每次到基层调查,都会发现一些新的情况,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最近我在调查农村产业结构的过程中,就发现黄茅乡白洋村陆明建等9户农民联合开发荒山,走出了一条发展农村经济联合体的成功之路,为当前我们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保障农民增收提供了一种良好的组织形式。

会同县黄茅乡白洋村距洪江区仅2公里,交通优势明显。1996年初,看到城区建筑用砂紧缺,盼望致富但一直苦于没有路子和开发启动资金的陆明建、陆明军、梁厚成等9人开始合伙投资购买打砂船。刚搞了几个月,就遇上了“7。17”特大洪灾,他们为了救出被洪水围困的村民,不得不忍痛损失了价值6万余元的打砂设备。洪灾过后,他们又东凑西借地筹资购买了一套设备,重操打砂旧业。一年后,由于打砂业对河道破坏严重,航管部门加强了管理,加上砂石资源有限,不是长久之计,陆明建等人寻思另找其他的出路。正在这时,白洋村有一片300多亩的荒山要对外公开招租,且优惠条件较多。陆明建等人一合计,投标承包村集体荒山的决议很快形成,竞标也顺利成功,承包期30年,承包10年后按每一株果树元的标准交纳租金,承包合同经县公证处公证后立即生效。从1998年开始开发至今,他们已累计投资11万多元,其中直接投入现金6万余元,自己投劳1200多个。已栽种优质板栗XX株,优质梨树3000多株,杨梅、碰柑、脆蜜桃等1000多株,去年已开始挂果生产,估计进入盛果期后年产值可达25万元以上。

调查分析表明,陆明建等9户联营开发荒山创办的果园基地,是一个具有明显典型意义的农村经济联合体。这个农民经济联合体有如下几个特点:一是有紧密的组织形式。联营的9户平时关系非常密切,均有直接或间接的亲戚关系。如陆明建与陆明忠、陆明军是兄弟,而梁厚成又是他们的舅父。正因为有沾亲带故的密切关系,这个联合体才能长期维持。同时,他们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9户的18个劳力全部为初中以上文化程度。二是有民主的管理方式。9人中没有具体的负责人,有事平等商量,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进行表决。对联合体的日常管理则实行轮流值班制度,有事时个人与个人之间可以进行调济。联合体设有出纳、会计和计工员,每月公布一次劳动工日、收入和开支,保证工作和收支的透明度。三是有科学的投入分配机制。9户的股权相等,投入与分配相同。联合园艺场的投入全部从打砂收入中开支,而打砂收入是按劳动工日计算的,个人的这项收入不足以弥补投入资金时,必须由私人垫钱补足。对园艺场的收益分配,实行平时劳动计工制,全年收入除去成本后,再按劳动工日进行分配,促使大家共同参加劳动,真正体现了利益均沾、按劳分配的原则。

通过调查剖析,我感触很深,陆明建等9户农民兴办的。经济联合体走出了一条符合现阶段农村实际、有利于盘活存量、激活生产要素、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路子,不正是我们各级党委、政府为之苦苦探寻的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最好形式吗?

启示之一:兴办农村经济联合体是聚集农村闲散资金,盘活农村存量资产的现实途径。当前,农村发展一方面是由于资金缺乏,闲置的存量资产得不到开发利用,另一方面是广大群众中零散的资金得不到有效利用,常常是存到银行吃那点少得可怜的利息。据调查,会同县农民存款余额去年已超过10亿元,而农村却闲置着大量的“四荒”地和一些集体资产,黄茅乡白洋村就有XX多亩荒山至今未得到有效开发。兴办农村经济联合体,可以把农民闲散的资金聚集起来,集中资金盘活农村存量资产。陆明建等人组建农村经济联合体以来,已累计投入11万余元资金,开发荒山300余亩。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如果不搞开发,他们的这些钱也存不起来。而像他们这样的联合体,会同县已不下50个,聚集农村闲散资金超过800万元,累计开发荒山1。8万余亩,盘活农村存量资产约400多万元。

启示之二:兴办农村经济联合体是防范市场风险,调动农民搞产业结构调整积极性的有效途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推进农村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与农民群众存在的保守观念、怕担风险的观念始终是一对重要矛盾。农民怕担风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农民自身因素的影响,如敢闯敢冒精神缺乏,小富即安思想严重;也有市场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如市场变幻莫测,农民群众无所适从;现阶段农民经济实力薄弱、资金积累十分有限,在市场中难以经受风吹雨打等等。农村经济联合体把分散的、单个的农民组织起来,共同闯荡市场,一方面可以集众人之智,研究市场规律,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最大限度地降低市场风险;另一方面,即使有市场风险,由于人多势众,风险共担,对单个的农民来讲可以免遭毁灭性的打击。因此,以利益均沾、风险共担为主要特征的农村经济联合体就成为农民防范和化解市场风险的有效载体,进而促进农民主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白洋村陆明建等人联合开发荒山后,就带动了该村杨文武等6户联合租赁开发村集体的楠竹低产残次林100多亩。

启示之三:兴办农村经济联合体必须切实加大引导和服务力度,营造宽松的外部发展环境。农村经济联合体是农民群众在不断适应新形势下农村经济发展规律的实践中自发创造的一种组织形式,各级党委、政府要加以正确引导和搞好服务,为其创造一个良好外部环境,促使其健康发展。从黄茅乡的实践和农民群众的要求看,引导和服务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切实保护好他们的权益。要营造一种大力支持农村经济联合体发展的氛围,特别是从法律上保护好他们的权益,防止破坏和侵害他们的合法利益,让他们吃下搞开发的“定心丸”。二是切实加强服务。为他们提供技术、信息和销售服务,帮助他们搞开发,闯市场。在调查中,许多参与开发的群众普遍要求,为“三农”服务的人才要更多一点、作风要更深入一点,特别是对农资部门假药、假种的问题意见十分强烈。三是完善配套机制。要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发展农村经济的有关改革,特别是要求尽快建立和完善土地流转、乡村企业改制、科技推广、开发激励等机制,以推动农村经济联合体的发展。四是要注重总结推广,发挥农村经济联合体的示范带动效应,促进农村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启示之四:兴办农村经济联合体必须切实加强自身管理,实现良性发展。农村经济联合体是农民自发组织的,目前还没有统一的管理模式,且大多数农村经济联合体组织松散,农民素质普遍不高,制约了农村经济联合体的健康发展。从陆明建等人的实践看,加强农村经济联合体的自身管理非常重要。否则,兴办的联合体也将是昙花一现,过眼云烟而已。当前,农村经济联合体加强自身管理重点在三个方面:一要克服随意性,增强联合体的组织性、法律性。要防止群众办联合体重宗族关系、亲朋关系,而忽视必要的法律手续和制度建设的现象,切实完善联合体的组织管理形式。二要克服传统性,增强联合体的科技含量。要面向市场发展生产项目,科学调整产业结构,特别要重视科技素质的提高。以陆明建9户联合体为例,他们9户中没有一个果树专业技术人员,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联合体的发展。三要克服保守性,永葆艰苦奋斗、开拓奋进的创业精神。要保持良好的团结创业精神,坚持艰苦创业,防止小富即安,小富即收;要积极引进新品种、新项目、新技术;要大力开拓市场、占领市场;要不断改革和创新管理模式,推动联合体健康发展。

农村经济调查报告【第五篇】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入和新农村建设的稳步推进,X县XX镇农业生产在保持较快发展速度的同时,“一村一品”、“百千亿”等产业规划也取得明显成效,但农民创收增收的长效机制仍未真正建立,城乡差距还在进一步加大,因此如何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业发展、繁荣农村面貌、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是当前尤为迫切的任务。进入“十二五”时期,我国对农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三农”问题成为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现根据镇党委、镇政府的统筹部署,对镇域农村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门的调研和思考。

一、基本情况

XX镇地处四川盆地南缘,为X县的北大门,是县城所在地和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又是川、滇、黔结合部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全镇幅员面积公里,辖26个村、6个社区居委会,农业社186个,总农户14679户,农业人口47748人,耕地11167亩,林地xx万亩,是川南最大的建制镇。

截止20xx年底,全镇第一、二、三产业比重为3:5:2,种植粮食主要以玉米、小麦、红苕为主,经济作物有蔬菜、薯类、瓜果、豆类、茶叶等,养殖业以猪、牛、鸡、兔、鱼等为主。据镇政府提供的统计报表反映,20xx年全镇地区生产总值达亿元,农户固定资产总投资完成2558万元,完成粮食总产量xx116吨、蔬菜总产量31421吨、肉类总产量5912吨,农民人均纯收入7038元。完成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万余人,实现劳务收入亿元。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生产生活条件差。多年来投入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以几近成倍的速度增长,但受自然条件和地理位臵的限制,加之镇村财力紧张、前期成本过高,全镇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依然较差,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一是生产生活用水难。“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尽管实施了山区微水治旱、人畜饮水工程,广修水利,但仍有相当数量的田地存在靠天吃饭的现象。二是道路交通困难。自实施“交通大会战”、“公路村村通”以来,农村交通得到较大改善,但道路交通网络还未真正形成,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资料运输和农副产品对外销售。三是住房条件差。虽然大部分农户建起了楼房,改善了居住条件。但仍有相当一部分高山、深山区农户,因经济困难,至今还居住在破败的土墙房里,居住条件较为恶劣,甚至有的还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四是就医条件差。随着镇卫生院的改造升级及村级卫生站的成立,一般的感冒等小微病症可就近医疗外,但稍有些难度的病症还得到县级医院就医。

(二)农民创收增收机制缺乏。经过近几年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强农业产业化经营管理,大力发展二三产业以及不懈地实施为民办实事项目,群众收入得到稳步提高,但镇域农民创收增收的长效机制还未真正建立。主要原因有:一是增收方式单一。除了农业生产和部分从事经营服务、外出务工收入外,几乎没有其他收入渠道。二是农业生产效益不高。由于受生产条件的制约,农民科学文化水平不高,对新品种、新技术接受能力差,农业产出效益低。三是农技服务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尽管上级相关部门也到镇村举办一些如科技赶场、结带帮扶等形式的培训活动,但缺少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长效机制和配套政策,尤其是山区农业,更加需要加强示范带动。四是农副产品市场商品性差。部分群众市场经济意识不强,农副产品产销不对路,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生产积极性。五是农业资金贫乏。在镇村干部的引导和帮助下,有的群众逐步树立了市场经济意识和发展意识,也寻找到了一些致富项目,但就是手头缺乏资金,无法实施发展规划,失去了致富先机。

(三)环境污染引发的社会问题日益突出。由于镇域内煤矿山资源的大量开发、城镇化快速发展与城镇综合承载力之间的矛盾、自然条件等原因,固体垃圾、气体污染引发的社会问题日益突出。一是农民生存环境恶劣。水质、空气污染使得农民的生存环境变得非常恶劣,不但当地群众身体健康受到威胁,给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进一步改善也带来了更高的成本。二是环境污染严重制约农业发展。因垃圾污染造成农业生产用水受到严重影响,而且山区水源匮乏、沉陷区面积不断扩大,导致种植业产量存在下降的隐患,家禽和牲畜死亡率明显增高,生产出的农副产品品质低劣,缺乏市场竞争力,严重制约了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三是基层组织凝聚力受到严峻考验。部分村社因污染问题得不到解决,村民正常生产生活受到不同程度的干扰,村组干部在群众中的威信和信誉降低,工作难以顺利开展。

三、对策措施

农民创收增收不能就农业谈农业,必须将其臵于整个国民经济中,在城乡统筹发展中考虑。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关键是要以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根本出发点,通过制度创新,解决农民创收增收的制度性障碍。XX镇结合实际,提出“123456”战略(即打造一个旅游品牌、实施两大转移工程、健全三项服务体系、探索四种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完善五套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六大产业化基地)推动解决农民创收增收的'后劲问题,力促农民创收增收保持稳定、持续发展。

(一)打造一个旅游品牌。

即打造“龙茶花海”旅游品牌,做大做强生态文化旅游产业。立足独特的自然区位条件、秀丽的茶花风光与古朴的僰乡文化资源优势,以“XX花海”旅游品牌及一年一度的“X

花节”为契机和重要载体,打响“休闲XX”、“养生XX”、“神韵XX”等休闲观光产品,凝聚更多的人气和商气,做大做强“龙茶花海”旅游品牌,打造全市首个花卉苗木亿元产值的特色农业产业园区。据统计,X县XX花卉园艺公司聘请当地农民做工,每年可解决当地农村劳动力近200人,公司规划在未来2—3年内规模再增长一倍,即时可辐射带动当地农户2000多户致富。2011年3月,“XX花海”旅游品牌推介会的成功召开,共接待游客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00余万元,招商引资突破1亿元,推动了以观光旅游为主要的现代服务业新突破,为XX镇乃至X县旅游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实施两大转移工程。

一是实施部分农民搬迁转移工程。对居住在高(深)山区、交通条件不便、生活用水困难的农户,按照“政府主导、和谐搬迁、统规自建”的原则,实施“山上向山下转移”战略,切实做好新农村村庄规划和村组农户集聚区的水、电、气和道路、电视、有线电话等基础配套,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缩小城乡差距。这不仅是“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绿色生态屏障”的需要,也是“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的必然要求。

二是实施劳动力转移工程。以XX、XX两个园区建设为契机,着力引导农民转变“固守一亩三分地”的传统思想,做好用工政策咨询和就业指导、职业介绍等服务,逐步建立和

完善劳务输出网络,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充分转移、充分就业。同时,要加强乡镇农村劳动力市场建设,健全劳动保护机制,做好法律援助服务,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三)健全三项服务体系。

一是建立农业科技服务网络体系。调整充实农业科技服务队伍,在镇村两级建立一个覆盖全镇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经常走村串户、深入田间,对农业生产进行适时的技术指导,而非等农民上门来问。广播站要开辟农业服务专题节目,及时向农户宣传农村实用技术和先进的种植、养殖技术方法,报到天气预报和防虫防灾、防病防疫信息,提醒农户做好技术管护和病虫害防治工作。

二是健全农业产品信息网络体系。建立农村信息服务中心,加大对农资产品和农副产品生产、销售信息的收集,及时宣传推广极具市场竞争优势的品种。成立农副产品营销服务机构,积极与营销大户联系落实订单,努力组织好本地产品的对外营销工作。

三是完善农村技术教育培训网络体系。继续推进农村远程教育站点的改造升级,健全农村技术教育网络体系,加强对种养殖业技术和病虫害防治、卫生防疫的系统教育培训,进一步提高广大农户科学种植、科学养殖的技能水平。探索成立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充分依托城镇职业教育资源平台,加大对农村劳动力就业技能和法律法规知识的培训,千方百计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

(四)探索四种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一是引进优质高效品种,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引进周期短、风险低、见效快的品种项目,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加快经济运行速度,提高农业产出效益。如田坝村的反季节葵瓜,一年出2—3季产品,提高土地产出总量;引进二元杂交母猪和三元杂交商品猪等优良品种,缩短成栏周期;发展土鸡、野兔等家禽养殖业,力争一年出三栏,提高出栏效率和产出效益。大力发展优质时鲜蔬菜种植业和家禽、牧畜养殖业,形成粮食、蔬菜作物种植和家禽、牲畜养殖并存的农业经济结构。

二是培养种植大户,突出示范带动作用。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要切实加大对XX花卉、XX建司、XX木业等骨干工企业和XX生昊、XX经果林等专合经济组织的扶持与培育力度,重点扶持一批具有一定经济基础、掌握一定农业技术、具有一定发展潜力的种植、养殖示范大户,积极培育农村新型经纪人和农业实用人才,以点带面推动全镇农业经济的发展。

三是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合理、有偿流转,促进农业生产规模化。总结推广X县XX花卉有限公司租用农民土地、打造万亩X花基地的成功经验,积极引导农户以土地入股等方式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实行有偿转让,进一步整合农村土地资源,促进农业生产和产业发展规模化。

四是积极构建现代农业企业制度。探索试行“订单式”

农业,即由公司与农户签订农副产品生产、收购协议,农户负责按照订单生产,公司负责产品收购;不断完善“公司+(基地+专合组织+)农户”式农业,即将整个农业项目全部实行公司化运作,公司自行负责生产经营管理,自担风险、自负盈亏,农户仅以雇工形式受聘于公司进行生产作业。这不仅有利于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也有利于农业生产效率、农副产品质量和农业产出效益的提高。

(五)完善五套基础设施网络。

一是加强水利建设,改善生产生活用水条件。落实专项资金,在符合条件的村组修建小型水库;加大财政奖补力度,鼓励农户修建蓄水池,改造升级、引进购置新型提灌设备,确保农村生产用水和人畜饮水需要。

二是加强村社道路建设,改善农村交通运输条件。加大对村社机耕道的改造力度,在实现公路村村通的基础上,力争实现入户路硬化率xx0%;拓宽村级以上道路,进一步改善路面状况,提高运输能力。

三是发展广电事业,解决农村电视收视难问题。实行政策倾斜,因地制宜地发展山区农村广电影视事业,实现公共信息资源的城乡共享。在场镇周边村社大力发展光纤电视;在远离城镇的山区村社发展卫星地面接收系统,并在安装收费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彻底解决长期困扰农户的“有电视无节目”的尴尬问题。

四是加强学校建设,改善农民子女上学条件。积极争取

上级有关部门支持,及时对镇域内九年制义务教育学校进行整合或扩建,进一步优化配臵教育资源,不断改善农村教育条件,大力促进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

五是加强卫生体系建设,改善农村就医条件。加强对农村医疗卫生站的技术指导,建立健全农村医疗网络,加大投入引进或购置一些必备的医疗设备,加强镇卫生院基础建设,优化乡镇医生队伍结构,巩固农村医疗队伍。

(六)建设六大产业化基地。

一是打造工业园区辐射范围内“第二产业新农村”。以余箐、塘坝工业园区为轴心,加快周边“服务工业、反哺农业”为模式的新农村进程。在加大大项目招商力度的同时,注重带动周边村社为之配套形成产业链,积极引导周边村社企业做大做强房产、物流、机械、建材、矿产品深加工等支柱产业和发展农贸市场、商店、饭馆等服务业,使周边村社成为工业园区“编外”的生活配套区,使农民能实实在在地享受着园区工业化带来的成果。

二是打造XX村林畜一体化农业示范基地。围绕发展节约型、健康型、生态型畜牧养殖业,推行林畜立体化养殖,实现林下畜牧养殖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按照“整村推进、连片开发”的原则,以XX、XX等xx个村为主,发展XX南部规模最大特色优质的经果林5000亩以上,并充分利用果林地资源,加大林地改造,扩大林下喂养土鸡、珍珠鸡、贵妃鸡等名贵鸡种和圈养野兔、肉羊、梅花鹿等畜牧产业规模。截止目前,该产业项目带动农户6xx2户,助农增收人均达xx00元,预计在3年之内实现规模化养殖年产值达xx00余万元,项目区人均收入将突破万元。

三是打造XX村县城后花园观光农业带。充分利用紧邻城郊、交通便利、基础较好的优势,围绕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大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规划公路沿线生态林、山区经果林和庭院花卉繁育,绿化荒山荒土,全面完成“两林一花”产业发展4000亩任务,进一步发挥XX作为县城“肺叶”功能;大力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重点发展田园特色种养植业,兴办农家乐,进一步发挥XX作为县城“休闲地”功能,突出城郊型农村经济特色,努力把XX村建设成为“县城后花园”。

四是打造XX优质水产品养殖基地。按照镇域经济发展规划,以XX水产养殖基地为平台,以优化配臵渔业资源和旅游资源为抓手,以实现三大产业的相互融合、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为目标,采取点面推进、连片开发的方式大力发展无公害水产养殖500亩以上。充分发挥农民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以水产养殖协会为龙头,自主推广“稻—鱼”、“鲢鱼、鲫鱼混养”等特色养殖模式,并外聘专家组织培训,加强技术指导,努力打造以养殖、垂钓、观光、餐饮、度假为一体的现代化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进一步提升“一村一品”的影响力。

五是打造田坝高山生态蔬菜基地。由于XX村独特的自然气候条件,村民种植的反季节无公害蔬菜已深得市民喜爱。

为突出“一村一品”特色,应尽快制定XX高山反季节蔬菜种植业综合发展规划,利用高山竹林发展林下养殖,牲禽粪便可以为蔬菜产业提供肥料,蔬菜种植业残留的“垃圾”可以为林下养殖提供饲料,发展高山反季节蔬菜可以说是一项低成本高效益、真正体现无公害的绿色农产品的朝阳产业。

六是打造XXX乡特色商业新圈。为加快区域商贸流通,发展民俗文化旅游及现代公务、会议旅游产业,提升第三产业发展水平,斥资将川南综合市场附近失地农民迁建形成的城市次干街道进行改造升级,将其打造为以大空间商业街为核心,以单位商业店铺为主导,实现建筑品质、开发品位及社会美誉三丰收,最终形成以僰乡特色商品生产、深加工、销售、服务为一体的具有川南特色风味的精品商业步行街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35 2678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