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某市人才工作情况汇报
某市人才工作积极推进,政策完善,吸引高层次人才,促进经济发展,提升创新能力,形成良好的人才生态。以下是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某市人才工作情况汇报”相关范文,供您参考!
某市人才工作情况汇报
近年来,××市委紧扣时代发展脉搏,在经济发展、民生改善、风险管控、社会稳定等方面多方发力。2023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900亿元,位居全省第三。然而,作为资源型城市,××市在转型过程中仍面临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资金链融合不充分、协同不足的挑战。对此,××市大力推动"四链"深度融合,成功探索出一条以人才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一、深化产业链筑基,打造转型发展新动能
调产业与人才并行规划,以产业链精准布局为引领,绘制涵盖人才、技术需求的详尽图谱,大力引进高端优质人才,增强产业链的抗风险能力和竞争力。细致调研,精准发力。围绕市10大产业集群和14条制造业重点产业链,我们深入调研了全市1600多家规模以上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及专精特新企业,摸清了人才存量及需求,为后续发展奠定了数据基础。供需联动,动态管理。针对"供给侧"和"需求侧"的调研成果,我们绘制了产业、技术、装备、政策的"四大图谱",以及人才短缺、引进、培养、需求的"四项清单"。建立高端紧缺人才目录,制定产业引才的详细路线图,实现精准对接,动态管理。灵活创新,多元合作。在人才引进方面,我们采用顾问交流、项目合作、股权激励等多种模式,全市共达成柔性合作1500余人次。其中,与国内外顶尖高校的12位院士、150位博士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同时,针对人才培养,我们大力推动产教深度融合,签署校企合作协议950个,成功培养高技能人才36万人,为产业链长远发展注入新活力。
二、强化创新链条,以平台聚才引领转型发展新篇
在创新链布局中,我们全力布局产业链、牵引资金链、夯实人才链,基于服务创新平台的建设,充分发挥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作用,着力推进人才项目的高效实施,吸引众多掌握关键技术的领军人才和顶尖科学家团队来我市发展。以服务创新平台建设为核心驱动。高标准打造如天目实验室、省科学院产业技术研究院、龙门实验室成果转化中心等高能级创新平台,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创新平台体系。目前,全市已建成948个创新平台,其中国家级、省级平台332个,市级平台616个。炼焦煤资源绿色开发全国重点实验室吸引15个科研团队进驻;天目实验室引入多位院士及160余名国家级高端研究人才。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为重中之重。我们加速培育壮大创新主体,实施创新型企业标杆引领、高新技术企业倍增、科技型中小企业"春笋"计划,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405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分别达到10家和138家,"瞪羚"企业25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总计700家,总量居全省前列,推动高层次人才在企业中快速集聚。以人才项目实施为突破重点。围绕主导产业链的延伸与增强,我们完善了领军人才发现机制和项目团队遴选机制,成功举办首届中国化纤产业发展大会,并与中国工程院等科研院所签署技术和人才合作协议,吸引顶尖、领军人才团队项目120个,总投资扩大至270亿元。己二腈、氨基己腈等关键技术实现新的突破,中国尼龙城制造业税收占比提升至市制造业税收的31%,达成了产业集聚人才、人才推动产业的良性循环。
三、强化资金链作用,推动创新赋能转型发展
资金链视为驱动创新链、支撑产业链、塑造人才链的重要引擎,通过优化资金投入机制,拓宽资金供给渠道,充分发挥贷款、基金、金融支持"三驾马车"的作用,在人才保障和平台建设方面提供全方位支持。以金融创新破解资金保障瓶颈。整合产业、科技、金融等各类资金,构建"135"多元化人才金融支持体系。即"1"个市级人才发展专项资金,累计拨付超4100万元,专注于人才支持与激励;"3"项包括人才贷、科技贷、产业贷,人才贷为高层次人才提供最高1200万无抵押授信,科技贷累计向人才科研项目发放贷款6亿元;"5"是指规模各110亿元的五大产业发展基金,包括尼龙新材料、新能源、绿色产业、科技研发、科技成果转化基金,重点支持创新主体和技术研发。通过机制创新破解经费管理难题。在关键技术攻关上,构建"企业命题、政府应题、科研破解"联动机制,率先实施市级重大科技专项"揭榜挂帅""赛马"机制,推行"科技成果转让+科研人员分成"制度,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经费管理权限,激发创新活力。与55个国内外院士及团队展开合作,推动功能性纤维、半导体碳化硅等关键技术取得重要突破,填补国内空白,部分产品实现进口替代。2023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在全省升至第4,获得省科学进步奖10项,位列全省前列。通过政策支持攻克成果转化瓶颈。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科技、人社奖补政策,落实省市奖补资金亿元,加快科技转移转化体系建设。加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人才队伍建设,强化资金支持;建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机构,已建成高压电器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北京大学分子工程研究院中试基地以及省高性能尼龙纤维中试基地等平台,全国首个尼龙新材料概念验证中心启动建设。2023年,技术合同登记732项,成交额达到亿元,同比增长40%。
四、优化人才链条,以优质生态凝聚转型合力
着力关注人才的"发展大事"和"关键小事",全面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努力构建优质的人才发展"大生态"和用人单位的"小气候",确保人才在我市发展安心、舒心、放心。完善人才工作机制。赋予用人主体更大自主权,我们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扩大市管高校、职业院校和科研院所人事自主权的若干措施》,在用人自主权、薪酬绩效、岗位管理、职称评审等四方面持续松绑。用人单位已自主招聘高层次急需人才350人,自主职称评审500人,自主设岗聘任300人。同时,建立人才编制"周转池",设立320个人才专项编制,实行"总量控制、循环使用、人走编收、空编置换"。提升人才服务保障。全面提升住房、入学、医疗、交通等综合服务能力,完善"一站式"线上线下服务平台,实现人才相关事项"一窗办、网上办、掌上办"。建设人才安居住房5200余套,累计发放人才生活津贴1900万元、购房补贴1400万元,并拨付人才项目及科研扶持资金700万元。同时,为220名高层次人才解决子女入学问题,并在高铁站开通高层次人才绿色通道,真正以优质服务留住人才。营造人才发展环境。推行党委联系专家制度,在重要节日或特殊工作时期,通过走访、探望等活动表达党组织的关怀。常态化开展人才走访活动,按"一月一链、一周一企"制订走访计划,与高层次人才面对面交流150人次,解决人才诉求200多个。成功举办首届"××人才节",承办中国科学院学部第160次科学与技术前沿论坛,同时举办"企业家日"大会。在日报、电视台等媒体开设人才专栏,广泛宣传本市人才政策和优秀人才事例,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社会氛围日益浓厚。
以上发言,不当之处,请各位领导和同志们批评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