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事变研究报告4篇
【参考阅览】此篇精品资料“西安事变研究报告4篇”由阿拉网友整理分享,帮您减少加班熬夜,轻松写作尽在阿拉范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西安事变研究报告1
今天,我们沿着历史的轨迹去重温了那一段峥嵘岁月,见识了老一辈革命将领的报国之志和敢于斗争的历史使命感,我受益颇多。张学良和杨武城将军不顾个人安危,在以文谏,泪谏,哭谏和苦谏无果的情况下,不得已发动兵谏,促成了国共合作,为全国统一战线共同抵御外敌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永远是我们当代军人的楷模和榜样,而我们同样需要在未来的道路上发扬并传承这种精神。
当我们再次走近历史,我们仿佛又看到了张杨二位将军不顾个人荣辱得失,为了民族大义将生死置之度外的伟大精神,也看到了在那段艰苦岁月里,我党带领下的八路军,不惧艰苦,坚持与敌作战的高尚品质,他们的事迹和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作为一名国防生我们更应该继承和发扬他们的这种精神,我祖国奋斗终身.
西安事变实践报告3000字 西安事变情景剧实践报告西安事变研究报告2
西安事变纪念日学校组织了学习活动,参观西安事变纪念馆。
西安事变纪念馆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建国路,是以原张学良公馆、杨虎城止园别墅为基础的西安事变旧址改建的,是遗址性博物馆。
包括张学良将军公馆、杨虎城将军止园别墅、西安事变指挥部、新城黄楼、高桂滋公馆、西京招待所、五间厅等处旧址,并举办有“张学良将军生平展”、“杨虎城将军生平展”和“西安事变”等基本陈列。共展出700余件历史照片、大量历史文件及几十件文物等。
没有历史功底的朋友估计会觉得很单调,但是如果懂点历史的话,会觉得这里非常有意思。西安事变纪念馆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建国路,现在看到的“西安事变纪念馆”是以张学良公馆、杨虎城别墅为基础的西安事变旧址改建而成的,属于人文景观。
西安事变纪念馆是免门票的,整个景区分为四部分,平楼、两栋小楼、花园。建议从平楼第一展厅开始看,这样符合历史顺序,会让你循环渐进,真实的感受当年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军是如何舍身救国。张学良将军以兵谏改变了中国历史,换来了几十年幽禁岁月,却从不后悔,不得不令人钦佩。第一栋小楼有他的"题诗一首:不怕死,不爱钱;丈夫绝不受人怜。顶天立地男儿汉,磊落光明度余年。
很震撼人心,像先烈们致敬!
西安事变研究报告3
说到西安,最先让你想到的是什么?大雁塔?兵马俑?羊肉泡馍?我最先想到的是西安事变,因为我小时候学过1篇课文,题目就是西安事变,那个时候年龄还比较小,学完课文,也不知道西安在什么地方?但是从那个时候就特别地敬佩张学良、杨虎城将军,就想着,长大了,一定要来西安,长大了,一定要当兵,要做像张学良、杨虎城将军似的人物。今天来到西安,就急着要先去西安事变纪念馆。
现在的西安事变纪念馆就是张学良将军公馆和杨虎城总将军公馆,他们的公馆都是具有民族建筑风格的小楼。室内展出的张、杨将军的生平、史迹,从这些展品,足以表明他们是一位坚毅、自信、深沉、乐观的铮铮铁汉。
几十年过去了,西安事变纪念馆,已成为峥嵘岁月的历史见证,当年的一代风流,一个壮志未酬年轻爱国将军,在这里,做出了惊天动地的大事,多少年过去了,人们并没有忘记张、杨二位将军,他们的名字将记录在千古功业的史册,将成为中华民族的骄傲与自豪。
一个上午,我一直在激动、惊叹的情感交融之中,参观西安事变纪念馆,并在张学良、杨虎城二位将军的公馆拍照留念。只可惜西安事变纪念馆留言桌上的笔没有水了,我的留言,只在在电脑上写了。
西安事变研究报告4
西安事变是中国历史的重大转折点,事变的和平解决是各种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
西安事变发生的背景是: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华北相继沦陷,红军三大主力长征后胜利会师。当时的形势是国难当头,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成为中华民族的主要矛盾。但蒋介石倒行逆施,顽固抱住“攘外必先安内”的内战政策不变,仍然调张学良和杨虎城的东北军、西北军继续“进剿”陕北延安的红军。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东北军打回老家去的希望日渐渺茫,反战情绪日益高涨,在民族大义的感召下,张学良、杨虎城发动逼蒋抗日的兵谏“西安事变”。
以“大历史”观来看在“西安事变”历史舞台上表演的各方,其“历史逻辑”也清晰可见:蒋介石有着使中国真正统一的“雄伟抱负”,其在日强中弱的现实下是否真有“攘外”的决心暂且不说,但先“安内”以解除后顾之忧的策略也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只是他缺乏了一点儿审时度势的眼光;中共高举“抗日”大旗自然是出于国家和民族的意识,但在当时的情况下显然首先还是为了自身的生存,只不过其巧妙地将生存需要附着在了“国家大义”的口号之中;张学良,有“大少爷”的狂傲自大脾气,怀着杀父失地之恨,其亟欲以“抗日”洗刷“不抵抗将军”的耻辱和想开创自己的“新局面”的冲动自然强烈,蒋介石想单纯以“亲如父子”的感情驾驭他显然是过于自信了。由此可以说,当年国、共、张三方在“西安事变”舞台上的表演都有其“合理性”,这“合理性”既包括他们从各自思想理念出发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也包含他们对自身利益的考量,而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受“大历史”操纵的结果。
周恩来说:“政治是无情的。”的确,张学良、蒋介石金兰之交,座上宾、阶下囚转瞬间,令人叹息和扼腕。张学良和杨虎城当时的悲壮和后来的命运又使人伤感,但我总以为,我们通过对“西安事变”这一历史事件的客观研究,以史鉴今,从而对现在和将来的社会发展方向有所思索,这却是十分必要的
西安事变也教训了蒋介石。事变的成功发动使蒋介石认识到人心向背,抗日的怒潮非几十万大军所能阻挡,不得不正视历史发展趋势,择善而从,答应停止内战、联共抗日。所以他离开西安后,虽然违背诺言,扣押张将军,陈兵潼关,但并不敢再发动内战。而是以军事为后盾进行政治分化。最后蒋介石在南京和周恩来多次谈判,终于于1937年9月建立了第二次国共合作。
而这一切变化都与西安事变密不可分。中共中央对西安事变一直评价很高,认为是挽救国家民族一大危机,“成为当时停止内战、发动抗战的一个历史上的转变关键”。