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发展调研报告整理
本报告对蔬菜发展现状进行调研,分析市场需求、生产模式、技术创新及政策支持,提出优化建议,以促进蔬菜产业可持续发展。下面整理的优秀范文,供您参考学习之用。
第1篇:村蔬菜发展调研报告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灵宝市吉家湾村积极探索土地有序流转新机制,让种田能手有用武之地,让土地发挥最大效益,全村1100多口人,有1000多个蔬菜大棚平均每人拥有一个蔬菜大棚,年人均收入近万元,被誉为“豫西蔬菜第一村”。
一吉家湾村蔬菜发展历史
以前吉家湾村贫穷落后,村民大多靠扁担打工维生(和重庆的棒棒差不多),被人称为“扁担村”。改革开放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吉家湾村实行“块块地,家家有”的分地方法,给耕作带来极大的不便。
1987年,吉家湾村3组村民崔铁牛和该组8户群众自发通过“推磨转圈”互换了8分地,建起了第一座蔬菜大棚,当年收入xx多元。群众自发互换土地、发展蔬菜大棚的成功经验,让村干部受到很大的启发。之后,村组干部积极动员并组织协调群众进行土地互换发展蔬菜产业。
到九十年代之后随着外出打工人员的增多,村民开始承包外出打工人员的地,吉家湾村的蔬菜种植面积大大增加,本村的土地被充分利用。于是,有条件的村民开始租种邻村的空闲土地,到xx年以后就有了大面积的从邻村进行租地,目前租地最多的是樊举文,他到临近乡镇租种了一百多亩地,建了二十七八个温室大棚,年收入达20多万元。
吉家湾村通过土地流转,即:租赁、转包、合伙经营土地,发展无公害蔬菜,目前全村从事蔬菜生产的农户高达90%以上,成功申请注册了“吉家湾牌无公害蔬菜”商标,蔬菜亩产值在万元以上的户达到60%以上,其产品销往国内5个省(市)30多个大中城市。
二、吉家湾村蔬菜发展战略
吉家湾村现任村支书崔鸿宾自xx年上任伊始就以提高群众科技意识和科技素养为根本,强力实施“科技兴菜,科技兴村”战略。和村两委带领全村群众大力发展蔬菜种植,提高科技水平,优化品种结构,使吉家湾村成为了远近闻名的蔬菜专业村,被命名为河南省“全省首批无公害蔬菜示范基地”,“三门峡蔬菜生产第一村”。
在蔬菜生产中,该村始终把加强技术培训、提高管理水平作为第一要务来抓,每年组织群众到全国最先进的蔬菜产区学习、取经。同时,经常邀请大专院校、科研部门专家进行培训指导,担任顾问,为该村培养了一大批土专家和农艺师。
村里原有的蔬菜大棚由于采光率低,温度不宜控制,产品质量差,效益低。村支书带领群众多次到外地学习新技术并结合自己丰富的经验,独创了“7315”型节能高效大棚建设法(即7米跨度、3米高度、1米宽度和正南偏西5度角),把普通大棚全部改造为高效日光温室,改建设法被专家总结后在各蔬菜产区推广。目前,该村的农民夜校已由过去的单纯培训向研讨为主转移。
此外,该村还成立了蔬菜协会,组织技术人员定期研讨,攻克技术难题;聘请省市知名专家教授到村授课,把培训班办到了大棚里,现场示范,实地指导;利用广播、板报、宣传栏及时发布技术要点及病虫害防治技术,使群众的科技意识和科技水平明显提高。
目前,全村共有蔬菜农民技师55名,其中高级技师3名,中级技师52名,实现了家家都有技术员,一些技术骨干还被邀请到外地外省授课。国家在郑州举办西红柿管理学习班时,该村高级农艺师樊节增被请上讲台。
三、吉家湾村蔬菜品种及技术
吉家湾村大力引进新技术、新品种,着力优化蔬菜品种、技术结构,先后引进太空一号、八号西红柿,法国冬玉一号、二号、三号、四号西葫芦和七彩椒等四大菜系30余个新特优品种。
一些科研部门主动联系,将吉家湾村作为新品种试验基地。在吉家湾村,一般的品种很难找到,群众通过报纸、杂志、信息网,发现新品种就及时引进,大胆实验,由于拥有雄厚的技术力量,成功率很高。有的品种连专家学者都称没见过或没听说过。同时,吉家湾村积极推行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着力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益,使吉家湾村成了优质蔬菜品种、技术、信息的集散地,吸引了周围乡镇及外省群众前来参观学习。村支书用1000元购进xx课美12ps4094西葫芦新品种当年纯收入2万多元,当群众从中央7台“每日农经”节目看到介绍西葫芦栽培新技术时都说,这都是他们3年前就已采用过的技术。
四、远程教育造福吉家湾村
每天清晨,村支书崔鸿宾都会早早来到村远程教育活动室把门打开,因为每天都有很多群众到这里查询蔬菜价格和上市量。
吉家湾村作为灵宝市首批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村,第一个接通了远程教育网站。2月份,外地市场西红柿批发价为每公斤3元,而客商收购时却人为压价,价格悬殊达元,村两委及时从远程教育网络查询到全国各大蔬菜批发市场价格后,迫使客商提高了收购价,增加了菜农收入,群众一下子认识到远程教育网络的重要作用。有了网络,蔬菜销售就可以由过去的买主定价转变为菜农定价。从此以后,吉家湾群众每天劳动之余,都要聚在一起,收看远程教育网络上的农业实用技术,上网查询资料,发布蔬菜产品信息,远程教育让他们着了迷。
同时,大王镇镇政府建立了镇科技信息服务大厅,在这里群众可以通过互联网查询农经信息、观看农业知识录像。
五、吉家湾村蔬菜发展特点
1、过年照样忙农活
春节期间扔下地干活。如今这种现象在大王镇一些农村已很常见,但在几年前却只能在蔬菜名村——吉家湾才能看到。
刚刚过去的这个春节对于吉家湾村的村民来说,虽然过得并不轻松,但却很充实。初四的一场大雪,让吉家湾村的村民从下午4点多一直忙到晚上10点多。“从事蔬菜种植就是这样,遇到刮风下雪就得特别费事。”村支书崔鸿宾说,下雪时如果不及时盖上草帘子,气温下降就容易冻坏蔬菜,所以无论如何也要及时下地。
吉家湾村的菜农们每天早晚都需要下一次地,给蔬菜大棚上草帘、去草帘,遇到恶劣天气,他们更辛苦。“累是累了点,但是蔬菜让我们增加了收入,日子过得也越来越好,所以我们也乐意在冬天里甚至春节里也忙活着。”村民崔师傅说。
“虽然累却也乐意”这是很多菜农的心声。如今在大王真的很多村庄,没一案清晨和傍晚,高高的站在蔬菜大棚上忙活的菜农们,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聊天不忘话增收
三五人聚在一起,聊的不再是琐碎家常,而是新年里如何增收,如何才能在新的一年里取得更好的收成。时下,这已经成为灵宝市大王镇吉家湾村农民在春节里聊天的一种新风尚。
过去亲朋好友坐在一起聊天,都是拉拉琐碎家常,议议奇闻轶事之类的。如今就不一样了,种植什么最见效益、如何提高蔬菜管理水平、如何增加收入成了农民闲暇聊天时议论最多的话题。很多菜农在与别人的交流中尝到了甜头,所以他们希望利用春节这个机会向别人学习经验和知识,;以期来年菜种得更好,收入增得更多。而我们也从村民聊天内容的变化可以看出农村的发展和农民的进步。
3、足不出户把菜卖
面对日益扩大的蔬菜种植面积,存量为积极帮助群众搞好销售和服务,先后筹措资金3万余元,建设了一个高标准蔬菜市场,同时鼓励农民企业家投资建设蔬菜加工厂、蔬菜批发市场,有效减轻了农民以前卖菜难的问题。
4、蔬菜上市“挑”时间
吉家湾村的菜农现在种植蔬菜越来越讲究,市场需要什么,什么效益好,就种什么。已经成为吉家湾村蔬菜种植的的一条新路。村民每年都会记下当年的菜价一边来年作参考,通常,菜农们都会根据往年的菜价与时间做对比来进行新一年的蔬菜生产,同时按照产期倒算进行育苗、定植,使其可以按照菜农自己的预期上市。
六、总结
吉家湾村的蔬菜种植模式其实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典范。
大王镇党委书记这样说:“发展现代农业,要用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必须以市场为导向,靠科技作支撑,走产业化、信息化、标准化的路子。”
第2篇:关于乡镇蔬菜发展的个人调研报告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灵宝市吉家湾村积极探索土地有序流转新机制,让种田能手有用武之地,让土地发挥最大效益,全村1100多口人,有1000多个蔬菜大棚平均每人拥有一个蔬菜大棚,年人均收入近万元,被誉为“豫西蔬菜第一村”。
一吉家湾村蔬菜发展历史以前吉家湾村贫穷落后,村民大多靠扁担打工维生(和重庆的棒棒差不多),被人称为“扁担村”。改革开放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吉家湾村实行“块块地,家家有”的分地方法,给耕作带来极大的不便。
1987年,吉家湾村3组村民崔铁牛和该组8户群众自发通过“推磨转圈”互换了8分地,建起了第一座蔬菜大棚,当年收入xx多元。群众自发互换土地、发展蔬菜大棚的成功经验,让村干部受到很大的启发。之后,村组干部积极动员并组织协调群众进行土地互换发展蔬菜产业。
到九十年代之后随着外出打工人员的增多,村民开始承包外出打工人员的地,吉家湾村的蔬菜种植面积大大增加,本村的土地被充分利用。于是,有条件的村民开始租种邻村的空闲土地,到xx年以后就有了大面积的从邻村进行租地,目前租地最多的是樊举文,他到临近乡镇租种了一百多亩地,建了二十七八个温室大棚,年收入达20多万元。
吉家湾村通过土地流转,即:租赁、转包、合伙经营土地,发展无公害蔬菜,目前全村从事蔬菜生产的农户高达90%以上,成功申请注册了“吉家湾牌无公害蔬菜”商标,蔬菜亩产值在万元以上的户达到60%以上,其产品销往国内5个省(市)30多个大中城市。
二、吉家湾村蔬菜发展战略吉家湾村现任村支书崔鸿宾自xx年上任伊始就以提高群众科技意识和科技素养为根本,强力实施“科技兴菜,科技兴村”战略。和村两委带领全村群众大力发展蔬菜种植,提高科技水平,优化品种结构,使吉家湾村成为了远近闻名的蔬菜专业村,被命名为河南省“全省首批无公害蔬菜示范基地”,“三门峡蔬菜生产第一村”。
在蔬菜生产中,该村始终把加强技术培训、提高管理水平作为第一要务来抓,每年组织群众到全国最先进的蔬菜产区学习、取经。同时,经常邀请大专院校、科研部门专家进行培训指导,担任顾问,为该村培养了一大批土专家和农艺师。
村里原有的蔬菜大棚由于采光率低,温度不宜控制,产品质量差,效益低。村支书带领群众多次到外地学习新技术并结合自己丰富的经验,独创了“7315”型节能高效大棚建设法(即7米跨度、3米高度、1米宽度和正南偏西5度角),把普通大棚全部改造为高效日光温室,改建设法被专家总结后在各蔬菜产区推广。目前,该村的农民夜校已由过去的单纯培训向研讨为主转移。
此外,该村还成立了蔬菜协会,组织技术人员定期研讨,攻克技术难题;聘请省市知名专家教授到村授课,把培训班办到了大棚里,现场示范,实地指导;利用广播、板报、宣传栏及时发布技术要点及病虫害防治技术,使群众的科技意识和科技水平明显提高。
目前,全村共有蔬菜农民技师55名,其中高级技师3名,中级技师52名,实现了家家都有技术员,一些技术骨干还被邀请到外地外省授课。国家在郑州举办西红柿管理学习班时,该村高级农艺师樊节增被请上讲台。
三、吉家湾村蔬菜品种及技术吉家湾村大力引进新技术、新品种,着力优化蔬菜品种、技术结构,先后引进太空一号、八号西红柿,法国冬玉一号、二号、三号、四号西葫芦和七彩椒等四大菜系30余个新特优品种。
一些科研部门主动联系,将吉家湾村作为新品种试验基地。在吉家湾村,一般的品种很难找到,群众通过报纸、杂志、信息网,发现新品种就及时引进,大胆实验,由于拥有雄厚的技术力量,成功率很高。有的品种连专家学者都称没见过或没听说过。同时,吉家湾村积极推行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着力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益,使吉家湾村成了优质蔬菜品种、技术、信息的集散地,吸引了周围乡镇及外省群众前来参观学习。村支书用1000元购进xx课美12ps4094西葫芦新品种当年纯收入2万多元,当群众从中央7台“每日农经”节目看到介绍西葫芦栽培新技术时都说,这都是他们3年前就已采用过的技术。
四、远程教育造福吉家湾村每天清晨,村支书崔鸿宾都会早早来到村远程教育活动室把门打开,因为每天都有很多群众到这里查询蔬菜价格和上市量。
吉家湾村作为灵宝市首批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村,第一个接通了远程教育网站。2月份,外地市场西红柿批发价为每公斤3元,而客商收购时却人为压价,价格悬殊达元,村两委及时从远程教育网络查询到全国各大蔬菜批发市场价格后,迫使客商提高了收购价,增加了菜农收入,群众一下子认识到远程教育网络的重要作用。有了网络,蔬菜销售就可以由过去的买主定价转变为菜农定价。从此以后,吉家湾群众每天劳动之余,都要聚在一起,收看远程教育网络上的农业实用技术,上网查询资料,发布蔬菜产品信息,远程教育让他们着了迷。
同时,大王镇镇政府建立了镇科技信息服务大厅,在这里群众可以通过互联网查询农经信息、观看农业知识录像。
五、吉家湾村蔬菜发展特点1、过年照样忙农活
春节期间扔下地干活。如今这种现象在大王镇一些农村已很常见,但在几年前却只能在蔬菜名村——吉家湾才能看到。
刚刚过去的这个春节对于吉家湾村的村民来说,虽然过得并不轻松,但却很充实。初四的一场大雪,让吉家湾村的村民从下午4点多一直忙到晚上10点多。“从事蔬菜种植就是这样,遇到刮风下雪就得特别费事。”村支书崔鸿宾说,下雪时如果不及时盖上草帘子,气温下降就容易冻坏蔬菜,所以无论如何也要及时下地。
吉家湾村的菜农们每天早晚都需要下一次地,给蔬菜大棚上草帘、去草帘,遇到恶劣天气,他们更辛苦。“累是累了点,但是蔬菜让我们增加了收入,日子过得也越来越好,所以我们也乐意在冬天里甚至春节里也忙活着。”村民崔师傅说。
“虽然累却也乐意”这是很多菜农的心声。如今在大王真的很多村庄,没一案清晨和傍晚,高高的站在蔬菜大棚上忙活的菜农们,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聊天不忘话增收
三五人聚在一起,聊的不再是琐碎家常,而是新年里如何增收,如何才能在新的一年里取得更好的收成。时下,这已经成为灵宝市大王镇吉家湾村农民在春节里聊天的一种新风尚。
过去亲朋好友坐在一起聊天,都是拉拉琐碎家常,议议奇闻轶事之类的。如今就不一样了,种植什么最见效益、如何提高蔬菜管理水平、如何增加收入成了农民闲暇聊天时议论最多的话题。很多菜农在与别人的交流中尝到了甜头,所以他们希望利用春节这个机会向别人学习经验和知识,以期来年菜种得更好,收入增得更多。而我们也从村民聊天内容的变化可以看出农村的发展和农民的进步。
3、足不出户把菜卖
面对日益扩大的蔬菜种植面积,存量为积极帮助群众搞好销售和服务,先后筹措资金3万余元,建设了一个高标准蔬菜市场,同时鼓励农民企业家投资建设蔬菜加工厂、蔬菜批发市场,有效减轻了农民以前卖菜难的问题。
4、蔬菜上市“挑”时间
吉家湾村的菜农现在种植蔬菜越来越讲究,市场需要什么,什么效益好,就种什么。已经成为吉家湾村蔬菜种植的的一条新路。村民每年都会记下当年的菜价一边来年作参考,通常,菜农们都会根据往年的菜价与时间做对比来进行新一年的蔬菜生产,同时按照产期倒算进行育苗、定植,使其可以按照菜农自己的预期上市。
六、总结吉家湾村的蔬菜种植模式其实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典范。
大王镇党委书记这样说:“发展现代农业,要用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必须以市场为导向,靠科技作支撑,走产业化、信息化、标准化的路子。”
第3篇:乡镇蔬菜发展调研报告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灵宝市吉家湾村积极探索土地有序流转新机制,让种田能手有用武之地,让土地发挥最大效益,全村1100多口人,有1000多个蔬菜大棚平均每人拥有一个蔬菜大棚,年人均收入近万元,被誉为“豫西蔬菜第一村”。
一吉家湾村蔬菜发展历史以前吉家湾村贫穷落后,村民大多靠扁担打工维生(和重庆的棒棒差不多),被人称为“扁担村”。改革开放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吉家湾村实行“块块地,家家有”的分地方法,给耕作带来极大的不便。
1987年,吉家湾村3组村民崔铁牛和该组8户群众自发通过“推磨转圈”互换了8分地,建起了第一座蔬菜大棚,当年收入XX多元。群众自发互换土地、发展蔬菜大棚的成功经验,让村干部受到很大的启发。之后,村组干部积极动员并组织协调群众进行土地互换发展蔬菜产业。
到九十年代之后随着外出打工人员的增多,村民开始承包外出打工人员的地,吉家湾村的蔬菜种植面积大大增加,本村的土地被充分利用。于是,有条件的村民开始租种邻村的空闲土地,到XX年以后就有了大面积的从邻村进行租地,目前租地最多的是樊举文,他到临近乡镇租种了一百多亩地,建了二十七八个温室大棚,年收入达20多万元。
吉家湾村通过土地流转,即:租赁、转包、合伙经营土地,发展无公害蔬菜,目前全村从事蔬菜生产的农户高达90%以上,成功申请注册了“吉家湾牌无公害蔬菜”商标,蔬菜亩产值在万元以上的户达到60%以上,其产品销往国内5个省(市)30多个大中城市。
二、吉家湾村蔬菜发展战略吉家湾村现任村支书崔鸿宾自XX年上任伊始就以提高群众科技意识和科技素养为根本,强力实施“科技兴菜,科技兴村”战略。和村两委带领全村群众大力发展蔬菜种植,提高科技水平,优化品种结构,使吉家湾村成为了远近闻名的蔬菜专业村,被命名为河南省“全省首批无公害蔬菜示范基地”,“三门峡蔬菜生产第一村”。
在蔬菜生产中,该村始终把加强技术培训、提高管理水平作为第一要务来抓,每年组织群众到全国最先进的蔬菜产区学习、取经。同时,经常邀请大专院校、科研部门专家进行培训指导,担任顾问,为该村培养了一大批土专家和农艺师。
村里原有的蔬菜大棚由于采光率低,温度不宜控制,产品质量差,效益低。村支书带领群众多次到外地学习新技术并结合自己丰富的经验,独创了“7315”型节能高效大棚建设法(即7米跨度、3米高度、1米宽度和正南偏西5度角),把普通大棚全部改造为高效日光温室,改建设法被专家总结后在各蔬菜产区推广。目前,该村的农民夜校已由过去的单纯培训向研讨为主转移。
此外,该村还成立了蔬菜协会,组织技术人员定期研讨,攻克技术难题;聘请省市知名专家教授到村授课,把培训班办到了大棚里,现场示范,实地指导;利用广播、板报、宣传栏及时发布技术要点及病虫害防治技术,使群众的科技意识和科技水平明显提高。
目前,全村共有蔬菜农民技师55名,其中高级技师3名,中级技师52名,实现了家家都有技术员,一些技术骨干还被邀请到外地外省授课。国家在郑州举办西红柿管理学习班时,该村高级农艺师樊节增被请上讲台。
三、吉家湾村蔬菜品种及技术吉家湾村大力引进新技术、新品种,着力优化蔬菜品种、技术结构,先后引进太空一号、八号西红柿,法国冬玉一号、二号、三号、四号西葫芦和七彩椒等四大菜系30余个新特优品种。
一些科研部门主动联系,将吉家湾村作为新品种试验基地。在吉家湾村,一般的品种很难找到,群众通过报纸、杂志、信息网,发现新品种就及时引进,大胆实验,由于拥有雄厚的技术力量,成功率很高。有的品种连专家学者都称没见过或没听说过。同时,吉家湾村积极推行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着力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益,使吉家湾村成了优质蔬菜品种、技术、信息的集散地,吸引了周围乡镇及外省群众前来参观学习。村支书用1000元购进XX课美12ps4094西葫芦新品种当年纯收入2万多元,当群众从中央7台“每日农经”节目看到介绍西葫芦栽培新技术时都说,这都是他们3年前就已采用过的技术。
四、远程教育造福吉家湾村每天清晨,村支书崔鸿宾都会早早来到村远程教育活动室把门打开,因为每天都有很多群众到这里查询蔬菜价格和上市量。
吉家湾村作为灵宝市首批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村,第一个接通了远程教育网站。2月份,外地市场西红柿批发价为每公斤3元,而客商收购时却人为压价,价格悬殊达元,村两委及时从远程教育网络查询到全国各大蔬菜批发市场价格后,迫使客商提高了收购价,增加了菜农收入,群众一下子认识到远程教育网络的重要作用。有了网络,蔬菜销售就可以由过去的买主定价转变为菜农定价。从此以后,吉家湾群众每天劳动之余,都要聚在一起,收看远程教育网络上的农业实用技术,上网查询资料,发布蔬菜产品信息,远程教育让他们着了迷。
同时,大王镇镇政府建立了镇科技信息服务大厅,在这里群众可以通过互联网查询农经信息、观看农业知识录像。
五、吉家湾村蔬菜发展特点1、过年照样忙农活
春节期间扔下地干活。如今这种现象在大王镇一些农村已很常见,但在几年前却只能在蔬菜名村——吉家湾才能看到。
刚刚过去的这个春节对于吉家湾村的村民来说,虽然过得并不轻松,但却很充实。初四的一场大雪,让吉家湾村的村民从下午4点多一直忙到晚上10点多。“从事蔬菜种植就是这样,遇到刮风下雪就得特别费事。”村支书崔鸿宾说,下雪时如果不及时盖上草帘子,气温下降就容易冻坏蔬菜,所以无论如何也要及时下地。
吉家湾村的菜农们每天早晚都需要下一次地,给蔬菜大棚上草帘、去草帘,遇到恶劣天气,他们更辛苦。“累是累了点,但是蔬菜让我们增加了收入,日子过得也越来越好,所以我们也乐意在冬天里甚至春节里也忙活着。”村民崔师傅说。
“虽然累却也乐意”这是很多菜农的心声。如今在大王真的很多村庄,没一案清晨和傍晚,高高的站在蔬菜大棚上忙活的菜农们,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聊天不忘话增收
三五人聚在一起,聊的不再是琐碎家常,而是新年里如何增收,如何才能在新的一年里取得更好的收成。时下,这已经成为灵宝市大王镇吉家湾村农民在春节里聊天的一种新风尚。
过去亲朋好友坐在一起聊天,都是拉拉琐碎家常,议议奇闻轶事之类的。如今就不一样了,种植什么最见效益、如何提高蔬菜管理水平、如何增加收入成了农民闲暇聊天时议论最多的话题。很多菜农在与别人的交流中尝到了甜头,所以他们希望利用春节这个机会向别人学习经验和知识,以期来年菜种得更好,收入增得更多。而我们也从村民聊天内容的变化可以看出农村的发展和农民的进步。
3、足不出户把菜卖
面对日益扩大的蔬菜种植面积,存量为积极帮助群众搞好销售和服务,先后筹措资金3万余元,建设了一个高标准蔬菜市场,同时鼓励农民企业家投资建设蔬菜加工厂、蔬菜批发市场,有效减轻了农民以前卖菜难的问题。
4、蔬菜上市“挑”时间
吉家湾村的菜农现在种植蔬菜越来越讲究,市场需要什么,什么效益好,就种什么。已经成为吉家湾村蔬菜种植的的一条新路。村民每年都会记下当年的菜价一边来年作参考,通常,菜农们都会根据往年的菜价与时间做对比来进行新一年的蔬菜生产,同时按照产期倒算进行育苗、定植,使其可以按照菜农自己的预期上市。
六、总结吉家湾村的蔬菜种植模式其实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典范。
大王镇党委书记这样说:“发展现代农业,要用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必须以市场为导向,靠科技作支撑,走产业化、信息化、标准化的路子。”
文章中有些内容摘自新闻但都属实,因为我就是吉家湾村的。请广大网友指出不足。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