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总结报告 >

林业调查报告的意义汇总8篇

网友发表时间 2483513

【写作参考】一篇好的范文往往能让您的写作事半功倍,下面是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的“林业调查报告的意义汇总8篇”优质范例,供您写作参考之用,轻松写作,远离加班熬夜,希望以下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支持吧!

林业调查报告的意义【第一篇】

林业既是承担生产物质产品、文化产品、生态产品三大产品,又发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大效益的重要部门。林业的两大属性、三大效益,需要我们在工作实践中协调好,关键要建设好林业两大体系。生态体系和产业体系是林业建设的一鸟两翼,缺了哪一个,林业都飞不高、飞不远,都是残缺不全的林业,都是“小林业”。当前,一是从我市林业发展自然经济条件和现状出发,按照生态规律进行林业生产,建立一个多功能、高效益、结构完整、功能完备、点线面相结合的林业生态体系。二是加强引导和宏观调控,优化森林资源配置和林业产业结构,逐步建立起布局合理、类型多样、资源节约、效益良好、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林业产业体系。

一是以新农村建设为抓手,深化林业发展内涵。我市林业用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相当于耕地面积的一半,充分利用好山地和森林资源,对于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推进我市新农村建设必须大力发展林业,必须加速村庄、“四旁”、丘陵岗地、隙地绿化及农田林网建设。必须加快林业迹地的更新造林步伐,建立造林、采伐、更新造林的良性循环机制,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按照我市新农村建设规划,到20xx年,全市村庄绿化覆盖率要达到45以上,集镇绿化覆盖率达到25以上,实现“村庄森林化、道路林荫化、农田林网化、岗坡林果化、庭院花园化”的目标,林业部门任重而道远。二是以重大项目为抓手,提高林业建设成效。坚持项目带动战略,一是要尽快建立和完善项目编报制度和项目库的储备工作。二是加大跑省跑部的力度,争取更多的林业项目落户我市。三是运用市场经济规律,吸引社会和企业投资林业项目。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们重点实施长江__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重点公益林工程,绿色长廊工程及农田林网建设项目,速生丰产林建设项目等十个方面重点项目。三是以新型产业为抓手,延伸林业产业链条。一是要加强林工企业的发展。按照“工业强市”的战略部署,重点建设以杨树、松类、栎类、竹类等为主的、周期短、高密度的工业原料林和速生丰产林。二是积极发展苗木花卉业。按照“东向发展”的战略要求,以国有和私营苗圃为龙头,加大苗木花卉基地建设,争取5年内苗木花卉业产值翻一番。三是加快森林旅游观光业发展。呼应我市滨湖旅游城市的发展定位,组建森林旅游协会,加强宣传,优化服务,发展观光林业、休憩林业,构建森林旅游业发展平台。在全市现有5个森林公园的基础上,争取使一批林场成为新的森林公园。四是建立能源林基地。适应我国能源紧张的新形势,依托国风集团等企业,结合我市自然地理条件,逐步建立黄连木等树木的能源林基地。

一是实行林业分类经营管理体制改革。按照主要用途的不同,将林业区分为公益林业和商品林业两大类,分别采取不同的管理体制、经营机制和政策措施。深化国有林业经营管理体制改革,建立权责利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森林资源管理体制。二是推进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完善林地、林木“三权”政策,稳定所有权,放活使用权和经营权,调动民营资本投入非公有制林业的积极性。加快集体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完善林业产权制度,确保实现“山有其主、主有其权、权有其责、责有其利”的目标。三是推行林木采伐制度改革。对公益林、商品林分别实行不同的采伐政策,管住一块,放活一块。放宽对商品林采伐的限制,实行采伐限额单列,打破制约非公有制林业发展的瓶颈。

一是森林资产评估机制。以县级以上林业部门为依托,建立专门的森林资产评估机构。在此基础上,规定今后所有林地使用权、林木所有权流转必须经森林资产评估机构进行资产评估后方可进行。二是林权流转机制。鼓励和引导林木、林地所有权、使用权通过拍卖、租赁、承包等形式规范、有序地流转。三是融投资机制。协调银行、财政等部门对非公有制林业融投资问题进行研究,制定相应的办法,允许以山林权证抵押贷款,解决非公有制林业融资贷款难的问题。

一是健全林业科技推广网络。加强林业科技工作,充实林业技术力量,加强林业部门的电子政务建设,建立健全林业科技推广网络,加强市、县、乡三级林业科技队伍建设。二是建立森林防火网络。始终绷紧森林防火这根弦不放松,逐步建立起反应迅速、处置果断、报告及时、信息畅通的森林防火网络。三是建立森林资源监测和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网络。推进林业行政执法体制改革,逐步建立一支文明、严格、公正、高效的林业执法队伍,提高森林资源监测和保护水平。

林业调查报告的意义【第二篇】

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林业建设放到重要位置,同时把兴林之计、富民之策作为重要地位,在抓好实施通道绿化、交通沿线绿化、镇村绿化、环城绿化作为大造林绿化工程,提出建设生态的战略目标,通过实施林业重点工程、创新营造林机制、经济林产业富民、强化资源管护的四大战略,整体推动绿色林业建设进程。目前,全县有林地面积达到43063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83%,林木绿化率达到%。

(一)退耕还林工程。xx年开始试点,xx年全面实施,各级党委、政府把退耕还林作为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切入点,明确把退耕还林作为一项政治任务,作为检验各级领导班子是否具有战斗力的试金石,退不下坡耕地就退官退位。截至xx年底,全县累计完成退耕还林工程造林2万亩,封山育林29293公顷。

(二)天然林保护工程。xx年启动后,进一步加强管护工作,建立森林管护站20处,竖立护林宣传标语30个、小型固定标志牌117块,配备专职护林员108人;累计完成封山育林29293公顷,为4个国有林场的1180名职工参加了基本养老社会统筹,使天然林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恢复和发展。

(三)四大造林绿化工程。两年来,全县累计完成重点通道绿化648公里,补栽路段公里,植树 483万株,在出县际交界处,高标准建设绿化树120公里,绿化面积2100亩;完成交通沿线绿化1900亩,环城绿化1200亩,村屯绿化82个,渠系校院绿化101个。

xx年以来,**县采取超常规举措,高起点定位,高标准投资,高质量施工,相继实施了四大林业重点工程,推动**林业建设步入了快车道,成为**林业史上发展最快、投入最多、质量最好的时期。

林业调查报告的意义【第三篇】

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根轴上的两个车轮,共同推动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党的“十六大”对民营经济做了进一步的肯定,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扫除了观念和政策上的障碍,西部大开发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民营经济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十六大”明确指出,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深刻认识这一论断,对加快我旗个体私营经济乃至全旗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巴林右旗非公有制经济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指引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特别是我旗“小城镇建设”和“开放带动”战略的实施,为民营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今天,非公有制经济无论是在发展速度上,还是在规模上,都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对于我旗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截直到20xx年11月末,据统计,巴林右旗个体工商户发展到了2388户、2家企业集团,86家股份制私营企业。从业人员达到了6300人,注册资金19579万元。全旗民营经济实现营业收入15627万元,完成现价产值7800万元,实现增加值5215万元,实现利润985万元,上交税金1600万元,占财政收入的34。

二、非公有制经济在我旗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近几年来,非公有制经济在全旗经济发展中已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为地方经济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具体表现在:

(一)、已成为全旗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我旗财政收入34来源于个体私营经济,他们自主经营、照章纳税,增加了地方财政收入,缓解了财政困难。

(二)、带动了相关部门和产业的发展。我旗属欠发达地区,农业经济不稳定、经济基础薄弱。近几年,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有效的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促进了生产力的解放,增加了社会财富,也拓宽了农村牧区脱贫致富的路子。

(三)、个体私营经济异军突起,打破了传统单一的所有制模式和行业垄断,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给企业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促进了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四)、个体私营企业主在抗震救灾、扶危济困等公益事业方面做出了贡献,在支持地方建设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五)、活跃了城乡经济,搞活了商品流通,满足了社会多方面的需要。在老百姓衣食住行等方面,个体私营经济成了主力军,现在人们感受最深的就是出行、购物、消费、休闲的方便,这是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结果。

(六)、拓宽了就业渠道,分散了城市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减轻了国家负担,缓解了社会矛盾,促进了社会稳定。

(一)、总体发展水平低,经济基础薄弱,融资困难。

由于历史原因,我旗个体私营经济起步晚、规模小、水平低。近几年来,个体工商户的数量虽增加很快,但大部分投资于服务行业和小商品市场,在产品深加工、养殖业、种植业及产业化经营等方面却涉及很少。这就造成了我旗投资结构不合理,服务行业“僧多饭少”的局面。目前,我旗非公有制经济在发展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大多数个体私营企业经济基础薄弱,缺乏必要的生产资源;多数经营者尚未摆脱家庭经营的习俗,产供销相互独立,各自为战;只瞄准本地市场,缺乏冲击外部市场的能力,竞争能力较弱;生产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产品几乎没有,而且名、优、特产品少。由于缺乏必要的信用担保,许多中小企业均面临着融资困难、发展后劲不足等诸多问题,制约了企业的正常生产和长远发展。

(二)、优惠政策难落实,“三乱”现象仍然存在。

我旗自1995年开始,陆续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的有关政策。20xx年4月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若干规定》,同时又出台了《关于招商引资的若干规定》。这对我旗个体私营企业的发展创造了较宽松的社会环境,但仍有所欠缺。由于宣传力度不够,许多人对优惠政策不了解;有些部门对优惠政策的落实难以到位;在审批、办证等方面仍然存在滥收费的问题。造成许多个体私营企业者负担加重,挫伤了他们发展企业、扩大生产的积极性。

(三)、企业内部管理机制落后,管理人才严重紧缺。

我旗大部分私营企业没有成形的内部管理机制和用人机制,仍然存在着“一把手”说了算和“唯亲是用、唯友是用”的用人现象。一部分个体私营企业者缺乏管理经验,小农经济意识严重,短期行为盛行,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和生存发展能力。

(一)、调整产业结构,加大企业扶持力度,增加融资渠道。

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坚持“不限比例看发展、不限速度看效益、不唯成份看实践”的方针,将政府职能转向引导和服务。要坚持多种经济共同发展,调整我旗产业结构。积极引导个体私营企业向资源开发、产业化经营等方面发展。随着西部大开发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随着入世后中国经济的不断全球化,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外来的冲击力也越来越大。私营企业要依托资源优势,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创造自己的特色品牌,以应对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要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由政府出面,帮助他们解决在资金、技术、人才等到方面遇到的困难。政府应建立相应的信用担保机构,和金融机构一起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二)、积极落实优惠政策,加大对“窗口”单位的监管。

提高对非公有制经济服务意识,切实将营造巴林右旗完善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外部环境,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来抓。政府行政职能部门要把落实关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种优惠政策作为突破口,纳入议事日程,积极引导,大力支持。对落实好的单位要予以表彰,对阻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要给予制止和处罚。要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健全行政审批监督机制,根据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对个体私营企业的收费项目,收费标准进行认真清理,要认真查处“三乱”和“吃、拿、卡、要、报”行为。各“窗口”单位要改变工作作风,服务到位,将优惠政策真正落到实处,切实减轻个体私营企业的负担。

(三)、努力提高个体私营企业者的素质,增强企业竞争力。

个体私营企业者由于受客观条件的局限,普遍缺乏法律知识、市场经济知识和企业管理知识。对于私营企业的管理者,政府部门要定期组织培训班,对他们进行培训,使他们的知识不断更新,视野不断扩大,观念逐渐转变。对于中小企业经营者,我们应充分利用广告牌、标语等方式进行宣传,可以设立各种知识宣传栏和法律知识援助热线,帮助全体民众提高文化水平,增强法律意识。应引导个体私营企业者改变观念,增强创新意识,走出不求上进、保守求稳、安于现状的误区。个体私营企业者要守法经营,善于合作,克服狭隘的“老板”情结。

(四)、改变企业用人机制,处理好企业与员工的关系。

企业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民营企业需要从各方面来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人才已成为企业竞争胜负的关键。所以企业选人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实行“外引内进”广开门路,尊重每一位员工,充分发挥企业员工的聪明才智,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他们觉的自己也是企业的主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企业才能获取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才能健康的发展下去。

(五)、积极发挥工商联在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中的作用。

工商联是党和政府联系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桥梁和纽带,在经济建设中发挥参谋和助手的作用。进一步加大工商联工作的领导力度,使工商联更好地发挥统战性、经济性、民间性的作用,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做优、做大、做强。坚持“团结、帮助、引导、教育”的方针,把会员的思想教育工作和提高其在社会上的政治地位结合起来,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鼓励他们为全旗经济建设多做贡献。要协助政府有关部门对会员的生产、经营、财务、纳税、质量技术和信誉情况进行监督。建立好企业项目库,不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林业调查报告的意义【第四篇】

本文目录。

为了进一步规范林权流转行为,深入贯彻执行《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以下简称中央《决定》)及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贯彻中央《决定》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河南省《实施意见》),探索林业产权制度改革新的模式和途径,促进我省林业可持续发展,资源林政管理处组织开展了我省林权流转情况调研,现报告如下:

林权流转既是开展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和发展非公有制林业的重要内容,又是实现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和发展非公有制林业的主要途径,我省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特别是中央《决定》和河南省《实施意见》发布以后,围绕深化林业体制改革,林权流转势头迅猛,取得的成效明显。通过林权的合理流转,使林地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使资源配置得以优化,在一些地方出现了“资源增量、农民增收、社会增效”的“三增”局面。

(一)林权流转的主要内容。

我省林权流转的重要内容包括林木所有权流转和林地使用权流转,以及林地使用权和地上林木所有权同时流转。其中,以林地使用权的流转为主,尤以宜林荒山、荒沟、荒滩、荒丘、荒沙等宜林荒地和渠旁、路旁、沟旁、河旁等宜林四旁隙地的使用权为多。如洛宁县早在1993年就出台了《关于出让“四荒”使用权,加速“四荒”开发的决定》和《关于出让“四荒”使用权的实施细则》。1995年以后,*、*、*、*、*等地市委、市政府相继制定下发了关于开发治理“四荒”,拍卖、承包其使用权的意见或决定,*县、*县、*县等许多县(区)也出台了相关决定或具体的实施办法。

(二)林权流转的发展过程。

我省的林权流转行为,始于二十世纪80年代后期,是在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由农户承包自主经营,平原地区的农田林网和农林间作的树木,实行树随地走,作价转让给农户经营,林木所有权发生了流转;山区大面积的集体林、果园由懂经营会管理的农民接手承包,林木连同林地使用权一起发生流转。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随着农村土地改革的不断深入,尤其是“四荒”的开发治理,农民投资经营林业的积极性越来越高,从开始承包几米的路段、河段,发展到承包经营一条路、渠或一条河段;从承包经营几亩、几十亩林地发展为买断几百亩、几千亩的荒山经营权;从小片荒山荒坡开发利用发展到以林为主的多种经营。随着林业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经营方式的不断更新,林地使用权流转的规模也不断扩大,涉及面不断拓宽。《森林法》的修订、《森林法实施条例》的实施、中央《决定》的出台,使林权流转保持着持续发展的局面和良好的发展趋势。

(三)林权流转的主要形式。

1、拍卖。

拍卖是指依照有关规定对林地进行资产评估,确定底价后,举行拍卖会,由买方竞价,报价最高者中标,与卖方签订。

合同。

(协议),出资买断一定时期的林地使用权或林木所有权,并在林业部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自主经营管理,收益全部归中标人的流转形式。在拍卖过程中,允许各类投资主体跨地区、跨行业竞标购买,同等条件下本地人员优先。这种形式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比较受群众的。且这种形式转让,一般成交价都要高于底价,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实现国家或集体森林资源资产的价值。

2、承包经营。

承包经营是指按照有关规定,当事人双方协商一致,签订林地承包合同,由承包人按合同约定向发包人支付承包费用,取得林地使用权,自主进行植树造林、经营管理,收益完全归承包人所有的流转方式。承包经营中,承包方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农户、法人单位或合伙组织。承包经营是起步最早的一种林权流转方式,也是实践中应用较多的方式之一。

3、联合(合作)经营。

联合(合作)经营,是指由多个投资主体以土地使用权、林木经营权、资金、劳动力、技术等作为合作条件,从事林业生产经营,收益按比例分成的经营方式。联合(合作)经营主要是通过民主协商,以联办合作的形式进行经营管理。如鲁山县赵村乡国贝石村布朗李园艺场,经营面积1000亩,*市房产局职工王保宪以30万元资金入股,国贝石村以土地、劳动力入股,林业技术员以技术入股,建立董事会,联合经营管理。

4、林木认领托管。

所谓“林木认领托管制”是指:托管公司首先通过承包等方式取得国有或集体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然后面向社会吸引自然人(主要是城市市民)、法人及其他社会组织自愿认领一定面积的林木,获得其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再由认领者将其所认领的林木委托给托管公司进行专业化、集约化经营管理至采伐的一种林权流转形式。委托方按照协议约定的价格和付款方式向托管公司交纳托管费用,托管方按照专业化水平对所托管的林木进行集约化管理,并确保林木生长量达到约定的蓄积,此种林权流转形式20*年起在我省新兴。

(一)拓宽了林业投资渠道,增加了林业投资主体。

随着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深化,林权流转的加速,全社会投身林业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亦随之高涨,非公有制林业形成并迅速发展,林业建设资金的打破了过去长期依靠政府的局面,林业建设主体实现了由过去单一行业建设项社会多元化参与的转变。以桐柏县为例,1999年以来,全县非公有制林面积达万亩,占全县五年来造林总面积的67%,参与经营的企业、单位、个人2452家,累计吸引投资3800余万元,占同期全县林业总投资的70%。

(二)盘活了林业资产,优化了资源配置。

在林权流转前,宜林荒地、四旁隙地等长期闲置不用,或分配给无力经营者,得不到有效的开发,土地作为生产力要素,其使用价值难以实现,形成死滞资产。同时,社会上一些闲散资金没有找到合适的投资项目,因无政策和资金的支持,林业上一些技术人员和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没有施展的空间。通过林权流转,实现了林地资源、资金、劳力、技术等各种林业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活了资产,富了群众,稳定了社会,发展了林业。

(三)扩大了有林地面积,增加了森林资源的总量。

投入的增加、资源的优化组合必然地带来了资源量的增加。仅就桐柏县而言,1999年的有林地面积为118万亩,目前,已增加146万亩,森林活立木蓄积量从116万立方米增加到138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由原来的%提高到%。

(四)提高了造林质量,有效保护了资源。

俗话说:“三分造,七分管”,是说造林不易,管护更难。过去植树造林产权收益不明确,群众积极性差,造林成活率低,管护困难,“年年造林不见林”。通过林权流转,明确了产权,保证了收益,“谁造谁有”的政策落到了实处,广大林农有了实实在在的拥有感,造林护林积极性极大提高,前期造林舍得投入资金选良种、栽壮苗,高规格高质量栽植,后期管护精心浇水、施肥、防治病虫害,“象种粮一样育林、象管田一样管林”。在自己加强管理的同时,还积极学习林业法规政策,加强了对他人毁林的防范,乱砍滥伐等现象明显减少,资源得到了较好保护。

(五)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增加了林业建设的科技含量。

林权的合理流转,促进了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的紧密结合。经营者为了提高生产力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积极与林业科研单位建立协作依托关系,大力引进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促进了林业科技进步,加快了林业科技建设步伐。如桐柏县,近五年来,共引进优良树种15个,良种接穗(芽)100万节,推广优良品种58个,应用新技术、新成果36项,造林成活率、良种率均在95%以上,科技成果转化率达50%以上。

(六)增加了农民收入,培育了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

以经济利益为驱动的非公有制林业,使经营者将追求最大经济效益为目标,围绕市场进行生产和经营,根据市场供求信息调整产业结构和树种结构。在实现了自身经济利益的同时,也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成为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据对桐柏县的调查,全县依靠发展非公有林业经济脱贫致富的农户达xx余户,占全县脱贫农户总数的30%。

(七)开辟了一条就业途径,减轻了政府压力。

经营“绿色企业”,风险小,效益持久,为机关富余人员、企业下岗职工及城镇无业青年提供了就业、再就业门路,也为一些单位和企业兴办经济实体、走兴林致富开辟了新的途径。如桐柏县风扇厂下岗职工杨某,在朱庄乡购买荒山200亩,发展以板栗为主的经济林,并在林间套种中药材及牧草,每年收入达2万元以上,依靠林果业摆脱了困境;义马市煤业集团下岗工人王小锋,承包荒山1000亩栽植经济林,实现再就业,被评为非公有制林业的好典型。

(八)带动了林业产业的发展,次金了区域经济进步。

通过林权流转,森林资源的增加带动了林业产业的发展,木材加工、林产品加工、花卉经营等,陆续形成一些地方的支柱产业。灵宝市农民罗眼科,从1993年起承包荒山4万亩,自筹资金1000万元,建成了目前全省最大的连片杜仲基地。他依托西北农大等院校,山上建基地,山下办工厂,实行综合开发。罗眼科的兄长罗来科承包荒山6000亩,投资150万余元,嫁接梨枣、雪枣等15万株,成立了来科枣业有限责任公司,实行种植、贮藏、销售一体化,现每年产干鲜枣10万余斤,产值达50多万元。

(一)有关法规政策相对滞后。

这里所说的相关法规政策包括两个大的方面:一是以建立具体完善的林权流转制度,规范、引导林权流转行为为内容的法规政策,二是以森林资源合理保护利用管理为内容的法规制度。

第一个方面,1985年,国家体改委、林业部颁发的《林业经济体制改革总体纲要》中提出要建立明晰的产权制度,规定“遵照林木所有权与林地使用权一致的原则,进行林木所有权及林地使用权的有偿转让”,提出了林权流转的要求。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治理开发农村“四荒”资源进一步加强水土保持工作的通知》中,要求要合理安排农、林、牧、副、渔各业生产,实行家庭或联户承包、租赁、股份合作、拍卖使用权等多种方式治理开发“四荒”,规定了对宜林“四荒”使用权的有偿流转。

1998年4月29日修改后的森林法,增加了第十五条,规定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及其林地使用权、采伐迹地使用权以及国务院规定的其他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可以依法转让、依法作价入股或者作为合资、合作造林、经营林木的出资、合作条件,同时指出“不得将林地改为非林地”、“除本条第一款规定的情形外,其他森林、林木和其他林地使用权不得转让”。以法律的形式,对林权流转作出了原则性的规定。20*年,中央《决定》中也提出:“在明确权属的基础上,国家鼓励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各种社会主体都可通过承包、租赁、转让、拍卖、协商、划拨等形式参与流转”。应该说林权流转已是于法有据了。但相关的配套法规政策滞后,缺乏规范具体操作的行政法规,致使林权流转中还存在着操作普遍不规范等问题。

返回目录。

一、全县非公有制林业基本情况和基本经验。

*县属于黄河冲积平原,是个平原农业县,辖13个乡镇,耕地面积万亩。土层肥沃深厚,气候温暖湿润,境内河流众多,适宜多种林木生长,林地构成主要是果桑园、林场、苗圃地和农田防护林,没有自然林和原始林。近年来,经过县委、县政府和林业部门的努力,我县的林业事业取得了一定成绩,特别是近两年随着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出台,非公有制林业得到迅猛发展,个体造林人数不断增加,资金投入不断增大,造林规模越来越大,质量越来越好。截止底,全县非公有制造林总面积达到万亩,其中用材林万亩,经济林万亩,公益林面积万亩,其他万亩;全县造林大户100亩以下的12个,面积万亩,其中用材林万亩,经济林万亩,公益林面积万亩。非公有制林业占全县林业的98%,在我县林业发展中占主导地位。投入方式主要是个体经营者自筹资金,共投资2717万元,就业人数32人。总结所取得的成绩,我县发展非公有制林业的基本经验是:

(一)全面落实林权制度改革,提高了群众植树造林的积极性。非公有制林业不仅在我县林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解决农村可持续发展问题也起到了重要作用。虽然经过多年的努力,大户承包方式有所增加,但主要还是各家各户平均到户的责任制形式,很难形成规模效益。为促进非公有制林业的发展,形成全民都来发展林业的大好局面,我县按照“明晰所有权、搞活使用权、放开经营权”的思路,对全县宜林沟、路、渠、堤滩采取拍卖承包等形式落实产权,实行“谁造谁有、合造共有”、“谁经营、谁投入、谁受益”的政策,逐步建立起既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又符合林业特点的管理体制。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鼓励企事业单位、各类经济组织和个人跨行业、跨所有制、跨地区开发经营林业,实现林业经营主体多元化。对承包后的林地颁发林权证,明确权属,同时结合各乡镇实际情况,在简化转让承包手续、扶持信贷资金、减免部分税费等方面制定了相关优惠政策,并保持林业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把利益最大限度地让给承包者。目前,卜集乡、胡集镇、肖云镇、司马镇等乡镇100以上承包大户12个,共承包河堤、林地2500亩,收回承包费200多万元。林权改革的落实,充分调动了群众投资投劳、植树造林的积极性。

(二)加强组织领导,促进了非公有制快速发展。县委、县政府多次召开常委会、县长办公会,对我县的林业工作进行了认真研究,确定了发展思路和目标,明确了工作措施,制订下发了《-林业发展规划》、《林业生产意见》、《林业产权制度改革意见》以及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实行了县乡两级领导干部包保责任制,县级领导包乡镇,县直部门包重点项目,乡镇领导包村队,乡镇干部、村级干部包路段、地块。层层落实责任,各级领导干部都在自己的责任工程里挂牌立标,示范带动。各乡镇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安排,结合本乡镇实际,制定出本乡镇林业产业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工作措施,为全县林业产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广泛宣传发动,转变了群众观念。以“适应发展新形势、更新观念抓调整、做大做强林产业”为主题,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宣传动员活动。一是各级领导带头宣传,切实转变了广大干部和群众观念。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和乡镇领导逢会必讲,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宣传媒体宣传林业,使广大干部群众在思想上真正认识到新时期林业的地位和作用,认识到发展非公有制林业是大势所趋,是加速林业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二是由林业部门组织每个乡镇扎制宣传彩车,组成宣传车队统一在全县进行巡回宣传。同时,利用过路横幅、墙体标语、印发宣传材料和技术资料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发展林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达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三是各乡镇采取召开动员会、乡村干部会、群众代表会等多种形式,宣传植树造林是调优农业种植结构,实现农业增收的一条有效途径,使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对植树造林的认识实现了质的飞跃。

(四)实行典型引导,推进了全县林业的均衡发展。为使广大农民真正成为林业发展的主体,我县实行多元化投资机制,进一步挖掘广大农民生产经营潜力,培养了一大批林业局产业发展的典型乡镇的村户。司马镇从种植业结构调整、获取最大经济效益、切实增加农民收入的角度出发,瞄准市场,建立了千亩大樱桃基地;兴隆乡政府出台优惠政策,调动群众造林积极性,发展梨枣和冬桃,力促林果基地规模发展;卜集乡在去年宋庙村速生丰产林间作紫花苜蓿效益显著的基础上,决定在5年内建成万亩林牧型速生丰产林基地。目前1300亩的工程任务已高标准完成,在全市林业生产检查中得到市政府领导的高度评价。肖云镇为加快林业建设步伐,大力发展民营林业,制定优惠政策,引进外资,在唐王村对外承包700亩农田发展速生丰产林,走出了一条以民营经济发展林业的新路子。大力发展林业第二、三产业,以鸡黍镇的张寨、刘楼等村为重点,发展锯材加工46家,家具制造厂50家,竹材及制品销售点12个,年产万立方米的纤维板生产厂2个,年产万立方米的胶合板生产厂1个。注册资金达到了700余万元,解决就业人数达500余人,年上交利税万元,对非公有制林业的全面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二、当前非公有制林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思想解放程度不够,对林业的认识不足。由于林业发展周期长、见效慢的特点,有些群众只看到眼前利益,对林业具有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认识不足,缺乏发展林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规模小,投入少,难以形成规模效益。我县非公有制林业大多是个体分户经营的小生产和分散化的经营方式,一般规模较小,投入少,加上当前贷款难,贷款期短,从而使一些造林户还未得到林业开发的回报时,就疲于还贷,生产持续投入难以为继,使林业得不到有效的发展,难以形成集约化经营,与现代林业规模经营不相适应。

3、管理粗放,经济效益低。有些经营者采取自然放任的粗放经营方式,“靠天长树,自然成材”的作法较为普遍,树木生产缓慢,低产林比重大,有的形成了残次林,降低了林地的直接经济效益。

4、技术网络不健全,先进科技成果应用率低。林业主管部门没有足够的资金来健全技术网络,技术指导和服务滞后,一些林业新成果、新技术、新经验得不到及时全面的推广和应用,使造林成效受到一定影响。

5、缺少龙头企业,加工能力低。境内缺少大型的木材加工、果品加工企业,缺乏林业发展的拉动力。

三、林业部门需要做的工作。

在发展非公有制林业过程中,林业主管部门在引导、规划、服务等方面还需要做大量工作:一是搞好规划设计。在林地落实产权过程中,林业主管部门要组织专门人员加强技术指导,对承包的宜林地进行逐一丈量、确权发证,并进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提高规模效益。二是以市场为导向,搞好树种引进工作。要根据社会对良种的需求,进行名、特、优、稀经济林树种和用材绿化树种的引进、繁育、示范和推广,做好金太阳杏、油桃、日本甜柿、丰水梨、雪枣、杨树107、108、三倍体毛白杨等优良品种的引进工作,增加我县优质树木品种,努力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三是搞好科技服务。积极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成果,实行果树保护地栽培,进行高密度定植优质早期丰产技术研究,逐步提高科技含量。大力发展林牧、林菜、林菌等多种形式间作,以短养长,提高经济效益。利用电视讲座、培训班、现场指导等多种形式进行技术指导,提高果农的管理水平。

四、今后非公有制林业发展的思路和建议。

为使非公有制林业部能够得以稳步健康发展,必须遵循林业的自身规律和特点,从有利于促进林业整体发展和致富林农出发,积极对其加以扶持和引导。

1、突出非公有制林业的重要地位,营造发展氛围。要广泛宣传发展非公有制林业的重要意义及其在整个林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宣传非公有制林业在造林绿化、发展经济、促进改革、保持稳定等方面所发挥的积极作用,使全社会形成共识,为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营造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

2、落实林业政策,为非公有制林业拓展空间。制定优惠政策是非公有制林业巩固和发展的根本保证,认真落实林业政策是调动群众造林积极性,推动林业产业化的动力源泉。要进一步深化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在坚持林地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利用竞标拍卖、承包、租赁、返租倒包等形式,公开转让林地使用权,并制定保护林农权益的相关优惠政策,使林地使用权和活立木可依法流转、继承,确保经营者的利益不受侵害。

3、加大在资金、科技上的投入,提高非公有制林业的发展质量。当前,我县非公有制林业存在着规模小、林分差、管理落后、科技含量不高等问题,虽有总量的扩大,但质量和效益没有大的提高。因此,必须加大对非公有制林业的资金和科技扶持力度,将其做大做好,提高层次,实现质的突破,特别是一些公益林,国家补偿资金要及时到位。加强科技指导和服务,改变传统粗放型的增长方式,使非公有制林业依靠科技进步来提升经营管理层次,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不断增强市场的竞争力。

返回目录。

业建设进程。目前,全县有林地面积达到43063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83%,林木绿化率达到%。

(一)退耕还林工程。xx年开始试点,xx年全面实施,各级党委、政府把退耕还林作为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切入点,明确把退耕还林作为一项政治任务,作为检验各级领导班子是否具有战斗力的试金石,退不下坡耕地就退官退位。截至xx年底,全县累计完成退耕还林工程造林2万亩,封山育林29293公顷。

(二)天然林保护工程。xx年启动后,进一步加强管护工作,建立森林管护站20处,竖立护林宣传标语30个、小型固定标志牌117块,配备专职护林员108人;累计完成封山育林29293公顷,为4个国有林场的1180名职工参加了基本养老社会统筹,使天然林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恢复和发展。

(三)四大造林绿化工程。两年来,全县累计完成重点通道绿化648公里,补栽路段公里,植树483万株,在出县际交界处,高标准建设绿化树120公里,绿化面积2100亩;完成交通沿线绿化1900亩,环城绿化1200亩,村屯绿化82个,渠系校院绿化101个。

二、林业建设主要做法与特点。

xx年以来,**县采取超常规举措,高起点定位,高标准投资,高质量施工,相继实施了四大林业重点工程,推动林业建设步入了快车道,成为林业史上发展最快、投入最多、质量最好的时期。

强化森林资源保护。近年来,**县把依法治林、强化森林资源管护作为林业工作的重中之重。一是加大对乱砍滥伐林木、违法征占用林地、乱捕滥猎野生动物等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通过精心组织,摸底排查,累计查处各类林政案件18件,给予行政处罚43人,罚款万元,补种树木2300株,征收森林植被恢复费万元。二是全面加强森林防火工作。气候干燥,十年九旱,历来是个森林火灾高发的地区,境内有2个省直林局所属24个林场,有1000多万亩的森林和未成林地需要管护。面对日益繁重的森林防火任务,县政府及时出台了《关于加强森林防火工作的决定》和《全县林区山区实施封山禁火的命令》,通过层层签订防火责任状,加大督察力度,及时组织扑救,取得了近29年无重大森林火灾发生和无扑救人员伤亡的好成绩,有力地保障了森林资源安全,推进了吕梁林业又好又快发展。

三、问题与建议。

调查发现,**县是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83%的县,境内山高坡陡,沟壑纵横,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严重恶化,治理与破坏矛盾突出。通过实施“四大战略”,林业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生态环境有所改善。但是,林业建设还面临着任务重、难度大、产业发展滞后等不少困难和问题,亟待研究解决。

森林资源管护任务越来越重,经费更加缺乏。随着林地面积的增加,特别是退耕还林、通道绿化管护任务日益繁重,乱砍、乱采、乱挖屡禁不止,加剧了地表植被破坏。建议改变重数量、轻质量的现象,坚持数量与质量并重,强化管护也是发展的理念,努力提高林分质量水平。

林业产业开发相对滞后。产品加工开发力度不够,龙头企业发展缓慢,销售信息渠道不畅,森林旅游和林下产业开发利用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建议借鉴“公司+农户+基地”的模式,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强化经济林产业化基地建设,实现富民强县。特别要重视经济林优良品种选育,坚持以优良品种带动优质发展,避免一哄而起的低效盲目发展。同时,重视加工产品的品牌意识,严把原料和加工质量关,尽快形成拳头产品和品牌,提高发展效益。

林业技术力量不足,科技服务体系不健全。乡镇林业站作为林业生产经营管理的最基层组织,由于人员、经费、管理体制等原因,严重制约了其职能的发挥。建议加强县、乡林业站和技术推广站队伍建设,科学核定编制,调整充实人员,落实经费,真正承担起科技服务、技术指导、维护森林资源安全的重要作用。

我们得到两点重要启示:

(二)林业发展必须与农民群众脱贫致富紧密结合,使广大群众从林业发展中受益。过去一提起林业,人们首先想到的是长周期、慢效益。这样的状况使得广大农民不愿投身林业,积极性得不到调动和发挥。把群众经营林业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把林业长期效益与农民的切身利益有机联系起来,使林业发展真正与广大农民致富意愿、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大局融为一体。农民群众一旦从林业发展得到了真真切切的实际利益,必然从根本上焕发起建设林业、发展林业的热情,必然把林业作为自己的致富源泉而备加珍惜,林业的稳定、高效、可持续发展就有了切实的保障。

通过对**县林业发展的调研,我们深切体会到,林业战线践行科学发展观的中心任务,就是要解决林业为谁发展、靠谁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林业发展的目的,就是为了保护和改善广大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生态环境,为广大群众提供日益丰富的林产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林业的发展,必须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特别是广大农民群众,把林业发展与群众的切身利益紧密结合起来;林业的发展,必须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区施策,分类指导。这就是我们通过对林业的调研,对林业为谁发展、靠谁发展、怎样发展问题的初步思考。

返回目录。

为了进一步规范林权流转行为,深入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以下简称中央《决定》)及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贯彻中央《决定》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河南省《实施意见》),探索林业产权制度改革新的模式和途径,促进我省林业可持续发展,资源林政管理处组织开展了我省林权流转情况调研,现报告如下:

林权流转既是开展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和发展非公有制林业的重要内容,又是实现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和发展非公有制林业的主要途径,我省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特别是中央《决定》和河南省《实施意见》发布以后,围绕深化林业体制改革,林权流转势头迅猛,取得的成效明显。通过林权的合理流转,使林地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使资源配置得以优化,在一些地方出现了“资源增量、农民增收、社会增效”的“三增”局面。

(一)林权流转的主要内容。

我省林权流转的重要内容包括林木所有权流转和林地使用权流转,以及林地使用权和地上林木所有权同时流转。其中,以林地使用权的流转为主,尤以宜林荒山、荒沟、荒滩、荒丘、荒沙等宜林荒地和渠旁、路旁、沟旁、河旁等宜林四旁隙地的使用权为多。如洛宁县早在1993年就出台了《关于出让“四荒”使用权,加速“四荒”开发的决定》和《关于出让“四荒”使用权的实施细则》。1995年以后,*、*、*、*、*等地市委、市政府相继制定下发了关于开发治理“四荒”,拍卖、承包其使用权的意见或决定,*县、*县、*县等许多县(区)也出台了相关决定或具体的实施办法。

(二)林权流转的发展过程。

我省的林权流转行为,始于二十世纪80年代后期,是在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由农户承包自主经营,平原地区的农田林网和农林间作的树木,实行树随地走,作价转让给农户经营,林木所有权发生了流转;山区大面积的集体林、果园由懂经营会管理的农民接手承包,林木连同林地使用权一起发生流转。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随着农村土地改革的不断深入,尤其是“四荒”的开发治理,农民投资经营林业的积极性越来越高,从开始承包几米的路段、河段,发展到承包经营一条路、渠或一条河段;从承包经营几亩、几十亩林地发展为买断几百亩、几千亩的荒山经营权;从小片荒山荒坡开发利用发展到以林为主的多种经营。随着林业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经营方式的不断更新,林地使用权流转的规模也不断扩大,涉及面不断拓宽。《森林法》的修订、《森林法实施条例》的实施、中央《决定》的出台,使林权流转保持着持续发展的局面和良好的发展趋势。

(三)林权流转的主要形式。

1、拍卖。

拍卖是指依照有关规定对林地进行资产评估,确定底价后,举行拍卖会,由买方竞价,报价最高者中标,与卖方签订合同(协议),出资买断一定时期的林地使用权或林木所有权,并在林业部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自主经营管理,收益全部归中标人的流转形式。在拍卖过程中,允许各类投资主体跨地区、跨行业竞标购买,同等条件下本地人员优先。这种形式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比较受群众的欢迎。且这种形式转让,一般成交价都要高于底价,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实现国家或集体森林资源资产的价值。

2、承包经营。

承包经营是指按照有关规定,当事人双方协商一致,签订林地承包合同,由承包人按合同约定向发包人支付承包费用,取得林地使用权,自主进行植树造林、经营管理,收益完全归承包人所有的流转方式。承包经营中,承包方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农户、法人单位或合伙组织。承包经营是起步最早的一种林权流转方式,也是实践中应用较多的方式之一。

3、联合(合作)经营。

联合(合作)经营,是指由多个投资主体以土地使用权、林木经营权、资金、劳动力、技术等作为合作条件,从事林业生产经营,收益按比例分成的经营方式。联合(合作)经营主要是通过民主协商,以联办合作的形式进行经营管理。如鲁山县赵村乡国贝石村布朗李园艺场,经营面积1000亩,*市房产局职工王保宪以30万元资金入股,国贝石村以土地、劳动力入股,林业技术员以技术入股,建立董事会,联合经营管理。

4、林木认领托管。

所谓“林木认领托管制”是指:托管公司首先通过承包等方式取得国有或集体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然后面向社会吸引自然人(主要是城市市民)、法人及其他社会组织自愿认领一定面积的林木,获得其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再由认领者将其所认领的林木委托给托管公司进行专业化、集约化经营管理至采伐的一种林权流转形式。委托方按照协议约定的价格和付款方式向托管公司交纳托管费用,托管方按照专业化水平对所托管的林木进行集约化管理,并确保林木生长量达到约定的蓄积,此种林权流转形式20*年起在我省新兴。

(一)拓宽了林业投资渠道,增加了林业投资主体。

随着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深化,林权流转的加速,全社会投身林业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亦随之高涨,非公有制林业形成并迅速发展,林业建设资金的来源打破了过去长期依靠政府的局面,林业建设主体实现了由过去单一行业建设项社会多元化参与的转变。以桐柏县为例,1999年以来,全县非公有制林面积达万亩,占全县五年来造林总面积的67%,参与经营的企业、单位、个人2452家,累计吸引投资3800余万元,占同期全县林业总投资的70%。

(二)盘活了林业资产,优化了资源配置。

在林权流转前,宜林荒地、四旁隙地等长期闲置不用,或分配给无力经营者,得不到有效的开发,土地作为生产力要素,其使用价值难以实现,形成死滞资产。同时,社会上一些闲散资金没有找到合适的投资项目,因无政策和资金的支持,林业上一些技术人员和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没有施展的空间。通过林权流转,实现了林地资源、资金、劳力、技术等各种林业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活了资产,富了群众,稳定了社会,发展了林业。

(三)扩大了有林地面积,增加了森林资源的总量。

投入的增加、资源的优化组合必然地带来了资源量的增加。仅就桐柏县而言,1999年的有林地面积为118万亩,目前,已增加146万亩,森林活立木蓄积量从116万立方米增加到138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由原来的%提高到%。

(四)提高了造林质量,有效保护了资源。

俗话说:“三分造,七分管”,是说造林不易,管护更难。过去植树造林产权收益不明确,群众积极性差,造林成活率低,管护困难,“年年造林不见林”。通过林权流转,明确了产权,保证了收益,“谁造谁有”的政策落到了实处,广大林农有了实实在在的拥有感,造林护林积极性极大提高,前期造林舍得投入资金选良种、栽壮苗,高规格高质量栽植,后期管护精心浇水、施肥、防治病虫害,“象种粮一样育林、象管田一样管林”。在自己加强管理的同时,还积极学习林业法规政策,加强了对他人毁林的防范,乱砍滥伐等现象明显减少,资源得到了较好保护。

(五)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增加了林业建设的科技含量。

林权的合理流转,促进了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的紧密结合。经营者为了提高生产力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积极与林业科研单位建立协作依托关系,大力引进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促进了林业科技进步,加快了林业科技建设步伐。如桐柏县,近五年来,共引进优良树种15个,良种接穗(芽)100万节,推广优良品种58个,应用新技术、新成果36项,造林成活率、良种率均在95%以上,科技成果转化率达50%以上。

(六)增加了农民收入,培育了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

以经济利益为驱动的非公有制林业,使经营者将追求最大经济效益为目标,围绕市场进行生产和经营,根据市场供求信息调整产业结构和树种结构。在实现了自身经济利益的同时,也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成为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据对桐柏县的调查,全县依靠发展非公有林业经济脱贫致富的农户达xx余户,占全县脱贫农户总数的30%。

(七)开辟了一条就业途径,减轻了政府压力。

经营“绿色企业”,风险小,效益持久,为机关富余人员、企业下岗职工及城镇无业青年提供了就业、再就业门路,也为一些单位和企业兴办经济实体、走兴林致富开辟了新的途径。如桐柏县风扇厂下岗职工杨某,在朱庄乡购买荒山200亩,发展以板栗为主的经济林,并在林间套种中药材及牧草,每年收入达2万元以上,依靠林果业摆脱了困境;义马市煤业集团下岗工人王小锋,承包荒山1000亩栽植经济林,实现再就业,被评为非公有制林业的好典型。

(八)带动了林业产业的发展,次金了区域经济进步。

通过林权流转,森林资源的增加带动了林业产业的发展,木材加工、林产品加工、花卉经营等,陆续形成一些地方的支柱产业。灵宝市农民罗眼科,从1993年起承包荒山4万亩,自筹资金1000万元,建成了目前全省最大的连片杜仲基地。他依托西北农大等院校,山上建基地,山下办工厂,实行综合开发。罗眼科的兄长罗来科承包荒山6000亩,投资150万余元,嫁接梨枣、雪枣等15万株,成立了来科枣业有限责任公司,实行种植、贮藏、销售一体化,现每年产干鲜枣10万余斤,产值达50多万元。

(一)有关法规政策相对滞后。

这里所说的相关法规政策包括两个大的方面:一是以建立具体完善的林权流转制度,规范、引导林权流转行为为内容的法规政策,二是以森林资源合理保护利用管理为内容的法规制度。

第一个方面,1985年,国家体改委、林业部颁发的《林业经济体制改革总体纲要》中提出要建立明晰的产权制度,规定“遵照林木所有权与林地使用权一致的原则,进行林木所有权及林地使用权的有偿转让”,提出了林权流转的要求。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治理开发农村“四荒”资源进一步加强水土保持工作的通知》中,要求要合理安排农、林、牧、副、渔各业生产,实行家庭或联户承包、租赁、股份合作、拍卖使用权等多种方式治理开发“四荒”,规定了对宜林“四荒”使用权的有偿流转。

1998年4月29日修改后的森林法,增加了第十五条,规定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及其林地使用权、采伐迹地使用权以及国务院规定的其他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可以依法转让、依法作价入股或者作为合资、合作造林、经营林木的出资、合作条件,同时指出“不得将林地改为非林地”、“除本条第一款规定的情形外,其他森林、林木和其他林地使用权不得转让”。以法律的形式,对林权流转作出了原则性的规定。20*年,中央《决定》中也提出:“在明确权属的基础上,国家鼓励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各种社会主体都可通过承包、租赁、转让、拍卖、协商、划拨等形式参与流转”。应该说林权流转已是于法有据了。但相关的配套法规政策滞后,缺乏规范具体操作的行政法规,致使林权流转中还存在着操作普遍不规范等问题。

第二个方面,由于在林权流转中,大多数投资者主要追求的是经济效益,而我国的森林分类经营工作刚刚起步,现行的资源保护管理法律法规还不是建立在分类经营的基础之上的,各项管理制度如采伐制度等还停留在旧有的框架内,造成林木经营者经营上的约束性,客观上对林权流转产生了不利影响。

(二)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制度不健全。

其主要表现为:一是没有执行统一的评估标准、方法,二是没有法定的评估机构,同时,国家关于评估机构、人员资质的现行规定也与实际工作需要脱节。在已经开展的林权流转中实施的资产评估,多为有各方代表参加的合议性的评估,虽具有一定的公开性和合理性,但缺乏法定性、准确性和科学性。还有相当一部分流转没有进行资产评估,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国有资产和集体资产的流失。如某国有林场,通过不很公开的协商,将本林场3500余亩林地全部承包出去,承包期20年。协议中将现有林木资源无偿交给承包方经营,待承包期满,承包方也无偿将林木资源交给林场。面上好似等资源交接,但实际操作起来远非如此,林场现有林木资源,多为中、近熟林,其价甚巨。若采伐后转租别人耕作、木材收入和地租收入两得,快到期满时再造林,还场以幼林,则国有资产流失的结局不可挽回。

(三)操作不规范,缺乏有效监督机制。

在林权流转过程中,有的没有依法实行公开;有的发包时没有依法召开群众大会或代表大会;有的合同条款不完备甚至是没有书面合同。不规范不仅表现在程序上,有些在实体内容上,也有不妥当甚至是违法的情况,如超出法律规定的流转范围实行流转、超出法律规定的权限约定双方的权利等。除了部分流转合同依法进行了公证以外,林权流转普遍缺乏监督机制。如在我省新兴的“林木认领托管”公司,在经营和宣传中,均存在有不同程度的不实之词和误导之嫌,他们假借有关主管部门和科研单位的名义,夸大宣传其经济效益,错误宣传《林权证》的性质和效力而分散委托人对托管协议的关注。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双方签定的合同中,有关条款不严谨、不完善,投资人一次性投资后,对公司执行合同情况缺乏约束与监督,不能及时有效地发现和应对该公司可能出现的违规甚至违法行为。将可能酿成经济纠纷甚至社会事件。

(四)政府干预多,服务不到位。

目前,全省的林权流转基本上是地方政府及其部门推动。有的地方对流转方式实行“一刀切”,强令在一定期限内完成所有宜林荒地的拍卖,重数量不重质量;有的地方甚至对经营者种什么树种、林种作出规定、强行实施,侵犯林农经营自主权;有的地方随意撕毁原来的承包合同,强行将已经承包的林地收回,再进行“拍卖”。竞标者主要是本地农民。虽然也有跨区域投资者,但在流转规则、成交价格等方面,以县域为单位,各地存在较大差异,全省尚未建立信息丰富的交易平台从而培育流转价格具有参考意义的市场。

据了解,目前仅“河南省技术产权交易所有限公司”(xx年9月1日成立)的经营范围中有代理林权交易的内容,尽管自行制定了《河南省技术产权交易所林权交易实施细则(暂行)》和《河南省技术产权交易所活立木托管暂行办法》、《河南省技术产权交易所林权证明托管办法(暂行)》、《河南省技术产权交易所林权交易信息披露规则(试行)》,但仍处于萌芽的状态。从长远来看,不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不能满足进一步推进林权流转工作的需要。

四、促进林权合理流转的途径。

(一)在较高层次上完善相关立法。

如前所述,法律法规的滞后已成为林权流转中的主要问题,对投资者来讲,需要一个具备较强操作性的具体规定,进一步规范流转的原则、范围、方式、程序、监督、管理,进一步地明确流转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对政府职能部门来讲,需要明确其法定职责,确定其管理和服务的方式和内容。而这些内容,从我国现行的有关立法规定和行政管理要求来看,不是哪个部门或地方政府文件所能够规定的,有些内容甚至是地方性法规也不能作出规定的,如前所述的流转范围问题、资源评估机构及人员资质问题、采伐管理问题等,必须通过修改《森林法》或国务院制定行政法规才可得以实现。

(二)建立完善的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制度。

各种形式的流转,都应当建立在科学规范的评估基础上,合理确定底价,才能保证流转依法有序进行,实现盘活森林资源资产、促进林业建设可持续发展。建立完善的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制度,一是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编制科学合理的参数表和各主要临终的评估细则,规范和完善评估技术、评估方法;二是要根据《行政许可法》等法律、法规的要求制定科学、可行的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机构和人员资质认证办法,解决目前有关资质规定与实际工作要求相脱节问题;三是要加强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机构和队伍建设,满足工作需要。

(三)搭建林权流转平台,培育和完善森林资源交易市场。

要真正将林权流转推向深入,就应该在保证国家生态安全和生态建设发展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引入市场机制。要按照市场经济运营的要求,结合森林资源资产的固有特点,培育和完善森林资源市场,一是要有大量能够在价格上进行量化的待转林权;二是要有畅通的信息收集和发布渠道;三是要有完善的服务体系,包括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机构、林权流转中介机构的建设等;四是要有完善的市场监督保障机制。

(四)准确定位,合理发挥政府及林业主管部门在林权流转工作中的作用。

政府和林业主管部门要依照法律规定和市场经济运营规则的要求,明确其对林权流转的组织、指导、服务、管理、监督等职能,做到既积极推进,又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既严格管理又不干涉经营者的经营自主权;既加强监督又全面提供服务,充分、合理地发挥职能作用。尤其是林业主管部门,既要加强相关法规政策的宣传咨询,又要积极开展实际工作的调研;既要认真进行规划设计,又要搞好技术服务;既要大力指导评估机构、队伍的建设,又要加大对破坏森林资源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以促进我省林权流转工作的依法、有序的开展。

篇2。

近年来,我县以“国土增绿,农民增收”为目标,坚持林业重点工程实施与兴林富民相结合,成果巩固与产业培育同步,林业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

一、发展现状。

1、第一产业发展迅速。全县林业用地面积为万亩,其中有林地万亩、疏林地万亩、灌木林地1万亩、未成林造林地万亩、宜林地万亩。按森林类别分商品林万亩,公益林万亩。全县活立木总蓄积为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干杂果产业基地建设顺利,现有干杂果总面积万亩,其中柿子13万亩,核桃万亩,红枣万亩;干杂果总产量7万吨,产值7000万元。

2、第二产业基础薄弱。在干杂果深加工方面,建成年产柿饼500吨的加工企业1户、小型加工厂3户,建成柿子醋生产线一条,加上农户采用简易手工自发加工部分,据统计,全县每年共加工鲜柿13000吨,市场销售鲜柿45000吨,还滞销1xx吨;随着柿树产量逐年增加,柿子滞销现象将越来越明显。木材加工业底子单薄,全县木材加工业仅有49户,主要有带锯解板15户,寿木加工25户,原木经营4户,农具配料加工5户;产品以初级产品为主。精加工产品主要是梨枣木工艺制品,如擀面杖、捣蒜窝、拐杖、碗、酒杯、麻食板、茶叶筒、调料盒等生活用品和神仙葫芦、木猴等旅游工艺品,但设备简陋,技术和工艺落后,各类产品档次低,不具备规模生产,年经济效益不足500万元。原木材年销售200余万元。全县第二产业年产值700余万元。

3、第三产业发展起步良好。近年来我县以“发展大旅游、建设大产业、开发大市场”为理念,按照“政府主导、部门联动、激活市场、强化两翼”的发展思路,以历史文化、休闲养生、自然观光、乡村旅游为重点,积极推动旅游产业结构调整,全面提升旅游服务质量,使森林旅游产业开发焕发出勃勃生机。五年来,我县相继投资亿元,实施了大佛寺景区改扩建和周边环境治理、紫薇山公园、泾河防洪景观带、公刘教稼苑景区、泾河龟蛇山大峡谷漂流、程家川古民居、侍郎湖生态休闲景区、拜家河观光农业长廊等十项旅游景区建设,旅游景区已成为我县林业发展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目前我县林业产业发展步伐虽然较快,但经济效益依然偏低,仅为8000余万元,人均元,占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

二、存在问题。

1、森林改善环境能力低下。目前我县森林林木多为近十年来林业重点工程建设保存的中幼林,虽然区域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变,地表径流量逐年减少,但森林涵养水源、防风固沙能力还不能充分发挥,水土流失治理进度仍然缓慢,人居饮水严重不足。

2、干杂果产业存在“大资源,小产业”。贮藏、加工和深层次开发业发展滞后,干杂果中名优品种匮乏,市场竞争力不强。尤其是干杂果品种结构不合理,优质主栽品种不足。如柿子面积达13万亩、核桃万亩、红枣万亩,分别占干杂果总面积的%、%、%,但引进和繁育新优品种面积太少,占总面积不足15%,致使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未能将资源优势充分转化为商品优势、经济优势,制约了林业产业的发展和壮大。

3、林业资源开发层次较低。森林旅游业开发水平较低,正处在起步阶段,综合服务设施还不健全,难以吸纳外地游客来彬观光旅游。木制旅游产品加工业发展缓慢,现有的均是一些小型加工企业,没有先进、较大规模的龙头企业,设备落后,技术力量薄弱,产品粗糙单一,难以满足广大旅游者的需求。

三、几点建议。

1、狠抓森林抚育工作。对于目前建成的中幼林积极开展抚育工作,应通过对森林合理抚育,优化森林结构,增强森林生态系统的抗逆能力,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进一步提高森林生产效能和生态服务功能,控固水土流失,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2、狠抓依法治林工作。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领导干部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的责任制度,明确森林资源保护的第一责任人和主要负责人,并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依法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树立执法权威,提升执法效果。全面监督重点区域的森林资源管理,加强对林业重点工程实施的核查,准确把握森林资源信息动态变化和工程进展情况,建立和完善预警机制,有效遏制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

3、发展林业合作经济组织。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重点打造、集群发展、点面结合、形成优势的原则,真正把引导、扶持产业发展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手段。一是成立专门的柿子产业机构,采取招聘考试、竞争上岗的办法吸收一批有专业知识、有工作能力的大学生或抽调现有技术人员,组成彬县柿子办。选派专业人员出外学习有关柿子深加工的先进经验,为柿子产业发展奠定基础。二是针对我县柿子园的经营现状,积极实行流转经营。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户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将地处山沟里的原属一家一户所有的柿子树及集体所有的柿子园承包给善于经营、有能力作务者,走集约化的路子,实现规模经营,降低生产成本。三是建立专业合作组织。

在群众生产方便、热情较高的村,积极组织和引导广大果民,进行户间联合,组建专门经济合作组织,把分散的农户联合起来,组成农业经济合作组织,进行规模生产,进一步培育优势产品,寻找和开发市场,以经济组织形式应对复杂、多变、激烈竞争的市场。

4、增加林业生态建设投入和加大扶持力度。努力争取国家、省、市在财政预算内基本建设专项资金,并逐步提高对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资金的投入,力争在经常性财政预算中,加大对森林资源保护、管理、林业科技教育、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野生动植物保护、森林旅游等事业的投入。在资金使用上,应增加后续管护资金,保证公益林生态效益的持续发挥。

林业调查报告的意义【第五篇】

回顾我省林业站建设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一是1956年至1987年的缓慢发展阶段。为适应林业建设需要,我省于1956年开始在重点林区设置区、乡(镇)林业站,但发展一直比较缓慢。到1987年底,林业站只有551个,职工仅1995人。二是1988年至1992年的快速发展阶段。1988年原国家林业部将林业站建设作为林业改革重要任务之一,提出利用3~5年时间把区、乡(镇)林业站建设好。我省即把建站设员工作摆在突出的位置,林业站建设步伐加快,发展迅速。截止1992年,全省已建有林业站1095个(占乡镇总数的%),站员4006人,其中正式职工2627人。三是1993年以来的标准化建设阶段。1993年6月,全省林业站工作会议在东至县召开,研究和部署林业站开展标准化建设,标志着我省开始了以核定林业站机构编制,提高队伍素质,加强站房、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和制度、图表及档案管理建设为中心;以强化林业社会化服务职能,加快林业站自身经济建设及廉政建设等为主要内容的林业站标准化建设阶段。在这一阶段,我省紧紧围绕林业站标准化建设这根主线,巩固和完善前期建站成果,发挥林业站的多项职能作用,为实现“五八”造林绿化规划、林业第二次创业和绿色长廊工程目标做出了积极贡献,现在正全力投入到退耕还林等林业重点工程建设之中。

据调查统计,目前全省保留单独设立的基层林业站有806个,在农林水综合站加挂林业站牌子的挂牌林业站301个,另有综合站284个。全省各类站共定林业人员编制4001人,实有林业正式职工4517人。截止目前,全省已经有76个县(市、区)获得了国家林业部(局)确认的林业站标准化建设“合格县”称号。

二、林业站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分析。

(一)林业站机构不稳定。

州、合肥、蚌埠和淮北市的全部或者大部县(市、区)均为设立综合站;巢湖、安庆、六安、滁州市等的一些县(市、区)多为在综合站的基础上加挂林业站牌。全省单独设立806个林业站,较xx年底全省已建的1313个林业站缩减了39%。

形成目前局面的原因在于,自1992年开展撤区并乡及乡镇机构改革以来,我省林业站就一直受到“撤并”的影响。xx年9月新一轮乡镇机构改革后,各地又开始撤并林业站机构,下放林业站管理权限,大幅度裁减林业站人员。据统计,到改革后第一年,也是最严重时的xx年底,全省实有基层林业站723个(较xx年缩减45%),落实核定林业站编制3035人(较xx年缩减43%,占省编委核定全省林业站编制数的52%),实有职工3221人(较xx年缩减39%)。与国家加快林业发展的形势,与多项林业重点工程实施的实际需要不相适应。林业站机构的不健全、不完善、不稳定难以保证各项林业重点工程的顺利实施。

(二)人员编制少,事业经费难落实。

本次调查,各地均反映林业站人员编制少,且多数山区县林业站人员事业经费不能列入县级财政预算,实行全额拨款,加重了林业部门的经费压力。如灵璧县有21个乡镇,设立6个中心站,核定编制才18人;宁国市是我省重点山区县,全市19个乡镇办均单独设置了林业站,核实编制113人,站均人,而该市有林业用地面积275万亩,站人均万亩。金寨县林业用地面积达430多万亩,全县29个乡镇林业站,只核实编制89人,站均人,人均林用地面积近5万亩。都与《安徽省乡镇林业工作站人员编制标准(试行)》中山区乡镇站编制基数为3人,每万亩林业用地增编1人的规定要求有较大出入。又如重点山区县休宁县,全县39个林业站,定编128人,站均编制只有人。而且,该县林业站事业经费得不到保证。县财政每年总体上划拨给县林业局的事业经费只有42万元。导致该县32名农民技术员(包括从社会上招收的“林政员”、“林管员”和“林业基金代征员”),参加了黄山市人事、林业部门联合组织的考试、考核,被择优聘用;xx年又参加机构改革中的考试、考核竞争上岗,身份虽已解决,但其工资等待遇却一直不能兑现。近几年来,不时有上访发生。类似的情况在绩溪、岳西、潜山、霍山、金寨等县均不同程度地存在。

下达编制3033人,站均人;有18个县(市、区)设立301个挂牌林业站,下达编制666人,站均人;其它302个编制多属综合站中落实林业人员。全省各类站实有林业正式职工中还有23%的人员事业费未列入县级财政预算。

(三)管理体制不顺,林业站职工待遇低。

目前全省基层林业站管理体制多种多样。据调查,全省有35个县(市、区)483个林业站“三权”在县级林业主管部门,实行以条为主的管理体制。主要分布在山区县和设立林业中心站的县;有23个县(市、区)157个林业站和89个挂牌林业站实行双重领导;还有20个县(市、区)148个林业站和212个挂牌林业站,18个县(市、区)18个林业站和284个综合站实行以块为主的管理体制。

金寨、青阳、桐城、埇桥、萧县、濉溪等县(市、区)普遍反映,由于林业站现属乡镇以块为主的管理,存在下列弊端:一是林业站职工成了乡(镇)干部,要参加乡镇中心工作,成天包村下队,计生收税,无力投身林业工作;二是林业站职工待遇低,工资福利难保证;三是森林资源管理失控;四是造林质量难保证;五是林业主管部门落实任务不畅等等。同时,多年来一些地方将林业站“三权”下放与收回几经反复,动摇了基层林业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如在工资兑现上,林业站“三权”下放的青阳县,庙前乡财政只拨给林业站基本工资(占70%)的80%,而浮动工资(占30%)、123元津贴工资等一概不发,林业站职工在家扎大扫把卖,每月只能勉强兑现基本工资。

与此同时,省林业厅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市级和县级林业主管部门内也没有统一的专门的林业站管理机构。林业站管理的职能分散在办公室(人秘股)、林业站(造林科)、资源科(股)、技术推广中心等部门。省、市、县三级林业站主管部门的管理体系也有待理顺与加强。

林业调查报告的意义【第六篇】

(二)加强组织领导,促进了非公有制快速发展。县委、县政府多次召开常委会、县长办公会,对我县的林业工作进行了认真研究,确定了发展思路和目标,明确了工作措施,制订下发了《-林业发展规划》、《林业生产意见》、《林业产权制度改革意见》以及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实行了县乡两级领导干部包保责任制,县级领导包乡镇,县直部门包重点项目,乡镇领导包村队,乡镇干部、村级干部包路段、地块。层层落实责任,各级领导干部都在自己的责任工程里挂牌立标,示范带动。各乡镇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安排,结合本乡镇实际,制定出本乡镇林业产业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工作措施,为全县林业产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广泛宣传发动,转变了群众观念。以“适应发展新形势、更新观念抓调整、做大做强林产业”为主题,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宣传动员活动。一是各级领导带头宣传,切实转变了广大干部和群众观念。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和乡镇领导逢会必讲,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宣传媒体宣传林业,使广大干部群众在思想上真正认识到新时期林业的地位和作用,认识到发展非公有制林业是大势所趋,是加速林业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二是由林业部门组织每个乡镇扎制宣传彩车,组成宣传车队统一在全县进行巡回宣传。同时,利用过路横幅、墙体标语、印发宣传材料和技术资料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发展林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达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三是各乡镇采取召开动员会、乡村干部会、群众代表会等多种形式,宣传植树造林是调优农业种植结构,实现农业增收的一条有效途径,使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对植树造林的认识实现了质的飞跃。

1、思想解放程度不够,对林业的认识不足。由于林业发展周期长、见效慢的特点,有些群众只看到眼前利益,对林业具有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认识不足,缺乏发展林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规模小,投入少,难以形成规模效益。我县非公有制林业大多是个体分户经营的小生产和分散化的经营方式,一般规模较小,投入少,加上当前贷款难,贷款期短,从而使一些造林户还未得到林业开发的回报时,就疲于还贷,生产持续投入难以为继,使林业得不到有效的发展,难以形成集约化经营,与现代林业规模经营不相适应。

3、管理粗放,经济效益低。有些经营者采取自然放任的粗放经营方式,“靠天长树,自然成材”的作法较为普遍,树木生产缓慢,低产林比重大,有的形成了残次林,降低了林地的直接经济效益。

4、技术网络不健全,先进科技成果应用率低。林业主管部门没有足够的资金来健全技术网络,技术指导和服务滞后,一些林业新成果、新技术、新经验得不到及时全面的推广和应用,使造林成效受到一定影响。

5、缺少龙头企业,加工能力低。境内缺少大型的木材加工、果品加工企业,缺乏林业发展的拉动力。

三、林业部门需要做的工作。

为使非公有制林业部能够得以稳步健康发展,必须遵循林业的自身规律和特点,从有利于促进林业整体发展和致富林农出发,积极对其加以扶持和引导。

1、突出非公有制林业的重要地位,营造发展氛围。要广泛宣传发展非公有制林业的重要意义及其在整个林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宣传非公有制林业在造林绿化、发展经济、促进改革、保持稳定等方面所发挥的`积极作用,使全社会形成共识,为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营造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

2、落实林业政策,为非公有制林业拓展空间。制定优惠政策是非公有制林业巩固和发展的根本保证,认真落实林业政策是调动群众造林积极性,推动林业产业化的动力源泉。要进一步深化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在坚持林地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利用竞标拍卖、承包、租赁、返租倒包等形式,公开转让林地使用权,并制定保护林农权益的相关优惠政策,使林地使用权和活立木可依法流转、继承,确保经营者的利益不受侵害。

3、加大在资金、科技上的投入,提高非公有制林业的发展质量。当前,我县非公有制林业存在着规模小、林分差、管理落后、科技含量不高等问题,虽有总量的扩大,但质量和效益没有大的提高。因此,必须加大对非公有制林业的资金和科技扶持力度,将其做大做好,提高层次,实现质的突破,特别是一些公益林,国家补偿资金要及时到位。加强科技指导和服务,改变传统粗放型的增长方式,使非公有制林业依靠科技进步来提升经营管理层次,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不断增强市场的竞争力。

林业调查报告的意义【第七篇】

引导语:林业是指保护生态环境保持生态平衡,培育和保护森林以取得木材和其他林产品、利用林木的自然特性以发挥防护作用的生产部门,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今天,网友为大家整理了(*),欢迎阅读与参考!

近年来,我县以“国土增绿,农民增收”为目标,坚持林业重点工程实施与兴林富民相结合,成果巩固与产业培育同步,林业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

1、第一产业发展迅速。全县林业用地面积为万亩,其中有林地万亩、疏林地万亩、灌木林地1万亩、未成林造林地万亩、宜林地万亩。按森林类别分商品林万亩,公益林万亩。全县活立木总蓄积为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干杂果产业基地建设顺利,现有干杂果总面积万亩,其中柿子13万亩,核桃万亩,红枣万亩;干杂果总产量7万吨,产值7000万元。

2、第二产业基础薄弱。在干杂果深加工方面,建成年产柿饼500吨的加工企业1户、小型加工厂3户,建成柿子醋生产线一条,加上农户采用简易手工自发加工部分,据统计,全县每年共加工鲜柿13000吨,市场销售鲜柿45000吨,还滞销12000吨;随着柿树产量逐年增加,柿子滞销现象将越来越明显。木材加工业底子单薄,全县木材加工业仅有49户,主要有带锯解板15户,寿木加工25户,原木经营4户,农具配料加工5户;产品以初级产品为主。精加工产品主要是梨枣木工艺制品,如擀面杖、捣蒜窝、拐杖、碗、酒杯、麻食板、茶叶筒、调料盒等生活用品和神仙葫芦、木猴等旅游工艺品,但设备简陋,技术和工艺落后,各类产品档次低,不具备规模生产,年经济效益不足500万元。原木材年销售200余万元。全县第二产业年产值700余万元。

3、第三产业发展起步良好。近年来我县以“发展大旅游、建设大产业、开发大市场”为理念,按照“政府主导、部门联动、激活市场、强化两翼”的发展思路,以历史文化、休闲养生、自然观光、乡村旅游为重点,积极推动旅游产业结构调整,全面提升旅游服务质量,使森林旅游产业开发焕发出勃勃生机。五年来,我县相继投资亿元,实施了大佛寺景区改扩建和周边环境治理、紫薇山公园、泾河防洪景观带、公刘教稼苑景区、泾河龟蛇山大峡谷漂流、程家川古民居、侍郎湖生态休闲景区、拜家河观光农业长廊等十项旅游景区建设,旅游景区已成为我县林业发展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目前我县林业产业发展步伐虽然较快,但经济效益依然偏低,仅为8000余万元,人均元,占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

1、森林改善环境能力低下。目前我县森林林木多为近十年来林业重点工程建设保存的中幼林,虽然区域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变,地表径流量逐年减少,但森林涵养水源、防风固沙能力还不能充分发挥,水土流失治理进度仍然缓慢,人居饮水严重不足。

2、干杂果产业存在“大资源,小产业”。贮藏、加工和深层次开发业发展滞后,干杂果中名优品种匮乏,市场竞争力不强。尤其是干杂果品种结构不合理,优质主栽品种不足。如柿子面积达13万亩、核桃万亩、红枣万亩,分别占干杂果总面积的%、%、%,但引进和繁育新优品种面积太少,占总面积不足15%,致使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未能将资源优势充分转化为商品优势、经济优势,制约了林业产业的发展和壮大。

3、林业资源开发层次较低。森林旅游业开发水平较低,正处在起步阶段,综合服务设施还不健全,难以吸纳外地游客来彬观光旅游。木制旅游产品加工业发展缓慢,现有的均是一些小型加工企业,没有先进、较大规模的龙头企业,设备落后,技术力量薄弱,产品粗糙单一,难以满足广大旅游者的需求。

1、狠抓森林抚育工作。对于目前建成的中幼林积极开展抚育工作,应通过对森林合理抚育,优化森林结构,增强森林生态系统的抗逆能力,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进一步提高森林生产效能和生态服务功能,控固水土流失,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2、狠抓依法治林工作。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领导干部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的责任制度,明确森林资源保护的第一责任人和主要负责人,并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依法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树立执法权威,提升执法效果。全面监督重点区域的森林资源管理,加强对林业重点工程实施的核查,准确把握森林资源信息动态变化和工程进展情况,建立和完善预警机制,有效遏制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

3、发展林业合作经济组织。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重点打造、集群发展、点面结合、形成优势的原则,真正把引导、扶持产业发展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手段。一是成立专门的柿子产业机构,采取招聘考试、竞争上岗的办法吸收一批有专业知识、有工作能力的大学生或抽调现有技术人员,组成彬县柿子办。选派专业人员出外学习有关柿子深加工的先进经验,为柿子产业发展奠定基础。二是针对我县柿子园的经营现状,积极实行流转经营。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户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将地处山沟里的原属一家一户所有的柿子树及集体所有的柿子园承包给善于经营、有能力作务者,走集约化的路子,实现规模经营,降低生产成本。三是建立专业合作组织。

在群众生产方便、热情较高的村,积极组织和引导广大果民,进行户间联合,组建专门经济合作组织,把分散的农户联合起来,组成农业经济合作组织,进行规模生产,进一步培育优势产品,寻找和开发市场,以经济组织形式应对复杂、多变、激烈竞争的市场。

林业调查报告的意义【第八篇】

近几年,随着中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林业生产发挥的价值越来越大,在经济方面有重大的影响。林业生产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的一项产业,也是越来越受到关注。因此,本文就来具体说明一下林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并且认真分析一下林业生产的重要意义,以及进一步促进林业发展的重要措施。

林业生产;设计;规划;重要作用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在不断的获取经济效益的同时,环境也在不断的发生的变化,因此,人们应注重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加强林业保护刻不容缓,如何更好地进行林业生产也成为当务之急,所以,进行林业生产规划设计也是必不可少,本文通过对林业调查规划设计中的重要性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通过进行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可以更好的去明确哪里更加适合林业生产,尽量做到在不影响经济作物生长的情况下,通过林业种植,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从而使林业生产在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从而为林业生产的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从而可以更好地促进林业生产的快速发展。

林业生产中林业调查规划设计,从而可以使得林业生产更加具有规划性。通过合理进行规划,可以有效的去促进林业生产整体的布局与规划。这样不仅可以更好的进行林业生产,同时,也可以使得林业的整体布局更加的符合最优的选择,从而使得各土地的使用更为合理,在促进林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可以更好的保证生态环境不受破坏,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林业生产中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可以更好的调查土地应用的状况,从而因地制宜的进行林业生产的管理。只有更好地对林业生产进行总结规划,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同时也可以更好地增强生态环境的保护。

要想进行林业生产中林业调查规划设计,要对相关地点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查。要明确进行林业发展规划的地点的土地状况与实际的生态环境,从而可以因地制宜的安排林业生产。使得林木可以得到更好的生长,在发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去更好的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可以有效的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更好的促进林业的发展。在做实际的调查与勘测时,也一定要注意,尽量保证信息的精确,以便在今后的发展中可以更好地促进林业的整体的布局与发展。

在进行林业生产时,首先要注意必须要全面进行相应的把握和分析,从而可以更好地进行相应的规划,尤其是在做相应的调查结果方面,要力求做到合理,同时,也要对各种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可以更好地去了解实际的情况,以便可以更好地开展林业调查,从而可以更好的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在获取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去更好的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

在林业方面,虽然国家已经有较为完备的法律法规,但是,真实来讲,在林业保护方面,很多的法律法规并不完善,在实际工作中,有时还会出现很多人并不遵守相应的规定,从而可能造成林业生产的滥砍滥伐,而法律也没得到有效的利用。因此,对于国家来说,要注意去完善相应林业方面的法律法规,还要对相关的情况进行监督,将工作都落到实处,从而更好地促进林业生产的建设,从而可以更好地保证国家和个人的相关权益不会得到损害。坚持依法治国,才能更好的保证林业方面法律法规的完善。

林业生产不论是在生态环境方面,还是在经济建设方面,都有加强的促进作用。为了更好地促进林业生产的快速发展,必须要进行更为合理的规划。不断的加强林业生产中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可以更好的促进林业生产的快速发展,同时,也能加强整体布局,更好地对林业生产进行规划,同时,也要因地制宜,使不同状况的土地发挥出更高的价值。因此,必须要应用措施促进林业生产中林业调查规划设计的发展,应该做好实际的调查与勘测,从而可以更好的因地制宜的进行相关的林业生产,也要进行整体的规划,统筹管理,发挥部分之和大于整体的功效,最重要的是,我国是一个依法治国的国家,必须要不断地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从而可以更好的促进林业生产的发展。

作者:陈秀微 单位:浙江省乐清市岭底林场

[1]李志成.林业调查规划在林业生产的意义评价探究[j].科技资讯,2015(12).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35 2483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